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起源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的起源》课件

《中国文化的起源》课件

秦汉时期的Leabharlann 化长城的修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建了万里长 城,这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 建筑工程之一。
兵马俑的发现
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是世界上最伟 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展示了当时的 军事力量和文化艺术。
丝绸之路的开辟
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进行贸易 往来,促进了文化、经济和科技的 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起源概述
1
谷文化
谷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最早始祖之一,约始于公元前6千年,展示了早期人类社会 的生活方式。
2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始于公元前5千年,标志着中国古代文 明的发展。
3
殷文化
殷文化出现在公元前16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王朝的起源,文化上具有重要 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唐代 诗词创作达到顶峰,如杜甫、李白等 壁画、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兴盛 科技发展,包括活字印刷和飞船制造
宋代 词作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如苏轼、辛弃疾等 绘画艺术成为重要文化表达方式 科技创新,如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等
1 思想家的辈出
2 文化的多样性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中众多著名思想家如孔 子、墨子、老子等才华横溢、百家争鸣的时代。
各个地区展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包括不同 的音乐、舞蹈、戏剧形式等。
3 艺术的繁荣
4 历史记载的昌盛
春秋战国时期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例如青铜 器制作、丝绸制造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也被广泛地记录在历史文献 中,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资料。
1
文学与艺术的繁荣
诗人、文人墨客们的创作活动达到了高峰,文学艺术成为了魏晋南北朝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2
佛教的传入

第一章中华文化的起源(发祥)2

第一章中华文化的起源(发祥)2

第一章中华文化的起源(发祥)2一、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起源模式二、原始先民的物质文化三、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四、原始先民的婚姻和社会结构一、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起源模式1、中华文化起源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中国的地势,西部高而东部低。

按落差可分为三个台阶:青藏高原为第一台阶,有“世界屋脊”的称号(涵育了母亲河长江和黄河)从大兴安岭到太行山、伏牛山、雪峰山一带为第二台阶。

东部地区是中国台地的第三阶梯中国大部分地处北温带,气候类型多,受季风气候明显的影响,降水量随季节而有显著的变化。

在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地带,大陆性气候强,影响之下,冬夏温差大,降雨多,降雨性质也多不同于海洋性气候,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好,极有利于农作物的发育生长。

先民最理想、聚集人数最多的开发区。

他们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创造,直接开启了中国文化的源头。

2、中华文化起源的模式中国文化是以区域文化汇聚融合模式形成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氏族就是一个确定的,内部不能通婚的血缘亲属集团——恩格斯)代表:①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马家窑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等——黄河中下游②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长江流域特点:出现农业,图腾崇拜,组成部落,实行对偶婚父系氏族公社代表:龙山文化——黄河流域良渚文化——长江下游特点:锄耕农业发展,家畜饲养,形成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一夫一妻制。

出现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经济分开)二、原始先民的物质文化围绕生产及人们的食、衣、住、交通,中国原始先民的成就有5个方面,内容相当丰富:一是器具制造业石刀、石斧、木耒、石耜、石锥、石铲、石锛、蚌刀、石镰、蚌镰等。

他们石块和吃剩的兽骨,打碎、磨光、钻孔、安柄、制成砍树、翻土、耕耘、收割、磨面、打猎的工具。

二是纺织、缝纫业衣着就是用兽皮、毛布、麻布等裁缝而成,骨针、骨锥、角锥、石纺轮、陶纺轮、麻布印迹等衣饰工具和材料。

传世的许多陶器上有绳纹、布纹的印痕。

1.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1.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之学说
㈢.怀疑说:顾颉刚的“层累说” 怀疑说:顾颉刚的“层累说” 五帝” 史记》 五帝本纪》开篇, ②“五帝”:《史记》以《五帝本纪》开篇,很少 五帝
提到三皇的功德。 尚书》 也是从尧帝写起。 提到三皇的功德。《尚书》,也是从尧帝写起。 五帝的说法是战国时期才有的。据徐旭生先生的 五帝的说法是战国时期才有的 。 研究, 直到春秋战国前期还没有见到五帝的说法, 研究 , “ 直到春秋战国前期还没有见到五帝的说法 , 左传》 国语》 论语》 墨子》 在 《 左传 》 、 《 国语 》 、 《 论语 》 、 《 墨子 》 、 孟子》等书中都不见有五帝的名称, 《 孟子 》 等书中都不见有五帝的名称 , 就是显明的 证据 。 ···到战国后期五帝的说法才盛行起来 。 ” 到战国后期五帝的说法才盛行起来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论语》 孟子》对尧舜评价很高。 尚书》 《 论语 》 、 《 孟子 》 对尧舜评价很高 。 《 尚书 》 中 就有《尧典》 舜典》 就有《尧典》、《舜典》。
㈡.中原说:正统学说 中原说: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自从盘古开天地 五帝的功德: 五帝的功德:
五帝本纪》 《史记·五帝本纪》: 史记 五帝本纪 黄帝: 举风后, 力牧、 常先、 黄帝 : “ 举风后 , 力牧 、 常先 、 大鸿以治民。 顺天地之纪, 幽 大鸿以治民 。 顺天地之纪 , 明之占, 死生之说, 存亡之难。 明之占 , 死生之说 , 存亡之难 。 时播百谷草木, 淳化鸟兽虫娥, 时播百谷草木 , 淳化鸟兽虫娥 , 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 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 , 劳勤心力耳目, 节用水火财物, 劳勤心力耳目 , 节用水火财物 , 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 中国文化起源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   中国文化起源

