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题研究《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之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实验小学国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
实验小学国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一、引言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和智慧。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实验小学特制定了国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
二、实施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和尊重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2. 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修养;4. 培养学生的坚韧毅力和自律习惯;5. 塑造学生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品质。
三、实施内容与方法1. 内容选择针对实验小学各年级的学生特点和课程内容,选取适合的国学经典进行诵读。
包括但不限于《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
2. 课程设置(1)学校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程,通过集体诵读和个人诵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每个学期设立一个国学经典诵读主题,如“诗词之美”、“贤人之道”等,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和领悟其中的价值与精神。
3. 教学方法(1)教师导读:教师对选定的经典进行解读,介绍作者背景、时代背景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核心内涵。
(2)集体诵读:全班集体诵读选定的国学经典,注重声调、韵律和整齐划一。
(3)个人诵读:学生根据自身选择合适的经典段落进行个人诵读,注重语音、语调和感情的把握。
(4)实地实践:学校组织学生到博物馆、文化古迹等地参观,了解其历史背景,增加实践感受。
四、实施步骤1. 确定诵读经典和实施计划。
2. 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培训,提升诵读指导水平。
3.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示范,引导学生正确诵读。
4. 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5. 配备相应的诵读教材和学习资源,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6. 定期组织诵读比赛和展示活动,展示学生的成果。
五、实施效果评估1. 教师对学生诵读的评价和指导,鼓励其在语音、韵律、感情等方面的提高。
2. 观察学生在诵读实践中的表现和态度变化,了解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理解。
3. 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满意度和反馈意见。
诵读经典诗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诵读经典诗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一篇:诵读经典诗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诵读经典诗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
人文精神对学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典诵读让书香满校园,是经典诵读让孩子们受益终身。
那么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呢?一、立足课内阅读,探索高效的古诗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安排了三四首隽永的古诗词,这些诗词经过岁月的洗练、沉淀,彰显出特有的经典魅力。
它们语言凝练,内涵丰富,需凭借丰富的想象、超时空的感知,方可体会蕴含其中的意境和主题,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实现审美的目的。
作为教师要从平常的课堂教学入手,从具体特点出发,探讨古诗教学的内在规律,寻求古诗教学的最佳路径。
如教学《望湖楼醉书》时,从把握诗眼入手来体会意境、感受诗情,作为古诗词钻研的有效切入点。
这首诗的诗眼在题目之中,就是一个“醉”字。
教学中就抓住“醉”字,以一个问题“诗人被什么而醉?”展开了一幅瑰丽的画面:第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教师主要是通过抓词“翻”“遮”,让学生来感受云的厚、重、猛,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来势汹汹的云,“乌云翻滚、乌云密布、乌云滚滚......”;第二句,“白雨跳珠乱入船”教师则通过视频,唤起学生对暴雨、骤雨的记忆,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像跳珠一样的雨会是什么样的”?感受雨的急、快、大。
“卷地风来忽吹散”,教师围绕“忽”字,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触类旁通,感受“忽”带来的惊喜等。
让学生通过云的浓墨、壮观,雨的圆润、活泼,风的急速、力量,水的茫茫一片,感受到诗人被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所陶醉,为大自然的变幻和力量所惊叹的那份情感。
通过抓诗眼,形成教学主线,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感情,课堂才彰显生气和价值。
小学课题研究《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之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1、要进一步引领实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全面促使他们自觉地、创造性地投入到“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课题研究之中,推动课题研究工作深入开展。
2、及时整理和归纳,加强教研记录及个案记录,以便于进行研究反思。
3、每周两节的校本课时间,部分班级难以保障。老师们的课题实验意识需增强,探索如何处理好教材教学与处理语、数、外学科作业之间的关系,为学生的阅读交流、指导提供时间保证。
4、期末,对学生进行考级,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从学生背诵、答卷情况来看、三至六年级学生对校本课程——《华夏经典》中规定的考级内容掌握的较好,能熟练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对一些经典名句理解也很到位;一二年级掌握得不够好,少数学生不能熟练地背诵考级内容,一些学生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书面考级内容,尚需努力。
以上可能是今后研究工作摸索、探讨的重点,从而让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4、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培养。通过课题研究,不仅使学生受到“国学经典”的熏陶,而且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乐于习作,更拓宽了学生的作文思路,让学生善于从“国学经典”中提取素材、获得写作灵感,写出个性作文,择优发表在校刊《蓓蕾》上。《《论语》读后感》、《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我爱剪纸》、《跨越千年与孔子对话》……一篇篇佳作的诞生,就是学生爱上“国学”,爱上作文的最好证明。
5、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课题研究论文、读书心得、经验总结。文章形成初稿后,在本组讨论、交流,形成课题研究成果。
三、研究反思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实际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为此,我们提出了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重点,以进一步提升课题研究成果质量。
