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 专题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第果时溶液的配制及分析课件 苏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第4课时)溶液的配制及分析一等奖公开课

返回
溶液配制中的误差分析
1.操作不当对溶液浓度的影响
以配制100 mL 0.1 mol·L-1的Na2CO3溶液为例。
可能引起误差的操作
变化的量 实际浓度(cB)
将烧杯中溶液向容量瓶中转移时, 有少量洒出
nB_减__小__
_偏__低__
烧杯中溶液倾倒完毕,忘记洗涤烧 杯和玻璃棒
nB_减__小__
未冷却至室温就注入容量瓶定容
1.容量瓶
溶液的配制
2.配制步骤(以配制 100 mL 0.100 mol·L-1 Na2CO3 溶液为例) (1)计算:根据 n=c·V 知,n(Na2CO3)= 0.01 mol ,m(Na2CO3) = 1.06 g 。 (2)称量
用天平准确称量 Na2CO3 固体1.1 g。
(3)溶解
将碳酸钠固体转移至100 mL烧杯中,用适量蒸馏水溶 解,用玻璃棒搅拌以 加快溶解 ,并冷却到 室温 。 (4)转移
①将烧杯中的溶液用玻璃棒小心地引流到 100 mL 容量瓶 中。
②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及 玻璃棒 2~3次,并 将每次洗涤的溶液都注入容量瓶中。轻轻振荡 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5)定容 ①缓缓地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中,直到容量瓶中的液 面接近容量瓶的刻度线 1~2 cm 处。 ②改用 胶头滴管 滴加蒸馏水至 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 刻度线相切 。 ③将容量瓶塞盖好,用食指按住瓶塞,另一只手的 手指托住瓶底,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水至刻度线
_偏__低__ _偏__低__
溶解前烧杯内有水
—
无影响
2.定容时仰视或俯视刻度线产生的误差图解
(1)仰视刻度线(图1)。由于操作时是以刻度线为基准加水,刻 度线低于液面,故加水量偏多,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浓度偏小。
高中化学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2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第2课时 常见物质的检验 苏教

【思路点拨】 第一步:
【答案】 (1)稀盐酸 气泡 Na2CO3 溶液 Na2CO3+2HCl===2NaCl+H2O +CO2↑ (2)BaCl2 溶液 白色沉淀 Na2SO4 溶液 BaCl2+Na2SO4===BaSO4↓ +2NaCl (3)AgNO3 溶液 白色沉淀 NaCl 溶液 AgNO3+NaCl===AgCl↓+ NaNO3 (4)NaNO3 溶液
(3)无须另选试剂来鉴别一组物质。一般从三个方面考虑: ①利用某些物质的特殊性质(如颜色、气味、溶解性等),首先鉴别出来,然 后再用该试剂去鉴别其他物质。 ②若均无明显外观特征,可考虑能否用加热或焰色反应区别开来。 ③若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能鉴别时,可考虑两两混合法,记录混合后的反应 现象,分析确定。
(2)在剩余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入________,出现________现象的是 ________,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再取剩余两支试管对应的溶液,分别滴入________,出现________现象 的是________,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次实验中都没有明显现象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烧”:在外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观察钾的火焰颜色时,要透过 _蓝__色__钴__玻__璃___。
高中化学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2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第3课时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学案

第3课时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计算公式。
(重点)2.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
(重点)3.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反应计算中的应用。
(难点)[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1.物质的量浓度 (1)含义用来表示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的物理量。
符号为c B ,常用单位为mol·L -1。
(B 表示各种溶质)(2)表达式:c B =n BV。
如1 L 溶液中含有1 mol 溶质,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就是1 mol·L-1。
(3)示例:将53.0 g Na 2CO 3溶解在水中,配成500 mL 溶液,则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0.50 mol ,物质的量浓度为1.00_mol·L -1。
2.容量瓶的使用(1)构成:容量瓶由瓶体和瓶塞两部分组成。
(2)常见规格有50_mL 、100_mL 、250_mL 、500_mL 等。
(3)标记内容有温度、规格和刻度线。
(4)用途: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5)使用注意事项:①容量瓶不能用作物质反应或溶解的容器,②热溶液需冷却后才能转移到容量瓶中。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以配制100 mL 0.100 mol/L 的Na 2CO 3为例)[基础自测]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将40 g NaOH溶解在1 L水中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1 mol·L-1。
( )(2)将25 g CuSO4·5H2O溶解在1 L水中,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1。
( )(3)把1 mol NH3通入水中得到1 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
( )(4)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若液面超过刻度线,应立即用胶头滴管吸出多余的部分。
( )(5)配制250 mL 0.200 mol/L的NaCl溶液需称量2.9 g NaCl(用托盘天平)。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化学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溶液的配制及分析教高一化学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物质的量浓度【教学目的】1、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掌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2、从概念的应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才能。
【教学重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
【教学难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
