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释术语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10
(七)当为、当作 这两个术语是用
采纠正误宇的。例如:
《国语·晋语》:“君好文(w6n),大夫 殆。”韦昭注“文当为外(wai) ,声相 似误也。”
《周礼·考工记》:“作舟以行水。” 郑玄注:“故书‘舟’作‘周’,郑司 农云:‘周’当作‘舟’。”
a
11
(八)如字
“如字”指的是某个字按照它常见的读 音来读,并由此而确定了它的词义和词 性。例如:
也就是所谓“声训”。例如:
《尔雅·释诂》:“鬼之言归也。”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 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朱熹注: “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鬼”和“归”的声母、韵母都相同, 只有声调的差别。“政”和“正”同 音,“德”和“得”同音。
a
6
a
13
对古书的断句没有错误,就证明对文章的 理解基本正确,如果断句有误,那就一定 是对文章中某些词句没有读懂。例如: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 通习之。 (《师说》)
按照上例的断句来理解,李氏子蟠所爱好 的是古文和六艺经传,所通习的(普遍地学 习)也是古文和六艺经传,这是不正确的。 古文不像六艺经传有各科,无所谓通习; 六艺经传是唐时必读书,内容庞杂,也不 可能各种都爱好。
a
17
要正确标点古书,必须要有古代汉语的 文字、词汇、语法、声韵、修辞以及古 代文献、文化常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而这些又必须依靠长年累月积累而成。 此外,从标点古书的起码要求看,至少 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
a
18
首先,应该做到标点后的字句都能讲得 通;其次,应该做到标点后每一句话的 内容都符合情理;最后,还应该做到标 点后的语法和语音现象都和古代汉语相 符合。
a
2
(二)谓 “谓”和上面的“谓之”不同: 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在“谓之” 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则是 放在“谓”的前面。“谓”这个术语, 往往是在具体解释抽象,一般解释特殊 的情况下,才用它。例如:
《荀子·劝学》:“不闻先王之遗言, 不知学问之大也。”杨惊注:“大谓有 益于人。”
a
14
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李氏子蟠,年十七,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 习之。
a
15
再如: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 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a
16
上例实际上应该是两层意思,标点应当 如下: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a
1
《诗经·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 磨。”毛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 曰琢,石曰磨。”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 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 饥 ” “ 馑 ” 是 同 义 词 , “切”“磋”“琢”“磨”是近义词, 注解家有时用“曰”,有时用“为”, 有时用“谓之”来区分它们,可见“曰” “为” “谓之”的作用是相同的。这 种“曰”、“为”、“谓之”略等于现 代的“叫做”。
《诗经…·关睢》:“窈窕淑女,君子 好逑。”陆德明《释文》:“毛如字, 郑呼报反。”
《诗经·二子乘舟》:“愿言思子,不 瑕有害。”《释文》:“害,毛如字; 郑音曷,何也。”
a
12
古书的句读
我国的古代文献,在宋代以前一般的都 没有断句。古人在读书时,一句话完了, 往往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 “句”,一句话没有完,就在字的下面 加一个点,叫做“读(dou)”。两者合称 为“句读”。
a
8
“读若”“读如”主要作用是注音。 例如:
《楚辞·离骚》:“又重之以修能。” 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 读若耐。”(协音\叶音 )
a
9
有时“读若” “读如”的作用与“读曰” “读为”是相同的,也可以用本字来说 明假借字。例如: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 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 假借字也。” “信”的本义是诚信,假 借为屈伸的“伸”,郑玄就用“读如” 这一术语。
(六)读为、读曰、读若、读如 “读为” “读曰”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本字来说 明假借宇的。例如:
《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 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尚书·尧典》:“播时百谷”。郑玄 注:“时读曰莳。”
a
7
“辩”原是辨论,借作变化的“变"; “时”是时间,借作移植的“莳”。注 释家就在“读为” “读曰”的后面用本 字来说明这种假借,形式像注音,实际 是释义。
(一)字句必须能讲通。标点之前必须真 正读懂原文,要反复考虑标点后每一字、 每一句是否都能讲通。如果有讲不通的 地方,很可能就是标点不正确。例如:
a
19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 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 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曹植《与杨修 书》)
如果按照这样断句“相与夫街谈巷说” 就很难讲通。因此,这样的断句是不正 确的。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 注:“后生谓少年。”
a
3
(三)貌、之貌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 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 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例如:
《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 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 轻妙之貌。”这样的“貌”、“之貌” 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
a
4
(四)犹 用“犹”这个术语时,注
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语的意义只是近 似,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如同”或 “等于说”。例如:
《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 也。”“间”和“与”在畔参与”的 意义上相近。
a
5
(五)之言、之为言 用这两个术语时, 要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
古书注解较常用的术语有:
(一)曰、为、谓之 使用这几个术语时, 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
“谓之”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
同,它们不仅用来
《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 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莱
不熟曰谨。”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 熟为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