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发声咽喉机能及嗓音声学原理分析
唱歌声音是怎么变的原理
![唱歌声音是怎么变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7e7dbe75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ac.png)
唱歌声音是怎么变的原理唱歌声音的变化原理可以从生物学和物理学两个方面来解释。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生物学原理1. 声带的振动:人的声音是通过声带的振动产生的。
声带位于喉部,由肌肉、黏膜和声带间隙组成。
当我们呼吸时,空气通过声带的间隙进入肺部。
当我们发声时,肺部的空气由膈肌推动,经过声门进入喉部,并使声带振动。
声带振动的频率和振幅决定了声音的音高和音量。
2. 声道的变化:人的喉部和口腔、鼻腔等结构形成了声音传输的管道,也被称为声道。
当声带振动时,声音通过声道进一步放大和调整。
喉部、口腔、鼻腔等结构的形状、大小和位置都会影响声音的音质和共鸣效果。
不同的发音方式和唱歌技巧可以调整声道的形状,从而改变声音的效果。
二、物理学原理1. 频率和音高:声音的频率决定了音高的高低。
频率是声波振动的快慢,以赫兹(Hz)为单位。
当声带振动的频率较低时,产生低音;当频率较高时,产生高音。
唱歌时,通过调整声带的张力和厚度,可以改变声带振动的频率,从而产生不同的音高。
2. 振幅和音量:声音的振幅决定了音量的大小。
振幅是声波振动的幅度,也可以理解为声音的强弱。
振幅越大,声音越响亮;振幅越小,声音越低弱。
唱歌时,通过调整肺部的气流量和声带的张力,可以改变声带振动的振幅,从而产生不同的音量。
3. 谐振和音质:谐振是声音在声道中共鸣的现象。
当声音通过声道时,不同频率的声波被不同的结构共振,放大并突出某些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质。
唱歌时,可以通过调整喉部、口腔、鼻腔等结构的形状和位置,使特定频率的声音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声音的音质。
综上所述,唱歌声音的变化原理涉及了生物学和物理学两个方面。
在生物学上,声带的振动和声道的形状变化是主要影响声音变化的因素。
在物理学上,频率决定了音高,振幅决定了音量,谐振决定了音质。
理解这些原理,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掌握唱歌技巧,提升声音的表现力和音乐性。
谈声乐演唱的发声机理
![谈声乐演唱的发声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e9d6b910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cb.png)
谈声乐演唱的发声机理
人类演唱的发声机理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各种器官的协调作用。
声乐演唱的发声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呼吸、喉部调音和口腔共鸣。
第一阶段:呼吸
呼吸是声乐演唱的基础。
人类在呼吸时,气体通过气管进入肺部,使肺部膨胀,同时膈肌也会向下收缩,使肺部容积扩大。
随着肺部容积的扩大,声带也开始展开,为声音的产生做准备。
第二阶段:喉部调音
喉部调音是声乐演唱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它决定了声音的高低、音色、响亮度、表现力等方面。
喉部的结构包括会厌、声带、声垫和杓状软骨等。
当呼气过程中气流通过声门时,声带振动并产生声音。
声带的伸缩、张合和扭曲等变化,可以使声音的频率和强度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音高和音色。
声垫和杓状软骨可以影响声音的明亮度和响亮度。
第三阶段:口腔共鸣
口腔共鸣是声乐演唱中最后的一个环节。
在口腔内产生的共振,可以增强声带产生的声音,使声音更加富有表现力和生动性。
我们的口腔包括唇、齿、舌、颚等部位,这些器官的形状、位置以及相对运动,会影响声音的共鸣效果。
当口腔内的空气共振频率与声带振动频率相同,声音就会更加清晰、响亮。
谈声乐演唱的发声机理
![谈声乐演唱的发声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b09672b7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1.png)
谈声乐演唱的发声机理
声乐演唱的发声机理是指人体声带在发声过程中的运动和原理。
发声机理涉及到呼吸、共鸣和声带的运作等多个方面。
呼吸是声乐演唱中最基本的发声原理。
良好的呼吸控制对于产生稳定、强大的声音非
常重要。
在演唱过程中,需要通过深呼吸来获得充足的气息,并且能够将气息均匀地释放
出来。
正确的呼吸方式是利用腹部肌肉推动膈肌下降,让空气进入到肺部,从而产生所需
的气息。
共鸣是声音产生的重要环节。
共鸣是指声音振动在口腔、鼻腔和头骨等空腔中产生共
鸣增强。
通过调整这些空腔的形状和大小,能够改变声音的音色和音量。
在演唱中,歌手
通过合理运用共鸣,使得声音更加明亮、丰满和富有表现力。
声带的振动是声乐演唱中最基本的发声原理。
声带位于喉部,是由两片非常细小的软
组织构成,当受到空气流动的作用时,声带开始振动并产生声音。
声带的振动通过不同的
频率和振幅来产生不同音高和音量的声音。
在演唱中,良好的声带技巧能够通过适当的张
力和协调的挤压,产生稳定、清晰的声音。
声乐演唱的发声机理是通过合理运用呼吸、共鸣和声带的运作等原理来产生稳定、强
大和丰富的声音。
掌握好这些机理,对于提高声乐演唱的水平和技巧非常关键。
由人体的构造与音声生理谈歌唱发声的原理
![由人体的构造与音声生理谈歌唱发声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486450d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d.png)
由人体的构造与音声生理谈歌唱发声的原理人体的构造与音声生理是影响歌唱发声原理的重要因素。
人类喉部和声带的特殊构造使其能够产生声音,并通过不同的肌肉运动来调节声音的音调、强度和音色。
以下是关于歌唱发声原理的详细解析。
人声的产生主要依赖于喉部的结构,包括喉头、声带以及相关的肌肉。
喉头位于上呼吸道的顶部,它是一个由软骨和肌肉组成的结构体。
声带则是喉部内部的两片弹性黏膜组织,它们可以在呼吸时张开让空气通过,也可以在发声时迅速振动以产生声音。
声带的振动是通过肌肉的协调运动来实现的。
哺乳动物的声带两侧有一对声带肌肉,它们连接在喉部的韧带和软骨上。
声带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决定了声带的张力,这直接影响着声带在发声时的振动频率。
