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释术语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

一、名词解释(古书注解)

1、类型

①传:解说经文字词句并阐明经义。

②笺:有补充与订正传的意思,一方面对传中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③集解:將各家的解说汇集在一起或者兼采诸家之说对经传进行通释都叫做集解。

④疏: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做注解。疏即义疏,,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稱作“义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

⑤正义:得名于“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与“疏”名异实同。一般把官修的“疏”称作“正义”。

⑥章句:即离章辨句。除解释字词句外,还要说明句意及全章大意,指出全篇的题旨,分析篇章结构等

2、术语

如字:它表示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犹:注解术语,该术语往往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解释本义。相当于现代的“等于说、相当于”。曰、为、谓之: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还可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

谓: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其后的话语往往用来说明前面的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貌、之貌:注解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说明被释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现代“……的样子”。

之言、之为言:注解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

读为、读曰:注解术语,常用于以本字来解释假借字。

读若、读如:注解术语,主要用来作注音,有时也可以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混言,析言;当作当为

或作、或为:校勘术语,常用来说明不同版本的异文。

当作、当为:校勘术语,一般用来纠正古书中的误字。

衍文:也叫“衍、衍字”,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有子曰中的古注术语

有子曰中的古注术语

有子曰中的古注术语

意思是古人说。

“古”的基本含义为时代久远的,过去的,与“今”相对,如

古代、古稀;引申含义为古体诗的简称,如五古、七古。在日常使用中,“古”也常做名词,表示古人,如古义、古谊。

“曰”的基本含义为说,如子曰诗云;引申含义为为,是,

如一曰水,二曰火。在日常使用中,“曰”常做语助词,无实义,如昊天曰明。

“子曰”的意思是孔子说。“子曰”最早也是最出名的子曰见《论语》里面,文章中的子指孔子,曰就是“说”的意思。“子”

是对男子的尊称,也是对老师的尊称。

“子”是人称代词,是我国古代对人的一种尊称,在先秦时

诸子百家之称。敬称:“子”简单的翻译为白话文就是“先生”的

意思。其实“子曰”在古代是各家学生对老师的尊称,后来特指孔子。

1、曰若:是一个汉语词语,是助词。

2、读曰:古代注音兼释义用语,表示注释古书中的同音

假借字。

3、曰若稽古:顺考古代之道理。

4、一曰:标举项目用语。

5、美名其曰:意同“美其名曰”,把一件事或者一个物件

叫上一个好名字,可以用于褒义也常常用于贬义。

6、美其名曰:美其名曰,是中国汉语内的一个词汇,给

予一个好听的名字(名称)叫做……。

7、或曰:有人说,有的人说,某些人说。这是设问。或,不定代词,不是连词里的或。

8、火曰炎上: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火之类比推演。

9、泥曰:原意是指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后为印度古代一

些宗教的通用术语。

10、或告之曰:有的人说,有另一种声音。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二)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二)

8.指示出处。指示词语和典故出处也就成了注
解这些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唐代李善《文 选注》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典型。
五、古注的体例 1、注疏体
2、集解体
六、古注的术语
1.曰、为、谓之:用来释义,还用于辨析同义词
或者近义词,被释词放在它的后面。 《论语· 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饑馑。” 朱熹注:“穀不熟曰饑,菜不熟曰馑。” 谷不熟为饑,蔬不熟为馑。(《尔雅· 释天》) 二谷不升谓之饑,三谷不升谓之馑。(《谷梁 传· 襄公二十四年》)

