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体外循环的历史
《体外循环基础》课件
03
CHAPTER
体外循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如急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无法耐受体外循环。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
如肝硬化、肾衰竭等,无法耐受体外循环对肝肾功能的负担。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易导致术中出血不止。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如全身性感染、败血症等,易导致感染扩散和器官功能衰竭。
严重感染
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患者能够耐受体外循环。
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充分准备
术中监测
术后护理
手术前应对手术器械、体外循环设备等进行充分准备,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在体外循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重要器官功能,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手术后应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和护理,确保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通过将体外循环技术与机器人手术技术相结合,实现手术的精准操作和微创化治疗。
与机器人手术技术的结合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VS
体外循环手术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需密切监测和及时处理。
详细描述
体外循环手术过程中,由于血液稀释、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原因,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表现为尿量减少、血肌酐升高、电解质紊乱等症状。肾功能不全可能导致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等严重后果,需密切监测和及时处理。
总结词
体外循环手术还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如心律失常、低血压等。
04
CHAPTER
体外循环的并发症及防治
总结词
出血与凝血障碍是体外循环中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详细描述
出血是体外循环中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原因是手术创伤、抗凝药物使用不当或患者自身凝血机制异常。凝血障碍则与术中血液稀释、肝素使用过量等因素有关。出血与凝血障碍可能导致术后出血、贫血、休克等严重后果,需及时诊断和治疗。
(医学课件)体外循环技术
•体外循环技术概述•体外循环技术操作流程•体外循环技术的临床应用•体外循环技术的并发症及防治•体外循环技术的培训与资质认证目•体外循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录定义原理定义与原理发展历程体外循环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现已成为心外科手术、心肺复苏等治疗的重要技术手段。
临床应用体外循环技术广泛应用于心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等领域,为各类手术提供了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发展历程与临床应用适应症禁忌症适应症与禁忌症术前准备病情评估医生、护士和麻醉师等组成的专业团队,共同讨论手术方案和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制定应急预案。
术前讨论术前准备术中操作使用适当的麻醉药物,使患者进入全身麻醉状态,并实施气管插管等操作。
麻醉诱导体外循环建立心肌保护手术操作通过股动脉和股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通路,将患者的心脏和肺脏与手术区域隔离。
在手术过程中,使用心肌保护液等物质,确保心脏在手术期间的正常功能。
根据病情和手术方案,实施相应的手术操作。
术后处理030201心外科手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03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治疗肝移植手术01肝移植手术02肝肿瘤切除术肺动脉狭窄矫正术心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婴幼儿复杂先心病手术婴幼儿复杂先心病手术术中并发症及防治出血01血栓形成02气体栓塞03器官功能衰竭体外循环可能会对其他器官的功能产生影响,如肾功能衰竭。
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感染术后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医生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神经系统并发症体外循环过程中可能会对神经系统造成影响,如意识障碍或肢体运动障碍。
