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

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

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国学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国学经典融入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认同感,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

本文将对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进行探讨。

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国学经典诵读,教师是关键。

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国学经典知识和理解,要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熟悉国学经典的内容和精神。

只有教师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才能够深入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正确引导学生去诵读,真正引领学生进入国学经典的世界。

要合理安排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和形式。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诵读内容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国学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等,这些经典内容通俗易懂,适合学生们诵读。

诵读形式可以采用单词、诗歌、歌曲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国学经典的美妙之处。

然后,要注重国学经典的内涵引导。

在诵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帮助学生理解和领悟其中的道理和智慧。

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有机会感受到古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从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要注重国学经典诵读的实际运用。

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诵读《三字经》后,可以讨论借助其中的知识和智慧,如何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等。

要注重国学经典诵读的评价与反思。

国学经典诵读的效果评价应该是全面的,既要考察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也要考察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作文、口头表达、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评价,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个人成长。

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实际运用国学经典,同时注重评价与反思。

通过这样的实施,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报告我们第二十一中学‚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课题组对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门的探索和研究,虽然经历了‚千丝万缕‛的辛苦,但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现对两年来实践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总结报告如下:一、课题的提出继承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培养新世纪人才在许多学者、专家对过去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教育的反思中发现,由于二十世纪以来几次大的动荡、浩劫,加上一些错误的文化决策,致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几乎到了完全断层、青黄不接的局面。

延续中国文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在中国入世、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对青少年实施入耳、入脑、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民族自豪感、责任感,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品德浇灌当代青少年的心灵,更是当务之急。

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时代发展的必然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

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陈至立同志也指出: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少年儿童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自国家的历史,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从小扎下中华民族的根。

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当今教育重要的补充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它是最有价值的书,百读不厌的书。

例如,《易经》、《老子》、《论语》等,更是一个开放式的哲理,富有民族的特色,他们超越了时代的限制,直接指向宇宙、社会、人生,博大精深;许多论点与内容,至今仍极富有活力,放射着夺目的思想光辉。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十分重要。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铭贤《从‛重文轻理‛谈起》一文说,我国历来是‛重理轻文‛,‛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诵读国学经典的研究报告(简单)

诵读国学经典的研究报告(简单)

“诵读国学经典的研究”开题报告(大家好!我代表课题组做开题报告,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经典是指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

尤其是那些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位居群经之首。

中华古诗文经典,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说:“民族精神是一个同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们认为,将诵读中华古诗文活动作为学校一项特色进行创建,符合现实背景。

当今社会,在物质文明的大潮冲击下,部分小学生过早地沾染上了诸多不良习气。

精神空虚,沉迷网络,厌学情绪严重;自私自利自我意识严重;尊老爱幼、文明节俭等社会公德意识滑坡。

这些问题使许多老师和家长处于迷茫无奈徘徊中。

原因何在?因为现行教育中缺失了中国几千年行之有效的传统教育思想,口头上提出德育为本的方针,但实际上还是实行中考统考、高考统考等以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的策略,成绩大于素质。

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把孔孟学说的教育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

造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断层的局面。

“教育为本,德育先行”成了一句空话。

中华民族本是礼仪之邦,可如今孝敬父母、礼貌谦让这些传统美德却逐步被人们遗忘。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学生从小没有受到圣贤的良好教育,本来善良的心灵也就受到各种污染,于是做出各种错事来。

二、课题的界定:本课题的关键概念是:以主题为中轴开发和整合国学经典教学资源,在校本课程教学时间内实施的一种整体性教学诵读方式,。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研究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意义近年来,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国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

道德是有继承性的,而传统道德中能够为今天所用的精华,是社会最容易接受的,因而也最容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

但是,经过批林批孔等歪曲历史的运动,中国传统在50岁上下的人群中被涂抹的不见真面貌了;处在西化的狂潮中,中国传统在40岁以下人群心中被淡化到没有形影了。

为此,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

很多民间国学传播机构悄悄兴起,而且得到了家长和青少年的响应;传媒的国学讲坛开始火爆,吸引了许多听众和读者……可以看出,善良和正直的人对金钱追逐和名利竞争的世态中所造成的精神贫乏,已经从厌倦到痛恨,人们想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

