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3文学类文章阅读高效演练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课件
议论文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 实、讲道理等方式阐述作者的观点 和主张,具有逻辑性、思辨性、针 对性等特点。
其他实用体裁
如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具有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需要根据不同体裁进行有针对性的 阅读和理解。
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识别和运用
01
事实论据
《背影》
以朴实真挚的笔触,描写 父子之间的深情,让学生 感受亲情的伟大与深沉。
《故都的秋》
通过对故都秋天的描绘, 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与 留恋,引发学生对时间与 生命的思考。
结合历年高考真题进行实战演练
2022年全国卷I《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通过诗歌鉴赏,考察学生对诗歌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的理解与掌握。
02 文本解读与主题 思想把握
文章结构分析与段落大意概括
分析文章整体结构, 理清文章思路。
注意段落间的逻辑关 系,理解文章的层次 和脉络。
概括段落大意,明确 每段的主题和要点。
关键句、词、段落的寻找与理解
寻找文章中的关键句、词、段落,理 解其含义和作用。
探究关键句、词、段落的深层含义和 隐含信息。
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 ,鼓励学生互动交流,分享学习
心得和体会。
针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 题和困惑,及时进行答疑和指导
,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06 阅读速度提升与 答题规范训练
阅读速度提升方法分享
跳读法
通过快速浏览文章,抓住关键信 息,忽略次要细节,提高阅读速
度。
寻读法
根据问题中的关键词,有目的地 寻找相关段落和语句,迅速定位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 读课件
汇报人:XX 20XX-01-25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三 专题一
第二步:微观研判,分析人物和环境。 1.关注描写,认识人物 主要人物:格罗斯文诺8829。 形象特点及分析:①喜欢读书,待人礼貌。“谈了谈彼此 正在读的几本书”“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 ②饱受苦难,热忱坚强。“17岁时她嫁给自己不喜欢的男人, 以后一直分居。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 年仅18岁。” ③真诚善良,敢于信任。从中间谈话的部分可以看出。 ④厌恶战争,热爱生活。从“她常常跟儿子说话,好像儿子 还活着。她形容儿子像朝霞一样美”可以得出。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 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小说情节构思的艺术效果。情节题要注意运 用“四要素一联系”(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联系读者作 用)答题法。小说的全部情节都围绕“电话”展开,“打电话” 也就成为了组织情节、表现人物、反映主题的关键,同时, 要考虑“打电话”的特殊性,即男女双方并未见面,全文主 要是语言描写,在充分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时,又能充分 调动读者想象,从而丰富人物形象和主题。 答案 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 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 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 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 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情景,在
用 小说中起到什
(2)题干中有 ④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一般来说是
类
“作用”“意 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常用答题术语:揭示
么作用?
(3)请分析小说
义”“效果” (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 等字样。 出主题等。
答案 (观点一)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 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 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 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 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 节变化的背景。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ppt (2)
三、(2017 年高考新课标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9 分) 导学号 00774002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
化建设的要求, 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
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
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
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
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
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
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
•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 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 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 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 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 时尚。 •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 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 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 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 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 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 化乡村记忆。
•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 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 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 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 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 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 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 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 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2017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二轮...
