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是关系紧密的两方面法规,它们的出现都为保障劳动者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劳动法
劳动法是指国家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稳定的劳动关系,规范用人单位的劳动行为而制定的法律。我国劳动法的初稿于1991年提出时,从那时起,它通过多次修订、完善
工人宪章、个体劳动者权益保障法等政策法规的完善,劳动权利的保障在法律意义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一)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劳动法赋予了劳动者一系列的权利,例如劳动合同的签订、工资、休假、劳动条件、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权益。对于违反法律规定,恶意虐待、辱骂、侮辱劳动者的用人单位,也有相应的处罚和赔偿规定。这些权利的确立为劳动者的权益提供了具体的保障,让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矛盾时得到有效的维权和保护。
(二)规范劳动关系
劳动法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了相关的指引,规范其在劳动合同、工资、福利、劳保等方面的行为。它也借助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建立,通过对纠纷的解决,来规范劳动关系、降低劳动争议的发生率。
二、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障法是指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法,旨在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为劳动者提供保障和支持,并且以此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法规主要包括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医疗卫生法等。该法所涵盖的保障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公积金、工伤保险等。
(一)社会保障法保障公民的基本福利
社会保障法赋予了劳动者一些基本福利,例如养老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劳动者在失去工作或因年龄限制无法参与劳动时,可以通过社会保障法获取基本的生活保障。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法理依据及完善思考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法理依据及完善思考
作者:刘雅琳
来源:《职工法律天地》2023年第12期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主要是针对劳动关系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內容进行调整。在针对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明确其法理依据,立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推动相关法律体系的完善和优化,为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建设奠定法治基础。
一、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内涵及其关联
(一)内涵
劳动法是以劳动关系为基础,针对劳动关系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其他的相关法律法规都是以《劳动法》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实现对劳动者群体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推动其权利意识的优化,将劳动者的合法地位凸显出来,在维持市场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社会保障法主要是针对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进行调节的法律,能够起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我国针对社会保障制度予以不断优化和完善,强化了保障体系和保障力度,使其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落实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为弱势群体的生活权益提供有效保障,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关联
一方面,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都属于社会法的范畴,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其能够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红利。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可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社会保障法制度体系建设的主要依据就是劳动法的相关内容,与此同时,社会保障法也可以对劳动法中存在的缺陷进行有效弥补,二者存在十分密切的关联。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法律法规框架,是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建设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劳动法
劳动法是指规范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劳动法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这些法律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用人单位的责任和义务,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劳动法中,保护劳动者权益是首要任务。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工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保护等权利,要求用人单位必须遵守这些规定,确保劳动者的权益不受侵犯。此外,劳动法还规定了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确保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得到应有的保障和补偿。
二、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障法是指为保障社会成员在社会风险面前获得最基本保障的法律法规。社会保障法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保险条例》等。这些法律规定了社会保险的种类、缴费标准、待遇标准等内容,为社会成员提供了保障。
在社会保障法中,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权益是核心任务。社会保障法规定了社会保险的范围和标准,要求政府和用人单位共同承担社会
