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痛运用心胃同治方法探讨

合集下载

国医大师徐景藩论治胃心同病

国医大师徐景藩论治胃心同病

国医大师徐景藩论治胃心同病▲徐景藩国医大师(1927.12-2015.3)徐景藩,首届国医大师,曾任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

中老年胃、十二指肠慢性炎症、溃疡病患者,不少兼有胸闷、心悸,甚至心痛彻背等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的病症,并且往往因为一病的加重诱发或加重另一病,谓胃心同病也。

《灵枢·厥病》谓:“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

”这是古人对胃心同病的早期认识及典型症状描述。

徐景藩通过临床实践,在脾胃病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其诊治胃心同病临证经验归纳如下,以飨同仁。

胃居心下脏腑相关胃与心相邻,胃居心下,经脉络属,关系密切。

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灵枢·邪客》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宗气乃由自然界吸入之清气和经由脾胃消化吸收来的水谷之精气结合而成,积于胸中,助心以行血,故胃与心生理上息息相关,胃气旺盛,气血充足,则心脉流畅。

胃居中焦,脾升胃降,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若脾胃虚弱,精微亏乏,气血不足,宗气乏源无以贯注心脉,心脉痹阻则可致心痛。

或因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阻滞,痰瘀内停,心络闭阻,发为心痛。

心主血脉,有助胃的受纳、腐熟。

若胃阳虚微,阴寒内盛,可上逆心胸。

而心气不足、心血瘀阻的患者,气血运行不畅,食少不易消运,有时在心悸、怔忡、真心痛等发作前,常出现胃部的症状,不少上腹部不适就诊于消化科的患者往往是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危重症。

因此,胃与心的生理、病理相互影响,病症可以相兼,应认真诊察,慎为辨治。

审因辨证重视舌脉胃心同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胃脘疼痛,痞满不适,呃逆嘈杂,恶心呕吐,同时兼有胸闷心悸,甚则心痛彻背,面白汗出,头昏乏力。

舌为心之苗,舌为胃之镜,心主血脉,胃气贯脉,故在四诊时应细心注意舌象和脉象。

胃心气阳虚者舌多淡胖,边有齿印,或兼有紫气;阴虚者舌多瘦小,舌质偏红,或红绛少津;血虚者更见舌淡无华;气滞者苔薄白;寒饮湿阻者苔多白腻滑;痰热瘀阻,阴液亏虚则舌苔黄焦干。

2021中医胃心同治理论及其应用范文

2021中医胃心同治理论及其应用范文

2021中医胃心同治理论及其应用范文 摘要: 通过论述胃与心在部位、经络、五行、气血与功能方面的相关性,以及现代医学对胃心相关理论的发展,阐述胃心同治的重要性。

并结合导师陈宝贵教授的临床应用对胃心相关理论作一浅析。

关键词: 胃心相关;胃心同治;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 脑肠轴; Abstract: Thisarticle tries to expound the importance of synchronic treating of heart and stomach,by discuss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tomach and heart in position,meridian,five elements,qi and blood,fun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al theories about stomach and heart.At same time,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analysis of this theory combining with professor CHEN Baogui’s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 heart-stomachcorrelation; synchronic treating of heart and stomach; psychosomatic disease of digesting system; brain-gut axis; 消化系统疾病多伴发不同的情绪障碍,因此深入研究胃心相关理论对于脾胃病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胃心相关的理论基础、病理、现代研究和陈宝贵教授用畅情志、和脾胃法治疗脾胃病经验,阐述胃心同治的重要性。

1、“胃心相关”的理论基础 1.1、部位相近 脾胃居于隔膜之下,为仓廪之官;心者,位于隔膜之上,为君主之官。

从“心胃相关”角度探讨脾胃病的中医治疗

从“心胃相关”角度探讨脾胃病的中医治疗

天津中医药Tianjin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20年9月第37卷第9期Sep.2020,Vol.37No.9从“心胃相关”角度探讨脾胃病的中医治疗*王红霞,王威,周正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381)摘要:通过心与胃在位置、经络等生理及病理联系阐明心与胃的相关性。

总结临床经验,从补心、宁心、清心、泻心角度辨证治疗脾胃疾病,为消化科临床医生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关键词:心胃相关;脾胃疾病;中医治疗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1519(2020)09-1031-03*基金项目: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内“拓新工程”课题(201302)。

作者简介:王红霞(1983-),女,博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内科脾胃病研究。

DOI :10.11656/j.issn.1672-1519.2020.09.16“心胃相关”是指心和胃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脾胃病的患者常伴有心神方面的症状,心的功能异常在脾胃病中也很常见,在辨证治疗时应充分重视心主神志的作用[1]。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脾胃病患者大多伴有情志方面的症状,在治疗过程中如果重视心主神志的作用,往往会有很好的疗效。

笔者研究生期间曾有幸跟诊南京中医药大学全国脾胃病专家单兆伟教授,通过跟师学习及在长期的临证过程中,不断反思,反复查阅文献,将“心胃相关”理论在脾胃病治疗中运用心得总结如下,供同道指正。

1“心胃相关”理论治疗脾胃病的理论基础1.1心与胃的生理联系1.1.1位置相邻,经络相连心居于膈上,乃君主之官;胃居于膈下,乃水谷之海,两者一位于膈上、一位于膈下,仅以一膜相隔。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胃脘当心痛。

”唐宋以前,由于心与胃的位置相邻,常心经本身的病变和胃脘痛相混淆[2]。

在经络联系方面,《灵枢·经别》:“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于脾,上通于心……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