医生需要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状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术后并发症及防治特殊情况下的处理与应对措施患者不耐受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年老、体弱或患有多种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特殊处理和应对措施。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体外循环发展史
体外循环发展史一、体外循环的定义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ECC)是指通过特殊装置将回心血液引流至体外,经氧合后再输回人体,从而临时完全或部分代替心、肺功能的一种专业技术,也称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
体外循环技术使常规条件下难以进行的心内畸形、高难大动脉疾病纠治手术得以开展,开创了心、血管外科学的新纪元,其也成为心脏、血管疾病外科治疗的必备技术。
二、体外循环的发展简史(一)组织灌注1812年,Le Gallois死亡动物的组织器官以血灌注后出现短暂生命恢复现象。
建立体外模型,以保证器官的存活。
19世纪中叶,Brown-Sequard 以血液灌注死刑犯尸体,尸僵消失。
1929年,Brukhonenko和Tchetchuline以血灌注断头犬的头或全身,头及其它组织器官功能能维持数小时。
血液灌注的意义:向组织器官提供氧气及其他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废物,保持生命内环境的稳定。
研究证明:保持含氧血液的灌注能维持组织器官的功能。
(二)医疗要求呼唤体外循环技术的诞生先天性心脏畸形、大血管等疾病治疗的需要1930年10月,美国波士顿麻省总院外科,一女病人行胆囊切除术后两周出现肺大块栓塞死亡,促动其监护医师、刚毕业的Gibbon产生设想:如果将此病人的静脉血氧合变成动脉血后再输入其动脉内,也许能救活此病人。
1953年5月,Gibbon用其自制的体外循环装置为一18岁患有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女孩cecelia bavolek 成功进行了世界首例于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房缺修补术。
(三)进行体外循环三个基本条件:①足够的血流动力(人工心或血泵)②充分的血液气体交换(人工肺)③满意的血液抗凝(四)三个基本条件的实现1.血泵:注射器、活塞泵、隔膜泵、螺旋推进泵、指压泵、单滚压泵、多滚压泵、锥面滚压泵、离心泵、涡流泵、重力皮囊滚压泵等。
目前临床体外循环中最常用的为滚压泵和离心泵,其具有足够的驱动力、精确控制流量、使用方便等特点。
体外循环的建立和应用
常用监测指标
1、灌注流量:60~100ml/kg.min(成人) 2、动脉压: 50~80mmHg 3、渗透压:24mmHg,<16mmHg可发生水肿 4、温度: 鼻温、肛温、水温 5、心电图:作为冠状动脉良好灌注的指标 6、血气及电介质: 7,尿量: 0.5~1ml/kg.h,必要时超滤(人工肾) 8,中心静脉压(CVP):提示血容量
<20°C
抗凝与凝血
开胸后即从中心静脉注入3mg/kg 肝素, 维持ACT时间 >480s 体外循环结束,各种管道拔除后,需立 即对抗肝素,用鱼精蛋白1:1对抗。恢 复ACT时间80~120S
常用心肌保护
经冠脉灌注停搏液(高钾,低温)
1,冷晶体停跳液(4 度):氧和能量缺乏 2,含血停跳液(4:1):提供氧和能量
二、低心排综合症-收缩压<80mmHg,平均 压<60mmHg, 尿 < 20ml/h,CI <2.0L/m2.
三、肺并发症-肺不张,渗透性肺水肿, 肺梗塞,膈肌功能受损
体外循环并发症
四、消化道并发症-消化道出血,肝功能 不全,黄疸等
五、肾并发症-急性肾衰 六、手术后出血(肝素反跳)
12~24h X片纵隔明显增宽 术后每小时>200ml
体外循环的建立和应用
李李伟伟栋 栋
体外循环概念
将体内的静脉血引流至体外,使血液不 通过心脏和肺,经氧合器(人工肺)进 行气体交换,由血泵(人工心)输回体 内的过程 也可称心肺转流
发展史
人体的心脏和大血管系统是一个具有较 高压力的封闭系统,它的完整性及连续 遭到破坏,导致两个重要的后果:大出 血,及重要生命器官的缺血缺氧。
体外循环在常见心脏手术中的 应用
体外循环医学史故事简介
体外循环医学史故事简介
体外循环是一种医疗技术,用于在心脏手术期间暂时替代心脏的功能,使医生能够对心脏进行手术操作。
体外循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 世纪50 年代。
当时,心外科医生正在寻找一种方法来在心脏手术期间维持血液循环,以延长手术时间并提高手术成功率。
早期的尝试包括使用直接心脏按摩和人工心肺机等方法,但这些方法都存在许多限制和风险。
直到1953 年,美国心外科医生John Gibbon 成功地使用了一种名为“体外循环”的技术,该技术使用一个泵和一个氧合器来模拟心脏和肺部的功能,从而使医生能够在心脏手术期间暂时停止心脏的跳动。
这项技术的发展为心脏手术带来了重大突破,并很快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外循环技术不断改进和完善,包括使用更先进的泵和氧合器、改进血液抗凝技术以及开发更安全和有效的手术方法。
如今,体外循环已经成为心脏手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许多患者提供了挽救生命的机会。
体外循环的医学史是一个充满创新和突破的故事,它展示了医学界不断追求进步和改善患者治疗效果的精神。
婴幼儿体外循环简介
●
通过体外循环,使大量先天性和后天性心血管 病得以经手术治愈,并且进一步向心脏辅助循环、心脏 移植和人工心脏发展,以便救助濒临衰竭的心脏和呼吸 病变的患者。
●
何谓灌注师(Perfusionist)
由于体外循环的任务主要是保证心血管直视手术中机体组 织和微循环灌注,包括血流动力学、血气酸碱、电解质等等内环境的 调节管理,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手术病人的生死安危。其核心内容 即灌注(perfusion),故从事体外循环专业的医疗执业者被称为 “灌注师”,即perfusionist。
16-20 Fr.
15-20 kg
16-18 Fr.
20-24 Fr.