保险责任,确保社会成员在生病、失业、老龄等情况下能够得到相应的保障和帮助。社会保障法还规定了社会救助制度,为特困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综上所述,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是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法律法规。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应当切实履行法定责任,保障劳动者和社会成员的基本权益,共同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主要内容(一)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主要内容(一)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主要内容
一、劳动法的概述
•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劳动法的来源和作用
•劳动法的发展历程
二、劳动合同法
1. 劳动合同的订立
•劳动合同的基本要素
•劳动合同的形式和内容
•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变更
2. 劳动合同的履行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3. 劳动争议的解决
•劳动争议的类型和解决途径•劳动争议的调解、仲裁和诉讼
三、劳动用工与劳动保护
1. 用工形式与用工程序
•用工形式的分类和特点
•用工程序的规范和程序
2. 劳动保护与职业危害防护
•劳动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职业危害防护的标准和措施3. 特殊劳动关系的管理
•学生实习与劳动关系
•劳务派遣与劳动关系
•个体劳动者与劳动关系
四、劳动报酬与社会保障
1. 劳动报酬的规范与支付
•劳动报酬的计算和支付方式•工资保证和迟延支付的处理
2. 社会保险制度与社会福利
•社会保险的种类和参保范围
•社会福利的基本形式和政策措施
3. 职工福利与企业承担
•职工福利的内容和实施方式
•企业的福利承担和责任
五、员工离职与劳动保障
1.员工离职的程序与要求
•辞职和解聘的程序和方式
•离职劳动者的享受和待遇
2. 劳动争议的解决与调解
•劳动争议的调解和仲裁流程
•劳动争议的诉讼和执行
六、劳动法与企业管理
•劳动法对企业管理的要求
•劳动法在企业内部的应用
以上是《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的主要内容概览,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你将了解到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合同的订立与履行、
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用工形式和劳动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将涉及到劳动报酬与社会保障制度、员工离职与劳动保障,以及劳动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等内容。这门课程将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和应用劳动法,保障自己合法权益,提高个人和企业的管理水平。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案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案
一、引言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是国家法律中关于劳动关系以及保障劳动者权
益的重要法律体系。本教案旨在通过深入理解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
基本原理和适用规定,使学生对劳动关系有更清晰的认识,增强其法
律意识和权益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2. 掌握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相关规定,包括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争议解决等;
3. 培养学生对劳动关系的法律意识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
1.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规定;
2. 劳动合同的要素和基本内容;
3. 劳动报酬的支付方式和保障措施;
4. 解决劳动争议的途径和程序。
四、教学内容
1.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1.1 劳动法的定义和作用
1.2 社会保障法的定义和作用
1.3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
2. 劳动合同的要素和基本内容
2.1 劳动合同的定义和基本要素
2.2 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变更
2.3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2.4 劳动合同的违约责任
3. 劳动报酬的支付方式和保障措施
3.1 劳动报酬的确定和支付方式
3.2 劳动报酬的保障措施和权益保护
4. 解决劳动争议的途径和程序
4.1 劳动争议的来源和解决途径
4.2 劳动争议解决的程序和机构
4.3 劳动争议解决的相关规定和保障措施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通过讲解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规定,引导学生思考,
并组织学生讨论解决实际案例,加深对劳动关系法律保护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过程
探析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
探析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
摘要:社会和谐、稳定地向前发展,离不开法律的维系。在实际情况中,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各自发展,却又彼此联系,共同影响着社会进步。探究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之间的内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围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内涵概述、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分析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从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内部关系出发,总结规律,摸索方法,进一步完善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制度体系,保证两者在社会实践中的规范化应用,推动两者和谐发展。
关键词:劳动法;社会保障法;内涵概述;关系分析
一、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内涵概述
(一)劳动法概念分析劳动法指的是协调劳动关系,并与劳动关系相关联的一切法律法规的总称,主要包含劳动保险制度、劳动合同法、女工特殊保护制度、劳动就业法、劳动薪资制度、标准劳动时间制度、劳动法监督制度、禁止童工制度等。现阶段,结合劳动法内容和性质来分析,我国劳动法具有两项基本特征:(1)保护劳动者;(2)管理劳动者。我国劳动法总共历经三个发展阶段,到第三个阶段,我国劳动法已经可以很好地保障弱势群体权益,并带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我国劳动法不断完善,不仅包含劳动关系相关的一切法律,还涵盖劳动关系延伸出来的其他法律。基于新时期劳动法内涵,我国劳动法具有普遍适用性,可以很好地服务企业、服务人民生活,服务社会建设。具体来说,我国新时期劳动法的优势表现在:一是新时期劳动法以“程序性”“主体性”为基本保障,根据社会劳动关系中的多种性质而制定,可以推动劳动关系健康、持续、和谐地向前发展。二是新时期劳动法主要包含劳动标准法、劳动关系协调法,是这两种法律的协调统一体。现阶段,我国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可以按照劳动标准法,客观评估劳动关系,并高效处理由劳动关系产生的各种矛盾、纠纷,合理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保证各个企业正常生产,促进整个社会有序发展。三是新时期劳动法既可以保护广大劳动者,也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一、劳动法
