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1995“八五”计划

合集下载

八五普法规划工作实施计划

八五普法规划工作实施计划

八五普法规划工作实施计划一、背景介绍八五普法规划是指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1991年-1995年),为了加强全国各领域法制建设和普法宣传教育而制定的工作计划。

该计划的目标是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加强法律意识,增强社会公民的法律素养,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质,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总体目标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2.提高社会公民的法律素养和法治素质。

3.推动各领域的法制建设,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

三、实施计划1.加强普法宣传教育(1)制作普法宣传教育材料,包括法律知识手册、普法宣传片、宣传海报等,广泛分发到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公共场所。

(2)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包括法律讲座、法治教育讲座、普法知识竞赛等,吸引更多人参与普法教育。

(3)借助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提高普法宣传的覆盖面和传播效果。

2.提高全民法律素养(1)加强法律教育,将法律知识融入学校教育课程,推动法律教育普及化和规范化。

(2)组织开展法律培训和进修班,提高社会公民的法律素养和法治素质。

3.推进法制建设(1)制定和完善各领域的法律法规,包括刑法、民法、行政法等,确保各项社会事务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2)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包括组建法律制度研究机构、完善法律法规的制定程序、加强法律监督和评估等。

(3)加强法律执法力量的建设,通过加强培训、提高执法效能,保障法律的顺利实施和执行。

四、落实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普法工作组织机构,负责八五普法规划的具体实施和推进。

2.加强协调合作,与教育部门、司法部门、新闻媒体等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普法工作。

3.落实专项经费,保障普法工作的资金需求,使普法工作更加有力度。

4.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定期评估制度,对八五普法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五、预期效果通过八五普法规划的实施,预期达到以下效果:1.提高全民法律素养和法治素质,增强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

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规划和八五计划

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规划和八五计划

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1991年——1995年——2000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五日目次第一部分建国以来古籍整理出版的成就和制订本规划应说明的若干问题一、建国后古籍整理出版的发展和制订本规划的基本精神二、妥善处理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中的几个关系三、古籍整理出版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四、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五、人才培养第二部分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要点和“八五”计划重点书目一、十年规划要点二、“八五”计划重点书目(一)文学类(196种)总集别集文学评论专题资料普及读物(二)历史类(245种)分期史书和史料近代人物文集和日记中外关系史历史地理普及读物(三)出土文献类(20种)(四)哲学类(118种)先秦至隋唐哲学论著宋元明清哲学论著古典哲学名著注译(五)宗教类(23种)佛教典籍道教典籍(六)语言文字类(59种)文字音韵训诂(七)科技类(289种)综合天算地学农学医学(八)综合类(54种)丛书书目、提要、索引辞典第一部分建国以来古籍整理出版的成就和制订本规划应说明的若干问题一、建国后古籍整理出版的发展和制订本规划的基本精神古籍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文字载体。

整理出版古籍,是关系到继承祖国宝贵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教育子孙后代的大事。

建国四十余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

1958年,国务院成立了首届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齐燕铭同志任组长并主持制订了《整理和出版古籍十年规划(1962—1972)》,开始将各项有关工作引上了轨道。

尽管实施后期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者仍然冲破重重阻力,最终完成“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等重点项目的点校整理工作,博得海内外的普遍好评。

1981年,根据陈云同志提出要恢复和重视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建议,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国务院恢复成立第二届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李一氓同志任组长,拟定了《古籍整理出版九年规划(1982—1990)》,经过几年的努力,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出现了初具规模的新局面。

八五规划方案

八五规划方案

八五规划方案简介八五规划方案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个五年计划,即1991年至1995年国家发展的规划方案。

这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是经济逐步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经济发展目标在八五规划方案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具体而言,规划方案设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不低于7%;•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不低于4.5%;•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不低于7.5%;•基本建设总投资年均增长率不低于9.5%;•国际收支平衡。

重点开发领域在八五规划方案中,国家把重点开发领域放在了以下几个方面:基础建设规划方案提出,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包括进一步发展交通运输和能源工业,提高铁路和公路的运输能力和质量,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经济结构调整国家还提出,要在经济结构上进行调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规划方案强调要调整工业结构,加快技术升级,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推动产业升级。

此外,还要加大服务业、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农业现代化八五规划方案还提出了要推进农业现代化。