(三)体外循环的管理
●
体外循环开始前的管理
理想的血液稀释度原则是必须保证在降温和升温过程中供给机体 足够的氧供。一般红细胞压积(Hct)维持在25%~30%,紫绀型患儿应再高
一些。深低温体外循环手术中可将Hct适度降低,但15%~20%为极限。新鲜 全血有助于保持正常的胶体渗透压及提供凝血因子。蛋白类胶体可提高胶渗 压以减少毛细血管的渗漏。预充液中要含各种电解质,以维持心血管性系统 的电生理活性。糖皮质激素如氟美松5mg/kg,或甲强龙30mg/kg,可减轻炎 症反应及毛细血管渗漏及缺血后继发损伤。全身肝素化应注意监测活化凝血 时间(ACT)。婴幼儿体外循环预充禁用含糖及含乳酸液体。
(四)体外循环后的机械辅助
部分患儿由于病情复杂,手术时间较 长,术后心功能短期内难以稳定,无法脱离体 外循环,则要求有更持久的机械辅助装置。
●
体外持续膜式氧合(Extracorpotearl Oxygenation, ECMO)
Membranous
●
心室辅助设备(Ventricular Assistant Device, VAD)
体外循环简介PPT
手术后的护理
监测和观察
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观察生命 体征和各项指标的变化,确保患
者恢复顺利。
药物治疗
根据需要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如 抗生素、抗凝剂等。
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康复训 练计划,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
01
体外循环的优缺点
优点
01
02
03
04
手术视野清晰
由于血液从体内移除,手术区 域被清晰地暴露出来,为医生
新型材料的研发
新型生物相容性材料的发展将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排异反应,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应用领域的拓展
扩大适应症范围
01
随着技术的进步,体外循环将有望应用于更多种类的手术,如
复杂的心脏、肺脏和肝脏手术等。
微创手术的辅助
02
体外循环技术将与微创手术相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加微创、恢
复更快的手术方式。
血液管路通常由硅胶、聚乙烯或聚氯乙烯等材料制成,这些材料具有优良的抗凝血 性能和耐受各种消毒方法的性能。
在使用过程中,血液管路必须保持清洁和无菌,以避免感染和凝血等问题的发生。
血液过滤器
血液过滤器是一种用于过滤血 液中的杂质和气体的设备。
它通常由多层滤膜组成,能够 过滤掉血液中的微粒、红细胞 、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物质。
血液过滤器还具有去除气体、 调节血液温度等功能,可以确 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01
体外循环的手术过 程
手术前的准备
01
02
03
患者பைடு நூலகம்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 查和评估,了解患者的病 情、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 。
设备准备
准备体外循环所需的设备 和材料,包括氧合器、人 工心肺机、血液回收机等 。
体外循环
体 外 循 环 设 备 及 装 置
• • • • • 血泵 氧合器 过滤器 贮血室 变温器
血泵
• 又称人工心,是体外循环的动力部分,代替左心 室泵血功能,将氧合后的血液送入机体内,
滚 压 式 血 泵
氧 合 器(人工肺)
• 种类: a.鼓泡式氧合器 b.膜式氧合器(膜肺)
过滤器
超 滤
动脉微栓过滤器
停跳液灌注方法: 心脏低温
各种护心药物
脑保护措施
脑保护措施: • 全身血液降温,头部局部降温,提高脑组织对缺 氧的耐受能力。 • 采用脱水治疗,减轻脑水肿。 • 应用脑保护药物,如类固醇类药物、巴比妥类药 物、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自由基清除剂等。 • 选择性脑灌注。
The end,thank you!
• 在我国与1958年,在西安第四军 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次应用 体外循环进行心内直视手术获得 成功 • 同年上海运用国产人工心肺机于 临床也获得成功。
体 外 循 环
• 定义:是指用一种特殊的装置暂时替代人的心脏 和肺脏工作,进行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的技术。 这一装置分别称为人工心和人工肺,也统称为人 工心肺。人工心肺装置或体外循环装置
体外循环
• 1812年 Le Gallois:提出人工循环概念 • 1828-1858年 Kay等:脏器灌注实验 • 1882年 Schroder:首次鼓泡氧合装置 • 1916年 Mclean :发现肝素 ...... • 1937年 Gibbon:首次体外循环动物实验 ▲ 1953年 Gibbon首次应用体外循环施行