声带肌肉的协调运动也可以调节声带的振幅,从而影响声音的强度和音色。
在歌唱过程中,歌手首先需要通过正确的呼吸方式来确保充足的空气供应。
吸气时,腹部肌肉会扩张,使得膈肌下降,同时胸部扩张,让空气充分进入肺部。
接下来,歌手需要将空气推向声带,使其开始振动。
这通常通过收缩腹肌和肋间肌肉来实现,以增加胸腔内部的气压。
当声带开始振动时,空气通过声门并通过声带间的狭窄空隙。
声带的振动频率决定了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频振动产生高音,低频振动产生低音。
声带的振动将空气分为周期性脉冲,这些脉冲进一步进入喉头和口腔,形成复杂的声音波动。
喉头和口腔是产生音色的重要因素。
喉头的形状和大小决定了通过声门的振动声波的特征,如清晰度和尖锐度。
喉头与口腔之间的共振效应也影响了声音的音色。
口腔内部的各种空腔和结构对振动声波进行过滤和放大,从而产生不同的共鸣峰,影响声音的音质和色彩。
在歌唱时,歌手通过调节声带的张力、气流的控制和肌肉的协调运动来实现声音的调音、发声技巧和表现力。
通过练习和训练,歌手可以提高声带的灵活性和控制能力,从而扩展自己的音域和表现力。
总而言之,歌唱发声的原理是由人体的构造和音声生理相互作用的结果。
声带的振动是通过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来实现的,呼吸、声门、喉头和口腔等结构也对声音的产生和音色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谈声乐演唱的发声机理
![谈声乐演唱的发声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f1155b76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dd.png)
谈声乐演唱的发声机理声乐演唱一直以来都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歌唱者的声音来传达情感、表达内心,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而要让声乐演唱声音动人、表达深情,首先就要了解声乐演唱的发声机理。
声乐演唱的发声机理,是指通过声音的产生、共鸣和塑造来实现声音的表达和展现。
声乐演唱的发声机理涉及到人体生理、声音产生、共鸣空腔和呼吸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从这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声乐演唱的发声机理。
首先是人体生理。
要了解声乐演唱的发声机理,必须首先了解人体器官在发声过程中的作用。
声乐演唱的声音主要是通过声带和喉部共同发出的,声带是位于喉部的一对肌肉组织,它们的振动产生了声音。
在声带的发声过程中,气流从肺部经过支气管进入气管,然后进入到喉部,在声带处产生声音。
咽喉、口腔和鼻腔等部位也会对声音进行共鸣和塑造,使声音更加丰富和具有表现力。
其次是声音产生。
声音的产生主要是通过呼吸来实现的。
声乐演唱中,良好的呼吸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声音的质量和稳定性。
正确的呼吸方式应该是腹式呼吸,即通过膈肌的收缩和放松来实现呼吸。
在呼气的时候,腹部应该向内收缩,同时膈肌放松,这样可以确保充足的气流通过声带,产生出丰富饱满的声音。
而错误的呼吸方式会导致声音干涩、无力、无法持续等问题,所以良好的呼吸技巧是声乐演唱的基础。
然后是共鸣空腔。
共鸣空腔是指在声音产生过程中,咽喉、口腔和鼻腔等部位对声音进行共鸣和塑造的空间。
不同的共鸣空腔会产生不同的音色和音质,良好的共鸣空腔可以使声音更加丰富和具有表现力。
在声乐演唱中,良好的共鸣空腔可以使声音更加饱满、动感,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和内心。
最后是呼吸。
呼吸是声乐演唱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正确的呼吸技巧可以使声音更加丰富和持久。
在声乐演唱中,呼吸不仅仅是为了供给气流,更重要的是通过控制呼吸来塑造声音,使声音更加具有表现力。
良好的呼吸技巧也可以保护声带,避免声带受损,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歌手的声音健康。
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以及艺术嗓音的发声方案
![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以及艺术嗓音的发声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fe9d64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6b.png)
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和普通说话时发声的基本原理基本相同,都是由呼吸、声带振动和共鸣等过程组成。
但是,歌唱发声需要更多的细节和控制,以完成更加复杂和高质量的声音表现。
首先,歌唱发声需要更加深入的呼吸控制。
唱歌时,需要将腹部和肋骨扩张、横隔膜下降来获得更多的气息,以产生更持久的音符和更长的音程。
其次,歌唱需要更加精确的声带控制。
声带的长度、张力和厚度等特征需要根据不同的音高、音调和乐曲要求进行微调。
此外,歌唱还需要更加复杂的共鸣控制,以产生更加丰富的音色和音乐表现力。
总的来说,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包括呼吸控制、声带控制和共鸣控制等。
利用艺术嗓音的知识为学生制定科学的歌唱发声方案(1)气息训练在歌唱课中,气息不仅仅是演唱发声的动力,与此同时亦是其支撑,仅有调整一下气息,才会得到演唱发生的支点,从而使得学生进行完整的歌唱,特别是可以减轻学生喉部的发声压力。
因此,在具体教学中,老师可指导学生学会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吸气时需选用鼻子和嘴巴同步进行,且吸气快而深,呼气时往外旋开胸骨两肋,并降低横膈肌,迟缓将气体呼出,将丹田做为气息的支点,这样既能处理学生们肌肉肌肉僵硬焦虑不安等诸多问题,还能让学生们的气息幅度扩大和强化其本身对气息的控制力,进而有利于扩大其音区增强对于歌曲的表现力。
也可以在歌唱课时通过一些小游戏来给学生训练气息,如吹吸管训练:“坐直或站立,放松肩膀和颈部,呼吸自然平稳。
取一个吹吸管,将吸口朝向嘴唇并夹住吹口,使用外力将空气吸入肺部。
将空气缓慢地呼出,但是要尽可能维持长时间的呼出时间,直到完全呼出所有的空气”。
通过练习掌握吸气和呼气的技巧,可以增强肺活量和肺功能。
也可以通过打““嘟”来训练气息的连贯性,例如用““嘟”搭配““哆瑞咪发嗦发咪瑞哆”音阶不断的变化速度由低到高反复的训练。