具体措施包括农村电气化和水利建设,以及农田水利建设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等。

外部联系与合作八五规划方案还提出,要加强对外开放,拓展对外经济关系,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具体而言,国家打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合作和技术交流,目的在于推动国民经济更好地融入全球化发展中,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结论八五规划方案是中国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转型,它确立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和重点。

虽然这个规划方案已经实施了多年,但它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上的转型和升级仍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新中国史上的十二个五年计划

新中国史上的十二个五年计划

1973年,中共中央两次修改“四五”计划的高指标, 逐步调整了以战备为中心的战略,开始强调经济效 益,注意沿海和三线地区并重,大规模的“三线建 设”进入收尾阶段。 经过1975年邓小平主持的整顿工作,“四五”计划 得到了基本完成。
五五计划(1976~1980年): 新跃进大转折
“计划赶不上变化”。“五五”计划实施期间,跨 越了由“文革”至粉碎“四人帮”及拨乱反正的重 大历史转折,致使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亦随之变化。 其制定开始于1974年,没有独立的文本,包含在 《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之中。 此纲要直至1977年12月才被下发,“五五”计划缩水 仅剩3年。
“十五”计划的制定,政府不再是资源配臵的主角, 市场发挥着资源配臵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发展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确立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 整作为主线。更多关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 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发展 的需要、享受的需要。
十一五计划(2006~2010) 经济增长领先全球
从“六五”计划开始,我国的经济计划中增加了社 会发展的内容,计划的题目也相应改为“国民经济 与社会发展计划”。“六五”计划的另外一个重要 特点,是强调一切经济工作都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 中心。
七五计划(1986~1990): 改革闯关 治理整顿
“六五”后期,从1984年第4季度开始,经济发展过 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经济过 热。这些也成为“七五”开局的基础条件。 “七五”计划的编制工作历时3年。1983年,国务院 即着手组织“七五”计划的起草工作。1986年3月, 经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这是我国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史上第一次在一个新的五年计划刚刚起步 的时候就制定出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1991.12.01•【文号】•【施行日期】1991.12.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1991-1995-2000)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引言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充分证实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面对国际科技的激烈竞争,大力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十分重视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是振兴经济、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和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必然选择。

未来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坚定不移地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繁荣的夙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和切合我国国情的方针政策,批准实施了科技攻关、“星火”、“863”、“火炬”、工业性试验、科技成果及新技术推广等多项科技计划,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2万多项,为经济建设、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问题,产生经济效益达2800多亿元,比前30年的总和还高出几倍。

目前,全国已拥有1000多万人的自然科学技术队伍,建立起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科技体系,形成了较强的科技攻坚能力。

科技体制改革在全社会确立了技术成果商品化的地位;科技工作形成了纵深部署、有机联系的格局;开发型研究机构面向经济并逐步转轨变型;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新型科技计划体制正在形成,科技工作的机制、格局和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所有这些,都为90年代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科技工作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主要是:经济、科技等领域的改革缺乏总体规划和协调;经济建设缺乏依靠科技进步的压力、动力与活力、国家财政对科技投入强度低,金融、企业投入渠道尚待拓宽;科技人员待遇普遍偏低,广大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和三线地区科技人员的许多具体问题亟待解决;科技管理体制需进一步理顺。

新中国史上的十二个五年计划汇编

新中国史上的十二个五年计划汇编

1960年9月,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2年年底,“二五” 计划实际执行结果与原来提出的八大建议相比,除 原煤、原油、发电量达到规定指标外,钢、水泥、 粮食、棉花等都未达到。
三五计划(1966~1970): 三线建设备战备荒
“三五”计划本应在1963年到1967年实行。 1962年,中共中央曾设想“三五”计划主要是 调整和恢复国民经济,但毛泽东提出,1963年 至1965年作为过渡阶段,继续调整打下底子, 从1966年起再搞“三五”计划。由于1966年 “文化大革命”的突如其来,正式的“三五” 计划没有来得及形成。
“五五”计划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前,经济建设处于恢复发展时期。1978年前 后的“新跃进”,致使国民经济结构失调、效益低 下。第二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 济处于全面调整时期,“五五”计划指标相应作了 较大幅度的调整。1980年年底,国民经济主要比例 关系开始改善,生产和建设也取得较大发展。
四五计划(1971~1975): 严重失控调整战略
“四五”计划以“草案”的形式印发。 在国际紧张形势和国内“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 “四五”计划盲目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标,导致上世 纪7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出现了“三个突破”的严重 失控现象:职工人数突破5000万人,工资支出突破 300亿元,粮食销量突破800亿斤。 1971年林彪事件发生以后,周恩来主持两年经济调整, 对极“左”思潮进行了批判。
一五计划(1953~1957): 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制定“一五”计划历时5年,数易其稿。1955年7月,经第 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但颁布时计划涵盖的时 间已经过半。 确定的一项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 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 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中国五年计划期间的主要成就