贮血室及变温器
转流基本流程
管路连接 预充排气 调节泵头
降
温
开始转流
与台上插管连接
主动脉阻断
体外循环概述PPT课件
▪ 1953年5月, Gibbon 成功完成体外循环 下ASD修补术
3
1958年6月 苏鸿熙教授带领手术组进行手术场景 4
术后46周年工作照
患儿当时照片
患儿术后40周年
全家合影
5
体外循环实施目的
▪ 维持呼吸-人工肺 ▪ 维持循环-人工心脏
体外循环概述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
1
一 体外循环基本概念
▪ 心肺转流术: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
▪ 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ECC)
体外循环
心肺转 流术
ECC>CPB ECC=CPB
2
CPB 历史
▪ 1931年,Gibbon 提出,原因:胆囊切除 术患者肺栓塞。1934年正式实验
6
体外循环使用范围
▪ 心脏直视手术 ▪ 体外循环在非心脏外科的应用
肝移植手术、布加综合征 颅内复杂动脉瘤 呼吸道严重阻塞的抢救 急救 (农药中毒、CO中毒) 治疗肿瘤 (热疗) 心搏呼吸骤停 其它
7
二 体外循环设备和装置
8
9
CPB组成
▪ 体外循环机 ▪ 氧合器 ▪ 变温水箱 ▪ 体外循环管道 ▪ 微栓过滤器 ▪ 动静脉插管
氧合室
19
20
CPB-微栓过滤器
21
22
23
24
25
26
体外循环辅助设施-ACT仪
27
三 体外循环的实施
28
(一)体外循环准备
▪ 患者准备:全面了解病情,尽可能纠正患者心功 能及各主要脏器功能,改善全身情况
体外循环的概况及方法
F4根治 203分钟、
DVR 242分钟
CABG 251分钟
DORV纠治 266分钟
双瓣置换自动复跳率比较:
逆灌组 5/29 17.2%
顺灌组 46/111 41.4%
搭桥例数 自动复跳率
安贞ⅠⅡ号 14 79%
托马氏液 28 43%
小结:安贞ⅠⅡ号停跳液2430例临床应用,自动复跳及电击一次复跳率达89%,对长时间缺血手术及较复杂心脏手术的心肌保护效果确切良好,对心肌血运阻断4小时左右的心脏手术,有较大安全性,为心外科医师开展复杂心脏手术提供了重要保证。临床心脏超微结构检查及血清酶检查资料均提示心肌保护效果良好。离体鼠心用一号停跳液灌注后缺血240分钟,再灌注15分钟,心肌保护作用良好,与临床结果符合。
——血浆蛋白变性,释放出游离脂肪酸,使血管内血细胞凝集,引起广泛毛细血管栓
——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机理:1、CPB致血细胞破坏,释放出促凝物质
2、红细胞破裂释放出红细胞素,可促进凝血酶的形成。
体外循环的心脏改变:
1、阻断冠状动脉血运,心肌缺血
2、血液平衡不好,左心引流不畅,心脏膨胀
3、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损伤:
——学习内容
——如何学好体外循环
1、掌握理论知识
2、大量实践
3、总结经验、深化认识
4、学习现代化设备的应用
5、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
体外循环的设备(一)
人工心(血泵):
上海3型人工心肺机 4泵
天津人工心肺机 4泵
5、体外循环中用甘露醇、速尿等
6、酮分泌增多
7、大量用含钾低的晶体液
8、合并低镁时,细胞内钾外逸
低镁原因:使用不含镁的予充液过多。
体外循环
心脏结构
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是一种用 特殊装置暂时替代 人的心脏和肺脏的 工作,进行血液循 环及气体交换的技 术。
体外循环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装置
血泵(人工心):滚压泵和离心泵 氧合器(人工肺):鼓泡氧合器和膜式氧 和器 辅助装置:变温器,滤器,心内吸引装置, 管道和接管,超微过滤器
Jostra heart lung machine
Display panel for the Jostra Heart lung machine
Jostra oxygenator arterial filter And kinetic pump
体外循环的施行
肝素化:2-3mg/kg 监测ACT480-600s, 每45分追加1/3肝素量 预充液 :转流时血细胞比容多为20-25% 灌注量:2.0-2.5L/m2.min或80-120ml/Kg 相关因素温度、体重、年龄和手术要求 平均动脉压:50mmHg以上 体外结束时,鱼精蛋白中和肝素,按肝素 量1-1.3给,中和后的ACT在120秒以内。
心肌保护 myocardial protection
减少心内直视手术心肌缺血缺 氧造成损害的措施与方法,称为 心肌保护
心肌保护
----药物停搏法是常规心肌保护措施 心肌停搏液的组成: 高钾:20-40mmol/L 基质:GLU,胰岛素,ATP,辅酶Q 低温:0-4度 细胞膜稳定剂:钙,普鲁卡因,激素 缓冲心肌细胞PH: 渗透压:320-380 mOsm/L
体外循环与低温
每降7度,组织代谢率下降50% 浅低温:32-28度 深低温:27-20度 超深低温:20-15度 测温的方法各部位