2017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二轮...试题预览高考原创押题卷(一)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臧否(pǐ)擘画(bò)压轴戏(zhòu)情不自禁(jīn)B.瓶颈(jìnɡ)乖戾(lì)嚼舌头(jiáo)熏陶渐染(jiān)C.粘贴(nián)消弭(mǐ)抹稀泥(mǒ)自出机杼(zhù)D.间歇(jiàn)档期(dǎnɡ)混凝土(hùn)靡日不思(mǐ)A [B项,“颈”读jǐnɡ。
C项,“粘”读zhān。
D项,“档”读dànɡ。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导学号:74812095】A.近来年,作为泊来品的西方情人节在中国越来越受年轻情侣的欢迎。
虽然离情人节还有好几天,但是各种鲜花的价格已经是“涨声一片”。
B.北京故宫中的体顺堂原为皇后临时居所,院内陈放着巨大的水晶石,寓有光明磊落、纯洁无暇之意。
同治初年,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时,慈安皇太后在此居住。
C.李泽厚把美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为“悦耳悦目”,中间一层为“悦心悦意”,最高层为“悦志悦神”。
江南新村的硫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令人赏心悦目,跨越了美的三个层次。
D.在春节来临之际,“抢红包”大战慢慢发酵,互联网巨头在各种社交平台上给全国网民和手机用户分发“红包”,目的是让用户尽量多地用自家的支付工具。
D [A项,泊-舶。
B项,暇-瑕。
C项,硫-琉。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行百里者半九十。
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
B.前两年的微商暴富神话,吸收了很多人参与其中,朋友圈里到处都是卖面膜、卖奶粉的,或软或硬的营销广告令人不厌其烦。
C.只有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才能阻止劣质食品甚至有害食品登堂入室,真正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2017_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 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2实用类文本阅读 ppt课件
祖德先生第一次发现得了重病,就是在赛场上。1980年, 在四川乐山全国比赛中,祖德先生连连便血,依旧想着要去赢 下比赛,还用美国著名作家杰克 · 伦敦笔下的老拳手汤姆· 金的形 象鼓励自己。全国比赛完了,他获得第三名,就没有离开四 川,等待下一场在成都的新体育杯比赛。不料开赛不久,他便 大口大口吐血,被人扶进医院,不得不告别赛场。他怅然长 叹:“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运动生命结束了。” 这年 9月,祖德先生被查出身患胃癌。他在病床上完成了自 传《超越自我》,这本感人至深的作品打动了无数棋迷和读 者,并在 1994年获得“人民文学奖”。
高考
第 一 大 题
现代文阅读 (35分,第1~9题)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第4~6题,12分)
《考试说明》对本部分的要求是: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 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 手法。虽然《考试说明》对选文设定了四种体裁,但通过对全 国卷自实行新课标命题以来的试题研究,发现全国卷在实用类 文本阅读的文体选择上比较固定,一直考传记,其他文体从未 涉及。为增加高考的针对性,本部分只编写传记。
的围棋领军人物;而中国围棋崛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风云 际会之时,他功不可没。 陈祖德是中国棋院院长、中国围棋协会主席,但他似乎并 不在乎官员的身份,除了官方活动,他一般都以棋手以及围棋 研究者的身份出现。
陈祖德在回忆自己和围棋难解难分的一生时说:从我自己 来说,对棋的感触非常深,这是我一辈子最大的精神寄托,没 有东西可以替代的寄托 „„我现在下棋的机会太少,而我又特 别喜欢下,到外地出差,到任何地方,都会找人下棋,即使是 爱好者也好。这是一种最大的乐趣,最大的满足。即使我再 累,下棋也有一种幸福感。
第二步:挖隐性形象,“二评价”“三注意” “二评价”就是作者的评价和文中他人的评价,也就是从 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中概括传主性格或形象,从文章中引 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中概括分析传主形象。 “三注意”就是注意细节、关系和链接。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案(1)现代文阅读(Word版,含解析)
考案1现代文阅读本考案共4页,共10题,共95分,考试时间95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00774476以前我们的文化是以大为特征、以大来标榜的。
我们创造了大城市、大工厂、大烟囱、大流水线、大广场、大厦……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忍受大污染、大拥堵等等。
可以说,对于“大”的迷恋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问题的症结所在。
与此同时,信息社会的来临却让我们发现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
首先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时代,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
随着这种技术向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其他领域的渗透,我们逐渐体会到,“微”和“小”其实是一种更亲切、随和、灵活、更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
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微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微”已成为时代文化关键词。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媒体、微广告、微支付、微信用、微管理、微投资、微生活……所有这些以动态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去中心化为特征的新兴的传播方式、文化形态乃至经济活动形态、日常生活形态,已经在潜移默化间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时代。
站在这个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性转型的高度看,“微文化”透露出转型的信息。
“微”不仅是一种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理想和审美理想,更标志着我们这个时代的转型。
在微时代,权利更加分散,微技术使得真正的“草根”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
微时代的经济更加尊重每一个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它提供的服务更加体贴入微。
“微时代的文化”众声喧哗,张扬个性,它是一种平民文化、草根文化,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由于低门槛和便捷性所带来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自主性。
此外,它还打破了传统广播、电视等信息单向流动的特点,打破了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实现了信息的充分交流、互动和对话,建构了一个新型的公共空间。
微文化也是一种充满青春朝气的生动活泼的文化。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ppt (1)
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 句子。 2016 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李清霞《陈
•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 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 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纪 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 (何西来《关于(白鹿 •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 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应。这就 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 • (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
不管是零下 30℃的严寒,还是 40℃的高温;不管是荒无人 出现在哪里。
还是乘风破浪的军舰里,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本水主持研制的导弹
• 当堪称防空“杀手锏”的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 年阅兵式上初露峥嵘时,于本水默默地注视着 的一幕,禁不住泪流满面。 • 只因为青年时代“一定要为国家研制先进的武 梦想,于本水将全部身心都献给了我国的导弹
•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 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 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 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 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 意…… 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 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 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 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 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 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 和行为,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内核。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三 专题二
(3)这篇文章是怎 样。
样构思的?请简
要分析。(2012年
大纲卷)
