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南极资源的法律研究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极地规则》对当代国际法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
《极地规则》对当代国际法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
《极地规则》又称《南极条约》,是一份普遍认为是环保法律的国际协议,旨在确保
南极洲不受人类活动的不良影响。
签署该条约的国家不应在南极进行任何军事活动,而且
必须遵守一定的环保规范。
《极地规则》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当代国际法的发展,尤其是环境保护法的领域,这
也反映了一个国际社会进步的方向。
《极地规则》在对环境保护、航运、科学研究等方面
都有着详细而严格的规定,这奠定了国际社会对南极洲的保护和控制权,即使是签署国家
之外的任何国家或组织都不得在南极洲进行任何军事活动和其他危害性行为。
这表明了国
际法更加重视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同时也揭示了国际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共识,即保护国际公共利益的重要性。
对于中国而言,当前的中国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令人钦佩。
在应对
《极地规则》方面,中国应该制定有效的策略和措施来贯彻协约。
例如,加强南极洲科学
研究的资金投入,保护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并采取措施减少人类在该地区的影响,推进南
极洲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同时,中国还可以根据自身科学技术和产业优势,积极寻
求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开创南极洲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新的合作模式。
当然,尽管《极地规则》的实施获得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认可,但是实施该协议还存
在一些困难,如资源保护的跨越性、国际制度的保障和监督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在未来,中国的发展将依然受到《极地规则》的法律保护,同时中国也将会继续秉持保护
南极洲环境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积极履行既定的国际义务,并为全球南极洲资源的保护
作出自己的贡献。
国际法-题集(2)教材
《国际法》复习题1. 下列有关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表述哪些是错误的?A.国际法就是指国际条约B.国内法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在领陆范围内适用的法律C.国内法的一切规范性文件均在全国范围内适用D.国际法是国内法的渊源参考答案:A,B,C答案解析:[考点]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解析] 国际法不仅包括国际条约,还包括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是三者的总称,故A项错误;制定国内法的机关除了立法机关外,还有经法律授予立法权的行政机关,而国内法也可以根据属人原则和国家主权,适用于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和中国驻外国使馆,并且国际条约也是国内法的渊源之一,故B项错误;国内法中并不是所有的规范性文件都在全国范围内适用,如地方性法规就只在本地区范围内生效和适用,故C项错误。
D项是正确的,因为即使国际条约不属部门法范畴,但也同样构成国内法的正式渊源。
2. 国际法的概念包括以下哪些要点?A.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B.国际法的制定者主要是国家C.国际法具有强制执行力D.国际法不具有强制性参考答案:A,B,C答案解析:国家之上没有权威或世界政府,也不可能有强制各国执行国际法的机关,但国际法不同于国际道德,它是有强制性的,可通过国家单独或集体采取措施予以保证。
3. 下列关于国际法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A.国际法是调整一切国际关系的法律,其中包括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B.国际关系包括国家与国家、国家与法人、外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关系C.国际法有强制性,但与国内法的强制方式不同。
国内法由各种国内法院执行,国际法由国际法院强制执行D.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确立了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的原则参考答案:A,D答案解析:见国际法的概念。
4. 下列关于国际法编纂的言论,哪些选项表述正确?A.“有些编纂是非官方进行的”B.“所有的编纂都是政府间编纂”C.“国际法的编纂至今尚无一部全面完整的法典”D.“迄今的编纂己出现某个方面的专门法典”参考答案:A,C,D答案解析:国际法的编纂包括官方编纂和非官方编纂。
南极条约的主权冻结原则
南极条约的主权冻结原则南极条约是一项保护南极大陆和周边海域的国际公约,于1961年签署并于1961年至1962年生效。
该条约被认为是一项历史性的协议,旨在维护南极地区的和平与科学研究,同时肯定了所有国家在该地区享有平等地位。
核心原则之一是南极条约的主权冻结原则,也被称为主权放弃原则。
该原则指出,所有签署南极条约的国家放弃在南极大陆及其附属岛屿上的主权,因此南极大陆不归任何一个国家所有。
主权冻结原则的重要性在于确保南极地区不会成为任何国家的领土争端的焦点。
该原则旨在为南极的国际科学研究提供稳定的环境,并鼓励各国共同保护和管理南极地区的资源。
以下是主权冻结原则的相关参考内容:1. 主权迁让:南极条约的成员国同意放弃对南极大陆和其附属岛屿的主权。
所有国家都将南极大陆视为国际社会的共同遗产,而非归属于任何一个国家。
2. 领土冻结:根据主权冻结原则,没有国家可以单方面声称对南极大陆的主权,也不能通过军事或政治手段对该地区进行占领。
这样一来,南极地区不会成为领土争端的焦点。
3. 和平与国际合作:主权冻结原则为南极地区创造了和平与合作的环境,各国可以在该地区进行广泛的科学研究和合作项目。
国际合作是南极条约的核心原则之一,成员国通过共同努力,保护和管理南极地区的独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4. 资源保护:主权冻结原则确保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南极大陆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原始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主权冻结原则保护了该地区的独特生物多样性,并限制了任何国家对南极资源的私人开发。
5. 多边治理:主权冻结原则促使南极地区采取多边治理方式。
南极条约的成员国通过定期的会议和合作机制,共同决策与管理南极事务。
这种多边方法确保了各国对南极地区的共同责任和利益。
总的来说,南极条约的主权冻结原则确保了南极地区的和平与科学研究,同时保护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
这一原则为南极大陆创造了国际合作与多边治理的环境,将南极地区视为全人类的共同遗产。
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南极资源的法律研究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立法与国际接轨 、 加大资金技术的支持 、 加强南极科 学和法学领域的研究; 对外加 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 与合作, 共创
和 谐 的 国际环 境 和 南极 环 境 。 。
[ 关键 词] 南极资源; 南极条约体系; 可持 续发展 ; 资源、 环境 与生态保护
[ 中图分类号] D9 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1 — 8 3 7 2 ( 2 0 1 3 ) 0 1 — 0 1 1 0 — 0 6
t he s t r a t e g i c c ho i c e o f Chi na
Ll U Xi u
( S c h o o l o f L a w a n d P o l i t i c a l S c i e n c e , O c e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a , Q i n g d a o 2 6 6 1 0 0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T h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mmu n i t y l a u n c h e s a n e w r o u n d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d i s p u t e s o n t h e An t a r c t i c r e s o u r c e s s i n c e t h e s e r e s o u r c e s a r e o f e c o n o mi c a n d s t r a t e g i c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 T h e An t a r c t i c T r e a t y h a s r f o z e n t h e t e r r i t o r i a l s o v e r e i g n t y
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的通知
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9.06.20•【文号】国科办基〔2019〕55号•【施行日期】2019.06.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的通知国科办基〔2019〕5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科技主管单位,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18〕71号)的相关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研究制定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科技部办公厅2019年6月20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国家野外站”)是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野外站面向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依据我国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布规律布局,通过长期野外定位观测获取科学数据,开展野外科学试验研究,加强科技资源共享,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支撑和条件保障。
为更好地推进新时期国家野外站的建设发展,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等文件要求,制定本建设发展方案。
一、发展现状和建设需求1. 现状与成效。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野外科学观测和试验研究工作。
从1999年开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围绕生态系统、特殊环境与大气本底、地球物理和材料腐蚀等4个方面,遴选建设了106个国家野外站。
周口市专业技术人员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题库及答案
