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6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word教案 (1)
语文八年级上第16课《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
2.摘抄课文中出现的诗句,并熟读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积累词语、诗句,了解物候变化(二)教学难点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教学媒体(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二)素材准备关于物候的知识素材以及一些诗人描写物候的诗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课堂导入)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可以学到知识。
我们以前学过很多诗歌,除了品味诗歌的美之外,大家有没有发现别的特点或者知识?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什么?好,现在大家先不用急着回答,打开课本99页《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从课文中找一找答案,看看和大家想的是不是一样啊?(板书)课题(讲授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上节课让大家预习课文,并查找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现在有那位同学想和大家一块分享劳动成果?(找2-3人)教师总结。
(多媒体显示)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
字藕舫,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上虞县),1974年2月7日卒于北京。
1910年赴美,人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毕业,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研究气象学,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历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等校教授,中央大学教授兼地学系主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评议员、院士、气象研究所所长。
1929年起连续当选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学部主任。
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自然科学史委员会主任等职。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
2、摘抄课文中出现的诗句,并熟读成诵。
3、通过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4、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
修养
教学重点;积累词语、诗句,了解物候变化
教学难点;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
一、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周建人、顾均正等人就为这个栏目撰写科学小品:同时为开时书店编写了多
种动植物学课本。艰辛地做着拓荒与启蒙的工作。
2.粗读课文,大概了解文意。
东风已绿瀛州草;
《扶风豪士歌》
春风又绿江南岸;
物候有区域性
李益
刘禹锡
王之涣
毛泽东
《临滹沱见蕃使》
《竹枝词》
《出塞》
《送瘟神》
杨柳是初春的象征;物候的地域性和历史变迁是分不开的。
诗人诗中的物候》,从课文中找一找答案,看看和大家想的是不是一样啊?(板
书)课题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上节课让大家预习课文,并查找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现在有那位同学
想和大家一块分享劳动成果?(找2-3人)教师总结。(多媒体显示)
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
更多精彩推荐:初中>初二>语文>初二语文教案
杜甫
西川有杜鹃;
侯鸟与物候的关系
陆游
《鸟啼》
侯鸟与农事的关系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可以学到知识。我们以前学过很多
诗歌,除了品味诗歌的美之外,大家有没有发现别的特点或者知识?比如我们
以前学过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
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4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word教案 (3)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学目标】自学:1.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并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互学:2.从诗句中了解相关的物候知识,从而认识文学与自然的关系。
综合:3.养成留心观察大自然物候变化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美图天下——观景赏词,情景导入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诗的国度、词的海洋,古往今来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数不胜数。
我们大多时候只知道诗词的意境之美,而忽略了它本身所传递的大自然讯息,那么这些诗句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解读诗词的另类密码——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板书: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二、自学探究第一步,通读文章!提示1:正音,读准贾思勰(xié)瀛洲(yíng)滹沱(hū tuó)脍炙人口(kuài)称道(chēng)縠文(hú)花卉(huì)相得益彰(zhāng)黄宗羲(xī)譬如(pì)瀼西(ràng)参天(cān)青睐(lài)涪(fú)提示2:释义,读懂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
安史之乱:指发生在公元755年至763年间由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发动的叛乱。
青睐:比喻喜欢或重视。
第二步,美读诗句!1.自由朗读,读出美感。
首先请学生圈画出文中出现的诗句,在小组内有感情地自由朗读。
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
2.争做“小小朗诵家”。
三、互学探究:百家讲坛——妙解诗词密码过渡语: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初步感受了文章所传达的信息,懂得了物候是指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那么作者具体又是怎样通过诗词解释物候这一现象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随作者聆听唐宋大诗人的心声,妙解诗词密码!第一步:比较探究:解读诗词中的物候问题:本篇文章的题目是“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那么文章出现了哪些唐宋诗人,各有哪些诗句,这些诗句又各包含了怎样的物候现象呢?在文中找出相应语句。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一课时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案课前预习:熟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相关课程标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评价任务:1.感知内容、品悟语言2.研讨写法、主题探究3.拓展延伸、达标检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2、摘抄课文中出现的诗句,并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教学重点:积累词语、诗句,了解物候变化教学难点: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背诵导入:请几位同学背诵上节课诗词。
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可以学到知识。
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什么?好,现在大家先不用急着回答,打开课本《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从课文中找一找答案,看看和大家想的是不是一样啊?(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年至1974年,浙江上虞人,中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
竺可桢共发表论著2 70余篇,其中属于气象方面的重要论著还有:《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中国气流之运行》(1933)、《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中国气候溉论》(1935)、《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1961)、《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1964)、《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66、1972)、《物候学》(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等。
三、题目解析:“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就是借唐宋诗中的一些诗句,介绍相关的物候知识。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案
通过主题演讲、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跨文化对比与交流中深入理解和体验中西方诗歌中的 自然观念。
详细描述
主题演讲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中西方诗歌进行比较和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小组讨论可以让学 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见解,促进思想的碰撞和融合。角色扮演则可以让学生通过模拟中西方诗人创作诗歌的 情境,深入体验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自然观念。
06
课堂互动环节与课后作业布 置
提问答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提问
在唐宋大诗人的诗歌中,物候现 象是如何体现的?