中国五年计划期间的主要成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主要成就: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主要成就:由于1958年以来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连年出现财政赤字,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国家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主要成就:"三五"计划期间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

工农业总产值超额16.2-14.1%完成了计划,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石油开采2777万吨。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主要成就: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其中农业完成104.5%,工业完成100.6%。

主要产品产量完成的结果是:粮食103.5%,棉花96.5%,钢79.7%,原煤109.5%,原油110.1%,发电量103.1%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5)主要成就: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

财政收入和支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收入略有节余第六个五年计划(1980-1985)主要成就:一,国民经济全面稳定增长。

二,重要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

三,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取得重大成就。

四,财政状况逐年好转。

五,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繁荣兴旺。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主要成就:五年内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8%,平均每年增长6.7%,其中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5%,五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4%,平均每年增长7.5%。

天津市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的工作方案

天津市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的工作方案

天津市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的工作方案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92.09.21•【字号】津政发〔1992〕70号•【施行日期】1992.09.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优抚安置正文天津市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的工作方案(1992年9月21日)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市人民政府同意市计委等十九个部门拟订的《天津市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的工作方案》,现转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88—1992年)》在我市实施三年,经过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市残疾人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残疾人在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福利等方面的状况明显改善。

为使我市残疾人事业进一步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1991年—1995年)》和《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1991年—1995年)》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八五”计划期间的总目标和指导原则残疾人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

发展残疾人事业,有利于我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认真做好“八五”计划期间的残疾人工作。

(一)总目标进一步改善我市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缩小残疾人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使残疾人参与机会增多,参与范围扩大,自身素质提高,生活状况改善。

——残疾人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残疾人接受康复、教育、医疗保健的人数不断增加;——残疾人劳动就业率有较大提高;——残疾人文化生活日渐丰富;——残疾人服务设施增多;——残疾人自强精神和参与能力增强;——残疾人事业的法规体系、政策体系、业务体系、工作体系和残疾人组织体系初步确立并逐步完善。

(二)指导原则1.以贯彻《残疾人保障法》为主线,依法规范公民行为,依法发展我市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以平等权利、同等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八五计划

八五计划

“八五”计划1991-1995年是中国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

“八五”计划建议和计划纲要分别在1990年和1991年审议通过。

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八五”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目录计划指标计划制定执行情况计划指标计划制定执行情况展开编辑本段计划指标1990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

计划内容:“八五”计划期间全部建成投产的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约为845个,建成投产的限额以上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约为374个,使主要产业部门的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的装备水平、市场竞争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八五”期间新建铁路5800公里。

完成情况:“八五”期间第一产业产值年均增长4.1%,第二产业产值年均增长l7.3%,第三产业产值年均增长9.5%,一、二、三产业的产值结构由“六五”末期的28.4:43.1:28.5和“七五”末期的27.1:41.6:31.3转变为“八五”末期的20.3:47.7:32.0。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财政体制,以增殖税为主体的新税制已经基本建立并正常运行。

编辑本段计划制定1991-1995年是中国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

1990年l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提出了今后十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和方针政策。

1991年3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

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八五”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1]编辑本段执行情况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八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最大成就是提前五年完成了到20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八五普法工作要求

八五普法工作要求

八五普法工作要求(实用版)目录1.八五普法工作的背景和意义2.八五普法工作的主要任务3.八五普法工作的实施方法和措施4.八五普法工作的预期目标和效果正文一、八五普法工作的背景和意义“八五”普法工作是指在我国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年)期间开展的全民普法教育活动,这是根据我国国家立法规划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而进行的。

在这个时期,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八五普法工作应运而生,旨在加强全民法制观念,推动依法治国进程,保障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八五普法工作的主要任务1.深入开展宪法教育,使全体人民充分认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增强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宪法实施的自觉性。

2.加强刑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等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使全体人民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3.积极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及时、方便、优质的法律帮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

