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空间集聚的理论发展

合集下载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摘要:产业集群在经济地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此文将对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进行归纳总结。

随后对于产业集群的结构、产业集群形成原因、产业集群的功能效应进行分别阐述。

关键词:集群产业空间组织综述在西方对产业集聚进行大量的研究,但在数量众多的理论成果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成熟的理论。

其原因是众多的学派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所以使结论也并不相同。

对于不同的理论成果我们只能取其相似之处,并对不同之处加以阐述并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一)地理资源、运输成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早期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帕鲁的增长极理论、科洛索夫斯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这些理论在对产业集群进行定义的主要从产业链在地缘上集中所能获取外部经济角度出发的。

如马歇尔对产业区的定义: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型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称作“产业区”。

当然在这些理论中能看出,研究者也看到了产业集聚带来的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齐全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买方和卖方的市场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减少。

研究者也相信企业集聚能带来创新的产生。

但是在早期的产业聚集研究中更倾向于物质方面能获取的好处。

将研究的主要目光锁定在能轻易看到的各种成本的降低上。

(二)社会文化、知识溢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代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产业区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社会经济学派、波特的新竞争理论。

这些理论相比起早期的产业集群理论更加重视交易费用的减少、社会文化的根植性和知识溢出带来的创新。

波特在综合各家理论之精华对于产业集群理论下了这样的定义:“集群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

”对于现代产业集群研究者更认识到社会文化的重要性,产业集群内网络的建构成为最为关注的地方。

无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机构和科研学校之间、还有企业与地方文化制度之间的信任网络构建成为现代产业集群更为显著地特点。

产业聚集基本知识

产业聚集基本知识

产业聚集基本知识一、产业聚集的概念释义及理论简介产业集聚(Industry Cluster)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

产业集聚理论有较大发展并出现了许多流派,比较有影响的有:韦伯的区位集聚论、熊彼特的创新产业集聚论、E·M·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与钻石模型等。

二、产业聚集的形成模式1、市场创造模式:区域范围内首先出现专业化市场,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市场交易条件和信息条件,最后使产业聚集地点也聚集在市场的附近。

2、资本转移模式: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当某一产业的代表性企业在生产区位上做出重新选择时,有可能引发同类企业和相关企业朝新悬着区域汇聚。

这种缘于资本迁移和流动而形成的产业集聚现象,称作资本迁移模式。

我部主导的台湾项目所含属的太平湾产业聚集区项目就类属于资本转移模式的产业聚集模式。

三、产业聚集形成分类1、指向性集聚:是指充分利用地区的某种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群体,通常是在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原材料集中地、市场集中区或交通枢纽节点。

这些区位优势因素作为某种重要指向,吸引并形成产业集聚体。

2、经济联系集聚: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纵向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是指一个企业的投入是另一个企业的产出;另一种是横向经济联系形成的产业集聚,是指围绕着地区主导产业形成的产业集群体之间的关系。

四、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的关系区别: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重庆打造亿台级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基地就是这方面的例子;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

按照其涉及的地域范围不同,产业转移大体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区际产业转移和城乡产业转移三种。

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并不矛盾,而是互动的关系。

首先,我们从产业集聚形成的过程来看,产业聚集必然牵动起产业转移。

空间集聚综述

空间集聚综述

产业空间集聚机制的理论研究综述一、 集聚和产业集聚所谓“集”是指大量相关事物在地域空间范围内的集中现象,而“聚”则具有更进一层的含义,它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是指在“集”的基础上强调区域内各种要素的有机聚合,行为主体间产生物质的、信息的和社会的各种流,进而汇聚成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网络系统。

所以,本文中的集聚是指事物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集中并以某种有机的形态组合在一起。

根据对“集聚”的认识与理解,所以,产业集聚不仅仅是同类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群聚,更重要的是反映为企业相互间的一种共成长性1。

产业集聚是同类企业、或有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在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内的群聚和共生现象,它往往能形成提高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效果的产业集聚效应。

二、 产业空间集聚机制的主要相关理论(一) 马歇尔的“工业区域”及外部性最早对产业空间集聚现象进行研究的是马歇尔,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使用了“集聚”的概念去描述地域的相近性和企业、产业的集中,指出集聚能产生正的外部效应。

马歇尔提出地方性工业是具有分工性质的工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马歇尔把这些特定的地区称作“工业区域”,工业区域内集中的是大量种类相似的小型企业。

地方性工业之所以能够在工业区域内集聚,根本的原因是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收益。

马歇尔将其归结为六个方面:提供协同创新的环境,辅助性工业带来的好处,提供有专门技能的劳动市场,平衡劳动需求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便利顾客。

马歇尔指出,协同创新的环境是产生集聚的“空气”,在产业空间集聚的过程中具有极大的作用。

正如马歇尔所述:“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1倪卫红,董敏.对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规律的理论分析.中国软科学.2003 年第11期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也学到许多秘密。

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的赏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面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2。

集聚理论2

集聚理论2

分报告三、产业园区的集聚理念90年代以来,“集群(cluster)”这个名词在国际上受到了区域研究学界、商界和公共政策的重视,并开始频频出现在各国的区域研究文献以及相关的会议和政府文件中,。