答疑
引导学生理解物候与诗歌创作的 关系,探讨物候变化对诗歌意境
的影响。
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不同诗 人在物候描写上的特点和风格, 以及物候对诗歌情感表达的作用
。
分享交流,鼓励学生展示成果
的感慨。
象征
如李白的《静夜思》 中“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用月光 象征思乡之情,表达 出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
排比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 楼》中“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 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连续的排比 句,增强语势,表达 出对自然景观的赞叹
和人生的感慨。
创作实践:仿写、续写、改编
仿写
象征
用具体的事物代表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使表达 更加含蓄和深刻。
诗中文学手法举例分析
比标喻题
如•杜甫文的字《内春容望》中 • 文字内容
“•国破文山字河内在容,城春 草•木深文”字,内将容山河比 喻为国家的命运,草 木比喻为城市的景象 ,形象地描绘出战乱
后的荒凉景象。
拟人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 原草送别》中“离离 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将原上的草拟人 化,赋予其生命和情 感,表达出对自然界
唐诗宋词中的物候教学设计
《唐宋诗中的物候》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 了解物候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情感及科学探索的精神。
2. 理清课文条理,培养学生获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应用能力。
3. 抓住唐宋诗中描写物候特点及规律,对文中的诗作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品味。
教学重难点: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认识唐宋诗中反映出的物候特点及规律,体会换一个角度读古诗的趣味。
题目解析:“唐宋诗中的物候”说的就是唐宋诗歌中吟咏的四季景色。
本文借唐宋诗中的一些诗句,介绍相关的物候知识,所以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文章。
教学过程:一. 熟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障碍。
滹沱萃涪万蕃使花卉悯蚕二. 课文内容探究:这篇课文从整体上把握,主要内容是介绍物候的有关知识,只是选取了一个比较独特的角度,就是唐宋诗中的物候。
作为一篇说明性文章,内容比较单一。
介绍了物候的一些知识,说明了唐宋诗中借助月、露、风、云、花、鸟之咏,揭示大自然的本质这一事实,进一步分析了唐宋诗中描写出植物和候鸟等物候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物候规律。
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能暗示出一些自然规律,花香鸟语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部分(第2到第7自然段)。
主要是介绍唐宋诗中揭示出的一些物候现象和一些规律。
其中,第二段写唐宋诗人为什么能在诗歌中再现物候现象,就因为诗人能敏锐地感知景物的变化,以诗歌揭示自然规律。
3、4、5自然段举例说明唐宋诗中对植物性物候的关注。
6、7自然段举例说明唐宋诗对候鸟的关注。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
总写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中看出物候的一些特点:物候变化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同时也点出了研究唐宋诗中物候的意义。
三. 难点探究:1. 作者举唐宋诗中的咏物诗为例时,为什么不根据朝代分开来举例呢?以时间为顺序,不更有利于读者理解吗?作者虽然没有分唐、宋举例,时代界限不清,但文章的思路还是十分清晰。
文章从第3自然段到第7自然段都是以实例来说明唐宋诗中的物候,这几段是以物候为类别说明的,没有把唐代和宋代的诗分开而是将其结合起来,表明他们相似或相同的景物描写,相同的语言。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宋时期著名诗人的诗歌创作背景,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物候现象的观察和理解能力,认识物候变化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3.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唐宋时期著名诗人的诗歌创作背景及生平简介。
2. 诗歌中所表现的物候现象及其与诗歌情感的关联。
3. 分析诗中的物候描写,体会诗人对自然界的感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宋时期著名诗人的诗歌创作背景,诗歌中的物候现象。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物候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联。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人的生平简介,诗歌创作背景。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物候描写,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物候现象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唐宋时期及其著名诗人,引发学生对诗歌创作背景的好奇心。
2. 讲解:详细讲解诗人的生平简介,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3. 分析:分析诗中的物候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对自然界的感悟。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中物候现象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5. 总结:总结诗中的物候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联,强调物候变化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6. 作业:要求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唐宋诗人诗歌,分析诗中的物候现象,体会诗人情感,并在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唐宋时期著名诗人的生平简介和诗歌创作背景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中物候现象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3.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唐宋时期著名诗人的诗歌资料,包括诗文、注释和背景介绍。
2. 准备相关的物候知识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讲解和分析。
3. 准备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诗人和诗歌信息。
八、教学资源1. 唐宋时期著名诗人的诗歌文本。
北师大版七下《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案4篇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读起来比较枯燥,因此在设计本课时着重放在引起学生兴趣上。
特设置两组竞争回答问题以及男女生合作回答问题等环节,让学生达到既学到知识又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地目的。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
