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研究
国学与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其二,人文风范的感受:“学为人师,行 为世范” 一是伟人的典范:“高山仰止,景行行 止” 二是教师的风范:“风范”与“情谊”
2、教师人文素养:经典、境界、风范 1)叩问经典:文化经典与文学经典
其一,三部文化经典,三大文化轴心
西方哲学史—“柏拉图阐释史”
西方神学史—“《圣经》阐释史”
中国思想史—“《论语》阐释史”
2)词章之学:包括诗学、词学、曲学、文章学、小
说学、俗文学等。
3)经世之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
学、地理学、军事学、农学、工学、商学、医学、数 学等等。 4)义理之学:包括经学、子学、玄学、佛学、理学、 哲学、宗教学等。
二、国学与语文教师的素养
(一)国学与语文教师的人文使命
“人是需要教育的唯一的生命。人只能通过教育而
(《论语· 为政》)
生命双重历程:自然生命的历程,精神生命的境界。
(三)国学与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
1、语言文学系的课程体系:知识结构
2、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本”与 “末”
专业素养的“本”——“学” “语言” “文学” 全面系统的学识素养 “文化” 专业素养的“末”——“术” “语文教学法” “教学新技术” 教学与高考的博弈 “高考新趋势”
1、国学四部——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 四大部类。
(1)经部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 “礼类”、“春秋类”、“孝经类古籍”、
“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
“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
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ppt
(2)史部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 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
研究论文: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国学经典教育现状探微
119385 学科教育论文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国学经典教育现状探微一、在中职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实践和思考(一)中职语文教学实施国学经典教育的几种形式1.在语文课程中设置国学经典诵读模块现行中职语文教材采用模块结构的设计体现了中职语文课程规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较好地适应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变革提出的要求。
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的需要,按照语文运用能力听说读写的内涵,我们将课程设置为信息阅读、口语交际、应用写作、规范书写以及国学经典诵读五大模块,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这种课程结构使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针对职业素养对语文运用能力的要求开展语文教学,培养语文运用能力的指向更明显,职业特色更显著。
在武汉现行的中职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专门的模块开展教学,各学校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需要选择模块开展教学,并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能力水平的不同,安排国学经典诵读模块的教学。
这不仅体现出该市中职语文教学对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视,也彰显出国学经典教育在中职教育中展现出独有的特点。
国学经典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性,学生对国学的接受和理解呈现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随着对专业、对社会、对职业理解的不断加深,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完善,国学经典教育不断深化,篇目难度不断提高,对经典的解读不断深入,学生的视野也不断得到开拓,思维逐渐复杂深邃,审美情趣得到逐步提升。
2.在语文教材中安排国学经典篇目除了课程结构中专门设置国学经典诵读模块以外,在教科院主编的《职场信息阅读》或倪文锦主编教材的“阅读与欣赏”模块中都安排了国学经典篇目,这体现出对国学经典阅读与欣赏能力的重视,对传统文化解读和理解的重视,即使是在职业导向越来越明显的新大纲的指导下,现行的语文教材仍然安排有国学经典篇目。
中职语文大纲职业模块对“阅读与欣赏”部分,明确提出了“阅读中提高搜集相关职业信息的能力,从阅读中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培养职业意识。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预期研究成果:论文集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问题的提出《语文课程标准》(2011)提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资源。
”[1] “课程基本理念”中也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
课题界定文化:文化由思想和行为的习惯模式组成,文化包括价值、信仰、行为规范、政治组织、经济活动等等,这些是通过学习而不是通过代代相传的。
[2]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势、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内外专家学者都对国学经典文化、对国学诵读寄予厚望,并给予积极倡导,作为国学,内容浩如烟海,如何把有价值的、利于当今学生诵读的内容遴选出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谈到国学诵读的普及性问题时说:改革开放对国学的意义,其一就是客观地评价了传统学术,给传统文化和国学以正确的定位。
其二,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机。
传统文化当中有些精华,比如现在说的爱国主义、人道主义、民主性的一面,“修齐治平”的人生观等等,都已经为人们所认同,融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当中。
这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国学为中国培育民族精神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资源。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
摘要:语文作为中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综合素养的重要任务。
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该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是教师应思考的重要问题,以下将共同探讨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传承文化对人的成长有微妙的影响。
人们处于社会发展环境中,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人类发展具有更重要的影响。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们形成健全的个性和正确的价值观。
作为我国发展的未来,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直接决定着传统文化能否顺利传播。
高中语文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活动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
同时,随着教学改革强度的提高,语文教学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弘扬优良文化,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一)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了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习相关的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从圣贤和哲学家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通过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和现代和当代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可以通过经验来了解我国的道德观念和精神内涵,培养年轻人理想的人格并建构自己的思想和道德品质。
