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教学设计
细菌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1)
《细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通过与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2.科学思维: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想:通过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推测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习良好的观察、分析、思考、合作探究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4.社会责任: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认同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技能训练了解洗手的重要性后,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2.教学难点:巴斯德实验: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拓展了解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
视频和PPT
四、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讲授演示法、观察、启发式教学法、自主学习法、情境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基本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基本完成,讲课思路清晰,语言表达能力流利,肢体语言丰富,教师积极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合作探究的科学思维能力。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4.2《细菌》精品教案
细菌
一、教材分析
“细菌”一节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内容。学生在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后,进一步学习作为一类单细胞原核生物的细菌,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和生殖三个方面介绍细菌。首先通过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带领学生慢慢揭开细菌的“面纱”。而后介绍了细菌的形态。通过“观察与思考”,学生在认识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基础上,通过对比,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的结构,再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最后介绍细菌的生殖及适应环境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2.描述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的主要特征
3.尝试进行驳斥“自然发生说”的实验设计,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4.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鹅颈瓶试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5.认同细菌繁殖速度快,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菌的结构。
(2)细菌的生殖。
2.教学难点:
(1)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2)原核生物的概念。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细菌的发现看不到?
利用数据说明细菌的微小,指出10亿个
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
所以肉眼是看不到的。
人类是怎么发现这类生物的?
总结学生的讨论、回答,介绍列文虎克
的贡献。
引导讨论:细菌哪里来的?
教师介绍有关细菌来源的两种观点。由
于观察到肉汤里会自然形成细菌使肉汤
变质等自然现象,19世纪前的人们广泛
相信细菌是自然发生的,当时一些著名
的科学家都支持这一观点。而另外一些
科学家则认为细菌是从原来已经存在的
细菌中产生的,肉汤变质是因为空气中
初中生物教案《细菌》(精选11篇)
初中生物教案《细菌》(精选11篇)
初中生物教案《细菌》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②了解细菌的形态类型、基本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特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②通过细菌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细菌营养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能力。
3、情感目标:
①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②重视搞好个人卫生。
二、重点和难点:
①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②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细菌的发现
1、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解细菌呢?
2、学生阅读课本58—59页。
3、知道了解巴斯的实验。
(二)细菌的形态结构:
1、过渡:细菌很小,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呢?
2、细菌图片展示。
(三)细菌的生殖:
1、过渡:我们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样繁殖的?
2、课件展示。
(四)课堂练习:
(五)作业:
附板书
第二节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
2、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初中生物教案《细菌》篇2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通过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2.通过分类、对比等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细菌的特殊结构。
难点:区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导学案
第二节《细菌》
年级:八年级课型:新授课时间:年月日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说出细菌鱼人类的关系。
3.认同发现细菌的过程中理性的怀疑和技术的进步起到的作用。
学习重点: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学习难点:
“观察与思考”活动:比较细菌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反思与补充:
预习案
一、预习提纲:
1.细菌有哪些形态结构特征?
2.细菌是这样进行生殖的?
二、预习检测:
1.世界上最先发现细菌的人是国家的。
2.被称作“微生物学之父”的人是国家的。他通过著名的“鹅颈瓶实验”向世人证明了引起鹅颈瓶中肉汤变质细菌是由来自的细菌在瓶中大量生长繁殖造成的。实验结果,向世人证实
3、按照细菌的形态可分为形、形和形细菌。
4、细菌的基本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和。
有的细菌外面还有可以运动的,有的细菌外面还有起到根号保护作用的。
5.细菌通常的生殖方式。
6.有的细菌在生长繁殖的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
踏实细菌的休眠体,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
【展示交流】分小组交流以上内容
行课案
【合作探究】
1.破伤风易感染较深的伤口,皮肤滑坡不易感染,为什么?
2.细菌有哪些基本结构?有哪些特殊结构?
3.细菌结构与植物细胞相比有哪些区别和联系?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自养还是异养?依据是什么?