体外循环技术
20世纪50年代开始,医学家们开始进 行大量的实验研究,探索体外循环技 术的可行性。
应用领域
心脏外科手术
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外科手术中 应用最为广泛,包括心内直视手 术、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瓣膜置
换手术等。
胸外科手术
体外循环技术也可以应用于胸外科 手术,如肺切除、食管手术等。
其他手术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体外循环技术 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手术,如肝移植 、肾脏移植等。
肌保护和维持全身氧合。
结果
03
手术成功完成,患者恢复良好,术后未出现并发症。
失败案例一
患者情况
一名72岁男性,因急性心肌梗死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体外循环技术应用
在手术过程中,采用了体外循环技术,但由于技术操作失误导致 心脏停搏时间过长,心肌受损严重。
结果
手术未能成功完成,患者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最终死亡。
02
体外循环技术的基本原理
工作原理
体外循环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人工建 立体外的循环系统,将患者的血液引出 体外,经过氧合和排出二氧化碳后,再 输回患者体内,以支持患者的心肺功能
。
在体外循环过程中,患者的血液通过管 道和泵被引出体外,经过氧合器进行氧 合,再经过冷凝器排出二氧化碳,最后 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将血液输回患者体
肝移植手术中,体外循环技术可 以暂时替代患者的肝脏功能,为 移植手术提供支持。
02
在一些复杂的肝切除手术中,体 外循环技术也可以起到关键的辅 助作用。
肺移植
肺移植手术中,体外循环技术可以辅 助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确保手术 顺利进行。
对于一些严重的肺疾病,如肺纤维化 等,体外循环技术可以为患者提供呼 吸支持。
失败案例二
体外循环装置的研究与应用探究
体外循环装置的研究与应用探究体外循环装置(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是一种医疗设备,它能够模拟人体的心脏和肺的功能,维持人体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
体外循环装置通常由氧合器、泵、血管导管等部件组成,广泛应用于心外科手术、器官移植、血液透析等医学领域。
本文将就体外循环装置的研究和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一、体外循环装置的历史体外循环装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当时,一位名叫John Heysham Gibbon的外科医生因为他的好朋友死于心脏病,兴起了研究如何使用机器代替人体进行心脏和肺的功能的想法。
他在30年的时间里不断探索和改良,终于在1953年成功地使用体外循环装置达成了一项世界性突破,他通过这一技术成功地进行了人体心脏手术。
二、体外循环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体外循环装置一般由氧合器、泵、血管导管等部件组成,工作原理简单来说就是模拟人体心脏和肺的作用,将血液从心脏中引出,通过氧合器进行氧气补充和二氧化碳排除,并通过泵再输回心脏。
其中,氧合器是体外循环装置中最为重要的部件,负责将氧气和二氧化碳与血液进行交换,保证血液中的氧气饱和度。
泵则是负责推动血液循环的关键部件,可以分为体外泵和体内泵两种。
三、体外循环装置的应用体外循环装置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应用于心脏手术、器官移植、血液透析等领域。
其中,在心脏手术中,体外循环装置可以代替病人的心脏和肺进行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使心脏外科医生可以在无需阻断心脏的情况下进行操作,降低了手术风险,并延长了手术时间,为一些复杂的心脏手术创造了条件。
在器官移植中,体外循环装置可以维持供体器官的灌注,减少移植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在血液透析中,体外循环装置可以清除患者体内的多余水分和废物,达到调节体内血液成分的目的。
四、体外循环装置的研究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体外循环装置研究也在不断发展。
近年来,人们致力于开发出一种更加智能、更加稳定的体外循环装置,以满足更为广泛和复杂的医学需求。
体外循环发展史