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 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 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2)结构、思路 结构角度可考虑有设置悬念、作铺垫、伏笔照应、首尾 呼应、结构完整、承上启下等作用。思路角度可考虑暗 示、揭示了什么样的思路等作用。 (3)表达技巧 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如果特点较突出, 则要从该技巧出发考虑渲染气氛、画龙点睛、对比衬托、 象征等作用,也要注意表达技巧自身的作用。 (4)读者情感或心理 从这个角度可考虑有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 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 等作用。 上述维度、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就不必
强答。
(一)开头句段作用“5考虑”
(1)作者回忆童年迷路
1.开篇点题
的经历,在文中有什
首段的作用往往是呼应题目,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
么作用?(2016年天津
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卷)
2.引起下文
(2)母亲和行人的对话
引起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或设
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题干中有
⑨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 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 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 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 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 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 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局
置悬念,暗示下文解释;或运用特殊语言,以照应结尾。
2018年高考语文大二轮总复习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2 小说阅读(含答案)
专题二小说阅读提升1内化读文的“3大步骤”[例析命题点和读文技巧](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14分)天嚣赵长天①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②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
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③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
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
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④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
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⑤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⑥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⑦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⑧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辱的地位。
⑨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
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⑩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⑪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
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⑫“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⑬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⑭真真切切,有人敲门。
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
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⑮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
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
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⑯“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⑰“门别开得太大!”⑱“找根棍子撑住!”⑲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2017-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高考22题逐题特训2
高考22题逐题特训(二)高考第1~3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二)一、(2016·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周飞亚《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
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
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趋式微。
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
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
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为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似乎还不够。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
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
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议,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目标,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
2018年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解析
WORD 格式整理版绝密★启用前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 )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学习好帮手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高考第二轮复习检测--文学类阅读
高考第二轮复习检测--文学类阅读高三2013-02-13 14:53高考第二轮复习检测--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一19题。
①被小鸟的啁啾叩醒,天已大亮。
没有看时间,这样的大假,何必在乎时间这个概念,最好就是睡觉睡到自然醒。
有时,淡忘也是一种惬意。
便想到该到田野里走走,去踏踏晨露,去觅觅乡下久违的静,那清晨带着辰曦清凉,带着泥土芳香的静,没想到在田野深处。
在静的极点,我却听见大地之语,一种可以令人陶醉,可以令人震撼,令人淡忘一切的地籁声音。
②当“地籁”这个词跃入我的脑海的时候,连我自己都感到吃惊,那个庄子的发明早巳被人淡忘,我是不是在生造词语?可是,在经历了瞬间的怀疑后,我仍然坚信不移地把它保留了下来。
也不查什么词典,也不进行什么求证,我只相信自己的感觉;何况,没有地籁,哪来天籁,我认为,它们本来就是一种天撮之合。
感觉是最真实而生动的存在。
比如此刻,天空很高,清新而湿润,没有南去的雁阵,没有悬浮的苍鹰,甚至没有飞鸟。
太阳刚冒出地平线,爬了一竹竿高,还在不停地攀升。
刚收割过油菜和小麦,地面显得有点落寞与荒凉。
田埂上的杂草,有的已追随小麦油菜足迹,留下一些枯瘦的凋零;有的仍保持着浓郁的绿,可是那绿已被割的脚跟踏碎。
耕牛拖着弯弓似的犁,把胡子拉渣的麦桩翻开,压在地下;油菜田里那几堆灰烬,也一一被犁铧卷起的泥浪吞噬.我知道,这是大地的又一次真正涅磐,痛苦与快乐,死亡与新生,都是它的主题.一切依附于大地的作物,都在重新洗牌,只有方式,没有有无。
它们似乎在遵循同一道口令,踩着相同的节拍。
这口令来自哪里呢?我想,如果有,那就是大地之语了,一种生命本原的言说方式。
③对,是大地之语。
当想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悠地一个激灵,被什么触摸,咯噔了一下,一种发现大地秘密的兴奋。
再静心屏气,细嚼慢咽,欲去求证。
此时,便仿佛听见了一个声音,大地之音,游丝般轻曼,仙曲般缭绕,从地心深处传来。
我感到,这大地似乎早已洞悉我的心事,或怀揣许多心事,欲与我对话,窃窃私语。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第4~6题2文学类文本阅读课件
•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 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 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 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 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 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 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 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 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 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 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 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 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 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 道那是罪过!