2015周口市专业技术人员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题库及答案一、多选1.日本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推进措施中努力加强国际合作,措施有abcd;A推出环保合作倡议B开展双边与多边交流、合作C加大环保资金国际救援力度D以上都对2.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持系统中的舆论支持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abcd;A加强学校教育B开展在职培训C网络媒体宣传D组织开展系列公众活动3.低碳经济的现实框架有abcd;A以低碳技术为主体构筑创新技术体系B以能源问题为突破实现持续发展目标C以节能减排为方式彰显循环经济本质D以低碳能源为重点推动能源结构调整4.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abcd;A厄尔尼诺B干旱C洪涝D雷暴5.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与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以及国内理论界讨论的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abcd;A更具有科学性B更具有全面性C更具有可操作性D更注重机制的重要作用6.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abcd;A大气环境B水体环境C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D城市工业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污染7以下属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的有ABCD;A理论障碍B观念障碍C管理障碍D制度障碍8.我国政府提出的循环经济“3+1”模式存在的问题有ABCD;A偏重生产领域的发展,忽视流通和消费领域的发展B仅将企业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C以工业产业为主,忽视了其他产业D以上都对9.低碳经济的现实框架有ABCD;A以低碳技术为主体构筑创新技术体系B以能源问题为突破实现持续发展目标C以节能减排为方式彰显循环经济本质D以低碳能源为重点推动能源结构调整10.水污染主要来自abc;A工业废水B生活污水C农业废水D人畜粪便11.低碳经济是以abc为特点的经济形态;A低能耗B低污染C低排放D低效率12.要人口与环境、资源协调必须采取下列哪些措施abcd;A大力开发人力资源B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C努力减少重大自然灾害D预测城市化、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并采取有效途径不断改善环境13.碳中和技术主要包括ABD;A温室气体的捕集技术B温室气体的埋存技术C低碳设备技术D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14当代中国环境法的理性发展方向是ABCD;A基本环境公益与基本经济公益应当满足B确立公益最大化原则C限制开发原则D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激励机制15.按照对循环经济发展主体的行为意愿的影响程度,可以将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可分为哪些类型BCD;A被动力B源动力C主动力D协动力16.公民参与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关注“5A”,不包括BD;A认知性B持续性C可操作性D强化性17.日本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ABCD;A经济增长缓慢与低碳经济投入需求大的矛盾B研发主体不同弱化政府主导作用C政府减排目标与部分行业利益存在冲突D以上都对18.一般环境问题的基本特点是ABCD;A复杂性B广泛性C潜在性D累积性19.“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ABCD;A阳光经济B风能经济C氢能经济D生态经济20.我国政府应在借鉴国际碳减排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确保未来10年内实现碳减排预期目标的有效制度体系,主要包括ABC;A制定碳排放标准B开放碳交易市场C设立碳排放税制D发展低碳能源体系21.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论述,错误的是AD;A环保本身不是一种产业B环保本身就是一种产业C环保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D环保是鱼和熊掌的关系22.富营养化是由于CD等植物营养成分大量积聚,使水生生物,特别是水藻类过分繁殖引起污染的现象;A氢B氧C氮D磷23.低碳经济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ABC;A生产的低碳化B分配的低碳化C消费的低碳化D投资的低碳化24.“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中,“双系统”是指AB;A经济系统B社会系统C生态系统D环境系统25.公民参与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关注“5A”,包括abcd;A认知性B可行性C可操作性D可承受性26新兴和可再生能源有abcd;A水电B生物质能C太阳能D风能27.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包括abc;A人B政策C市场机制D自然28.低碳经济发展机制的构建包括abcd;A构建低碳能源技术开发机制B构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C构建低碳产品认证体系D构建碳排放约束机制29.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我国以bc两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A北京B上海C保定D西安30.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支持系统中的科技政策支持包括abcd;A加大科研投入资金B制定技术导向目录C加快技术标准体系建设D完善科技法规31.以下有关我国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论述,正确的是ABC;A要加大高碳产业技术攻关力度,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B要制定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加快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C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D为了保证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低碳产业可拖后发展32.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在于ABCD;A有利于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B有利于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C有利于推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D有利于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矛盾33.按照对循环经济发展主体的行为意愿的影响程度,可以将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可分为哪些类型BCD;A被动力B源动力C主动力D协动力34.“低碳”概念由ABC等三个核心术语组成;A低碳经济B碳生产率C碳关税D 碳排放35低碳经济是以ABC为基础的经济模式;A低能耗B低排放C低污染D低产出36低碳责任就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ABCD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A技术创新B制度创新C产业转型D新能源37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ABCD;A厄尔尼诺B干旱C洪涝D雷暴38.加强对低碳消费和低碳生产的AC是真正实现低碳消费的保证;A立法B引导C 执法D参与39.气候系统有ABCD;A大气圈B冰雪圈C生物圈D水圈40.加强对低碳消费和低碳生产的AC是真正实现低碳消费的保证;A立法B引导C 执法D参与41.在实践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能源和环境方面还存在下列哪些难以克服的问题ABC;A节能减排问题凸显B能源结构严重高碳C产业模式极不合理D温室气体过量排放过多42.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ABCD;A损害生物B破坏自然生态系统C腐蚀建筑材料D腐蚀金属结构43..天气是指短时间几分钟到几天发生的气象现象,如ABCD;A雷雨B冰雹C台风D寒潮44.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策略有BCD;A强调发达国家转移技术B强调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权45..众所周知,AB产业属于低碳行业;A知识密集型B技术密集型C劳动密集型D产业密集型46.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有ABC;A政策支持B法律保障C节能减排经验D技术先进47.森林减少的影响和危害有ABCD;A产生气候异常B增加二氧化碳排放C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D加剧水土侵蚀48.酸雨中绝大部分是AB;A硫酸B硝酸C盐酸D醋酸49.我国政府提出的循环经济“3+1”模式存在的问题有ABCD;A偏重生产领域的发展,忽视流通和消费领域的发展B仅将企业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C以工业产业为主,忽视了其他产业D以上都对50.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原则中,3R原则指ABC;A减量化B再利用C 资源化D高效化51.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低碳建筑这个单元,发展低碳建筑要从AB等方面入手;A设计B运行C经营D管理52.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是ACD;A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B注重开发新能源C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D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53..广义的低碳消费方式涵义包括ABCD;A恒温消费B安全消费C可持续消费D 经济消费54.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涉及两个重点领域,它们是AC;A生产领域B转移领域C消费领域D出售领域55.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三个主体是ABC;A政府B企业C公众D外资56..在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ABCD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A政府B企业C 高等院校D科研院所57.坚持“三高”原则,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三高”是指ABC;A 高起点B高要求C高效益D高效率58.目前全球最主要的能源有ABC;A煤B石油C天然气D氢能59..酸雨问题最早出现在AB;A欧洲B北美洲C亚洲D南极洲60.以下富营养化问题突出的水系有BCD;A长江B滇池C巢湖D太湖二、判断1.低碳消费首先需要一种态度,然后形成一种习惯,最后定型为一种价值观;正确2.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是指由中央政府主导建立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体制、市场、法律以及政策,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鼓励低碳经济的发展;错误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正确4.光伏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有利于改善能源、环境状况,而且其较大的产值对于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5.