这两种训练不但可以训练气息也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2)歌唱时正确使用声带发声的最重要器官是声带,因此在歌唱教学环节中,需十分重视对声带均衡运用的有效调整,一般来说,健康的喉部具有边沿振动和整体振动二种振动形式,声带的振动也受到呼吸的影响。
喉咙发声的原理
![喉咙发声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4db83bf2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4e.png)
喉咙发声的原理喉咙是人类语言交流的关键器官,通过声带的振动和气流的流动,我们才能发出声音,进行语言交流。
喉咙的发声原理是一项复杂而精密的生理过程,其中涉及到多个器官协同工作。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喉咙发声的原理,从解剖学、生理学和声学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力求全面而深入地揭示喉咙发声的奥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喉咙的结构和功能。
喉咙是一个由软骨和肌肉组成的管状结构,位于气管的上部。
它包括了声门、声带、声囊和会厌等重要器官。
声门是喉咙中最重要的结构之一,它负责调节气流的进出,形成声音。
声带则是声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声带肌肉和粘膜组成的,可以通过振动来产生声音。
声囊则是声带下方的一个膨大的部分,可以储存和释放空气,帮助调节声音的音调和音量。
会厌则是喉咙中一个重要的保护性器官,可以防止食物和液体进入气管,同时也可以调节喉咙的通气和发声功能。
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喉咙发声的生理过程。
当我们发出声音时,肺部会产生一股气流,这股气流会通过声门进入声道,激动声带振动。
声带的振动会产生声波,将气流转化为声音。
声音会通过口腔和鼻腔的共鸣腔体放大和调节,形成我们最终听到的声音。
喉咙的肌肉和软骨会根据我们的意愿进行协调运动,调节声门的张合和声带的紧张程度,从而产生不同的音调和音量。
此外,喉咙发声还与声带的结构和材料有关。
声带的振动取决于声带的长度、张力和质地。
声带越长、张力越大,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声带的质地也会影响声音的音质,不同材料的声带会产生不同的声音效果。
声带的振动频率和幅度还会受到肺部气流的控制和调节,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呼气的力度和速度来改变声音的音调和音量。
另外,喉咙发声还受到大脑的控制和调节。
大脑通过神经系统向喉咙发送指令,控制声门、声带和呼吸肌肉的协调运动。
大脑还可以根据外界环境和内在需要来调节声音的音高、音量和语速,使我们能够适应不同的语言环境和交流需求。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喉咙发声的声学原理。
谈声乐演唱的发声机理
![谈声乐演唱的发声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894c474b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b6.png)
谈声乐演唱的发声机理声乐演唱是一门艺术,需要歌手具备较高的音乐修养和技巧。
而要做到良好的声乐演唱,充分理解和掌握发声机理是至关重要的。
声乐演唱的发声机理涉及到声带、呼吸、共鸣腔等多个方面,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谈谈声乐演唱的发声机理。
首先要了解的是声带的结构和功能。
声带位于喉部,是两片软韧的膜状组织,通过肌肉的张缩来调节张力和厚度,从而产生不同的声音。
当我们发出声音时,呼吸肌肉向上提高膈膜,使得腔内气压增加,这样气流就能通过声门进入,并使得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的伸张度和振动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高低,而声带的张力和肌肉的控制决定了音色的变化。
在声乐演唱中,正确的发声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歌手有充足的训练和技巧。
其次是呼吸的重要性。
正确认识呼吸对于声乐演唱至关重要。
在声乐演唱中,一呼一吸都应该是自然而深沉的,保持呼吸的流畅和均匀。
正确的呼吸方式能够帮助歌手获得足够的气息,并且有利于调节音量和音色。
在进行声乐演唱练习时,歌手可以通过练习腹式呼吸来提高呼吸的效率和控制力。
通过深吸一口气,使得膈肌下降,腹部扩张,在唱歌时逐渐吐气,维持恰当的气流,是声乐演唱呼吸的基本要求。
再者是共鸣腔的作用。
共鸣腔是指在人体内部产生共鸣的空腔,包括咽腔、口腔和鼻腔等。
在声乐演唱中,充分利用共鸣腔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音色和音量。
咽腔是最主要的共鸣腔,它能够帮助歌手调整音色和表达情感。
正确的咽腔发声可以产生深沉、浑厚的音色,而且还能保护声带,减少不必要的压力。
音乐演唱中的发声还应该根据具体的音乐风格和曲目来进行调整,不同的发声方式可以带来不同的效果,歌手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除了以上几点外,还需要注意声乐演唱的黏膜保护。
声带是一个精密而脆弱的器官,因此在声乐演唱过程中,保护声带的健康非常重要。
在声乐演唱时,要避免用力过猛、频率过高的发声方式,以免伤害声带。
平时注意保持嗓子的湿润和休息是保护声带的有效方法。
定期进行声带按摩和热水蒸气也是有益的。
歌唱的发声原理范文
![歌唱的发声原理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9f8a555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7c.png)
歌唱的发声原理范文首先,声音的产生是由于声带的振动。
声带位于喉部,是一对弹性的黏膜褶皱,在发声的过程中,声带会通过空气的流动而产生振动。
当呼气气流通过声带时,声带的肌肉会通过调节张力和振动频率的方式来改变声带的震动强度和音高。
声带的振动产生了声波,成为声音的基础。
其次,共鸣腔体的调节和控制对歌唱发声至关重要。
共鸣腔体包括喉咙、口腔和鼻腔等部分,它们的形状和位置会对声音的音色和共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喉咙是共鸣腔体的起始部分,它通过调节咽喉肌肉的收缩和松弛程度来改变共鸣腔体的大小和形状。