第一章中国文化起源一、生命起源学说•1924年苏联生物学家奥巴林发表<<生命起源>>专著。

1929年英国遗传学家霍尔丹也提出类似观点。

1936年奥巴林专著再版,他提出的生命起源学说引起世界重视。

按照这个学说,生命是在长时期宇宙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是宇宙进化的某一阶段无生命的物质所发生的一个进化过程,而不是在现在条件下由非生命的有机物质突然产生的。

所以,生命起源大约发生在距今45—35亿年间。

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在生物分类学中,人属于哺乳动物纲(Mammalia)真兽亚纲(Eutheria)中的灵长目(Primates)。

人科中现存的仅一属一种,即Homo sapiens。

从亲缘关系来看,人与类人猿科动物关系最近:抗原—抗体试验表明,类人猿即猩猩、大猩猩、黑猩猩的血清蛋白与人类十分接近。

人与黑猩猩的血红蛋白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而与大猩猩和猕猴分别有2和15个氨基酸不同。

人类起源于动物,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即人来源于(古)猿。

原始人类的历史•1992至1995年在埃塞俄比亚阿法低地发现地猿(为始祖亚种),距今440万年前。

•1998年在同地又发现地猿的另一个更为古老的亚种(为祖先亚种),距今520万至580万年。

•2000年,在非洲肯尼亚的土根山区发现距今600万年前的原初人(土根种),因为发现于千年之交的2000年,故俗称为千禧人。

•因此,人类的历史现已有600万年记录。

人类进化系统示意图300万年—400万年前,人类从南猿到现代人的进化历程中包括南猿阶段,能人阶段,直立人阶段和智人阶段。

三、中国文化的起源•生命起源:45—35亿年人类文化史:600万年中国文化史:170万年(元谋人)•中国文明史:4100年(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前476年战国开始进入所谓的封建社会)中国文化起源的模式1、黄河中下游文化区:一是黄河中游以中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磁山文化、裴里岗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等。

1-2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

1-2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

少存在着三个不同的文化区域:

第一个文化区:以西侯度文化为代表,包括蓝田人文
化等文化遗存,分布范围大体上包括山西西部、陕西东部
和河南西部。这数百处遗址类型以旷野遗址为基本特征,
洞穴遗址只有南海峪一处。石器类型以大石片砍斫器和大
三棱尖状器为主,石球亦属常见。

第二个文化区:以北京周口店为代表,包括河北阳原

旧石器中、晚期石器工艺进一步发展,导致装柄石斧、
梭标、骨柄石刃刀具和弓箭等复合工具以及磨制、穿孔技术
的相继发明,由此引发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腾飞,开始 向新石器时代过渡。
• 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各地古 文化遗存存在着明显的地方差异,呈现出分区发展的态势。

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始,中国各地的古文化发展,至
始终,形成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

石片和以石片制造的各种石器在全部石制品中数量最多,
以石核石器偏少;各类石器的加工方法以向背面单面加工为
主;主要器型为刮削器、尖状器和砍斫器,尤以刮削器居多。

这种情况与非洲和欧洲旧石器时代以砾石石器和石核石
器为主,器物类型以砍斫器和手斧为主的技术风格明显有别。
• 2.长江中下游2个文化区
• 长江中游文化区,指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南 至洞庭湖,西尽三峡、渝东,北达豫南与黄河中 游文化区相交错的自成体系的考古学文化区。
• 代表文化有屈家岭文化、彭头山文化、城背 溪文化和石皂文化等。
• 长江下游文化区指以太湖平原为中心,南到 杭州湾,北以宁镇地区为中心,包括苏皖接壤地 的文化区。
第二节 原始先民的物质文化
• 一、农业与畜牧业 • 农业发明于原始采集业中人对自然的观察,

中国文化的起源

中国文化的起源

中国文化的起源一、概述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深厚的文化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远古时期。

中国文化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艺术表达以及社会习俗等方方面面。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其重要性。

二、远古时期的贡献在远古时期,中国的文化起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史前文化:早在约7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出现了最早的农业文明,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等。

这些文化形态以农业为基础,以陶器、农具等实物文物为主要表现形式。

2. 传统宗教信仰:在远古时期,中国人民信仰着原始的宗教信仰,如巫教、崇拜自然等。

这些宗教信仰对于后来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文字的诞生:中国文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商代,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石。

文字的出现使得知识和经验可以被记录、传承,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三、夏商周时期的发展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大大丰富和深化,形成了许多经典的文化元素。

1. 礼、乐、封建制度:夏商周时期,社会逐渐形成了以礼、乐为核心的人伦道德观念,并建立了严格的封建制度,将社会秩序进一步规范化。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老子、庄子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文化经典的形成:在夏商周时期,中国文化形成了众多经典文化作品,如《诗经》、《周礼》、《论语》等,这些作品至今仍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

中华民族的形成源于华夏族的血脉,并融合了其他华夏族后裔的血统。

这种血脉的融合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中国文化成为独特、多元且包容的重要原因之一。