在国际上,cluster战略和政策得到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机构的提倡和推广。

“集群”的主体是企业,体现了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内在关系,具有地理位置邻近的空间特征。

出于各自要论述的侧重点不同,有时称为产业群(industrial cluster),有时叫做地方企业集群(local cluster of enterprises),有时又名为区域集群(regional cluster)等等。

但在实际运行中,很多集群除了包括本地企业之外,还包括提供研究和技术性支持的政府机构以及其他机构,例如大学、智囊团、专门培训教育机构、制定技术标准的机构、行会等。

尽管不同的学派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集群”现象,但其核心都是集聚(agglomeration)的理念。

因此本报告在借鉴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别是上海的产业园区发展情况,着重对这一核心理念进行系统论述。

一、理论概述集聚理论不断在变化,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时代特征赋予了集聚理论不同的内涵,同时作为经济地理学、经济学(包括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共同探讨的对象,从中也可以看出主流经济学的思想革命对其深刻的影响。

总体上讲,其理论的演进呈现出单纯强调成本到成本与效率并重,再到凸现制度与学习因素的轨迹,论述的角度也趋向于从个体企业出发到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强调企业间网络化的协作与竞争关系,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整个区域的创新系统。

集聚理论的古典基石集中体现在古典区位论和马歇尔关于产业区的论述上。

前者最终形成在实证研究和规划中广泛应用的产业综合体模型,从中可以发现基于纯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从传统的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劳动力)分析出发研究产业集聚的脉络;后者作为理论来源,与技术创新、组织演化、制度分析等理论前沿结合到了一起,演变为20世纪末的新产业区理论,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跳出当今西方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研究产业集聚的另一条脉络。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及其演变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及其演变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研究目的: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的深入研究,旨在探索产业布局 的演变规律和优化策略,为政府决策和企业投资提供参考,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健 康发展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影响因 素和演变规律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和演变规律
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要素, 如人才、技术、资金等;二是政策环境,包括税收政策、土地政策、科技创新政 策等;三是市场条件,如消费者需求、市场竞争状况等。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共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研究的 意义和目的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研究的意义在于:首先,优化产业布局可以更好地 发挥区域资源优势,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其次,合理的产业布局可以促进 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最后,科学的产业布局有利于降低 环境污染和碳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和演变规律
在演变规律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经历了由点状集聚到网络化发展 的过程。起初,产业发展集中在个别地区或城市,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关联产 业的涌现,产业空间布局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最终形成网络化的产业布局。此 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还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随着市场需求和政策环境 的变化,产业布局会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五、未来趋势及挑战
然而,这个过程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如何确保不同地区都能分享到新兴产业的发展红利?如何防止过度集聚带来的资 源浪费和竞争压力?这些都是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六、结论

现代产业体系空间布局研究

现代产业体系空间布局研究

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现代产业体系的空间布局研究成为我国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

现代产业体系空间布局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集聚、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协同发展。

本文将从产业集聚、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协同发展三个方面对现代产业体系空间布局进行研究。

二、产业集聚1. 产业集聚的定义产业集聚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地理、资源、政策等因素的驱动,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相关产业,这些产业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产业生态系统。

产业集聚有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促进技术创新和人才交流。

2. 产业集聚的优势(1)提高产业竞争力:产业集聚可以形成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

(2)降低生产成本:产业集聚可以共享基础设施、技术、人才等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3)促进技术创新:产业集聚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技术创新。

(4)人才交流与培养:产业集聚有利于人才流动和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产业链延伸1. 产业链延伸的定义产业链延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核心产业为基础,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配套,实现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

产业链延伸有利于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2. 产业链延伸的优势(1)提高产业附加值:产业链延伸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延伸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3)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产业链延伸可以提升区域产业集聚度和产业链完整性,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四、产业协同发展1. 产业协同发展的定义产业协同发展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不同产业之间通过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等相互关联,实现产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协同竞争和协同发展。

2. 产业协同发展的优势(1)协同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深入探讨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联系与互动机制。

通过整合空间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框架,本文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动因、演化路径及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本文也关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挑战以及如何通过产业协同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文章首先回顾了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总结了当前研究的热点和争议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梳理了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和理论框架。

接着,文章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文章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和效应大小。

同时,文章还探讨了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类型的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异质性影响。

文章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产业升级等,旨在通过产业协同集聚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产业协同集聚的动因分析产业协同集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其动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资源共享是产业协同集聚的基础动因。

不同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有利于共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劳动力市场等资源。

这种资源共享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还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了产业的协同发展。

知识溢出和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协同集聚的关键因素。

在产业集聚的区域内,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频繁,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应用更加便捷。