2、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开展工作。
小学生经典诵读与师生语素养提升研究计划
“小学生经典诵读与师生语素养提升研究”实验研究方案一、研究目标1、通过经典诵读积累,让全校师生受到人文的熏陶。
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
2、通过研究、实践,寻找易于调动学生参与兴趣、并能取得较好诵读效果的经典诵读活动形式,激发全体学生参与热情。
3、通过研究、实践、探索出一条既不加重师生课业负担,又能开拓师生课外学习的诵读经验,达到师生语文素养共同提升的目的。
4、通过研究、探索、寻求经典诵读的教学方法。
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诵读策略。
二、研究内容1、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诵读兴趣,研究学生诵读策略。
2、各班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心理和年龄特点,充分利用课内外的阅读时间,结合小学生古诗阅读卡及省市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荐的阅读书目及学校图书室的藏书、学生自己购买的好书,引导学生读“最有价值的书”。
3、各班自选若干篇目阅读、背诵,并结合学生的课外读物选本进行教学,及时交流经验,提出问题、探讨,总结提升出有效策略。
三、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和教师,把读书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和教师,让学生和教师主动与作者进行思想的沟通,心灵的对话。
2、差异性原则: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老师把最有价值、最感动人的作品推荐给学生,并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同时也让学生阅读最适宜自己精神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著作。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不搞一刀切。
最大限度挖掘潜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教师注重学生和进步和努力过程。
3、激励性原则:鼓励和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强化学生和积极行为。
让每一个孩子看到自己的成长,体验到读书的快乐。
四、预期研究成果。
在大语文教育观的理念指导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走进经典阅读的殿堂,感受阅读的快乐。
激发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基——学生不仅会记住若干的名篇佳作,每学期至少读懂2本名著,写好一本读书笔记,还能理解与应用在日常中所学到的经典诵读内容。
同时在老师有效方法的引导下,还会把融会在经典诗文、名著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学习方法、意志品质,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学生的心田,并演化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人文素养》课题研究资料
《诵读国学经典提高人文素养》课题研究资料一,课题核心概念所谓“经典”,“经”字的本义,在《说文解字》上说:“经,机纵丝也”,布本是由纵线横线交织成的,直线叫做“经”,那么横线呢,就叫做“纬”了。
经纬同样是织布机上的丝线,只是方向不同,就成了两个概念。
两相比较下,“经”这个直线就显出某些特色来,首先,它比纬先摆上去,有了“先在性”;而既摆好了经线,便决定了这匹布的质量,所以经有“主导性”;再来,经在织布的时候,几乎是不动的,由纬来动,因此经有“不变性”也就是“永恒性”。
先在,主导,永恒。
因为经线有这几个特色,把它抽象化普遍化后,就有“经常不变,天经地义”的意思。
进一步,凡是记载人类永恒的智能,是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著作,就渐渐称为“经”了。
而“典”字,是个会意字。
“典”字的上半部是“册”,下半部是“几”。
“册”是个象形字,像竹简用线穿起来,是古代的书藉模样。
其下是“几”字,也是个象形字,是高脚的桌子的图像。
“放在高几上的简册”,应当是贵重的档案,所以有个成语叫“高文典册”。
引申为所有贵重的事物,如“典”、“典藏”。
所以“经典”合辞,就是永垂不朽的“高文典册。
经典诵读当然就是读“记载人类永恒智慧,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永垂不朽的高文典册”,现在被称为经典的首推四书五经,四书又以《论语》为要,其次是从经、史、子、集中选读,再其次是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作为辅助阅读。
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人文素养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其实是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
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
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人文素养,首先就是具有爱心:爱祖国、爱父母、爱同学、爱社会、爱自然、爱自己。
经典诵读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方案
经典诵读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方案(2010-10-21 15:37:43)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
在指认式诵读中使低年级学生扩大了识字量,在吟诵表演中让中高年级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
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经典诗文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经典诵读对人文教育所起的作用(2)如何以经典诵读为突破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3)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4)小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现状的调查研究班主任利用国学经典诵读培养小学生道德修养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天津小学李媛一、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并十分强调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启发个体的内在道德自觉,督导个体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炼,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
尤其是国学经典著作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且具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其中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
凤凰小学诵读国学经典提高学生素质研究方案
《诵读国学经典提高学生素质》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泰安高新区凤凰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富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是我们民族的魂、民族的根,对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心理特征都有着深刻又广泛的影响。
