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史大纲

中国文学史大纲

中国文学史大纲是一篇介绍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文章,主要内容包括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辽金文学、元明清文学等。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各种文学形式初步发展,如《诗经》中的一部分作品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具有比较鲜明的现实性。

此外,历史散文的出现也为文学形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秦汉文学是继先秦文学之后的又一个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诗歌和赋的形式为主,如《离骚》等作品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同时,汉赋的兴起也为文学形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逐渐向诗歌发展。

诗歌开始成为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形式,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作品就表现出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丰富的想象力。

隋唐五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散文、传奇等文学作品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如杜甫的诗作被誉为“诗史”,白居易的诗歌则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宋辽金文学是继隋唐五代文学之后的一个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词为主,如苏轼的词作就表现出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同时,这一时期的散文和传奇等文学作品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元明清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个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如明清小说、戏曲等作品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也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和刻画,如《红楼梦》等作品就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总的来说,中国文学史大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学形式和风格。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文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每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思想文化,同时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案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案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案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1.1 时间背景与文化特点1.2 文学形式与题材的发展1.3 主要文学流派与代表人物1.4 魏晋南北朝著名文学作品介绍第二章:建安七子与正始文学2.1 建安七子的文学成就2.2 正始文学的特点与代表人物2.3 曹操、曹植、曹丕的诗歌创作2.4 建安七子与正始文学的价值影响第三章:南北朝诗歌的演变3.1 南北朝诗歌的总体特点3.2 南北朝诗歌的主题与风格3.3 主要诗人与代表作品3.4 南北朝诗歌的文学意义及影响第四章:南北朝散文与辞赋4.1 南北朝散文的特点与发展4.2 主要散文家与代表作品4.3 南北朝辞赋的兴起与发展4.4 主要辞赋家与代表作品第五章:隋唐文学的繁荣5.1 隋唐文学的背景与特点5.2 唐代诗歌的黄金时期5.3 主要诗人与代表作品5.4 唐代散文与辞赋的发展第六章:唐代诗歌的多样性6.1 初唐四杰与诗歌的新风尚6.2 盛唐时期的文化繁荣与诗歌创作6.3 中唐诗歌的社会批判与现实关怀6.4 晚唐诗歌的哀愁与衰飒6.5 唐代诗歌的流派与风格对比第七章:唐代散文与传奇小说7.1 唐代散文的成就与特点7.2 主要散文家与代表作品7.3 唐代传奇小说的兴起与发展7.4 主要传奇小说家与代表作品7.5 传奇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第八章:唐代辞赋与骈文8.1 唐代辞赋的复兴与创新8.2 主要辞赋家与代表作品8.3 骈文的流行与审美特色8.4 主要骈文家与代表作品8.5 辞赋与骈文在唐代文学中的作用第九章:宋代文学的新变9.1 宋代文学的背景与特点9.2 宋代诗歌的流派与风格9.3 主要诗人与代表作品9.4 宋代散文的创新与发展9.5 主要散文家与代表作品第十章:宋代词与戏曲10.1 宋代词的兴起与流行10.2 主要词人与代表作品10.3 宋代戏曲的起源与发展10.4 主要戏曲作家与代表作品10.5 词与戏曲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与影响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难点解析: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流派的形成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学史纲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版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中国文学史纲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版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中国文学史纲 魏晋南 北朝 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
版》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魏晋
诗歌
文学
中国
诗坛
文学史

诗品
纲要
社会
曹植
形式
文学创作
文艺
诗 文学理论
美学
概说
正始
目录
01 魏晋南北朝文学
03 参考文献
02 隋唐五代文学 04 注释
《中国文学史纲要》勾勒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史实、重要作家、重要文学流派、重要文学成就,编著 者均为著名文学史家。与一般中国文学史详细叙说的写法不同,纲要旨在简明扼要地对文学史作系统概述,突出 文学史上的重点现象,便于读者掌握,是中国文学史最好的入门书。本书是四册中的第二册,为魏晋南北朝、隋 唐五代文学纲要。
第四章 杜 甫
1
第六章 古文运 动和韩柳散文
2
第七章 中唐其 他诗人和诗派
3
第八章 晚唐诗 坛
4
第九章 唐代传 奇和敦煌变文
5
第十章 唐五代 词
参考文献
注释
谢谢观看
魏晋南北朝文学
概说 第一章 建安文学
第二章 正始西晋文 学
第三章 陶渊明
第四章 南北朝乐府 民歌
第五章 南北朝诗文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 小说
第七
01
概说
02
第一章 隋 及初唐诗坛
03
第二章 盛 唐诗坛
04
第三章 李 白
06
第五章 新 乐府运动和 白居易
05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案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案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案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1.1 魏晋南北朝文学背景介绍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