基于中医心胃同治理论治疗胃心综合征心得

基于中医心胃同治理论治疗胃心综合征心得

• 1724•光明中医2020 年6 月第35 卷第11期CJGMCM June 2020. Vol 35. 11基于中医心胃同治理论治疗胃心综合征心得张雪峰苏和张晶6摘要:胃心综合征是由食道或胃部疾患引起的一系列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的临床症候群。

临床中发病率较高,易被误诊为冠 心病心绞痛。

中医临床上根据症状常将其归为‘‘心悸”“胸痹”等范畴,或直接命名为“胃心痛”。

临证治疗时单纯从心论治常常效 果欠佳,采用心胃同治则每获良效,本文从中、西医角度阐述了心胃同治的理论基础,为临床中医治疗胃心综合征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心胃同治;胃心综合征doi : 10. 3969/j. issn.1003 -8914. 2020.11.046文章编号:1003 -89 丨 4 (2020) -11 -丨 724 -02胃心综合征(Gstrocadriac Sydnrome,GAS)又称Roemheld综合征,是由食道或胃部疾患(如:胃、十二 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溃疡病胃后壁穿孔等)引起的一系列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的临床症候群~。

文献报道较少,但临床工作中非常常见。

其临 床特征为患者在既往慢性胃病的基础上出现非劳力性胸痛、胸憋闷、心悸等心血管系统症状,心电图检查常正常,少数出现ST-T改变、心律失常,易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

当排除心血管器质性病变后可诊断为胃心综合征。

中医学中暂没有与胃心综合征完全对应的病名。

临床上根据症状常将其归为“心悸”“胸痹”等范 畴,或直接命名为“胃心痛”。

在中医学古籍中对其描述最早见于《灵枢•厥病》言:“厥心痛,腹胀胸满……胃心痛也。

”形象描写了G A S的临床表现,并首次提出了“胃心痛”的病名[2]。

笔者在总结前辈临床治疗经验后发现,这类病人采用“心胃同治”理念辨证施治,可获良效。

现本文将从治疗胃心综合征中应用“心胃 同治”的理论基础及临床经验进行简单论述,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D1心胃同治相关的中医理论基础1.1心与胃生理关系上密切相关肺之清气与脾胃水谷之气相结合生成宗气,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胃痛同病异治3则

胃痛同病异治3则
异 象感惑 , 致心 惊胆摄 , 遂 气郁 生涎 , 涎与 气抟 , 变生诸
证 。或 短 气悸 乏 , 复 自汗 , 或 四肢 浮 肿 , 食 无 味 , 虚 饮 心
烦 闷, 坐卧 不安 。 总 其 病机 不 外乎 “ ” 此 患者 虽无 ” 郁 ,
以 上 诸 症 , 痰 多 、 白腻 、 弦 , 但 苔 脉 亦属 湿 阻 , 机 郁 滞 , 气
行 , 时需服 泻药 方下 , 平 舌淡红 , 苔腻 微黄 , 脉弦 。证属 胆 腑 实热 , 以和解 少 阳 、 治 清泄 阳 明。方用 大柴胡 汤加
剂 , 煎服 , 后诉 汗 出 , 水 3剂 加桂 枝 3 , 服 7剂 , 症 g继 诸
基本 消失 。 按: 温胆 汤 首见 于《 急 千金要 方》 用 于“ 备 , 大病 后
厚朴 花 1 g 炒 麦 芽 3 g 乌贼 骨 1 g 浙 贝母 6 。 日 1 0, 0, 5, g
达 到 治 疗 目的 。 3 大 柴 胡 汤
李 某 , ,5岁 ,0 8年 4月 初 诊 。 胃脘 隐痛 , 男 4 20 时 自觉寒 热 , 差 , 纳 嗳气 , 酸 , 便偏稀 、 细 , 5日 1 泛 大 变 4~
服 热 药而不 效 者 宜之 ” 瘀 血 阻 于 胃络 , 通 则 痛 , , 不 瘀
沈某 , ,0岁 ,0 8年 3月初诊 。来 时见 胃脘 疼 女 3 20
为有形之 邪 , 故痛有 定 处 , 间较 重 , 其 月经 亦说 明 夜 从
患者 以瘀 为主 。选 用丹参饮 配 以活血理 气之 药共 奏活
也 。
— —
砂仁 6 , 芎 1 g 赤芍 3 g 当归 3 g 桃 仁 1 g 郁 李 g川 0, 0, 0, 0,

中西医结合疗法如何治疗慢性胃炎

中西医结合疗法如何治疗慢性胃炎

中西医结合疗法如何治疗慢性胃炎大家都知道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就是胃,能够对进入人体内的食物进行有效的分解,使得在分解过程中身体所需的营养都能得到相应的补充,为人体生命能力的维持提供条件基础。

不过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消化功能正在承受着各种类型的胃部疾病的侵袭,对于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与隐患,慢性胃炎就是其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胃病,如果患上慢性胃炎,那么会有怎样的症状表现,又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法呢?“十人九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中的“胃”主要指的就是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西医病名,中医中这种病属于“胃脘痛”范畴,在就诊过程中所表现的主要症状多数都是胃痛、胃胀、恶心等。

中医笼统的概括了胃脘痛的诊断,将西医中的许多相关疾病都归于其中,比如胃癌、功能性胃病以及消化性胃溃疡等。

在对慢性胃炎进行治疗时,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疗效会更加明显,今天就一起来探讨如何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有效的治疗慢性胃炎。