2.摘抄课文中出现的诗句,并熟读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积累词语、诗句,了解物候变化(二)教学难点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教学媒体(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二)素材准备关于物候的知识素材以及一些诗人描写物候的诗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课堂导入)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可以学到知识。
我们以前学过很多诗歌,除了品味诗歌的美之外,大家有没有发现别的特点或者知识?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什么?好,现在大家先不用急着回答,打开课本99页《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从课文中找一找答案,看看和大家想的是不是一样啊?(板书)课题(讲授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上节课让大家预习课文,并查找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现在有那位同学想和大家一块分享劳动成果?(找2-3人)教师总结。
(多媒体显示)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
字藕舫,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上虞县),1974年2月7日卒于北京。
1910年赴美,人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毕业,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研究气象学,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历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等校教授,中央大学教授兼地学系主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评议员、院士、气象研究所所长。
1929年起连续当选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学部主任。
《唐宋诗中的物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
•••••••••••••••••《唐宋诗中的物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唐宋诗中的物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第一部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譬如()循环()相得益彰()歌咏()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⑴我国唐宋的一些诗人,一方面关心民声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
⑵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志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已。
⑶对于物侯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⑷一经顾况的称赞,这首诗就被传颂开来。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⑴最正确,正有价值的话。
()⑵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
()4.补全下列唐诗。
⑴最是一年春好处,。
⑵ ,霜叶红于二月花。
⑶忽如一夜春风来,。
⑷孤舟蓑笠翁,。
5.将下列古诗句中的对偶上下句连线:无可奈何花落去雪却输梅一段香落霞与孤鹜齐飞深巷明朝卖杏花万里悲秋常作客秋水共长天一色小楼一夜听春雨似曾相识燕归来梅须逊雪三分白百年多病独登台6.读完课文后,请给物候下个定义。
7.你知道哪些物候知识,请写出一两条。
⑴⑵第二部分:(一)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
但是,春天来临的标志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诗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据宋洪迈《容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定下了“绿”字。
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的重要标志之一。
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若把这首诗吟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
因为在黄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征象,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
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之大也是事实。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案6
基本信息名称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执教者yywwsxl 课时一课时所属教材目录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课教材分析这篇文章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科学知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文学与科学的关系,可以使学生真切地认识到“语文无处不在”。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以记叙为主的各种文章之后,还要有计划地学习说明文的知识,而这篇文章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桥梁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和物候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2.理清课文条理,培养学生获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应用能力。
3.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及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掌握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词语、诗句,了解物候变化。
难点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掌握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读起来比较枯燥,因此在设计本课时着重放在引起学生兴趣上。
特设置两组竞争回答问题以及男女生合作回答问题等环节,让学生达到既学到知识又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地目的。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什么是物候?2、本文主要介绍了物候的那些知识?第1段:第2-7段:1.给下列加线词语注音。
花卉()地壳()吹嘘()瀼()西縠()文相得益彰()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1、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到语文能力的培养。
2、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第8段: 精读细品 1、写说明文讲究,一定的方法,说明方法主要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