• [解析] “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 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理解不当,应为 只有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 获得深刻的认识。”
• 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 • 答:示例: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 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 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 [解析] 5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答出两个要
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
(二)第4~6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 Ⅱ.散文阅读
1
高 考 大
2
考 点 大
高考大回放
一、 (2017 年高考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3 题。 14 分) 导学号 00774043 窗 子 以 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
•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 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 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 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 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 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 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 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 外。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 一 二 三 四(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作用类《未婚妻》15.“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答:①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他的“玩笑”引起农民夫妇对“我”的身份的误会,从而推动情节发展;②从人物关系的角度看,他是一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把“我”与农民夫妇、未婚妻联系起来。
16.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人物对比的两个例子,并分别谈谈其艺术效果。
答:①老媪与农民夫妇形成对比,老媪的自私、冷漠更加凸显农民夫妇的善良、热情;(或老媪与其他旅客形成对比,相互映衬,表现出老媪的冷漠和其他旅客的热情。
)②“我”与未出场的“未婚妻”形成对比,“未婚妻”的幸福,突出了“我”的孤苦处境。
17.文中两处画横线的文字对农民夫妇的描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后一处文字对深化作品主题有何意义?(6分)答:①这两处描写表现了农民夫妇纯朴、善良、慷慨的性格特点;②后一处文字在描写农民夫妇误以为“我”是儿媳时表现出的亲情的基础上,写误会消除后仍表现出对“我”的关爱,由表现家庭亲情向表现人间温情拓展,深化了作品主题。
18.综观全文,作品表现了“我”这个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①“我”从农民夫妇对“我”父母般的关爱中感到了温暖,同时产生了对自己身世和处境的伤感之情;②看到农民夫妇一家的恩爱、和谐,“我”产生了羡慕之情;③“未婚妻”的幸福,引发了“我”对亲情、爱情的期待和渴望。
《浣花草堂》19.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4分)【答案】①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
②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
③引出浣花草堂。
20.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4分)(1)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
(2)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答案】(1)①塑像虽然艺术水平一般,但还是清疏的,没有把杜甫仙化;②能够表现诗人本色,这是值得肯定的。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第4~6题文学类文本阅读新题大仓储2
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第4~6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导学号 00774058你送我的雨纳兰妙珠下雨,如老友来访。
云晓得天,不了解地。
河行遍了地,没见识过天。
雨上天入地,见闻最广。
亿万只晶莹的触手,从高广的云深处伸出来,抚触大地。
雨让普通的事变得神妙。
汪曾祺说李贺的诗是在黑底子上作画,雨负责的就是把世界涂成个黑底子,什么情绪都显得鲜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没有前面的凄风苦雨,后面喜的味道就没那么甜了。
于我,平常的日子大多记不清,最终记得的都是雨天。
下雨的时候,你总兴致高昂地说,走,走,出去看雨。
为什么喜欢雨?你答,因为雨有趣啊。
不下雨,多么枯燥乏味!趣自何来?我试着从你的角度想。
下雨了,像一出节目开演:最开始,雨点先是试探着落,噼,啪,噼,啪,像主持人调试话筒,喂,喂喂。
接着,平时矜默的老天就压低声音开腔了,一开腔就容易收不住,遂潇潇簌簌淅淅沥沥,继而哗啦啦啦啦……伞则是玩耍用的道具,让人跟雨捉迷藏。
雨扑到伞顶,什么也没抓住,从伞边溜下来时,这才看到人,一边往下掉一边抓紧说,嘿,原来你在这儿。
隔岸观火,隔伞观雨,居安思危,人在雨中又不在雨中,世界都湿答答的,伞下自成一个干燥空间。
雨像一种温存的、并不伤人的危险,站在险境边缘。
两人同行久了,单人伞嫌挤,就买了一把巨大的双人伞。
伞柄粗壮如老芹菜杆,撑起来有一个大圆桌桌面那么大,走在雨里像移动的小凉亭,又像无形的城堡,敌军万箭齐发,都不能近身。
雨天,在窗口等你回来,没一会儿就忘了是在等,专心看雨。
看得正呆,见一人持伞刺穿雨幕而来,模糊里有个轮廓,像从雾烟里走出,珠箔飘灯,遥遥一笑。
一瞬间暗叹,这人笑得真温柔,真好看……这才认出是你,心头猛地一惊。
雨幕被刺破的瞬间,又自己缝补起来。
每个城,每个季节,雨的体嗅都不同。
或有春雨忽然飞起,王士祯:“今年东风太狡狯,弄晴作雨遣春来”。
雨轻得像马上要融化在空气里。
2017-2018学年全国卷Ⅲ高考压轴卷 语文 Word版含解析【有答案】
绝密★启封前KS5U2018全国卷Ⅲ高考压轴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比较文明是个新课题。
之所以新,是因为我们刚开始习惯以世界为关心对象。
比较文明的目的是理解文明。
个体研究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无视整体的结果一定是盲人摸象。
比较研究是整体下的个体与个体的比较,或个体与整体关系的钩沉。
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以及从世界的维度理解中国,是出和入、间离和沉浸的关系,是辩证发展的关系,是螺旋上升的关系。
有了“从周边看中国”,对中国的认识才会更完整,更接近真实。
比较文明研究是有伦理的。
有些比较无益甚或有害,伦理就是约束。
