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第十章:针灸学基础(1至4节)1
中医:针灸学基础(1至4节)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二节 腧穴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1.远治作用
经脉所通, 主治所及
腧穴 手太阴肺经脉 本经主治特点 肺、喉病 二经相同 主治 三经相同主治
手厥阴心包经脉
手少阴心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心、胃病
心病 前头、鼻、口、齿病 侧头、胁肋病
神志病
胸部病
手太阳小肠经脉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二节 腧穴
二、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它是分布于十四经循行路 线上的腧穴,共有361穴名。其中双穴,即左右对称 的穴位309对,单穴52个。 2.经外奇穴 简称奇穴。它为后世新发现有肯定疗 效,但尚未归属十四经系统的穴位。可作为经穴的 补充。 3.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灵 枢· 经筋篇》:“以痛为腧”。
阴经(手三阴、足三阴)→脏发出 阳经(手三阳、足三阳)→腑发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一、经络学说概论
(2)其他经络命名
督脉→因其行于背部正中,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总督 作用而得名。 任脉→因其行胸腹正中,能总任全身阴经脉气;又能主胞 胎,为人之妊养之本而得名。 冲脉→因其脉上至头,下至足,贯穿全身上下前后,为一 身要冲,且能通受十二经气血而得名。 带脉→因其运行环身一周,束腰如带而得名。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二节 腧穴
四、特定穴的意义
2.原穴--- “原”即本原、原气之意。因为脏腑的病变,往往反应于十 二原穴,原穴又是人体原气作用汇聚的部位,故称“原”。 如心经的原穴——神门。 3. 络穴——“络”有联络的意思。由于络穴大多分布于表里两经的 联络处,故称“络”。 如肺经络穴——列缺。
第十章针灸学基础
二.腧穴的分类 1. 十四经穴
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称“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361穴,其中:双穴309穴,单穴52穴。 2. 奇穴
十四经穴以外,有奇效的穴位,称“经外奇 穴”。 3. 阿是穴
以痛点为穴位,“以痛为腧”。有“天应穴”、 “不定穴”等之称。
23
三类腧穴的特点
18
1.督脉: 行于背脊,入脑,其分支贯心,络肾 —总督全身阳经(阳脉之海)。
2.任脉: 起于胞中,行于胸腹,总任一身阴经 (阴脉之海)与妊娠有关。
19
五、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1.经别
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其循行特点,可 用“离、合、出、入”来概括。 2.别络
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条别络,再 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
②面瘫 面肿 面痒 面肌瞤动 ③胆道蛔虫症 刺灸:斜刺或平刺0.3~0.5寸; 不宜疤痕灸
43
三、足阳明胃经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鼻翼旁,挟鼻上行, 入目内眦;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 龈,环嘴唇,交颏唇沟→嘴角沿 耳前上行→前额角。→下颌角前 由大迎前下行→沿颈前外侧→入 缺盆→胸前正中线旁开4寸→腹 正中线旁开2寸→下肢外侧前缘 →止于第二趾外侧端。足背分出 至大趾内侧端交脾经 体内:属胃,络脾。入上齿龈。
9
3.指导疾病的诊断 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循行 走向所联系的脏腑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有些疾病在经络通路,或经气聚集的穴位有 明显压痛点结节,条索状物。
10
4.指导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针灸 循经取穴:如失眠—神门 邻近部位取穴:如失眠—风池
药物 前额—阳明—白芷 两侧—少阳—柴胡 头顶—厥阴—吴茱萸 后项—太阳—羌活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第一章导论【目的要求】掌握:掌握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及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以及“证”与“辨证论治”的概念。
了解:了解中医学的发展概况及发展与展望。
【主要内容】一、阐明中医学具有鲜明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以及人体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确立辨证论治的诊治原则。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阴阳学说【目的要求】掌握:掌握阴阳学说用于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及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熟悉: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其他方面的应用以及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
【主要内容】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归属人体组织结构、概括生理功能、说明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治疗。
第二节五行学说(自学)【目的要求】了解:五行相生、相克和相乘侮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五行的生克乘侮。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说中的应用:解释生理现象、解释病理传变、指导诊断疾病,指导临床治疗。
第三章藏象学说第一节概述【目的要求】熟悉: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特点。
【主要内容】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脏腑【目的要求】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主要内容】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
(自学)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自学)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学)第三节精、气、血、津液【目的要求】掌握:气与血的关系。
熟悉: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成和作用,精与气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的关系。
【主要内容】一、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成和功能。
二、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四章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目的要求】掌握: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痰饮和瘀血的证侯特点。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