6.说明修辞。说明修辞手段(包括表达方法),
也是古书注解中常见的一项内容,它可以帮助读 者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 周南· 关 雎》)毛亨传:兴也。
7.校勘文字 校勘文字是属于校勘学的内容,但是古书注解
必须要以校勘为前提,所以注解古书也就往往离 不开校对文字,改正脱误。因此,校勘文字也就 成了古书注解的一项重要内容。 例如:存乎匹夫贱人死者,殆竭家室。(《墨 子· 节葬下》)孙诒让间诂 :匹,旧本讹作正。
“疏”除称“义疏”“正义”之外,又叫“义
注”(注明其义)、“义章”(彰明其义)、“义 证”(证明其义)、“义略”(义理的大略)、“讲 疏”(讲习用的义疏)等。 关于“疏”“义疏”“正义”等名称还需要做 两点说明:一是这类名称一般是用来疏通经书及 其注解的,有的子书或史书虽然也用“疏”或 “正义”的名称,但是却只疏通正文而不涉及注 文,如唐成玄英《庄子疏》和唐张守节《史记正 义》就是如此。二是后代有的注解虽然叫“义 疏”,但也不是疏通原文原注,而是广采群书, 补充旧注,究明原委,如清郝懿行《尔雅义疏》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三、注解术语
1 曰、为、谓之、之谓: 2谓 3 犹、犹言、犹云 4貌 5 辞、词 6 之言、之为言 7 读为、读曰 8 浑言、统言、通言|析言;散 文、散言|对文、对言
注解术语:曰、为、谓之、之谓
特点:被释词总是置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而 且用来分别同义词与近义词的区别,如: 《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 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菜不熟为馑。” 《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 瑳,如琢如磨。”注曰:“治骨曰切,象曰瑳,玉 曰琢,石曰磨。” 《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 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史记·商君列传》:“反听之谓聪,内视之 谓明,自胜之谓强。”
古注书名解读:正义
为经书的传注作官方的注释,在唐代 便称为正义。如孔颖达等人受唐太宗之命 为五经作新注,合称为《五经正义》。分 别爲: 《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 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古注书名解读:集注、集解
一部重要的作品,注解往往很多,将 这些注解收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 即为集注或集解。如: 何晏《论语集解》、朱熹《楚辞集注 》、《四书章句集注》、王先谦《庄子集 解》、《荀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等。
“如字”和“破读”
“如字”与“破读”相对,即按本来的 读音读,表示原来的意义,如: 《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 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 谦。”《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 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小雅·大田》:“兴雨祈祈,雨我公 田。”《经典释文》:“兴雨,如字。”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朱熹注:阴谓小人,阳谓 《楚辞·涉江》 君子。 《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 (zhù )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杨注:“入乎耳,箸乎心,谓闻则志而不忘也。 布乎四体,谓有威仪润身也。形乎动静,谓知所 措履也。”
& 比较“谓”与“谓之”的差异 ?
答:1、“谓”和“谓之”,都是古注的术语。

子部: [魏] 王 弼
《老子注》
[西晋] 郭 象 《庄子注》 [唐] 杨 倞
《荀子注》 《管子注》
[唐] 尹知章
集部: 晋 郭璞 《楚辞注》 唐 李善 《文选注》 邢昺:《尔雅义疏》、《论语正 义》、《孝经正义》 朱 熹 :《四书集注》、《周易 本义》、《诗集传》、《楚辞集 注》
集释。
《诗集传》 《论语集注》
宋 · 朱熹
有的名为集解,实非集解体: 晋代杜预《春 秋左氏经传集解》;有的名非集解,实为集解体: 唐代颜师古《汉书注》
第五、补注体
定义:
对前人的注释作补充 、订正的注释体例。
(五)补注体
《楚辞补注》
补 注 体
一种对前人注释作补充、 订正的注释。有补、补
宋 · 洪兴祖
12、浑言、析言
▲‚浑言‛是笼统地说,即只就两词的共
同点而言,又称‚统言‛、‚通言‛。 ▲‚析言‛是分析地说,即只就两词各 自的特点而言。 《说文·鸟部》:‚鸟,长尾禽总名也。 ‛ 段注:‚短尾名‘隹’,长尾名‘鸟’, 析言则然,浑言则不别也。‛