【教学过程】假设我们要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要哪些仪器,实验步骤又是怎样呢?[板书]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展示]100mL的容量瓶[介绍]为了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引进一种新的仪器——容量瓶,对容量瓶做以下理解:1.构造:磨口、细颈、平底。
2.特点:①容量瓶上注明温度〔20℃〕②规格(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等);③容量瓶上只有刻线而无刻度。
3.使用范围:专门用来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4.本卷须知:①瓶塞不漏液;②不可装热或者者冷的液体;③不许存放液体或者者进展化学反响。
[活动与探究]1、根据以下实验步骤配制100mL0.100mol·L-1的Na2CO3溶液。
[讲解]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要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首先需要算出溶质和溶液的量。
此题需要的原料是Na2CO3和水。
[请同学们计算出所用Na2CO3的质量]m(Na2CO3)=n(Na2CO3)·M(Na2CO3)=0.1mol·L-1×0.1L×106g·mol-1=1.06 g[板书]1、计算[设问]怎样获得这1.06 gNa2CO3?[板书]2、称量〔1〕仪器:①托盘天平(含滤纸);②药匙。
[设问]使用托盘天平应注意哪些操作要点?[答复]①使用前应调整天平的零点;②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大小一样的称量纸;③称量时遵循左物右砝;④用镊子夹取砝码应按从大到小顺序;⑤称量完毕应砝码回盒,游码归零。
[设问]NaOH能否直接放在称量纸上称量?为什么?[答复]NaOH有强烈腐蚀性,以腐蚀纸张,进而腐蚀托盘,再有NaOH易潮解且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高中化学 专题一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二单元 研究

溶质的物 质的量
3.公式:cB =
nB V(aq)
(nB=cB·V或V=ncBB )
溶液的体积
7
◆◆◆ §1-2-3.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思考】 1.将342g蔗糖(C12H22O11)溶解在1L水中,所得 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否为1mol/L?
(否) 结论1:溶液体积不等于溶剂体积。溶质溶 于溶剂后,体积会发生变化。
0.5
0.5
98g硫酸 98
500mL
1
2
1.12L HCl(S.P.T) 250mL
0.05
0.2
13
◆◆◆ §1-2-3.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二.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
例2:将5.3gNa2CO3配成250mL溶液,求溶液 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n(Na2CO3) = m (Na2CO3) /M (Na2CO3) c (Na=2C5.O3g3)/1=06ng(•Nmao2lC-1O=3)0/.V05[Nmao2Cl O3(aq)] = 0.05mol/0.25L= 0.2mol/L
回顾 什么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质量分数(ω ):溶质B的质量和溶液的质量之比
ω=
mB m(aq)
×100%
6
◆◆◆ §1-2-3.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
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
量浓度。用cB表示。 2.单位:常用 mol/L(mol·L-1)
8
◆◆◆ §1-2-3.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思考】
2.从1L 1mol/L蔗糖溶液中分别取出100mL、 10mL、1mL,取出的溶液中蔗糖的物质的量 浓度及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高中化学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第1课时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课件苏教版必修1

1.降温结晶除杂法是根据两组分的溶解度不同吗? 提示:不是,是根据两组分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较大差异。
提示
2.能否用酒精来萃取碘水中的碘?为什么? 提示:不能,因酒精与水互溶。
提示
3.在蒸馏操作中,温度计的水银球要插入液面以下吗? 提示:不是,本实验中用温度计指示蒸气的温度,以控制温度在两种 物质的沸点之间,因为挥发出来的是沸点低的物质,所以温度计的水银球 应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用量筒量取10 mL碘的饱和水溶液,倒入 □04 分液漏斗 ,然后再注入4 mL四氯化碳,盖好玻璃塞,发现溶液分层, □05 四氯化碳 在下层。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间,你们休息一 下眼睛,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站起来动一动,久坐对身体 不好哦~
自主学习区
教师点拨区
课时作业
(2)振荡萃取
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 □06 口部 ,左手握住 □07 活塞 部分,把分液漏斗倒
转过来振荡,使两种液体充分接触。
(3)静置分层
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液体分层。上层为□08 水层 ,无色;下 层为 □09 碘的四氯化碳溶液 ,紫色。
(4)分液
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上的 □10 玻璃塞 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对 准漏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 □11 活塞 拧开,使下层液体沿
2.区别 物质的分离过程中,分开后的各物质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提纯过程 中,若杂质发生化学变化,不必恢复为原来的状态。 3.方法 (1)物理方法:过滤、结晶、升华、蒸馏、萃取、分液、溶解等。 (2)化学方法:沉淀、置换、加热分解等。
4.原则
高中化学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二单元 研究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第1课时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1.下列实验操作中,用以分离沸点不同的互溶性液态混合物的是( )A.过滤B.蒸馏C.分液D.重结晶解析互溶的液态混合物不能用过滤、分液等方法分离,蒸馏是利用沸点不同进行分离的分离法。
答案 B2.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分液操作时,先将分液漏斗中的下层液体放出,然后再将上层液体放出B.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C.进行焰色反应实验操作时,每次实验后要将铂丝用盐酸洗净D.用蒸发方法使NaCl从溶液中析出时,应将蒸发皿中NaCl溶液全部加热蒸干解析A项,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以免污染试剂,故A错误:B项,萃取剂的选择必须符合下列条件: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要大;萃取剂与原溶剂不相溶,密度可以比水大,也可以比水小;萃取剂与溶质不反应,故B错误;C项,做焰色反应实验结束后铂丝要用稀盐酸洗涤,再灼烧至跟酒精灯火焰颜色相同后再使用,故C正确;D项,蒸发皿中的溶液不能完全蒸干,当大量晶体析出时,要用余热来蒸干,故D错误,故选C。