“低碳”概念由低碳经济、碳生产率和碳关税等三个核心术语组成正确6.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低碳经济无论从制度安排还是在实际经济实践中都没有出现;错误7.森林覆盖率是实现低碳化的重要物质基础;正确8.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低碳技术创新;正确9.一个社会大众的消费模式会引导市场的价值取向,最终催生一种适应这种消费需求的经济现象;正确10.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是指由中央政府主导建立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体制、市场、法律以及政策,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鼓励低碳经济的发展;错误11.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70%-80%;错误12.高碳是生态文明的特征,低碳是工业文明的特征;错误13.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正确14.光伏产业属高科技型新能源产业,受到企业及各地政府的强力追捧;正确15.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明确了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统一关系,是人类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认识飞跃;正确16.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新的人类生存与发展哲学,追求的直接目标是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最高目标是人类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和生存年限的尽可能延长;正确17.2007年6月,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于年底发表了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18.科技进步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正确19.循环经济的低碳模式本质是一种经济控制模式,按照减量化原则,通过源头控制减少CO2排放,即减碳;正确20.大气环境污染仍然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正确21.低碳消费首先需要一种态度,然后形成一种习惯,最后定型为一种价值观;正确22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是指由中央政府主导建立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体制、市场、法律以及政策,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鼓励低碳经济的发展;错误23.从局部与整体的角度看,模式孕育着范式,具有局部性的意义;正确24.力行低碳消费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三管齐下”;正确25.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正确26“产品营销模式”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导向;正确27.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内容,不是衡量其发展状况的重要工具;错误28.低碳模式以自然生态系统系统为背景,以社会经济系统为核心,通过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发展节能减排技术、优化消费习惯达到减少碳源的目的;正确29.气候是指某一长时期内气象要素和天气过程的平均或统计状况,主要反映的是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正确30.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正确31.减量技术能够延长原材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多次反复使用,减少资源消耗及废弃物产生的技术;错误32.从1995年起,每年的9月16日被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正确33.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正确34.20纪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0.5-0.8℃;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正确35.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力是指市场机制;错误36.任何一种理念只要能够持之以恒,必定会形成社会的集体意识,这种理念成型之初不需要政府制定一些合理的强制手段;错误37.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正确38.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正确39.“循环”是指经济系统中各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社会系统中各家庭之间、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正确40.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低代价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选择;正确41.“3+l”模式存在着偏重于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轻视了其在流通和消费领域的发展;正确42.展是我国当前的第一要务和目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温室气体排放量仍会继续增长,低碳是实现发展的途径和手段,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标志;正确错误43.保护和改善环境仅指保护好现有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严衡;错误44.“安全消费”,即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危害最小;正确45.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正确46.低碳经济的发展仅靠单一市场规则也是可以实现的;错误47.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是碳强度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核心是提高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比例;正确48.低碳经济是消耗化石能源小、向生物圈排放温室气体少的经济,是一种以能源效率高、碳排放强度低为特征的新的发展模式;正确49.国这样一个煤炭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时间内实现这一转变是比较容易的;错误50.二氧化碳虽然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但其增温潜力GWP是最低的;正确51.发展低碳经济不需要低碳文化软实力的支撑;错误52.发展低碳经济是历史的必然,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正确53.基于项目的碳市场主要是基于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约机制JI的市场;正确54.气候是指某一长时期内气象要素和天气过程的平均或统计状况,主要反映的是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正确55.任何一种理念只要能够持之以恒,必定会形成社会的集体意识,这种理念成型之初不需要政府制定一些合理的强制手段;错误56.是党的十三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错误57.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正确58.未来的发展观应是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高速增长为主旨,并以其作为衡量其它一切方面发展的出发点和评价标准;错误59.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四,是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正确60.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是指由民间机构牵头,企业,社会团体,政府共同参与促进碳的减排,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正确61.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是指由中央政府主导建立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体制、市场、法律以及政策,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鼓励低碳经济的发展;错误62.“3+l”模式存在着偏重于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轻视了其在流通和消费领域的发展;正确63.“低碳经济”概念首次出现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正确64.“低碳经济”这种新型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我国而言,是一个顺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与放弃的过程;正确65.“经济消费”,即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经济;正确66.“循环”是指经济系统中各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社会系统中各家庭之间、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正确67.1884年,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洞;错误68.高碳是生态文明的特征,低碳是工业文明的特征;错误69..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正确70.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缔约国第二次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正确71.臭氧层破坏是当前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从1995年起,每年的9月16日被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正确72.低碳经济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正确73.低碳消费指标包括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GDP能耗两个核心指标;正确74.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先进的发展观念;错误75.科技进步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正确76.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位;77.生态补偿是指对生态损失进行弥补,以恢复和保护生态服务功能的理论与方法;正确78.是党的十三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错误79.