社会普及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

这在人们渴求了解自己传统的今天,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但是,通过社会传媒宣传中国典籍,毕竟是一种补充渠道,有时也难免因为炒作并发一点副作用。

有长远效应的国学典籍教育,真正使国学深入人心的渠道,应当是基础教育,通过语文课程来实现。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从以中国古典音乐创造清新高雅氛围校园背景音乐环境建设,到坚持每日至少诵读经典一刻钟,聆听音乐半小时等等,将所有教学内容巧妙融入儿童日常生活,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甚至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从而培植健康身心、良好性情、完整人格。

在童年时代,在儿童启蒙的时代长足的训练他们的记忆力,让他们记住那些文化品位很高的传统文化的精品,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丰厚的文化基础。

三、研究工作小结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1.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并加以论证、确定。

2.开展前期活动,组织教师进行培训。

为全校每位老师配备必要的书籍——《儿童中国文化导读(一)(二)(三)》、《论语通译》等,同时利用假期进行自学。

小学生经典诵读策略的研究阶段研究报告

小学生经典诵读策略的研究阶段研究报告

小学生经典诵读策略的研究阶段研究报告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实践,寻找易于调动学生参与兴趣、并能取得较好诵读效果的经典诵读活动形式,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

2.通过研究、实践、探索出一条既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又能开拓学生课外学习的诵读经验,为更多的学校诵读经典寻找捷径。

3.通过研究、探索、寻求经典诵读的教学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诵读策略。

二、研究内容。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诵读兴趣,研究诵读策略。

2.各班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心理和年龄特点,自选若干篇目阅读、背诵,并结合学生的课外读物选本进行教学,及时交流经验,提出问题、探讨,总结提升出有效策略。

三、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1.差异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

最大限度挖掘潜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教师注重学生的进步和努力的过程。

2.激励性原则:鼓励和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让每一个孩子看到自己的成长,体验到读书的快乐。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和教师,把读书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和教师,让学生和教师主动与作者进行思想的沟通,心灵的对话。

四、预期研究成果。

在大语文教育观的理念指导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走进经典阅读的殿堂,感受阅读的快乐,激发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基——学生不仅会记住若干的名篇佳作,每学期至少读懂2本名著,写好一本读书笔记,还能理解与应用在日常中所学到的经典诵读内容。

同时在老师有效方法的引导下,还会把融会在经典诗文、名著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学习方法、意志品质等,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学生的心田,并演化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此方法使用于课题研究的前测工作,对学生的经典诵读情况进行摸底,并做好统计工作,并使用于研究的后期,对学生的古诗文情况进行统计并作对比分析。

2.文献法:搜集一些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并对国内的研究情况作动态了解。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研究中期报告《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期评估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自2015年9月至今,学校以诵读国学经典作为打造书香校园的载体,我们课题组也积极开展以“诵读国学经典”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活动,形成了校园处处见经典、师生人人诵诗文的生动局面。

学生以老师推荐的《国学经典诵读》《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等校本教材为基本内容,每天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早自进行10分钟的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和古诗词是孩子们每天诵读的内容,毕业时都能熟记于心。

学校楼教学楼的每一层都有一句古诗词或名言警句。

孩子们在琅琅书声和耳濡目染中,浸润着传统文化,厚实了文化底蕴。

鉴于此,我校积极申报《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索与研究》课题,为进一步把国学教育推向深入,深入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验。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一)课题研究的目标1、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培养学生影象力。

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能够背诵整篇整本的经典,使学生识记和掌握终身受益的知识精华,使学生的素养得到全面发展;2、以国学经典篇章陶冶学生高雅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国学经典是做人干事的公式和定律,学生通过口诵心记,久熏成,久成性,其文化修养与品质养成就能达到一定高度;3、改良性格,形成良好的研究惯。