劳动法是一种法律体系,旨在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并调整雇佣关系。劳动法通
常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1.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雇主和劳动者之间的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和
义务以及工作条件和报酬。根据劳动法,劳动合同应包括双方的基本信息、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和薪水等方面的内容。
2.工时和休假:劳动法规定了工作时间的最大限制,比如每周工作时间
不得超过40小时。此外,劳动法还规定了劳动者的休假权益,包括带薪休假和病假等。
3.工资支付:劳动法规定了雇主应按时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并明确了计
算工资的标准和方式。
4.劳动争议解决:劳动法为劳动者提供了解决劳动争议的途径,包括劳
动仲裁和劳动法院等。劳动争议通常涉及工资和合同纠纷等。
二、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障法是一种法律体系,旨在保障公民的社会福利和权益。社会保障法通
常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1.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为了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基本生活需求。
根据社会保障法,雇主和劳动者都需要缴纳一定比例的社会保险费用,用于支付退休金和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费用。
2.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是为了保障公民的医疗需求和健康权益。根据社
会保障法,雇主和劳动者都需要缴纳一定比例的社会保险费用,用于支付医疗费用和医疗保健服务。
3.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是为了保障失业人员的生活质量和基本生活需求。
根据社会保障法,雇主和劳动者都需要缴纳一定比例的社会保险费用,用于支付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费用和再就业培训。
4.工伤保险:工伤保险是为了保障受伤劳动者的权益和应得的赔偿。根
据社会保障法,雇主需要缴纳工伤保险费用,用于支付因工作原因导致的劳动者受伤的医疗费用和工伤赔偿金。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
一、劳动法
劳动法是一门研究劳动关系的法律学科,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劳动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劳动法主要涉及雇佣关系、劳动合同、劳动条件、工资福利、工时休假、劳动争议解决等方面。
1. 雇佣关系
雇佣关系是劳动法的基础,指的是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法律关系。劳动法规定了雇佣关系的成立条件、权利义务、解除方式等。雇佣关系的成立通常需要劳动者与雇主之间达成劳动合同。
2. 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法中的核心概念,是雇佣关系的基本依据。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书面文件,用于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包括工作内容、工资待遇、工作时间、劳动保护等内容。
3. 劳动条件
劳动条件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所享有的各种条件和待遇,包括工资、工时、休假、劳动保护等方面。劳动法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工作时间、休假制度等,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4. 工资福利
工资福利是劳动者在工作中获得的报酬和福利待遇,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福利保障等。劳动法规定了工资支付时间、工资计算方式、工资保障等,以确保劳动者获得合理的经济待遇。
5. 工时休假
工时休假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劳动法规定了最长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加班工资等,以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休息权益。
6. 劳动争议解决
劳动争议解决是劳动法的重要内容,指的是劳动者与雇主之间因劳动关系引起的争议的解决方式。劳动法规定了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以确保争议得到公正解决。
二、社会保障法学
社会保障法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学科,旨在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社会福利,并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社会保障法学主要涉及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方面。
浅析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重要作用
浅析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重要作用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是维护劳动者权益、保障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法律。劳动法规
定了劳动用工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法则是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的总称,通过各种保障措施来保障民生并贡献国
家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将对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重要作用进行
浅析。
1、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劳动法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包括劳动报酬、劳动时间、
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劳动合同以及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益,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得到合法
的维护和保障。
2、维护劳动秩序。劳动法保护雇主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劳动用工关系,防止