(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美丽的传统艺术和出色的文学作品。
在学习过程中,所包含的艺术魅力和文学美感足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中文课中,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中主人公的经历,并更好地理解故事所传达的生活哲学。
这种情感教学内容将使学生更愿意理解和接受,并慢慢地进行教学。
渗透激发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好地成为传统文化的宣传者。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一)挖掘教科书。
古代诗歌和散文是高中语文教科书的主要内容。
郎朗的口语包含着生活原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文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地使用课本中的古诗,以使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体验诗人的描写技巧、欣赏生活的味道并感受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国学走进高中语文课堂的策略探究
国学走进高中语文课堂的策略探究1. 引言1.1 国学走进高中语文课堂的重要性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将国学走进高中语文课堂,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国学走进高中语文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激发学生对文学和语言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国学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1.2 国学在当今教育环境中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国学在当今教育环境中的地位逐渐得到重视和提升。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国民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价值逐渐被重新认识和重视,国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国学在当今教育环境中的地位体现在多个方面:国学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辅相成,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国学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有着独特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国学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当今教育环境中,国学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其教育价值和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
国学走进高中语文课堂,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对于学生成长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国学如何融入高中语文课程国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得到适当的融入和发展。
可以通过选取经典文化名著作为教材,如《论语》、《孟子》等,让学生接触到古代哲学思想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念。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和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国学经典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国学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国学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施策略国学教育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在中小学教育中,有必要制定一系列的实施策略,以确保国学教育能够有效地融入学校教学体系,并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一些可行的实施策略。
一、开设国学课程为了促进中小学生对国学的认识与了解,学校可以开设国学课程,使学生能够系统性地学习古代文化、经典著作以及国学知识。
课程内容可以包括儒家经典、古代诗词、易经、论语等,通过讲授和研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传统价值观。
二、注重国学文化传统的培养在校园生活中,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国学活动,如诗词竞赛、国学知识竞赛、古代乐曲演奏等。
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和审美情趣。
三、提供良好的师资力量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和选拔具有深厚国学功底的教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国学教育。
教师不仅应该具备学科知识,还应该具备对国学文化的热爱和深入研究。
他们可以通过讲解、讨论、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国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辨能力。
四、开展国学社团和研究小组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自发组织国学社团和研究小组,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让学生们能够自由地交流和学习。
这样的社团和小组可以组织讲座、读书会等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经史子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五、融入现代科技手段在国学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多媒体等,将国学知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
学校可以建立在线学习平台,提供国学资源和资料,通过网络教学和在线互动,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与家庭合作学校应与家庭合作,共同促进国学教育的实施。
教育部门可以组织家长培训班,提供国学教育相关的知识和指导,引导家长与学校共同关注和支持国学教育。
同时,学校可以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反馈学生在国学学习中的表现,共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通过以上实施策略,国学教育可以更好地在中小学教育中得到实施和推广。
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的家国情怀
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的家国情怀发表时间:2020-10-21T17:05:08.64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5月13期作者:鱼云龙[导读] 高中语文教师肩负着育人重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活动的实施,需要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家国情怀。
鱼云龙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长武中学摘要:高中语文教师肩负着育人重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活动的实施,需要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家国情怀。