体外循环发展史一、体外循环的定义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ECC)是指通过特殊装置将回心血液引流至体外,经氧合后再输回人体,从而临时完全或部分代替心、肺功能的一种专业技术,也称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
体外循环技术使常规条件下难以进行的心内畸形、高难大动脉疾病纠治手术得以开展,开创了心、血管外科学的新纪元,其也成为心脏、血管疾病外科治疗的必备技术。
二、体外循环的发展简史(一)组织灌注1812年,Le Gallois死亡动物的组织器官以血灌注后出现短暂生命恢复现象。
建立体外模型,以保证器官的存活。
19世纪中叶,Brown-Sequard 以血液灌注死刑犯尸体,尸僵消失。
1929年,Brukhonenko和Tchetchuline以血灌注断头犬的头或全身,头及其它组织器官功能能维持数小时。
血液灌注的意义:向组织器官提供氧气及其他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废物,保持生命内环境的稳定。
研究证明:保持含氧血液的灌注能维持组织器官的功能。
(二)医疗要求呼唤体外循环技术的诞生先天性心脏畸形、大血管等疾病治疗的需要1930年10月,美国波士顿麻省总院外科,一女病人行胆囊切除术后两周出现肺大块栓塞死亡,促动其监护医师、刚毕业的Gibbon产生设想:如果将此病人的静脉血氧合变成动脉血后再输入其动脉内,也许能救活此病人。
1953年5月,Gibbon用其自制的体外循环装置为一18岁患有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女孩cecelia bavolek 成功进行了世界首例于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房缺修补术。
(三)进行体外循环三个基本条件:①足够的血流动力(人工心或血泵)②充分的血液气体交换(人工肺)③满意的血液抗凝(四)三个基本条件的实现1.血泵:注射器、活塞泵、隔膜泵、螺旋推进泵、指压泵、单滚压泵、多滚压泵、锥面滚压泵、离心泵、涡流泵、重力皮囊滚压泵等。
目前临床体外循环中最常用的为滚压泵和离心泵,其具有足够的驱动力、精确控制流量、使用方便等特点。
最新017体外循环发展史
017体外循环发展史017.体外循环发展史《心血管麻醉及体外循环》胡小琴主编发表日期:2006-10-26 9:53:26 浏览数: 13第十七章体外循环发展史胡小琴何原文目前,心外科已成为普避开展的医疗技术,全世界每年约施行60万例心外科手术,平均每24小时有2000例。
心脏直视手术的需要促使体外循环产生和发展,体外循环的发展又是心血管外科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温故而知新”,回顾体外循环发展的历史,对心血管外科医生和体外循环灌注师来说,是不无裨益的。
第一节早期探索体外循环由实验进入临床是本世记下半叶的事,但从发展历史看,可追溯到上个世纪。
18世纪末,19世纪初Stenon,Bichat及一批生理学家在动物实验中发现脑、脊髓,神经、肌肉等器官和组织:若有血流通过:则可短时间维持其生命。
基于这些实验观察:法国Le Gallois 1812年提出一个设想“如果能用某种装置代替心脏,注射自然的或人造的动脉血,就可以成功地长期维持机体任何部份的存活”。
这一思路堪称为离体器官体外灌注的先河。
19世纪许多研究者为此目的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要达到离体器官体外灌注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血液的抗凝:二是要有某种装置代替心脏,驱动血液灌注,三是设法使静脉血氧合成动脉血,即代替肺进行体外氧合。
一、血液的抗凝1848~1858年Brown-Sequard证明对离体器官灌注的血液必须经过氧合,他采取搅拌的方法将黑色的静脉血变成不凝的红色血,再用注射器注入动脉,可使离体的动物头保持神经反射。
由于搅拌去除了血液中的纤维蛋白,从而使血液不凝,同时也使血液与空气接触实现氧合。
这种去纤维蛋白血是早期灌注实验经常采用的灌注液不仅使用同种血,而且还使用异种血,如羊血、马血、牛血,因为这些血容易大量获得。
1881年Martin在用小牛血灌注离体狗心时注意到有时这些血是有毒的。
1903年3,Bradie报告用异种血灌注心脏,产生心律不齐并进而发生纤颤和挛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体外循环简史引言体外循环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心脏外科手术的历史。
从人类不断的探索、发现,到外科手术频繁的医疗事故的发生以及所有与之相关的工作人员为之付出的辛劳汗水,这些都是心脏外科进展的镜子。
最初的心脏缝合被视作危险、凶暴甚至是亵渎神灵的行为,在今天已经成为了常规的方法。
无疑这些领域的先驱们的勇气和决定更促进了体外循环的发展。
关于心肺分流术的历史和心脏外科的发展的介绍已经有很多,推荐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应该了解心脏外科的“界标”。
本书后续章节将会详细的介绍心肺分流术的历史背景及该领域的细节问题。