碳排放权交易是指根据各国政府实现对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的前提下,对本国企业实行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控制的同时允许其进行交易;正确80.天气是指短时间发生的气象现象,如雷雨、冰雹、台风、寒潮、大风等;它们在短时间内造成集中的、强烈的影响和灾害;正确81.我国低碳经济在整体上还处于“要素驱动型”发展阶段,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贡献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正确6.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正确82.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然是煤炭,燃煤发电占电力结构的80%;正确83.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力是指市场机制;正确84.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初始环节;正确85.低碳消费指标包括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GDP能耗两个核心指标;错误86.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指的是可持续消费;单选87.公民参与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关注“5A”,认知性即对低碳消费方式的了解和认知;单选88.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低碳经济无论从制度安排还是在实际经济实践中都没有出现;错误89.中国是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错误90.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当前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世界第十位;错误91.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正确92.“共生”是指经济系统内部各企业之间、社会系统内部各家庭之间以及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和谐共赢、共同生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正确93.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碳库,并被公认为最为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错误94.低碳概念是发展中国家在保护全球气候的名义下有利于工业化国家的策略,其用意是十分深刻的;错误95.低碳经济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正确96.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初始环节;正确97.低碳消费指标包括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GDP能耗两个核心指标;错误98.低碳营销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关键;错误99.发展是我国当前的第一要务和目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温室气体排放量仍会继续增长,低碳是实现发展的途径和手段,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标志;正确100.高碳是生态文明的特征,低碳是工业文明的特征;错误101.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和处置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废金属再生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CO2排放量其值越高说明废弃物利用效率越高,新资源的开采量就越小,社会总能耗就越小;判断102.价格在营销组合中是最敏感、最重要的因素;正确103.保护和改善环境仅指保护好现有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严衡;错误104.近百年来中国的气候也在变暖,以西北、华北、东北变暖最明显,其中东南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错误105.社会循环是循环经济的最高级形式;错误106.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了6种受控温室气体;正确107.空气污染主要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造成的,并主要分布在污染源集中的城市地区;正确108.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追求目标和基本内容,不只是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而是内在要求和不可或缺的内容;正确109矿产资源利用指标用来衡量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回收效率,包括:重要矿产资源回收回采率和金属再生利用率;正确110.矿产资源利用指标用来衡量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回收效率,包括:重要矿产资源回收回采率和金属再生利用率;正确111.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正确112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仍然占最主要部分;正确113.能源利用指标中,产品单位能耗越小,能源利用效率越低;错误114.能源系数能源消费年平均增长率/GDP年平均增长率,适合跨国及跨地区间的能源效率比较;但是该指标稳定性较差;正确115.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内容,不是衡量其发展状况的重要工具;错误116.酸雨通常指PH值低于5.6的降水,但现在泛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正确117.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两头在外”:生产中所需的高纯度多晶硅和生产设备主要来自国外,而大部分光伏产品也依赖国外市场;正确118.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119.我国在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重点应该放在低碳产业的发展;正确120.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是有机结合的;正确121.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正确122.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低碳经济无论从制度安排还是在实际经济实践中都没有出现;错误。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2019年渔业渔政工作呈现“十大亮点”
2019年,渔业渔政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和部党组有关决策部署,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住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有利时机,紧密围绕“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目标任务,大力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
渔业生产稳中有进,预计水产品总产量6450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捕捞减量明显,养捕比达到78︰22;稻渔综合种养规范发展,面积达到3500多万亩,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水产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略降、质量安全,年度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达到99.5%,连续7年保持在99%以上,市场监测合格率97%,保持在较高水平,未出现重大质量安全问题。
全国渔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21108元,比上年增加1223元,同比增长6.2%。
渔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为“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做出了突出贡献,全年渔业渔政工作呈现以下“十大亮点”。
一、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文件正式印发2019年1月11日,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国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2019年渔业渔政工作呈现“十大亮点”了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并围绕加强科学布局、转变养殖方式、改善养殖环境、强化生产监管、拓宽发展空间、加强政策支持及落实保障措施等作出全面部署。
其中提出到2035年,水产养殖布局更趋科学合理,养殖生产制度和监管体系健全,养殖尾水全面达标排放,产品优质、产地优美、装备一流、技术先进的养殖生产现代化基本实现。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经国务院同意、专门针对水产养殖业的指导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按照国务院要求,出台了部委分工方案,形成了各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压实属地责任,督促各省级人民政府研究出台落实方案。
领导致辞
领导致辞主持人潘世建先生中国厦门市政府副市长潘世建,1953年10月出生于厦门市,祖籍广东省揭阳市,汉族。
毕业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
1983年至1993年,厦门市交通局副局长。
1993年至1999年12月,厦门市路桥建设投资总公司总经理。
1999年12月至2000年3月,厦门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厦门市路桥建设投资总公司总经理。
2000年3月至今,厦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孙志辉先生中国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男,汉族,1949年5月出生,山东东营人。
197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4年8月,青岛海洋大学地质系毕业。
历任国家海洋局科技部调查处参谋、工程师、副处长。
1984年4月,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科技处副处长。
1985年3月,任国家海洋局计划司计划处副处长、处长。
1992年12月,任国家海洋局科技司副司长。
1994年12月,任海洋出版社社长。
1998年12月,任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2005年11月,任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
马和励先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代表处代表马和励先生(巴基斯坦人)在发展领域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作为经济学家,马和励先生曾在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埃塞克斯大学以及印度旁哲普大学接受教育。
他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总部和不同的国家担任过一系列重要职务,负责管理、技术和政策方面的工作。