不合法用工,遏制非法劳动行为,维护社会劳动秩序,提高经济效益。
3、促进经济发展。劳动法促进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合法协商和谈判,推进经济发展,
改善员工的地位和待遇,增强员工的信心和士气,推动企业对市场的适应和发展。
4、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劳动法打造企业内部关系平等、和谐、协调、稳定的和谐劳
动关系,创造文明的劳动环境,增进员工和企业之间的信任和认同,推动企业和员工共同
发展。
1、保障社会安全。社会保障法旨在建立国家社会安全制度,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
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减轻政府的负担,提高民生水平。
2、提高福利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法对福利保障制度进行了规范和完善,比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的福利保障水平,增强
了民生保障水平。
3、促进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可促进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劳动保障,鼓励人们创业和创新,增加消费,提高市场流量和市场需求。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是一门研究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的法律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劳动法、社会保障法以及相关的国际公约和国内法律规定。
一、劳动法
劳动法是指规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职业病防治法》等。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中国劳动法律体系中的中心法律法规,它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用人单位的劳动行为,平衡劳动关系。该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如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等,同时也规定了用人单位的义务,如合法用工、安全保障、薪酬支付等。
2. 《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法》是中国劳动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法律法规,它是具体规范劳动关系的法律,旨在规范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合同关系并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该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等方面的规定,明确规定了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守的程序和内容,并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例如劳动报酬、工作条件、合法权益等。
3. 《职业病防治法》
《职业病防治法》是指关于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因工作原因导致身体健康损害的法律法规,旨在预防和控制职业病,保护劳动者的健康。该法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制定职业病防治工作制度,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同时对用人单位违反职业病防治法的行为也给予了相应的处罚。
二、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障法是指为保障劳动者和其他社会成员权益的法律法规,包括《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医疗保险条例》等。
劳动法及社会保障法重要知识点
劳动法及社会保障法重要知识点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是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法
律法规。下面将详细介绍劳动法及社会保障法的重要知识点。
一、劳动法的重要知识点:
1.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基本依据,用于约定双方的权益
和义务。劳动合同应当明确记载劳动者的工作内容、工作场所、工作时间、劳动报酬、休假等内容。
2.用工形式:用工形式包括劳务派遣、劳务协议、返聘、临时工等。
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用工形式,并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明确约定。
3.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法规定了正常工作时间、加班时间、休
息休假等内容。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
44小时。加班工资应按照劳动法的规定计算。
4.工资和福利待遇:劳动者的工资应当按时支付,并且不得低于最低
工资标准。此外,还应享受法定的福利待遇,如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
5.劳动保护:劳动者有权享受劳动保护,包括安全保护、健康保护、
劳动条件保护等。雇主应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有效的劳动保护设备。
6.劳动争议解决:劳动争议解决可以通过劳动仲裁、劳动争议协商或
劳动争议仲裁进行。劳动者有权寻求合法权益的救济。
二、社会保障法的重要知识点:
1.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是指通过社会保险的方式,向参保人
提供社会保险待遇。其中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
和生育保险等。
2.参保和缴费:根据法律规定,劳动者应当参加社会保险并按时缴纳保险费。参保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3.社会保险待遇:社会保险待遇包括基本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待遇和生育津贴等。社会保险待遇应当及时发放,确保参保人的生活安全。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与差异解析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与差异解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成为了广大劳动者关注的焦点。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作为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体系,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异。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与差异。
首先,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在法律层面上存在紧密的联系。劳动法是指国家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旨在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而社会保障法是指国家对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障的法律体系,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福利。可以说,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框架。