读经本身就是一个入静的过程,对一些生性好动的孩子,能有效的改良其多动的性格。

天天坚持诵读国学经典,慢慢就能培养孩子研究的惯,而良好的研究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将会具有深远的影响;4、研究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探索学生研究国学的规律,激发学生研究国学的兴趣,国学精华对学生成长有其独特的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儿童的记忆力,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儿童的道德修养及爱国情操。

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化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1、培养小学生热爱和诵读诗文的方法、途径的研究。

2、诵读中华优秀经典诗文对提高儿童智力,开发潜能的研究3、做新世纪中国现代人,学校、家庭共育方法的研究。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索与研究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索与研究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索与研究》课题总结陈华按照学期教研计划一步一个脚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精神,进一步推进学校教学研究工作,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目标;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校本培训为依托,用课题研究解决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扎扎实实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

现将这一学期语文学科课题研究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要想使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地实施,首先要提高课题研究教师的思想认识,使他们能够从心里赞成课题研究,愿意课题研究,这是做好课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最为关键的一环。

为此,我们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座谈,多次召开课题研究会,不让课题研究流于形式,让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有所收获使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课改的深远意义以及课改的紧迫性,同时也明确了自己肩上的重任,从内心接受了课题研究,认同了课题研究。

这样,就为能够顺利地实施课题研究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深入课堂,进行实践1、课堂教学重视拓展,与课题紧密结合。

本学期,是我校课题进入实施验证的阶段,因而要求每位教师都要主动参与到课题的学习研究之中,不断深化对课题的理解。

围绕本年段制定的训练重点展开教学研究,并落实到每一节课上进行教学尝试,特别是在每一节研讨课上都针对课题进行或针对课题的一个方面进行必要的研究,并使课本资源、媒体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得到了较好的利用和拓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重视实验的日常管理。

注意实验资料的收集、整理,做好教后反思、典型案例记载等工作。

要求自己创造性地使用实验教材,落实课题研究的日常工作,在每节课结束时,都对本课教学及时记录,认真总结、反思。

3、加强对课堂的监督与指导。

老师们对于课题的意识应该说是有所增强,但其自主性还不够,主要是担心课题的研究影响了教学效果,影响了教学质量(说白了就是教学成绩的一分两率),因此都不敢花大力气进行课题的实践与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文修养和人生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展开讨论,分析其教学意义、实施方法以及实践效果。

一、诵读国学经典的教学意义诵读国学经典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

国学经典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文学艺术,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生可以模仿古人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诵读国学经典可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诵读国学经典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和审美情趣,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开拓学生的艺术眼光和审美情趣,提升其人文素养。

二、诵读国学经典的实施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

可以通过朗诵的方式进行诵读。

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国学经典名篇,让学生进行朗诵,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和语气的变化,让学生将经典文学作品表现得栩栩如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可以通过默读的方式进行诵读。

老师可以将国学经典材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行默读,并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加深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

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进行诵读。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国学经典的话剧或短剧,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身体语言和表演形式,将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再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创造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可以通过朗诵、默读、表演等多种方式进行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希望今后能够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使诵读国学经典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常态化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3小学低段国学经典诵读研究报告

3小学低段国学经典诵读研究报告

《小学低段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研究报告一、课题概述(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社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国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

道德是有继承性的,而传统道德中能够为今天所用的精华,是社会最容易接受的,因而也最容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

然而,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我们发现,大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逐年下降,学生们表达时语言贫乏,思维缺乏深度,加之亚洲各国对于中国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推崇,使人们意识到了重拾国学,重振国威的重要性,人们想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

2.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明确要求:小学低段背诵优秀诗文五十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五万字;中段背诵优秀诗文五十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高段背诵优秀诗文六十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从这样的要求中可以看到新课标提倡诵读经典。

然而我们也发现,新课程标准推行了几年,就我们所看到的状况,学生真正受惠于新课标理念的并不多。

比如,一二年级要求每个学生的阅读量达到5万字以上,可相关数据却显示,能达到这个要求的是少之又少,我们还发现现在的孩子普遍怕写作文。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记忆是智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任何的学习都不可能只凭理解而不依靠记忆,尤其是语言。