1998年至2003年,他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总部“评估办公室”任主任一职并一直担任联合国跨机构评估委员会的主席。
1993年至1997年,他担任联合国驻乌兹别克斯坦机构协调代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乌代表,负责发展合作和人道主义援助工作。
马和励先生参与编辑并亲自撰写了一系列书籍和文章,内容涉及能力建设,贫困和不平等,冲突后重建,评估以及基于结果的管理模式等等。
最近出版的«发展的能力:解决老问题的新办法»以及2003年发展有效性报告均引起全球的关注。
全球能源互联网题库(含答案)
全球能源互联网知识测试一、单项选择1.全球清洁能源资源丰富,水能资源超过〔〕亿万千瓦,陆地风能资源超过〔〕亿千瓦,太阳能资源超过〔〕亿千瓦。
AA.100 1万100万B. 100 100万1万C. 100万100 1万D. 1万100 100万2.〔〕是实施“两个替代”的关键。
DA.智能电网B. 特高压电网C. 可再生能源D. 全球能源互联网3.截止2013年,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分别为8915亿吨、2382亿吨和186万亿立方米,折合标准煤共计1.2万亿吨,全球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可开采〔〕年,〔〕年和〔〕年。
DA.53 55 113B. 55 53 113C. 113 55 53D. 113 53 554.目前,全球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目前仍以〔〕为主,清洁能源和电力比重增长较快;由于能源分布不均衡,能源供需别离程度不断加深,全球能源贸易不断扩大。
AA.化石能源B. 可再生能源C. 清洁能源D. 分布式能源5.〔〕是相对洁净的化石能源。
世界天然气资源分布很不均匀。
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东、欧洲及欧亚大陆地区。
BA.煤炭B. 天然气C. 石油D. 风能6.〔〕又称为天然气水合物,具有储量丰富、能量密度大、燃烧利用污染排放少等优点,通常分布海洋大陆架外的陆坡、深海、深湖及永久冻土带上。
中国已先后在南海、东海及青藏高原冻土带发现。
页岩质地坚硬,具有孔隙度小、渗透率低等特点。
目前全球只有美国等少数国家实现了大规模开发。
AA.可燃冰B. 石油C. 天然气D. 页岩气7.目前,风电是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清洁能源发电品种之一,已经成为仅次于水电、核电的第三大清洁能源发电品种。
2012年6月,〔〕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装机大国,太阳能发电虽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规模已经居德国之后,处于世界第二位。
BA.德国B. 中国C. 西班牙D. 挪威8.海洋能发电技术中相对于成熟的是潮汐发电。
世界上最大的海洋能发电站是的25.4万千瓦潮汐能电站。
论国际环境法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2009年09期金卡工程・经济与法NO.09,2009117论国际环境法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熊锟(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1)摘要:可持续发展原则是世界各国在深刻反思传统工业化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全球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为国际社会所广泛认同,成为贯穿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国际环境法是在保护国际环境方面协调各国行动的法律,只有各国切实履行国际环境法所规定的义务,建立健全本国的环境保护制度,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环境保护领域积极合作,才能真正实现一国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原则国际环境法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可持续利用环境与发展一体化在20世纪后50年,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
在整个世界相对和平的条件下,发展问题成为两大主题中更具现实性和根本性的问题。
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艰巨任务,都面临着在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世界性难题的挑战,如全球性生态恶化、环境危机等。
这些世界性难题引发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思考和深刻反思。
有关国际环境保护的法律原则、规则和制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且迅速发展起来的,逐渐形成了国际法上一个新的分支--国际环境法。
而可持续发展原则也是在这一反思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贯穿国际环境法始终的一项重要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由来发展不仅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而且是当今时代的难题。
人类对发展本身的认识似乎只停留在事实和经验层面,唯发展是从,认为"发展本身就是好的"、"发展是天然合理的"。
受这种绝对化、理想化的传统发展观念的影响,人们可以不择手段地搞建设、谋发展,可以不惜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追求人类的发展,这些都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扩大等世界性难题的根源所在。
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提出,就源于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是人类对全球环境问题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它旨在探求一种环境保护与发展同步的新理念。
多方合作协商机制下极地环境保护问题
多方合作协商机制下极地环境保护问题极地环境保护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因为极地地区的环境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有效保护极地环境,多方合作协商机制被广泛采用。
本文将探讨多方合作协商机制在极地环境保护问题上的作用和意义。
极地环境保护是全球各国共同关心的议题,因为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对地球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极地地区的特殊性,任何一国单方面的保护措施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多方合作协商机制成为解决极地环境保护问题的有效途径。
多方合作协商机制能够汇集各方的专业知识和资源,共同制定具体的环境保护策略和行动计划。
例如,国际海洋组织就是一个致力于保护南极洲周边海洋环境的协商机制。
该组织由各国政府代表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组成,共同就南极洲周边海洋保护区的设立和管理等问题展开合作。
通过多方参与的协商机制,各方能够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共同推动极地环境保护的进程。
多方合作协商机制在极地环境保护问题上的意义不仅在于资源共享和技术交流,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国际社会对极地环境保护的关注度。
通过协商和合作,各国政府和国际非政府组织能够加大对极地环境问题的宣传力度,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同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各国的负责任形象,提高了国家的国际声誉。
另一方面,多方合作协商机制有助于解决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涉及到各国的利益和权益,如渔业、矿业等。
通过协商和合作,各方能够在尊重彼此利益的基础上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避免了冲突和争端的发生。
这为保护极地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从国际合作的角度来看,多方合作协商机制在极地环境保护问题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不是一个国家能够单独解决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通过建立协商机制,各国能够集思广益,共同研究和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
这种国际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各国在极地环境保护领域的影响力,也有助于建立更加和谐稳定的国际关系。
2021年低碳经济知识竞赛判断题库及答案(共140题)
2021年低碳经济知识竞赛判断题库及答案(共140题)1. 低碳消费首先需要一种态度,然后形成一种习惯,最后定型为一种价值观。
正确2. 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是指由中央政府主导建立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体制、市场、法律以及政策,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鼓励低碳经济的发展。
错误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
对4. 光伏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有利于改善能源、环境状况,而且其较大的产值对于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正确5. “低碳”概念由低碳经济、碳生产率和碳关税等三个核心术语组成。
正确6. 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低碳经济无论从制度安排还是在实际经济实践中都没有出现。
错误7. 森林覆盖率是实现低碳化的重要物质基础。
正确8.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低碳技术创新。
正确9. 一个社会大众的消费模式会引导市场的价值取向,最终催生一种适应这种消费需求的经济现象。
正确11.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70%-80%。
错误12. 高碳是生态文明的特征,低碳是工业文明的特征。
错误13.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
正确14.光伏产业属高科技型新能源产业,受到企业及各地政府的强力追捧。
正确15.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明确了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统一关系,是人类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认识飞跃。
正确16.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新的人类生存与发展哲学,追求的直接目标是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最高目标是人类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和生存年限的尽可能延长。
正确17.2007年6月,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于年底发表了《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南极战略利益分析
中国的南极战略利益分析对于这个话题,我有三个最重要的感想。
第一,中国可能是惟一没有明确的南极战略和南极利益的大国。