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承继下来并有所创造和发展,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始终保持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化品格,是当代中小学教育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目前正在积极倡导建设和谐社会,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思考如何实施和谐教育,促进和谐发展。
和谐教育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倡导经典诗文的背诵和积累,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的要求。
“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
并且我校承担省级语文课题“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已顺利结题,学生已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开阔了知识面,文化底蕴更加深厚,阅读古诗词的能力有所提高,学校处处彰显墨香校园的特色。
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各种学科功能室齐全,为此,我们特进行《诵读国学经典提高学生素养》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意义:1、对学生进行品德和审美方面的教育。
因为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
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就诵读这些经典,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2、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
《儿童经典诵读与人文素质培养》课题研究实施方案.doc
《儿童经典诵读与人文素质培养》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问题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几千年来大浪淘沙的宝贵结晶,内涵深刻,魅力无穷,是中华文明传承和发扬的根基。
如“己之不欲,勿施于人。
”,己成为古今中外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倍受人们尤其是儒家人士的推崇。
又如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得主在瑞典集体宣言:“人类要想在二十一世纪还能和平共处的话,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因此, 让儿童诵读经典,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提升人文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这个课题的研究,就是在诵读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儿童经典诵读与人文素质形成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基本规律,为学校推广经典诵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模式,非常具有价值。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指导下,在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宏伟背景下,深入实践新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首耍任务。
尤其是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教育,更是当今整个世界教育理念的主要元素。
然而,基础教育学校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资源相对匮乏,因此,把经典诵读教育引入课堂,作为人文教育的载体,我们有以下几方面思考:1、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汉语言文学经典渗透了中华民族的个性,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著名专家、学者呼吁:要在国民中大力开展经国学典诵读教育,以重整文化断层,弘扬传统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提升人文素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2、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国古代优秀诗文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崇高道德的颂扬,对伟大气节的讴歌,对可爱家乡的赞美,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和对人生价值的探究。
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实施经典诵读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详解
《实施经典诵读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整合》研究实施方案——仪陇县立山镇小学校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1、研究的背景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
中华古诗文经典,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综观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也是一个有着悠久诗教历史的国家,诗教的思想一脉相承,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
江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党的十六大报告更强调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要建立“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 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
这样的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
有了这样的底本,无论经受怎样的磨难,无论经受怎样的风浪,都能昂首挺胸地走出来。
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
儿童文学作家、中国儿童文学创委会副主任樊发稼老师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关系,它们的想像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
所以这样的诗句,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
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心性的好的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一种色彩,烙上一个印记,带来一种节奏。
” 老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诗歌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
”美学大师朱光潜认为:“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兴趣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
国学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方案
国学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方案国学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的提出(一)背景1.强大的国学精神吸引、感染我们中华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
让学生从小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吟诵古典诗词活动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的作用。