而背诵量决定了一个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强弱。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文化传承的需要。

朱自清先生早已看到抛弃诵读经典的问题的严重性。

他在《经典常谈》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因此,他提出:“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一股脑儿反对读经,走极端,弃之如敝履,造成文化的断层,这是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

这却是‘五四’运动未曾解决好的问题。

”(见《经典常谈》朱自清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年 4月)今天我们不能不审慎地思考这个问题,“经”原来是文明的结晶,杂文生命根底的道理,不读经,中国人的理性架空了,一个没有自我文化的民族,纵有再大的本事,终究不能为世人所尊重。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研究中期报告一、研究背景和目的近年来,国学教育在中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培养小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道德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实践,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国学教育,进一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二、研究方法和实施方案本研究选取了小学的三个班级(共12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对照组设计,将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

在实验组,学生每周参加两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每次20分钟。

控制组继续按照原有课程安排进行学习。

研究时间为三个月。

针对两个组的学生,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包括学习成绩、品德表现、学习动机和自信程度等方面的评估。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家庭问卷调查,以了解课外活动对学生家庭教育的影响。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经过三个月的实施,我们得出了以下初步结论:1.学习成绩提升:实验组学生在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学科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其中,语文成绩提高最为显著,平均分提高了10个百分点。

2.品德表现改善:实验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更加自律有序,团队合作精神也明显增强。

他们更加尊重师长和同学,对待他人友善有礼。

控制组学生相对较少表现出这些优秀的品德。

3.学习动机提高和自信心增强:实验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明显增强,学习动力提高。

他们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对中华传统文化更加感兴趣,进而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更有兴趣。

同时,他们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对自己的能力更有自信。

4.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家庭问卷调查显示,家长对孩子参与国学经典诵读实践持支持态度,认为这有助于孩子的良好成长和发展。

家长们也表示,通过陪同孩子一起参与诵读活动,家庭关系更加融洽,亲子沟通更加顺畅。

四、研究的局限性和建议尽管本研究初步显示出国学经典诵读实践对小学生的积极影响,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样本数量较小,仅限于小学的学生,因此研究结果的普遍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

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

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也逐渐引入国学经典的诵读教学,旨在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本文将从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实施策略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希望为这一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1.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通过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可以让他们接触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良好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心。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国学经典包含大量优美的诗词文句,通过诵读这些经典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语言表达方式的感受和理解,提高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审美情趣,激发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3. 塑造良好的品格和道德情操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和品格修养,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可以让学生从中汲取道德养分,磨炼他们的品格和道德情操,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价值观念。

4. 提高语文素养国学经典是对于中华文化精髓的概括和总结,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语言文字、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阅读理解水平。

二、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1. 选材精准在实施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时,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经典文本。

可以根据内容的形式和主题进行分类,如诗词、文章、典籍等,以及内容涉及的思想、情感、道德等方面进行选择。

2. 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师生共读、小组朗诵、分角色表演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诵读效果。

3. 注重情感体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表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经典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从而产生共鸣和感悟。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1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1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1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国学经典文化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

自2009年9月以来,我们学校将诵读国学经典作为特色教育目标,积极开展以“诵读国学经典,领悟圣贤智慧”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活动,引领全体师生诵读国学经典,领悟圣贤智慧。

我们的学生以《国学经典诵读》为校本教材,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和古诗词为内容,在每天的晨读、每周四的国学诵读日和诵读课上进行诵读,保证学生在小学毕业时积累和诵读一定数量的经典。

我们结合实际开展了“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的小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开发诵读国学经典活动在学校的实践有效策略,并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课题不断深入推进,达到了预期目标,现申请结题。

总体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在不加重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使小学生从小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提高小学生的国学修养和文化水平;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把小学生培养成长为新一代兼具世界眼光和现代人意识、胸含传统文化底蕴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研究内容:1、我们根据课程改革与发展思路,根据小学语文素养在不同年级的要求,确定与之相应的国学经典篇目,编写了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

2、我们让学生每天早晨到校后利用早读时间进行国学经典诵读。

利用校报《晨晓报》的国学经典专题栏目,如《上下五千年》、《二十四孝》、《成语故事》等,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国学经典诵读。