喉咙的开合和压力的变化会影响声音的音高和音量。
口腔和鼻腔则负责加强声音的共鸣效果。
口腔的形状和位置可以通过嘴巴的开合、舌头的位置和唇形来改变,这样可以调节共鸣腔体的形状和大小,进而改变声音的音色。
鼻腔则通过鼻腔的开合程度和气流的进出来达到共鸣效果。
共鸣腔体的调节对于歌唱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歌手产生更加丰富、饱满和动听的声音。
此外,呼吸的正确运用对于歌唱发声也是至关重要的。
良好的呼吸控制可以提供充足的气息供给,有效地支撑声音的产生和发展。
在歌唱过程中,歌手应该通过鼻子均匀地吸气,然后使用腹式呼吸来支撑声音的输出,并通过控制呼气的速度和气流来调节声带的振动和声音的音量。
此外,良好的发声姿势和唱腔技巧也是歌唱发声的关键。
歌手应该保持身体的放松和平衡,头部和颈部应该站正而不过分僵硬,喉咙和口腔应该放松并保持良好的开合状态。
在唱腔技巧上,歌手应该注意发音的准确性、音程的准确性以及情感的表达,这些都能够帮助歌唱者更好地发声和传达歌曲的意境。
总之,歌唱的发声原理涉及到声带的振动、共鸣腔体的调节和控制、呼吸的运用、发声姿势和唱腔技巧等因素。
理解和掌握这些原理对于歌唱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他们发出美妙的声音并传达歌曲的情感。
论歌唱的发声原理
![论歌唱的发声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587687d4852458fb760b5639.png)
论歌唱的发声原理[内容提要]:本文着重从发声生理和声学方面论述了声带拉紧、缩短、变薄做局部和边缘振动——“关闭~集中”技巧,有利于获得头声和声区的统一。
同时进一步论述了声源(声带)声通(共鸣空间、特别咽喉管)和呼吸(横隔膜、胸、腹)三部分机能调节必须顺利达到歌唱的特定要求。
[关键词]:声带/发声原理/关闭~集中[内容类别词]:表演艺术一、引言人的发声器官好比一件乐器,一般来说,乐器结构主要有三部分:动力部分、振动部分、共鸣部分。
如二胡的琴弓是动力部分,琴弦是振动部分,琴筒是共鸣部分。
从人的发声器官来看,呼吸器官(肺、横隔膜、气管、胸廓和腹肌等)属动力部分;喉部声带属振动部分;口腔、咽腔和鼻腔属共鸣部分。
咬字器官包括唇、舌、腭和齿。
无论在解剖生理方面或在声音物理方面,振动器官——声带当属人声发声系统最为重要的器官,声带振动发出喉原音的质量直接影响人声的音色及其音响效果。
二、声带及其发声原理1、声带.其二位位于喉部,是最重要的振动器官,即声源器官。
其前起甲状软骨内面,后止于左右杓状软骨的声带突起;左右声带呈水平位,形成邹襞状,由粘膜、韧带和声带肌构成,两声带之间缝隙称声门,吸气时声门打开,发声时闭合。
2、发声原理.至于声带振动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观点,目前学术界上有两种学说:(1)空气动力学说(或肌张力学说).这是1959年凡登白(Vamden Beng)在古典肌弹力学说发展完善出来的。
这种观点认为声带的振动是被动的,吸气时声带把声门吹开,呼气时声门关闭,气流冲击使声带振动,产生声波并发出声音;(2)神经时值学说,又叫肌阵挛学说,这是法国著名发声生理学家于松1950年提出的。
于松认为:“声门的闭合是依靠喉返神经而实现的,声门打开,是由该神经的冲动频率,决定喉头发声的频率。
”这一学说轰动当时的世界喉科界。
三、声带和声学的关系从声学上来说,声音有四个特征:音高、音强、音色和音值发声器官在发生生理上与声音的四个特征有密切的关系。
歌唱技巧之发声原理
![歌唱技巧之发声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18aa2a6afd0a79563d1e723e.png)
歌唱的发声原理一、歌唱发声歌唱的发声是歌唱者使用特殊的方法,调节发声器官的共鸣,赋予嗓音以不同的音量、音质和音色。
为了获得一个洪亮而清晰的嗓音,需要熟悉人体发声器官的音响学规律。
人体的发声器官包括肺、喉、咽、鼻腔和口腔。
喉咽腔和口腔组成发声通道,通道的形状取决于吐字发音器官唇、下巴、舌和喉的位置,由于这些器官的不同动作,使发声通道在某些位置上收缩或扩张,形成不同的共鸣腔,使声音得到壮大或减弱。
从功能上看,声带是发声器官,位于管状喉头的底部,喉头正好连接咽腔。
咽腔是从口腔到食道之间较低宽的腔体,咽的顶部是软腭,它又是通向鼻腔的入口。
当软腭在其提起的位置时,到鼻腔的通道是关闭的,气息从口腔流出这样,当气息从肺部流出而声带闭合时,声门下的过量压力迫使声带分开,从声带之间经过的空气使气管产生出一种收缩力,它和声带一起,几乎立即使声门闭合。
随着压差的再次增高,迫使声带再次分开。
在开与闭的循环之中,把一串串空气波动送人喉咽腔这种振动的频率决定于肺里的气压和声带的机械性能。
一般说来,肺部压力越大,声带越薄和越紧张,声带的振动频率就越高。
由于这一串串波动,在发声通道中迅速地产生一种振荡气压形成共鸣,便产生了声音。
气流推动声带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称为声源基音。
其音高是振动频率的速度所决定的。
它是一个复合音,不是单一频率所形成的,是由基音频率和大量的泛音所组成。
泛音的振幅随着声带振动频率的减少而均匀地减少。
根据发声体所包含的各个频率成分的总和来看,一个歌唱家的“声源波谱”或振动频率的振幅与非歌唱家的区别不大,虽然轻声说话时的“声源波谱”与轻声歌唱时小有区别。
但是,当声带的振动频率与共鸣体所特有的共鸣频率相同时,就会产生共振,其声音强度增大。
声音和共鸣之间的频率差越大,所产生的声音就越弱。
发声器官是一个完整的共鸣体,声音经过这个音响共鸣体的传递,才能产生泛音共鸣,使声音增强。
人体的发声共鸣一般具有四个或五个共鸣腔,它们注入声音许多声源泛音。
谈声乐演唱的发声机理
![谈声乐演唱的发声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f1d58f48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79.png)
谈声乐演唱的发声机理声乐演唱是一门充满美感和技巧性的艺术,其发声机理是在喉和呼吸系统、发音器官及肺部共同协作下完成的。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具体讲述声乐演唱的发声机理。
1. 喉和呼吸系统发声的基础是呼吸。
在声乐演唱中,呼吸的方式非常重要,正确的呼吸可以使声音更加自然、充分地发挥出来。
发声时,肺部吸入空气,气流通过气管进入喉咙,在此处振动,与声带产生共振,然后形成声音。
这里的喉咙是指包括声带在内的整个喉部结构。
声带是人类喉部重要的组成部分,位于气管和喉口之间。
当气流通入喉部时,声带会迅速收缩和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声带的振动频率、张力和长度都会对声音产生影响。
调整声带的长度和张力可以调节音高,而喉咙的发音部位则可以影响音色。