开展“读诗诵经”活动不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很适合我们矿区学校。
以最小的投入换取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
2.“国学热”对基础教育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力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以国学为核心的学术探讨、知识普及、文化建设、教育推广等工作,正在波澜壮阔地广泛开展起来,涌动着一股热烈的思想文化潮流,这就是所谓“国学热”。
从民间到学术,从大众生活到精英文化,从个人日常行为到主流意识形态,这场“国学热”正浸染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称之为一种富于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是丝毫不算过分的。
在山东曲阜孔子的家乡,每年祭孔的层次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在陕西西安,2007年举办了声势浩大、人数众多的国际《道德经》论坛;在上海APEC(亚太经济论坛)上推出的唐装盛极一时,一度引领时装潮流;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重点高校,已经开办了国学研究院、国学教育班等,成为学术创新、教育改革的标志;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季羡林等近代国学大师的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报刊杂志,被奉为道德文章的楷模;《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读物以及“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书籍,销量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和谐”、“小康”、“民生”等传统文化意蕴浓郁的语汇,更已经被确立为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根本指导意义的思想原则……凡此种种,无不表明国学在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昌渐突出,其精神影响力也愈加广泛了。
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课题计划一、经典诵读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的言论著作;那些浓缩着丰富情感、蕴含着优美意象的诗词曲赋,就像灿烂的星河,熠熠生辉,令人神往不已。
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对于治学修身、熏陶性灵、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位以及培养语文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是无法估价的。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趁年幼能强记之时,加强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必将受益终生。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六年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
伴随着“课改”春风的吹拂,校园内外掀起了课外阅读的热潮:吟诵古诗,读童话故事,名家名篇……真是如火如荼。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积淀,《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诵读经典是费时少、投入低、收效高的教育方法。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儿童的经典教育,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民族道德的建设问题,关系到人文精神的重构问题。
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诵读活动,能使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天性,而且自幼就开始接收五千年文化的熏陶,能奠定一生优雅人格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有效载体。
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为孩子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
二、修身教育的现状和原因分析修者,修饰、修理、整治也。
一个人要求的灵魂的完美、品行的端正、风格的高尚、为人的正直,必须进行严格的自我修养,使“人”与我在自我完善的追求和实践锤炼中渐渐缩减距离,达到理想的合二为一的境界,这是人的自我“慎独”。
小学生没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能力和意识,由此,修身教育就严峻地摆在学校面前。
要扭转当下精神缺席的状况,化解人类摒弃对自我的终极关怀而形成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的冲突,教师必须担负起对学生修身的引导、熏陶、教育责任。
《实施经典诵读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详解
《实施经典诵读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整合》研究实施方案——仪陇县立山镇小学校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1、研究的背景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
中华古诗文经典,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综观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也是一个有着悠久诗教历史的国家,诗教的思想一脉相承,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
江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党的十六大报告更强调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要建立“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
这样的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
有了这样的底本,无论经受怎样的磨难,无论经受怎样的风浪,都能昂首挺胸地走出来。
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
儿童文学作家、中国儿童文学创委会副主任樊发稼老师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关系,它们的想像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
所以这样的诗句,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
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心性的好的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一种色彩,烙上一个印记,带来一种节奏。
”老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诗歌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
”美学大师朱光潜认为:“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兴趣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
诵读中华经典打造书香校园培养人文素养 活动实施方案