古代汉语--第九章 古书的注释_OK

古代汉语--第九章  古书的注释_OK
• 讀若法:用讀若、讀如等術語注明字音的相同或相近,如 《說文》中的注音:瑂,讀若眉。璁,讀若蔥。迺(泥母微 部),讀若仍(日母蒸部)。
• 直音法:用同音字給漢字注音,如:郯,音談。(《經典釋 文·左傳僖公四年注》)殪,音翳。(《文選·上林賦》李 善注)
• 紐四聲法:用聲韻相同的字來注音,並加注聲調,如:佒, 鴦去聲。(梅膺祚《字彙》)塕,翁上(新《辭海》)
11
(五)音义类
• 辨音的叫音,释义的叫义,合起来就称为 音义。这是自魏晋六朝文字韵之学发达起 来以后出现的一种注释。其诠释以标音为 主,以音示义。也有专门释义的,然说解 均较简略质陈。其内容还往往涉及校勘。
12
• 唐陆德明为《周易》、《毛诗》、《尚书》、 《左传》、《公羊传》、《周礼》、《仪 礼》、《礼记》、《谷梁传》、《论语》、 《孝经》、《尔雅》、《老子》、《庄子》 等14本书所作音义,合称《经典释文》。故 音义也叫释文。此外,音义还有音训、音注、 音诂等一些别称,其主要诠释内容均是对古 书字词读音意义的审定校正。
25
(七)其它
• 有些作品在注釋時各有側重,如:

有的側重人名地名的攷證及史實的攷核,如
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張守節的《史記正義》;
裴松之的《三國志》注;劉孝標的《世說新語》
注。

有側重詞語的出處及典故的來源,如:李善

古书注解的基本名称

古书注解的基本名称

古书注解的基本名称

古书注解的基本名称包括:

1.传:最早的解释古书的体裁,如《春秋左氏传》、《周易传》。

2.注:就是注释,对字、词、人名、地名等都作注释。

3.笺:对原注加以申述、补充或订正。

4.诂、训:解释古代语言文字。

5.集解:汇集众家注释。

6.义疏:对旧注的疏通和解释。

7.音义:只解释字音和字义。

8.正义:对经义的疏解。

9.疏证:对注解的疏解。

这些名称总体都是注释的意思,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帮助。

古代汉语通论六古书注解

古代汉语通论六古书注解
声训所联系的两个词,可能同义,可能同源,也可能是假借。
第三,义训。即直接解释词义,不借助字形分析和声音联系。 两种:
(甲)被释在前、释义在后。常用术语有“言、谓、谓之、犹、 犹言、貌、之貌”等:
《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溥兮。”郑玄笺:“零, 落也。”
《汉·晁错》:“凡民守战至死而不降北者,以计为之也。”颜 师古注:“北谓败退。”
“读破”、“读如字”意义相反,古注一般只注“如字”,不 注“读破”,“读破”要在与通常读音的对比中看出。
第六,又读。即字的另一种读音,常用术语有“一读”、“又 读”、“某人读”。
《淮·地形训》:“煖湿生容。”高诱注:“煖一读暵,当风干 燥之貌也。”
以上六法,前四种注通常读音,后两种注特殊读音。
(二)释词 古注的词义解释通常从三个角度进行,称为“形训”、“声训”
和“义训”。
第一,形训。即借助字形分析以解释词义: 《周礼·考工记·轮人》:“牙得则无槷而固。”郑玄注:“槷
读如涅,从木熱省声。” 《仪礼·大射》:“膳尊两甒在南,有豐。”郑玄注:“豐以承
尊也。……其为字,从豆△声。近似豆,大而卑也。” 形训在《说文解字》中达到极致,后来的古注基本不用。
第二,声训。即借助词与词同音关系解释词义,常用术语有 “之言、之为言”:
反切对于汉语语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改进了注音方法, 使注音更准确、更方便,二是帮助人们把汉字读音分析为声、 韵、调三个因素,这是音韵学的起点。没有反切,就不可能 有后来的音韵学。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 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2.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3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4.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5.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6.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古代汉语古书注解整理