语文学科不乏家国情怀内容。
因此,我在组织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时,深入教材,挖掘家国情怀内容,合理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感知家国情怀,同时,积极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实践家国情怀。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挖掘内容、设计课堂和组织实践活动这三方面入手,就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实施家国情怀教育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家国情怀;教学策略人们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目标是什么?《礼记·大学》中给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此答案。
在古代先贤的心中,学习就是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实现治国理想。
这一理想,简单地说就是为国为家。
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提出,要求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的时候,立足该学科的人文性,挖掘人文因素,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家国意识,践行良好的为国为家行为,做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那么,我们要如何在实施高中语文教学的时候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呢?一、深度挖掘教材,呈现家国情怀内容教科书是教师组织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依据,其中不乏家国情怀因素,同时也是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载体。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之所以缺乏家国情怀教育,是因为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把讲解知识作为教学重点。
新课程标要求教师成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深入知识背后,挖掘家国情怀因素,实施家国情怀教育。
因此,我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时,深入探索、挖掘家国情怀因素。
浅谈高中语文校本课程
浅谈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作者:关婧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21期摘要:《国学经典<论语>》校本课程的开设是依托于中国经典著作《论语》,开设这门校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喜欢《论语》,传承《论语》。
本篇论文主要介绍了《国学经典<论语>》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主要采用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意在用多样化的方式深入浅出的让学生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并能够应用于生活中。
关键词:《论语》;课内教学;课外实践《论语》是中国最早的语录体著作,《论语》是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的经典著作。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渊源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在“名著导读”部分推荐《论语》,要求高中生好好研读《论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我校为了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学好《论语》,开展了相关的校本课程——《国学经典<论语>》。
因为《论语》的教学不仅对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树立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国学经典<论语>》是陇南市第一中学从2016年开始开设的一门校本课程,每周安排一节课,一节课50分,采取课内理论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从书本上学习道理而且要求学生从实践中总结自己的感悟。
一、《国学经典<论语>》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施《国学经典<论语>》选取《论语》中与高中生息息相关的经典部分作为上课内容,采取诵读、学生讲解、辩论、热点话题讨论、影视剧感想等多种方式。
(一)热点话题讨论法每节课根据不同的讲解内容选择相关的社会热点话题作为切入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原文】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这则《论语》主要介绍了益友和损友。
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提高学生国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提高学生国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张四丽
渊河南省舞钢县第一高级中学 河南 舞钢 462599冤
揖摘要铱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学经典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袁在国学经典中袁诗歌扮演着重要角色袁在野国学热冶飞速发展的背景
之下袁人们越来越重视国学袁具体表现为院在高中教学中袁使用古典诗歌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遥 所以袁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古典诗歌
参考文献院 [1]傅成正.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科教文 汇(下旬刊), 2018(1):110-111. [2]许敏玲.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
新课程(上),2017(7):23. [3]陈传华.聚焦学生核心素养 革新小学语文教学[J].中华
少年,2017(28):106-107.
进行有效增强袁以此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3]遥 结语
综上所述袁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袁语文教学是其 他的学科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袁 并且在此基础上核心素养与 语文教学之间有较大关联袁两者不可分割袁这在较大程度上能 够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养遥 为此袁应当以核心素养为教学导向 进行语文教学袁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提高遥
窑40窑
当坚信野山重水复疑无路袁柳暗花明又一村遥 冶袁要对未来充满 信心袁对未来抱有希望遥
2.3 搭建古典诗歌和学生内心的桥梁
让学生获得情感升华的关键在于搭建古典诗歌和学生内
夯实国学基础 增强学生素养
夯实国学基础增强学生素养摘要:面对现实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语文教师再次明确学习国学的必要性,思考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其他语文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国学学习并帮助学生逐步增强人文素养。
关键词:国学经典素养教学语文学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而国学又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根,国学中的精华又是我们需要的精神营养。
国学中的精髓是能够让我们的学生从中获得最有力的帮助,无论学识方面,还是精神营养方面的。
那么国学是什么?国学就是指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丰厚的文化积淀;就是指根植于中华大地的、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文化精粹。