第二,国外学者在分析各国南极利益的时候发现,谁在南极有什么利益并没有一个标准,所以就呈现一种比较武断的方式,他们认为什么是利益就是利益,但是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限定条件。
第三,每当说到中国的南极利益时,人们总是说中国是为了南极的矿产资源才去南极,就是说,把南极跟中国三大核心利益中的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
但中国在南极的真正利益到底是什么?虽然南极是否属于全球公域至今并无定论,我们还是把它作为全球公域来看待。
在全球公域中的利益跟主权国家体系并不相同,因为全球公域的公共属性它赋予了各国平等进入南极的机会,但也是因为公共属性,使得各国不能完全将自己的国力无限制地转化成权力。
各个国家都有平等进入南极的机会,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够进入南极,所以“能力”就成为公域利益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我们认为,对于全球公域中利益,内部来源是国家的需求,外部来源则是相关的国际组织及其制度。
就南极国家利益的实现来看,至少有三个影响因素:国家能力、国家规则和国家间关系。
根据这个分析框架来看,从1980年中国首次参与南极活动至今已经35年,其间有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一是1985年长城站建立,中国由此进入南极决策圈;二是2009年昆仑站建立,中国由此成为第六个在南极内陆建站的国家。
在第一阶段,中国的目标就是进入南极决策圈。
而到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则是明显增强南极存在,扩大南极影响力。
然后就进一步可以依其重要性将中国的南极利益具体分为政治利益、安全利益、科研利益和经济利益。
政治利益首先就是维护南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然后是获得南极事务的话语权、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并且推进南极治理、提供相应的国际公共产品。
安全利益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
在传统安全方面,比如说可以增强我国的远程投射能力;南极是所有近地卫星轨道的必经之地,如果想保护中国卫星网络的安全,也必须要关照到南极地区网络站的安全。
精品解析:江苏省扬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
北京、内蒙古区域合作必定是可持续发展,对两地的生态自然环境起到保护作用,A错误;北京经济发达,工业基础雄厚,具备人才、资金和科技等优势,内蒙古地广人稀,农牧业占比高,矿产等自然资源丰富,两地可以优势互补,进行产业结构优化,B正确;北京基础设施完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高,两地区域合作对北京的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影响较小,也不会明显加快北京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内蒙古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作用更明显,CD错误。故选:B。
“收缩型城市”是指城市出现人口不断外流,城市人口规模、产业规模不断缩小的现象。石油工业曾是玉门的支柱产业,21世纪后,玉门人口不断外流,致使玉门“一油独大”风光不再。下图分别为甘肃省自然要素分布图和2003-2018年玉门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玉门“一油独大”风光不再的主要原因是( )
B. 促进两地区内部产业结构优化
C. 完善了北京的公共基础设施
D. 加快北京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答案】5. A 6. B
【解析】
【5题详解】
北京和内蒙古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植被稀少,冬春多大风,多风沙天气;从内蒙古到北京之间属于高原山地向平原过渡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急需治理,两地共同构筑山水林草绿色生态屏障是正确的,A正确;北京、内蒙古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气候较为干旱,建设以水产品为主的产销体系不符合该区域实际情况,B错误;内蒙古地广人稀,煤炭、风能和太阳能丰富,北京人口众多,能源需求量大,应该构建内蒙古向北京清洁能源输送通道,C错误;北京高等院校众多,技术力量雄厚,应创建北京向内蒙古转移高新技术成果平台,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1月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该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正午太阳位于南中天,所以日影由西北—正北—东北,并且正午日影最短,C正确。故选C。
各类法律相关专业论文题目
各类法律相关专业论文题目国际法论文题目篇一1、国际法战略的基本问题及其中国立场2、规范冲突、翻译实践与规范的本地社会化3、南极海洋保护区的建立4、论国际环境法的新概念——人类共同关注事项5、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与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参与·创新·推动6、国际空间站宇航员行为的法律规制研究7、南海海洋资源共同开发法律机制研究8、国际司法机构解释与修订裁决的权力分析9、WTO透明度原则:内涵、发展与影响10、难民不推回原则研究11、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研究12、海上执法的国际合作研究13、论关于海盗的国际法规则及其发展14、中国碳交易现状与实例研究15、论红树林的国际环境法保护16、欧佩克石油价格措施的国际法规制17、论南极微生物遗传资源的国际法保护18、《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专属经济区的剩余权利研究19、跨国污染转移法律制度研究20、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21、台湾问题的国际法分析22、惩治恐怖主义犯罪之国际合作制度研究23、论国际组织与成员国的责任划分24、福岛核污染事故的日本国家责任问题研究25、使用无人机跨国定点清除恶势力的主要国际法问题26、银河号事件与中美关系27、从建构主义看中美“修昔底德陷阱”28、反家暴领域国家的适当注意义务研究29、论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国际法规制30、论国际投资争端中公司国籍认定规则31、中国南海岛礁建设的国际法探究32、多边开发银行环境与社会保障政策研究33、打破沉默:国际法视角下武装冲突中性暴力问题研究34、中国收复南海诸岛70年的历史回顾及其国际法分析35、人工建设后海洋地物的法律地位研究36、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洋保护区国际法律制度研究37、国际法视野下的北极问题分析与思考38、打击索马里海盗的国际法问题研究39、春晓油气田开发的正当性研究40、论食品安全问题的国际法规制41、争议区域石油资源共同开发法律问题研究4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法保护问题研究43、论打击索马里海盗国际军事合作机制的构建44、古沉船保护法律问题研究45、弱势群体的宪法保护46、海盗行为之国际法探究47、卫星遥感商业化与国际合作法律问题浅析48、专属经济区内的军事测量活动的法律性质研究49、投资条约法律关系探究50、反垄断法域外管辖制度研究侵权法论文题目篇二1、侵权法视角下医疗责任保险模式分析与优化——以福建省为例2、“公平责任”是否“公平”——以二十世纪新侵权法理论为视角3、近现代侵权法立法模式溯源:罗马法上的私犯与准私犯研究4、纯粹经济损失的侵权法保护5、侵权法上生存机会丧失理论的本土化构建——以医疗损害案件为视角6、卡多佐:侵权法发展史上的标杆式人物7、论侵权法的体系定位8、论侵权法受害人中心主义模式下权利作为损害客体之扩展9、环境质量标准侵权法效力否议——兼评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侵权法效力之争10、从美国孩子侵权案例中窥探侵权法中“故意”的概念11、宪法权利的民法效力——以侵权法为视角12、侵权法上生存机会丧失的损害赔偿论——以美国法为借鉴13、侵权法视域下纯粹经济损失与基本权利的联结14、保护性规范与侵权法保护范围的界定15、论作为损害赔偿原则与责任承担方式的恢复原状——以侵权法为中心16、侵权法领域自冒风险规则的法律适用——以费佳萍诉周旭东身体权纠纷案为例17、侵权法的新动向18、我国侵权法中过错与违法的区分19、风险社会治理与侵权法的转型20、个人信息的侵权法保护21、论我国侵权法中作为义务的认定机制22、论“被遗忘权”的侵权法保护23、如何撰写一本稳妥的侵权法教科书24、英美侵权法可预见性规则之溯源、概念与逻辑25、智能汽车的侵权法问题与应对26、试论合同法和侵权法在固有利益保护上的分工与协作27、侵权法与社会化救济——以责任保险为例28、论我国侵权法上“相应的补充责任”29、合同法和侵权法在固有利益保护上的分工与协作30、英国侵权法视野下中国医疗过失的流变与展望31、试论侵权法功能的内涵及其构造32、侵权法司法解释若干问题研究——以新《侵权责任法》为视角33、合同法与侵权法的内在关系34、侵权法中的权利和(.)利益区分理论思考35、环境质量标准的侵权法适用研究36、环境污染责任立足于民事侵权法的探索37、大数据时代的隐私危机及其侵权法应对38、赔还是不赔:纯粹经济损失侵权法救济的困境和出路39、“产品自伤”之侵权法救济路径的检视与选择40、可预见规则在侵权法上因果关系认定中的适用——以介入因素为切入点41、浅析英国侵权法下对工程承包中人身损害的赔偿责任42、以损害之名为限制赔偿之实——试论侵权法之完全赔偿原则的自我修正43、欧盟统一侵权法是否可行?44、德国侵权法上的继发性损害类型及其启示45、侵权法上假设因果关系问题研究46、论责任保险对侵权法正义基础的影响47、“风险侵权法”的理念及制度逻辑——从对高空抛物致害责任制度正当性的论证展开48、侵权法的经济学分析49、试论侵权法司法实践对完全赔偿原则的突破与否定50、侵权法上的赔偿酌减制度研究——兼论完全赔偿原则的缓和法理学论文题目参考篇三1、作为一种法律干预模式的家长主义2、法律推理中的法律理由和正当理由3、平等概念的法理思考4、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与公民5、“法律人”之治:“法治政府”的主体性诠释6、当代中国法学理论学科的知识变迁7、在政治与伦理之间:本体维度的国际法8、刑事控审分离原则的法理探析9、关于法学方法论的几个基本问题10、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法理学的主题和特征11、迈向法理学的中国经济法学12、中国军事法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13、论一国两制法学及其形成和发展14、法学思潮与行政行为15、国际经济法理论的多元视角16、法律信仰概念及其意义探析17、对体育法律关系分类的研究18、“中国法哲学”及其法治思维的形成19、法律解释的效力:一个难题的追问20、《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法理分析21、宏观调控权法律控制必要性之法理探析22、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的理论探析23、一人公司刑法地位探悉24、美国女性主义法学的法律观及其局限性25、法律概念的主权之维:奥斯丁与法律实证主义26、当前国内关于“法律全球化”问题研究述评27、关于行政合理性原则的法理思考28、关于我国实施安乐死的法理思考29、超越形式逻辑眼界的法律逻辑30、法哲学的形而上学本质及诸种“法哲学”观批判31、学术规范的法律视角分析32、探寻“中国法哲学”的意义33、法理学是什么--兼论法学的学术研究方法34、经济分析方法在法学研究中的运用35、失地农民权利保护的法理学分析36、关于法学方法论在中国的几点思考37、部门法理学属性辨析38、经济法对法理学的借鉴、贡献与突破39、对清末杨月楼一案的法理学分析40、种族批判法学的后现代性分析41、宪法的现实世界与观念世界--宪法学基础性研究中的一类典型错误剖析42、对当代“中国法哲学”研究现象的反思--以严存生教授的研究为例43、论法律家的素质与法律制度的有效性44、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视阈中的法理学思维方法45、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行使之理论依据46、科学发展观的法治基础与法治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47、法理学本科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新探48、关于婚姻法的法理思考49、论纯粹法理论及其对我国法学研究之指引50、管理学方法在行为法学中的应用51、克隆人问题的法理分析52、再议我国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之关系。
