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中文理解)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基本规律的科学。

2. 个性心理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在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某一个年龄阶段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4.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5. 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6. 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7.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没有妨碍其心理效能发挥的困扰,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最大潜能,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良好适应状态。

8.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指人类为了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而制定和采取的各种卫生原则和卫生措施的总和。

9. 广义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的获得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变化;狭义学习(人类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10. 广义的知识学习既包括个体对知识的接受,也包括个体对知识的发现;狭义的知识学习,专指学生的知识学习,是间接经验的学习。

11. 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因素或内在动力。

12.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使他们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形成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不断的得到巩固、加深和提高。

13. 成就动机:是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心理成份,指个人希望从事对他们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完满的结果。

14. 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为的愿望。

15. 认知内驱力:是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倾向。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1.定量研究:又称“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2.质性研究:又称“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各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3.同化:个体在反应和作用于环境(即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4.顺应: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最近发展区:指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5.内化: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维果茨基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

6.流体智力: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如空间关系认知,反应速度,记忆力以及计算能力等。

7.晶体智力:指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是在实践(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能力。

8.学习风格: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9.性别角色认同:个体对自己作为男性或女性所具特征和行为的信念,是个体的性别特征自我形象,属于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

10.自我应验效应:即原先错误的期望引起把这个错误的期望变成现实的行为.11.维持性期望效应:老师认为学生将维持以前的发展模式,而对学生特别是差生的改变视而不见,甚至否认的现象。

12.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教师控制点:是指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看作外部(学生本人、学校等)或内部(自己)的原因的倾向。

包括有内归因教师和外归因教师。

13.所采用的理论:这类知识之间对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却不容易被意识到,而且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而是更多的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

小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小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2.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3.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4.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和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5.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6.教学过程:是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7.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8.实验法:是指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9.访谈法:是指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心理和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3.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6.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高中教师资格证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成稿)

高中教师资格证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成稿)

(第1章)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3、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4、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老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相互作用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第2章)1、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2、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3、人格(个性):是指决定个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4、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5、认知方式(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的而稳定的风格。

6、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定期怕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的行为方式。

(第3章)1、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意义学习: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来非人为的实质的联系。

3、知识:是指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它是来自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4、技能: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反馈的动作经验。

5、行为规范:是指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6、接受学习: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7、先行的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第4章)1、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教育学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事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解释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指研究者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这种研究目的是接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行动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及其同事、学生、专业研究者)单独或者共同进行的以提高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反省研究。

设计型研究:旨在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来检验和改进根据有关原理和先期研究而做出的教育设计,它采用“逐步改进”的设计方法,把最初的设计付诸实际,看其效果如何,根据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改进,直到排除所有缺陷,形成一种更为可靠而有效的设计。

设计型研究承担者改进实践和完善理论的双重使命。

心理发展: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准备性原则: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图示: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

同化:个体在反应和作用于环境(即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事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解释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指研究者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这种研究目的是接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行动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及其同事、学生、专业研究者)单独或者共同进行的以提高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反省研究。

设计型研究:旨在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来检验和改进根据有关原理和先期研究而做出的教育设计,它采用“逐步改进”的设计方法,把最初的设计付诸实际,看其效果如何,根据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改进,直到排除所有缺陷,形成一种更为可靠而有效的设计。

设计型研究承担者改进实践和完善理论的双重使命。

心理发展: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准备性原则: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图示: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

同化:个体在反应和作用于环境(即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

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重复1回)2.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里因素,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重复3回)3.发展: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

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

4.组织者:指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

(重复2回)5.高原现象: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的所谓“高原期”。

练习成绩发生的停滞现象就是“高原现象”。

(重复1回)6.比较性组织者:指能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相似材料的组织者。

7.过度学习:指在达到最低限度领会以后,或者在达到勉强可以回忆的程度以后,对某一课题继续进行学习。

8.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其特征是思维过程及其产品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同时又指导具体的创造活动。

(重复3回)9.直观教学:就是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感知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手段。

10.陈述性组织者:指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的组织者。

11.智力技能:是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它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

(重复3回)12.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

(重复3回)13.非正式学生群体:1既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14.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方面,也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习题:一、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二、简答题1、教育、学习和发展之间的关系1、教育与发展: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

2、学习与发展:1)学生身心发展为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2)学习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3、教育、学习、发展: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的。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的科学第二章学习理论名词解释:1、学习:学习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2、强化:强化是伴随者行为之后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件。

3、操作性条件反射:这种先由动物作出一种操作反应,然后再受到强化,从而使受强化的操作反应增加的现象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