强调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和重要性。

1.2 魏晋南北朝文学主流解释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流形式,如诗歌、散文、小说等。

分析不同文学形式的发展和影响。

1.3 魏晋南北朝文学代表人物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如曹操、曹植、陶渊明等。

分析他们的文学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唐诗的崛起2.1 唐代文学背景介绍唐代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

强调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重要性。

2.2 唐代诗歌的崛起解释唐代诗歌的崛起背景和原因。

分析唐代诗歌的主要特点和风格。

2.3 唐代诗歌代表人物介绍唐代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等。

分析他们的诗歌创作和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唐代散文的发展3.1 唐代散文的背景和特点介绍唐代散文的发展背景和特点。

强调唐代散文的重要性和影响。

3.2 唐代散文代表人物介绍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如韩愈、柳宗元等。

分析他们的散文创作和对后世的影响。

3.3 唐代散文的主题和风格分析唐代散文的主题和风格特点。

强调唐代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章:唐代小说的兴起4.1 唐代小说的背景和特点介绍唐代小说的兴起背景和特点。

强调唐代小说的重要性和影响。

4.2 唐代小说的代表作品介绍唐代著名的小说作品,如《长恨歌传》、《南柯记》等。

分析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对后世的影响。

4.3 唐代小说的主题和风格分析唐代小说的主题和风格特点。

强调唐代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五章:唐代文学的影响和传承5.1 唐代文学对后世的影响分析唐代文学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

强调唐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5.2 唐代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介绍唐代文学对后世文学的传承和发展。

强调唐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持久影响。

第六章:唐代诗歌的流派与风格6.1 初唐诗歌:格律与革新探讨初唐诗歌的特点,如王勃、杨炯等人的作品。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教学纲要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教学纲要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魏晋南北朝文学大致时期•汉末建安元年(公元196)—隋文帝统一中国(公元589),共历约394年。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背景及特征一、时代特征:战乱分裂乱世文学→文学的悲剧性基调长期战乱、动荡、分裂,导致了儒学正统地位下降。

二、时代思想的变化思想大解放道家思想、佛教的大流行三、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世代为官的豪门大族垄断经济、政治、文化。

“九品中正制”。

—→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寒士的不平之鸣四、文人独特的心态强烈的忧患意识;焦灼苦闷的情感;鲜明的自我意识五、酝酿文学新变的时期1、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

文学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文学观念的树立→文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追求(远离教化功能);文学体裁的独立和多样化;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空前繁荣2、玄学的兴起与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

玄学—→思辨的哲学崇尚自然——“自然”与真为上的审美理想;言不尽意、得意忘言——中国诗歌艺术精髓:言有尽而意无穷;魏晋风流佛教—→想象世界的丰富;故事性的加强;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丰富了文学观念和词汇。

3、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应用。

永明声律说——揭示四声协调的规则,并自觉运用到诗文创作中,变以往自然的巧合为人工的声律,开启诗文格律化的道路。

修辞的丰富和自觉的追求,等等。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第一章建安正始文学建安文学❖汉末建安时期和魏前期❖建安时期,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以及蔡炎等,为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打开了一个彬彬之盛的新局面,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文艺复兴”的时代。

并确立起“建安风骨”这一影响深远的诗歌美学典范。

“三曹”、“七子”、蔡琰等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第一节“三曹”❖曹操一、生平及思想❖(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出身于一个富有但社会地位不高的家庭,政治上代表着地主阶级中比较低微的阶层。

❖思想上排斥名教,反对伪道德,但并不真正排斥原始儒学。

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史第一章、北朝文学北朝文学的落后•西晋灭亡(317)——隋文帝灭陈(589)——南北对峙局面——南北方文学不同的发展过程•南方文学——虽有盛衰,代不乏人•北方文学——文学荒漠•北方文学落后之因:文人流失、坞壁生存、中心缺失等北朝文学的发展•《隋书·文苑传序》:暨永明(齐武帝年间)、天监(梁武帝萧衍)之际,太和(北魏孝文帝年间)、天保(北齐文宣帝高洋年间)间,洛阳、江左,文雅尤盛。