古代汉语古书注解整理

古书的注解(一) 注解名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解诂》《论语释》《经典释文》《论语义疏》《毛诗笺》《毛诗正义》《说文解字注》《毛诗音义》《楚辞章句》 (一)传 “传”最早用于对经书的注解。秦汉之际,人们把儒家的易、书、诗、礼、乐、春秋等著作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例如“毛传”就是毛亨对诗经的注释,“孔传”是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 (二)笺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注解称为“笺”。“笺”本来有补充和订正毛传的意思.但后来所谓的“笺注”、“笺证”都只是“注解”的意思,不一定限于对别人的注的阐发与补充。 (三)注 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而称“注”。注,流注、著明的意思,用在注释古书时,是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另外,“注”还可以是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的“注”,就包括“毛传”和“郑笺”。 (四)疏 “疏”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注解方法。它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古人的注解作注解。“疏”是疏通、疏解之义,因此“注疏”通常都是先注后疏。 (五)正义 “正义”的意思是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疏”也可以叫“正义”,如孔颖达《五经正义》,就是为五经分别作的疏。因为这是孔颖达奉皇帝之命作的疏,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材料,所以称“正义”。(六)章句 “章句”是离章辨句、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它是在训释名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注释方式。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句意,分析其中的含义。章句于每章之末还有章旨,总括该章主旨。 (七)集解、集注、集释 此三条都是汇集众家之说(有时也加上自己的注解)的一种注释方式。这是一种集大成的工作,它汇集众家之说,省去了人们的翻检之劳.古书的注解(二)释义术语: 1、〔曰、为、谓之〕 被释词在后,用来直陈词义 、分别同义词之间细微差别。   2、〔谓〕 被解释的词放在前面,主要用于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名释总体名等3、〔言〕 一般用于串讲句意,如果古书原文中有难词需解释,则先注释难词,然后用“言”串讲句意。4、〔犹 〕 一般是被解释的词放在“犹”前 5、〔貌、之貌〕 古注中这两个术语主要用于注释形容词,一般放在形容词或动词之后,说明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相当于“……的样子”。

古汉语通论古书注解

古汉语通论古书注解

第六章

古书注解

古书注解缘起及发展

一、

从汉代起,我国就开始了古书的注解工作。

1.

例如,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对《孟子》一书作了注解,

古书注解工作,在古代又称做为“训诂”。

汉代注解古书主要局限于儒家的著作,即所谓经书。

汉代较有影响的注解家如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高诱、王逸等。

隋唐时期的人又不大看得懂东汉时期所注解的

古籍了。

2.

于是,又开始对前人的注解再作注解,出现了一些新的注解方式。

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和订正毛传;

疏:不仅解释经文,而且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也叫正义。

十三经注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到了宋代,学者们也做了不少的注解工作。

3.

这时候,学者们往往利用注解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

宋代注解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朱熹。

朱熹注解的古书有:《周易本义》、《诗经集传》、

《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朱熹的注解能够吸收汉唐人诠释字句的长处,简洁明了

平易可通,但是其中也有不少反映宋代理学思想的地方。

元代是游牧民族统治中原,文化事业相对落后,统治者不大重视文化事业的建设。

4.

因此,在这方面就显得逊色得多。在古书注解方面影响较大的

是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

到了清代,特别是乾隆、嘉庆年间,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古书注解家,他们几乎将此前所通行的古书都进行了整理注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十三经清人注疏》。

5.