同时在校报上《经典可以这样读》的栏目发表学生创作的“我读经典”的文章。

3、我们将每周一节诵读课落实到课程表中,语文老师按课表落实上课。

4、我们将每周四定为经典诵读日,利用早晨早读20分钟时间,每次由一个班级展示,一个年级齐诵,进行国学经典展示活动。

5、我们坚持每年一次的“国学经典展示会”,展示一学年的诵读成果。

展示会通过诵、读、唱、演等灵活多变的形式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论语》、唐诗宋词、XXX诗词等国学经典,“同沐四季风,共享读书乐”,“读经典书,做高尚人”。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一、引言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文情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诵读国学经典,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修养和情感品味。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以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途径。

二、国学经典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1. 国学经典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学经典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孟子》、《诗经》、《史记》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国学经典,它们蕴含着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和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将国学经典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文学修养,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2.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品味。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文基础正在逐渐建立,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上要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3. 融合国学经典的目的和意义三、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1. 选材与课程设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选材至关重要。

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文化背景,选取内容生动、形象、易懂的国学经典进行诵读。

比如选取《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经典篇目,或者选取一些古诗词、成语故事等作为诵读材料,这些内容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诵读国学经典的课程设计也很关键。

可以结合国学经典的背景知识、故事情节、文学修养等方面展开教学,使学生在诵读的同时能够理解和感悟其中的道理和哲理。

还可以通过朗读比赛、诵读展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诵读的效果。

2. 教学方法与授课技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授课技巧,使诵读国学经典的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国学经典的内容与背景;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形式,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国学经典的魅力;还可以进行分组朗读、小品表演等形式,使诵读环节更加多姿多彩。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和实践》结题报告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和实践》结题报告

1、诵读积累这些经典 古文;2、在诵读中 懂得诚实守信的乃立 业之本,做人之道。
五、课题成果
➢ (一)、初步形成了一套诵读体系。
➢ (二)、总结出一些经典诵读的教学技巧。 ➢ 第一,有声诵读法。 ➢ 第二,尝试回忆法。 ➢ 第三,有效提示法。 ➢ 第四,交际运用法。
➢ (三)、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 (四)、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 ➢ (五)、提高了学生的思想修养。 ➢ (六)、促进了学生诵读水平的整体提高。 ➢ (七)、加强了教师对国学经典的学习,编写出了六套国
四、课题研究过程
➢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1月至2011年3月)
➢ 1.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并加以论证、确 定。
➢ 2.开展前期活动,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为课题组 老师配备必要的书籍——《中国古代文学教程》 等,同时利用假期进行自学。
➢ 3.原有基础上布置校园环境,在教室的走廊上布 置了42条选自《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章 句。学生在学校随时能看到国学经典章句,营造 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浓郁氛围。
学校本教材。
六、课题研究中思考
➢ 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 碰到一些问题,影响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经 典诵读不能奢望孩子们能够现学现用,对于小学 生而言,经典熏陶是不可能即时显奇效的。因此 部分家长对经典诵读的活动不够理解,支持的力 度不够,部分教师对经典诵读实践的力度不大, 主动性不够强;由于种种原因,诵读的时间有时 不能保证;诵读促使学生的变化不能进行量化。 尽管如此,我们仍旧会研究经典诵读。
3研究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探索学生学习国学的规徇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国学精华对学生成长有其独特的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儿童的道德修养及爱国情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报告我们第二十一中学“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课题组对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门的探索和研究,虽然经历了“千丝万缕”的辛苦,但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现对两年来实践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总结报告如下:一、课题的提出继承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培养新世纪人才在许多学者、专家对过去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教育的反思中发现,由于二十世纪以来几次大的动荡、浩劫,加上一些错误的文化决策,致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几乎到了完全断层、青黄不接的局面。

延续中国文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在中国入世、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对青少年实施入耳、入脑、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民族自豪感、责任感,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品德浇灌当代青少年的心灵,更是当务之急。