4、观察学习: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行为结果而简介的产生学习。

5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即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阅读书籍和文献资料,独立地思考而获得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新知识的过程。

6、意义学习: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7、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联系。

8 、认知结构:简单来说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广义上,认知结构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

9、替代强化:学习者本人没有受到直接强化,而是观察到榜样作出某些行为后受到直接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类似于强化的效果。

简答1、如何理解学习的概念?学习者必须产生某些变化,我们才能作出学习已经发生的推论。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一、统觉:赫尔巴特的术语,指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的同化过程。

统觉团:赫尔巴特的术语,指一个观念的统觉不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且使它被意识观念的整体所同化。

该整体就被称为统觉团。

四段教学法:赫尔巴特根据其统觉思想,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四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

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二、学习: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智慧技能:加涅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之一,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

情境性问题解决:指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结构不良问题。

认知策略:指运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

言语信息:指能用言语(或语言)表达的知识。

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

态度:指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对己的反应倾向。

三、学习的顿悟说:格式塔学派对学习的解释,认为学习是突然领悟到的知觉经验的重新组织。

图式:这里指巴特利特的术语,是个体头脑中原有的观念,对个体的记忆和提取新信息会产生重要影响。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描述的一种条件作用形式,指原先的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重复匹配呈现,获得了由无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操作条件反应:斯金纳描述的条件作用形式,指机体自发的反应因有强化或无强化的伴随而相应增加或降低重复出现的概率。

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指桑代克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的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练习律指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联结的失用(不练习)会导致联结的减弱或遗忘;效果律指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被加强,带来烦恼的行为则被削弱或淘汰。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实验: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种把儿童与青少年心理研究跟一定的教育和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从而研究他们在一定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影响下某些心理活动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观察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研究资料。

3.知识的同化: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知识和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进而被同化到已有认知结构中来,其结果一方面是新知识被学习者理解,获得心理意义,另一方面使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增加了新的内容,建立了更广泛的联系。

4.问题表征:解决问题是理解问题的方式,即在心里对于如何进入问题空间产生一些看法。

问题表征的形式有两种:语言表征和表象表征。

5.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6.认知结构:是指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组织,并形成一个模式,它的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别”。

7.意义学习:是指一种涉及学习者成为完整的人,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是一种与学习者各种经验融合在一起的、使个体全身地投入其中学习。

8.陈述性知识:是一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表征的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一种相对静态的知识。

9.程序性知识:是指如何做某事的知识,即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操作的知识。

是个人无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的知识。

10.智慧技能:指学习者掌握概念、规则并将其应用于新情境,这是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踏实应用心理学的一种。

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 实验研究:可以通过对变量的操纵,控制来深入揭示变量时间的因果关系,这是实验法的突出优势。

3 行动研究: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移动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教学:从心理学角度,可把教学看作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2、课: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它包括三个要素,即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及师生相互作用。

3、正式的学生群体含义:即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

分类:团结的班集体,散聚的班集体,离散的班集体。

4、教师对学生期望:可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

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5、学习目标: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泰勒教授是学习目标之父。

6、发展的概念: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

这是一种向着更高级的适应发展的不可逆过程。

发展的方向:头—尾梯度;近末稍梯度。

顺序:感觉运动向主观的直观的“前概念水平”;接着可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逻辑运算;更进一步又发展到形式的、抽象水平上的逻辑运算。

发展的一般趋势:综合的分化、平衡化、概念化、社会化、个性化。

7、组织: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系统倾向。

调节环境倾向称之为适应。

图式: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8、同化:是儿童使新的感知事物或刺激时间与现有的行为模式,即皮亚杰所谓的图式一体化的过程。

9、顺应:当主题不能利用原有的图示接受或解释新的刺激时,其认知结构随新刺激影响而改变的过程。

10、学习:广义“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由重复经验而英气的对于那个情境的行为的变化,而这种行为的变化是不能更具先天的反应倾向、成熟或学习者的暂时状态来解释的。

”“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化。

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之于成长的过程。

”“学习是人及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的过程。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2.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2.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教育性原则: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性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

2.行动研究法: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指在创造性的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是一个从低级走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心理发展的普遍性)。

4.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是从动物心理试验研究提出来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讲对以后大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在某一关键期,个体对某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是没有影响。

5.图式: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

我们可以把图式看做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6.同化: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7.顺应: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完成的。

(图式和同化、顺应的关系)8.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理解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

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

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简言之,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的过度状态。

最近发展区对教学的意义: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

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说,教学首先要建立在开始形成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同时又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积极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这点极为重要。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指研究者创设一定的情景,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这种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揭示变量之间的基本关系。