清代学者对文字、音韵、训诂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功力比较深厚,风格与此前也不一样。清代学者注解古书比较注重材料,从材料出发,

实事求是,形成一种所谓的“朴学”精神,因此所注解的古书比较详实可信,而且人才辈出,成果累累。他们不仅给古书作注,而且还对古籍进行校勘,纠正了古籍中不少错误。

古书注释术语

古书注释术语
(一)字句必须能讲通。标点之前必须真 正读懂原文,要反复考虑标点后每一字、 每一句是否都能讲通。如果有讲不通的 地方,很可能就是标点不正确。例如:
19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 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 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曹植《与杨修 书》)
如果按照这样断句“相与夫街谈巷说” 就很难讲通。因此,这样的断句是不正 确的。
2
(二)谓 “谓”和上面的“谓之”不同: 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在“谓之” 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则是 放在“谓”的前面。“谓”这个术语, 往往是在具体解释抽象,一般解释特殊 的情况下,才用它。例如:
《荀子·劝学》:“不闻先王之遗言, 不知学问之大也。”杨惊注:“大谓有 益于人。”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 注:“后生谓少年。”
4
(四)犹 用“犹”这个术语时,注
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语的意义只是近 似,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如同”或 “等于说”。例如: 《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 也。”“间”和“与”在畔参与”的 意义上相近。
5
(五)之言、之为言 用这两个术语时, 要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
《楚辞·离骚》:“又重之以修能。” 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 读若耐。”(协音\叶音 )
9
有时“读若” “读如”的作用与“读曰” “读为”是相同的,也可以用本字来说 明假借字。例如:

4第四节古书注解汇总

4第四节古书注解汇总
注,取义于灌注。文献中有的文义晦涩,需 要适当解释〔灌注疏通〕才能通晓。所以“注” 就是诠释的意思。
笺,是表识的意思。本指读书时有所领悟,便 在原文一侧做标记,后来进展成了短小、简约的 注释,有的还对原有注解予以补充和订正。
又不淫其色,慎固幽深,假设关雎之有別焉,然后可以风化天下。 夫妇有別则传注父体子举亲例,:父《毛子诗亲诂则训君传》臣注敬释,《君诗臣经•敬周则南•朝关廷雎》正,朝廷正则 王化成。【笺】摯之言至也,谓王雎之鸟雌雄情意至然而有別。窈 窕淑女,君子好逑。【传】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言 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笺】怨 偶曰仇。言后妃之德和谐,則幽闲处深宮贞专之善女,能为君子和 好众妾之怨者。言皆化后妃之德,不妒忌,謂三夫人以下。参差荇 菜,左右流之。【传】荇,接余也。流,求也。后妃有关雎之德, 乃能共荇菜,备庶物,以事宗庙也。【笺】左右,助也,言后妃將 共荇菜之葅,必有助而求之者。言三夫人九嫔以下,皆乐后妃之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传】寤,觉;寐,寢也。【笺】言后妃 觉寐则常求此贤女,欲与之共己职也。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传 】服,思之也。【笺】服,事也。求贤女而不得,觉寐则思己职事 ,当谁与共之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传】悠,思也。【笺】 思之哉,思之哉,言己诚思之。卧而不周曰辗。参差荇菜,左右采 之。【笺】言后妃既得荇菜,必有助而采之者。窈窕淑女,琴瑟友

第六章__古书的注解

第六章__古书的注解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
通史, 294 卷,系统地记 载了1362年(前403年—959年) 的历史。
《资治通鉴》 注疏 宋· 胡三省
《资治通鉴音注》
贡献最大,与
《三国志》裴 松之注齐名。
返回本章目录
主编:司马光 助编:刘恕、刘攽(bān)、
范祖禹
用时:19年(1065年—1084年)
第二节 古注的术语
东汉后 散佚