•汉化之一:迁都(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假称南伐,从平城迁都洛阳。

)•《魏书·任城王云传》附《子澄传》记述了孝文帝与拓跋澄关于迁都的对话:乃独谓澄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

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意以为何如?”澄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

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高祖曰:“北人恋本,忽闻将移,不能不惊扰也。

”澄曰:“此既非常之事,当非常人所知,唯须决之圣怀,此辈亦何能为也?”高祖曰:“任城便是我之子房。

”北朝文学的发展•汉化之二: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洛阳伽蓝记》卷五城北凝园寺条:洛阳城东北有上高里,殷之顽民昔所止。

今日百姓造瓮子。

人皆弃去,住者耻。

唯冠军将军郭文远游憩其中。

堂宇园林匹于邦君。

时陇西李元谦乐双声语。

常经文远宅前过。

见其门阀华美。

乃曰:“是谁第宅过佳。

”婢春风出曰:“郭冠军家。

”元谦曰:“凡婢双声。

”春风曰:“儜奴慢骂。

”元谦服婢之能。

北朝文学的发展•汉化之三:定姓族•定姓族是“详定北人姓”的高下区别,是为了品举人才,将鲜卑贵族变成汉人中早已有之的士族高门。

如勋臣八姓穆(丘穆陵)、陆(步六孤)、贺(贺赖、贺兰)、刘(独孤)、楼(贺楼)、于(勿忸于、万忸于)、嵇(纥奚)、尉(尉迟),此八姓“皆从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魏书·官氏志》),“四姓”一云北方汉人崔卢李郑、一说为吏部正员郎以上按官位高低区别的甲乙丙丁四姓。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学时: 280 学分: 15 课程类型: 必修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必备的文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文学史知识,系统掌握文学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点,文学人物的性格特征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开拓思路、启迪思维、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教学尝试。

二、课程主要内容概述及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包括先秦文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辽金文学,元明清文学。

中国文学是一份宝贵的文学遗产,教学注意选择其中的精华部分进行讲授。

针对古代文学的特点,应多角度、多方位地观照文学与历史、文化、哲学、宗教、心理学之间的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阐明文学现象、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上阐述其产生的根源。

在具体教学中力求全面系统地理清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线),准确扼要地概述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的基本特征(面),运用现当代文艺批评新方法深入分析、评价重点作家作品的创作个性及突出贡献(点),使学生不断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以求有益于学生的人格培养,为其将来从事社会文化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发扬独立思考的精神,培养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以促使一部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深造和发展。

先秦文学学时:64课程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绪论本绪论主要介绍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中国文学的演进和中国文学史三古、七段的分期等问题。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传说时期的文学即远古歌谣与神话;甲骨文与金文是今知最早的文字,也标志着书面文学的产生。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学大纲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学大纲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编号:0014213 学时:54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编者姓名: 康保成夏晴职称:教授讲师主审姓名:吴承学职称:教授授课对象:中文系本科生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二年级编写日期:二○○二年十二月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确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战略,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通过系统地介绍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文学发展概况,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古代文学的修养,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弘扬其精华,批判其糟粕,为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学服务。

本课程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及其优秀作品,深入分析、把握作家创作的基本风格,以及从史的视角、用美学的方法,去评析此期的重要文学现象、文学规律,和各种文学样式(诗、文、小说、词)要求一般掌握二流作家及其作品,一般了解三流作家作品和文学衰落消沉时期的概况。

二、课程内容上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概说(0.5学时)在了解本时期的社会政治与思想状况的基础上,主要讲授此期文学发展的概貌,重点说明这是中国文学逐步走向自觉和成熟的时期,是高潮的准备阶段。

其主要标志在:1、文学观念的树立;2、诗歌向更讲求审美价值的文人化诗发展;3、文学体裁的独立和多样化;文艺性散文从先秦文史哲混为一体的状态中脱离出来,五言诗主盟文坛,志怪小说与轶事小说大量出现;4、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空前繁荣。

第一章建安文学(3.5学时)第一节开一代诗风的曹操第二节文士气的曹丕诗第三节建安之杰曹植第四节建安七子与蔡琰本章主要讲授上述诗人诗歌的风格特征,说明建安时期是本时期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成就辉煌,对后代影响深远,具有“建安风骨”之称。

这个时期还开启了文人诗的新时代。

本章的重点是三曹诗歌的创作特点和概念“建安风骨”。

曹操开一代诗风,利用乐府诗写时事,真实反映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统一天下奋发进取的精神,风格梗概多气、慷慨悲凉。