一、中西医结合辨病诊断如果患者出现胃部疾病,那么就需要根据实际的症状表现,判断是不是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痛,将胃癌、食管裂孔疝、功能性胃病、胃扭转以及消化性溃疡等诱发的胃脘痛都排除掉。

西医中对慢性胃炎发病原因的研究表明,患者出现慢性胃炎多数情况下都是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导致的胃粘膜慢性炎症,这种全胃炎通常情况下都是以胃窦为主的,而淋巴细胞与浆细胞浸润则是胃黏膜层的主要表现。

有些胃炎患者在后期中非常容易导致胃黏膜固有线体出现萎缩症状与肠化生。

西医中通常都会采用内镜检查以及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对慢性胃炎进行检查和确诊。

二、慢性胃炎的主要发病原因要想有效的治疗慢性胃炎,就需要对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有着全面的了解,这样才方便对症下药,使得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在进行慢性胃炎治疗时,首先就需要将发病原因找出来,然后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进行高效的治疗,这样不仅治疗效果明显,而且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能显著提高。

运用和法辨证治疗慢性胃痛

运用和法辨证治疗慢性胃痛

运用和法辨证治疗慢性胃痛
王春才
【期刊名称】《中华中医药学刊》
【年(卷),期】1993(0)4
【摘要】慢性胃痛,临床常见。

因病程迁延,虚实兼挟,寒热错杂,体用并病,升降紊乱,治颇棘手。

笔者认为,因本证病机之关键为胃气失和,故治疗理当和胃为主。

和法正
可调和寒热、补虚泻实、和降胃气而流通,通则痛止。

为此,笔者运用和法治胃脘久
痛疗效满意,现结合病例简介如下。

一、温和营卫,护膜固表皮肤为在外之表,禀承大气之寒热。

胃粘膜乃在里之表,禀承水谷之寒热。

胃表亦需营卫之气的温润、营养、固护。

营卫充调,则胃表坚固,自能御邪;反之。

【总页数】2页(P15-16)
【关键词】胃脘痛/中医药疗法;和解(中医);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药疗法
【作者】王春才
【作者单位】四川省苍溪县卫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和法在辨证治疗慢性胃炎中的临床运用 [J], 朱生岗
2.慢性胃痛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J], 王玉贵
3.理气法在胃痛治疗中的地位与运用 [J], 孙富华
4.中医辨证治疗急慢性胃痛的疗效分析 [J], 任伟
5.辨证治疗急慢性胃痛32例 [J], 骆国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胃痛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慢性胃痛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慢性胃痛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摘要】慢性胃痛是临床常见疾病,临床发病率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危害。

现代医学对于该病的治疗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中医药对于本病的治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该治疗领域优势明显,具有广阔的前景。

本文通过结合自己工作以来相关经验,对慢性胃痛的中医治疗作一简要分析。

【关键词】慢性胃痛;辨证施治根据胃痛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笔者认为慢性胃痛的病因大致可分为气滞、血瘀、痰湿、食积和虫症等几种,其病机主要是肝胃不和、热郁湿困、气滞血瘀与脾胃虚弱较常见。

现将笔者治疗慢性胃痛的经验体会介绍如下。

1疏肝和胃法肝主疏泄,脾主运化。

笔者认为肝疏泄失常引起胃脘痛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疏泄不及,气壅而滞;二是疏泄太过,横逆脾胃,肝胃不和。

其主要病因常见于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久郁横逆犯胃,土失木疏,亦可因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年老久病等因素,损伤脾胃,致使中焦运化失职,气机壅滞,从而影响肝的疏泄功能。

一般来说治疗气壅而滞以疏肝为主,治疗肝气横逆以敛肝为主。

然而肝气本身复杂,气郁日久可横逆犯胃,疏泄太过又可耗之成郁,两者可相互转化,并可郁而化热、化火为患。

所以笔者认为从肝论治胃脘痛,不能单纯疏肝或敛肝,而应从调肝疏理气机为治本病的核心。

方选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加减施治。

常用药:柴胡、枳壳、杭芍、香附、木香、砂仁、甘草。

临症时本法常与清肝、泻热二法并用。

清肝是清肝之郁热,常配左金丸以下气降逆,泄热开郁;泻热是通过泄胃热而缓解病情,常配黄芩、蒲公英等药。

体现了疏理气机,治肝和胃的特点。

较适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胆道感染及十二指肠溃疡所引起的胃脘痛。

临床症见:胃痛、脘痞、嗳气、纳呆等症。

方中调肝之品多属辛散理气药,理气药可行气止痛或降气消胀,所以笔者遣方必用理气药。

疼痛明显者加郁金、延胡、香附;打嗝暖气者加川厚朴、苏梗、旋复花;胸闷恶心、痰涎壅盛者加陈皮、法半夏、枳实、竹茹;胁痛口苦者加川楝子、金钱草、黄芩;大便失调者加败酱草、焦山楂;泛酸者加乌贼骨、瓦楞子。

王长洪教授运用“身心同治”法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

王长洪教授运用“身心同治”法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

王长洪教授运用“身心同治”法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摘要:王长洪教授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方法独到。

他提出“身心同治”法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和胃勿忘疏肝,疏肝亦重养心,共奏疏肝和胃止痛安神之功。

关键词:胃脘痛;肝胃不和;身心同治王长洪教授是全军国医名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擅治疗消化系统疑难杂症。