风(十五国风)-----160篇
毛 诗 雅(大雅、小雅)----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 40篇
产生时间: 西周初期(前11世纪)-春秋中期(前6世纪)
返回本章目录
附:《诗经》与注疏-2
《诗经》注疏
西汉· 毛亨传
宋· 朱熹
《诗集传》
东汉· 郑玄笺
唐· 孔颖达正义
《毛诗正义》
《史记》注疏 南· 宋· 裴骃
《史记集解》
唐· 司马贞
《史记索隐》
表(记载历代世系、列国关系等)、
八书(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三 十世家(王侯外戚的传记)、七十 列传(多为人物传记,也有少数民 族的历史、与我国有交往的国家的
唐·张守节
《史记正义》
清· 梁玉绳
《史记志疑》
近代·日· 泷川龟太郎
《史记会注考证》
《吕氏春秋注》
末年吕不韦的食客们共同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

(十八)古书的注解(讲授内容)

一、古书注解的概况和体例

1、汉代的注释传笺

2、唐代的注释疏正义《五经正义》《十三经注疏》

3、宋代的注释朱熹

4、清代的注释衍文脱文

二、旧注的常用术语

1、曰为谓之

2、谓

3、貌之貌

4、犹

5、之言之为言

6、读曰读为读若读如

1.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P672)

“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疏”是对注的解释。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2.十三经注疏

周易正义魏.王弼、东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仪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春秋左传正义晋.西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东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东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北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北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北宋.孙奭疏

3.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战国策注,东汉,高诱。

吕氏春秋注,东汉,高诱。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看注解对于读古书来说是必需的,因此,了解古书注解的体例、方法及其它的局限性,对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我国给古书作注释的历史很长,但较系统的是从秦汉开始,并一直持续到清代。由于注释的古书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多,所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书进行分类。从时间上分有“故注”、有“今注”;从释义的方式上分有随文释义和通释语义;从注释的体例上分有传注体、义疏体和集解体。笼统的说,注只释经,疏兼释注。一般,把清代以前训诂学家为古书作的注释,成为“古注”,民国以后对古书作的注释称为“今注”。

一、重要概念

注疏:注只解释经(正文),疏不仅解释正文,还解释前人的注释用语。

衍文(衍字):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

脱文(脱、夺、夺字):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

二、释义方式

(一)随文释义的注疏

随文释义:所释的义常被局限于某种语言环境中,是某一词语在某一书或某一句话中具体意义,与这个词语在别的书或别的句子中的含义不一定相同。

1.注疏名称

注疏的名称很多,如:传、说、解、诂、训、笺、注、释、义、疏、

音义、章句等。这些名称,有的名异实同,有的意义微殊,有的可单说亦可连说。

(1)传

《说文》:传,遽也。从人,专声。辵部:遽,传也。《尔雅释言》:驲、遽,传也。按:以车曰传,亦曰驲,以马曰遽,亦曰驿,皆所以达急速之事。由此引申①由此达彼称为传②以言语递达者亦称传③递达古今之言语者亦称传④解释古今之言语者亦称传。