它是我们民族精神成长发育的基石,也是一个国民尤其是中学生应该接受的基本素养。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
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学生知道,作为中国人,我们的文化是逐渐积累下来的,是一代代的人创造的。
人其实是活在历史之中,人们是汲取前人的成果而发展的。
因此,语文教师,更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汲取国学瑰宝中人文素养的精华,帮助他们提高其自身的人文素养。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的现状又如何呢?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知,大多数的高中语文教师的心中语文课是以高考考纲、高中教学大纲为标准来完成教学任务,教材中的文言文教学的内容相当一部分是为了应试,而且教材中国学内容的量相当有限,教师教学方式相对比较单一,较少利用国学中有益的资源来进行针对性强、序列化的教学,让学生在夯实国学底蕴的同时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呢?1.语文学科“工具论”的影响。
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讨论,多年来争论得沸沸扬扬,众说纷纭中,“工具论”无疑是最具权威性的,此说由于写进了教学大纲,便成为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工具论”的理论依据是“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
诚然,工具性是语文的一个重要属性,但应该说,工具性是只就其手段功能而言的,它只是一种载体,是一种“表”的成分。
过分强调未免失之偏颇。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些语文教师把一篇篇有着丰厚人文底蕴的课文,特别是文言文中那些经典著作肢解成了一堆堆零散的工具材料,于是在语文课上,没有欣赏的情愫,没有审美的遐想,没有灵魂的震撼,没有个性的发挥,没有创造性的思维,整个课堂就像一个作坊,机械单调。
高职语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职语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与对策研究作者:陈菲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2年第10期[摘要]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完善人格、拓展思维、陶冶情操等方面的重要任务。
但当前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加深了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隔膜。
为了提升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质量,应结合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改革之路,如挑选优秀传统文化文本、发掘传统文本背后的故事、通俗化阐释传统观念及在历史与现实对照中凸显传统文化的价值等,以此来推动高职语文教学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传统文化;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10-0020-04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旨在培养懂技术、能操作和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学生经过几年的专业训练后将获得特定岗位所需技能和知识,是一种典型化的职业应用教育模式。
高职教育的重心在于培养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职业养成特点极为鲜明。
为了满足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要,需要通过一些公共课和必修课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社会文化素养,以便适应岗位工作需要。
而在高职教育所有的课程中,语文又是基础中的基础,因为它承担着培养具有现代观念、职业能力、应用知识的重要使命。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来说,大学语文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毋庸讳言,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加上一些错误的诱导,这就造成高职高专学生更不能主动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尤其是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
而语言文学——包括外国语言文学——又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1]一、高职语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完善人格、拓展思维、陶冶情操等方面的重要任务,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构成了这门课程的核心基石。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研究
2 0 1 4年 第 5期
高 中语 文教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的国学教 育研 究
温 凯 内蒙古赤峰 市第四 中学
【 摘 要】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浸润在经典 的文化氛围中。本文探讨 了当前 中学语 文教学中国学教 育缺失 的原 因,并提 出了如何在 中学语文 中渗透 国学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 关键词 】中学语文 国学教学 对策探讨
活 力 ,还需 要不 断改 革创新 、开拓 进取 。 参 考文 献 [ 1 ] 张文玲. 渗透传统文化 完善语文教学 [ J ] . 新作文 ( 教 育教 学研 究 ) ,2 0 0 9( 1 1 )
阶段 就注重对其 内在品质和修养的培养 ,对 于提高学生素 质、 促进终身发展也大有裨益。 语文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 说, 具有传承国学文化无可比拟 的优势。在社会文化逐渐被 “ 快餐文化”取代的今天 , 语文教学要负责任地承担起复兴 国学经典文化的责任 , 让学生能够跨越千年的时光与我国古 代 的先贤对话 。教育部最新颁发的 《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中 ’ 增加了对于文言文教学的任务量 , 这也标志着国家开始重视 中学阶段国学教学的质量。目前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国学篇章 都是很经典的, 但 由于文言文用词晦涩 , 与现代汉语差距较
一
虽然 目前中学语文中关于 国学的内容偏少 , 但是教师可 以利用课外连接的方式补充国学内容, 在与课本知识有效衔 接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国学修养 。 例如在学习孟子的 《 鱼我所 欲也》 这篇课文时, 可以要求学生同时阅读孟子其他的经典 名篇, 教 师对 孟子 的思 想进 行一 个系 统 的概述 , 让学 生对 于 孟子的德行和思想有基本的认识 , 提高他们在课后阅读孟子 其他文章的兴趣。在学习古诗时 , 教师也可不局限于课本选 择的内容 ,适 当加入该作者其他的名篇或者同类型的名篇 , 让学生对照学习。例如学习 《 李商隐》的 《 夜雨寄北 》时 , 可 以介 绍 李 商 隐在 情 诗 方 面 的造 诣及 其 与 同期 诗人 作 品 的 比较 。总之 , 语 文教 学绝 不能 是孤 立 的教学 , 也 不应 该是 生 硬的背诵的教学 , 而是要让学生在历史、文学、文化等方面 都有 完整 认识 的教 学 。 3 .利 用现代 教 学方 式提 高学生兴趣 学 生们 对 于 国学 的 “ 望 而生 侵 ” ,在很 大 程度 上 是 因为
汉字文化在国学教育中的意义研究
汉字文化在国学教育中的意义研究关于汉字文化的论文第五篇:国学教育中汉字文化的意义研究摘要:在“国学热”盛行的当下,国学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发展国学教育,汉字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汉字不仅反映古代社会的文化、加速社会的交流进步,更蕴含着古代人民无穷智慧。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国文明的瑰宝,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活力源泉。
在国学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加强对学生的汉字文化教育以及汉字文化对外传播必不可少。
关键词:汉字;国学;传统文化;引言随着“国学”一词出现的频率日益增高,国学教育也日渐发展。