其次,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在保护对象上存在差异。劳动法主要保护的是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包括工资、工时、休假等方面的权益。而社会保障法主要保障的是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益,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的权益。可以说,劳动法注重保护劳动者在工作中的权益,而社会保障法注重保障劳动者在生活中的权益。
再次,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在法律适用上存在差异。劳动法是一种行政法律,其法律适用主体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由劳动行政部门进行监督和执法。而社会保障法是一种社会法律,其法律适用主体是全体劳动者,由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进行管理和执行。可以说,劳动法主要通过行政手段保护劳动者权益,而社会保障法主要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劳动者权益。
此外,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在法律效力上存在差异。劳动法具有直接适用性,即劳动者可以直接依据劳动法规定的权益要求用人单位履行义务。而社会保障法具有间接适用性,即劳动者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机构申请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可以说,劳动法更加直接有效地保护劳动者权益,而社会保障法更加间接地保障劳动者权益。
浅析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重要作用
浅析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基础性法律,从制定到执行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劳动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基础性法律,其主要目的就是确保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得到
充分保障。这些权益包括:工资、劳动时间、休息休假、安全保障、福利待遇等方面。劳
动法通过明确规定企业和雇主应该如何合法合规地雇佣员工,给与他们应得的工资、福利、保障等受益,通过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建立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2.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
在中国的劳动法中会对企业的经营行为给出明确的规定。包括在终止劳动关系方面,
提供了各种保护性条款,规定劳动者离职、解雇或辞退期间应当享有在职期间积累的各种
权益;在工资、劳动时间、劳动安全、工作环境、休息休假等方面也有相关规定,使企业
在经营过程中真正意义上遵守法律,更好地保障员工权益。
3.保障和谐社会的建设
劳动法通过有力地保障劳动者权益,帮助劳动者获得满意的生活、让他们安心地工作,从而助力社会稳定和谐的建设。因此劳动法的制定和执行质量至关重要,行业的发展水平
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一旦有大量违法行为,社会秩序会受到影响,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就会加剧,造成社会成本的上升。
1.保障基本的生活保障
社会保障法的目的主要是保障所有人都能享受基本的生活保障,通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各方面的福利待遇使人们在退休之后仍然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保障社会基
本福利,使国民享受到更好的福利和保障。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件
中国劳动法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包括建国初期的劳动法、改革开放后的劳动法和现 代劳动法等。中国劳动法不断完善,旨在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保障劳动者
权益和维护社会公正。
Part
02
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的种类与内容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双方约定在一定期限内(一般为1-5年)结束合同。
Part
05
劳动安全卫生法
劳动安全卫生标准
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是国家为了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 中的安全与健康而制定的统一标准,包括安全技术规
程、劳动卫生规程和职业技术标准三类。
输标02入题
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是预防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重要措 施,也是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的基础。
01
03
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随着科技和 经济的发展,国家会不断更新和完善劳动安全卫生标
及时支付
雇主应当按时支付劳动 者工资,不得无故拖欠
。
法定货币
工资必须以法定货币形 式支付,不得以实物或
服务等形式代替。
记录保存
雇主应当保存工资支付 记录,以便劳动者查询
和核对。
违法处罚
对于违反工资支付保障 制度的行为,政府应依
法进行处罚。
Part
04
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法
工作时间制度
总结词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件)
· 3、根据劳动法律关系所发生的依据不同 ,将其分为 个别劳动法律关系和集体劳动法律关系。
· 4、根据劳动法律关系确立的方式不同 ,将其分为劳 动合同法律关系和非劳动合同法律关系。
生产资料
(生产工具、劳动对象)
劳动双重性
一 社会属性
(社会关系)
劳动法上的劳动关
系
·?
· 劳动法上的劳动与一般含义上的劳动有什么不同
· 劳动法上的劳动: · 1 。义务性 · 2 。契约性 · 3 。有偿性 · 4 。职业性 · 5 。从属性
· ? 个体劳动 、农民劳动是 否属于劳动法的的劳动
· 2 、劳动关系的含义P6
1 、 以下关系属于劳动关系的是(
)
A.农民在市场上出售自己生产的粮食而与买主之间 发生的关系
B.作家把自己的劳动成果交给出版社而与出版社之 间发生的关系
C. 甲某将自己的电脑托付给乙某保管 , 并支付给乙 某保管费 , 甲乙之间产生的关系
D. 以上关系均不属于劳动关系
2、下列不属于劳动法调整范围的是(
(3) 国际劳工局 。常设机构,会议秘书处。
思考题:
· 1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 · 2 、劳动法律体系包括那些制度? · 3 、劳动法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 4 、资本主义国家劳动法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 5 、我国劳动立法的发展轨道? · 6 、我国批准了哪些劳工公约?
