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海汉语方言的特点
【蔓萝学方言】青海方言

【蔓萝学方言】青海方言青海方言现在正被全国人民熟悉着,青海花儿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正在影响着全国人民,大美青海的战略也正在逐步地吸引着广大游客,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此,本文拟对青海的部分方言词语的语源进行初步的分析。
一、来源于生活,精彩于生活。
任何方言都是民俗的产物,任何方言也都是民俗最精彩的呈现。
方言来源于生活,精彩于生活。
站:青海方言中当然也指“站立”。
另外,它还有一个意思:“住宿”。
有个已经消失的词叫“站店”,就是“住旅舍”。
青海花儿中有这样的唱词:“尕马儿拉上着下四川,夜黑着没处儿站了;热身子趴了个冷地方,命苦着把天哈怨了。
”杠:说一个词,大家就明白了,“烟杠火冒”。
就是四处飘散的意思。
刮风了,“风沙杠着”;下雪了,“雪渣儿杠着”;磨面去了,“面杠着”。
还有一个意思,当“铲”解:“把土杠着架架车里”;“把粪杠着背斗里”。
还当“踢”解:“尻门上杠给两脚”。
就是不当它的原意“棍棒”或“垂直的道道”解。
绷:在青海方言中,它是指大睁着眼睛死盯着看。
“眼睛绷成恨猴着”,这是青海人的一句俗语。
“恨猴”是指猫头鹰,这又是一个被遗忘的词。
农村婆婆时常这样抱怨儿媳妇:“大绷着两个眼睛看着,还叫猪娃把酵头儿坛坛毁掉了。
”世: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古曲中就有它的影子。
就是“生就”、“长”的意思。
“世下的骨都长下的肉”,这是我在元曲中看见过的。
花儿中也有这样的唱词:“好看世在个眼睛上,心疼世在个嘴上。
”拓:这是一个非常古老又隽永的词,拓本、拓片、拓印,本是一件非常高雅的事情,青海人保留了这种高雅。
在文书上盖印泥都叫“拓”。
摁个手印叫“拓个手印”,盖个章子叫“拓个章章”。
现录某天清早两个农民在巷道中的对话:“尕保娃,你阿去唡?”“我乡上拓个章章去,拉上点贷款了买个尕手扶儿说着打划着。
”吼:这个字谁都认识,大声喊叫的意思。
在青海方言中却比大声喊叫要厉害得多,指雷霆万钧,暴跳如雷。
有句俗话叫“吼成鸡儿”。
是指在斗鸡场上鸡冠破裂,羽毛奓起的公鸡。
汉语青海方言和土族语的对比

作者: 席元麟
出版物刊名: 青海民族研究
页码: 90-94页
主题词: 土族语;青海方言;汉语普通话;拟音;语助词;阿尔泰语系;副动词;语法功能;汉藏语系;
语法范畴
摘要: <正> 一、引言 世居青海省的六个主要民族所操语言分属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
汉族,回族和藏族分别操汉藏语系的汉语和藏语,蒙古、土和撒拉族分别操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土族语和撒拉语。
操着不同语言的这些民族,在青海这块土地上世代相处,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过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加之邻省汉语河州方言区的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如回、保安、东乡族的交往,相互都产生过一定影响。
青海汉话的许多特点就是在。
青海汉语方言熟语系统本土特征探微

青海汉语方言熟语系统的本土特征探微摘要本文从成语、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等几个方面尝试分析了青海汉语方言熟语系统所蕴涵的文化内容,从而揭示了青海汉语方言词汇中熟语系统的本土特征。
关键词:青海汉语方言熟语本土特征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我国青海是汉、藏、回、撒拉、蒙古、土、东乡等民族共同居住的地方,而且青海各个民族的居住又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
正因如此,各个民族在语言、文化方面有了多层次、多元化的交流和影响,进而形成了青海地区独特的语言面貌。
如:汉族基本使用的是汉语(包括普通话和青海汉语方言),且部分少数民族也使用汉语,如回族;而其他少数民族的干部和年轻人,则大多兼通本民族语言和汉语。
从语言学看,青海汉语方言是属于现代汉语北方方言的西北官话。
一般认为,青海汉语方言包括西宁话:含湟源、湟中、平安、门源、互助、贵德—指贵德县城的侨话和化隆;乐都话:包括跟兰州话比较接近的乐都、民和;循化话(即甘肃临夏话,俗称河州话):包括循化、同仁、贵德(指王屯、刘屯、周屯等地讲的“土话”)、尖扎及黄河沿线靠近循化的一些地方。
西宁话跟兰州话、西安话比较接近,但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在青海小方言区内部还存在着一些细微差别,就是西宁方言内部也还存在一些细微差别。
这样划分只是大致而言,是综观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基本共同性而言的。
本文将就青海汉语方言所蕴涵的文化内容,来揭示青海汉语方言词汇中熟语系统的本土特征。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密切,可以用“水乳交融”来形容。
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它是为反映文化的需要而服务的;另一方面,语言,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在内,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更不能脱离一个民族流传下来,即语言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生活面貌和风俗习惯,而民族文化对于承载它的语言又有制约作用,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也因此,从一种语言的词汇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去考察一个民族的文化成为可能。
词汇所体现的意义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意识中的概况反映,正如拉法格所说:“任何文明语言中的词都保留着原始人林莽生活的痕迹。
青海话