那么本篇主要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呢?2、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是什么呢?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作比较,突出了分类别,准确的说明了列数字,准确的说明了打比方,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疑难排解针对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还未解决的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完成。
〖2021年整理〗《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优秀教案2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字词并积累2、了解作者3、结合说明文文体知识并运用与本文分析中4、体会文章生动说明的语言5、积累古诗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二、过程与方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与练结合,在课堂上尽量多给学生交流、合作的机会,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文的学习,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产生积累的愿望,多读书,多思考,养成注意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根据课文内容提炼信息;能根据已经掌握的文体知识去答题。
教学难点:课文运用生动的语言去说明专业性很强的科学知识;对课文中古诗词的理解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可布置课前预习,但不强求学生逐字逐句去解释,能理解所表现的物候现象即可。
课前准备: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古诗句的意思。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知识。
我们以前学过很多诗歌,除了品味诗歌的美之外,大家有没有发现别的特点或者知识?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什么?好,现在大家先不用急着回答,打开课本99页《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从课文中找一找答案,看看和大家想的是不是一样啊?(板书)课题二、作者介绍(多媒体展示,学生读、记)三、说明文的基础知识:(多媒体展示:说明文的性质,说明的内容,说明的方法,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四、学生默读课文。
要求:1、识记文中的字词。
(多媒体展示,学生互相听写)贾思勰黄宗羲瀛洲瀼西縠文相得益彰花卉譬如疾苦称道吹嘘参天2、从文中提炼信息,根据课文内容,用文中的句子,给物候下一个定义。
五、课文内容梳理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各个段落的内容。
(然后多媒体展示一下)。
①由古诗句引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以及人类研究它的目的。
②引出本文的说明内容及目的:唐宋大诗人对物候歌咏的杰出成就及原因。
③白居易《草》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④李白、王安石诗句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宋时期著名诗人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通过诗句分析,掌握诗人如何通过描绘物候来表达情感。
(3)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句中的物候现象。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3)学会从物候角度解读诗歌,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领略唐宋诗人的风采,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人文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唐宋时期著名诗人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通过诗句分析,掌握诗人如何通过描绘物候来表达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物候现象与诗人情感之间的关联。
(2)如何从物候角度解读诗歌,提升语文素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唐宋时期著名诗人的诗歌作品。
(2)整理与物候相关的诗歌素材。
(3)制作课件和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诗人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了解物候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唐宋时期著名诗人的画像。
(2)引导学生回顾诗人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3)提问:同学们认为诗人在诗歌中如何描绘物候?2. 课堂探究:(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首诗,分析诗句中的物候现象。
(2)分享讨论成果:各组汇报分析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与物候相关的诗歌素材。
(2)引导学生从物候角度解读诗歌,提升语文素养。
4. 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每组创作一首以物候为主题的诗歌。
(2)各组展示创作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3)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本周所学诗歌。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宋诗人诗歌,分析其中的物候现象,并结合诗人情感进行解读。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word教案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
2、摘抄课文中出现的诗句,并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前面的课文(朱自清《春》、《夏天的旋律》、诗歌《秋天》和《雪花的快乐》),说说春夏秋冬四季分别有那些特征。
鸟语花香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解析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物候,物候有着怎样的作用。
2、课文中引用的诗词反映了怎样的物候现象。
四、请你搜索自己积累的诗词,归纳诗词中的物候现象。
五、总结:处处留心皆学问,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增进自己的见识、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学设计教
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
2、摘抄课文中出现的诗句,并熟读成诵。
3、通过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
4、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积累词语、诗句,了解物候变化
教学难点;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
一、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请几位同学背诵上节课诗词。
鸟语花香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二、正音、识字:
卉(huì)勰(xié)瀛(yíng)滹沱(hūtuó)蕃(fān)瀼(ràng)涪(fú)