1. 母系氏族制度:中国古代的母系氏族制度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促进了各个部落和氏族之间的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早期共同认同。

中国文化的起源PPT课件

中国文化的起源PPT课件


• • •
• •
• •
第三个文化区:以观音洞旧石器遗存为代表,其分布范 围位于西南地区。石器特点是类型繁多而不固定,个体大小 相差悬殊,精细加工的传统初露端倪。 旧石器晚期,由于技术的进步导致社会生产水平的显著 提高。 其标志是: 弓箭、梭标和复合刀具的发明与使用,使人们猎取飞禽 和大型走兽、游鱼更富有成效,大规模的围猎也成为可能。 骨针和缝制技术的发明,使得人们得以穿上皮衣。 学会火的管理,人类走出原始的洞穴,落脚于四面八方 也成为了可能。 目前,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西 起青藏高原,东达台湾,北抵黑龙江漠河,南至云贵、两广, 遍及全国各地。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的中国各地古文化区域,由于发展的 不平衡,日益显现出鲜明的地方性差异,这便是后来我国新 石器时代文化多元发展的历史文化根源。
• 3.燕辽和黄河上游文化区 • 指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和以甘、青 为重心的北方文化区。包括辽东、辽西和 燕山南北的新石器文化。 • 代表文化有辽西的查海(在辽宁阜新) 文化、兴隆洼(在内蒙敖汉旗)文化、赵 家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等。 • 辽东及旅大地区,则有新乐文化、小 珠山下层文化等。 • 黄河上游陇山以西的甘、青地区,以 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各地古 文化遗存存在着明显的地方差异,呈现出分区发展的态势。 • 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始,中国各地的古文化发展,至 少存在着三个不同的文化区域: • 第一个文化区:以西侯度文化为代表,包括蓝田人文 化等文化遗存,分布范围大体上包括山西西部、陕西东部 和河南西部。这数百处遗址类型以旷野遗址为基本特征, 洞穴遗址只有南海峪一处。石器类型以大石片砍斫器和大 三棱尖状器为主,石球亦属常见。 • 第二个文化区:以北京周口店为代表,包括河北阳原 小长梁、东谷坨和辽宁营口金牛山下层文化等。分布范围 广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辽宁西南部带。遗址的突出特 点是以洞穴类型为主。石器类型较为复杂,个体偏小,刮 削器占绝对优势,缺乏大三棱尖状器和典型的石球。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节农业的繁荣至迟在170万年前,我国境内就有人类在活动。

云南丰禄、陕西蓝田和北京周口店都发现了丰富的古人类遗址。

大约距今1万年前,我国南北各地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最显著地标志之一,是出现了农业。

农业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是一切文明的基础。

使人类从仰赖大自然的恩赐走向开发自然、创造社会财富的道路。

我国与西亚、中美洲等地,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

我国是大米和小米的故乡,对人类文明作出了主要贡献。

具有代表性的农作物和农具及其遗址:稻米遗址:湖南澧县的彭头山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太湖流域……小米(又称粟)遗址:磁山的第一、二期文化遗址、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锄耕和犁耕: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8000-5000年),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已经走出植物驯化和刀耕火种的阶段,进入了翻土播种、中耕锄草的锄耕农业阶段。

到新石器晚期(距今约5000-4000年),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齐家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晚期等,都进入了耕锄农业的发达阶段。

到龙山文化晚期,出现了木犁和石犁,开始向犁耕农业阶段迈进。

第二节金属冶铸技术的产生人类最早使用的铜是红铜。

但红铜质地软、溶点高,不适宜制作工具。

工具还是以石为主。

所以红铜时代往往被称为“铜石并用”时代。

齐家文化、龙山文化就处在这个时代。

青铜器的使用一直持续到东周时期。

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出现,到战国铁器已经普及。

当时有“美金”与“恶金”之别。

是“铜铁并用时代”。

准确的“青铜时代”是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

历时约15个世纪之久。

早期青铜器早期青铜器的制作方法主要有锻打法和范铸法考古发掘的铜器我国目前考古所见年代最早的铜器,是仰韶文化临潼姜寨出土的经铸造而成的一块黄铜片和一根黄铜的管状物甘、青地区出土了不少铜器。

如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武威皇娘娘台(出土了年代最早的红铜器)、永靖大河庄、甘肃临夏、青海贵南朶(duǒ)马台等中原地区的龙山时代,冶铸铜器的地点明显增加,山东郊县三里河遗址、栖霞杨家圈、牟平照各庄出土了青铜锥。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精选3篇)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精选3篇)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精选3篇)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篇1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时段】从距今约170万年(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至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消失)。

【单元特点】这个单元的内容主要是抓住一个词——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它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的。

第一部分讲的是:旧石器时代的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它从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远古居民,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的元谋人开头,始终讲到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的山顶洞人为止。

其次部分讲的是: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明,主要介绍了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明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文明。

第三部分讲的是:传奇时期华夏族的祖先,主要介绍了炎帝和黄帝时期的一些故事。

【内容标准】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奇,了解传奇和史实的区分。

【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以教材中消失的基本人物、大事、时间为同学应把握学问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同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力量;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的材料综合起来,以培育同学的思维力量;3、口头表达力量的熬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熟悉人类历史的起源;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缘由。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历史的制造者之间的关系。