二、民族语言成分明显
历史上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至今少数民族人口还占总人口的近40%。境内世居民族除了汉族,还有回族、藏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多民族长期一起杂居生活,互相学习,语言也通过频繁交际而互相影响、相互渗透,“汉儿学得胡儿语”就是生动写照。大量的移民将江淮官话带到青海之后,又跟当地的西北陕甘方言、民族语言特别是藏语、撒拉语、土族语、蒙古语等融合,而后形成一种颇有特色的地方方言。该方言除保留原来江淮话的一部分语音系统、基本词汇、语法结构之外,又大量吸收一些民族语言、借词和语法结构。
青海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大抵属于中原官话的秦陇片,其中西宁、乐都、民和、循化方言又有不同,主要通行于青海东部农业区,本文所说的青海方言仅以西宁话为代表。青海汉语方言的形成和文化内涵非常复杂,对青海汉语方言的研究必须同这个地区发展的历史,同创造和使用这种方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考察。下面就青海汉语方言的特点做一些探讨,请方家指正。
青海原始居民是古羌人,后臣服于匈奴,与诸胡杂居。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汉军相继进入青海。“羌乃去湟中,依西海盐池左右。汉遂因山为寨,河西地空,稍徙人以实之”(《后汉书•西羌传》)。随着西汉对河西的经营,汉族人成批移入河湟地区并繁衍生息。设郡、移民、屯田、修筑边塞是主要的形式。从汉武帝时起至东汉末,河湟地区的移民从未停止。魏晋南北朝吐谷浑时期,青海地区已成为东西方交通的要道。到了隋唐,青海是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辅道。这些重要的交通要道促使汉族移民不断成批进入河湟,必然带进中原文化及其语言。中原文化对青海的深远影响,无疑对青海汉语方言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至今西宁方言入声中的清声字归阴平,浊声字归阳平,正符合中原官话的基本特征。
青海话方言大全

青海话方言大全青海,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地区。
其中,青海话作为当地的主要方言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为大家介绍青海话的方言特点、常用词汇和语法规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学习青海话方言。
青海话的方言特点。
青海话是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的一种方言,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的各个地区。
青海话的方言特点主要表现在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
在发音方面,青海话的声调较为复杂,有高、中、低、升、降等多种声调,这也是青海话与其他方言的一个显著区别。
此外,青海话的辅音和元音也有其独特的发音规律,需要特别注意和学习。
在词汇方面,青海话受到藏语和汉语的影响较大,因此在词汇上有很多独特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比如,“吃饭”在青海话中可以说成“阿吉”,“喝水”可以说成“扎布”等,这些词汇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在语法方面,青海话的语序和词序与汉语有所不同,需要特别注意。
同时,青海话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结构和句式,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掌握。
青海话的常用词汇。
1. 问候用语。
你好,唉,唉。
再见,拜拜。
谢谢,多谢。
不客气,扎西德勒。
2. 日常用语。
吃饭,阿吉。
喝水,扎布。
睡觉,噶懒。
工作,拉巴。
3. 数字。
一,切。
二,尼。
三,萨。
十,波。
青海话的学习方法。
想要学习青海话,首先要重视听力的训练。
通过大量的听力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青海话的发音和语调,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
其次,要多与当地的人交流,尽量用青海话进行交流,这样可以更快地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阅读青海话的书籍和资料,系统地学习青海话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青海话水平。
总结。
青海话作为青海地区的主要方言之一,具有其独特的方言特点和语言魅力。
通过学习青海话,不仅可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和文化,还可以拓宽自己的语言视野,增加自己的语言能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能够对青海话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学习青海话有所帮助。
古雅的青海方言