内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消化系统疾病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具有显著疗效 ,如针灸足三里、中脘等穴位可缓解胃痛、腹泻等症状。
呼吸系统疾病
针灸可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针灸肺俞、 风门等穴位可改善咳嗽、气喘等症状。
心血管系统疾病
针灸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有一定的疗效。针灸内 关、神门等穴位可缓解心悸、胸闷等症状。
中医学——针灸学 基础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中医学与针灸学概述 • 针灸学基础知识 • 针灸学临床应用 • 针灸学注意事项与禁忌 • 针灸学研究与发展趋势
01
中医学与针灸学概述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整体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各 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诊断和治疗时,注重整体调
节,而非仅针对局部症状。
腧穴是经络上的重要穴位,是针灸治疗的主要刺激点。每个腧穴都与特 定的经脉和脏腑相关联,通过针灸刺激腧穴可以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
腧穴分类与定位方法
腧穴分类
根据腧穴所在位置和作用的不同,可将腧穴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经穴是位于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上的穴位 ,具有主治本经疾病的功效;奇穴则分布于四肢和躯干部位,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疗效;阿是穴则无固定位置,以 压痛点或病变部位为刺激点。
外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1 2 3
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织损伤
针灸对于颈肩综合征、腰肌劳损等软组织损伤具 有较好的疗效。针灸阿是穴、委中等穴位可缓解 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骨折与扭伤
针灸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缓解疼痛,对于扭伤 也有较好的疗效。针灸特定穴位可改善局部血液 循环、促进炎症消退。
针灸学基础医学知识培训课件
(4)治疗预防: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醉、耳针、电针、穴位埋线、 穴位结扎等治疗方法。临床可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相应的药物。如 太阳经头痛,选用羌活、蒿本等。调理经络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 三里穴可强壮身体、防病;灸风门可预防感冒。
针灸学基础医学知识
13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 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经不 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 是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同 起于胞中,皆出于会阴,被称为一源三歧。督脉、任脉 和十二经一样个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 合称为十四经。
针灸学基础医学知识
32
针尾
针柄
针根 针身 针尖
针灸学基础医学知识
33
2、针刺前的准备
针具的选择: 必须根据病情及病人的性别,年
龄,胖瘦,体质,病位,腧穴情况 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男性、 体壮、形肥,病深者针可稍长稍粗, 反之,女性,体弱,形瘦,病浅, 则宜短宜细。
针灸学基础医学知识
34
(2)体位的选择:必须根据腧穴的所在部位 选择适当的体位,初诊,精神紧张,年老体弱 及病重者宜卧位。如仰卧——取头,面,胸, 腹,上下肢部分腧穴;俯卧——取头颈,背腰, 上下肢部分腧穴;仰靠坐——取头面部穴位; 伏坐——取头颈部穴位。 (3)消毒:在针刺之前必须对针具,腧穴和 医师的手指进行消毒,以防发生感染。以往, 有针刺部位感染形成脓疱甚至引起败血症的。
针灸学基本知识
经络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 抗病祛邪:经络系统的正常运行能够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祛除病邪,保持身体健康。
经络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诊断疾病:通过观察经络系统的变化,可以诊断出许多 疾病,如针灸科医生常通过观察腧穴的压痛点来诊断疾
病。
养生保健:通过刺激经络系统和腧穴,可以调和气血、 调节阴阳,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现状
目前,针灸学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全球通用的医学方法之一。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针灸治疗,并 建立了相应的学术机构和法规制度,进一步促进了针灸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针灸学也 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02
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定义:经络系统是人体内的重要生理系 统,它是由经脉、络脉和腧穴三个部分 组成。
针灸学的现代化发展与挑战
总结词
针灸学的现代化发展需要解决多方面的问题 ,包括理论创新、技术更新、临床实践规范 化等。
详细描述
针灸学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和技术更新 ,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同时,针灸临床 实践需要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针灸 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针灸学还需 要加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以更好地服务于
腧穴:腧穴是经络系统的关键部分,它 们是经脉和络脉的交会点,也是针灸治 疗的主要刺激点。
络脉: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它们连接经 脉和腧穴,使经络系统更加丰富和复杂 。
组成
经脉: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们连接全身各个部位,形成一个完 整的循环系统。
经络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功能
沟通内外:经络系统是人体内外沟通的桥梁,它通过经脉和络脉的连接,使体内各 个组织和器官相互联系,保持内外平衡。
第十章针灸学基础
(一)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流注,是人身气血流动不息,向各处灌注的意思。
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流至足厥阴肝经,再流至手 太阴肺经。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的十二经脉整体循行系统。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脉、阳维脉、 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 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 作用: ①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②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特点 (1)奇经八脉不隶属于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 (2)奇经八脉除任、督二脉有自己的独立腧穴外,其他 六条经脉的腧穴都寄附于十二正经与任、督脉之中。 (3)奇经八脉的循行错综于十二经脉之间,而且与正经 在人体多处相互交会。