4.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是:
(1)生殖方式是,简单、成功率高;(2)环境干燥(缺水)、低温时(温度不适宜)或食物匮乏(缺有机物)时,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能形成;(3)细菌或芽孢个体都,质量(重量)都,可以随风飘散,传播能力强;(4)条件适宜时,细菌繁殖速度。
人教版初中生物细菌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细菌教案
教材: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
年级:初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菌的结构和生活习性;
2. 掌握细菌的分类和繁殖方式;
3. 能够描述细菌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重点:
1. 细菌的结构和生活习性;
2. 细菌的分类和繁殖方式。
教学难点:
1. 细菌的繁殖方式;
2. 细菌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细菌的图片和示意图。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细菌的图片和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外观和结构,激发学生对细菌的兴趣。
2. 学习细菌的结构和生活习性:介绍细菌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包括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等,以及细菌的生长和营养方式。
3. 学习细菌的分类和繁殖方式:介绍细菌的分类方法和繁殖方式,包括按形状分类、按病原性分类、二分裂繁殖等。
4. 讨论细菌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引导学生讨论细菌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包括有益的细菌和有害的细菌,以及如何预防和控制细菌引起的疾病。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 作业布置:布置细菌相关的作业,如查找有关细菌的资料并整理成小册子。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细菌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细菌的结构和生活习性,掌握细菌的分类和繁殖方式,以及细菌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人教版生物《细菌》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人教版生物《细菌》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人教版生物《细菌》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生物《细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细菌》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
2.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3.教学难点
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4.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准备
准备细菌的形态、结构等图片资料,显微镜,细菌永久涂片。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建议
本节课的导入可以这样设计:
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说课稿(推荐2篇)
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说课稿(推荐2
篇)
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分四个方面
(一)首先是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本章教材的引入是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开始的,是在学生学习了植物和动物以及生态系统的组成之后进行的教学,为后面真菌的学习作了铺垫,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其次是教材内容
虽然学生对某些细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细菌的繁殖、结构特点、营养方式的知识,缺乏认识,难以理解。因此,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的,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启发他们进入微观的环境中去。教材在本节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脉络安排内容,讲述细菌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侧重引导学生自己通过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来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获得基础知识,发展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学习本节课是为后面讨论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起了铺垫的作用。
(三)再是课程标准:
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而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是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是生物科学的最终目标,《细菌》是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下的第八个一级主题生物多样性的内容,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在二级主题《生物的多样性》中,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4.2细菌教案
第二节细菌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在上一节课,同学们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菌落特征等,对细菌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作为分解者,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方面讲述了细菌的基本知识。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利用日本731部队在我国进行细菌研究,大搞细菌战等材料导入新课,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民族责任感。然后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细菌的个体很小,其形态和结构特点又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可以通过展示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的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得出细菌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的结论;再通过《观察与思考》材料,让学生了解细菌的结构。通过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相比较,突出细菌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根据细菌没有叶绿体,引导学生推测细菌的生活方式,得出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生活方式为异养的结论。
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以及芽孢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或用课件展示等形式,使之形象化。
本节教学要以观察、讨论为主,重点对学生进行推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 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
3. 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学习教案
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学习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 掌握细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性
- 了解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课: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 细菌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 细菌的分类方法和主要分类群
-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第二课:细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性
- 细菌的繁殖方式:二分裂、芽孢形成等
- 细菌的生活性:需氧细菌、厌氧细菌等
- 细菌的生活环境和适应能力
第三课: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细菌在分解和循环物质中的作用
- 细菌在食物链中的地位和作用
- 细菌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性
第四课: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 细菌的观察方法和实验设计
- 制作细菌培养皿和培养基的方法
- 进行简单的细菌培养实验和观察
教学方法
- 以实验为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结合生活实例和图示进行讲解
- 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和讨论
教学评价
- 细菌分类和形态结构的笔头测试
- 细菌繁殖方式和生活性的实验报告
- 细菌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小组讨论
- 细菌观察和实验能力的评估表
参考资源
- 教材《生物》八年级上册- 细菌图片和示意图
- 细菌培养实验材料和设备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细菌和真菌
考点扫描考点扫描:
1、区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概述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2、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及生殖方式。
4、常见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繁殖特点。
5、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应用。
6、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7、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的中的作用,食品腐败的原因及保存方法。
重点1、细菌的发现、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繁殖特点。
2、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应用;
难点 1、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2、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考点扫描
一、知识梳理,构建知识网络(一)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出示长霉的食物,腐败的水果这些
实物),随着气温的升高,为什么这些
食物腐败变质的时间越来越短为什么
呢?细菌和真菌的结构特征是怎样
的?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是什
么?我们人类又是如何利用细菌和真
菌的呢?导入课题
让学生明确本章内容的考点。(出
示幻灯片2)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非
常广泛,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些菌落,
细菌的菌落和真菌的菌落各有什么特
点?如何培养细菌和真菌呢?(出示
幻灯片3)让学生完成导学案上内容
并让学生展示。
我们培养的是细菌的菌落,单个
的细菌我们用肉眼能看到吗?那么细
菌最先有哪位科学家发现的?结构特
点又是怎样的呢?(出示幻灯片4)
让学生完成并展示。
我们着重的复习一下细菌的基本
结构。(出示幻灯片5)让学生到讲台
上讲解。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明确考点。
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内容并展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4.2《细菌》名师教案
第二节细菌
一、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
通过对细菌的学习,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用批判性思维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的理性思维。
2、学习目标
知识: 1、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根本形态;
2、能识记细菌的构造特点;
3、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拟,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4、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
能力: 1、通过巴斯德的实验,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思想;
2、通过观察细菌构造示意图,回忆动植物细胞的构造,总结出细菌的构造特点,培养观察能力,比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开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3、通过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
2.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和构造较为陌生。所以要求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分析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了解细菌的形态、构造和生殖,进而明确讲究卫生的重要性。
三、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查看?细菌?预习任务和?细菌?预习活动,初步了解学生本课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预习检测作答情况及学生学习问题反应情况。
课前5分钟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展总结展示和解答。
〔二〕课堂设计
教学过程:
时间教学环
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说明
导入提出问题:是什么引起食物〔肉汤〕变质的?由此引入课题。产生兴趣,主动
探究
肉汤变质图
片
细菌的发现提出问题:肉汤中细菌是从哪里来
八年级生物教案《细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形态结构,认识细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2.技能目标:能够观察并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角色。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细菌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形态结构。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
1.细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2.观察并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
四、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加强学生对细菌的认识。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五、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10分钟)
1.向学生提问:你们平时经常听说或见到细菌吗?你们对细菌有什么了解?
2.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思考:细菌在自然界中是否有重要作用?
Step 2:学习细菌的基本特征(15分钟)
1.出示细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细菌的外观特征。
2.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总结细菌的基本特征:单细胞微生物、无细
胞核、形态各异(球形、杆状、螺旋形等)。
3.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正确的解释: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没
有细胞核,形态各异。
Step 3:实验探究细菌的形态结构(30分钟)
2.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让学生逐一观察细菌标本,并用显微镜进行放
大观察。
3.提示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细菌形态结构,并进行记录。
4.结合学生的观察和记录,引导学生总结细菌的主要形态结构:球状、杆状、螺旋形。
Step 4:细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1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细菌在食物发酵、土壤肥力和人体消化中的作用。
细菌——细菌的结构 教学设计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细菌——细菌的结构教学设计
【导入】
铭记历史:发生于二战的细菌战介绍,
引出课题——细菌的结构。
【知识点一】细菌的结构
1.根据细菌结构示意图,讲解细菌的
各结构名称和功能
2.提问:根据细菌的结构特点推测,
细菌能够像植物那样制造有机物
吗?
3.比较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
4.总结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①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相比,最大
的区别是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
②细菌与植物细胞相比,细胞质中
还没有叶绿体
【知识点二】细菌的形态
根据所学的细菌知识,以“第一人称”
生物教学设计案例(共8篇)
生物教学设计案例(共8篇)
第1篇:初中生物《细菌》教学案例设计
------
《细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内容分析
《细菌》一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章节。
第五单元即《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着重为了介绍除七年级上、下册学习了的植物、人之外的动物和微生物,而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是微生物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习动植物和人等生物不同,了解细菌更有利于从微观领域去了解生物世界,体会生物界的丰富多样,为第六单元学习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
2.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本60页细菌结构示意图、进而分析讨论和归纳与总结细菌细胞的结构的过程,获得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从而各种能力得到了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3.教学重点:细菌的结构特点和营养方式
4.教学难点:细菌的营养方式
※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动植物,人等自然界用肉眼显而易见的生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了本章前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学生对细菌这一“耳熟能详”却又“未曾谋面”的生物具有浓厚的兴趣。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去学习和了解关于细菌“长什么样”和如何繁殖等想管你知识。与此同时,由于细菌结构微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细菌 教学
一、细菌的发现 1、虎克制作显微镜与细菌的发现 列文•虎克是怎样发现细菌的?
