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多收了三五斗》赏析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8《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苏教版
旧毡帽:希望—愤激—哀求—失望
米行先生:冷笑—厌烦—鄙夷不屑—威吓
4.“旧毡帽们”为什么一定要将米卖给万盛米行呢?真的是因为“命里注定”或者“米行里有的是洋钱”吗?T6
学生补充记录
同步完成T3
学生在课本上批注情节结构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内容
旁注
三、问题探究:
1.故事写的是旧毡帽朋友的不幸,为什么用《多收了三五斗》作题目?
用丰收反衬农民的不幸
2.故事最后一段这个尾声有什么深刻含义?T7
说明“丰收成灾”“谷贱伤农”并非一时一地的个别现象,而是当时普遍的社会现象
一、【查】导入
1.文学常识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品有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2.字词积累
埠头、占卜、作梗、粜、斛子廒间褡裢窠沽执拗呷写意
停泊船舷不屑嗤笑
3.积累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二、【导学】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标好小节号,思考: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件事?T3
主人公是旧毡帽朋友.写了他们粜米、购物、会饮三件事
2.整体感知,梳理课文结构(在书上批注)
一(1-70)旧毡帽朋友三幅场景
(1-34)贱价粜米
(35-44)街头购物
(45-70)船上议论
二(71)相同的故事第二天在这个镇上和其他地方重演
合作交流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作者及文学常识。
同步完成《伴你学》T1、2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教学案 苏教版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教学案教学目标:1、能口述小说的情节,了解记述的线索2、阅读人物对话,感受人物的感情心理的变化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一节课我们对“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人力车夫的不幸命运感叹不已,今天再到江南农村感受一下“旧毡帽朋友”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无奈和愤懑。
二、检查预习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这篇课文很长,是一篇小说。
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件事?这篇小说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用最简练的语言分别把这几件事概括出来。
(主人公是旧毡帽朋友,依时间的顺序第一部分旧毡帽朋友被迫贱价粜米的故事贱价粜米街上购物船头议论依照旧毡帽朋友的活动和场所变化为线索第二部分同样的故事在发生)(二)重点探究1、旧毡帽朋友的感情、态度在粜米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满怀希望-----群情愤激-----近乎哀求------懊丧失望2认为“丰收成灾,谷贱伤农”的原因有哪些?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洋米洋面的大量倾销(帝国主义的侵略)遍布各地的“局子”(苛捐杂税)向田主交纳地租(繁重的赋税)投机商“同行公议3、理解环境描写实写自然环境,暗指社会环境的恶劣。
(三)品味赏析1、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说明了粜米的船只多,同时也体现了粜米者急切的心情,来不及挑选一个合适的位置旧急着上了岸)2、……便来到柜台前占卜..他们的命运。
(透视出他们希望与担心交织的心情)3、希望犹如肥皂泡.....,一会儿又迸裂了三四个(肥皂泡美丽而短暂,刚刚出现,刹那就破裂了,表明旧毡帽朋友的希望彻底破裂)4、四顶旧毡帽从石阶下升.上来……(我们好象看到了他们满怀希望,迈着有力的步子,踏着石阶往上走)(四)分析小说中的人物1、课文中的人物和我们常见的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旧毡帽朋友”代指江浙一带的农名。
课文中用带有地域特征的外貌特点代指人,塑造了苏南一带的农民群像。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苏教版
八多收了三五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2、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2、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小说中体现出的作者对旧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2、今昔对比,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难点】1.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2.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这样一副对联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知道这对联的含义吗?都表达出希望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全家安康。
我们的老百姓总是企求着老天爷,希望能够风调雨顺,多收个三五斗。
农民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他们不在乎双手的粗糙,汗水的晶莹,只求那谷穗的沉甸,可是命运有时候并不仅仅掌握在老天爷的手里,,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
二、走进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
家境清苦。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
