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最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最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初中数学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许芬英一、“课程基本理念”的修改1.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将“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教学活动”,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

表述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设计思路”的修改1.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

2.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综合与实践”。

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等八个关键词,并给出具体描述。

并专门阐述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课程目标”的修改1.明确提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2.提出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完善了一些具体目标的描述:比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4.规范了课程目标的若干术语。

并在学段目标中使用这些术语。

四、“课程内容”(原“内容标准”)的修改1.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及要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用规定的课程目标术语,对某些课程目标的表述进行了修改。

2.从总体结构上看,“几何与图形”领域发生了一些变化,另外三个领域的结构基本没变。

“几何与图形”结构的变化表现在:将实验稿中分四个方面对内容进行的要求(即“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改为从三个方面展开内容要求,即“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这三部分中的“图形的性质”基本上是整合了实验稿中的第一和第四部分而成,而其他两个部分与原来的两部分对应。

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word版)

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word版)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3)一、课程性质 (3)二、课程基本理念 (4)三、课程设计思路 (5)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11)一、总目标 (11)二、学段目标 (13)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9)第一学段(1~3年级) (19)一、数与代数 (19)二、图形与几何 (21)三、统计与概率 (22)四、综合与实践 (23)第二学段(4~6年级) (23)一、数与代数 (23)二、图形与几何 (26)三、统计与概率 (28)四、综合与实践 (29)第三学段(7~9年级) (30)一、数与代数 (30)二、图形与几何 (35)三、统计与概率 (44)四、综合与实践 (45)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47)一、教学建议 (47)二、评价建议 (57)三、教材编写建议 (65)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74)附录 (79)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79)附录2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82)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最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 必背

最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 必背

最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 必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应反映社会需求和数学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结果,还应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理解、思考和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应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应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应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研究的主体,教师是研究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研究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研究方法。

学生研究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研究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研究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研究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研究和改进教师教学。

新课标2011版知识点对照课标整理

新课标2011版知识点对照课标整理

课程标准2011版(对照课标整理)一、填空:前言/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3.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二/5.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数学课程的核心(基本)理念】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最高宗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6.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7.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8.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2011课标复习资料2

2011课标复习资料2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 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为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

2. 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

(3)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

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3. 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促进他们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教学活动。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因此,数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研究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和研究奠定重要的基础。

数学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并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应该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应该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该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研究的主体,教师是研究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研究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研究方法。

学生应该在研究数学时,体验到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这可以通过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来实现。

此外,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最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最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_word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_word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 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3)一、课程性质 (3)二、课程基本理念 (3)三、课程设计思路 (5)(一)学段划分 (5)(二)课程目标 (5)(三)课程内容 (6)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8)一、总目标 (8)二、学段目标 (11)第一学段(1-3年级) (11)第二学段(4~6年级) (12)第三学段(7~9年级) (13)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15)第一学段(1—3年级) (15)一,数与代数 (15)二.图形与几何 (17)三、统计与概率 (18)第二学段(4~6年级) (19)一,数与代数 (19)二,图形与几何 (21)三.统计与概率 (23)四,综合与实践 (24)第三学段(7~9年级) (24)一.数与代数 (24)二,图形与几何 (28)三、统计与概率 (36)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37)一、教学建议 (37)二、评价建议 (46)三、教材编写建议 (52)附录 (63)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63)附录2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64)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2011版数学新课程标准考试笔记

2011版数学新课程标准考试笔记

2011版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观(数学课程如何描述)——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课程性质(是什么)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哪两句话)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树立怎样教学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课标复习题答案2

数学课标复习题答案2

2011版小学数学课标考试复习题一、填空题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3、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得发展)。

4、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5、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和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6、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包括(数学结论形成的过程)和(数学思维方法)。

7、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8、.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9、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10、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11、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12、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复习提纲答案《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复习提纲答案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复习提纲答案《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复习提纲答案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复习提纲一、选择1、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

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B )个学段。

我无需忧虑化学教案因为!希望所有的人过了冬天化学教案会更加有朝气试卷试题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国疆土化学教案屡次侵犯边陲化学教案讨伐罪人而抚慰百姓化学教案就在此一举试卷试题平定鲜卑之后化学教案养精蓄锐化学教案2、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 C )和因材施教。

A、探究式B、自主式C、启发式3、在各学段中,《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 B )个学习领域。

A、三个B、四个C、五个D、不确定②某同学第一步和第二步的操作都很规范化学教案第三步滴速太慢化学教案这样测得的CaO24、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 B、)。

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兴致勃勃”,形容兴头很足;“尽情尽兴”,情感、兴趣得到尽量满足试卷、A、教教材B、用教材教5、“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B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案而有机会就会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的网友不足20%试卷试题对于参加海外游学的目的化学教案绝大部分网友选择为了让A 、数学思考B 、过程与方法 C、解决问题6、第一学段中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 D )。

A、式与方程B、数与式C、图形与位置D、探索规律7、《标准》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 A )。

A、过程性目标B、知识技能目标C、学习活动8、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A ),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A、估算意识B、计算意识C、笔算意识D、口算意识9、数学教材的编写应以( C )为依据A、学生B、教师C、《标准》D、师生10、《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 B、)。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 课程内容整理版 - 小学阶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 课程内容整理版 - 小学阶段