2. 发音器官发声中,发音器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发音器官包括唇、齿、舌、颚和软腭等部位。
在演唱中,这些部位的调整可以影响声音的质量和音色。
唇的调整可以影响口腔的共振情况,从而影响音色。
舌的位置、颚的高低也可以影响共振腔大小和颤音大小。
而软腭的高低调节着气流的通路,从而影响音色和音高的变化。
3. 肺部和膈肌在声乐演唱中,肺部和膈肌也非常重要。
肺部是声音的源头,肺部气量和气息掌控都可以影响声音产生。
在唱高音时,需要更多的气流和更好的气息掌控来支持声音的产生。
膈肌则是肺部的肌肉,主要控制呼吸运动,也可以通过控制呼吸频率和深度调节声音的强度和稳定度。
综上所述,声乐演唱的发声机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声带、呼吸系统、发音器官、肺部和膈肌等多个部位的共同协作可以产生出优美的声音。
演唱者需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技巧和声音调节技巧,才能够实现更出色的演唱效果。
谈声乐演唱的发声机理
![谈声乐演唱的发声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85714487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c0.png)
谈声乐演唱的发声机理声乐演唱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科学。
在进行声乐演唱时,发声机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声乐演唱者的歌唱技巧和表现力。
了解声乐演唱的发声机理,对于提高歌唱者的演唱技巧和表现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声音的产生、喉部构造和呼吸等方面来探讨声乐演唱的发声机理。
要理解声乐演唱的发声机理,首先需要了解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气流通过声带振动所产生的,而声带则是喉部的一部分。
当我们呼吸时,气流会从肺部经过气管进入喉部,并通过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声音的高低、音色和音量取决于声带的振动频率、振幅和共鸣腔的大小。
喉部的构造对于声音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喉部是声乐演唱的“发声器官”,它的构造对于声音的品质和演唱技巧有着直接的影响。
喉部主要包括声带、杓骨、甲状软骨等组成部分。
声带是声音产生的关键部位,它由肌肉和黏膜组成,当气流通过声带时,声带会产生振动,并产生声音。
声带的长度、张力和厚度决定了声音的高低和音色。
而杓骨和甲状软骨则是声带的支撑结构,它们的状态和位置会影响声带的张力和振动情况,从而影响声音的产生和发声的稳定性。
除了喉部的构造外,呼吸也是声乐演唱发声机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良好的呼吸技巧可以使声音更加自然、流畅,并且有助于保护声带和提高声音的发声能力。
在声乐演唱中,需要注意的是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方式可以使得气流更加稳定并且持续时间更长。
腹式呼吸需要通过腹部肌肉来控制呼吸,而不是通过胸部的上下运动。
这种呼吸方式可以使得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呼吸更加自然,也可以减少声带的受力,提高声音的质量和稳定性。
发声机理还与共鸣腔息息相关。
共鸣腔是指身体内部的空腔,包括喉咙、口腔和鼻腔等。
这些空腔会对声音进行共鸣,从而产生音色和音量的变化。
不同的共鸣腔结构会产生不同的音色,而合理利用共鸣腔可以使声音更加富有表现力。
良好的发声机理需要演唱者合理地调整共鸣腔,使声音得到最佳的共鸣和放大。
在声乐演唱的发声过程中,正确的姿势也是至关重要的。
人声发声器官的音响学和机理
![人声发声器官的音响学和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66126d6c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62.png)
人声发声器官的音响学和机理
发声器官是由喉咙及其肌肉、软骨和声带组成。
气管的上部是喉头,喉头中部有一个器官叫声带,共有一对,左右并列,性质相当于两条很强的韧带,表面很均匀的盖有一层粘膜,声带是唱歌的发音体,声音便是由声带的振动发出来的。
喉头是一个精巧的小室,在软骨和肌肉的相互作用下,能够对声带进行调节,吸气时使两条声带分离,声门打开;呼气发声时,两条声带又相互靠拢,在呼吸的作用下,能调节其长度、厚度和张力,使声音产生高低强弱的变化。
在发声开始前,声带进入发声准备状态。
开始发声时,两声带达到必要的紧张度并相互靠拢或闭合,使声门关闭。
此时由于呼吸肌群的作用,储存在肺泡、支气管里的空气被排出,使声门下气压开始增高,当气压超出声带闭合紧度时,空气就会周期性地迫使声带稍向两侧分开冲出来。
在冲出后的一瞬间,声带借本身的弹力以及缩小声门肌肉的作用,声带又恢复原来闭合的状态。
接着又是增高气压、冲开声带和随之闭合。
由于声带有节律地冲开与闭合一系列振动,气流通过声门形成一系列“气喷”造成空气稠密和稀疏相间的动荡状态而形成声波,即声门波。
此声门波再经喉腔、咽腔、口腔、鼻腔等共鸣体的放大与美化,就成为人的嗓音,即人声。
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和歌唱发声时的机能状态
![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和歌唱发声时的机能状态](https://img.taocdn.com/s3/m/bcdd37c33186bceb19e8bb2b.png)
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和歌唱发声时的机能状态肺部的气体从气管呼出,振动喉头的声带发出声音。
这个声音经过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得到共鸣,把小小的声音放大,这就是歌唱发声的一般过程。
歌唱的声音是由呼吸、发声、共鸣三个环节构成的,而这三个环节必须由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的协调合作才能完成。
呼吸、发声、共鸣器官是歌唱发声的物质基础。
一、呼吸器官气息从鼻、口吸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等等,分布到左右肺叶的肺气泡之中,然后经过相反的过程,从口、鼻呼出,这就是我们赖以歌唱和维持生命的呼吸运动。