答案 C3. 某物质灼烧时,焰色反应为黄色,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该物质一定是钠的化合物B.该物质一定含钠元素C.能确定该物质中是否含钾元素D.该物质一定是金属钠解析焰色反应是元素的性质,故选择B。
钠的黄色焰色可掩盖钾的焰色,故无法确定是否含有钾元素,C 错。
答案 B4.检验铵盐时,可将少许待测物放入试管中,然后( )A .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置于试管口检验B .加水溶解,加入酸溶液观察现象C .加入碱溶液,加热,滴入酚酞试液D .加入NaOH 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检验解析 铵盐受热分解生成氨气的同时,往往也会生成酸性气体,如NH 4Cl 、NH 4HCO 3等挥发性酸、不稳定酸的铵盐分解。
铵盐遇酸无明显变化。
铵盐与碱溶液混合后溶液呈碱性,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证明溶液中有OH -,不能证明生成了氨分子;若加热,生成的氨气逸出,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可说明有氨分子生成。
高中化学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第2课时常见物质的检验学案苏教版必修1

2018版高中化学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第2课时常见物质的检验学案苏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中化学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第2课时常见物质的检验学案苏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中化学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第2课时常见物质的检验学案苏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2课时常见物质的检验[学习目标定位]1。
学会Cl-、SO错误!、NH错误!等离子的检验方法。
2。
会用焰色反应检验金属或金属离子的存在。
3。
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确定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一、NH错误!、Cl-、SO错误!的检验1.取一支试管,加入2 mL NH4Cl溶液,再加入2 mL NaOH溶液,加热试管,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1)观察到的试纸颜色变化是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H4Cl+NaOH错误!NaCl+NH3↑+H2O。
(3)实验结论是铵盐中的NH错误!与碱反应有NH3产生。
2.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KCl溶液,再滴加几滴AgNO3溶液和稀硝酸,现象是生成白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HN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Cl+AgNO3===AgCl↓+KNO3.3.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K2SO4溶液,再滴加几滴BaCl2溶液和稀盐酸,生成白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2SO4+BaCl2===BaSO4↓+2KCl。
归纳总结离子检验的思维流程对物质中所含离子进行检验时,通常按如下思路进行:NH+4Cl-SO错误!1.下列关于离子检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某溶液加入NaOH 溶液,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说明原溶液中存在NH +,4 B .某溶液中加入AgNO 3溶液时,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含有Cl -C .某溶液中滴加稀硝酸无明显现象,再滴加Ba (NO 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SO 2-,4D .某溶液中滴加BaCl 2溶液时,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可能存在Ag +或SO 2-,4或CO 错误!或SO 错误! 答案 D解析 A 项中某溶液与NaOH 溶液反应,若没有加热条件,则不会产生NH 3;B 项中与AgNO 3溶液反应能产生白色沉淀的离子有Cl -、CO 错误!、SO 错误!等多种;C 项中原溶液中也可能有SO 错误!、HSO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四)重大意义 ◆不失时机地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是有利于促进农民从身份向职业
的转变,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加快 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使培育起来 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步走上具有相应社会 保障和社会地位的职业化路子,解决有
人愿意在农村留下来搞农业的问题;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四)重大意义 ◆不失时机地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民从传统农业生 产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转变,在加大 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中加快发展现代 农业,使培育起来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步 走上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 生产经营的现代化路子,解决务农种粮 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的问题;
——聚焦“谁来种地”“地如何种”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紧迫课题 ◆“谁来种地”“地如何种”是一个问题的 两个方面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不足:“不是 没人种地,而是这地由什么人来种”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是 种不过来,而是怎么种得更好”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三)历史使命
以下为附加内容 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 可以编辑删除,谢谢
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刘天金
2013˙05˙07 陕西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这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创新性工作,
要大抓特抓、坚持不懈。