因此,本章节将简单的介绍一些在心肺分流术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主要资料。
一、第一台体外循环机John Heysham 和Gibbon(1903-1973)很好的定义了心肺分流术的定义。
Gibbon教授出身于医生世家,在哈佛医学院跟随Churchill教授工作。
1930年,一例行胆囊切除术后的女患者发生了肺血栓栓塞并发症。
Churchill教授对其实施了肺栓塞摘除术,但在当时的美国还没有行肺栓塞摘除术后存活的报道。
Gibbon 教授负责该病人的后续治疗,也由此萌生了心肺分流术的念头。
在漫长的夜里,Gibbon教授无助的看着与病魔斗争的病人的血液逐渐变暗且血管逐渐扩张,Gibbon教授想到能否将病人的血液移走使其与氧混合并将二氧化碳排出,然后再将富含氧的红色血液回输到患者的动脉,以此来挽救患者的生命。
设想能否绕过栓塞的血管在体外建立一个旁路来执行部分的心肺功能。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接下来的20年,Gibbon教授与其妻子一起开始潜心设计机械性泵氧器。
1949年IBM实验室设计了第一代心肺分流机,这种心肺机应用到小狗的心肺旁路仅有10%的死亡率,1951年开发了临床心肺机。
1953年,历史上首次借助心肺分流术成功的缝合了房间隔缺损。
然而,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很快因为Gibbon教授后续治疗的四例病人的死亡而停顿。
他开始重新审视这项技术并对自己的手术能力产生怀疑,由此暂停了这个项目。
Kirklin教授使用改进的二代心肺机对8例心内缺陷的患者进行治疗,发现仅仅有4人因体外循环并发症导致死亡。
这些研究进一步推动了心肺分流技术的发展。
二、氧合作用氧合器的发展历史见图1.1。
关于血液的氧合的方法已经研究了多年,早期的研究直接将氧气注射入血流,同时也尝试了许多其它的方法,但都以失败告终。
这些早期的研究单纯注意了人工氧合作用而忽视了对二氧化碳的移除作用。
1、肺1956年,Campbell 报道使用狗肺成功的对人施行了心脏外科手术。
(Campbell et al., 1956)1954年,Mustard及其合作者报道了将猴肺用于人心脏手术的氧合作用。
这些看似已经很成功的研究,但却极其复杂以至于不久便被放弃((Mustard et al., 1954; Mustard ,Thomson, 1957)。
1958年,Drew使用了病人自身肺与左右心旁路及深低温相结合的方法(Drew and Anderson, 1959),这一技术延长了手术修补的有效时间且考虑了复杂的不利因素(Westaby and Bosher,1957)。
2、交叉循环Andreasen 和Watson 在英国的Kent州进行了犬类研究并在1952年发表了研究结果。
如果上腔静脉进入到心脏被套结于腔静脉-心房交接点,没有狗会超过10分钟还不死亡。
如果套结于远端的不成对的静脉,静脉就会流入到右心房,Lillehei报道首次成功的实现了适当的血流灌注脑,使其不受损伤达40分钟。
这些发现挑战了一个现有的重要观念:与正常心输出量相当的灌注流量对保护重要器官免受损伤是必要的,并说明了事实上只需要8-9%的流量就足够了。
(Andreasen and Watson,1952)明尼苏达大学的Lillehei教授认识到这些心外科手术相关的发现意义重大(Lillehei,2000)。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后(Cohen and Lillehei, 1954),他报道了“可控式交叉循环”的技术。
如其名字,这个技术将成人的循环与儿童的相连接,成人在这里起“充氧器”的作用。
“可控式”意指可以通过一个泵控制进出供着及病人的血流量。
这是一个大胆而创新的设想。
理论上会有200%的死亡率,但实际上,在45例手术中没有发生供着死亡,45例病人中,有28例存活且顺利出院,有的甚至存活30年(Lillehei et al., 1986)。
可控式的交叉循环在应用中存在一定缺陷,不能完全满足循环要求。
与此同时,在Lillihei发展新的充氧泵之前,也出现了许多常规体外循环形式。
3、鼓泡式氧合器简单的将气体氧与血液混合可能因为空气栓塞而导致灾难性的结果。
Clark 及其同事在1950年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开始使用Dow Corning 公司生产的DC 消泡净包被的小玻璃珠或小杆(Clark et al., 1950)。
这一概念进一步被Lillehei 和DeWall所发展,他们使用螺旋状含有螺旋系统的沉降管很大程度的消除了气泡。
最初的模型是经过消毒和重复使用的,之后产生了一次性的鼓泡式氧合器。
在常规的氧合器使用之前,Lillehei和DeWall的鼓泡式氧合器于1955年5月13日第一次用于一个患有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的三岁儿童。
鼓泡式氧合器随后被改进用于成人患者。
Rygg-Kyvsgaard将鼓泡室与沉降室以一个储水器连接在一起置于一个塑料袋中。
用聚乙烯制作成的海绵涂上祛泡剂进行祛泡。
这个装置由丹麦制造,可以达到3L/min的流量。
Gott和同事发明了一种独立组合成的塑料薄膜氧合器,进一步改进了Lillehei和DeWall的发明,这种改进意味着鼓泡式氧合器可作为无菌密闭的单独物品提供。