一、针法 (四)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 1、晕针 原因 :精神紧张、针刺手法过重。 表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 处理:出针,平卧。 预防: 做好解释,手法轻,卧位。
刺法与灸法
二者之间既存在异同又常配合应用相 互补充,正如:《灵枢· 官能》篇所云: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其共性:都是在人体的特定部位施术; 给予一定的刺激。区别:刺法属于机械 性刺激,而灸法属于温热和化学刺激。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是以体表 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 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以确 定腧穴位置的方法,骨度法、折 骨定穴法。
三、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是以患者本人手指的某些部位折作 一定分寸用以比量腧穴位置的方法,又 称手指比量法。 1、中指同身寸 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 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 2、拇指同身寸 即指拇指指关节之横度 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 又称“一夫”法。四 横指为一夫,即四横指相并,以中指第 二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度作为3寸。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课件
针灸治疗的安全性:总体来说,针灸治疗是安全的。然而,像其他任何医疗程序一样,也存在一些潜在 的风险和并发症,如感染、出血、过敏反应等。
针灸治疗的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包括短暂的疼痛、疲劳、恶心等,但这些症状通常比较轻微,并且很 快就会消失。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经络系统的应用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治疗疾病 推拿按摩:利用经络理论,进行穴位按摩,缓解肌肉疲劳和疼痛 养生保健: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诊断疾病:通过观察经络气血的变化,辅助诊断疾病
穴位的分类和作用
针刺深度:根据穴 位和病情确定针刺 深度
针刺技巧:提插法 ,捻转法,循法
针刺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针刺前注意事项:确保患者身体状况稳定,无严重疾病或感染,避免空腹或过度疲劳时 接受针刺治疗。
针刺中注意事项:保持环境清洁卫生,严格消毒针具和施术部位,施针过程中询问患者 感受,如有不适及时调整。
针刺后注意事项:避免剧烈运动和接触水,注意保暖避免受寒,保持施针部位干燥清洁, 避免感染。
剂或中成药。
针灸与中药结 合的优势:针 灸与中药结合, 可以相互补充, 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副作用。
针灸与中药结合 的注意事项:在 针灸与中药结合 治疗过程中,应 注意药物的配伍 禁忌和不良反应
的监测。
针灸与推拿的结合
针灸与推拿在 中医理论中具 有相似的原理
和作用机制
针灸可以调节 气血,推拿则 可以舒缓肌肉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标 题 02. 中 医 学 针 灸 学 概 述 03. 经 络 系 统 04. 穴 位 05. 针 灸 技 术 06. 针 灸 治 疗
针灸学基础1
依据阴阳、手足、脏腑三方面确定
阴
手太阴 手厥阴 手少阴 足太阴 足厥阴 足少阴
经
肺经 心包经 心经 脾经 肝经 肾经
阳
手阳明 手太阳 手少阳 足阳明 足太阳 足少阳
经
大肠经 小肠经 三焦经
胃经 膀胱经
胆经
第一节 经络学说
2、奇经八脉的命名
十二正经之外的八条经脉,既不直属 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 行”,故称“奇经”。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 总称。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学说
“经”,路径;“络”,网络。
经为主干 络为分支
经少 络多
经深 络浅
经粗 络细
经多直行 络多纵横交错
第一节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 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 学说。 ▲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学说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侧上行,经腹、胁,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会合后,复上 行挟咽与任脉相并。
阳维脉→左右成对,起于小腿外侧外踝的下方,沿下肢外侧上
行,经躯干部的外侧,上腋、颈、面颊部而达额与督脉相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学说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1 .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2 .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灌作
第二节 腧穴
(二)经外奇穴 简称奇穴。它为后 世新发现有肯定疗效,但尚未归属十 四经系统的穴位。可作为经穴的补充。
特点:1、有名称 2、有固定位置。 3、无经属 4、对某些病有奇 特疗效
第二节 腧穴
(三)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 痛点,《灵枢·经筋篇》:“以痛为腧”。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pptxx年xx月xx日contents •针灸学简介•针灸学基础知识•针灸学基本技能•针灸学临床应用•针灸学发展前景与展望•其他相关知识和信息目录01针灸学简介起源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砭石疗法。
发展历经数千年发展,逐渐完善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多种治疗方法。
针灸学的起源和发展基本原理以经络学说和脏腑理论为基础,通过刺激穴位和调整经络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方法包括毫针、艾灸、拔罐、刮痧等多种方法。
针灸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针灸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针灸对各种疼痛,如颈肩腰腿痛、关节痛、神经痛等有很好的疗效。
疼痛治疗内科治疗美容美体康复治疗对多种内科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炎、腹泻等也有很好的疗效。
针灸可调节内分泌,改善肌肤问题,如痤疮、黄褐斑等,也可用于减肥和塑形。
对手术后康复和脊髓损伤等康复治疗有很好的效果。
02针灸学基础知识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概述经络系统是针灸学的基础,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等,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