——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目标) ——生产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供给社会(方向)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就是激 活农民自身活力和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 力的过程,就是培养高素质现代农业和 新农村建设者的过程,就是培育“三农” 事业发展未来的过程。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应对农业后继乏人问题的挑战, 必须在稳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基础上,
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
作社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更多
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世界性课题
比如在英国,农场主平均年龄达到59岁。
——欧盟一直关注农民老龄化和培养
青年农民问题,在 CAP 新一轮改革议案中 提出,将2%的直接支付专门用于支持40岁 以下的青年农民从事农业。
◆世界性课题
法国经验——
统筹农村劳动力转留 加强农业后继者培养 重视农业劳动力教育培训
◆回答好“谁来种地”“地如何种”的问 题,历史性地落在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上。
——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
技,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力发展问题, 明确 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013 年中央 一号文件突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着 力完善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生产 关系, 进一步强调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 业培训。
二、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
三、如何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深刻背景
◆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人走村空”问题愈演
愈烈2Leabharlann 12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6亿,每年新增
900-1000万。
四川抽样调查: 26% 举家外出农户 20% 留守农户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深刻背景
□切实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放在三农工作 突出位置予以推动落实。农村劳动力向城镇 和二三产业转移,是伴随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 势。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供求结构已进入总量 过剩与结构性、区域性短缺并存新阶段,关键
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
人力问题日显普遍,“谁来种地”“地如何种”
事关13亿人的饭碗。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现代)家庭经营+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现代农业
新型职业农民是伴随农村生产力发 展和生产关系完善产生的新型生产经营 主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 细胞,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支撑,是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力量。
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 民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和基本任务,积极争 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将其 放在三农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政府主 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综合配套”的 原则,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推动落实, 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壮 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党的十八大: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 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采取有效措施,使一部分年轻人愿意 在农村留下来搞农业,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队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稳定完善强农 惠农富农政策,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 使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 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民利益诉求多元,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要采取 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积极培育新型农民。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深刻背景
◆农村新生劳动力离农意愿强烈,农业后
继乏人问题步步紧逼
新生代农民工 76% 不愿再回乡务农 85% 从未种过地 (国家统计局2010年10省调查:90%的新生代农 民工没有从事过一天的农业生产活动)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紧迫课题
——“谁来种地”“地如何种”?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四)重大意义 ◆不失时机地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三是有利于促进农民从传统小农生 产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转变,在坚持和完 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加快培育新型生 产经营主体,使培育起来的新型职业农 民逐步走上“家庭经营 + 合作组织 + 社会 化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组织化路 子,解决保供增收长效机制的问题。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老人农 业”“妇女农业”“小学农业”问题日益凸显
陕西抽样调查:
72%
55岁
“80后”“90后”青壮年劳动力(农民工) 务农农民平均年龄 妇女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
63% 83%
四川抽样调查: 务农农民 50 岁以上 54% , 60 岁以上 30%,70岁以上13%; 妇女60%; 初中及以下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