诵读中华经典打造书香校园培养人文素养活动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根据镇开展“书香校园”建设工作的意见,按照“学生主体、全员参与、以校为主、辐射家长”的工作思路和“内容充实、形式多样、鼓励创新、持之以恒”的工作要求,大力开展校园读书活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创建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为教师搭建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为学校构建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把我校建成一所特色鲜明、教师队伍充满活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和谐学校,并以此为载体,影响和带动学生家长参与读书活动,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内容1、营造书香校园。
开展经典诵读、课外阅读等活动,师生同建书香校园;通过阅读,使他们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到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荡涤自己的心灵,从书籍中享受教与学的乐趣,从书籍中找寻理想的栖息地。
2、构建和谐课堂。
通过读书活动,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地利用好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效益,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师生共写随笔。
师生积极写随笔,包括教后感,读书笔记等等,在写随笔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超越自我,让随笔成为师生生活的一部分,让随笔成为师生精神家园。
4、家校共建。
通过开展读书活动,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引导教师、家长一同参与读书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三、实施办法(一)全力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1、让校园处处充满书香(1)让图书“走出”图书室学校每学年购置图书一次,充实更新图书室图书。
在走廊、过道、宣传栏布置师生作品、名人名言、经典古诗等,在绿化区域布置富有人文气息的宣传标语,让阅读与陶冶随时随地发生,从小处着手,使学生能移步换景,沉浸在浓郁的书香氛围中。
(2)让每一个班级充满书香通过“班级图书角”和教室布置,设计“书香班级”。
教室里设置“读书台”,班级墙壁上张贴学生的作品。
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闻到书香,让每一个孩子随手能拿到书,随时有书读,让他们每天在这样的阅读中生活。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留下的宝贵财富。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统美德和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因此,制定小学国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对于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目标。
1. 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3.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三、实施内容。
1. 选材精准,注重经典。
在小学国学经典诵读中,选材要注重精准,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国学经典作为诵读内容,如《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等,让学生通过诵读这些经典,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 分层次、循序渐进。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将国学经典诵读内容分为不同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诵读教学。
从简单的诵读内容开始,逐步引导学生接触更深层次的国学经典,使学生能够逐渐领会其中的深刻内涵。
3. 多角度、多形式。
在实施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时,要注重多角度、多形式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诵读、课外阅读、诗词歌赋朗诵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和情境中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参与感。
四、实施方法。
1. 注重诵读技巧的培养。
在小学国学经典诵读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诵读技巧。
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停顿、语调等诵读技巧,使诵读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2. 融入生活、贴近实际。
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要注重融入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校园文化等,设计相关的诵读活动,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国学经典的魅力和生活的美好。
3. 引导思考、激发情感。
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经典背后的含义,激发学生的情感。
可以通过诵读后的讨论、感悟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小学课题研究《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之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课题研究《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之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国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
道德是有继承性的,而传统道德中能够为今天所用的精华,是社会最容易接受的,因而也最容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
但是,经过批林批孔等歪曲历史的运动,中国传统在50岁上下的人群中被涂抹的不见真面貌了;处在西化的狂潮中,中国传统在40岁以下人群心中被淡化到没有形影了。
为此,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
很多民间国学传播机构悄悄兴起,而且得到了家长和青少年的响应;传媒的国学讲坛开始火爆,吸引了许多听众和读者……可以看出,善良和正直的人对金钱追逐和名利竞争的世态中所造成的精神贫乏,已经从厌倦到痛恨,人们想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
社会普及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
这在人们渴求了解自己传统的今天,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但是,通过社会传媒宣传中国典籍,毕竟是一种补充渠道,有时也难免因为炒作并发一点副作用。
有长远效应的国学典籍教育,真正使国学深入人心的渠道,应当是基础教育,通过语文课程来实现。
自教育部门明确提出“小学生必背古诗文”的要求以来,古诗诵读就一直受到学校、家长的重视。
但由于教授孩子背诗的引领者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诗文诵读的质量大打折扣。
专家指出,诵读古诗时“语音错误百出,语感模糊一片”,成了新时期古诗学习的“瓶颈”。
除了读音不准这类“表面错误”,家长和教师一味强调学习数量也是当前国学教育的一大弊端。
教师、家长一味把大量的古诗词塞给学生,背诗成了国学课堂里的必修课,使孩子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
填鸭式的背诵,在另一方面还让学生们被迫接受囫囵吞枣式的翻译,使得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变成了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
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时代的隔阂和古今汉语的差异,对古诗的语言表现形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等都更加难以理解。