经络系统的功能经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沟通表里、联络脏腑、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平衡,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经络系统的应用经络系统在针灸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对经络的刺激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穴位在针灸学中,常用的穴位有数百个,如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每个穴位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穴位系统概述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是针灸学治疗疾病的主要刺激点。
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名称、定位和主治功能。
穴位定位方法穴位定位是针灸学的基础技能,常用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自然标志法等。
穴位系统刺灸技术概述刺灸技术是针灸学中重要的治疗手段,包括针刺和艾灸两种方法。
针刺是用针刺入皮肤来刺激穴位,而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对穴位进行热刺激。
针刺技术针刺技术包括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步骤,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穴位选用不同的针具和刺激方法。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
02
CATALOGUE
针灸操作方法与技巧
针具选择与消毒处理
针具选择
根据治疗需要选择不同规格、材质的 针具,如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
消毒处理
采用高压蒸汽、煮沸或化学消毒等方 法对针具进行严格消毒,以防交叉感 染。
进针法、行针法及出针法
0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2
03
进针法
掌握快速进针、缓慢进针 等不同进针方法,减轻患 者疼痛感。
VS
儿童
儿童针灸时应注意针具的选择,尽量使用 细短针,以减少疼痛。同时,应根据儿童 年龄和体质调整针刺深度和刺激强度,避 免过度刺激。
禁忌情况下避免使用或慎用针灸治疗
疲劳、饥饿、过饱、酒后等情 况下不宜针灸,以免引起晕针 等不良反应。
皮肤感染、溃疡、瘢痕等部位 不宜针灸,以免加重病情。
出血性疾病、恶性肿瘤等严重 疾病患者慎用针灸治疗,应在 医生指导下进行。
历史发展
针灸学起源于中国远古时代,形 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发展于唐 宋元明清历代,近现代针灸学得 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经络系统与穴位分布
经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 控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等。
穴位分布
穴位是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具有反映病症、协助诊断和接受刺激的作 用。穴位分布广泛,包括头面部、颈项部、胸腹部、腰背部、四肢部等。
感谢观看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针 灸疗效,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提高普及率和认知度,推广至基层医疗机构
加强针灸知识宣传
通过媒体、讲座等形式,普及针 灸基本知识和疗效,提高公众认
知度。
培训基层医务人员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
针灸学面临着传统技艺传承和 现代技术创新的双重挑战,需 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06 针灸学研究与文 献综述
古代针灸学的研究与成就
起源与早期发展
针灸学起源于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代针灸学以经络学说和针灸技术为基础,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医学体系。
经典著作与理论
《黄帝内经》是古代针灸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详细论述了人体的经络系统、针灸技术和治疗原则。此外,古代医家还提出了“针灸补泻”等理论,指导临 床实践。
禁忌症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或特定疾病,针灸治疗存在一定的禁忌症。如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针,严重心 脑血管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也不宜施针。另外,皮肤感染、炎症及骨折未愈合的部位不宜施针。
04 针灸学在临床中 的应用
内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消化系统疾病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肠炎等消 化系统疾病具有明显疗效。
针灸可以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包括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领域的疾 病。
针灸作为一种自然疗法,具有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优势,越来越受到现代医学 的重视。
针灸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针灸学将进一步与现代医学结 合,以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 治疗效果。
针灸学将进一步开展国际交流 与合作,以推动其在全球范围 内的普及和发展。
针灸可以辅助治疗阴道炎、盆腔炎等妇科 炎症疾病。
儿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01
小儿腹泻
针灸对小儿腹泻的治疗效果明显 ,可迅速缓解症状。
小儿哮喘
针灸能够辅助治疗小儿哮喘,减 少发作次数和程度。
03
02
小儿遗尿
针灸对小儿遗尿有较好疗效,可 培养孩子的膀胱功能。
小儿厌食症
针灸可以调整小儿的脾胃功能, 改善厌食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太阴→前 厥阴→中 少阴→后 阳明→前 少阳→中 太阳→后
(3) 手三阴:胸→手 手三阳:手→头 足三阳:头→足 足三阴:足→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手食指端
鼻翼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足太阴脾经脉
心中
手少阴心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4.经络的作用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 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①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②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③调节机能平衡 ④感应传导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