今总结王老以“身心同治”法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经验,以馈同道。

1 肝胃不和型胃脘痛胃脘痛乃临床常见病,其主症以胃脘部呈反复发作节律性疼痛为主,常伴嗳气吞酸,纳食无味等症状,现代临床中各种胃炎、溃疡等疾病均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工作及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因情志不舒,肝经不畅而导致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建立,本病与社会心理及精神因素的关系也逐渐受到重视。

此类患者常因精神因素或心理因素障碍,情志不舒或者抑郁、恼怒而发病,且常以反复发作、轻重不一,缠绵难愈为特点。

西医对此型胃脘痛的治疗效果多不理想。

而传统的中医中药却取得显著疗效,王教授认为上述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病机在于肝胃不和,心神失养。

采用疏肝理气,化郁止痛安神的“身心同治”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

2 肝胃不和型胃脘痛属于身心疾病的理论基础身心疾病又称生理心理障碍,是与心理社会因素高度相关的、出现躯体症状、生理功能紊乱以及器质性损害的疾病,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过程中,心理社会因素起重要作用[1-2]身心疾病与生理疾病的最大区别在于社会、生理、心理等因素相互为用贯穿于身心疾病始终。

而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发生多由肝气犯胃所致,与情志密切相关。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喜调达而恶抑郁,正常的情志活动均依赖于肝气之舒达调畅,即人体的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则精神愉悦,心情舒畅,气和志达。

此理论与西医学所提出的“肠之脑”之脑-肠轴理论不谋而合。

3 从养心安神着眼治胃痛,注重养心安神,身心同治王教授本病治疗采取身心同治方法,和胃勿忘疏肝,疏肝亦重养心,共奏疏肝和胃止痛安神之功。

老胃病,要注重脾胃同治

老胃病,要注重脾胃同治

老胃病,要注重脾胃同治
*导读:老胃病,要抓住病因综合治疗;治胃病,中医讲究脾胃同治。

……
老胃病,要抓住病因综合治疗
胃病反复发作,经正规治疗,超过两个月仍不能治愈的胃病被称为难治性胃病,民间俗称为“老胃病”。

戈焰主任表示,老胃病的病情往往很复杂,几种疾病交织在一起,比如慢性胃炎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的甚至合并有精神心理障碍。

可见,老胃病往往不是单一的问题,而是各种消化性疾病交织在一起,同时可能有精神心理的因素。

戈焰指出,对于老胃病,需要多一个心眼,多一分考虑,抓住主要的病因,采取综合治疗的手段。

中医把胃病又称做脾胃病,在治疗胃病,特别是老胃病的时候,要抓住主要的病因辨证施治,注重脾胃的综合治疗。

治胃病,中医讲究脾胃同治
中医的“脾”非脾脏,其乃五脏之一。

“脾”主运化,虽然食物在胃和小肠中消化和吸收,但都必须依赖“脾”予以运转,才能到达各脏器,所以“脾”是提供营养物质的“推动器”。

“脾为里主运化、胃为表主受纳”,脾与胃互为表里,唇齿相依。

因此,在治疗胃病的时候,中医讲究的是“脾胃同治”。

老胃病患者一般病程比较久,患者多数呈现“脾虚”症状,
“脾虚”的胃病患者常常会有反复的上腹部不适、饱胀、隐痛、烧灼感,多数进食后症状较为严重,其次就是出现食欲下降、嗳气、反酸、恶心等症状。

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健脾益气,行气止痛,其疗效通常比较明显。

戈焰指出,病从浅中医,在胃病还只是小毛病的时候就应该及时就医,坚持治疗,坚持按疗程服药,切勿以为不疼了,就不治疗了,要知道疾病的症状与实际病情可能并不一致。

慢性胃炎的治疗应从脾胃同治

慢性胃炎的治疗应从脾胃同治

慢性胃炎的治疗应从脾胃同治慢性胃炎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较高,其症状也相对较为复杂,例如上腹痛或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

该病的病因很多,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食物刺激、情志内伤、脾胃虚弱,以及药物影响等。

慢性胃炎的反复发作临床上很难治疗。

在中医学中认为脾胃之间是存在密切的联系。

因此,中医治疗不仅着重于胃病,还需要注意脾胃的治疗。

接下来,我将告诉您有关慢性胃炎的治疗应从脾胃同治的知识。

一、脾胃关系:脾胃都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

在中医学中,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两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协同进行消化功能运作。

为此将两者称之为后天之本。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受纳”是表示胃接受食物以及盛放食物,而"腐熟"是表示胃有着最初消化食物的功能。

最初被胃消化的食物可分为清与浊。

“清”则是身体体液,被脾脏吸收并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浊”从胃中降到小肠,然后进一步消化。

脾主运化,其是指消化、吸收以及运输营养。

二、脾胃同治:因为脾脏的主要功能是负责营养的运输和消化,所以当脾脏出现问题时,从胃中消化出来的营养物质就无法被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同时,它不能为胃提供营养。

脾脏疾病引起的身体主要症状是:胃胀,食欲下降和消化不良等。

当出现胃部疾病时,很可能会发生上腹部疼痛、呕吐、反酸、嗳气、嘈杂等症状,因此临床上很难对这种问题予以有效的解决。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认为慢性胃炎属于脾胃病范畴,需要同时对胃、脾进行调治调治。

在相关的研究中了解到,慢性胃炎其实是因为脾胃虚弱,加之内外之邪乘袭导致的。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饱胀,以及隐痛等症状。