曹丕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写有最早的七言诗,诗风有文士气,明显表现出从乐府民歌向文人化转变的新动向。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前言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国古代史课程的教学,提升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发展线索,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以及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特征。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发展线索和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文化。

2、分析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特征。

3、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三、教学内容1、古代史前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和早期文明的发展。

2、古代早期历史: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和文化。

3、春秋战国时期: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4、秦汉时期:包括秦朝的统一及其政治、经济制度,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

5、魏晋南北朝时期:包括政治、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6、隋唐时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和变革。

7、五代宋元时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和交流。

8、明清时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讲解基本历史知识和发展线索。

2、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3、阅读指导: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和学术著作。

4、实地考察:组织实地考察,了解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5、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文物和图片。

五、评估方式1、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课堂回答问题等。

2、作业:包括阅读报告、论文等。

3、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4、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历史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六、教学大纲的实施和管理1、教师需根据教学大纲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和有序。

2、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并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完成学习和作业任务。

3、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学大纲的实施和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七、结语本教学大纲是中国古代史教学的重要指导文件,对于规范中国古代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院本科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课程编码:041012学分:4分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64学时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非师范)先修课程:古代汉语执笔人:审订人: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内容包括先秦两汉文学、魏晋至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和明清至近代文学四编。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学自先秦到近代的发生发展历史,把握其间重要作家作品的创作特色、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团体的理论主张和创作风格,以及上述种种文学现象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专业选修课程打下扎实稳固的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传承并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必不可少的方面。

文学史是人类的心灵史,是文化传统中最生动可感的部分。

学习文学史,最能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风貌。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以创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是实现这一目标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表现第一节时代特点第二节环境和心态第三节文学的自觉第四节文学发展概况第一章建安文学(4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建安风骨;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第一节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第二节建安三曹第三节建安七子和蔡琰第二章正始文学(3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第一节正始之音与“竹林七贤”第二节阮籍第三节嵇康第三章西晋文学(3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永嘉文学的特征;陆机诗歌的艺术成就第一节西晋文学概貌第二节西晋初中期文学第三节西晋末期文学第四章晋宋文学(6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玄言诗的影响;陶渊明诗歌的文学史地位;山水文学的兴盛原因;鲍照歌行体的艺术成就第一节东晋文学与玄言诗第二节陶渊明与田园文学第三节谢灵运与山水文学第四节鲍照与颜延之第五章齐梁陈文学(3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永明体”的概念;宫体诗的影响第一节沈约、谢朓和永明体第二节梁陈文学和宫体诗第三节骈文与骈赋第六章北朝文学(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庾信晚年诗歌的艺术成就第一节北朝文学概说第二节庾信与王褒第三节北朝三部名著第七章南北朝乐府民歌(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吴歌和西曲的特征;《西洲曲》的艺术特色第一节南朝乐府民歌第二节北朝乐府民歌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小说”的来源;《世说新语》的成就第一节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第二节志怪小说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唐诗的发展历程;唐代文学兴盛的原因第一节唐代文学的总体风貌第二节唐代文学兴盛的原因第一章隋和初唐文学(3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陈子昂的文学主张;《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第一节隋代文学第二节唐代宫廷诗人第三节王绩和初唐四杰第四节陈子昂第五节张若虚和刘希夷第二章盛唐诗坛(4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高适边塞诗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第一节盛唐前期诗人第二节盛唐山水田园诗第三节盛唐边塞诗第三章李白(4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李白的生平;李白乐府诗和歌行体的艺术成就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三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第四章杜甫(4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杜甫的生平;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杜甫律诗的艺术成就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三节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第五章中唐诗歌(4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大历十才子;韩孟诗派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第二节大历十才子第三节韩孟诗派第四节刘禹锡与柳宗元第六章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3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新乐府运动;《长恨歌》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第一节新乐府运动与元白诗派第二节白居易第七章古文运动(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古文运动;韩愈古文的艺术成就第一节古文运动第二节韩柳的古文第八章晚唐诗歌(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杜牧和李商隐的咏史诗;李商隐的无题诗第一节杜牧第二节李商隐第三节晚唐其他诗人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唐传奇的分期和艺术成就第一节唐传奇第二节俗讲和变文第十章唐五代词(3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词的起源;花间词派;李煜词的艺术成就第一节词的起源第二节温庭筠、韦庄和花间词第三节李煜与南唐词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案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案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案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掌握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成就和代表作家。