【PPT】产业集聚讲解

【PPT】产业集聚讲解

原因:
随着全球化经济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竞 争方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企业由单纯追求成本占先, 逐渐转变为追求差异化和集中化战略。现代企业已经意 识到,成本固然是企业竞争优势中的重要成分,但面对 一个迅速变化的外部市场,产品或服务的新颖独特性、 企业的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能力显得更为重要,企业与 企业之间的较量,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是创新 上的较量。
市场
经济
生产 过程
大量缓冲库存 生产结束后进行质量测试 (次品在后来才能发现) 因为次品和库存瓶颈而造成生产时间的损失
通过工资控制而减少成本
无库存或很少库存 生产过程中实施质量控制 (次品立时被发现) 损失时间减少
通过长期的“干中学”而减少成本
工人完成单一任务 工人完成多种任务,工作专业化程度高 (专业面很狭窄的熟练工设计产品,非熟练 (各方面都很熟练的多才能的工人以团队为 劳动力 或半熟练的工人生产产品;每个人都按 单位进行生产,每个人负有责任进行具 预定的时间和程序简单地重复工作) 体操作、维护和修理) 没有或很少在职培训 长期在职培训 与供应 功能上和地理上都是远距离的关系;大量存 非常密切的功能上的联系;即时生产要求, 商关系 货堆积在工厂以防供应的中断 客商与供应商地理上接近
★弹性生产以渐进性创新为主,以满足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无论
从企业内部还是从整个生产网络来看,创新由更接近生产活动、 过程开发和销售市场的人来完成,使创新与生产、市场紧密联系 在一起。要求工人掌握多种技能,从事多种操作,主动改进操作 方法,并对错误及时处理,从而降低生产时间和成本。需要企业 提供在职培训不断得以发掘。
合作——网络型产业组织
① 近些年来在硅谷设厂的成本虽然一直在升高,但许多公司仍然在该 地区设立机构,以使自己成为这一地区社会和技术网络中的一部分。 这是因为地理上的接近,使得各家公司能够及时了解本行业技术发展 的新动态,以免与新技术失之交臂。市场机会、技术信息、频繁的交 流互动、创新能力等都是无法用成本的高低来衡量的。 ② 面对面、非正式交流-----创新 创新存在于企业的日常活动之中,产生于频繁交流的过程之中。 地理上的接近为沟通交流带来了速度和效率。在技术开发以及解决问 题过程中的面对面接触交流更为重要,也正因为如此,硅谷的企业选 择合作伙伴首先考虑本地企业。硅谷的计算机制造商一般都愿意使用 本地供应的产品,特别是技术复杂的或定制的零配件。 在硅谷,非正式交流是随处可见的。酒吧、娱乐场所都是交流场 所,同学、同事、相识关系都可以成为相互联系交流的纽带。这种交 流与高度一体化组织的内部交流有本质上的不同。它带来了最新的市 场信息、管理经验、技术诀窍,同时也激发了创新的灵感。

新兴产业集聚的空间分析与特征解析

新兴产业集聚的空间分析与特征解析

新兴产业集聚的空间分析与特征解析一、引言新兴产业是指在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能够创造新的市场、新的产业、新的产品和新的生产方式的产业。

空间集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空间分析与特征解析则是深入研究新兴产业发展空间的必要方法。

本文将从地域背景、集聚特征、空间要素和空间战略四个方面,系统梳理新兴产业集聚的空间分析与特征解析。

二、地域背景新兴产业的地域背景在初期的发展阶段不宜过分看重,但在发展成熟后,则需要以地域优势为基础,寻找合适的空间发展空间。

1.初期发展阶段新兴产业初期对地域的限制不大,通过创新、研发和组织创造新的产业市场,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创造自身竞争优势。

若远离重要市场,凭借创新和研发的能力也可创造出口和内销市场的良好效果,比如中国深圳的新型电子产业。

2.成熟发展阶段新兴产业发展到成熟阶段,地域背景因素愈加重要。

一方面,成熟产业需要规模集聚,而需要承载产业规模的地区,必须有比较成熟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产业成熟后所面临的竞争要求企业在成本和技术上有更具竞争力的优势,而地域优势的积累,更容易为企业提供供应等配套资源,加强企业的配套体系和技术创新能力。

三、集聚特征1.规模集聚规模效应是新兴产业集聚的经济体现,也是空间效应最重要的方面。

规模集聚意味着同样数量的投入,在一个领域内积累财富的能力会比分散的领域要高得多。

在同一地区扎堆的新兴产业企业,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企业间互相依托的效益都会更加优越。

2.资源集聚新兴产业的资源集聚主要体现在人才、资本和技术等方面。

同样由于产业协同和规模效应的原因,同一产业企业会将优质的人才和资本聚集在同一地域,而聚集的人才和资本也会吸引更多的新兴产业企业和研发机构进驻,形成更加密集的集聚效应。

除此之外,技术上的一些交叉和借鉴,也会使得不同的新兴产业企业之间形成互补性,形成共享资源的集聚。

四、空间要素新兴产业采取空间集聚的目的是为了享受空间效应,其集聚空间取决于一系列空间要素的综合作用。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当今世界经济中,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它既是产业组织方式的大提升,也是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

众多的产业集群构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的绝大部分都通过这些块状区域内制造出来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产业集群生产了全美接近60%的产值。

在意大利,形成了199个产业集群,每年200多亿美元的出口额主要由其中的66个产业集群生产。

印度在2000年就有350多个产业集群,产量占印度国内产量的75%-80%,创造了制造业出口额的60%。

法、英、德以及拉丁美洲等国都将产业集群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产业组织方式,列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战略。

2001年,美国商务部发表了一篇《基于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州长指南》,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利用政策有力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我国东南沿海(如浙江、广东及江苏省苏南等)不少发达地区,产业集群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绩效。