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
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
1923年出版《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
三、检测预习1、字词复习①看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bù()头 tiào()米作gěng()不xiè()呷()窠()沽()拗()②抄写词语白腻糙米短髭廒间鄙夷褡裢橱窗啰唆2、学习小说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3、作者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集中展现了人物活动的哪几个场景?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提问:这篇课文很长,是一篇小说。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教学
叶圣陶 (1894-1988) 原名 叶绍钧 ,江苏苏州市人, 著名作家、 教育 家、出版家
和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品
《潘先生在难中》《夜》
《倪焕之》《多收了三五 斗》稻。草人
《
》是我国第一部童
话集。 我们初中学过他写的课文是:《苏州园林》
给划线的字注音:
bù zhān bǔ
埠头 占卜
hú 斛子
áo 廒间
环境描写
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 船。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船舷的菜叶和 垃圾给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船和那船 之间的空隙。
很形象地把船上米之重表现出来,反映今年收成好; 寥寥几笔,勾画出一幅肮脏、贫穷、落后的社会面 貌图,也从侧面巧妙交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籴dí:买入粮食
gěng
作梗
tiào niăn
粜捻
dā liɑn kē
zī
褡裢
窠 短髭
gū niù xiā xiè dá
nān
沽 执拗 呷 写意 沓 小囝
bó xián
xiè
chī
cù
停泊 船舷 鄙夷不屑 嗤笑 一簇
掌握多音字:盛、没、行、载、将、解、调、拗、殷
《多收了三五斗》
走进小说
小
典型环境
说
旧毡帽朋友:希望→愤激→哀求→失望 朴实善良
米行先生:冷淡→厌烦→鄙视→威吓 骄横霸气
《多收了三五斗》
析人物
旧毡帽朋友们 朴实善良,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意识
米行先生 骄横、霸气
“旧毡帽们”为什么最后只能将米粜给万盛米行?
窥社会
官
僚 资 本 主
封 建 主 义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8 多收了三五斗课件 苏教版
“横七竖八”和“杂乱无章”都有乱、不整齐的意思。 “横七竖八”多用来形容看得见的实物。如:桌子上横
七竖八地放着几本书。而“杂乱无章”除了可以用在 看得见的实物
上,还可以指抽象的事物。如:你这篇作文写得杂 乱无章,让人看了直犯糊涂。 4. 无可奈何: 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例句:面对普京的强硬 态度,西方国家十分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5. 鄙夷: 看不起人。 6. 懊丧: 因事情不如意而情绪低落,精神不振。
米行粜米
导思1.从“旧毯帽 朋友”与米行先 生 的对话中体会他们 的语气、情感 是怎 样变化的。
关键词: 丰收成灾
街头购物
导思2:从“旧毡帽朋友” 原来的购' 计划中,可 以看出什么问题?写街 上的“热闹”对表现农 民们的遭遇 有怎样的作
用? 船头发泄
导思3.面对“路路断绝”的现实, 农民们的思想态度和 认识与粜米 时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 化说明了 什么?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 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多收了三五斗 》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1.“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 敞口船。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 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开篇两句中,“横七竖八”写出了来粜米 的船只之多,来不及把船停好,体现了粜米人心情 之迫切。“低”字形象地写出了船上米很多才使船 身变低,表明丰收了。暗中照应了文题 “多收了三 五斗”。
8 多收了三五斗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8《多收了三五斗》赏析 苏教版
《多收了三五斗》赏析“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
齐般舷的菜叶和垃圾给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船和那船之间的空隙。
”这一句说明了环境肮脏,反衬出农民的地位低下。
第一交代了故事的发展环境,以及人物。
“糙米五块,谷三块”。
说明了粮食丰收成灾。
占卜:写出了他们希望与担心交织的矛盾心理。
几顶旧毡帽:结实了是苏南地区的农民的外貌,用了借代的手法。
农民感情的变化:希望——愤激——哀求——失望。
米行先生的语气变化:冷笑——厌烦——鄙夷不屑——威吓。
丰收成灾的原因:⑴洋米洋面的大量倾销⑵投机商“同行公议”,互相勾结,意压价格,⑶遍布各地的“局子”,使得农民没有选择。
⑷向地主家的地租。
⑸路路断绝。
其实对于小说中故事的描述,用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来说,谷物属于缺乏弹性的商品.也就是说,你价格高,我们每天吃的是那么多,你价格低,我们每天吃的还是那么多.当丰收的时候,谷物的供给比需求高很多自然价格会下降这个理论就是"谷贱伤农".在哪都避免不了的.所以现在我国对农产品才会有"支持价格",否则丰收年的结果会是一样的.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课文《多收了三五斗》是原文的节选,被删去的部分是在课文的后面。