3. 分析魏晋南北朝文学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背景。

2.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点。

3.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4.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介绍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背景、特点、代表作家及作品。

2. 结合比较法,分析魏晋南北朝文学与之前文学的差异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魏晋南北朝文学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文学价值。

3.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总结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家。

2. 思考魏晋南北朝文学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具体影响。

第二章:建安七子与正始文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建安七子的文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

2. 掌握正始文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家。

3. 分析建安七子与正始文学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建安七子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正始文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家。

3. 建安七子与正始文学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介绍建安七子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

2. 结合比较法,分析正始文学的特点及其与之前文学的差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建安七子的文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

2. 正始文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 建安七子与正始文学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总结建安七子的文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

2. 思考正始文学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晋宋时期文学发展一、教学目标1. 了解晋宋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及其代表作家。

2. 掌握晋宋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和文学流派。

3. 分析晋宋时期文学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初等教育专业《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专科)课程中文名称:中国文学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总学时:144适用专业:初等教育专业本专科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中国文学史课程是初等教育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既是培养初等教育师资的基本课程,也是学习中国文化、语言、文学,提升文化、人文修养的重要课程。

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分二个学期进行,分别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段、宋元明清及近代文学段,其中每段内容再进行详细划分。

本课程以文学史为线,重点介绍重要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及地位影响,突出作品鉴赏环节,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基本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熟悉代表性作家作品,对中国古典文学乃至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较强的解读、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鼓励作分体文学教学等教学实验。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1)本课程先修课程:无(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中国古代文学相关选修课、古代汉语、中国文化史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安排(一)第四学期: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段(32学时)第一编先秦文学(8学时)总绪论及先秦文学概况:(0.5学时)第一章上古文学(0.5学时)【教学目标】了解原始诗歌的产生,理解上古神话借助幻想以征服自然力的本质特点,掌握并领会《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上古神话的基本内容及其体现的奋斗精神。

【重点与难点】上古神话故事是重点,理解神话的特征是难点。

【学习篇目】《弹歌》、《蜡辞》、《女娲补天》、《鲧禹治水》、《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

【参考书目】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钟敬文《中国神话故事论集》(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王钟陵《论神话思维的特征》(《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

第二章《诗经》(1.5学时)【教学目标】掌握《诗经》产生的时代、地域,理解《诗经》“风、雅、颂”的传统分类以及“赋、比、兴”的诗歌艺术手法,了解各类题材的代表篇目及其大致内容、基本风格。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讲课纲要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讲课纲要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讲课纲要教师简介:夏晴,现为中文系讲师。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目的:这一段文学史主要讲授从魏晋到唐代七百年左右的文学。

通过比较系统地介绍汉末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文学发展状况,使同学们对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优秀文学作品有一个大致全面的了解,能够深入分析、把握优秀作家创作的基本风格,掌握这一段文学的基本样式(诗、文、小说)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学会评析此期出现的文学现象、文学规律,进一步提高古代文学的修养,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弘扬其精华,批判其糟粕,古为今用,为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学服务。

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同学们牢固掌握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及其优秀作品,深入分析、把握作家创作的基本风格,能比较科学地评析此期的重要文学现象、文学规律,要求一般掌握二流作家及其作品,一般了解三流作家作品和文学衰落消沉时期的概况。

二、教材和参考书:教材:《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袁行霈、罗宗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并参考以下书目:《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中国文学史》(一、二册),游国恩等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年7月北京第1版《魏晋文学史》,徐公持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9月北京第1版《南北朝文学史》,曹道衡、沈玉成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2月北京第1版《唐代文学史》,乔象钟、陈铁民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北京第1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中华书局出版1996年10月第1版《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唐诗鉴赏辞典》,萧涤非等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中编第一册),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月版三、课程内容上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概说一、本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思想状况魏晋南北朝文学指的是从汉末建安到隋文帝统一中国前的这段历史时期内的文学。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案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案

一、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文学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 使学生掌握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流派、作家及其代表作。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1. 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七子、正始文学、两晋诗歌、南北朝诗歌、小说等。

2. 隋唐文学:初唐四杰、盛唐诗人、中唐诗人、晚唐诗人、骈文、传奇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学史的基本概念、流派、作家及代表作。

2. 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3.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文学作品的内涵、风格及影响。

4.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文学发展脉络、主要流派、作家及代表作。

2. 教学难点:对文学作品的主题、风格、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

六、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2. 第二课时:建安七子与正始文学3. 第三课时:两晋诗歌4. 第四课时:南北朝诗歌5. 第五课时:隋唐文学概述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发言、讨论、提问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课后作业、作文等。