1产业集群的概念1.1.产业集群的概念1、波特给出的定义现在理论界对产业集群的公认的概念是由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

波特首先于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集群”(Clusters)的概念,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1]。

在1998年发表的《集群于心经济竞争学》一文中,波特指出: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实体和其他组织;产业集群还经常向下延伸到销售渠道和客户,并向侧面拓展至辅助性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结构[2]。

在其后的著作《竞争论》(2003)中波特将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的定义加以扩展,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以某一个或几个相关产业为核心,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地方生产系统,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包含最终产品或服务厂商,专业元件、零部件、机器设备以及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产业的厂商)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3]。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各种学派)教学提纲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各种学派)教学提纲

产业聚集理论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产业聚集理论(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产业聚集理论产业聚集(Industrial Agglomeration)理论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他们分别从外部经济、产业区位、竞争与合作、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交易成本、报酬递增等角度探讨了其形成原因与发展机理。

由于研究背景及观察问题角度的不同,不同学者对产业聚集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综合起来看,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这些产业基本上处在同一条产业链上,彼此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呈现横向扩展或纵向延伸的专业化分工格局,通过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使得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聚集于该区域的企业因此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而大大提高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

产业聚集理论 - 外部经济理论早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1776)在其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根据绝对利益理论(Absolute Advantage),从分工协作的角度,通过产业聚集对聚集经济做了一定的描述,他认为产业聚集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组成的群体;大卫·李嘉图(1817)根据比较利益学说,研究了生产特定产品的区位问题,也指出了产业聚集所形成的聚集经济问题。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产业聚集及内部聚集和空间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的概念,并阐述了存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Scale Economies)条件下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

产业的空间集聚名词解释

产业的空间集聚名词解释

产业的空间集聚名词解释在经济学领域中,产业的空间集聚是指类似产业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聚集现象。

当某一地区内的特定产业或相关企业数量相对较大,并且形成了相互补充、相互依赖的产业链关系时,就可以说该地区发生了产业的空间集聚。

产业的空间集聚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不同地区的特定条件和优势会促使特定的产业聚集于此。

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1. 空间聚集:产业的空间集聚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产业企业数量相对较多,并且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群聚。

这种集聚有利于产业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共享资源。

2. 垂直关联:产业的空间集聚往往形成垂直的产业链关系。

不同环节的产业企业相互依存,形成了从上游到下游的产业链条,促进了整个产业的协同发展。

3. 水平关联:除了垂直关联,产业空间集聚还具有水平关联特点。

相同环节的产业企业之间会形成竞争与合作关系,通过彼此之间的竞争推动着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

4. 近距离优势:产业空间集聚往往是由于某一地区具备了特定的资源和优势,使得该地区成为产业发展的理想地点。

这些资源和优势可以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优势、市场需求或政策支持等。

产业的空间集聚对于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具体包括:1. 规模经济效应:产业的空间集聚能够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即在一定规模下,企业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

这使得集聚地区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竞争力。

2. 技术创新:在产业空间集聚的环境中,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便利,促进了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

企业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

3. 人力资源集聚:产业空间集聚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聚集于此,形成了人才密集的地区。

这对于企业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了便利,促使产业的持续发展。

4. 社会经济效益:产业的空间集聚还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许多积极效益。

例如,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税收收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而提高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讲农业产业集聚的理论与政策..

第三讲农业产业集聚的理论与政策..

(2)获取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规模经济就是伴随着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扩 大而形成的单位成本下降,收益递增的现 象,而且随着规模的扩大,当其规模在一 定区间时,生产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内部规模经济是由单个企业内部的组织和 经营效率形成的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由众多相互联系的企业集 中在特定地方所产生的规模经济
提高合作效率

降低谈判费用

降低机会主义行为
有利于相互监督 形成利益共同体


2.生产效率
(1)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


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和社会发展的主 要动力。它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主要来自新技 术、新工艺等的开发及其成果的应用推广。 农业产业集聚作为“农业企业和农户在地理 上集中”的经济现象,某企业或者农户应用 了一项新技术,由于在农业产业集聚区内企 业间和农户间信息交流、人员交流都非常频 繁,该项新技术很快会被其他企业或者农户 应用、推广和改进,加快了技术进步的步伐, 生产效率得以提高。
(2)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产业集聚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 营为基础,通过龙头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 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 业链条,实行一体化经营的一种现代农业经营形式。 从农业产业集聚的概念可以看出,农业产业集聚是 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农工商一体化,所以它肯 定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但是农业产业集聚并不 完全等同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它比农业产业化经营 的内涵更“高”。 也就是说,农业产业集聚一定是实现了农业产业化 经营的组织方式,但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一定都能达 到农业产业集聚的要求,因为农业产业集聚更加强 调“集聚”的概念。
(5)产业集群