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时代发展的必然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

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陈至立同志也指出: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少年儿童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自国家的历史,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从小扎下中华民族的根。

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当今教育重要的补充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它是最有价值的书,百读不厌的书。

例如,《易经》、《老子》、《论语》等,更是一个开放式的哲理,富有民族的特色,他们超越了时代的限制,直接指向宇宙、社会、人生,博大精深;许多论点与内容,至今仍极富有活力,放射着夺目的思想光辉。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十分重要。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铭贤《从”重文轻理”谈起》一文说,我国历来是”重理轻文”,”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而西方,比如法国,出现理工科招生不足,人文社会科学生数量超过理工科学生的现象;美国、德国的文科学生增幅也较快。

他指出中国现在的教育基本上还是左脑教育,重抽象轻形象,重灌输轻创造,重科技轻人文。

应该使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相辅相成。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应从娃娃做起。

有资料表明:13 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期做诵读训练,可以使儿童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脑力得到舒解,加强记忆力,集中了注意力,平衡身心发展,提升自制力和自觉性,对人的一生都非常重要。

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武,熟能生巧。

巧必由烂熟而出。

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加上泛观博览,深思精研,将古人的感受,比照当今的情境,印证永恒的人性、人情,于是自己的文学艺术境界,又可层楼更上。

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工程先后开展,有地方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人类记忆和理解的规律。

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的研究,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一样的。

人的记忆力发展自零岁开始,十三岁发展至顶峰,六至十三岁为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段,十四岁后至多能够保持,甚至下降,而理解力的发展,与记忆力大不相同,理解力也是自零岁开始,至十三岁缓慢上升,十三岁后方有长足进展,十八岁以后渐渐成熟,但依然可以因为经验及思考的磨炼而一直有所进步。

我们开展经典文化启蒙教育正是利用儿童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使学生终生受益。

2、国学大师南怀谨的背诵理论。

高声诵读多了,自然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学,也懂得文字和语言之间拼音的学问。

背诵可以增加一个人的智力、记忆力、思考能力,使头脑更细腻,更精祥。

硬记不是背诵,背诵像唱歌一样,不用动脑筋,就像一个小孩子学流行歌曲,随心而记,不用绞尽脑汁,自然而然的进入记忆,一生到老也不容易忘记。

三、研究目标及内容(一)研究目标:(1)验证国学经典诵读的可行性;(2)验证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素质的相关性;(3)通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开设,促使学生的个性得以生动活泼、和谐健康地发展。

(4)通过国学经典的开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学生学习的潜能;(5)通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开设,形成一支具有较高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

(二)研究内容:(一)基本条件研究1、以课时调整为突破口,使国学经典诵读的设置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保证;2、以立足现有教师培训,逐步解决师资问题;3、合理调整教学经费使用的分配原则和争取科研开发费用相结合,解决实验经费。

(二)运作过程研究1、国学经典诵读的设置和内容对学生的适应性研究;2、国学经典诵读的组织管理研究;3、建立国学经典诵读质量评价与管理体系的研究。

(三)发展方向研究1、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个性的相关关系研究;2、国学经典诵读与教师专业技能提高的相关关系研究。

在高效课堂中,构建民主平等的、互动和谐的、以人为本的师生关系的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明确认识,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学习有关课题研究的资料。

2、确定研究对象,拟定、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做好研究的充分准备。

3、学习有关课题研究的资料,完善课题研究的操作规划。

第二阶段:调查分析阶段1、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1)涵义及调查对象的确定;(2)各类调查表的设计;(3)调查范围及方式的确定(校园内随机抽取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各科教师随机进行问卷调查);(4)调查及调查结果的分类、计算与汇总;第三阶段:探索阶段利用学校”文化节”、”艺术节”等对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进行展示。

第四阶段:效果分析与总结第五阶段:研究结题与撰写课题研究成果报告五、研究措施在实施课题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全员参与,分工合作。