比如“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比人生轨迹,没什么好比,但在创造文学形象的维度比较,不但有益而且必需。
有些比较无意义,并非学术前提出了问题,而是回答不了“然后呢”这个问题。
比较文明是有方法的。
文明离不开人,物作为文明的见证,也很重要。
物是实实在在的,罐就是罐,盆就是盆。
当年瑞典人安特生在西北见到彩陶就一眼看出它和世界各地彩陶文化的联系,后来我们批判“中国文明西来说”,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
彩陶西来与否和中国的正当性其实毫无关系。
文明比较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制度比较属于宏观的文明比较。
因为有文献,制度很容易比较,但也有缺陷,一是文献资料有太多不可信的成分。
二是制度大概未必属于文明的范畴,它更像是文明的副产品,其本质是制度的制定者对受制度约束的人实践优势的工具。
如今的民主制度在柏拉图那里未必多么理想,同理,当年的“君臣父子”也未必全然“反动”。
微观的文明比较主要在这两个范畴:从具体的物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核心价值观念到具体的物。
前者受时空约束,它是已然的,找出异同作出解释,能改变的很有限。
后者则有超越时空的启发和引领意义:罗马人的沃伦杯与两千年后的中国电影《霸王别姬》同样在叙述欲望与爱的故事;静穆而伟大的希腊石头与北齐佛造像都是人类最伟大的气质与精神的外化,存在于所有不朽的艺术品之中;敦煌的鹿王本生与圣艾格尼斯杯主题都是牺牲……文明的比较,核心在于解释文明的演进,以达成文化认同与自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类文章阅读
—————————高效演练—————————
一、(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锄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问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
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
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
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
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
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
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
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
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
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
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
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
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
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
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
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
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
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
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
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
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
他蹲下
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
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
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
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
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
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
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
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
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
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
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
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解析] A.说六安爷的性格“孤僻”,于文无据。
C.“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的后半部分错,“环保”并不是本文着力表现的主题。
E.“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曲解文意,六安爷的“平静固执”恰恰表现了其对土地的眷恋与坚守。
[答案] 答D项给3分,答B项给2分,答E项给1分,答A、C不给分。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标题的寓意,一般要结合小说的主题来进行分析。
从主题看,“锄”在文中有象征意味,象征了一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民没地可锄,农民主动或被动与土地分离,这不是时代的进步,而是一种时代的悲哀。
[答案]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每点2分,任意3点即可)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小说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显然是为了突出百亩园的悠久历史及其对西湾村的贡献之大;与后文西湾村人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祖业形成对比,反差强烈;突出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答案] 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每点2分,共6分)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可知,命题者的意图就是让学生分析这句话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主题表现两方面的作用。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通篇文章中,六安爷反复说这句话,表现了六安爷的性格特征和内心的隐痛。
在主题表现上,这句话旨在引起人们对农民与土地分离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思。
[答案] 六安爷层面(4分,每点2分)
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4分,每点2分)
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