产业空间集聚的理论发展

产业空间集聚的理论发展

收稿 日 : 06 0 — 2 期 20 — 3 0 基金项 目:国家 自 然科学基金 ( 编号 : 0708 阶段 性成 果 7414 ) 作者简介 :洪开荣 (94一 16 ) ,男 ,四川宜宾人 ,f南大学 商学 院副教授 ,博 士,主要研究 方向 :产 业经 济 { ) ,男 ,湖南洞 口 ,中南大学商学 院硕士研究生 人
下, 产业空问集聚不断涌现出现新的空间特征。基于本地 化空间网络结构中的企业往往倾向于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的
特征 。
空间因素的影响也随之降低,当初的集聚因素不断得以打
破。而且 ,由于集聚所带来空问竞争 的加 剧 ,反过 来又加
作为经济 活动主体的空问选择 的结果 ,产业 空间集 聚 本质上体 现了经 济主体之问在空间 区位上相互选 择的某种 策略均衡 ,其 产生 和 演化遵 循资 源 空 问配置 的某 种规 律
性 。因此 ,从 空问经 济主体策略选择的角度 阐述产 业空间 集聚产生 和演化 的过 程 ,对 于理 论的发展和实际应用 就显

强 了空间分散的趋势 。如此 一来 ,产 业空间集聚的古典空 问经 济理论遇到 了难题 。
自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现实经济中不断涌现的产业空 间集聚现象,使得古典区位理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人们 不得不重新思考解释这一现象的逻辑体系。韦伯对产业空
产 业 空 间 院,湖南 长沙 4 0 8 ) 10 3
【 摘 要】产业空间集聚的本质是经济行为主体相互选择 的结果。从主体策略选择的角度对产业空间集聚
的理论研究进展 进行诠释 ,体现 了行 为主体在 空间 区位 上的策略 均衡 ,也体现 了空间经济理 论 的研究传统。作为 经济干预 主体 的政府 ,其介入 影响着微观 经 济主体的 空间策略 ,从 这一理 论 角度 出发 ,阐述转型发展 中经济资源 的空间配置问题 具有特定 的现 实意义 。

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

商丘产业集聚规模效应的探索和研究产业集聚是20世纪以后世界工业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的现象。

现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之一,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潮中,产业集聚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地区重要的发展战略抉择。

一、产业集聚的理论释义产业集聚是指大量相关产业的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

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马歇尔开始,一直延续到波特、克鲁格曼的漫长过程,形成了大量丰富的研究成果。

马歇尔在研究早期工业的地域分布时,他注意到了具有分工性质的工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并指出之所以产生集聚的原因在于为了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提供的好处。

韦伯在其区位理论中探讨了促使工业在一定地区集中的原因,并将之归结为包括交通条件和资源指向的特殊原因和因共享辅助性服务和公共设施所带来的成本节约等一般原因,还指出集聚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克鲁格曼认为除了马歇尔所指的外部性以外,市场需求和历史偶然引起的先发优势也可能是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

他认为企业一般会选择定位在市场需求比较大的地方,因为较大的市场需求可以保证生产的规模经济,同时较大的市场需求也会吸引其他企业的到来,从而形成产业集聚。

另外,由于历史偶然出现的产业专业化的格局一旦出现,这一格局就会由于累积循环的自我实现机制而被锁定,因而这种先发优势也成为产业集聚形成的一个原因。

波特对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主要是讨论集聚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他揭示了集聚在企业区位选择中的重要性。

当存在集聚区域时,集聚成为首要考虑的因素。

二、产业集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一)、产业集聚效应分析产业集聚是一特殊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的现象,他对于地区经济的增长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通过产业集聚效应表现出来。

一般而言,产业集聚效应分为一下几个方面:分工与专业化、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和市场效应。

1、分工效应是指由于集聚而对区域经济活动主体带来的分工与专业化方面的影响。

首先,分工与专业化是导致产业集聚的直接原因。

集聚区内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密切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条有密切关联的产业链,这种关联效应通过无形的手——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使资源和企业集聚在一起。

第七章 工业集聚、产业集聚和新产业区理论

第七章 工业集聚、产业集聚和新产业区理论

的集聚,与其所在区域内的社会人文环境密 切相关。也即,区域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区 域创新环境的改善。
而另有一些学者(Scott,
1988~Storper&Scott,1992)指出,新产 业区,作为新的产业空间,是大量专业 化中小企业在集聚过程中生成的“柔性 生产综合体”(Flexible Production Complex)。新产业区出现在福特制 (Fordism)批量生产已被抛弃的地方,同 时也出现在大城市的周围地区,即将新 产业区看作是后福特制(Post-Fordism)的 产物。
素的竞争优势(主要由垂直和水平联系的 企业间合作与竞争形成)和非直接经济要 素的区域创新系统(由支撑机构和企业群 间相互作用形成)两个方面。
(四)集群化战略及对中国的 启示
虽然从成因来看,产业集群主要是市场
因素的作用,但与政府的政策扶持不无 关系。
①只有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才有
必要干预经济活动。 ②政府应当扶持合作良好的企业群,而 非单个企业。同时,在扶持对象的选择 上,应考虑到区域的要素禀赋优势,竞 争优势并非无本之木。
种不同形式的集聚体。马库森根据集聚 区内企业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四种典型的工业区类型(见图2、 表5):
①马歇尔式工业区(Marshallian District)
②轮轴式工业区(Hub-and-spoke District)
③卫星平台式工业区(Satellite Platform
实施集群战略,关键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发 展。 产业集群的发展既涉及产业问题,又涉及区 域问题,是一个“产业区域化”的过程。由 于中国产业经济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 不协调,地方保护主义和产业结构趋同现象 严重,因此,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求产业政策 与区域发展政策相结合。