通常情况下在饮食后可对上述症状加重,随着病情的进展之后很可能会逐渐出现食欲不佳、反酸、恶心等症状。

通常,这些症状的持续时间都在3个月以上,甚至数年迁延不愈。

在采取胃镜以及病理检查后,可确诊为慢性胃炎。

减少慢性胃炎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预防",因为这种疾病主要是由不规律饮食, 进食生、冷、硬、肥甘厚腻,精神压力过大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将可导致胃受伤,出现上述症状。

牛兴东教授应用心胃同治法治疗脾胃病经验

牛兴东教授应用心胃同治法治疗脾胃病经验

牛兴东教授应用心胃同治法治疗脾胃病经验摘要]牛兴东教授在多年临床工作中总结经验,发现诸多脾胃疾病同时伴发心系病症,通过文献挖掘及临床观察,发现心与脾胃在位置、经络循行、五行归属、生理功能等方面密切相关,具有共同的致病基础,因此提出“心胃同治”,在临床诊疗中重视心胃同治理论且收效明显。

[关键词]心胃同治;老中医经验总结;牛兴东项目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经验继承项目(CZ000207)牛兴东教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是首批内蒙古自治区名中医,在脾胃疾病治疗方面造诣颇深。

何为“心胃同病”?在《灵枢.厥病》有谓:“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这是对“心胃同病”较早的认识及典型症状的描述。

“心胃同病”是指心病以及胃病反映在胃脘部位的同种症状。

疼痛是个复杂的神经病理现象,可在多种疾病中发生。

因疼痛的发生是主观感受,因此其部位很难界定,故在临床上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

牛老师在近50年的临证中,发现诸多脾胃疾病同时伴发心系病症,临床诊治常以心胃同治收效良多。

笔者有幸跟师牛兴东教授,受益匪浅,现总结牛老师应用心胃同治法治疗脾胃病经验,以飨同道。

1 心胃同治理论探析1.1 位置毗近心与脾胃生理解剖位置邻近,常互相影响。

心居膈上,为君主之官,胃居膈下,为水谷之海,二者仅一膜之膈,如郑寿全在《医法圆通》中指出“心居膈膜之上,下一寸即胃口,胃口离心不远”。

沈金鏊在《杂病源流犀烛》指出:“脾也者,心君储精待用之府也……为胃行精液,故其位即在广明之下,与心紧切相承”。

1.2 经络相系心、脾、胃经络相系,经气联通而互为影响。

《灵枢·经脉第十》曰:“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灵枢·经别第十一》指出:“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

脾脉、胃脉的别支皆通于心,为脾胃与心发生联系提供路径。

就脉络的体表分布而言,两者的经络都通过咽喉部、心前区等部位,此又为脾胃与心共同为病提供基础。

急慢性胃炎.胃溃疡..中西结合..王幸福案

急慢性胃炎.胃溃疡..中西结合..王幸福案

急慢性胃炎.胃溃疡..中西结合..王幸福案辩证心悟---中西结合治胃病之谈*关于胃病的治疗,我历来主张中西合壁。

如西医的胃镜检查,就看的比较直观,红是红,白是白,肿不肿,烂不烂,一目了然,可以弥补中医观察不到的情况,借此按中医虚实寒热治疗,效果就会更好。

不仅诊断是这样认识,用药也是可以中西合壁,土洋结合,诸如西医的奥美拉唑、雷尼替丁、654一2之类,辅助中医用药解痉镇痛,消炎制酸,即治标又治本,何乐不为?本想以此题作篇文章,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和作法,恰好有一篇我读过的这类文章,文字朴实,声情并茂,内容可靠。

我曾在临床上验证过,效果不错。

借机推荐给青年中医学子,以开阔视野,拓展治疗医技。

我是怎样治胃病的*【慢性糜烂性胃炎】*胃胀,嗳气。

啤酒沾不得。

要是喝一杯啤酒的话这一周内都要呕臭气。

*先用六天中药调理一下脾胃,具体处方是:黄芪20g,白芍15g,桂枝6g,麦芽15g,蒲公英20g,金银花20g,枳壳lOg,青皮lOg,陈皮10g,大枣20g,炙甘草5g。

吃完这六天中药后,吃六天西药。

具体用药:西咪替丁1粒,呋喃唑酮1粒,维生素C 3粒,维生素B1 3粒,维生素B6 3粒。

每天早、中、晚三次。

晚上这次西药睡觉前半小时吃。

吃完这六天西药后,接着吃3付中药,用方同上次,另外把枳壳10g改为枳实lOg。

然后又接着吃六天西药,用药与上次一样。

然后又接着吃了12付中药,用方同上次,枳壳lOg改为枳实lOg。

这个时候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症状已完全解除。

我就要他再连续服用了一个月的西药,用药不变,只是每天三次改为每天晚上睡觉前吃一次。

就这样把他患了10多年的慢性糜烂性胃炎治好了。

2006年、2009年1 1月又打他电话问他有没有复发,他说没有复发。

也就是说这位老师患了10多年的慢性糜烂性胃炎让我给治好了,而且至今未复发。

下面分析一下用药依据:其实简单的讲,用这个西药方与中药方治胃病,以及中药、西药间隔使用的疗程安排,都是我外公教给我的。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南丹县中医医院1科胃脘痛病(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定义:胃脘痛,又称为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位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二、诊断要点: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电子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1、西医症状、体征:(1)主要症状:该病的症状无特异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上腹痛与饱胀,疼痛无明显节律性,通常进食后较重,空腹时较轻,兼有嗳气、反酸、恶心、早饱、上腹部不适或烧灼感较为常见。

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及头晕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见舌炎、恶性贫血等症状。