3. 知识掌握程度:文学史知识、作品鉴赏能力等。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材。

2. 参考书:相关文学史著作、文学作品集。

3. 网络资源:文学作品、作者简介、文学评论等。

九、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文学背景。

2. 讲解:讲解文学史的基本概念、流派、作家及代表作。

3. 分析:分析文学作品的内涵、风格及影响。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文学作品的主题、艺术特色等。

5. 鉴赏: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十、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文学史知识。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第六课时:初唐四杰与盛唐诗人教学内容:1.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讲义(大学用书)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讲义(大学用书)

读书笔记
讲史甚为精细,末尾几百页的史籍检索讲解是目前为止看到过最详细的教程。 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一本历史书籍,侧重经济,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时代印记很重,有局限性,但 文章最后的文献整理和解读才真正凸显了唐长孺的功力。 如沐春风,醍醐灌顶,读之恨晚。 薄薄小书,内容当然不可能是面面俱到,但是连贯性非常强。 毕竟是讲义,容易阅读。 中央党校讲义自然不会差,快速而抽丝剥茧般的从魏晋到唐末快速过了一遍从附录看的出作用的功力十分了 得,手动双击666。 一般的历史读物,都是讲人物、讲事件,各种民间传闻、野史、演义都融合其中,读起来趣味性会比较强。 这本书主要从社会制度和经济文化简要讲解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由于是唐先生1960年为中央党校研究生讲课 写的讲稿,有较深的时代背景用语和意识形态,阅读感受不是很好,但可以作为阅读《资治通鉴》的参考。 好书,好老的书,但是立场坚定,言语清晰。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讲义(大学 用书)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用书
中央党校
农民
魏晋
制度
先生
政治
大学
笔记
史籍 部
后人
讲义
经济
统一
社会 国
变化
改革
内容摘要
本书是唐长孺先生在中央党校讲课时的笔记,后附《魏晋南北朝史籍举要》,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习的必 备书。
一十六国前 期(公元 304—383 年)
二0 2十 六 国 后 期拓跋部的 形成和它的 统一北方 (公元 383—439 年)
03
三拓跋部的 社会发 展 ——北 魏前期的经 济与政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编号:0014213 学时:54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编者姓名: 康保成夏晴职称:教授讲师主审姓名:吴承学职称:教授授课对象:中文系本科生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二年级编写日期:二○○二年十二月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确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战略,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通过系统地介绍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文学发展概况,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古代文学的修养,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弘扬其精华,批判其糟粕,为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学服务。

本课程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及其优秀作品,深入分析、把握作家创作的基本风格,以及从史的视角、用美学的方法,去评析此期的重要文学现象、文学规律,和各种文学样式(诗、文、小说、词)要求一般掌握二流作家及其作品,一般了解三流作家作品和文学衰落消沉时期的概况。

二、课程内容上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概说(0.5学时)在了解本时期的社会政治与思想状况的基础上,主要讲授此期文学发展的概貌,重点说明这是中国文学逐步走向自觉和成熟的时期,是高潮的准备阶段。

其主要标志在:1、文学观念的树立;2、诗歌向更讲求审美价值的文人化诗发展;3、文学体裁的独立和多样化;文艺性散文从先秦文史哲混为一体的状态中脱离出来,五言诗主盟文坛,志怪小说与轶事小说大量出现;4、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空前繁荣。

第一章建安文学(3.5学时)第一节开一代诗风的曹操第二节文士气的曹丕诗第三节建安之杰曹植第四节建安七子与蔡琰本章主要讲授上述诗人诗歌的风格特征,说明建安时期是本时期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成就辉煌,对后代影响深远,具有“建安风骨”之称。

这个时期还开启了文人诗的新时代。

本章的重点是三曹诗歌的创作特点和概念“建安风骨”。

曹操开一代诗风,利用乐府诗写时事,真实反映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统一天下奋发进取的精神,风格梗概多气、慷慨悲凉。

曹丕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写有最早的七言诗,诗风有文士气,明显表现出从乐府民歌向文人化转变的新动向。

曹植的创作可分前后两期,前期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后期表现遭受猜忌打击的忧愤哀伤,其诗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完成了从民歌向文人化诗歌的转变,是建安时代最杰出的诗人。