当下国学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忽视了汉字的重要性。
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其出现象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汉字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更是中华文化的基因,记录了时代的变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经济贸易以及异域文化交流等领域,都展现出她独特的魅力。
在国学热的当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优秀文化基因和发展汉字文化密不可分。
一、国学热潮兴起,汉字缺乏重视。
国学是我国文化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国学热”的掀起,使得国学教育成为当下教育的一大热点,为了满足社会对国学知识的需要,不仅有面向中小学群体的国学教育机构的出现;还有国内多所高校国学院的设立。
在青少年受教育阶段进行国学教育,有助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国学热”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掀起,如今我们在提倡国学,大力发展国学教育时,往往选择诸子百家名篇以及各类历史文本,纵观从中小学到高校的国学教育,都忽视了最初的“小学”,忽视了汉字的重要性。
汉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汉字文化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汉字经过古人的不断摸索和历史沉淀,其形式和种类在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在形式上,由最初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到六国文字、大篆、小篆,再到后来的隶楷阶段,直至今日的简化汉字;在种类上,逐渐形成了以“六书”为代表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以及假借六大类别。
在国学经典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
《在国学经典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结题报告由本校课题组承担研究的《在国学经典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课题,于2012年3月经过开题论证并正式实施研究,于2013年5月结题。
经过一年的行动研究、实践和总结,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和预期的研究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养育了数百代中华儿女,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化发展,中国文化,是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中一束独具魅力的奇葩。
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内核,学习、传承和弘扬祖国传统优秀文化,对于个人的成长、民族的发展无疑十分必要。
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1999年江泽民同志在出席春节《中国唐宋诗歌朗诵会》上,提倡大家多读经典诗文,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同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品不断提高,社会上基于物质利益和个人享受的无节制的追求,对人们的道德底线和社会承载力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缺乏社会责任感,违背道德理念,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也层出不穷。
这种“世俗化”、“功利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严重影响到今天的少年儿童,并打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在今天的中小学生当中,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功利化的社会价值和教育目标的影响,普遍存在自私,粗俗,浮躁,厌世的现象,缺乏修养,缺乏诚信,缺乏感恩,缺乏追求,学校说教式的教育往往显得苍白和无奈,本课题试图以国学经典教育为载体,探索一些校本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努力塑造具有传统美德、中国灵魂和世界胸怀的现代公民。
(二)相关研究概述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并至今天,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学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问题提出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而且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如今,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却不够重视。
针对这一问题,国家自“十一五”以来发布的三轮《国家发展规划纲要》都提出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思想。
《“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纲要》更是明确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思想。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今年两会答记者问时,表明“传统文化进校园”,需要做到四件事,其中第一件事就是注重教材体系建设,针对各个学段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进入教科书;第二件事是拓展我们的校园文化,比如将戏曲、国画、书法,甚至是中医药、传统体育、武术、太极等引入校园,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发展的沃土。
可见,加强传统文化传承是时代的呼声,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而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课题界定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注重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打开高中语文课本可以发现,教学内容和传统文化密不可分,这说明高中语文教学在传播传统文化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高中语文课可以说责无旁贷。
本课题通过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诗文、传统节日与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充分结合,采用有趣活泼的形式,深入到传统文化内部,使高中生充分感知传统文学音韵之和谐,感受传统节日风俗之美好。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目前,国内各省市“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活动课和校本教材的开发。
如湖北省教育厅组织各级教育部门和省内大学组织编写了课外读本,有《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国学经典诵读》(湖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湖北文化》(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城市文化》(武汉市教科院)、《长在宜昌》(宜昌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洪湖的《我的母亲湖》(洪湖市教学研究室)等等。
高中语言教学中的国学教育研究
高中语言教学中的国学教育研究作者:马哲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52期摘要:对学生进行教育,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接下来就是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被割裂了,国学教育一度缺失,直到现在,国学教育终于再度复苏,本文对国学教育进行概述,研究高中的国学教育现状、高中国学教育的内容及怎样在高中评议教学中开展国学教育。