这个进步对心脏外科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Gott et al., 1957a,b)。
Naef于1990年写到:Lillehei和DeWall发明的具有螺旋式储水器的鼓泡式氧合器,1955年5月13日首次用于临床,征服了世界,也帮助手术者以从容的、精确的方式完成心内畸形的手术。
通往开放式心脏手术的大门已经打开。
DeWall进一步发展了鼓泡式氧合器并将一次性的观念和无菌树脂等引进了氧合器和热交换器。
随着更好的技术的出现,以及在可控式环境下的安全操作,外科医生初次意识到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病复杂的病理解剖,并且按现在的方式引导外科技术的发展。
4、薄膜式氧合器Gibbon通过一个快速旋转的垂直圆筒发明了薄膜式氧合器。
薄膜的本质是血覆盖于金属片上形成的一层薄膜,氧合作用就在此发生。
第一代模型中没有储水槽。
将95%的氧气和5%的二氧化碳混合以5L/min的速度流动。
氧合器的静脉、动脉端具有滚压泵,血液通过管道进行传输,管道浸入在水浴中保持恒温。
最初的模型的流量可以达到500ml/min(Gibbon,1937)。
后来,又引入了电网用来产生紊流的血气界面从而改进氧合作用(Gibbon,1954)。
这一设计后来被Mayo诊所进一步改进,在透明树脂上面包被了14根电线。
血液通过一系列0.6微米孔径的孔沿着网格流动。
氧气流量为10L,二氧化碳的流量随着血液的pH 值而变动(Kirklin et al,1955)。
但是与DeWall-Lillehei发明的鼓泡式氧合器相比,Mayo诊所的薄膜氧合器虽然有所提高,但其为手工制造且价格昂贵,不便于操作和维护。
Kay and Cross于克利夫兰发明了转盘式薄膜氧合器。
尽管这种设备具有商业价值,但是在使用上还存在许多缺陷,包括:预充量大、难于清洗和消毒。
(Cross et al., 1956; Kay et al., 1956)5、膜式氧合器1944年,Kolff发明了赛璐玢膜装置作为人工肾进行透析。
他进一步尝试将其作为膜氧合器,但发现无效(Kolff and Berk, 1944; Kolff and Balzer, 1955)。
1957年,Clowes和Neville发明了一种四氟乙烯薄膜充氧器。
膜面积为25平米,但是这种氧合器存在消毒和装配的问题(Clowes and Neville,1957)。
当硅酮因为其对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具有很好的渗透性而被用作氧合器的膜时,Bramson及其同事报道了一种新的一次性的具有热交换器的氧合器(Bramson et al.,1965)。
这个模型具有14个单元,每一个单元都含有供气体扩散的硅橡胶膜。
Bodell等人用管状毛细血管膜代替薄膜,这种观念导致了中空纤维模式氧合器。
三、泵血作用体外循环装置的关键成分组件是有效的无创伤性的机械泵。
在滚压泵广泛应用之前产生了很多种泵装置。
1928年Dale与Schuster发明了一种具有瓣膜的进气口和出气口,但是这种单一的泵不能产生足够的流量,因此,Jongbloed使用6个这种类型的泵去实现心肺分流。
在明尼苏达,Lillehei研究组使用了马达泵。
1934年,DeBakey改良了一种可以快速输血的Porter-Bradley滚压泵。
这种泵适用于体外循环,并且很快成为临床灌注的主要类型的泵。
四、血液稀释体外循环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一个是“灌注后综合症”,另一个是“同种血液综合症”。
早期,氧合器和循环环路都经过供着血液预处理。
Zuhdi用5%葡萄糖预处理体外循环装置建立了血稀释的概念。
DeWall 和Lillehei随后证实了体外循环中血稀释的好处(DeWall and Lillehei, 1962; DeWall et al., 1962; Lillehei, 1962) 。
尽管有大量的文献报道,但即使是在今天,对血液的稀释仍存在争论。
五、低温疗法从历史上看,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应用于心脏外科手术的低温疗法要早于体外循环的兴起。
William Bigelow 在他早期治疗冻疮的基础之上,运用狗作为实验动物模型,对低温引起的生理性影响做了详细的研究(Bigelow et al., 1950)。
.他指出了低温疗法在心脏外科手术中使用的可能性:低温作为类似麻醉的效果可以在很多方面扩大手术的范围。
体温和组织需氧量的下降可以永久的排除某些循环器官的临床手术禁忌症。
这项技术使得外科医生有可能可以对缺血性心脏进行外科手术而不需要借助外界的辅助泵,也有可能实行器官的移植。
1952年9月2日,John Lewis教授及其团队在阻塞进气和适度全身低温的条件下对一个5岁女孩施行了房间隔缺损的关闭手术。
在低温和体外循环广泛应用于临床之前,Gollan致力于低温和体外循环的联合治疗研究(Gollan et al,1955)。
美国的Sealy教授将体外循环和低温首次应用于房间隔缺损闭合术,这个手术持续了7小时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