一呼一吸的运动,要靠胸廓的扩大和收缩来进行,而胸廓的扩大和收缩,又要靠从颈间开始往下到胸部直到腹部的肌肉运动。
通常将这些肌肉分为吸气肌肉和呼气肌肉两大类。
胸部吸气肌肉的收缩,使肋骨提高抬起,向外展开;腹部吸气肌肉的收缩,则压迫内脏位置,使胸膈中心下坠。
这样使整个胸腔扩大,肺叶就有充分扩展的余地,就能够吸气。
呼气肌肉的收缩使肋骨下降,胸脯中心回升,从而使肺里的气息排出口外。
唱歌时的呼吸运动就不同了,吸气动作很快,呼- 1 -气动作很慢。
如果遇到较长乐句,一次呼气可长达十几、二十秒钟。
而一首歌曲的高、低、强、弱、顿挫、抑扬变化,就全靠呼吸和吸气肌肉的坚强和灵活的运动都能完成。
二、发声器官日常呼吸时声带分开,发声时声带靠拢。
声带靠拢后,受到气息(呼气)时的冲击而振动,就发出声音。
声带振动的频率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声带振动的幅度越宽,声音越响。
由于声带拉长、缩短、绷紧和放松等等,再加上气息、共鸣的配合,就可发出高、低、强、弱等各种不同的声音。
三、共鸣器官人体主要有胸腔,喉、咽、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声区。
头腔里的鼻腔和窦(包括额窦、蝶窦、鼻窦和蜂窝骨等)的部位,各有固定的空隙、这些是不变的共鸣腔。
口腔、咽腔、喉腔是可变的共鸣腔。
胸腔在发声中起共鸣箱的作用,是加强声音的“厚度”和“深度”的重要一环。
唱低音时(每个声部都有各处的高、中、低音),主要共鸣区在胸腔;中音的主要共鸣区在喉、咽、口腔;高音的主要共鸣区在头腔;这是一般规律。
唱歌发音的科学原理
![唱歌发音的科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de76b257375a417866f8fdf.png)
唱歌发音的科学原理一、歌唱发声器官的组成声音的形成是发声器官协调工作产生的生理现象,这个现象的产生是气息运动和声带振动所形成的物理现象,但歌唱的发声运动又和我们平时说话的发声有所不同,因而歌唱发声又是一个物理的声学、音响学现象。
而进行歌唱艺术实践又是一个复杂丰富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我们的歌唱运动可以说是生理、物理、心理“三位一体”的行为。
歌唱的发声器官是由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共鸣器官和咬字器官四个部分组成,它们是歌唱发声的全部物质基础,是歌唱发声运动中的主要功能系统。
1、呼吸器官呼吸器官,即“源”动力,是由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脏以及胸腔、膈肌(又称横膈膜)、腹肌等组成。
气息从鼻、口吸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分布到左右肺叶的肺气泡之中(肺中由两个叶状的海绵组织的风箱构成,它包含了许许多多装气的小气泡);然后经过相反的方向,从肺的出口处分支的气管(支气管)将气息汇集到两面三刀个大气管,最后形成一个气管,再经过咽喉从口、鼻呼出。
与呼吸系统相关的各肌肉群,他们的运动也关系到呼吸的能力,是歌唱“源”的动力和能量的保证。
我们日常的呼吸比较平静,比较浅,用不着使用全部的肺活量,但歌唱时的呼吸运动就不同了,吸气动作很快,呼气动作很慢。
如果遇上较长的乐句,气息就必须坚持住。
而一首歌曲的高、低、强、弱、顿挫、抑扬变化,也全*吸气、呼气肌肉群的坚强和灵活的运动才能完成。
2、发声器官发声器官,即发出声音的器官。
它包括喉头、声带。
喉头是一个精巧的小室,位于颈前正中部,由软骨、韧带等肌肉组成。
声带位于喉头的中间,是两片呈水平状左右并列的、对称的又富有弹性的白色韧带,性质非常坚实。
声带的中间又称声门,声带是*喉头内的软骨和肌肉得到调节的。
吸气时两声带分离,声门开启,吸入气息;发声时,两声带*拢闭合发生声音。
声带在不发出声音的时候是放松并张开的,以便使气息顺利通过。
声带发声,一部分是自身机能,一部分是依*声带周边的肌肉群协助进行发声运动。
正确的唱歌发声原理和方法介绍
![正确的唱歌发声原理和方法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e4465dc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ee.png)
正确的唱歌发声原理和方法介绍
我们知道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可以是空气、水、金属等物质,在真空中,声音就不会传播,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解我们的发声机制的相关资料。
那我们所说的头腔共鸣,真的是在头部空间发出的吗?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我们的头部是大脑、脑液,这些器官可以产生轻微共振,却没有提供更大的声音传播空间。
所以我们所说的头腔共鸣是一种比喻性的描述。
歌唱时我们要求各共鸣腔体应该是充分打开的,如此才能使声音通畅。
这种腔体的打开既包括生理上的调整,又包括意识上的调整。
比如口腔、咽腔,这些腔体可以通过肌肉控制充分打开,为声音形成一个良好的共鸣环境。
协调方法可以用“半打哈欠”“吸气”等办法把喉头放在低位,发声前再向下做一个深呼吸的动作,这时,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颈窝(两锁骨之间的坑)下方的深处有一个着力点,这个着力点就是我们感觉上发出声音的地方。
头腔的打开,也有很多种提法,有人提倡闻花时后脑“吸开”的感觉,也有人提倡“面罩唱法”等,都是一种意识上的调整。
这些办法是根据不同个体的调整目的而言的,适用最重要。
在歌唱的共鸣腔体中,一种是可调节共鸣腔,如口咽腔、喉咽腔;一种是不可调节共鸣腔,如胸腔、鼻腔、头腔。
但在我们歌唱主观意识上,都要把它们置于可调节的状态下,在意念上是可以调整控制的。
这一点,要经过长期的整体协调统一练习才能体会到。
正确的唱歌发声原理和方法
![正确的唱歌发声原理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b0e0111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bd.png)
正确的唱歌发声原理和方法唱歌是如何发声的?我们应该怎么才能够把歌曲出现唱的更好?这是很多学习音乐的人想要问的问题。
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正确的唱歌发声原理和方法。
正确的唱歌发声原理和方法1:喉头和声带喉头和声带,是歌唱的发声器官,是歌唱的核心部位,是通向整体歌唱的要塞,是打开歌唱艺术宝库的金钥匙。
因此,了解和搞清喉头与声带在歌唱时应处的位置和状态是非常必要的。
一般来说,歌唱时喉头位置应该比平时说话时偏低一些(就像我们深吸气时的喉头感觉,因为吸气时的喉位,比静止时的喉位略低一点)有很多人把喉头处于吸气时的位置称为“水平位”。