1.经络含义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 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 通路。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
1.经络含义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 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 通路。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经脉 经 络 系 统
手太阴肺经脉
十
手厥阴心包经脉
二
手少阴心经脉
经
脉
手阳明大肠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络脉
十五络脉 浮络 孙络
足太阴脾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3.经络的命名和脏腑属络关系
(1)十二经脉的命名 主要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称“手经” 主要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称“足经”。 主要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属“阴经” 主要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属“阳经” 阴经(手三阴、足三阴)→脏发出 阳经(手三阳、足三阳)→腑发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
(3)脏腑属络关系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阴经与阳经在体内与脏腑之间有络属关系,即阴经 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如手太阴肺经脉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脉属 大肠络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十二经脉分布
(1) 手三阴→行上肢内侧 手三阳→行上肢外侧 足三阴→行下肢内侧 足三阳→行下肢外侧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带脉→起于胁下,束腰而前垂,统束纵行诸经,故有 “诸脉皆属于带脉”之说。 阴跷脉→左右成对,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 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左右成对,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 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 于足少阳经。 阴维脉→左右成对,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交会之处,沿 下肢内侧上行,经腹、胁,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会合后,复上行挟咽与任脉相并。 阳维脉→左右成对,起于小腿外侧外踝的下方,沿下肢 外侧上行,经躯干部的外侧,上腋、颈、面颊部而达额 与督脉相并。
•调理经络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三里穴可强壮身体、 防病;灸风门可预防感冒;常点按养老穴可美容肌肤和 明目等。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腧穴
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 “穴”即孔隙的意思。
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 “气穴”、“气府”、“骨空”等,俗称“穴 位”、“孔穴”,是针灸、推拿和拔罐治疗施术 之所。
第一节 经络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3.经别、别络、经筋、皮部分布
• 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循行 特点--“离、合、出、入”
• 别络:为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 于体表
•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 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 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 皮表的分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 络 第二节 腧 穴 第三节 十四经穴 第四节 经外奇穴
广州医学院 刘义海、潘俊辉
第一节 经络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一、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 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 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两胁痛,多是肝胆病 变;前额部疼痛,多与阳 明经病有关等。
如肺病时可在肺俞穴出 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 肠痈可在阑尾穴有压痛等。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
(4)治疗预防: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醉、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 位结扎等治疗方法。
•临床可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太阳经头 痛,选用羌活、蒿本等。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其他经络命名
督脉→因其行于背部正中,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总督 作用而得名。 任脉→因其行胸腹正中,能总任全身阴经脉气;又能主胞 胎,为人之妊养之本而得名。 冲脉→因其脉上至头,下至足,贯穿全身上下前后,为一 身要冲,且能通受十二经气血而得名。 带脉→因其运行环身一周,束腰如带而得名。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阐释病理:在发生病 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 和反映病变的途径。
如心火可循经下移于小肠, 而小肠有热亦可上熏于心。
如足厥阴肝经抵小腹,布胁 肋,故肝气郁结,常见两胁 及小腹胀痛等。
(3)指导诊断:在临床上, 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 位,结合经络的循行走向 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 病诊断的依据。
手小指端
目内眦
足小指端
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手பைடு நூலகம்名指端
目外眦
足大趾
肺中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
2.奇经八脉分布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任脉 → 行胸腹正中, 诸阴经 之会,称“阴经之海”。
督脉 → 行腰背正中,诸阳经 之会,称“阳经之海”。
“背为阳,腹为阴”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十四经含义
十二经脉(正经)+奇经八脉的任督二 脉合称为十四经。
(说明:奇经八脉中的腧穴,大多
寄附于十二经之中,惟有任督二脉,各 有其专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 合称为十四经)。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