【课时】4课时【课型】知新课、活动课【方式与方法】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多种形式【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觉图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是新学期第一课,用导读结合的方法完成任务。

指导同学观看课文的相关插图,提示一些观看的角度和思索的问题,培育同学留意观看的习惯和依据考古成果去了解和学习历史的爱好;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同学思索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从而培育同学的比较力量;在“合作与探究”中引导同学学会合作学习,加深彼此的了解。

七年级上册历史

七年级上册历史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二北京人发现时间:1929年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生存年代:20—70万年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生活状况:群居生活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时间---距今7千年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大汶口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第3课华夏之祖1炎黄战蚩尤炎帝和皇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

涿鹿之战中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大败蚩尤,从此黄帝部落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黄帝----“人文初祖”尧、舜、禹的“禅让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的夏朝,原始社会到此结束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一、夏朝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2、都城:阳城3、建立人:禹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青铜铸造业(1)形成发展①末期,出现青铜器。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

➢ 总之,中华上下五千年文 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概念 ,涵盖了历史、传统、习 俗、艺术、哲学等多个方 面。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 富。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 这份文化遗产,为中华文 化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 的力量
-
汇报完毕 感谢聆听
中华上下 五千年文

目录
CONTENTS
-
1 中华文化的起源 2 中华文化的繁荣 3 中华文化的多元性 4 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 5 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 6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
中华文化的起源
中华文化的起源
1
中华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 时代,早在5000多年前,中华先 民们就已开始在黄河、长江等流
秦汉时期,中华文化逐ຫໍສະໝຸດ 统一,出现了伟大 的历史学家司马迁、著名的诗人屈原等文化
名人
同时,佛教也传入中国,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文化的多元性
中华文化的多元性
01
中华文化具有多元性,不同地区、 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
例如,南方地区的岭南文化、西南
02
地区的巴蜀文化、西北地区的草原
文化等都具有独特的特色
域定居,逐渐形成了华夏族
2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化现 象,如陶器、玉器、丝织品等 手工业的发展,以及甲骨文、
青铜器等文化符号的出现
中华文化的繁荣
中华文化的繁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文化逐渐繁荣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道家、墨 家等思想流派互相争鸣,形成了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雏形
和韵味
同时,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也具有很高的水平, 4 如《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作品都
展现了中华绘画艺术的魅力

中国文化的起源

中国文化的起源

亚热带大陆平原环境的影响
有利于祖先的生活繁衍 有利于手势语言的交际 有利于农业生产
从手势语言到象形文字
三、生产方式:
农业发生的背景:
农业是中国人在有史以来的主要生活方式。甲骨 文的农字由林及辰组成。林表示农业是在有很多 树林的地方从事。辰即蜃字的初形, 象有硬壳的 软件动物形。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 至于神农, 人民众多, 禽 兽不足。于是神农, 因天之时, 分地之利,耒(加刀 旁) 耒耜, 教民农作。”( 《白虎通》)。 人口压力大,野生植物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就比较会产生自发的农业。
崇尚集中与集体力量
农业要求土
地的相对集 中以便于灌 溉,要求家 族集体财产 制度,避免 个人所有和 土地分散。
崇尚权威主义。

农业技术的传授需 要长辈的教授,生 产的组织,特别是 人工灌溉的建设, 需要集中家庭力量, 需要家长权威的指 挥,家长制,权威 主义、祖宗崇拜、 敬老尊老,家族血 缘的集体主义可以 说是农业经济的社 会制度保障。
公元14世纪:文化气势转弱的 明朝
明朝进入“世界的中国”时期,虽然有
意要恢复唐宋盛世,也曾有“郑和下西洋” 和徐光启翻译西书的壮举。但是中国却依 然无视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制和 发现新大陆等重大事件!
海洋文化兴起,西方走向近代,中国仍
然在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中寻找出路。 于是中华文化由强势转向
首先,安于现状,乐观豁达。 其次,顺应自然,讲究功利。 再次,崇尚人际关系,崇尚集体权
威主义。
安于现状,
总的来说,同环境恶
劣,物产贫乏的地区 的人民,和生活在海 洋岛屿的人种比较, 中国人对环境的满意 , 对生活的满足,导致 更安于现状。开拓精 神、创造精神、向自 然界索取的精神相对 较弱。

第二讲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第二讲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时代”
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1、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 史舞台。 2、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3、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4、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 5、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 术集团的兴起。
编钟
第四节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一、宏阔的文化精神
[设问]:秦汉宏阔的文化精神表现在哪些 方面? 1、是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 旋律。 2、是注重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
二、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1、“书同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统一文字。 2、“车同轨”。统一车辆形制。定车宽以六尺为
制,六尺宽的车可通行全国。同时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在中国 修建了许多道路。道路畅通,促进了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 3、“度同制”。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秦始皇把秦 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 教化的乡官,实际是专作思想政治工作的官吏,目的是统一 人们的思想伦理道德,统一文化心理。 右,北抵阴山,南越五岭的辽阔版图统一于秦国之下。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一、玄学崛起
二、道教创制与佛教传播
三、魏晋南北朝时的文化成就
1、在科技方面:


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 北朝的农学家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是我国第一 部完整的农书。 三国时的刘徽,是我国古代的大数学家,最早提出了 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
商代早期青铜爵
商代早期青铜鼎纹饰
四羊方尊
妇好墓熊龙
司母戊大方鼎
(2)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国已经发现的具有严密结构系统和最成 熟的文字。 占卜

中国文化的源流

中国文化的源流
• 思想文化方面,秦 “焚书坑儒”独尊法家和罢黜百家;汉独尊儒术” 的文化 政策。
• 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 史学、文学 • 《汉书*地理志》有用煤和石油的记载 纺织业有了提花机,缝制工艺
有了金缕玉衣……
• 秦汉时期所形成的经济制度、政治官僚制度、家庭制度、文教制度、
伦理规范,奠定了此后中国文化的基础。
• 其根本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中。
• 宋明理学是封建社会后期官方的意识形态,对于中国的封建社会起了 巩固的作用,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起了强化作用;虽强化了中国传统 文化,但也使思想界变成一潭死水,加强了封建文化专制,阻滞了经 济的发展,排斥了外来科学知识、思想观念……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发展状况
• 中国文化的转型期: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是中国文化的 转型期。
• 其一,从鸦片战争经1861年开始的洋务自强运动,“经世致用”观念复活; • 其二,从甲午战争失败、戊戌变法运动,至1911年共和革命成功,是怀疑一
切成法,发挥创造精神,从制度上承认不如西洋文明,而勇于革除、勇于建 立的时期;
新精神和理论深度。
• 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有了较大的发展 • 范缜的《神灭论》;史学(《三国志》)、地理学《水经注》;文学及文学
理论;绘画书法等艺术;天文历法:祖冲之365.2428天,与实际相差50秒; 数学《九章算术注》圆周率推算小数点后第六位;农学《齐民要术》;机械 “木牛流马”、指南车…… ②隋(581---618)唐(618---906)——中国文化的隆盛 • 隋: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府兵制、科举制,发展了封建经济 • 唐:承隋制发展生产休养生息增设政事堂,完善科举制,“贞观之治”、 “开元之治”。 • 文化的隆盛时期:三教并行的政策;文学艺术百花齐放,诗歌、散文、音乐、 舞蹈、书法、雕塑、绘画、建筑、 • 科学技术:数学《算经十书》作注,天文学方面恒星的位置并非固定不移, 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长度 • 医学方面:孙思邈的《干金方》、王涛的《外台秘要》 • 文化交流:胡汉文化的融合南亚、中亚、西亚和西方国家的文化,

中国文化史 ppt课件

中国文化史 ppt课件
❖ 禅让:尧、舜、禹——家天下
第二章 青铜时代
一 文明的初现
❖ “文明起源”的标志:文字的使用,城市的出现, 青铜器的使用,国家的出现等。
❖ 中华文明起源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中华文明 西来说”,一种是“黄河流域中心论”。(文明发 生的一元论)
❖ 根据李学勤先生的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 研究》,把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国家形成划分为三大 阶段: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含有初步分化和 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态;都邑国家形态、
三 传说时代
❖ 2、东夷集团,在黄河下游,属大汶口文化、 山东龙山文化等分布区。(蚩尤、后羿)
三 传说时代
❖ 3、苗蛮集团,主要活动于今湖北、湖南、江 西一带,即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伏 羲、女娲)
三 传说时代
❖ 三大集团之间矛盾冲突,最后华夏集团取胜。 多民族融合发展。“华夏”成为中华民族的 历史称号,“黄帝”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祭奠 的人文始祖。
三 传说时代
❖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氏族部 落的不断迁移和相互交往的扩大,各个部落 之间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形成相反的利益, 而在另一些时候和另一些地方又形成了相同 的利益,由此引起了各个部落的分化和组合、 战争和联盟,逐渐形成为不同的民族。
——郭沫若
三 传说时代
❖ 三大文化集团 1、华夏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位于仰韶文 化、河南龙山文化分布区。内部分为两支: 姬姓的黄帝氏族,姜姓的炎帝氏族。
❖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 化转折时期。这一时期,铁器出现,生产力获得巨 大发展,农业生产跨上新的台阶。
❖ 此时期争霸战争、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政治上的争 权夺利,破坏了周朝的宗法礼仪制度,出现了孔子 感叹的“礼崩乐坏”的局面

01、原始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01、原始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炎 帝
姜姓,神农氏,烈山氏。 传说他尝尽百草,遍识天
下植物的毒性、药理。他 教会民众种植谷物,号称 神农。
黄 帝
姬姓,轩辕氏、有熊氏。 中华文化的人文初祖。
传说他创设了指南车、 衣裳、文字、舟车、宫 殿。是上古时代的有道 圣君。
二、文明的开端,理想的盛世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从“大同社会”到“小康之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
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 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 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 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 .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 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 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 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 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孔子《礼记· 礼运》
商代的统治范围
盘庚迁殷
殷,洹(huan,二声)水
之南,今安阳殷墟。自 盘庚迁殷,殷商王朝, 在此历八世十二位王。 也在此建立了高度繁荣 的青铜文化。
商代宫殿复原图
甲骨卜辞
青铜器
四、武王伐纣与西周的开始
商纣王的残暴统治
1、酒池
2、肉林 3、炮烙
4、虿chai盆
5、磔足 6、剖腹 7、剜心 8、宠信妇人
虞 舜
姚姓,舜名重华 ,号
有虞氏。 舜家世甚微,五世为庶 人。相传舜因为能对虐 待他的父母坚守孝道, 在20岁时便已文命。黄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起源.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起源.