第二章魏末及西晋文学(3学时)第一节阮籍第二节嵇康第三节晋初和太康时期的诗人傅玄、张华、陆机、潘岳第四节左思第五节西晋末诗人郭璞、刘琨本章分为魏末正始文学和西晋文学两部分。

关于魏末文学,分析正始时期政治与文学的关系,主要讲授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的特征:以揭露政治的黑暗恐怖,代替建安文学反映人民疾苦的内容;以抒发“忧生之嗟”、“迁逝之悲”思想,表现否定现实的消极反抗情绪,代替建安文学追求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在语言和表现手法上曲折隐晦。

了解阮籍、嵇康的生平概况,重点掌握阮籍《咏怀》诗的风格特征。

关于西晋文学,说明这一时期在文学史上是个苍白暗淡的时期,文学为世族门阀地主所垄断,内容空虚,追求形式的华美。

其中以潘岳的悼亡诗、左思的咏史诗,郭璞的游仙诗、刘琨的爱国诗稍可称道。

分析《文心雕龙》对此期文学的评价:“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

重点讲授潘岳的悼亡诗,左思的咏史诗和概念“左思风力”。

第三章东晋文学(3学时)第一节玄言诗第二节陶渊明本章说明在整个东晋百多年中,以“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占据文坛,直到东晋末出现田园诗人陶渊明。

讲授玄言诗的产生及其影响,简单分析玄言诗作品,对玄言诗的双向评价。

重点介绍陶渊明。

1、陶渊明的生平。

出身于没落官僚家庭,兼受老庄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三仕三隐的经历;归隐后躬耕田园,接近人民。

2、田园诗人之祖。

开创了田园诗的流派。

在诗中描绘田园劳动和优美宜人的农村风光,抒发对宁静闲逸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归隐后悠然自得的心情,表达对污浊官场的憎恶,也反映农村的凋蔽,自己生活的贫困和与农民亲密无间的友谊,有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

3、“金刚怒目”式的诗作,反映了作者思想上慷慨不平的另一面。

4、散文创作。

《五柳先生传》和《归去来兮辞》表现安贫乐道、归田的志趣,《桃花源记》虚构了“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这种乌托邦式的幻想有力地批判了现实的丑恶与黑暗。

5、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影响。

诗风平淡、味深、真淳。

陶渊明的人品和诗品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

第四章南北朝文人文学(3学时)第一节谢灵运与山水诗第二节鲍照与七言诗第三节谢眺与永明体第四节宫体诗和其他诗人第五节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本章介绍南北朝时期文人文学的大致概况,说明诗坛的新变化。

诗歌出现新的题材。

宋初“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萧梁文风颇盛却声色大开,出现了以宫廷生活和色情为主的宫体诗。

诗体方面,七言诗有了很大发展,鲍照写了大量七言乐府诗,内容深刻反映现实,感情奔放,对后世诗人很有影响。

诗歌形式开始走向格律化,出现了讲究声律对偶的“永明体”,谢眺为成就最高的诗人,以山水诗名重于时。

散文方面,流行讲究裁对、隶事、敷藻、调声的骈文,成就最高的是江淹、庚信。

本章的重点有宫体诗、永明体;对比谢灵运和谢眺的山水诗;分析鲍照七言诗的风格。

第五章南北朝乐府民歌(1.5学时)第一节南朝乐府民歌第二节北朝民歌本章主要讲授南北朝民歌的概况,重点分析各自的不同特点。

南朝乐府民歌题材比较单一,几乎全是情歌;形式上以五言四句为主;风格缠绵含蓄;语言常用谐音双关语。

北朝民歌成就大大超过其文人诗歌。

题材广泛,反映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反映战争和尚武精神是重要主题;形式比较自由,有五言、七言、四言等;风格质朴刚健;语言直白晓畅。

本章的主要作品有《西洲曲》和《木兰辞》。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的小说(1.5学时)第一节志怪小说第二节轶事小说介绍魏晋以前“小说”一词的概念。

通过讲授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的内容,对作品情节结构、表现手法的分析,从而说明此期的小说已初具规模,是中国小说的雏形。

志怪小说的概念和繁荣原因。

干宝的《搜神记》为志怪小说的代表,优秀作品有《韩凭妻》、《吴王小女》、《干将莫邪》、《李寄》等。

志怪小说对唐人传奇和后来文学的影响。

轶事小说的概念。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者,记载汉魏至两晋间统治阶级和士族文人的遗闻轶事,描绘种种世态人情,写作上“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其中一些故事为后来小说、诗文所用。