那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杂文的笔调,描绘城市各界对“谷贱伤农。
这一事件的反应,刻画了地主、金融资本家、工业资本家等各种人物的嘴脸,并描写了农民破产后忍痛卖耕牛、借高利贷,或因抗租而被关押,或沉溺于赌博;或逃往上海等各种悲剧结局。
原文还表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谷即使不贱,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农也得伤。
后面的一部分虽然被删去了,但节选部分本身就是一篇很完整的短篇小说。
二、关于本文如何划分段落的资料1.华蓓蓓《“使学生得到实际的益处”——谈谈(多收了三五斗)的分段》(节录):……这些资料都把这篇课文分四段。
《多收了三五斗》(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人物对话,分析人物鲜明的个性,从而掌握通过个性鲜明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2.梳理故事情节,讨论作者设计的这些情节是如何鲜明地体现主旨的,从而领悟作者谋篇的匠心所在。
3.让学生透彻地了解“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幸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年风调雨顺,农民们辛勤耕耘,最终是获得了一亩地多收了三五斗的大丰收,请你换位思考: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你会做些什么呢?
(学生思考片刻,举手发言,发言人数控制在3-4位)
好,同学们似乎真的已品尝到了丰收给你带来的喜悦了,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叶圣陶老先生笔下的“多收了三五斗”的农民们,他们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
2.简介作者:
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苏州人,文中所写的“万盛米行”就是苏州。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苏教版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 文本理解与解读:通过阅读《多收了三五斗》,培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农民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剥削现象的能力。
2. 文学鉴赏与审美: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思维发展与创新:通过课堂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课文《多收了三五斗》的主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Fra bibliotek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苏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多收了三五斗》是苏教版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8课。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阅读技巧。课文内容描述了一个农民在丰收的季节里,收获了很多粮食,但却因为税收和商贩的压价,最终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收入。这个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的困境和剥削现象。
进行主题演讲:鼓励学生进行主题演讲,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公共演讲能力。
开展实地考察: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访问农村地区,了解现代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农村社会变革,增强学生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意识。
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际行动来关注和帮助农民群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苏教版
粜米(在米行)、购物(在街上)、议论(在船头)
(旧毡帽朋友一天的活动)
(满怀希望)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丰收了,可以喘口气,不像以前那么苦了)
(3小节)
(他们心情很着急)
(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命运没有把握,占卜写出了他们既怀着希望,又提心吊胆,怕希望不能实现的心情,这是一种矛盾的心情,虽然丰收了,但他们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是掌握在米行老板的手中。
——意在强调这样的故事不只是在一个镇上,而是在就中国各地天天上演,故事的结局形象地指出了故事的普遍意义,揭示了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免除农业税,农业补贴,农民医疗保险,关注“三农”问题(农民、农村、农业)
第页(总页)
课时(课题)教学设计尾页
板 书 设 计
多收了三五斗
叶圣陶
帝国主义地主、投机商国民党政府
a.洋货四溢(帝国主义经济的侵略,民族工业的凋敝b.反衬农民朋友的痛苦,无奈的心情。
——在破产的边缘挣扎,民族工商业的凋敝。
——出路,寻找各种各样的出路
用原文中的短语概括——路路断绝
找出例句,有感情地朗读——愤怒,反抗
——不是,他们只是发泄了一通心中的不满,只不过是一种自我的反抗意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六、研习——船头议论(对话描写)
1.回到船上,他们边饮酒边谈话,指名读:听听他们谈话的重点是什么?
2.结果呢?
3.这些质问的话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4.但他们的这种反抗是不是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行动呢?