(2)说

《说文》:说,说释也。释,解也。《墨子经上》:说,所以明也。按:说即说明,解释之义,引申为用以解说的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2
(二)谓 “谓”和上面的“谓之”不同: 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在“谓之” 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则是 放在“谓”的前面。“谓”这个术语, 往往是在具体解释抽象,一般解释特殊 的情况下,才用它。例如:
《荀子·劝学》:“不闻先王之遗言, 不知学问之大也。”杨惊注:“大谓有 益于人。”
a
1
《诗经·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 磨。”毛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 曰琢,石曰磨。”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 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 饥 ” “ 馑 ” 是 同 义 词 , “切”“磋”“琢”“磨”是近义词, 注解家有时用“曰”,有时用“为”, 有时用“谓之”来区分它们,可见“曰” “为” “谓之”的作用是相同的。这 种“曰”、“为”、“谓之”略等于现 代的“叫做”。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 注:“后生谓少年。”
a
3
(三)貌、之貌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 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 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例如:
《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 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 轻妙之貌。”这样的“貌”、“之貌” 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
(一)字句必须能讲通。标点之前必须真 正读懂原文,要反复考虑标点后每一字、 每一句是否都能讲通。如果有讲不通的 地方,很可能就是标点不正确。例如:
a
19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 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 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曹植《与杨修 书》)
如果按照这样断句“相与夫街谈巷说” 就很难讲通。因此,这样的断句是不正 确的。
a
13
对古书的断句没有错误,就证明对文章的 理解基本正确,如果断句有误,那就一定 是对文章中某些词句没有读懂。例如: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 通习之。 (《师说》)
按照上例的断句来理解,李氏子蟠所爱好 的是古文和六艺经传,所通习的(普遍地学 习)也是古文和六艺经传,这是不正确的。 古文不像六艺经传有各科,无所谓通习; 六艺经传是唐时必读书,内容庞杂,也不 可能各种都爱好。
a
17
要正确标点古书,必须要有古代汉语的 文字、词汇、语法、声韵、修辞以及古 代文献、文化常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而这些又必须依靠长年累月积累而成。 此外,从标点古书的起码要求看,至少 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
a
18
首先,应该做到标点后的字句都能讲得 通;其次,应该做到标点后每一句话的 内容都符合情理;最后,还应该做到标 点后的语法和语音现象都和古代汉语相 符合。
a
14
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李氏子蟠,年十七,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 习之。
a
15
再如: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 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a
16
上例实际上应该是两层意思,标点应当 如下: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a
4
(四)犹 用“犹”这个术语时,注
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语的意义只是近 似,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如同”或 “等于说”。例如:
《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 也。”“间”和“与”在畔参与”的 意义上相近。
a
5
(五)之言、之为言 用这两个术语时, 要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
古书注解较常用的术语有:
(一)曰、为、谓之 使用这几个术语时, 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
“谓之”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
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
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差别。例如:
《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 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莱
不熟曰谨。”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 熟为馑。”
也就是所谓“声训”。例如:
《尔雅·释诂》:“鬼之言归也。”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 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朱熹注: “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鬼”和“归”的声母、韵母都相同, 只有声调的差别。“政”和“正”同 音,“德”和“得”同音。
a
6
(六)读为、读曰、读若、读如 “读为” “读曰”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本字来说 明假借宇的。例如:
《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 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尚书·尧典》:“播时百谷”。郑玄 注:“时读曰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
7
“辩”原是辨论,借作变化的“变"; “时”是时间,借作移植的“莳”。注 释家就在“读为” “读曰”的后面用本 字来说明这种假借,形式像注音,实际 是释义。
a
8
“读若”“读如”主要作用是注音。 例如:
《楚辞·离骚》:“又重之以修能。” 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 读若耐。”(协音\叶音 )
a
9
有时“读若” “读如”的作用与“读曰” “读为”是相同的,也可以用本字来说 明假借字。例如: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 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 假借字也。” “信”的本义是诚信,假 借为屈伸的“伸”,郑玄就用“读如” 这一术语。
a
10
(七)当为、当作 这两个术语是用
采纠正误宇的。例如:
《国语·晋语》:“君好文(w6n),大夫 殆。”韦昭注“文当为外(wai) ,声相 似误也。”
《周礼·考工记》:“作舟以行水。” 郑玄注:“故书‘舟’作‘周’,郑司 农云:‘周’当作‘舟’。”
a
11
(八)如字
“如字”指的是某个字按照它常见的读 音来读,并由此而确定了它的词义和词 性。例如:
《诗经…·关睢》:“窈窕淑女,君子 好逑。”陆德明《释文》:“毛如字, 郑呼报反。”
《诗经·二子乘舟》:“愿言思子,不 瑕有害。”《释文》:“害,毛如字; 郑音曷,何也。”
a
12
古书的句读
我国的古代文献,在宋代以前一般的都 没有断句。古人在读书时,一句话完了, 往往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 “句”,一句话没有完,就在字的下面 加一个点,叫做“读(dou)”。两者合称 为“句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