(一)加强学习:1、理论研究增厚教师“经典”文学的底蕴加强理论学习,把握课题研究方向。

课题研究的深入与有效实施需要先进科研理念和纲领性文件做指导,我们紧抓学习不放松,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教与学的策略》,开列了《论语通译》、《儿童国学快乐读本——弟子规》、《千家诗》、《国学》、《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诸子百家》等推荐老师阅读、观看。

在自学的基础上,再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

学习使每位教师深化了对课题的认识,丰富了课题内涵,充实了研究方法,提高了研究能力,有力地保证了研究有序进行。

个人自学、外出学习、讲座辅导、提问研讨等多种形式的学习,逐步增厚了教师“经典”文学的底。

2、专题研讨要顺利开展课题研究,每位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意识,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

为此,我们组织教师阅读相关书籍,倡导教师自学自悟,学以致用,并定期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研讨,丰厚底蕴,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但是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的科研观念存在偏差。

个别老师觉得应付学校的常规工作都来不及,还要求去研究每节课上的问题设计,哪有闲工夫?在个别教师的观念中,教学与研究是两张皮。

搞教学研究就是要另起炉灶,研究是为了撑门面,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改进教学,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而是为了所谓的科研成果去做一些与教学本身无关的事。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及时组织了多次专题研讨活动。

教师们在一次次学习研讨中逐步形成“问题研究化、研究实践化”的工作方式和研究意识。

2、举行活动,进行心灵交流2011 年 5 月,我们学校成功举办了区第五届读书节仪式《与红色经典通行》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受到了各个学校的一致好评。

六、研究成果两年来在上级领导、专家的关怀与指导下,经过全体教师的潜心研究,积极探索,认真执教,我校的“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近年来,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国先进文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对孩子进行国学教育的重要性。

“文以载道,继往开来”,将国学经典引入校园,让学生爱上经典,通晓事理,敢于承担,修心修志,孝亲尊师,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诵读国学经典,同样可以陶冶教师的情操,使其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之中。

因此,学校有了开展国学经典课题的想法。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中,经典诵读的实施往往偏重于课外,这无疑又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最后决定确立《小学语文课堂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这一课题。

课题开展前期,课题组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调查问卷表。

这次调查旨在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对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知识的了解知多少,对诵读经典诗文是否感兴趣等问题进行探讨交流。

本次调查学生问卷共发放 300 份,收回问卷 284 份;教师问卷共发放 56 份,收回 54 份;家长问卷共发放 300 份,收回 279 份。

我们对收回的问卷作了认真的分析,总体上看,学生、教师、家长对问卷的回答都很认真、诚恳,使这次调查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问卷显示我们的家长、学生、老师都愿意学习经典诗文,体验经典诗文中优美的行文、韵味以及从经典中散发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同时他们也为经典诵读的方式方法,时间安排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问卷增强了我们课题组成员开展研究活动的信心。

2011 年 4 月课题如期开题。

我们着手做了以下工作:我们首先召开了开题会,使课题组成员明确本课题研究概念的界定,了解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现状,明确分工,并讨论了具体的做法和措施,同时,课题组根据区教研室的专家提出的论证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成功开题之后,课题组老师分工协作,通过以下几个板块分步进行,有层次、有步骤地开展了研究,逐步探索了经典诵读的策略。

一、增厚教师“经典”文学的底蕴1、加强理论学习,把握课题研究方向。

课题研究的深入与有效实施需要先进科研理念和纲领性文件做指导,我们紧抓学习不放松,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教与学的策略》,开列了《论语通译》、《儿童国学快乐读本——弟子规》、《国学》、《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诸子百家》等推荐老师阅读、观看。

在自学的基础上,再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

学习使每位教师深化了对课题的认识,丰富了课题内涵,充实了研究方法,提高了研究能力,有力地保证了研究有序进行。

2、聚焦名师课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组织老师观看名家所上的经典课和名家讲座,如窦桂梅的《清平乐村居》,赵志祥的《对联》……观看后进行当场交流,为是交流更广泛,还组织网上研讨。

我们安排老师参加“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观摩“七彩语文杯”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

个人自学、外出学习、讲座辅导、提问研讨等多种形式的学习,逐步增厚了教师“经典”文学的底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