4.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

三、八五普法工作的实施方法和措施1.组织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如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文艺演出等,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2.编印法制教育读本、教材,制作法制宣传资料,通过各种渠道普及法律知识。

3.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扩大法律知识的传播范围。

4.加强法制教育队伍建设,培训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八五普法工作的预期目标和效果1.全民法律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明显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不断增强。

3.法制观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对法制的认同感和尊崇感明显增强,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奠定坚实基础。

企业八五普法方案

企业八五普法方案

企业八五普法方案【原创版】目录一、企业八五普法方案的背景和意义二、企业八五普法方案的主要内容三、企业八五普法方案的实施步骤和措施四、企业八五普法方案的预期效果和影响正文【一、企业八五普法方案的背景和意义】企业八五普法方案是指在我国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1991-1995 年)实施的一项普法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加强企业法制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这一方案的出台,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企业八五普法方案的实施,有助于增强全民法律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全体人民的法治素质。

此外,该方案还有助于加强企业法制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规范企业经济行为,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企业八五普法方案的主要内容】企业八五普法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的法律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使他们能够正确运用法律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2.加强企业法制宣传教育,广泛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全体职工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3.加强企业内部法制建设,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保证企业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合理。

4.加强对企业经济合同的法律审查,防范经济合同纠纷,维护企业经济利益。

5.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八五普法方案的实施步骤和措施】1.制定具体的普法规划和实施细则,明确普法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和方法,确保普法活动有序进行。

2.组织培训,对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

3.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和形式,广泛宣传法律法规,提高全体职工的法律意识。

4.加强企业内部法制建设,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确保企业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合理。

5.加强对企业经济合同的法律审查,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防范经济合同纠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布日期】1991.04.09•【文号】•【施行日期】1991.04.09•【效力等级】工作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1991年4月9日批准)目录序言一、1991-2000年的主要目标和指导方针(一)奋斗目标和总体蓝图(二)基本指导方针(三)主要任务和重要指标二、“八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综合经济指标(一)基本任务(二)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三)综合经济效益(四)国民收入的生产和分配(五)财政和信贷三、“八五”期间主要经济部门发展的任务和政策(一)农业和农村经济(二)水利建设(三)能源工业(四)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五)原材料工业(六)地质勘查和气象(七)电子工业(八)机械制造工业(九)国防工业和国防科研(十)轻纺工业(十一)建筑业(十二)商品流通四、“八五”期间地区经济发展的布局和政策(一)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二)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五)地区经济协作和联合(六)城乡规划和建设(七)国土开发整治和环境保护五、“八五”期间科学技术、教育发展的任务和政策(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二)教育事业的发展六、“八五”期间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一)进出口贸易(二)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智力(三)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七、“八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一)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二)改革企业体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四)改革价格体制(五)改革财政税收体制(六)改革金融体制(七)改革工资制度(八)改革住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九)改革计划体制和投资体制(十)加强经济调控体系建设八、“八五”期间人民生活和消费政策(一)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二)控制人口增长(三)劳动就业和劳动保护(四)卫生保健事业九、“八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一)文化建设(二)思想建设(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序言本世纪最后十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是非常关键的时期。

八五普法实施方案

八五普法实施方案

八五普法实施方案我国八五普法指的是中国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1991-1995年)推行的一系列普法工作的实施方案。

这一期间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和加强社会管理而推行普法工作的重要时期。

本文将从普法工作的背景与目标、实施重点和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背景与目标八五普法实施方案的制定是为了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国家法制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促进经济的发展。

法律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人人皆知法而守法,才能够建设一个文明法治的社会。

因此,八五普法实施方案的目标是广泛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意识,增强法律意识,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公民依法办事的观念。

二、实施重点和措施1. 普及法律知识在八五普法实施方案中,普及法律知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为此,政府组织了广泛的法制宣传活动,包括举办法律讲座、出版法律读本、开设法律服务站等。

通过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多种渠道,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法律,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提高对法律的熟悉度和理解度。

2. 加强法制教育八五普法实施方案还强调了加强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法制教育是培养公民法治观念的基础,是提高人民法治素质的有效途径。

因此,在八五普法实施方案中,加强法制教育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措施。

政府通过对学校、宣传媒体等进行指导,推行法制教育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同时,也注重通过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公民的法治素质和法律意识。

3. 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在八五普法实施方案中,健全法律服务体系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措施。