(2)体征:体征多不明显,少数患者可出现上腹轻压痛,此外无特殊体征。

2、实验室相关检查:(1)钡餐造影对胃器质性病变的性质可作出初步判断。

(2)电子胃镜一般可以判断病变性质,胃黏膜活检对诊断有决定意义。

(3)胃液分析、胃电图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三、鉴别诊断:1、胃痞: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的病证。

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且病及胸膈,不难区别。

2、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等,病情较急。

中老年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发胃脘部位疼痛者,当注意真心痛的发生。

胃病部位在胃脘,病势不急,多为隐痛胀痛等,常有反复发作病史。

X线、胃镜、心电图及生化检查有助鉴别。

3、胁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应与胁痛鉴别。

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伴有食少、恶心、呕吐、泛酸、嘈杂等。

汪龙德老师治疗胃痛经验

汪龙德老师治疗胃痛经验

汪龙德老师治疗胃痛经验作者:王培红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8期汪龙德老师多年从事消化内科的临床和教学工作,对慢性胃痛的治疗每每取得满意疗效。

本人有幸侍诊学习,获益殊多,现将本人学习到的老师治疗胃痛经验总结如下。

1、辨病与辩证结合病证结合是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胃痛的治疗也必须坚持这一原则。

就胃痛涉及的病种言,西医最常见者有两类:一是胃部疾病,一是胆胰病变。

前者如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等,后者如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慢性胰腺等。

中医常见者如胃痛、胸痹、结胸等。

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加针对性药物无疑对提高疗效有着积极的意义。

老师常常溃疡病加用乌贼骨、乳香、没药;胃出血加三七、白及、大黄;胆石症加金钱草、海金砂;胃酸过多加乌贼骨、煅瓦楞、益智仁;胃酸缺乏加木瓜、白芍、乌梅、生山;、肠腺上皮化生加土茯苓、生薏仁、莪术、白花蛇舌;,胆汁返流加柴胡、郁金、大黄等均可不同程度的增加疗效。

2、治疗上以通降胃气为主胃为水谷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则逆,通降是胃的生理特点的集中表现。

叶天士认为“脾宜升为健,胃宜降为和”。

胃和的关键就在于润降。

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

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病。

只有保持通降之性,才能发挥其纳食传导之功。

21理气通降此法适用于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症见胃脘胀痛、攻撑胸胁、或伴嗳腐吞酸者,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通降,老师常用柴胡舒肝散加减。

药用柴胡、香附入肝、疏肝解郁,理气止痛;陈皮理气和胃化湿,为脾胃宣通疏利的要药,具有能散、能燥、能泻、能补、能和之功,与柴胡、香附为伍既能和胃气,又能舒肝止痛;枳壳破气消积,利膈宽中,能消胃脘胀满而起通降作用;白芍、甘草酸甘益阴而柔肝;川芎乃血中之气药,可舒肝而行血,诸药配合可使肝气条达,胃气和降,则诸症自消。

临床可酌加用香橼、佛手、苏梗、郁金、青皮等。

2.2辛开苦降此法适用于寒热错杂,症见胃痛喜暖喜按,得温痛减,舌红苔黄者。

治疗慢性胃炎胃病的治疗良方治疗胃病的家传秘方三分钟治好胃痛胃的调养和养胃秘诀

治疗慢性胃炎胃病的治疗良方治疗胃病的家传秘方三分钟治好胃痛胃的调养和养胃秘诀

治疗慢性胃炎胃病的治疗良方治疗胃病的家传秘方三分钟治好胃痛胃的调养和养胃秘诀慢性胃炎属中医的“胃脘痛”、“心口痛”、“肝胃气痛”、“嘈杂”等范畴,早在2000年的中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对人体从摄食到食物的消化吸收、转化人体所需营养和能量的过程已有十分精辟和独到的认识《金匮要略》中亦早已提出该病,并对其病机、治疗早有较为充分的论述。

自金、元朝以来加深化和丰富了胃脘痛的辨证治疗,其中李东垣、张景岳、叶天士、王清任等做了很贡献,使胃脘痛的诊治达到日趋完善的地步。

尤其是近代中医学家中均试图以分证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感到如果能将其统,则更利于中医对慢性胃炎的研究。

1 中医对慢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1.1 饮食不节《虞博医传》方:“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拨,复餐寒、凉、生、冷;朝觞暮饮,日积月累,自郁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嗳气,嘈杂恶心”。

进餐的过饥或过饱、过食辛辣、生冷、油腻等刺激之食物、饮食不按时等,不但影响脾胃的运化吸收,且些因素的本身亦耗劫人体的津液阴精,损伤脾胃之气。

1.2 气候变化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

指的是受寒邪所袭能促成胃病的发作。

中医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天人合一”,意思就是说人生活在自然界为了顺其自然界的各因素的影响,人体会做出一系列相应的变化,一旦外界不良因素过于强大,那么就可能出现人体功能随之失调的现象。

中医学把能致病的自然因素归纳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这些因素侵袭人体脾胃后均能产生脾胃运化失调的一系列症状。

临床上可以看到,胃病的发作与感冒、受寒邪侵袭有关。

据有关统计也可发现,胃病的发病率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本病在冬季及秋末寒冷季节呈多发。