E.g.2建築: /西方的教堂高聳雲霄,而且遊人只可遠觀而不可內遊
(唐君毅先生稱此特點為「不可遊」)。 \中國的寺院則高大者必求寬闊,而且往往可以遊息其
中(唐君毅先生稱此特點為「不可遊」)。
中西建築
蘇州玄妙觀三清殿
巴黎聖母院
無錫寄暢園
義大利臺地園
五 重虛實相涵
中國藝術不但重物我的絕待,亦重物與物的互通,這即唐 君毅先生所云的「虛實相涵」之義。 E.g.1建築 /西方的房屋多瓦與牆齊,無簷下,有過道而無迴廊;有 屋頂而無飛簷飛角;材料則用石與土而少用木與茅等。 \中國房屋多有簷下之迴廊,使屋內屋外通而為一,無內 外之別;飛簷飛角之飄逸,則若與虛空同流;材料多用木 與茅等有生命之物,亦使人覺得與大自然融合無間。(此 點中西的公園建築亦明顯見出此分別:西式公園人工痕跡 明顯,中式公園則往往與自然融合一體。)
e.g.2書畫 書法/西/古為鵝翎管,近為鋼筆、原子筆如刀刻之尖銳。 \只有平面光滑的洋紙,病在質實而不虛,故字 形皆浮於紙面。 \中/毛筆-其亮可任意加以舖開,迴環運轉,除陰 陽虛實之變化無窮。 \絹紙宣紙-可供浸潤,紙與墨可互相滲透,融 攝不二,使筆力可透紙背。
中西書法
赤壁賦(趙孟頫)
英格蘭溫徹斯特《聖經》
中國的藝術思想
一 為人生而藝術
中國藝術思想著眼點在人生上,以為純粹的藝術的本身, 只是人生的餘事(餘是充餘之意),它的最後的目的,在 於完成一個理想的人格。
正面來說,主張「藝術之極,與道相通」。 e.g.《禮記.經解》:「溫柔敦厚詩教也,廣博易良樂教 也。」 e.g.道家佛教也有類似的說法→傳統中國並無完全脫離人生 的藝術觀
中西繪畫
蘇東坡象(趙孟頫) 早春圖(郭熙) 松樹林(希施金) 蒙娜麗莎的微笑(達芬奇)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原始社会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原始社会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原始社会绵延5000年之久的中华文化诞生在东亚大陆上。

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合于人类生存和繁衍,因此,从数百万年以前,祖国大地上就已经留下了远古先民的足迹。

继此之后,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东自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会合处,西至帕米尔高原,几乎无处不有原始人类的分布。

他们在广袤的大地上,绵延的历史年代里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风俗习惯等文明,为中华文化的起源铺垫了丰厚的基础。

第一节中国文化起源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模式一中国文化起源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国文化赖以产生的东亚大陆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规定了原始先民生活和创造文化的自然地理条件。

中国的地势,西部高而东部低。

按落差可分为三个台阶:青藏高原为第一台阶,有“世界屋脊”的称号。

这里一般高度在4000—5000米,有的山峰超过7000米,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高度在8800米以上。

青藏高原巨大山脉之间的湖泊、沼泽与万古不化的积雪,涵育了祖国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她们和澜沧江等都是亚洲最大的河流。

高原东侧的横断山,由无数的高山峡谷组成。

再往东、往北,从大兴安岭到太行山、伏牛山、雪峰山一带为第二台阶。

第一、二台阶区既有神奇宏阔的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四川盆地等,又有雄姿勃勃的西北和西南高原,如黄土高原、阿拉善高原、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云贵高原等,还有低于海平面155米的吐鲁番艾丁湖以及层出不穷的峻岭山梁、瀚海戈壁、丘陵、河谷、草地、绿洲等,地形极其复杂。

东部地区是中国台地的第三阶梯,它除台湾岛以外,地势均在海拔200米以内,包括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江南的丘陵、盆地等。

总的来看,崇山、高原、大型内陆盆地多在西部,而丘陵、平原、山地多在东部,东南沿海,则有宽阔的大陆架,像一只巨型的手臂,缓缓地伸入海下。

中国大部分地处北温带,三面环山,或是无垠的大漠戈壁,东南一带沿海,气候类型多,有暖温、湿润、干旱、高寒、阴湿等差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早于仰韶文化的泰安大地湾、裴李岗 文化的舞阳贾湖遗址,仰韶文化的半坡、姜 寨、宝鸡北首岭、柳湾马厂等遗址,龙山文 化的章丘城子崖、永城王汕坊、登封王城岗 等遗址,一直到接近于殷商文化的偃师二里 头文化中,都有陶器刻绘符号的发现。
• 二 天文历法 • 《尚书·尧典》: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 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 其做法是:“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 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 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 “日中”、“宵中”(指昼夜平分);“日 永”、“日短”(分别指白昼最长、最短的日子) • 《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 四时成岁”