为了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到法律的保障,政府加强了法律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了法律援助的覆盖范围,完善了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制度。

三、取得的成效八五普法实施方案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首先,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新中国史上的十二个五年计划

新中国史上的十二个五年计划

六五计划(1981~1985): 走向改革开放
“六五”计划是拨乱反正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 在“文革”后认真总结长期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 方面的经验教训,按照中央提出的从1981年到20世 纪末20年内力争实现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 略部署制定的。“六五”计划的编制时间较长,最 初是作为《l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 草案的一部分,于1975年、1977年两次进行编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推倒原方案后开 始重新拟定。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正 式批准“六五”计划。
新中国史上的十二个五年计划
机自二班 吴鹏阳
前言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 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 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 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 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 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 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 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 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 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 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 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 十二个“五年计划”。而 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将在 2015结束。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它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 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五计划(1958~1962): 大跃进大倒退
“二五”计划大起大落,历程曲折。“二五”计划作为党中央 的建议,在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通过。此后,由 于指导方针的变化,各年度的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第 二个五年计划的正式文件始终未能颁布。 由于实施过程中的巨大波动,“二五”实际上分成1958年~1960 年“大跃进”阶段和1961年~1962年进入调整时期两个阶段: 1958年的“大跃进”,是作为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之后要出现 “经济建设高潮”提出来的,形成了一场包含着层层高压和层 层虚报的政治运动。1960年非但没有“跃进”,反而成为新中 国成立以来经济负增长最严重、困难最大、人民生活最苦的一 年。

第十节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1991~1995年)

第十节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1991~1995年)
〔规 划主 要指 标 完成 情况 和 成就〕 种植业:据统计 1995 年粮食总产达到 2652.74 万吨,为 “八五”计划 2750 万吨的 96.47%,由于 1995 年当年计划作了调整,而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棉花总产 30.12 万吨, 完成计划指标;油料总产 191.76 万吨,比调整后五年计划指标增长 27.84%,年平均递 增 8.2%;桑蚕茧总产达 4.04 万吨,比计划增长 34.5%,年平均递增 16.5%;烤烟总产 4.26 万吨,为计划的 32.76%,但 1995 年年度计划调为 4.22 万吨,完成了当年计划。 林 业:5 年累计造林 796.5 万亩,为五年计划 877 万亩的 90.82%。1994 年完成“五 八”造 林绿 化 计划 确 定的 基本 消 灭宜 林荒 山 任务 ,成为 全国 达 到部 颁 标准 的第 一 个省 。到 “八五”期末,全省有林地面积已达 4610 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 1 亿多立方米;森林覆 盖率达 25.6%,比 1990 年提高 5.5 个百分点。 畜 牧业:肉类总产量达 197.75 万吨,比计划增长 41.25%,年平均递增 10.7%。主 要牲畜存栏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畜牧业正逐步成为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渔 业: 水 产 品 产 量 达 75.20 万 吨,比 调 整 后 计 划 指 标 增 长 50.4%,年 平 均 递 增 20.9%,“八五”期间 (1991~1995 年)兴建了大量精养鱼池、网箱养鱼,并加快发展河 蟹、甲鱼等特种水产养殖,新建和在建工厂化甲鱼养殖场 20 个。 农 业总产值:达到 980.26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调整后计划指标增长 19.2%,年 平均递增 6.5%。对照 “八五”计划中农业结构调整目标,农、林、牧、渔各业产值均超 额完成计划。其中:种植业产值 1995 年比 1990 年增长 28.38%,比计划要求增长 10.4% 的指标超过 18 个百分点;林业产值比 1990 年增长 52.18%,比计划要求增长 28.2%的 指标超过 24.6 个百分点;牧业产值比 1990 年增长 61.32%,比计划要求增长 37.3%的 指标超过 24 个百分点;渔业产值比 1990 年增长 62.6%,比计划要求增长 60.8%的指标 超 过 1.8 个百 分点。农 业内部 结构调整 有了明显 进步,其 中种植 业产 值占 农业 总产 值 62.19%,比 1990 年下降 3.55 个百分点;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 4.79%,比 1990 年增 长 0.53 个百分点;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 26.19%,比 1990 年增长 4.16 个百分点;渔 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 6.79%,比 1990 年增长 3.28 个百分点,农业内部结构逐步向良性 发展。 乡镇企业持续高速发展:1995 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 3128 亿元,比计划增长 2.91 倍, 年平均递增 58.3%,其中工业产值 1902 亿元,比计划增长 2.65 倍。乡镇企业素质有了 进一步提高。 农村人均纯收入:1995 年达到 1302.82 元,农村奔小康进程加快。 〔“八五 ”农 业 和农 村经 济 发展 的 主要 特点〕 团结拼搏,努力抗灾夺丰收:1991 年的特大洪涝灾害与 1931 年大小相似,而 1931 年全省 2100 万人就死亡 11 万人,这次洪涝灾害中数百万人在转移中没有因工作失误造 成人员死亡,灾后没有发生大的疫病流行,没有出现饥荒,灾民生活得到妥善安置,灾 区人心稳定、物价稳定、社会稳定,在全国人民和国际上的支援下,灾后重建家园和经 济恢复速度之快也是惊人的。 ·182·