关键字:高中;语言教学;国学教育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81-02一、国学教育的概述1.国学教育的范围。
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文化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学问,而目前提到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它包括古代的科学、经学、文学、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宗教、艺术等中华传统文化。
2.国学教育的意义。
我国拥有几千年的文明,这些文明是我们华夏子孙的精神基础、精神传统,它塑造了我们民族的性格,造就了我们民族特有的心理结构,可以说,渊远流长的国学就是中华民族之根,学习国学知识是延续我们民族文化的需要,是发扬我国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对国民性格模式研究的需要。
目前我国传统文化逐渐被忽视和抛弃,很多人一味接受外来文化。
其实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为了有选择地取西方文化的精华,我们才更需要学习国学,对国学知识进行反思和提炼。
二、我国高中的国学教育现状1.我国高中国学教育的缺失。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与社会转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人们普遍欣赏物质的东西,这些物质的东西包括崇尚科学技术的发展,无论是飞船上天,还是目前手中用的高科技的电子产品,人们都十分有兴趣,因为这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国学中讨论的东西,人们普遍觉得已经过时了,跟不上时代了,离自己的生产、生活、学习太远了,没有再学习的必要;目前人们也普遍缺乏精神信仰,过度信仰物质,人们追求的是物质的生活,敬仰的是物质的创造,享受的是物质的成果,对于追求精神世界、讲述精神生活的国学知识,人们普遍很忽视。
国学经典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国学经典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引言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修养。
而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语文教学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国学经典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探讨国学经典对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二、国学经典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从而形成文化自信心。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国学经典的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更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 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学的精华,它们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文字之美。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接触国学经典,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文字的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国学经典中的诗词文学,古代文言文等都是优秀的语言表达范本,通过学习这些经典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修辞技巧。
3.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它们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对于生活、人生、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体悟。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国学经典,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人的品格、道德情操和为人处世的原则,从而对学生的道德修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国学经典中的孝道、忠义等思想理念,可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优秀的品格。
1. 选取合适的国学经典作为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级特点,选取一些合适的国学经典作为教材。
这些经典作品既要具有代表性,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引发学生的共鸣。
对于小学生可以选取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国学童谣、古代寓言故事等作为教学内容;对于中学生可以选取一些古诗词、经典文言文等作为教学内容。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融合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融合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融合理论实践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问题的提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语文标准》)指出:“祖国语文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肩负着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学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强大,伴随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人们幸福指数越来越低。
诸如“有钱就任性”、“我爸是李刚”的攀比风气甚嚣尘上,对青年学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造成了不良影响。
加之,“网络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面临着挑战,很多高中生连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也没有读完,对于传统文化中“儒道释”文化精髓知之甚少。
就连《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国学”普及读物,也很少接触。
这些问题,暴露出我们语文传统教育的不足。
党的19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语文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研究很有现实意义。
课题的界定本实验课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农村高中语文教育融入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课题研究主体为我校语文教师;研究对象为农村高中语文教育;研究内容为语文学科如何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落实文化传承目标;如何通过语文教育激发学生亲近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发挥语文学科课程资源的优势,挖掘教材文化内涵;加强传统经典文化经典的推荐与阅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学生民族精神、提高文化自信,形成理想人格的源泉。
课题以大语文教育观、语文人格教育理论、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等理论为指导,课题组将以“文化传承与理解”为重点,通过挖掘教材“传统文化内涵”、优化课堂“教育模式”;开展语文活动、开发校本课程,来转变师生学习理念等,理论与实践融合,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知行合一,健康成长,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国学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研究