5.小结:
课文通过三个场面的描写,展现了旧毡帽朋友的悲惨生活,但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处于被剥削被损害的地位,逐步萌发了反抗意识,这是令人欣慰的。旧毡帽朋友——忠厚老实,具有一定的反抗意识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8《多收了三五斗》课文解析 苏教版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课文解析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
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
齐船舷的菜叶和垃圾给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船和那船之间的空隙。
(①小说开头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段析】交代粜米的船多,暗示农民丰收例。
【品味】“横七竖八”形象地描摹出船只很多、停泊在埠头的状况。
一个“低”字使人仿佛见到了满载新米的沉重的船。
因为米多船重,所以河水中的菜叶和垃圾才齐舷,“一漾一漾”形象地写出了船在不稳、船动水漾的状态,开篇描绘米行的环境。
河埠上去是仅容两三个人并排走的街道。
万盛米行就在街道的那一边。
朝晨的太阳光从破了的明瓦天棚斜射下来,光柱子落在柜台外面晃动着的几顶旧毡帽...上。
【段析】交代万盛米行及“旧毡帽”。
第一部分第一层(1~2):环境描写。
从那船身被压得很低的横七竖八的米船上,我们已经感觉到了旧毡帽朋友今年丰收了。
【品味】“旧毡帽”是戴在农民头上的,足见其生活的贫困。
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便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
【品味】“气也不透一口”,写出农民朋友急于想知道米价的迫切心情。
“占卜”两个字写出了辛苦的农民们的命运并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糙米五块,谷三块。
”米行里的先生有气没力地回答他们。
“什么!”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
“在六月里,你们不是卖十三块么?”“十五块也卖过,不要说十三块。
”“哪里有跌得这样厉害的!”“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么?各处的米像潮水一般涌来......,过几天还要跌呢!”【品味】“潮水一般涌来”形容米多,暗点题目“多收了三五斗”。
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一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
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田多收这么三五斗,谁都以为该得透一透气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收了三五斗》赏析
“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
齐般舷的菜叶和垃圾给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船和那船之间的空隙。
”这一句说明了环境肮脏,反衬出农民的地位低下。
第一交代了故事的发展环境,以及人物。
“糙米五块,谷三块”。
说明了粮食丰收成灾。
占卜:写出了他们希望与担心交织的矛盾心理。
几顶旧毡帽:结实了是苏南地区的农民的外貌,用了借代的手法。
农民感情的变化:希望——愤激——哀求——失望。
米行先生的语气变化:冷笑——厌烦——鄙夷不屑——威吓。
丰收成灾的原因:⑴洋米洋面的大量倾销
⑵投机商“同行公议”,互相勾结,意压价格,
⑶遍布各地的“局子”,使得农民没有选择。
⑷向地主家的地租。
⑸路路断绝。
其实对于小说中故事的描述,用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来说,谷物属于缺乏弹性的商品.也就是说,你价格高,我们每天吃的是那么多,你价格低,我们每天吃的还是那么多.当丰收的时候,谷物的供给比需求高很多自然价格会下降这个理论就是"谷贱伤农".在哪都避免不了的.所以现在我国对农产品才会有"支持价格",否则丰收年的结果会是一样的.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课文《多收了三五斗》是原文的节选,被删去的部分是在课文的后面。
那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杂文的笔调,描绘城市各界对“谷贱伤农。
这一事件的反应,刻画了地主、金融资本家、工业资本家等各种人物的嘴脸,并描写了农民破产后忍痛卖耕牛、借高利贷,或因抗租而被关押,或沉溺于赌博;或逃往上海等各种悲剧结局。
原文还表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谷即使不贱,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农也得伤。
后面的一部分虽然被删去了,但节选部分本身就是一篇很完整的短篇小说。
二、关于本文如何划分段落的资料
1.华蓓蓓《“使学生得到实际的益处”——谈谈(多收了三五斗)的分段》(节录):
……这些资料都把这篇课文分四段。
但根据自己的粗浅理解,我觉得这样的分段是可以讨论的。
说是按地点分吧,的确,前面是写了“米行”“街上”“船上”等几个地点,但最后一段
没有指明地点,又怎么理解呢?并且,根据这个地点,那么第一节写了‘码头上’,也该单独成为一段吧。
所以我认为按地点分为四段是欠妥的。
说是按事情分吧,不错,前面是写了“粜米”,购买日用品和“酒后发泄”等事,但最后一节并没有写具体的事,又怎能和前面并列成为四段呢?