学习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言语信息有关事物的名称、时间、地点、定义以及特征等方面的事实性信息。

智力技能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

认知策略调控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

动作技能通过身体动作的质量(如敏捷、准确、有力和连贯等)不断改善而形成的整体动作模式。

内隐学习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外显学习类似于有意识的问题解决,是有意识的、作出努力的和清晰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按照规则作出反应的学习。

经典性条件作用一个新刺激替代另一个刺激与一个自发的生理或情绪反应建立联系。

无条件刺激能够自动引起生理或情绪反应的刺激。

无条件反应无需任何训练和经验而自动出现的生理或情绪反应。

中性刺激不会自动引起生理反应或情绪反应的刺激。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形成后能够引起生理或情绪反应的刺激。

条件反应条件作用形成后习得的能够对条件刺激(以前的中性刺激)作出的反应。

高级条件作用条件作用形成后,另一个中性刺激与条件刺激反复结合,形成新的条件作用。

效果率在一定情境下产生满意效果的行为倾向于在这一情景中重复出现。

操作性条件作用有意行为因其后果而增强或减弱的学习。

消退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行为。

泛化将所系的的行为、技能或概念从一个情境移到另一个情境中。

分化知觉到先前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做出反应。

强化物跟随在行为之后能够增强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的事件。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1.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指导教学:是指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3.知识: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4.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5.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6.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7.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

心理测验是一种特殊的测量,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

测验通过测量人的行为,去推测受测者个体的智力、人格、态度等方面的特征与水平。

8.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9.非正式群体:在正式群体内部,学生们会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

10.配置性评价:也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11.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12.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不同性格特征的社会价值是不一样的。

因而,性格便成为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13.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合所代表的新知识与个体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联系的过程。

14.理解问题: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主要是确定问题究竟是什么,并尽可能地达到对整个问题的准确理解。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各章重点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各章重点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教、环境三者相互作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三个核心因素)2、教育心理学着重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发生的现象。

3、小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5、奥苏伯尔:1957年“意向对保持学习材料的影响”实验(自然实验);布鲁纳:1960年“课程改革论”;苏联阿格法诺夫“拾柴火”(自然实验)。

6、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原则。

7、心理实验法:是有意创设或改变条件以引起特定的心理及其变化,并依据外部影响与心理反应之间的相关情况去探明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方法。

特点:精确易于重复检验。

8、教育心理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实验室和自然实验)、问卷调查及相关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观察法是科学研究的特殊手段,它与日常生活中的偶然观察不同,是带有更高的理论自觉性和计划性的一种观察方式。

是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实施背景是自然条件;特点是简便易行。

(2)实验法:特点:需严格控制条件(尤其是实验室实验),数据可反复论证。

(3)问卷调查法:科学性的保证是被试者的诚实合作。

9、自然实验的程序:进行初试、选择与设立等组、施加影响、进行复测、对比分析。

10、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三期教育任务;亚里士多德三期教育任务。

11、捷克夸美纽斯提倡泛智论,专著《大教学论》;瑞士裴斯泰洛齐首次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德国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是教育的最基本手段,提出“五段教育法”;1879年,德国冯特建立心理实验室,创立了心理学体系,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冯特学生霍尔被称为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先锋。

12、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的学科;“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

13、“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乌申斯基,著《人是教育的对象》;被认为是第一部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完整笔记(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教育心理学完整笔记(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五种要素,由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背景)三过程①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俄国乌申斯基1867-1869年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这本著作被认为“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3.俄国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1877年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4.我国廖世承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含义):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我国心理学家把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发展的概念λ五种发展,身体physical development(change in body),个人personal development(changes in an individual’s personality), 社会social development(changes in the way an individual relates to others),认知cognitive development(changes in thinking)λ发展的特点,有序(orderly process),逐渐(takes place gradually),速率不一(at different rates)1.语言发展是在情境中,有一定目的性的2.语言构建模块,语音,语义,句法,语用婴儿期的语言发展,babbling儿童期发展,three-word in native language order, 通常犯三种错误,overextension, under extension, Over regularization(忽略特殊语法)儿童中期的语言发展(变化*源语言意识)青春期语言发展λ成年人角色(四个,joint attention, child-directed speech, expansion and recasting, large input)λ母语与第二语言发展的相同点(早期依赖常规用语,僵硬语言块,泛化)λ为何学第二外语较难?错过关键期,缺少强度(热情),与文化,心理发展不匹配,学习过程的沮丧焦虑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λ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operational,形式运算阶段formal-operational】Sensorimotor: involving the senses and motor activityPreoperational: the stage before a child master logical mental operations孩子掌握逻辑心理运算的前一阶段Concrete operations: mental task tied to concrete objects and situations.心里任务与具体对象和情况相关联Formal operations: mental tasks involving abstract thinking and coordination of a number of variables涉及抽象思考和协调一组变量的心理任务里程碑:Object permanence, goal-directed action, and deferred imitationInfants explore the world through their senses and motor activity, and work toward mastering object permanence and performing goal-directed activities. 婴儿通过感觉和运动活动探索世界,并努力掌握客体永久性和进行有目的的活动。