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一、背景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国民的爱国精神、文化自信和道德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小学要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本文档旨在提出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方案。
二、目标本活动的目标是:1.增进学生对国学经典的了解和理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精神和道德观念。
三、内容和流程1. 策划每年学校确定一至三个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主题。
活动主题要与当年的中华文化主题紧密联系。
学校要成立活动策划小组,由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文化课教师、美术教师、音乐教师和心理医生等组成。
策划小组要根据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包括宣传方案、参与者的选拔和培训方案、诵读活动方案、成果展示方案等。
2.宣传和选拔学校要广泛宣传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
宣传方式可以是校园广播、学生电视台、海报、宣传册等。
学校要对参与者进行选拔。
选拔要根据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等进行,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3. 培训学校要对参与者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国学经典基础知识、诵读技巧和舞台表演等。
培训由专业老师负责,可以是面授或者线上授课。
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要与学生的学习安排相协调,避免打扰学生的正常学习。
4. 诵读活动诵读活动可以是文艺晚会、主题演讲、朗诵比赛等形式。
参与者要经过选拔和培训,确保具备能够胜任相关任务的能力。
学校要为参与者提供诵读场地、音响设备、服装等必要的条件。
5. 成果展示学校要定期对参与者进行成果展示,可以是视频、文章、报告等形式。
成果展示是对活动的检验和总结,有助于反思和改进活动方案。
四、实施步骤1.策划小组负责制定和完善方案。
包括主题、宣传、选拔、培训、诵读活动等。
2.学校广泛宣传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
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背景概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
为了加强小学生的国学知识储备,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品德修养,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活动目的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给小学生们提供一个学习国学经典,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优秀文化的平台;•培养小学生们的文化自信心,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提高小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和品德修养,丰富他们的文化内涵;•激发小学生们对国学经典的兴趣,促进他们对国学的深入了解。
实施步骤第一步:明确活动主题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适合的国学经典主题,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等。
第二步:制定活动计划根据活动主题,制定详细的课程计划和活动方案,包括活动时间、地点、人员组成、流程安排、诵读内容、评选方式等。
活动时间最好在早自习、下午自主学习时间安排,活动类型不仅包括团队诵读,还包括个人诵读比赛、自主诵读。
第三步:筹备活动需要的物资根据活动计划,准备所需物资,比如书籍、课件、证书、奖品等。
第四步:宣传推广活动通过班会、课外活动、校内电子屏幕等渠道宣传推广活动,让学生和家长知道活动内容和意义,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活动。
第五步:组织开展活动根据制定的活动方案,有序组织实施活动。
具体课程内容可如下:•首先进行国学经典简要介绍,让学生们了解国学经典的基本知识;•随后进行团队诵读,培养学生们的集体合作意识;•然后,进行个人诵读比赛,选拔出最佳演讲者,并颁发相应奖项;•最后,进行自主诵读环节,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要诵读的内容,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第六步:总结评价活动活动结束后,应及时总结评价活动,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并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活动方案。
活动效果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品德修养和文化意识,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同时也有助于激发他们对国学经典的兴趣,促进他们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课题研究《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之研究》课
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国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
道德是有继承性的,而传统道德中能够为今天所用的精华,是社会最容易接受的,因而也最容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
但是,经过批林批孔等歪曲历史的运动,中国传统在50岁上下的人群中被涂抹的不见真面貌了;处在西化的狂潮中,中国传统在40岁以下人群心中被淡化到没有形影了。
为此,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
很多民间国学传播机构悄悄兴起,而且得到了家长和青少年的响应;传媒的国学讲坛开始火爆,吸引了许多听众和读者……可以看出,善良和正直的人对金钱追逐和名利竞争的世态中所造成的精神贫乏,已经从厌倦到痛恨,人们想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
社会普及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
这在人们渴求了解自己传统的今天,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但是,通过社会传媒宣传中国典籍,毕竟是一种补充渠道,有时也难免因为炒作并发一点副作用。
有长远效应的国学典籍教育,真正使国学深入人心的渠道,应当是基础教育,通过语文课程来实现。
自教育部门明确提出“小学生必背古诗文”的要求以来,古诗诵读就一直受到学校、家长的重视。
但由于教授孩子背诗的引领者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诗文诵读的质量大打折扣。
专家指出,诵读古诗时“语音错误百出,语感模糊一片”,成了新时期古诗学习的“瓶颈”。
除了读音不准这类“表面错误”,家长和教师一味强调学习数量也是当前国学教育的一大弊端。
教师、家长一味把大量的古诗词塞给学生,背诗成了国学课堂里的必修课,使孩子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
填鸭式的背诵,在另一方面还让学生们被迫接受囫囵吞枣式的翻译,使得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变成了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
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时代的隔阂和古今汉语的差异,对古诗的语言表现形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等都更加难以理解。