1.3 情志因素中医认为,“脾主思”、“思则伤脾”。

中医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认识到人的精神状态与消化机能关系甚大。

如果忧思恼怒、久郁不解,则伤及于肝。

一旦肝木之气过于亢奋,那么脾胃之气必将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发病。

名老中医治慢性胃炎经验

名老中医治慢性胃炎经验

名老中医治慢性胃炎经验名老中医李振华治慢性胃炎经验李振华,全国名老中医,教授,主任医师,临床擅治疑难杂病,晚年致力于脾胃病研究,疗效颇著。

李老认为,慢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胃痞”等证范畴,临床多因饮食不节,嗜食生冷,损伤脾胃,中焦虚寒,以致脾不运化,胃失和降,气机郁滞而形成。

故治疗脾胃阳虚证,不仅要温中健脾,还要注意疏肝、理气、和胃,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李老据多年临床经验拟香砂温中汤治疗脾胃阳虚型“胃脘痛”疗效好。

香砂温中汤组成:党参12克,茯苓15克,白术、陈皮、半夏、厚朴、干姜、川芎各10克,木香(后下)6克,砂仁8克,丁香5克,炙甘草3克。

功效:益气健脾,温中和胃。

主治: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返流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等。

症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遇冷加重,腹胀纳差,暖气泛吐清水,大便溏薄,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气虚、阳虚者。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香砂温中汤即是根据枟时方歌括枠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而成。

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厚朴理气和胃;干姜、丁香温中和胃,助脾运化;配合川芎以行气活血。

诸药合用,虚实兼顾,升降相协,顺脾胃之性,恰中病机。

加减:兼肝郁甚者加香附、乌药各10克;兼血瘀加丹参15克,元胡10克;湿盛泄泻者加苡仁30克,泽泻10克;湿阻呕恶者,加苍术10克,藿香15克;食滞不化者,加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2克;气虚甚者加黄芪15克。

病案举例:王某,男54岁,初诊。

患者自述10年前因饮食不当致胃脘疼痛,10年来虽经中西药治疗,病情时轻时重,每因饮食失宜、清志不遂则症状加重。

经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活检:胃粘膜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

症见胃脘隐痛,喜嗳喜按,遇冷痛甚,脘痛时连及两胁,腹胀纳差,肢倦乏力,大便溏薄,日行2~3次,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脉弦细。