“八五”星火计划发展纲要(1991-1995)

“八五”星火计划发展纲要(1991-1995)

“八五”星火计划发展纲要(1991-1995)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1991.05.06•【文号】•【施行日期】1991.05.0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经费与财务正文“八五”星火计划发展纲要(1991--1995)(1991年5月6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星火计划是一项依靠科技振兴农村经济的计划,是我国科技计划和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是把科技星火撒向广大农村,指导八亿农民依靠科技振兴农业,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推动农村发展以科技为支柱的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

星火计划自1985年试点,1986年正式实施以来,至1990年底全国已安排各级星火示范项目27877项,总投资171亿元,其中:三项费用和各级财政投资占总投资的8.1%,银行贷款占37.3%,企业自筹资金占54.6%。

完成14633项,新增产值339亿元,新增利税81亿元,创汇节汇30亿美元;开发和推出了100种适用于发展农村经济的配套技术装备,培训了650万名农民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

星火计划“七五”期间预定的主要指标:即建立500个星火示范点,培训100万名农村知识青年和管理人员,开发100种实用的技术装备,已提前两年实现。

同时,星火计划推动了各类星火技术密集区、区域性支柱产业、科技服务体系、技术产业集团、技术承包集团等农村新型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正在农村大地逐步形成燎原之势。

星火计划持续稳定的发展对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现代化道路具有深远的意义。

因此,进一步深化实施星火计划,是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八五”期间,星火计划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大力加强农业,促进乡镇企业继续健康发展和深化改革的方针,遵照国务院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决定。

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有效供给,推动科技兴农。

新中国史上的十二个五年计划

新中国史上的十二个五年计划

“二五”计划大起大落,历程曲折。“二五”计划作为党中央的 建议,在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通过。此后,由于 指导方针的变化,各年度的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第二个 五年计划的正式文件始终未能颁布。
由于实施过程中的巨大波动,“二五”实际上分成1958年~1960 年“大跃进”阶段和1961年~1962年进入调整时期两个阶段:
经过1975年邓小平主持的整顿工作,“四五”计划 得到了基本完成。
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目标, 查找差 距,分 析原因 ,进一 步增强 自己作 为党员 的凝聚 力和战 斗力, 为推进 学校和 年级各 项工作 做贡献
五五计划(1976~1980年): 新跃进大转折
“计划赶不上变化”。“五五”计划实施期间,跨 越了由“文革”至粉碎“四人帮”及拨乱反正的重 大历史转折,致使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亦随之变化。 其制定开始于1974年,没有独立的文本,包含在 《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之中。 此纲要直至1977年12月才被下发,“五五”计划缩水 仅剩3年。
国际上,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1997年始发于泰 国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整个亚洲,对中国的出口、 利用外资以及经济增长都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目标, 查找差 距,分 析原因 ,进一 步增强 自己作 为党员 的凝聚 力和战 斗力前期,针对通货膨胀率过高的突 出矛盾,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通过综合治理,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目标, 查找差 距,分 析原因 ,进一 步增强 自己作 为党员 的凝聚 力和战 斗力, 为推进 学校和 年级各 项工作 做贡献
六五计划(1981~1985): 走向改革开放
“六五”计划是拨乱反正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

八五普法宣传简报

八五普法宣传简报

八五普法宣传简报八五普法宣传简报1. 八五普法的背景和意义八五普法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1991年至1995年)推行的全民普法运动。