新时期下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探析
177
2020.10
爱情婚姻家庭 教育观察
新时期下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探析
韩青秀
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
摘要:我国的社会法包含有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人们的社会合法权益都能够有限的维护,我国社会法的地位与这二者的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研究二者关系可以促进是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的变革,对我国经济以及产业结构都有极大的好处,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社会法;关系探索
一、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区别
通过对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深入分析总结,通常认为劳动法在企业、单位、劳动三者之间起协调作用,因此劳动法协调是这三者之间关系的法律体系;但是社会保障法就不同,它是协调的范围就更广泛一些,社会保障就关系到民生包括公民、社会组织、社会保障机构、企事业单位、国家之间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二者有相似之处都是保护弱势群体而颁布的法律,是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以及保护劳动成果,总结分析两者就会发现,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单单劳动法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社会保障法其实是在劳动法的基础上扩展延伸出来的,
二、劳动法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
(一)劳动法简述
劳动法的定义在我国有两种,包含狭义和广义的,所谓狭义是指由最高权力机关颁布,作为一部全国综合性的法律法规来讲,是用来调整社会劳动关系的。广义上的劳动法既包含的狭义劳动法还扩充了在调整社会关系中所衍生的其他的关系,覆盖面多。在公众的眼里大多数是认为广义的劳动法更适合。
(二)劳动法的特点
劳动法实施以来,分别经历的不同的阶段,在经历了自由竞争阶段跨过垄断阶段再到国家垄断阶段劳动法可谓是一路走来不断的更新的完善,在实践中发展,在创新中适应,在第三阶段劳动法的完善更进一部,除了保护弱势群体利益还上升到了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地步。劳动法的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劳动保护法和劳动管理法都归属于劳动法统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劳动法保护的不仅是劳动者本人还包括企业管理这者,因此其实劳动法保护的是两方的合法权益,只不过从公平角度来讲,劳动者处于弱势,势必会倾向于劳动者一些,最主要的是保护劳动者相关的切身利益,这才是劳动法的宗旨;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正常运行也是关系我国社会经济能否发展好的关键,而劳动者管理法则其实就是为了更好的协调社会劳动关系。实践中使用者应该学会劳动者保护法与劳动管理法协调统一运用,这是要求是必须做到的,否者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二,劳动法是多样态化的,劳动关系协调法与劳动标准法的结合体就是劳动法。第三,劳动标准法就是用劳动标准对产生的劳动关系来进行调整,即是说,由劳动法确认,进行了劳动,用劳动标准衡量后就此所产生劳动关系由劳动法来调整。那么劳动标准法与劳动关系协调法就结合也是必然的,劳动关系的调整需要多方面的合力才能发挥应用的作用,对企业对劳动者都是一种保障。第四,劳动法的特征还在是实体上与程序上有所体现,需要在实体性与程序性方面相结合,社会纷繁复杂纵横交错是一种综合性系统,在社会中产生的关系也就是实体性的也是需要由劳动法来调整的。这是由社会所决定的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为了形成劳动关系,社会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不同的社会关系就会产生多样的程序性的关系。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补充性原则
第二节 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一、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概念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 准的,均有从当地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去哪里的一种社会救助 制度。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形成“城乡二元制结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包括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1、保障对象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
二、专项救助制度 (一)专项救助制度的概念
目前我国没有关于专项救助的专门立法,实践中专项救助主要包括 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法律救助等。 2008年《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对共同生活的家庭 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军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倍且家庭财产状况符合 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的家庭,由县级以上地方人
二、社会救助立法概述 三、社会救助法的基本原则
(一)国家责任原则
社会救助的国家责任原则是国家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社会救助工 作,为社会救助提供制度供给、财政给付、监督管理等多方面的支持, 保障社会救助失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公民的社会救助权利。
(二)保障基本生活原则 (三)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四)及时性原则
第一节 社会救助法相关概念、立法与基本原则
一、社会救助法相关概念
(一)社会救助的概念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依靠自身努力难以满足其生存基本需
求的公民给予的物质帮助和服务。社会救助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本 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专项救助、自然灾害救助、临时救助以及国 家确定的其他救助。 (二)社会救助法 社会救助法是指调整国家和社会对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生活水平的 人进行救助二产生的社会救助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我国没有专门的社会救助法,有关社会救助的法律分散规定在各 个部门法律中,或以“通知”、“条例”等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形式出现。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
第十三章 社会救助法
本章导读