1954年西安半坡出土的110多件陶器口沿上, 共有32种刻划符号 • 陕西姜寨发现130多件陶器,共约有40多种刻 绘符号。 • 此外,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宁阳堡头、莒县 陵阳河、诸城衣寨等遗址,以及良渚文化的上海 马桥等遗址,还出土现了更具图画特征的另一类 象形符号。 • 在早于仰韶文化的泰安大地湾、裴李岗文化 的舞阳贾湖遗址,仰韶文化的半坡、姜寨、宝鸡 北首岭、柳湾马厂等遗址,龙山文化的章丘城子 崖、永城王汕坊、登封王城岗等遗址,一直到接 近于殷商文化的偃师二里头文化中,都有陶器刻 绘符号的发现。
• 3.燕辽和黄河上游文化区 • 指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和以甘、青 为重心的北方文化区。包括辽东、辽西和 燕山南北的新石器文化。 • 代表文化有辽西的查海(在辽宁阜新) 文化、兴隆洼(在内蒙敖汉旗)文化、赵 家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等。 • 辽东及旅大地区,则有新乐文化、小 珠山下层文化等。 • 黄河上游陇山以西的甘、青地区,以 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为代表。


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各地古 文化遗存存在着明显的地方差异,呈现出分区发展的态势。 • 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始,中国各地的古文化发展,至 少存在着三个不同的文化区域: • 第一个文化区:以西侯度文化为代表,包括蓝田人文 化等文化遗存,分布范围大体上包括山西西部、陕西东部 和河南西部。这数百处遗址类型以旷野遗址为基本特征, 洞穴遗址只有南海峪一处。石器类型以大石片砍斫器和大 三棱尖状器为主,石球亦属常见。 • 第二个文化区:以北京周口店为代表,包括河北阳原 小长梁、东谷坨和辽宁营口金牛山下层文化等。分布范围 广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辽宁西南部带。遗址的突出特 点是以洞穴类型为主。石器类型较为复杂,个体偏小,刮 削器占绝对优势,缺乏大三棱尖状器和典型的石球。
• 5、北方游牧与渔猎文化区 • 指东北北部、蒙古高原、阿拉善高原 和塔里木盆地东缘等地以细石器为代表的 考古遗存。 • 以黑龙江为例,其新石器文化可分为 西部铜钵好赉文化、中部昂昂溪文化和东 部新开流文化等。
第二节 原始先民的物质文化
• 一、农业与畜牧业 • 农业发明于原始采集业中人对自然的观察, 但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先民就已经在黄河流 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比较稳定的农业经济形式。 • 考古发现证明,当时黄河流域盛行的是旱地 农业,作物品种主要有黍、稷、麦、菽等。 • 长江流域则主要是水田农业,作物以稻为主。
• 4.华南文化区 • 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包括今两广、 闽台、江西在内的东南沿海地区文化。 • 早期的重要遗址有江西的仙人洞、广西的豹 子头、广东的西樵山、台湾的大盆坑文化遗址等。 • 晚期遗址有江西修水山背文化、广东石峡文 化、福建昙石山文化、台湾凤头鼻文化、圆山文 化、卑南文化等。 • 云贵高原有黔西观音洞文化、云南白羊村文 化。 • 西藏昌都有卡若文化等。

中国远古人类生活的旧石器时代,其 主要的文化成就是: • 一是学会了制造工具,并在长期的生 产和生活实践中掌握了精细加工的技巧; • 二是学会了使用火和管理火; • 三是产生了审美观念和宗教观念,创 造了我国历史的早期精神文明。
二、新石器时代

• • •


有学者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将中国新 石器时代的文化划分为几个特色不同的文化区: 1.黄河中下游文化区 一是黄河中游以中原为中心,北达河套及长城 沿线,南接鄂西北,东至豫东,西抵黄河上游甘、 青接壤处的考古文化区。 代表文化有磁山文化、裴里岗文化、大地湾下 层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等。 二是以黄河下游的泰山为中心,南至淮河,东 至大海,北至无棣即先秦时期的济水及海岱地区。 代表文化有后李文化、青莲岗文化、北辛文化、 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等。
• 五是特技制作业。 • 包括雕刻、乐器、玉器等。 • 良渚文化出土有成套的礼玉 • 查海文化遗址出土了10余件真玉制品,包括 工具和装饰品。还发现了最早的龙纹图像,兴隆 洼文化也有玉制品出土。 • 查海、兴隆玉器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自成系列 的玉制品。 • 牛河梁女神庙发现的陶人像 • 弓箭 :山西朔县峙峪村遗址中,发现有石镞, 是当时已发明弓箭的证明。
• •
• •
• 二是纺织、缝纫业。 • 考古学家在贵州普定穿洞,辽宁海城红土洞 旧石器遗址及新石器时代的北京山顶洞,甘肃大 地湾、永靖大河庄等原始先民遗址中,都发现了 骨针、骨锥、角锥、石纺轮、陶纺轮、麻布印迹 等衣饰工具和材料,说明至迟到新石器时代,先 民已掌握了纺织、缝纫技术。 • 氏族成员的衣着就是用兽皮、毛布、麻布等 裁缝而成。 • 传世的许多陶器上有绳纹、布纹的印痕。甘 肃永靖县大河庄发现的布纹痕迹,粗的每平方厘 米有经纬线11根,细的几乎与现代麻布一样了。