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参 见例6)。
数的 运算 3. 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
法,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两 7.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
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位数和三 的过程。
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测量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 4.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
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 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 度单位(参见例12)。
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参见例24)

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
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 数的运算
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
8.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 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简便运算。
4. 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 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 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 8. 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 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
1.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
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
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
数。
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
因数。
1.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 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6.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 际问题。
2. 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 6. 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
9.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4.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 9.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 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方法进行估算(参见例26、例27)。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3)一、课程性质 (3)二、课程基本理念 (3)三、课程设计思路 (5)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9)一、总目标 (9)二、学段目标 (10)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5)第一学段(1~3年级) (15)一、数与代数 (15)二、图形与几何 (16)三、统计与概率 (17)四、综合与实践 (18)第二学段(4~6年级) (18)一、数与代数 (18)二、图形与几何 (20)三、统计与概率 (22)四、综合与实践 (22)第三学段(7~9年级) (23)一、数与代数 (23)二、图形与几何 (26)三、统计与概率 (33)四、综合与实践 (34)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35)一、教学建议 (35)二、评价建议 (42)三、教材编写建议 (49)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55)附录 (59)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59)附录2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61)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四)三、教材编写建议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数学教材的编写应以本标准为依据。

教材编写要努力凸显特色,积极探索教材的多样化。

教材所选择的学习素材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其他学科现实相联系,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数学理解。

教材内容的呈现要体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体现重要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过程;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并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材的编写要有利于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

课程内容是按照学段制订的,并未规定学习内容的呈现顺序。

因此,教材可以在不违背数学知识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认知规律、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形成自己的编排体系,体现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一)教材编写应体现科学性科学性是对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教材一方面要符合数学的学科特征,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全面体现本标准提出的理念和目标教材的编写应以本标准为依据,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全面体现和落实本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各项目标。

2.体现课程内容的数学实质教材中学习素材的选择,图片、情境、实例与活动栏目等的设置,拓展内容的编写,以及其他课程资源的利用,都应当与所安排的数学内容有实质性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实质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3.准确把握课程内容要求本标准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有明确和具体的目标要求,教材的编写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准确地把握“过程目标”和“结果目标”要求的程度。

例如,关于距离的概念,在第二学段要求“知道”两点间的距离,在第三学段要求“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间的距离。

在编写相关内容时,一方面要把握好“知道”与“理解”“能”之间程度的差异,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内容之间的衔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复习资料一、填空。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作为促进学生会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4、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6、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7、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8、学生学习应当是一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9、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10、评价学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11、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2、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13、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14、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15、(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16、(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17、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

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18、为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

19、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第一学期的评价应当以(描述性评价)为主,第二学期采用(描述性评价与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第三学期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或百分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21、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

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22、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选择题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 D )。

A、基础性B、普及性C、发展性D、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2、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 D )。

A、组织者B、引导者C、传授者D、合作者3、这次课程改革采取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方式,构建( D )结构。

A、文科课程B、理科课程C、综合课程D、分析课程与综合课程4、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 A )等四个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A、情感与态度B、合作与交流C、经历与体验D、技能与操作5、评价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 B )、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A、评价过程系统化B、评价方法多元化C、评价过程简单化D、评价方法优化法6、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 C )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A、数据与整理B、推理和证明C、方法和语言D、计算与估算7、在各个学科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A )四个学习领域。

A、实践与综合应用B、分析与综合应用C、推理与综合应用D、操作与综合应用8、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通过观察、( B)、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

A、技能B、试验C、操作D、交流9、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是( A)学段中的目标要求。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10、第一学段中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 D)A、式与方程B、数与式C、图形与位置D、探索规律11、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C),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

A、生活习惯 B、学习习惯 C、生活经验 D、分析习惯12、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A )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A、交往互动B、学科之间C、分析思考D、合作交流1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 B )。

A、重要途径B、重要方式C、重要手段D、重要过程14、(C)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A、教案 B课标 C、教材 D、教具15、教材编写应以( C )为基本依据。

A、学生 B、教师 C《标准》 D、师生16、教材的编写要有利于( B)进行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

A、教师B、学生C、家长D、师生17、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方式,他能反应出学生( A )的历程。

A、发展与进步B、分析与应用C、成长与提高D、探索与创新18、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材应反应各部分内在之间的联系与综合,这将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 C )。

A、整体提高B、整体进步C、整体认识D、整体发展19、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 C )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

A、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B、分析方式与综合能力C、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D、探索方式与合作能力20、在第二学段中,教学时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 C )。

A、学法多样化B、教法多样化C、算法多样化D、作业多样化21、学校可以开展课外数学小组活动,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 B),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

A、操作能力B、实践能力C、应用能力D、分析能力22、几何与图形的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 A)持续、和谐地发展。

A、全面B、片面C、能力D、智力23、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适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 D)。

A、教学方法B、分析过程C、评价过程D、教学过程24、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 A )、好玩、新奇的事物。

A、有趣B、直观C、形象D、好奇25、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 A ),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A、估算意识B、计算意识C、笔算意识D、口算意识26、教学过程促进了( D )本身的成长。

A、学生 B、教育 C、教学 D教师三:简答题(自选2题回答)1、数学课程标准所制定的总目标是什么?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①知识技能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②数学思考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