Object permanence:the understanding that objects have a separate, permanent existence.对象是单独永久存在的。

goal-directed action:deliberate actions toward a goal 向一个目标采取的特意行为里程碑:Symbolic thought这一阶段思想的局限性:Concentration, one-way logic, egocentrism, animismSymbolic thinking and logical operations begin. 开始象征性思考和逻辑运算。

Semiotic function: the ability to use symbols to represent actions or objects mentally.能够在精神上使用符号表示动作或对象Egocentric: assuming that others experience the world the way you do 假设别人体验世界的方式与自己一样Collective monologue: 孩子在群体说话但并没有真正的交流和互动的说话形式里程碑:Conservation, identity, reversibility, compensation, classification(class inclusion, seriation)Children can think logically about tangible situations and can demonstrate conservation, reversibility, classification and seriating. 孩子能在逻辑上思考实际情况,演示保存,可逆性,分类和序列排列。

Reversible thinking: thinking backward, from the end to the beginning, also call reversibility从尾端回到开端的思考方式Conservation: principle that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an object remain the same despite changes in appearance尽管外表发生变化,物体的某些特点保持相同Decentering: focusing on more than one aspect at a time 同一时间关注几方面Compensation: 其中一维的改变会被其他的改变offset抵消Classification:对物体进行分类Seriation: 按一个顺次sequencial排列物体,如尺寸,重量,volume体积里程碑:hypothetic-deductive reasoning, inductive reasoning, 考虑替换,辨认所有可能,青年自我中心The ability to perform hypothetic-deductive reasoning, coordinate a set of variables, and imagine other worlds.执行演绎推理的能力,协调一组变量的能力,想象其他世界的能力。

Hypothetic-deductive reasoning:一种形式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个体从辨认可能影响问题的所有因素开始,然后进行推理和系统地评估具体的解决方案Adolescent egocentrism: 假设其他人都与自己分享自己的思想,感觉和关注点。

λ皮亚杰认知理论的缺陷:children and adults often think in ways that are inconsistent with the notion of invariant stages; underestimate children’s cognitive abilities; overlooking cultural factors in child development.儿童和成年人在概念的不变阶段思考不一致,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忽视了儿童发展中的文化因素。

认知发展背后的工作原理:Adaptation, organization, scheme, disequilibrium Adaptation: adjustment to the environment适应环境Organization: ongoing process of arranging information and experience into mental systems or categories.安排信息和经验为精神系统或类别的持续过程Scheme:精神系统或者概念和经验的分类Disequilibrium: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目前的思考方式不能解决问题或理解情景时,便会出现不平衡阶段Equilibration: 在认知图示与环境信息中寻找精神平衡λ当不平衡出现的时候,我们会不断修改图示,因此我们就发展了认知Adaptation 包括顺应accommodation(产生新图示),同化assimilation(调整已有图示)Organization组织和分类大脑中的经验和信息Accommodation:替换已有图式或产生新的图式以回应新信息。

Assimilation: 把新信息融入fitting已有图示四个因素贡献认知发展:Maturation, Activity, Social transmission, Equilibration(平衡)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λ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起源:较低心理功能&较高心理功能(lower and higher mental function)例子:女儿在父亲的一步步指引下寻找到小熊。

社会分享活动转变为内心化的过程文化工具cultural tool: 包括材料工具material tool和心理工具psychological toolλ语言作为精神工具:与他人互动的方法&解决问题与自律的工具Private speech:儿童的自语,一到他们的思考和行动。

最后这些口头上的行为内化为沉默的内心私语λ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最近发展区:给予一个孩子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他就能掌握任务Scaffolding: 学习和解决问题时的支持手段。

包括提示,线索,鼓励,把问题分步,提供例子,或其他的手段,使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运用:The role of adults and peers & Assisted learning & teaching and the magic middleλ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在私语上所持不同观点:前者认为是消极的,不成熟的孩童使用更多egocentric speech; 后者认为是积极的,外显的思维,能够自我引导,自律,当任务难度加大时,私语会更多。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Erikson’s theory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8个阶段λ埃里克森认为,每个人的一生都必须经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含有一个中心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