公民享有社会救助是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权利,社会救助是 政府的一项法定责任。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中起“保 底”作用的重要内容,被称为经济发展的“减震器”和解决贫困问 题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本章主要内容分为两节: 1、社会救助法概述; 2、社会救助法具体法律制度 。 【重点】社会救助具体法律制度 【难点】社会救助立法现状和存在问题
2、自然灾害救助准备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 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 风险调查情况,制定相应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应当包括: (1)自然宅还救助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其职责;
(2)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队伍;
(3)自然灾害救助应急资金、物资、设备; (4)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和灾情信息的报告、处理; (5)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的等级和相应措施; (6)灾后应急救助和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措施。 3、应急救助 4、灾后救助 5、救助款物管理
三、自然灾害救助制度 (一)自然灾害救助
自然灾害救助简称救灾,是指国家和社会在公民遭受自然灾害袭击, 生命财产和生活资料毁损时,提供物质和资金援救、扶持灾民的一种措 施。
(二)自然灾害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
1、自然灾害救助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政府主导,分级管理,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 行政领导负责制。 (3)射虎互助、灾民自救原则。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 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
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
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
(2)《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规 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
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
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 2、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确定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
活所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 育费用确定。 (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能够维 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须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 确定,并报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 准要随着当地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和生活水平提高适时进行调整。
(二)主要内容
房困难的,县级人民政府按照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通过提供廉租住房、住房租赁补贴、
经济适用住房等方式予以保障,在寒冷地区还应给予冬季取暖补助。
3、教育救助制度
教育救助指国家和社会团体、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
机会,从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在不同阶段提供援助的制 度。 《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规定,符合专项救助标准的家庭子 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免费提供教科书、补 助寄宿生生活费;在中等、高等教育阶段,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助学 金等救助,有关教育机构可以酌情见面学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 配合政府做好教育救助工作。
四、临时救助制度 (一)临时救助制度
临时救助是政府部门针对因意外或其他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 较大困难的家庭给予的临时救助。 《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界定:对因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或 者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较大困难的家庭,由县级以上 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给予资金、物资、服务的临时救助。临时救助的 标准和内容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4、法律救助和司法救助制度
法律救助是指国家为了保证法律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在现实生活中
切实得以实现,对于需要法律救济手段捍卫自己的法定权利不受非法侵 害,但又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当事人提供免费、减费法
律服务以保障其合法权益得以实现的一项法律制度。
司法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对于当事人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向人民 法院提起民事、刑事诉讼,但经济确有困难的,实行诉讼费用的缓交、 减交、面交。
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根据需要给予教育、医疗、住房等专项补助。
(二)专项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
1、医疗救助
医疗救助是政府通过提供财政和技术上的支持,及社会通过各种慈 善行为,对贫困群体中因病而又无经济能力进行救治的群体,或因支付
医疗费用数额庞大而陷入困境的群体,实施的专项和经济支持,使他们
获得必要的卫生服务,得以维持其基本生存能力,改善他们健康状况的 一种医疗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法(意见征求稿)》规定,符合专项救助标准的家庭成
员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后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参保费用有困 难的,统筹地区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帮助,对经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数 额较大的,可以给予适当补助。
2、住房救助制度
住房救助(通过廉租住房救助),是指政府向收入较低且住房困难 的家庭,提供住房租金补贴或者以低廉的价格配租房屋的制度。 《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规定,符合专项救助标准的家庭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