列文•虎克——细菌的发现者 列文虎克制造的能放大200~30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雨水和牙垢等物质,发现了 状、螺旋状和球状的小生物,这些小生物有的单个存在, 一起,这就是后人所说的细菌。
列文·虎克的画像及 其绘制的微生物草图
人类对细菌的利用
甲烷细菌:在无氧条 件下可产生甲烷,是生产 沼气不可缺少的细菌。
苏云金杆菌:可用来 制造生物杀虫剂,有效杀 死菜青虫、蚊子等害虫。
本课小结
寄生
营养方式
腐生 细
分裂生殖 繁殖方式 菌
芽孢
高温、干旱 低温
球状 杆状 螺旋状
肺结核等 有害
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
细胞壁
细胞膜
单
细
胞
细胞质
个
体
遗传物质
异养
生殖 营养
发现 细菌 结构
大小 形态
十分
杆状 螺旋
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DNA,无成形的细胞核
1、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是( A )
A、巴斯德
B、列文.虎克
C、弗莱明
D、达尔文
2、有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形成对恶劣环境 力的休眠体是( B )
A、孢子
B、芽孢
C、种子
D、芽体
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学习教案
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学习教案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细菌的结构特点和生殖方式。
2. 掌握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了解细菌的分类和分布。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细菌的图像和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 细菌的结构特点。
2. 细菌的生殖方式。
3. 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
1.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 细菌的生殖方式。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PPT、图片、视频等资料。
2. 细菌模型或实物模型。
3. 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利用PPT展示细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细菌。
2. 提问:你们对细菌有什么了解?细菌有什么特点?
自主学习
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细菌的结构特点和生殖方式。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讲解。
课堂讲解
1. 讲解细菌的结构特点,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形的细胞核等。
2. 讲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包括分裂生殖。
3. 讲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课堂互动
1.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2. 讨论:细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食品腐败、疾病传播等。
实践活动
1. 观察细菌的实物模型,加深对细菌结构的理解。
2. 进行细菌实验,如细菌的培养、观察等。
课堂小结
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点评并补充。
五、作业布置
1. 绘制细菌的结构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作为分解者,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方面讲述了细菌的基本知识。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利用日本731部队在我国进行细菌研究,大搞细菌战等材料导入新课,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民族责任感。然后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二、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章节,首先讲述了细菌的发现过程,然后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证实了细菌是由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接着学习细菌的三种形态:杆状、螺旋状和球状;本主要课通过“观察与思考”认识细菌的结构,并通过回忆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从而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
2、学情分析
在上一节课,同学们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菌落特征等,对细菌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细菌的个体很小,其形态和结构特点又是本节的重点内容。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以及芽孢的形
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或用课件展示等形式,使之形象化。
本节教学要以观察、讨论为主,重点对学生进行推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
3、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电子显微境下的细菌图片,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并进一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2、观看教师展示的细菌分裂的图片和课件,了解细菌的快速繁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和对科学研究勇于探索的精神,意识到讲究个人卫生的必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特点和细菌的结构特征;细菌的营养方式;
细菌的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
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
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导学案,ppt课件,显微镜,细菌永久涂片等。
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站,搜集与细菌有关的材料;加强课前对本节内容的预习。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用多媒体展示与细
菌战有关的图片
讲述:731部队当时
已具有可将人类毁
灭数次的细菌武器
生产能力,他们的
“研究成果”投放战
场,致使20多万人
死伤。
教师趁机激活学生
的思维,设疑导入课
题:细菌是一类什么
样的生物?它为什
么会被侵略者利用
来危害我们人类
呢?这就需要我们
学习第二节:细菌。
学生交流所知
道的细菌战的
历史知识
学生通过观察
图片,阅读资
料。
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对日本侵
略者充满了仇
恨,纷纷表示要
好好学习,报效
祖国,使祖国更
加强大。
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引出课
题。
设置问题要求学生用10分钟通过看书自学培养学生自己
引导自学的时间完成导学案
上的内容。一边巡视
一边适当地提醒学
生注意的问题。解答导学案上
的【自主学习】
中的问题,同时
记忆一些知识
点。
获得知识的能
力。
小组合作完成对细菌的学习
播放有关细菌
的知识的视频,给学
生一个总体上的认
识以及学习。
引导学生小组
合作完成导学案上
【自主学习】中的5
道题。一边巡视一边
加入小组和学生一
起讨论。然后找小组
代表交流,如果学生
讲得不当的地方,使
用PPT播放再加以指
导、指正。
观看视频,进一
步学习有关细
菌的知识,接着
小组合作讨论
导学案上【自主
学习】中的5道
题。然后每小组
派出代表分别
交流答案,完成
自主学习。
让学生明白科
学的发展与技
术的进步密切
相关,科学的新
发现是建立在
缜密的思维和
精细的实验基
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