轶事小说是后世笔记小说的先驱。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3学时)第一节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二节陆机的《文赋》第三节刘勰的《文心雕龙》第四节《诗品》和《文选》文学批评在此期空前繁荣,成为文学进入自觉时代的最重要标志。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专论,主要对文学的作用、文学批评的态度和标准、文体与风格的关系等问题提出重要的论点,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标准和“诗赋欲丽”的要求。

陆机的《文赋》是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创作论,以赋的形式写成。

主要论述的观点有: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文章要有警句;文辞要有音乐性。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最系统的文学理论巨著,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部分。

论述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提出“六观”的批评标准。

钟嵘的《诗品》是古代第一部品评诗歌的专著,将作家分为三品。

其写作形式多为后来“诗话”摹仿。

萧统的《文选》是我国第一部文章选集。

下编隋唐文学史概说(0.5学时)主要介绍唐代文学发展的概况。

唐代文学全面繁荣的原因包括客观的社会原因和文学本身发展的原因两个方面。

唐代文学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发展时期。

初唐是唐文学繁荣的过渡时期,主要进行诗风的革新运动。

盛唐时期诗歌达到繁荣的顶峰,出现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更有李白、杜甫双峰并峙。

中唐是唐代文学的又一高潮时期。

出现两大文艺运动: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和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古文运动。

诗坛流派众多,传奇创作达到成熟和鼎盛阶段。

晚唐文学有所衰落,但出现了李商隐、杜牧这两位杰出的诗人。

此期小品文也很有成就。

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流行新的诗歌形式--词。

温庭筠和李煜是晚唐五代成就最高的词人。

第一章隋及初唐文学(3学时)第一节隋代诗歌第二节齐梁诗风的延续与新诗风的萌动第三节初唐“四杰”第四节刘希夷和张若虚第五节陈子昂本章主要讲授初唐诗风革新的状况。

初唐前半期,诗坛延续齐梁诗风,上官仪为代表。

“初唐四杰”从不同途径初步改革诗风,题材扩大,风格刚健。

刘希夷和张若虚利用宫体诗来改造宫体诗。

武后时代的陈子昂,提出恢复“汉魏风骨”、“风雅兴寄”的优良传统,以复古为号召,实行革新,并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了理论主张,最终完成初唐的诗风革新。

重点内容:“初唐四杰”及其诗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评析,陈子昂的革新理论和诗歌创作。

第二章盛唐诗坛(4.5学时)第一节盛唐初诗人第二节高适、岑参与边塞诗派第三节王维与山水田园诗派盛唐诗是唐诗的第一个高潮。

本章介绍盛唐诸多名家的创作,包括盛唐初张说、王湾,王翰、张九龄等人;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的边塞诗;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

重点分析盛唐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着重讲授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和王维的创作。

高适的生平概况。

他的边塞诗内容丰富,具有政论家的眼光。

其诗尚质主理,雄放慷慨,尤以七言歌行见长。

代表作《燕歌行》。

岑参的生平概况。

他的诗多写七言歌行,描写奇异瑰丽的边塞风光、丰富多彩的绝域情调,想象丰富,气势雄伟,表现出高昂的乐观精神和民族意识。

以《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三篇最著名。

王维的生平与思想。

受佛学影响较深,以40岁左右为界,前后期思想变化明显。

诗歌创作题材广泛,成就为多方面,风格多样化。

前期向往开明政治,创作有游侠、边塞诗,充满积极昂扬的精神,山水田园诗意境开阔,气魄雄伟。

后期佛老思想成为精神支柱,山水田园诗多表现空寂幽冷的意境,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苏东坡“诗中有画”的评价。

第三章浪漫主义诗人李白(3学时)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第三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李白是继屈原后的又一座浪漫主义高峰,是时代哺育出来的歌手。

重点讲授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艺术成就。

1、生平及思想。

李白生于中亚的碎叶城,5岁随父迁居绵州青莲乡。

少年时期勤奋读书,涉猎广泛。

自25岁起,一生主要在漫游和流浪中度过,足迹遍半个中国,长期的漫游给他的思想创作以深刻的影响。

一生中两次大的波折:42岁奉诏入长安,3年后被放还;56岁参加永五李 的队伍得罪,被流放夜郎。

中途遇赦,客死于当涂。

李白深受儒、道、任侠思想的影响,思想性格十分复杂。

他蔑视权贵、反对礼法、好纵横、爱任侠、性格狂傲豪迈,同时又有热衷功名富贵、求仙访道、借酒消愁,感叹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