低碳经济100分
A、《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B、《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C、《京都议定书》
D、《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1.低碳经济的发展方法是()
√×
A、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
B、低碳发展
C、节能减排
D、碳中和技术
22.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不包括
√×
A、人
B、政策
C、市场机制
D、自然
23.低碳经济的目标是()
√×
正确错误
6.要缓解资源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根本出路在于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尽快改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源高消耗、低效益和粗放经营的局面,坚持走资源低消耗、高效益的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道路。
√×
正确错误
7.低碳产业创新系统应以保持和提高我国低碳产业的可持续竞争力为系统目标,以低碳产业技术的有效创造、扩散与利用为系统核心
√×
A、财政直接投资政策
B、财政购买政策
C、财政补贴政策
D、财政税收政策
18.低碳模式的理论基础不包括()
√×
A、人生哲理
B、生态伦理
C、生态经济
D、循环经济
19.广义的低碳消费方式涵义包括“五个层次”,不包括()
√×
A、恒温消费
B、经济消费
C、安全消费
D、环保消费
20.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是()
√×
正确错误
11.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约生产塑料袋能耗约1.2万吨标准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
√×
正确错误
12.可持续发展最根本、最棘手的就是如何解决因化石能源无度利用导致温室气体过度排放而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
2024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地理真题卷及答案
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试卷类型:A泰安市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题本试题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5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考生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并务必按照相关要求作答。
2.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卷(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每小题1分,共15分。
随着科技的进步,车载导航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小宇的爸爸乘出租车从杭州富阳站到上城区,下面是车上的车载导航地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关于图中信息的表述,正确的是()A. 这次导航的目的地是富阳站B. 图中直线为出行的最短路线的C. 到达目地必须跨过钱塘江D. 上城区位于富阳站的正北方2. 关于导航提供的三个方案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三个方案中最短路程是29.3公里B. 经过的红绿灯最多、费用最高的是方案②C. 经过时代高架路的是方案③D. 距离最短、用时最少、红绿灯最少的是推荐方案①泰安市某中学初二年级学生分组开展“节日中的地理”实践探究活动。
结合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3. 传统节日美食反映当地民俗文化。
“地理与美食”小组开展了节日美食制作活动,下列活动为中秋节传统美食制作的是()A. B.C. D.4. 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
“地理与诗词”小组搜寻的下列古诗词中,能够在端午节期间看到的景象是()A.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B.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C.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D.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5. 读世界四个大洲不同海拔的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符合图示信息的是()A. 亚洲和欧洲的人口稠密区集中在低海拔地区B. 非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海拔高度为1-2kmC. 北美洲0-1km海拔区人口密度为30人/km2D. 造成欧洲与非洲人口密度在海拔高度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因素6. 海草房以海草为屋顶材料,以石块作为墙体,是山东省沿海地区极具地方特色的生态民居(如图)。
《低碳经济》继续教育18套试卷及答案
《低碳经济》继续教育18套试卷及答案《低碳经济》继续教育第⼀套1、只有(),才是⼀种可以⼤规模使⽤的安全的和经济的⼯业能源C环境友好型社会评价体系的对象不包括()D可再⽣能源不包括()A循环经济最⼴泛的参与主体是()A企业低碳责任的驱动乏⼒主要原因没有()A以德国双元系统(DsD)为典范。
C低碳经济的发展⽅式是()C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最经济指的是()B离差值增⼤,表明⽓候状态不稳定性()A()是政府在⾃然资源和⽣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职责 A⽬前我国温室⽓体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B()是指倡导低碳的思维模式、⽣产观念、⽣活观念和消费观念,将企业低碳理念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C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不包括()D太阳能资源的特点不包括()D发展低碳经济,加速煤炭企业转型的对策与出路不包括()D()即⼈们实⾏低碳消费⽅式的经济成本可以承受D()是在⽣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的减量化、再利⽤、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A合理开发利⽤⾃然资源,要缓解资源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盾,根本出路是()B我国光伏产业竞争⼒的提升最终还要归于()C延长原料或产品使⽤周期,通过反复使⽤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是指()C解决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加强和健全环境法制建设的主要障碍和“瓶颈”因素不包括()C以丹麦的卡伦堡⽣态⼯业园区为典范B1990到1995年间保险业同⽓候有关的索赔就⼏乎达()美元D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量()D实施低碳营销应具备的条件不包括()D近百年我国⽓候在变暖,以()最为明显D(),英国科学家⾸次发现,南极上空在9⾄10⽉平均臭氧含量减少50%左右,并周期性出现D()我国提出转变增长⽅式A从经济运⾏的动⼒条件和市场保证上看,经济运⾏⼜依赖于()A对⼈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最⼩,从⽽不危及后代的需求指的是()D冯之浚提出的⽣态环境⼦系统分为()AB低碳能源是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ABCD张扬提出的⽣态环境⼦系统分为()ABC社会层⾯实现低碳的现实路径有()ABCD矿产资源利⽤指标分析包括()AB基于应⽤太阳能技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创建“低碳城市”的⽅法主要有以下哪⼏⽅⾯() ABC在实践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能源和环境⽅⾯还存在下列哪些难以克服的问题() ABC环境法的经济发展功能有()ABC企业低碳责任的驱动乏⼒主要原因有()ABC荒漠化⼤致有四类()ABCD我国的环境问题,除⼀般环境问题的共性外,还具有以下哪些特点()ABC酸⾬的危害主要表现在()ABCD增加温室⽓体吸收的途径主要有()AB实施财政补贴政策的情形包括()ABCD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3+l”模式指()ABCD城市交通⼯具是温室⽓体主要排放者,发展低碳交通要()ABC⼈类对⾃然资源和环境的改造,应当以不破坏⽣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相互补偿和调节功能、遵循⽣态平衡规律为原则,其原则有()BCD低碳经济ABC⾮洲的情况与亚洲类似,()是⼟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
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文章属性•【缔约国】联合国•【条约领域】环境资源能源•【公布日期】1991.06.23•【条约类别】议定书•【签订地点】马德里正文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1991年6月23日订于马德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于1991年10月4日签署本议定书)序言本南极条约议定书各缔约国,以下简称各缔约国,深信有必要加强对南极环境及依附于它的和与其相关的生态系统的保护;确信有必要加强南极条约体系以确保南极应继续并永远专为和平目的而使用,不应成为国际纷争的场所或对象;牢记南极特殊的法律地位与政治地位以及各南极条约协商国保证使在南极的一切活动符合南极条约的宗旨与原则的特殊责任;忆及为了保护南极环境及依附于它和与其相关的生态系统,将南极确定为特别保护区以及根据南极条约体系所采取的其他措施;进一步确认南极给科学监测与研究具有全球重要性与区域重要性的演变进程所提供的独特机会;重申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公约的保护原则;深信制订一个保护南极环境及依附于它的和与其相关的生态系统的综合制度是符合全人类利益的;希望为此目的补充南极条约;兹协议如下:第一条定义为本议定书的目的:(a)“南极条约”系指1959年12月1日订于华盛顿的南极条约;(b)“南极条约地区”系指根据南极条约第六条南极条约各项规定所适用的地区;(c)“南极条约协商会议”系指南极条约第九条所指的会议;(d)“南极条约协商国”系指有权委派代表参加南极条约第九条所指的会议的缔约国;(e)“南极条约体系”系指南极条约、根据南极条约实施的措施和与条约相关的单独有效的国际文书和根据此类文书实施的措施;(f)“仲裁法庭”系指根据作为本议定书组成部分的议定书附件而设立的仲裁法庭;(g)“委员会”系指根据第十一条设立的环境保护委员会。
第二条目标与指定各缔约国承诺全面保护南极环境及依附于它的和与其相关的生态系统,特兹将南极指定为自然保护区,仅用于和平与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南极资源的法律研究及中国的战略选择作者:刘秀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1期[摘要]国际社会对丰富、独特且具有重大经济战略意义的南极资源展开了新一轮的国际纷争。
南极条约冻结了南极的领土主权,考虑到南极及其资源的法律属性的特殊内涵是建立在人类共同遗产原则基础上的,以及南极现有管理体制的缺陷,建议应扩大适用人类共同遗产原则。
根据南极条约体系中始终贯穿的养护南极资源、保护南极环境、维持南极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我国在南极问题上的战略选择和发展路径:对内促进我国有关南极的政策立法与国际接轨、加大资金技术的支持、加强南极科学和法学领域的研究;对外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共创和谐的国际环境和南极环境。