三、解析课文: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板书。
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板书设计:
诗人
诗文
物候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1、草木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规律
2、循环随物候转变。
李白
王安石
“东风已绿瀛州草…”
《扶风豪士歌》
“春风又绿江南岸…”
物候有区域性
李益
刘禹锡
王之涣
毛泽东
《临滹沱见蕃使》
《竹枝词》
《出塞》
《送瘟神》
杨柳是初春的象征;物候的地域性和历史变迁是分不开的。
杜甫
“西川有杜鹃…”
侯鸟与物候的关系
陆游
《鸟啼》
侯鸟与农事的关系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可以学到知识。
我们以前学过很多诗歌,除了品味诗歌的美之外,大家有没
有发现别的特点或者知识?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白居易的“离
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
首诗还告诉我们什么?好,现在大家先不用急着回答,打开
课本99页《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从课文中找一找答案,看看和大家想的是不是一样啊?(板书)课题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上节课让大家预习课文,并查找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现在有那位同学想和大家一块分享劳动成果?(找2-3人)教师总结。
(多媒体显示)
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
字藕舫,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上虞县),1974年2月7日卒于北京。
1910年赴美,人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毕业,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研究气象学,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历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等
校教授,中央大学教授兼地学系主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央
研究院评议员、院士、气象研究所所长。
1929年起连续当选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
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学部主任。
中国科学院综合
考察委员会主任,自然科学史委员会主任等职。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20世纪20年代,他创建气象研究所,推进中国气象科学的研究。
竺可桢共发表论著270余篇,其中属于气象方面的重要论著还有:《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中国气流之运行》(1933)、《东南季风与中
国之雨量》(1934)、《中国气候溉论》(1935)、《历史
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1961)、《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
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1964)、《中国近五千年来
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66、1972)、《物候学》(和宛
敏渭合著,1963、1973)等。
2.用三分钟的时间通读课文,然后找同学简述所讲主
要内容。
(注意字词)
卉(huì)勰(xié)瀛(yíng)滹沱(hūtuó)蕃(fān)瀼(ràng)涪(fú)
二、再读课文,理解体会
1.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包含物候现象
的主要诗句,并说明包含了那些物候现象?(可以将学生分
为两组,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个性,达到提高积极性的作用)
提示:本文由两句古诗引出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继而引出本文说明的内容及目的--唐宋大诗人的作品中包含
着许多物候知识;我们要了解这些知识,使之服务于人类。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列举了很多例子:唐代诗人白居易
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
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指出了物候学上的两个重要规律。
芳
草的枯荣,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这循环随着气候转移,:春
天到,芳草就苏醒了。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和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
何时照我还?”告诉了人们春天到来的标志。
唐代诗人李益
的“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刘禹锡的《竹枝词》:“江上朱楼新雨晴,滚西春水觳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指出杨柳抽青,表示初春季节的到来。
以上是说明诗中植物的变化所昭示的物候学知识。
除此,作者还举例说明诗中关于候鸟的诗句也表现了这一点。
唐代
诗人杜甫“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涪万无杜鹃,云碉杜鹃。
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
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
咽暮春至,哀哀叫其间……”,告诉了我们杜鹃的分布;南
宋陆游的《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
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不仅证明诗人是留
心物候的,而且还用以预报农时……等等
2.课文第二段引用了黄宗羲的一段话,仔细阅读,说
说他的含意及其在课文中所起的作用。
提示:这段话是说大诗人能够真切地感受着大自然的变化,并将自然万物及其变化凝于笔端,故其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物候知识。
三、精读课文,细节体会
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上黑板,分别写出他(她)所找出的说明方法,然后请其他男女生上来补充。
写完以后再分别请男女生找出每种说明方法的依据,其他人补充。
这样一来,使学生在一种游戏式的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讨论甚至“辩论”获得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提示:说明方法主要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
学生只要说出课文运用的主要方法就可以。
)
(课堂总结)
作者采用分类别等方法,准确分析了唐宋大诗人作品中的物候现象,山川鸟兽,月露风光,无所不及。
内容丰富而不杂乱。
这一课一方面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科普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让我们欣赏到很多名作佳作,把科学与文学结合在一起,使文章不仅有很强的知识性,也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四、课后练习
除了作者所举的例子之外,还有很多诗句包含物候学的
知识,请同学们找出几句,并适当的作出分析。
(不少于三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