另外,个别私塾甚至不选择教学内容,课堂上一“古”到底,盲目复古。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ICI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国学大师南怀瑾指出的背诵理论。
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就是背诵。
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
不管四书五经,或是古书,很轻松愉快地背诵,偶然稍稍带讲解一点,一辈子都忘不掉。
2.左右脑潜能开发理论。
儿童读诵经典的过程类似念唱,眼睛看经典文字是透过
视觉作用来刺激右脑,而念唱的律动也启动了右脑,至于仔细整理辨字以便于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恰好运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运作同步。
3.早期识字教育理论。
儿童的思考过程与成人相反,是先记忆后理解,先整体后部分。
理论研究认为,成人的分析认知犹如照相。
在第一阅读时间识字理论、运用“整体输入”的学习方式,使儿童取得最佳识字效果。
4.江绍伦的《教与育的心理学》。
加拿大心理学家江绍伦在他所著的《教与育的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事实上,在范围广泛的特点方面人们是不平等的,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体格、知能、气质、能力倾向、动机、人格以及性别。
儿童总是降生到诸如社会经济地位、文化、种族和父母态度构成的社会环境中,儿童成长时,这些因素会影响他的发展”。
由此可见,社区经济环境、社区文化环境、社区教育环境、社区自然环境及社区生活环境等因素对学生心态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5.马卡连柯的德育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德育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社会教育相联系。
我们应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协同教育,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大德育框架,充分发挥诸因素整体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从以中国古典音乐创造清新高雅氛围校园背景音乐环境建设开始,到坚持每日至少诵读经典一刻钟,每周国学经典课堂两课时等,将所有教学内容巧妙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甚至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从而培植健康身心、良好性情、完整人格。
在童年时代,在儿童启蒙的时代长足的训练他们的记忆力,让他们记住那些文化品位很高的传统文化的精品,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丰厚的文化基础。
具体目标:
1.开发儿童智力潜能,培养儿童记忆力。
使儿童识记和掌握终身受益的知识精华,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以古典诗文陶冶学生高雅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4.研究国学启蒙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探索儿童学习国学的规律,提高国学诵读的效率。
四、课题研究内容
1.学经典诵读与校本课程整合开发
古典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滋养了多少代中国人。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三千余年前夫子谆谆切切,语重心长地教导年轻人应学诗,三千余年后的1999年的一个春日,我们同样听到了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
诵会”上的劝勉:“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的要求。
“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
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古诗文教学开始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我校教师开发的以诵读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研究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为宗旨的校本课程《国学》,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工程,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不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
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为了开发一系列的课程文本,而更加注重参与过程本身。
2.倡国学经典诵读,塑学生道德品行
国学文化对于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导向作用,其中古代儒家的“修身”、“仁爱”、“自省”、“慎独”等学说,道家"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虚心实腹"、“乘天地,御六气,以游无穷”, "以简应繁。
"等学说,儒道精髓——以“仁”为本,以“义”育人,以“礼”待客,以“智”为贵,以“信”为贵等更是中国民族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如果剔除糟粕的成分,推究其合理的内涵,对培养当今学生的基本生活准则、日常社会规范的养成和自我控制的教育,对于德育教育工作的展开推广有着正面很大的帮助。
3.以国学诵读为载体,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经典大都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朗朗上口,通过对大量的国学读物熟读成诵,可以让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童蒙少年时期是人格的奠定时期,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在诵读吟咏中会逐渐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4.读国学经典,铸健全人格
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小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国学启蒙教育讲授传统美德,在小学阶段向学生传授国学,就是教他们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
如何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五、课题实验步骤
1.调查分析阶段:
2.具体实验阶段:
3.整理结题阶段:
六、课题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将采取实验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具体实施。
七、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课题总课题负责人是我们学校杨洪德校长,他提倡教师和学生一起诵读国学,感受国学的魅力,每个周我们学校的教师都要进行一次国学教材的培训,教师们通过参加培训,其国学素养和教科研能力得到提高,确保了国学课程的顺利实施。
学校专门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和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在教师队伍中选拔出具有专业特长的优秀教师做为研究人员,以确保课题的顺利实施。
在课题研究经费方面,学校领导小组表示,学校将鼎力支持。
八、课题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八、课题组主要成员情况及分工:
姓名年龄教龄职称学历研究专长研究任务及分工
33 15年小学高级本科校本课程研究课题主持人
30 10年小学高级本科语文教学课题实验教师
30 7年中学一级本科国学教学课题实验教师
25 5年小学一级本科国学教学课题实验教师
九、成果形式:
1.现场查验
聘请有关专家来我校对学生进行现场查验
2.论文和资料呈现:
课题实验报告或公开发表的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