[关键词]南极资源;南极条约体系;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中图分类号]D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3)01-0110-06一、南极的资源现状及其引发的国际纷争(一)南极的丰富资源是国际社会争夺的目标南极是迄今为止地球上未被开发利用的一块宝地,虽然是寒冷的冰雪世界,但却是一个储藏丰富物质财富的巨大“资源宝库”。
首先,南极蕴藏着品种繁多的矿产资源与能源。
南极有号称“世界铁山”的世界上最大的铁矿储藏地区,有分布于东南极洲的冰盖下储藏量约达5000亿吨的世界最大的煤田;约500~1000亿桶的石油储量和3万~5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蕴藏巨大的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潜在的资源。
其次,南极富含独特的生物资源,构成了南极所特有的生物多样性。
南大洋无论是海洋生物的种类还是生物量都很可观,尤其是那里的企鹅、鲸、海豹、栖息的鸟类、磷虾和鱼类资源更为富饶;南极洲分布有150多种动物和850多种低等植物,如藻类、苔藓、地衣等,是南极大陆仅有的绿色植物而被称为南极的“绿洲”;南极富含具有嗜冷、嗜盐、抗辐射等独特生物学适应机制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微生物资源,如冰藻、细菌、酵母及丝状真菌等,在极地自然生态环境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
(二)南极资源蕴含的巨大价值是国际纷争的诱因南极丰富且独特的资源体现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在全球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不仅如此,南极生物及其体内含有的遗传资源也具有经济、医药价值。
如南极绿藻、从海水中获取的深海软泥,或南极磷虾的提取物等被制成各类化妆品或护肤品,可以起到美容和药用作用;南极海域某种鱼体内含有具有防冻功能的糖蛋白,可延长冰激凌等冷冻食品的保质期、改善组织冻结并为移植手术创造条件、抗霜冻烟草植物的培育;南极海洋蓝藻能够从工业废水污染物筛选出如镉、钴等化学废物和重金属。
此外,南极丰富且特性迥异的生物及其遗传资源具有潜在的科研价值,不仅有助于人们拓展对其蕴藏的无数科学之谜和信息的认识,而且促进了极地考察事业的发展。
因此,在巨大经济利益和战略价值的驱使下,各国对南极资源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三)南极资源引发的国际纷争及其发展演进1.从“直接的资源掠夺”到“以科考研究为名义的资源纷争”。
从人们对南极探险发现开始就带有很强的疆土扩展、资源掠夺的政治色彩。
在海豹和鲸的巨大商业利益的诱惑下,贪婪猎杀者疯狂的捕杀一度造成了南极海豹濒临灭绝。
为了掠夺和独霸资源,经济水平高、综合国力强且科技发达的国家对南极的领土纷纷提出主权要求和瓜分南极资源的主张。
逐渐,南极的科学研究开始在南极事务中占有首要的地位,大规模观测站网的建立、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的成立促使南极科学考察走向了有序发展之路。
然而,绝大多数国家的南极政策和科学考察计划都重点涉及南极的资源探索,使得南极的资源纷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尖锐,但其表现形式却更加科学化、外交化和法律化。
2.从“单纯的科考研究”到“以环境保护为前提的资源勘探”。
南极科学考察的领域由早期为商业目的而进行的海洋、气象观测,逐渐发展到今天的海陆空及外层空间的全方位的科学考察。
但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人类的南极活动逐渐从纯科学研究向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过渡。
对于某些国家来说,南极“研究”就相当于“资源勘探”,而且这个纯粹的资源勘探也逐渐融入环境保护的理念,即以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及南极生态的平衡为基础和前提的资源开发活动。
南极条约体系为了今世后代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全面禁止所有矿产资源勘探活动”等规定不仅有利于资源的养护及可持续利用,对南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从“传统的资源勘探”到“以高新技术为手段的资源开发”。
对于南极生物资源的掠取各国往往采用拖网捕捞、猎杀等传统的捕获方式。
南极极端的气候环境以及资源开采所需要的科学技术,为南极资源的获取造成了诸多阻碍。
伴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质量和要求的升级,对于遗传资源开发衍生的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如保健产品、护肤用品、生态修复技术等。
由此可见,南极资源的勘探开发以及后续研究要求的科学技术越来越高,因此,对于科学研究以及技术开发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二、南极及其资源法律属性的界定由于南极主权问题的冻结和法律地位的不确定,各国对南极资源既不能如同对其国家管辖范围内的资源一样依照主权原则获取,也不能如同对公海资源的开采一样适用公海自由原则。
南极资源的法律属性是解决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问题的前提,并且其法律属性的特殊内涵是建立在南极是人类共同遗产之原则的基础上,南极现有管理体制的缺陷使适用该原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应当扩大适用该原则。
第一,南极及其资源为全人类共同所有,排除主权要求和任何形式的占有。
南极条约冻结南极洲领土主权要求,因此国际社会的任何主体不得对南极及其资源提出任何权利主张,不得为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等国际法主体占有、所有和管辖,它们应为了全人类共同利益而利用和保护。
第二,南极及其资源用于和平和科学研究目的的非军事化活动并以此展开广泛的国际合作。
《南极条约》规定南极只用于和平目的,不应成为国际纷争的场所或目标;南极科学考察自由,鼓励在南极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
因此,南极的一切活动都应基于“和平”这一国际宗旨,不得开展军事或其他引起国际纷争的活动,优先开展以科学研究和科学考察为目的的活动,并在此方面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
第三,南极及其资源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而开发利用和分享利益。
《南极条约》的序言中就已宣称“承认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南极应永远专为和平目的而使用,不应成为国际纷争的场所和对象”。
应使每个国家有机会参与并保证所有南极事务均为全人类的利益而开展。
因此,南极区域内各种活动的开展以及资源的获取与利用都应以“全人类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并最终以此为目标进行惠益的分享和资源与环境的保护。
第四,以资源、环境与生态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
南极活动的开展和资源的利用,不仅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还应严格遵守南极条约体系的相关规定,一切以南极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及南极生态系统的平衡为前提,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理念。
也就是在确保环境自我恢复能力的前提下,合理并适度地开发南极资源,不对资源本身和生态系统的稳定造成威胁,保护资源的原生环境,顾及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从而达到对南极及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南极条约体系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南极条约体系从矿产到海洋生物、从环境可持续发展到国际科研合作等多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内容丰富且具有广泛性,并制定了协商会议制度。
目前,南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南极条约体系(ATS)的框架下,通过协商国会议这一平台,南极事务主要参与国持续关注和推进着南极资源的勘探开发与保护议题的开展。
南极条约体系内贯穿着有关资源利用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体体现于下述若干国际条约中的原则性规定及其所建立的相关制度中。
(一)1959年《南极条约》矿产资源是国际社会争端的焦点,该问题在南极条约缔结之前即已存在,而且在条约缔结过程中各缔约国采取了有意回避的态度。
南极条约冻结领土主权的要求为解决南极矿产资源的问题提供了前提,但通篇对“矿产资源”字眼只字未提,也没有直接规定有关环境保护的条款。
虽然如此,但其第9条第1款第F项规定了促进条约目标和宗旨实现的措施之一是南极洲生物资源的保护和保存,《南极条约》中提到生物资源的保护仅有此一处,而且有关生物资源的保护在后来的《保护南极动植物议定措施》和《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中有更详细的规定,因此此处的生物资源的保护和保存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
(二)1964年《保护南极动植物议定措施》该议定措施全面阐述了保护南极动植物等生物资源的规定,其原则和宗旨是保护那些在环南极区域生长且毫无防御能力,并易遭灭绝的南极本地动植物,被誉为有关南极环境保护的一个最完整、最成功的国际文件,是缔约国协商会议为解决环境问题做出的第一个重大贡献。
—方面,该议定措施将整个南极大陆视为一个特别保护区,并根据动植物栖息和繁殖聚集特性、生态系统保护的科学价值等确定,应得到参加国政府的特别保护,以保存它们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
在特别保护区内,禁止一切采集和捕杀南极动植物的行为以及任何种类的非土生动植物和个别微生物的引进,防止或降低有害影响以保护南极独特的生态系统。
为发展该议定措施,第7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还制定了特别保护区选划标准。
也就是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而将南极地区特别划定出来,以保护该区域内的资源、环境和生态。
其中,禁止生物资源的开发在—定程度上维护了南极地区的和平,也保护了南极的资源与环境,尤其是南极乃至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符合南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另一方面,该议定措施对南极活动的开展设置了许可证制度。
只有根据许可证才可采取该议定措施所禁止的对南极动植物资源的采集、捕捉、破坏等行为,只有为了科学研究的目的才可对特别保护区内的行为发放许可证。
即对南极动植物的采集、捕杀、破坏等行为是被禁止的,即使有许可证也无效,除非是基于科研目的或为研究机构提供标本。
而且对发放许可证的数量给予了限制,须确保任何一年捕杀的南极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数量不超过下一个繁殖季节中靠自然繁殖通常所能弥补的数量,以确保动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的平衡。
可见,许可证制度为南极资源勘探开发的自由开展设定了条件,防止了过度的开发和无限制的开采,为养护区域内的资源、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三)1972年《保护南极海豹公约》在南极条约体系中,《保护南极海豹公约》(CCAS)是唯一一个针对某一生物物种而制定的专门的公约,是基于对海豹濒临灭绝这一后果而采取的事后补救措施,也是首次管理资源开采的公约。
其目标是防止19世纪滥捕海豹致使其濒临灭绝的现象再度发生,控制任何可能出现的商业性捕杀海豹活动,促进南极海豹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及有关的科学研究,维持海洋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