在歌唱时字与字、句与句的转换中,喉头要始终处于这一位置,而不应做离开水平位的向上、向下,或向左、向右的移动,当然喉头位置的稳定是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而不是僵死不动的稳定。
就像浮在水面上的皮球永远稳定在水面上的道理一样,若把皮球比做喉头,皮球浮在水面的状态就好像喉头稳定在吸气位的状态一样。
所以歌唱时的喉头位置应始终处于低而自如的稳定位置和喉头壁打开的状态。
2:打开喉咙在歌唱训练中“打开喉咙”是十分重要的中心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声音的好坏。
“打开喉咙”也就是将喉头稳定在正确的位置上,口盖积极向上收缩成拱形,舌根放松,平放在下牙齿后,牙关打开,下巴放松自然放下而稍后拉,这时候的喉咙是打开的。
那么如何能帮助初学者“打开喉咙”呢?3:“打哈欠”的状态“打哈欠”状态可以让口腔打开自然,放松,口盖抬起,口腔内空间增长增大。
所以在唱歌时,咽喉不要闭塞,要使咽喉张开,让气息自如地送出来,“哈欠”状态确实是打开喉咙的好办法,也使歌唱者保证了一个很好的演唱状态。
在平时练习时,还可以用闭嘴的“打哈欠”,闭口打哈欠的时候,里边的状态也是开的、抬的,如果我们在唱歌的候都能保持这个状态的话,那你的声音就不会是“白”的、“扁”的了,你的声音就会是“竖的”、“圆的”了。
4:用“微笑”状态来打开喉咙我们讲的“微笑”不是光笑,而指的是把“笑肌”抬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唱发声咽喉机能及嗓音声学原理分析摘要:歌唱发声与咽喉运动状态密切相关,歌唱者使用的发声方法不同,其咽喉机能与声学测试的结果也就不同。
借助于喉肌电图、频闪喉镜、声波图测试和同步录音等技术手段,对歌唱发声时的咽喉运动状态和声学原理进行研究,有助于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尽快地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发声方法。
关键词:歌唱发声;咽喉机能;嗓音机理;声学原理著名歌手帕基埃罗蒂(g.pacchierotti)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知道如何呼吸和良好发声的人,才知道如何美妙歌唱。
”在声乐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和发声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声乐教学是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只能通过讲解和示范来实施教学活动,致使很多声乐学生不能理解歌唱的生理机制,从而形成错误的发声方法,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实践证明,歌唱发声的咽喉机能及嗓音的声学分析均属于嗓音医学范畴,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其意义在于通过大量的咽喉部x射线摄片、录音采样和声学分析数据,使声乐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双方均能相对形象地、客观地了解到歌唱发声时声带的功能状况及其器质性变化,对于更好地掌握科学的发声原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嗓音与咽喉运动方式的关系分析发声是喉部功能属性客观体现的一种基本特征。
运用喉肌电图、频闪喉镜检测、录音采样、声学分析等技术手段,来客观地展示咽喉在发元音、清辅音和浊辅音时不同的喉肌表现,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了解歌唱的声学原理,在歌唱时更加自如地控制咽部小肌肉群的活动,以求发出更加美妙的歌声。
嗓音是由肺部呼出气流使声带振动而发出的声音,与咽喉的运动密切相关。
咽喉是人类饮食、呼吸、发音的重要器官,上连口鼻,下通肺胃,是连接口腔和肺胃的通路,又为经脉循行的要冲。
咽喉不单只是呼吸时气流出入的通道,它对吸入的空气还有温湿度的调节和清洁作用。
同时,在大脑的调节下,声门作为空气出入肺部的必经之路,可根据人体生命活动需氧量的增减而发生宽窄变化,声门在人平稳呼吸时较小,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声门扩张,以便增加肺部气体交换。
发声时,先吸入空气,声带内收、拉紧,声门闭合,当气流自肺部呼出冲击声带时,使之振动而发出声音。
经过咽腔和口腔改变形状,鼻腔与胸腔参与,产生共鸣,使声音清晰,和谐悦耳,并由软腭、口、舌、唇、齿等协同作用,形成各种语音。
声调的高低取决于声带的长度、张力和呼出气流的力量。
喉肌电图可作为研究发声功能的一种方法。
它是通过发声时喉肌机能的检测来揭示发声时喉部肌肉运动轨迹的方法。
检测过程如下:采用配置有记忆系统、示波器和监听装置的肌电记录仪,其两个电极针附着于两侧环杓侧肌,请受检者分别发出元音、清辅音和浊辅音。
元音发“咿”,清辅音发“丝”,浊辅音发“日”,观察波形和肌电图直接记录。
通过检测发现:受检者在发元音和浊辅音时,声带肌肉有明显的运动痕迹,而在发清辅音时声带肌肉不活动。
频闪喉镜是声带振动检查的最好方法。
检测用于观察发声时声带活动动态,借以研究发声生理及检查发声障碍与声带振动异常之间的关系。
频闪喉镜是对声门图像的采集,是由“静相”和“动相”许多周期复合而成的连续图像。
检查方法如下:歌唱者正坐,头稍向前伸,检查者正前坐,歌唱人员舌外伸,用小块纱布裹于舌前部,用左手拇指、中指、及无名指牵舌向外,频闪喉镜消毒后伸于口咽部将镜背抵软腭及悬雍垂向后推移,发“啊”或“咿”音,频幕上会显示声带、声门振动图像。
从检查中可见,静相时,两声带向内、向外呈对碰式往反方向缓慢移动,声门为三角形,其底边较宽,声带越长、宽、厚的人,所构成的长三角形声门面积越大。
动相中,声带振颤速度均匀。
振颤为翻转舌状运动。
高音振速快,振幅小,低音则相反。
人们发声时的咽喉运动过程可通过声学检测进行观测。
作为喉功能检查客观手段之一的声学检测是一个动态观测分析系统。
喉动态观测分析系统是一套集喉动态镜实时观察、嗓音声学分析、声门图像分析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喉疾病辅助诊断系统。
系统硬件包括微机、麦克风、闪光及平光光源、ccd摄像头、录像机、监视器或电视屏幕、硬管喉镜或纤维喉镜等。
二、嗓音的声学检测结果分析歌唱发声与日常用语发声相比,具有不同的声学特征。
对于歌唱机能的客观分析可采用多种研究方法。
声乐教学中应用声波图测试,以便对声乐学生的嗓音进行分析。
选择经过声乐专业训练3年以上的人群进行检测。
受检者在琴室内由声乐教师用钢琴确定其音域,录音发“啊”有效高音和低音。