• • •
• •
• •
第三个文化区:以观音洞旧石器遗存为代表,其分布范 围位于西南地区。石器特点是类型繁多而不固定,个体大小 相差悬殊,精细加工的传统初露端倪。 旧石器晚期,由于技术的进步导致社会生产水平的显著 提高。 其标志是: 弓箭、梭标和复合刀具的发明与使用,使人们猎取飞禽 和大型走兽、游鱼更富有成效,大规模的围猎也成为可能。 骨针和缝制技术的发明,使得人们得以穿上皮衣。 学会火的管理,人类走出原始的洞穴,落脚于四面八方 也成为了可能。 目前,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西 起青藏高原,东达台湾,北抵黑龙江漠河,南至云贵、两广, 遍及全国各地。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的中国各地古文化区域,由于发展的 不平衡,日益显现出鲜明的地方性差异,这便是后来我国新 石器时代文化多元发展的历史文化根源。
••
原始畜牧业是受到狩猎中对较小动物
豢养的启发,从原始农业中分化出来的。
最早的畜牧业,所养牲畜应是多种多 样的,在长期畜牧实践中,人们才将狗、 猪、牛、羊等作为主要的畜牧品种。
二、手工业与交通制造
• • • 手工业也是关系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产业部门。围绕生产及人们的食、 衣、住、交通,中国原始先民的成就有5个方面,内容相当丰富: 一是器具制造业 除前述生产工具外,还有石磨盘、石磨棒、鼎、鬲、盎、簋、豆、鬹(音 guī)、甗(音yán),先民用精调的泥巴捏制或用轮制成杯、碗、壶、缸、 缽(音bō)、瓶、盆、甑、瓮、盘、尊等红、黄、褐、橙、黑、灰、白陶 或彩陶、印纹陶等陶器,以作日常的烹饪、取水、饮食、贮蓄等生活用具。 龙山文化有一种釉面薄陶,薄如蛋壳,俗称蛋壳陶。 甘肃齐家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铜器和铜渣,有斧、刀、匕首、镰、 凿、钻头、镜、指环、铜饰等。其中有红铜也有青铜,制造技术有冷煅也 有冶铸。 种类繁多,形制复杂,花纹富有地方特色的陶、铜器具,是先民生产、 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制陶、冶铜以外,还有传世已久的石器、骨器、木器、蚌器、玉器等 制造业。
• 2.长江中下游2个文化区 • 长江中游文化区,指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南 至洞庭湖,西尽三峡、渝东,北达豫南与黄河中 游文化区相交错的自成体系的考古学文化区。 • 代表文化有屈家岭文化、彭头山文化、城背 溪文化和石皂文化等。 • 长江下游文化区指以太湖平原为中心,南到 杭州湾,北以宁镇地区为中心,包括苏皖接壤地 的文化区。 • 代表文化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松泽 文化、良渚文化等。
中国文化史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主讲:高应达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起源
• 第一节 • 中国文化起源时期的区域分布特点
一、旧石器时代
• • • • 目前,中国南北各地发现的数百个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代表了中国旧石器时代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其基本特点是: 以向背面加工的石片石器为主体特色的小石器传统贯穿 始终,形成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 石片和以石片制造的各种石器在全部石制品中数量最多, 以石核石器偏少;各类石器的加工方法以向背面单面加工为 主;主要器型为刮削器、尖状器和砍斫器,尤以刮削器居多。 这种情况与非洲和欧洲旧石器时代以砾石石器和石核石 器为主,器物类型以砍斫器和手斧为主的技术风格明显有别。 旧石器中、晚期石器工艺进一步发展,导致装柄石斧、 梭标、骨柄石刃刀具和弓箭等复合工具以及磨制、穿孔技术 的相继发明,由此引发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腾飞,开始 向新石器时代过渡。
• 六是百草成药 • 《史记·补三皇本记》有“神农尝百草, 始有医药”的传说,反映了我国医学及药 学起源的历史。百草成药,以治百病,构 成了我国医药学的传统。
第三节 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
一 语言与记事符号
• 语言是与人类社会同时形成和发展起来 的,最初产生的是肢体语言,尤其是手势语 言,进而形成分节口语,成为人们交流思想、 协调动作、传授经验的交际工具。 • 《易·系辞》所载“上古结绳而治”。 • 《旧唐书·西南蛮传》记少数民族“刻 木为契”。
• 三是建筑业。 • 房屋建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 人类居止经历了构木为巢、地穴、半 地穴、平地建筑、天然窑洞等,再到台基 式居住环境。
• 四是舟车制造业 • 《周易·系辞》:“服牛乘马,引重致远, 以利天下。” • “引重”,至少可以理解为车运的前身,比 如用牛、马牵引木料、猎物等。 • 同文又记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 作„„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车之利,以济不 通”。 • 这是“五帝”时代有舟车的明确记载。 • 独木舟的实物在广州、江西和江苏太仓等地 都已发现。 •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交通工具不仅有舟、车, 而且有橇、檋(音jú)等工具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