产业集群理论评述及最新研究进展

产业集群理论评述及最新研究进展

产业集群理论评述及最新研究进展摘要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活动会表现出各种地理特征。

近些年来产业集群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非常显著。

产业集群理论随之迅速兴起,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各方面研究蓬勃发展。

本文简要回顾了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历程,分七个方面对产业集群理论的最新发展进行了评述。

文章具体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特点和内在机制,产业集群与创新、竞争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周期和产业政策的作用。

最后文章指出了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对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群合作竞争创新生命周期经济增长集群战略一、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进展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对地理环境依赖的方式,但并没有削弱和消除地理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今天,地理因素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经济结构、人们的生产和贸易方式以及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内容。

例如,我们经常可以发现,经济主体间的联系随着距离增大而迅速减弱,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与地区的要素禀赋紧密相关,收入水平呈现从经济中心到边缘明显的等级分布等等,这些都是地理环境对经济有决定性影响的例证。

据测算,各国人均收入差距的35%是由与国外市场联系程度等地理因素造成的,可见地理因素对经济影响之大(Overman, Redding and Venables, 2001)。

概括地讲,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影响是造成经济空间分布和发展的不平衡。

近些年来,经济资源的集中趋势越来越明显,无论国家之间或是一国之内,经济发展都呈现高度不均衡的状态。

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也明显地扩大了迁移的范围,加快了迁移的速度,不断地向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地区移动,并往往在某些区域集中发展。

这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些(或某一)产业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和企业家就集中于某一地区,许多相关企业和机构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丰富而成熟的内部组织结构,成长能力非常强,这就是产业集群。

产业空间结构理论

产业空间结构理论

案例二:发达国家产业空间结构的调整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经历了产业空间结构的显著调整 ,从最初的分散布局到工业化中期的集聚,再到后工业化 的分散布局。
在工业化初期,发达国家采取了分散布局的方式,将产业 分布在不同地区。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产业逐渐向城市和 地区中心集聚,形成了如伦敦、纽约等大都市区。在后工 业化阶段,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凸显,产业 空间结构又呈现出分散布局的趋势,企业可以根据需要灵 活调整其地理位置。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政策与制度因素是影响产业空间结构的外部 条件之一,它们通过引导和调控产业发展来 影响产业空间结构。
详细描述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业发展政策、税收政策 、土地政策等来引导和调控产业发展。合理 的政策与制度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 业的协同发展,提高地区产业的竞争力和市 场占有率。而不合理的政策与制度则可能导
案例四: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的协同发展
总结词
城市群作为产业空间结构的高级形态,需要实现产业协同发展、资源共享和生态环境共治。
详细描述
城市群是产业空间结构的高级形态,不同城市之间需要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协作关系。为了实现城 市群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城市之间的资源共享和生态环境共治,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这需要加强 城市之间的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点轴开发理论
总结词
点轴开发理论主张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首先选 择一些具有优势的地区作为“点”,进行重点开发,同 时沿着交通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形成“轴”,通过 “点”与“轴”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详细描述
点轴开发理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艾伯特提出的,他认为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首先选择一些具有优势的 地区作为“点”,进行重点开发,同时沿着交通线将这 些“点”连接起来形成“轴”,通过“点”与“轴”的 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点轴开发理论的核心是强调 区域内的点轴系统建设,通过重点地区和交通轴线的开 发,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高区域 的综合竞争力。

产业聚集理论综述

产业聚集理论综述

产业聚集理论综述目前产业集聚在社会生产与实践中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促进创新与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更能,现在国际上诸多政策的制定已经将产业集聚作为一个重要的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或者目标。

产业集群(有时被成为产业集聚或产业簇群)是产生聚集经济的表现形式,由相关联的产业为赢得竞争优势,通过协同定位在特定空间集聚形成,集聚的空间为新产业区。

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程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如美国的硅谷,中国的中关村,都是高新技术的产业集聚形态。

早在一个世纪之前,马歇尔便阐述了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产业集聚产生的经济动因。

由此,学术界对产业集聚理论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愈加深入的研究。

一、马歇尔的外部性区位集聚马歇尔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的代表人,于1890年发表了《经济学原理》,被看作是与亚当斯密《国富论》、李嘉图《税赋原理》齐名的划时代的著作。

马歇尔主要是通过对工业组织生产要素的研究表明企业区位聚集的原因分别是: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信息交换与技术扩散效应。

即企业为了追求外部的规模经济达进而达到利润最大化而产生集聚。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聚集19世纪中叶,西欧机器大生产空前发展。