胃心同治的理论浅述及临证运用举例

胃心同治的理论浅述及临证运用举例
(2012)[J].中 医 杂 志 ,2013,54(7):627-629. [6] 姚 荷 生 ,姚 梅 龄 ,姚 芷 龄 .三 焦 焦 膜 病 辨 治 [J].江 西 中 医 学 院学
报 ,2007,l9(4):1-5. (本 文 校 对 :张 光 荣 收 稿 日期 :2018—06—25) Fra bibliotek· 3074 ·
光 明 中 医 2018年 1O月 第 33卷 第 2O期 CJGMCM October 2018.Vol 33.2O
的护 理 ,也 花 了很 多 的篇 幅详 细讲 解护 理 宜忌 ,很 多患 者甚 至 因为 掌握 了护 理要 点 ,可 以做 到长 期不 复发 ,进 一 步 印证 了系统 知识 对 于疾病 预 防 和复 发 的重要 。
胃心 同治 的理 论 浅 述 及 临 证 运 用 举 例
王 亚 杰 随 娜 锋
摘要:通过对历代文献归纳总结完善胃心理论并且列举典型病案,探讨隶属心的神志、血脉病与胃肠消化机能在 内科诸多急慢 性疾病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现象,旨在为胃心同治提供理论依据或发现新的用药规律。
关键词 :胃心 同治 ;辨证论治 ;神 志;血脉
参 考 文 献 『1] 罗 社 文 .咳嗽 变 异 性 哮 喘 的 中 医 辨 证 论 治 之 思 路 [J].中 国 全 科
医 学 ,2004,7(6):395—396. [2] 裴 海 寅 ,奚肇 庆 .中 医 治 疗 支气 管 哮 喘 的研 究 进 展 [J].中 医学 报 ,
2013。28(1):21—23.
(Department of TCM Internal Medicine,Ruzh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nan Province,Ruzhou 467599,Chin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贺 又 舜, 国荣, 2 赵 胡建 中, . 露 消毒丹 对 小 鼠 IN K及 I- 等 甘 F 、N L 2影 响 的研 究 [] 中 国实 验方 剂 学杂志 ,9 95 3 :9 1. J. 19 . () — 1 []宁耀 瑜, 美玲, 宵玲 , 雾化 吸入 鱼 腥草提 取 液对大 鼠呼吸道 及全 3 柯 周 等.
多思善虑, 舌苔薄白, 舌质淡红, 脉弦 。辨证为气郁失疏 。病 因 情志不遂 , 肝郁 气滞, 横逆犯 胃而痛 作 ;气机不 利, 失于疏泄, 则心神失于调畅而 呈现情志异常。治拟理气解郁、调 畅心神为 法 。方剂 以柴 胡疏肝散 合甘 麦大枣汤 加减。可选加绿萼梅 、旋 覆花、佛手 、炒谷麦芽、柏子仁 、灵芝等 品。
神 曲等品。 2 4 调补心脾法 .
Hale Waihona Puke 虑 、抑郁 性心理 障碍 , 就会使机体 处于 一种 高应激反应 状态, 从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 导致 胃肠痉挛 、黏膜血 管收缩 、局部
证见 胃脘隐痛 , 喜温喜按, 大便溏薄, 失眠多梦, 心悸健忘, 头 目眩晕, 神疲纳差, 舌苔薄白, 舌质淡, 细弱 。 脉 辨证为心脾双
低下 ;此外, 尚可伴有乏 氏动作反应指数 、呼吸差 、半 卧心律 等反映迷走神经功能的指标异常 。 次是慢性 胃炎患者伴有焦 其
证见 胃脘 隐痛 , 胸脘痞满, 恶心 纳差, 间如有 物塞, 喉 多思 善虑, 惶惶不可终 日, 舌苔 白腻 , 舌质淡红, 脉弦细滑 。 辨证为痰 气痹 阻 。病因气滞痰阻、痰气痹阻于 胃而成 胃痛, 上扰于心而 心失藏神, 呈现情志不 安。治拟化痰蠲 痹、宁心安神为法 。方 剂用半夏厚朴汤合 安神 定志丸加 减。可选 加威 灵仙 、北秫米 、
药合用 , 既可消 除局部炎症 以改善 充血 、 肿胀症状, 又可通 过调
1 9 . . 9 5 1 b
节机体免疫功能促使疾病康 复。在 治疗过程 中, 笔者 向患者 强 调服药时温热、 慢饮, 尽量延长药物经过咽部 的时 间, 以使药物
充分作用 于咽部, 增加局 部药物吸 收, 以达到局 部与全身共 同 发挥治疗作 用的效果。
维普资讯
2 0 年 1 月第 1 卷第 1 期 06 0 3 0
・I 证 , 临 得 ・
中国中医药信 息杂志
・ 1 8・
慢性 胃痛运用心 胃同治方法探讨
王 建康
( 奉化市 中医院, 浙江 奉化 3 5 0 ) 15 0
关键词 :慢性 胃痛 ;心 胃同治
心不藏 神进一步 损害 胃体 , 两者 互为 因果 , 出现 一种疾病两 组 症状 。 现代医学研究表 明, 中医 的心神功 能类似 于现代 医学的各 类神经功 能。慢性 胃炎表 现为 胃痛 时, 同时存 在 胃肠运 动功能 紊乱状 态, 且多数情况 为副交感 神经功 能亢进, 交感神经 功能
中图分 类号 :R 7 . 5 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 —3 420 )00 8 .2 0 550 (0 61.0 1 0 缺血, 形成大量氧 自由基, 引起脂质 过氧 化反应, 胃肠黏膜被 使 破坏, 导致慢性 胃炎缠绵难愈或加重 。而调整心神类 中药有助 于改善交感 、副交感神经功能, 促进氧 自由基 的清除 。这些都 为治疗本病运用心 胃同治法则提供了依据。
下膈循 胃脘络小肠, 上行挟食道 ; 胃之 大络 出于左 乳下, 上贯胸
膈, 直达宗气结聚之处所, 而宗气直贯心脉 。③血脉相通 。《 内 经》 谓:“ 中焦 出气如露, 上注奚谷而渗孙脉, 滓液和调, 化而 变
赤为血 , 血和 孙络先满 溢, 乃注于络脉 。皆盈 , 乃注 于经脉 ”,
1 理论依据 胃痛属 脾胃之病。脾 胃位居 中焦, 脾主运 化, 胃主 受纳 , 为 水谷之海 、气血 生化之源 。寒邪客 胃、饮 食伤 胃、肝郁 犯 胃、
脾 胃虚弱 等原因, 皆能 引起脾 胃受纳 腐熟 、运化升清之功能失 常, 使胃体受损而发生疼痛 。心位 居上焦, 主血脉 、藏神 。心与 脾 胃密切相关, 其生理基础是:①部位相近 。心藏 胸中, 胃居胸 下, 以膜相隔, 古代 胃脘痛 , 常混称心痛 。②经络相连。足太 阴 脾经从 胃直下过横膈, 入心中, 于手少 阴心经 ; 注 交 手少阴心经
身免疫功能的影响[]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9 7 1 () O 2 J. 19 ;4 4 :7 一7.
参 考文献 :
[]国家 中医药管 理局. 1 中医病 证诊 断疗效标 准 []南京 ;南京大 学出版社 , s.
22 清 胃泻心法 .
证见 胃脘灼热疼痛 , 口干而苦, 躁易怒, 烦 夜寐多梦, 泛酸 嘈杂, 苔薄黄, 舌红, 脉弦数 。 辨证为 胃热扰心 。 因气郁 日久, 病
化热犯 胃, 上扰心神而成 。治拟清泄 胃热 、泻心安神 。方剂用
“ 胃之所 出气血者, 经隧也 。经 隧者 , 五脏之腑之 大络也 。 ”而 心主全身血脉, 故脉道相通 。④功 能相关 。心属火, 脾属土 , 脾
土 的运化有赖心火 的温煦 ;脾主统血, 主运 血, 心 血养神志 , 神 旺反哺脾血 。若 胃痛 日久 , 常呈现脾 胃受损, 导致心不藏神, 而
化肝煎合导赤散加减。可选 加黄连 、龙胆 草、浙贝母 、麦冬 、 远志等品。本证若 伴有大便闭结难解 , 可选加大黄、桃仁化瘀
通腑, 既有利于 胃腑通顺, 又能通脉泻 心, 有助于心神潜藏 。 2 3 蠲痹 宁心法 .
2 治 疗方 法 2 1 理气调神 法 . 证见 胃脘胀痛, 痛连 两胁 , 嗳气频作 , 情绪低落, 失眠多梦,
笔者 临证体 会到, 慢性 胃痛 患者有部 分合并 心神症状 , 诸 如 失眠心悸 、心烦 易怒、多思善虑等, 不纳入整体辨证, 以 若 仅 兼证而加 用安神药品, 其疗 效不佳 。若运 用心 胃同治则能获得 佳效 。特述 录于下, 以供临床参考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