通过声波测试发现:高音波形比较清晰,低音波形规则但不明显。
声波测试手段使声乐教师对学生的嗓音在听觉判断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种视觉观察的手段。
歌唱者采用不同的演唱方式,其喉部运动的状态会有所区别。
我们对专业演员及学员283名(男124名,女159名,年龄17-40岁),采用咽喉部x射线喉动态进行观察,测试者发“啊”元音的真声、真假声、假声,男生演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女生演唱歌曲《珊瑚颂》。
从咽喉部x射线侧位片观察,男生主要特点为:垂直喉位低,咽管音及头声颅底共鸣。
发高音时男生喉位下降0.3~0.7cm,发低音时下降0.6~1.0cm;女生高音下降0.3~0.5cm,低音下降0.5~0.8cm。
由此得出结论,咽管长短的形成,与颈部长短有关,特别是上颈段(从喉结到舌骨体上缘距离)与咽管的长短关系更为紧密。
图1 x线动态摄影歌唱者发“i”音声道测量根据5名x射线摄片检查及30名成年男女歌唱的测量,上颈段长度值范围,男性为2.63.7cm,女性为2.02.9cm。
其平均值男性为3.1cm,女性为2.5cm。
(图1)大于平均长度者,咽管为中长型,有利于训练咽管音,对声部的判断有一定关系,同时有利于头声颅底的共鸣。
根据观察,鼻咽部分有大、中、小三种类型,宽敞的鼻咽部对头声共鸣有利,鼻咽入口宽敞者,气流易冲入鼻咽部,为训练美声歌唱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因为美声唱法共鸣位置主要在鼻咽腔、头腔。
在民族唱法中,歌唱者垂直喉位高,发声时喉上肌群(如颏舌骨肌、舌骨甲状肌等)过度收缩,牵拉喉头向上提,以致咽管缩短。
我们检测戏曲演员发高音时喉位上升0.5~1.2cm,低音下降0.3~0.5cm。
民族声乐男生接近于美声唱法,高音时喉略下降0.3cm左右或稳定于平静位置,发低音时喉位下降0.3~0.5cm,女生高音时喉位平稳或略上提0.3cm左右,发低音时下降0.3cm。
另一方面软腭向后上方移位,鼻咽入口变窄或封闭,发声到咽管后向前沿软腭送入口腔,共鸣位置主要在软腭、硬腭、牙齿、口唇,部分经硬腭振动,引起鼻腔、上颌窦共鸣。
对于声带的具体测量主要是艺术类专业嗓音工作者采用刻度的间接喉镜测量。
通过观察喉部x线正侧位相摄影显示,喉侧位当音调增高时,环甲距缩小,声带长度增加。
随音调的增高,喉部在颈部的位置亦抬高。
喉正相位随音调增高而声带变薄,喉室扩大,室带外展,声门上共鸣腔扩大。
关于歌唱共振峰的分析是桑德伯格在嗓音声学领域的伟大建树。
他认为共振峰的产生是喉头降低,咽腔扩大,喉和咽腔横断面积为1:6的条件下出现的。
然而,我国民族唱法的歌手和演员在歌唱发声时,一般喉头不降低,咽腔不过分扩大,其声谱图同样存在歌唱共振峰。
但是,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声谱图上的表现是不同的。
从声谱图上的比较可见,采用美声唱法时,谱纹呈匀称的波浪形,各共振峰声能较强,其第三共振峰灰度明显要大于其他共振峰,高频依然可见共振峰的出现。
民族唱法谱纹呈直线条,共振峰分布均匀,第一、二共振峰灰度明显强于其他共振峰,共振峰带较窄,高频共振峰消失。
从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咽喉机能及声学分析看,美声唱法由于“保持声区统一”,在唱高音时,喉位下降,声道增长,共鸣腔加大,以致声谱图呈波浪形,与自然唱法完全不同。
民族唱法中戏曲演员部分基本属于自然唱法,喉位随音调高低而升降;而民族声乐演员则由于借鉴吸收了美声唱法的一些技巧方法,歌唱时,喉位相对稳定。
但是,它们之间的共鸣点不同。
美声唱法的共鸣点在面罩咽喉腔里,咽喉腔开度较大而略圆,声音听起来上下通畅。
民族唱法共鸣点在中部口咽腔,口腔开度较小,唇形也没那么圆,共鸣较少,声纹呈直线形。
正如歌唱家吴雁泽所言:“继承中华民族的艺术精华,结合西洋科学发声方法,走一条既是中国民族特色,又有科学发声依据,能被世界上其他语系人种接受的——中国式美声唱法之路。
”三、歌唱呼吸声学原理分析歌唱呼吸主要是胸腹式联合呼吸,而日常生活中的呼吸运动主要是胸式呼吸。
因为歌唱呼吸需要最大的肺活量,就需要加上腹式呼吸,所谓“丹田之气”,就是腹肌放松,膈肌收缩使横膈下降的感觉。
初学者在演唱时容易发生脸红脖子粗的现象,那是因为他们在歌唱时用力呼气,冲击紧闭的声门,企图以此提高声调,结果使肺内压剧增,头颈部血液回流,出现“脸红筋涨”的情况。
要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发声方法,就要教会他们稳定地控制呼气,即吸气肌(主要为膈肌)要保持一定的张力,慢慢放松,和呼气肌(主要为腹肌)互相对抗保持相对平衡,即所谓“支撑点要稳”,使气流平稳呼出。
其次要帮助他们了解声区和共鸣的关系,如胸声区主要是通过胸部共鸣管腔的作用,发出低沉、泛音丰富、音色丰满宏亮的歌声,头声区主要是声带拉紧时边缘振动的假声,因泛音成分较少,歌声缺乏金属性色彩。
美声唱法的“打哈欠训练法”就是通过把咽腔扩大成喇叭口样,使会厌竖起,喉部稍下降,从而扩大了喉咽腔,使大的胸部共鸣器与小的头部共鸣器联为一体,既加强了基音又丰富了泛音。
而采用民族唱法和传统戏曲唱法时,声音听起来比较“靠前”,开朗和明亮,其主要原因是演唱民族歌曲和传统戏曲时,是通过声音撞击硬腭前部,使头腔产生的共鸣。
四、学术结论与现实意义综述通过上述实验分析,从声学原理的角度得出如下结论:人体发声是喉咽部功能属性基本特征的客观体现。
人类独有的歌唱发声是一种声学现象的客观反映,属于物理声学的范畴。
而嗓音是人体自然发出的声音,即说话或歌唱的声音。
嗓音形成原理是由肺部呼出气流使声带振动而发出的声音,与咽喉的运动密切相关。
歌唱发声与咽喉运动状态(即咽喉机能,或作用与功能,抑或能力)密切相关,歌唱者使用的发声方法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咽喉机能与声学测试的结果;歌唱者采用不同的演唱方式,其喉部运动的状态也不相同。
只要清楚地认识了咽喉部各肌体的运动规律,便能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和发声方法。
实验表明:在声乐界,各种唱法的分类与其个性特征是由咽喉部大小、形状、位置高低、咽管长短的调节所决定的,而反过来这也决定了歌唱音量的大小、共鸣、音质、音色、音高等因素,尤其在美声唱法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与此同时还会直接影响歌唱呼吸的科学功用。
实验还进一步证实,属于嗓音医学范畴歌唱发声的咽喉机能及嗓音声学原理的实验分析,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它们对于更好地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声乐教学及歌唱表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