在此背景下,阿尔弗雷德·韦伯是德国著名经济学家、近代工业区位论创始人,韦伯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从经济区位的角度上,解释了工业区位活动空间分布的理论依据,给世界区位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韦伯首先提出了决定工业区位的最小成本理论,解释了工业在区位选择中的基本原则是经济利益成本的节约,这一基本理论时至今日依然对产业的空间分布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韦伯第一次提出了“区位因子”的概念,系统地阐述了决定工厂最有位置的因子是运费指向、劳动力指向、聚集因素,并且提出了衡量这些区位因子的基本公式与标准,对于工业的区位选择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韦伯的理论离开了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等因素,单纯从资源的角度上研究工业布局,与现实中的工业布局有一定的差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100期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 ol 122N o 11002006年4月Journal of Hunan F inancial and Econo m ic CollegeAp r 12006产业空间集聚的理论发展洪开荣 肖谋琅(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摘 要】产业空间集聚的本质是经济行为主体相互选择的结果。

从主体策略选择的角度对产业空间集聚的理论研究进展进行诠释,体现了行为主体在空间区位上的策略均衡,也体现了空间经济理论的研究传统。

作为经济干预主体的政府,其介入影响着微观经济主体的空间策略,从这一理论角度出发,阐述转型发展中经济资源的空间配置问题具有特定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产业空间集聚;区位;主体策略选择【中图分类号】F06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48(2006)02-0044-03・收稿日期:2006-03-0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70471048)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洪开荣(1964- ),男,四川宜宾人,中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房地产经济;肖谋琅(1978- ),男,湖南洞口人,中南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产业空间集聚作为现代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的空间现象,其产生和发展演化的作用机制一直成为自马歇尔、韦伯以来的经济学家们所关注的研究对象。

马歇尔基于英国工业生产地理集聚的观察,阐述了“产业区”的理论,并开创性的提出影响产业区发展的“空间外部性”[1][2]概念。

这里的空间外部性就是最早对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替代性描述。

几乎同一时期,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韦伯利用单个厂商的区位地址决策模型区分了产业空间集聚的“集聚因素”和“分散因素”[3]。

在马歇尔和韦伯之后,经济学家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产业空间集聚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并涌现了三次理论研究的高潮[4]。

按照波特(1998)的思想,产业空间集聚是指相互关联的企业群体由于地理空间上的接近而形成的组织结构[5]。

我国学者洪兴银教授(2004)认为,产业集聚是经济主体的空间集中,是经济主体之间距离的缩短和空间范围的缩小[6]。

波特关于产业集聚的概念强调集聚经济的组织结构,因此更侧重于某种静态的组织结构关系和环境的分析。

而我国学者洪兴银的观点更能体现产业集聚形成和演化过程中主体策略选择的动态空间特征。

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空间选择的结果,产业空间集聚本质上体现了经济主体之间在空间区位上相互选择的某种策略均衡,其产生和演化遵循资源空间配置的某种规律性。

因此,从空间经济主体策略选择的角度阐述产业空间集聚产生和演化的过程,对于理论的发展和实际应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般而论,这种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产业空间集聚的古典区位理论阶段、新古典空间经济理论阶段以及网络组织理论阶段。

一、产业空间集聚的古典区位理论传统的数量区位理论认为,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寻求高的生产和交易效率是企业在空间上集聚的主要动因。

韦伯(1909)首次把影响单个厂商区位决策的数量区位方法引入产业空间集聚的分析之上,开创了产业空间集聚研究的区位分析传统。

在韦伯看来,厂商之所以有集聚的愿望,是因为这种活动能够给单个厂商带来成本的节省[3]。

这种成本的节约来自于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以及交易机会的增加。

在既定的社会经济状况、区位资源、交易技术、和交易制度下,企业为了节约生产和交易成本,必然选择在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以及交通便利的地方集聚。

但是,这些制约因素的作用是相对的。

当那些引起空间集聚的区位资源、交易技术和社会经济状况等约束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放宽时,单个厂商的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所受的空间因素的影响也随之降低,当初的集聚因素不断得以打破。

而且,由于集聚所带来空间竞争的加剧,反过来又加强了空间分散的趋势。

如此一来,产业空间集聚的古典空间经济理论遇到了难题。

自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现实经济中不断涌现的产业空间集聚现象,使得古典区位理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解释这一现象的逻辑体系。

韦伯对产业空44间集聚的研究和论述始终建立在单个厂商的区位最优化决策基础之上,因此,这种理论后来被经济学者称为非战略性区位理论[7]。

就战略性区位理论而言,霍特林区位竞争模型(Hotelling,1929),标志着空间区位的理论研究从单个厂商区位决策到多个厂商之间的区位竞争的过渡[8][9]。

从而为产业空间集聚的理论研究建立了主体策略选择的方法论基础。

二、产业空间集聚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产品国际分工和由此而产生的资本流动趋势加强,产业空间集聚现象的加剧引起了主流经济学界的充分重视。

因此,强调企业间劳动分工和产品联系已经成为产业空间集聚理论发展的必然。

新古典空间经济理论通过企业之间因劳动分工和产品联系所引起的相互依赖的区位特征的阐述,从而弥补了古典区位理论对于产业空间集聚现象的解释的不足。

这种相互依赖的区位特征恰恰体现了从主体策略选择角度研究产业空间集聚的初步尝试。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赋予了产品生命周期的空间维度[10][11]。

该理论强调了生产厂商、供应商以及消费者之间由于产品生命周期上的相互联系而做出的空间接近性选择。

伊萨德(1956)强调了企业之间由于生产的不可分性以及产业联系而形成的产业空间均衡。

在伊萨德看来,企业将根据自身在已有产业结构框架中的位置选择生产的区位,以实现空间交易成本的最小化[12]。

克鲁格曼在新经济地理模型中引入了规模报酬递增的假设条件[13][14],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在空间经济问题研究中的难题[15][9]。