文化视野Editor /王冬燕古雅的青海方言文•张雪峰在北方方言体系中,青海方言一直处在不断变化的状态中。
另一方面,青海方言又较多地保留了自身的独特性,在青海方言中,仍然有许多古代汉语元素。
青海方言的古雅,往往体现在这个词语对应的事物已经难觅真迹,但在方言中,仍然能找到它们的痕迹。
如乡村大夫开药给病人,常常会叮嘱一句:吃药期间,不要吃葱韭薤(hái )蒜各类发物。
这个“薤”读音同“鞋”,是一种类似野葱的蔬菜。
在古代,薤是五菜之一,在黄帝内经和本草中有重要的用途。
在青海方言中,鞋读作(hái ),所以薤字也按发音习惯读成了青海话中的鞋。
也就是说,葱韭薤蒜这个古老的词语,仍在青海人的生活用语中存在。
类似的还有“锅甗(yǎn )釜灶”。
甗是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气。
“釜”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釜口也是圆形,可以直接用来煮、炖、煎、炒等,可视为现代所使用“锅”的前身,与锅不同的是,釜往往有好几个把手。
锅甗(yǎn )釜灶在青海话中代指一切厨具,如果置办一个新家,厨具是一个重要的器物,锅甗釜灶购齐了,新家里就可以动烟火了。
盛夏时节,青海人喜欢“浪”河滩,叫上亲朋好友,带上锅甗釜灶,在草地上煮肉喝酒。
想来也是神奇,甗和釜这两样东西,算是非常古旧的器物了,现代人未必知道它们长啥样子,但青海的乡言俚语中,它们真的实实在在,一点都不马虎。
除了描述器物,在青海人的生活习俗中,我们也能找到一些令人惊叹的古汉语遗存。
青海人婚丧嫁娶,离不开亲朋好友的参与和帮衬,青海人称之为亲戚六眷。
说起“亲戚六眷”,那可是很有来头的。
按《汉书》的说法,六亲指的是父、母、兄、弟、妻、子。
《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五回中也有这样的对白:“为人就没个亲戚六眷?此是我姨娘家借来的钗梳。
”青海方言中,“六眷”发音为“陆眷”,这很可能不是误读,也甗╱╱68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文化视野Editor/王冬燕许在古时,“六”字就是这个读法。
青海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差异性比较分析

(二 )声母 变读 差 异 这 里 主 要讨 论 四 个 舌 尖 后 音 zh、ch、sh、r的 变 读 .在 西 宁 话 中 ,舌 尖 后 音 zh、ch、sh在 一 定 条 件 下 分 别 变 读 为 舌尖前 音 z、c、s和唇 齿音 f;r在一 定条件下 变读 为零声 母 (见 表 3).
读条 与合 一Uo
说 硕 朔
sh声 母 与 合 口
件 口 呼 韵母 拼 音
一 UaI 一UeI 一Uan
摔 甩 帅
呼 韵母拼 音 , 无
谁 水 睡 瑞 锐 蕊 一 例 外 变 读 为
拴 闩 涮
软
唇 齿 擦 音 f。
一 Uen
吮 舜 顺 润 闰
调 、音 节的 具 体 差 异 ,概 括 了青 海 方 言的 主 要 语 音 特 征 .
【关键词】 青海方言 ;普通话 ;语音要 素;差异性
.
【中图分类号】 H1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 1001-2338(2006)06-0086- 06
青海方 言与普 通话在 语音上 的一致 性大于 它们 的 差异性 ,这是毋庸 置疑的 。但是 ,其差异 性在社会语言 生 活 中的作用却大于一致性 。因此 ,深入探索 和准确描述 它们 的差异性 ,是全 面认识青海方 言,清理 、抢救 并展示 语言非物质文化遗产[j 的重要基础性学术工 作。
西 宁 话 的 特 殊
声母
表 1 西宁话的特殊声母
声 母 舌 尖 前 浊 鼻 音 [ ] 舌尖前浊擦音 [z]
特 殊 声 母 例 字 脸 你 牛 年 宁 娘 [z。](无汉 字)[za](无汉字 )
舌 尖 前 浊 塞 擦 音 [dz]
青海方言_精品文档

博学笃行自强不息
青海方言
概述:
青海方言是汉语言系的一种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青海省及附近地区。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青海方言在语音、词汇
和语法等方面与其他方言存在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
青海方言的特点和发展。
一、语音特点:
青海方言的语音特点受到西北官话和藏缅语族影响。
在音节结构上,青海方言倾向于较为简单的音节,多为单音节或双音节词。
与普通
话相比,青海方言存在明显的声调差异,语调随着方言区域而有所
不同。
此外,青海方言还特点在发音上的浊化、咝化和后缩等特点,使其独具一格。
二、词汇特点:
青海方言的词汇丰富多样,部分词汇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
在农业、畜牧业等特定领域的词汇中,青海方言更加丰富。
例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