国学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研究在当今社会,国学教育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其重要性。
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国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智慧,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核心目标。
为了更好地实施国学教育,我们需要研究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一、以经典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国学教育的核心是传授经典文化,包括《论语》、《大学》等经典著作。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重点讲解经典文本的内容和意义,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
这种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去思考和质疑。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把学习变得更加活泼有趣。
通过实地考察、参观博物馆、剪纸、书法等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
三、综合素质教育模式国学教育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学生的学术能力。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除了传授经典知识外,还会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会通过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领导力和创新能力。
四、借助科技手段的教学模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各种科技手段来辅助国学教育。
例如,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在线课堂等,能够使得学习更加便捷和灵活。
通过视频讲解、网络交流等方式,学生可以与优秀的国学教育资源进行互动,开拓视野,拓展知识面。
总之,国学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千差万别,每个模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场景。
教师在实施国学教育时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选择合适的模式和方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研究
作者:徐秋林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6年第03期
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加强国学教学的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复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学生的世界观还没有成形,可塑性非常强的时候就加强学生的内在品质、个人修养的培养,对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终身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在语文这一学科中,进行国学的传承更是有着其他学科不可以相比的优势。
现在的语文学习中,很多知识的学习都成为了快餐文化,所以说对于国学复兴的重大的责任一定要进行承担,承担的对象就是语文教学,因为在语文的教学中,能够令学生穿梭古今,与古人进行神交。
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增加了很多,能够充分说明,国学教学在中学语文中的地位在提高。
现在的中学课本当中出现的国学文章都是经过了仔细挑选的,都非常经典,但是因为是文言文,学生在进行理解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困难,因而很多学生都把国学列入难学的范围中。
在这里,笔者试着对国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中为何会出现国学教育的缺失
首先,在课堂进度的安排上,中学语文教学仅有很少的时间留给国学教育。
虽然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是教师对教学的进度进行安排,其实不然。
教学进度的安排,一方面受到教学大纲的限制,另一方面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实际上分给国学教育的时间非常的少。
因为教学进度,教学中很多非常有必要的思考都受到了影响,就算教师能够抽出宝贵的时间供学生对国学文章进行欣赏,学生也会因为时间的原因而不能领悟其中的精髓。
其次就是教师的原因,因为教师中对于国学文章非常娴熟的还是占少数的,对于国学的认识不能到位,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只能是按照考试的要求来,不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对于其中的精髓领悟不深。
最后,在进行国学教学的时候没有动力,因为很多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般都注重知识传授,对于课外的内容很少进行扩展,毕竟只有学习成绩才能够体现教学成果,因此国学修养的教学,还有学生人格的塑造都被忽略。
二、国学教育的思路
1.鼓励学生每天留出时间诵读国学经典
对于这一方面,教师可以硬性规定,要求学生每天必须留出时间诵读国学经典。
这样可以使学生每天都能体味国学经典。
长时间与经典相接触,可以使学生陶冶情操。
为了避免学生出现厌学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增加学生的兴趣,如可以根据阅读写读书笔记等,变教师的规定为自己本身的兴趣。
这样,在每天的阅读中,学生的修养、品位,还有自身的行为习惯都会得到提高和改变。
2.将课本及国学进行完美连接
在当前的课本中,有关国学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这不是可以忽视国学的理由,教师可以采用课外补充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与课本上的知识做到高效的连接,提高学生的国学知识和修养。
比如说,对《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进行学习时,要求学生查找孟子的经典文章进行阅读,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孟子的主张和思想,使得学生对于孟子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还有就是在古诗的学习中,教师也不一定仅限于课本内容的教学,可以加入一些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同类型的其他古诗,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比如说在进行古诗《夜雨寄北》的学习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李商隐的生活背景以及他的其他作品,也可以向学生介绍同时期其他诗人的作品,让学生比较、学习。
在语文的教学中,不能死记硬背,而是要让学生领悟,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对国学有一定的认识。
3.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多学生看到国学文章就会望而却步,一方面是因为文章晦涩难懂,没有白话文容易理解,所以就会害怕,因为害怕就更加疏远,又会出现死循环,这对国学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甚至对中学语文的学习都会产生厌倦。
所以在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克服这种畏惧的心理,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说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使得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或者在课余时间给学生播放有关国学的电影等,使得学生对于国学经典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这样学生的学习心情也会高涨很多,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参考资料:
1.刘玉峰《强化国学教育的方法》,《中学教学参考》2012年第6期。
2.唐娜娜《语文教学与国学教育》,《大学教育》2012年第9期。
3.马哲《高中语言教学中的国学教育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