规模报酬递增假设赋予了工业部门相对于农业部门有空间集聚的区位特征。

这个理论框架中的规模报酬递增假设是关键的。

正是由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假设存在,在生产成本和空间交易成本降低之后,才不至于使相互依赖的企业之间随着区位资源、交易技术和社会经济状况等古典集聚因素的解除在空间上选择分散生产。

但是,产业空间集聚是在本地化的规模报酬递增和空间距离产生的交易成本之间的一种平衡。

因此,只要空间交易成本一直下降,规模报酬递增假设会使得产业空间集聚的规模不断增大,这种集聚规模的不断增大通过累积循环效应得以实现。

同时,由于规模报酬递增是基于产业专业化分工之上的,具有较强的投入———产出关联性,其结果是产业空间集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空间异质性。

尽管,新经济地理模型没有构建企业区位决策与主体策略行为之间的关系,但是,该理论却使人们明确了从主体策略选择的角度分析产业空间集聚现象的意义。

这种导致产业空间集聚均衡结果的主体策略行为是通过产业(内部与外部)分工以及行为主体之间的知识传递与交流实现的。

空间经济主体之间因为分工联系与知识溢出在相邻的空间区位上相互的、策略的接近。

然而,任何产业或经济的发展更为现实的是可能经历一个规模报酬递增到规模报酬不变,再到规模报酬递减的过程。

为了弥补规模报酬递增的特殊性对产业空间集聚现象解释力的不足,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从更深层次上发掘产业空间集聚理论的逻辑体系。

三、网络组织理论对产业空间集聚的解释古典空间经济理论到新古典空间经济理论演变标志着产业空间集聚理论不断趋于完善。

然而,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产业空间集聚不断涌现出现新的空间特征。

基于本地化空间网络结构中的企业往往倾向于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网络。

网络组织理论试图从本地化企业之间的策略互动上对产业空间集聚现象提出更新的思考。

社会经济关系网络是以本地空间网络的形成为基础的。

格兰诺维特(1992)认为经济行为是根植于本地化的网络与制度之中,并赋予地方化的文化观念[16]。

当今世界市场需求的改变,迫使生产系统由“福特制”时代大规模生产方式向柔性专业化的生产模式转变。

在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的风险以及生产技术条件不确定性,必然要求本地化空间网络中的企业之间形成一种竞争协作的关系网络。

这种关系网络以整体参与外部竞争,从而对外部市场需求变化和不确定冲击做出快速反应[17]。

事实上,在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不可预测的风险日益增加的经济社会里,企业之间在特定空间区位内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网络对于各企业应对不断增加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这种因经济主体空间集聚所形成的空间网络恰恰加速了各企业之间特定空间内的社会经济关系网络的形成。

这种特定空间内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形成增强了主体之间对于其它行为方策略行动的信念,从而降低了特定空间内主体之间的契约成本。

网络组织理论正是从这个角度对产业空间集聚进行阐述,它减轻了主流经济学对于规模报酬递增的过渡依赖。

柔性专业化的生产体系使得本地化空间网络中的每个行为主体所面临的是一种短期的、动态的、多变的契约关系。

由于根植于本地化空间网络之中,企业之间会出于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相互信任关系[18]。

这种信任关系恰恰建立在本地化空间网络中的行为主体相互之间出于共同利益协调的信念之上。

它降低了本地化企业之间的交易风险,从而更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

而空间的接近性有利于本地化企业之间通过要素资源共享,以及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准确有效地传递了隐含知识和相关信息,从而有利于本地化经济行为主体之间通过竞争协作的策略互动培育和激发创新。

四、产业空间集聚中的政府干预在现代经济活动中,随着经济活动的空间特征不断加强,政府政策对于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有关产业空间集聚的政府干预问题大多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计划经济模式下,政府通过投入产业的关联性从外部植入主导产业,从而引起的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

这种理论包括把推动性工业嵌入本地区之后形成区域集聚经济的增长极理论和讲究专业化产业联系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19][20]。

另一方面,新制度经济理论主要从产业空间集聚的企业之间存在着市场失灵现象出发,要求政府作为公共产品供给者必须提供良好的制度安排[21],从而改善空间网络中的企业关系网络和创新环境。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区域非均衡发展的需要通常会使得经济制度安排在不同区域之间会有所差异,也就是说,交易方式或者制度安排在空间区位上的分布是非均匀的,而这种非均匀性分布会影响企业的策略选择。

在其它条件54不变的条件下,企业一般会选择在制度安排相对优越的区位空间上生产,从而在这些空间内形成集聚。

这种现象体现了区域经济活动中政府利用产业空间集聚发展本地经济的策略行为。

在经济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的当代社会,本地企业关系网络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联系到我国珠江三角洲“嵌入型”产业空间集聚现象,当初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因素发展起来的产业空间集聚在政策因素的优势不断弱化之后,其内部又不能像“原发型”产业空间集聚那样形成更有效的地方企业关系网络从而降低了集聚的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