此次普法宣传活动旨在加强中国公民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提高法律素养,推动全社会形成法治意识,进一步加强法律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2. 深入探究八五普法活动的内容在八五普法宣传活动中,围绕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是重点。

通过广泛组织法制教育讲座、宣传广告、法治微视频等形式,全面系统地向公众传授法律基本知识,特别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如合同法、婚姻法、劳动法等。

也加强了对未成年人、学生、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3. 八五普法活动的成果与意义八五普法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普法宣传和教育,社会公众对法律、法治的认知得到大幅提升,法律的权威性得以巩固。

公民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素养明显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维护自身权益,有效预防和纠正各类违法行为。

八五普法活动也为后续的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国法治社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4. 八五普法活动的启示与应对策略八五普法活动的成功经验可以为今后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加强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广泛传播法律知识,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

注重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也应加强对法律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维护公民权益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八五普法宣传活动是中国在建设法治社会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实践。

通过全民普法运动,八五普法宣传简报。

提高了公民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巩固了法律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在整个活动中,通过普法宣传和教育,全面系统的向公众传授法律基本知识,特别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如合同法、婚姻法、劳动法等。

让公民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素养明显提高,更加注重维护自身权益,有效预防和纠正各类违法行为,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八五计划打一生肖

八五计划打一生肖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八五计划打一生肖篇一:八五计划“八五”计划1991-1995年是中国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

“八五”计划建议和计划纲要分别在1990年和1991年审议通过。

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八五”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目录计划指标计划制定执行情况计划指标计划制定执行情况展开编辑本段计划指标1990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

计划内容:“八五”计划期间全部建成投产的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约为845个,建成投产的限额以上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约为374个,使主要产业部门的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的装备水平、市场竞争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八五”期间新建铁路5800公里。

完成情况:“八五”期间第一产业产值年均增长4.1%,第二产业产值年均增长l7.3%,第三产业产值年均增长9.5%,一、二、三产业的产值结构由“六五”末期的2(:八五计划打一生肖)8.4:43.1:28.5和“七五”末期的27.1:41.6:31.3转变为“八五”末期的20.3:47.7:32.0。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财政体制,以增殖税为主体的新税制已经基本建立并正常运行。

编辑本段计划制定1991-1995年是中国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

1990年l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提出了今后十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和方针政策。

1991年3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

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八五”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1]编辑本段执行情况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1~1995“八五”计划小平南巡深化改革作者:
来源:《中华儿女》2016年第05期
“八五”期间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推进最快的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形成了总体开放的格局。

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达到12%,是同期世界各国中经济增长最快的,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波动最小的时期。

“八五”期间确立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格局,让国民经济提前五年完成了长远目标,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较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

1990年开始编制“八五”计划时,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时三年的经济全面治理整顿,西方几个主要国家也针对我国实行经济制裁。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说,“要把困难想得严重一些,以立于不败之地。

在订计划时要留有充分的余地,把计划编得小一点。

”最初要求保持6%左右的中速增长,设想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但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之后,人们的观念和经济发展态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兴起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潮。

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建议国务院对“八五”计划做出必要的调整。

1993年3月十四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八五”计划若干指标的建议》。

根据《建议》“八五”计划在以下方面做了调整:一是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比原计划有较大幅度提高,由原来的6%调整为8%—9%。

二是加强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出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价格开放后对粮食收购实行保护价,加强粮食主产区流通基础设施和生产基地建设,增加农业投入,发展农用工业,减轻农民负担。

三是动员力量,加快交通运输的发展。

要集中力量发展铁路,要加强港口、公路、内河航运、民航、通信的建设。

四是加快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发展。

五是按照规模经济、合理布局和突出重点的原则,积极发展支柱产业。

六是放宽政策,正确引导,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七是充分发挥各地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八是
更大地发挥科技的作用,加强人才培养。

九是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加快发展对外贸易。

十是合理确定和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

十一是合理调整信贷、财政收支总量和结构,有效地发挥财政、金融的调节作用。

“八五”计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执行得最好的五年计划之一,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八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最大成就是提前五年完成了到20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1995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600亿元,扣除物价因素,是1980年的4.3倍,提前完成了翻两番的任务。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民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然而,经济管理粗放,经济素质不高,经济效益较差;农业基础薄弱,不适应人口增加、生活改善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国家财力不足,宏观调控实力不强;地区发展差距扩大,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别悬殊;腐败现象有所滋长,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面临不少新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