……
经过反复考虑,我终于大胆提出了我的看法,就是根据时间进行分段,全文可分两段。
第一段写丰收的某一天,在江南某一小镇发生的事情。
第二段是说这样的悲剧第二天又将在这个小镇和其他各镇上发生,是第一段的深化。
这种分法,也许会给人以“头重脚轻”的感觉,但却是顺理成章的。
因为这种结构方法正反映了叶圣陶先生组织安排材料的独具匠心;也正是这篇文章之超出于同类题材其他文章的地方之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客,第一段还可按事件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段到第三段为第一层次,交代粜米这件事发生的背景及文中的主要人物。
接着再分别以粜米、购买日用品、酒后发泄等为第二、三、四层次。
2.叶圣陶《关于(多收了三五斗)及其他——给华蓓蓓同志的复信》:
蓓蓓同志惠鉴:
来信昨日接读。
我去年患病,到今心思体力还不大如前,目力又不济,只能简单作复,务请原谅。
作者作文,不管自觉不自觉,写不写提纲,总有先后次第。
教学生阅读,要课文分段落,无非要学生辨明这个先后次第,借此养成自己思索、说话、作文的好习惯。
我的这篇《多收了三五斗》常被选用,因而各种教学参考书常有提及。
可是我不曾收集来看,因为我不担任教课。
今天取出《多收了三五斗》来看,我同意足下分两段,前段又分几个层次的说法。
参考书难免有不足之处,教师要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我非常佩服足下这个意思。
教师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又能不断研究和实践,掌握启发学生和引导学生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得到实在的益处。
敬礼
叶圣陶
四月六日下午
(两文均载《语文学习》1980年第二期)
三、关于《多收了三五斗》的社会背景和创作经过:
30年代初,洋米洋面充斥中国市场,米价大幅度下跌,使广大产米区失去了销纳的场所,农村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之下,已经濒于破产。
当时上海人一般吃的是安南米、暹逻米以及美国面粉和澳洲面粉。
正如当时有的评论文章所指出的,连年灾荒,农村中“十室九空”“哀鸿遍野”;同时,“洋米输入……其富人仍然可以谷食饶足,廪囷不空,口腹不饥”。
1932年邀天之幸,各地粮食丰收,可是粮价太贱,农民的贫困反而愈加深重,“放下禾镰,没有饭吃,成为农村之普遍现象”。
甚至,“有许多田地图为粮价太残简直没有人去收获,恐怕收起了反而赔累”。
《多收了三五斗》反映的正是当时的社会现象。
这篇小说从1932年秋天开始酝酿,到1933年7月1日在《文学》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历时9个月之久。
叶老把农村破产这个社会问题放到自己所熟悉的环境——甪直中去表现。
甪直是鱼米之乡,1917年春,叶老在甪直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在这里生活了5年,他熟悉这里的生活,这里的农民。
当谷贱伤农的乌云笼罩着农村的时候,叶老最关心的是那些“旧毡帽朋友”的生活。
他们的遭遇和心情,叶老完全可以想像得出。
他把平时积累的材料,进行细细的筛选,综合成为反映新的主题的材料。
叶老经常说的:写小说要严格的从生活中取材,不能随便编造。
随便编造的小说是没有生命力的。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创作的素材贵在于平时的积累,要善于把生活中的见闻贮存起来。
“文艺家如能随时观察,无论是什么人物,是什么思想言语,即不立著于篇,而蓄积既富,需用时自有‘俯拾即是’之乐。
”正由于叶老善于观察生活,蓄积材料,在离开甪直10年之后,仍能把甪直的生活写得十分真实,以致当地老人传说叶老在1932年秋天去过甪直,并赞美叶老把米行的店伙们写活了。
其实1932年秋天,叶老正在上海开明书店主编《中学生》杂志,并未离沪。
这个传说从侧面说明以甪直这样的水乡市镇为背景的《多收了三五斗》写得多么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