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观察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中医辨治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中医辨治丁庆刚;高金良【摘要】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胃脘区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亦称为胃痛.胃脘痛在临床症状很常见,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均可引起胃脘痛.唐宋前多称胃脘痛为心痛,到金元时期的《兰室秘藏》第一次出现"胃脘痛"一词,并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与心痛明确区分开来,使胃脘痛成为有别于心痛的独立的病证.后代医家在其基础上不断的研究发展,使胃痛内容得以极大的丰富.中医在治疗胃脘痛的疗效很好,现将近几年来的祖国医学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研究总结如下.【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5(013)020【总页数】2页(P158-159)【关键词】胃脘痛;脾胃虚寒;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作者】丁庆刚;高金良【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长春13002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1.1 饮食不节外感邪气五志过极饮食不节,外感邪气,五志过极等均可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而引发胃脘痛的发生。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污染的加重,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本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
1.2 脾胃虚寒型本病多因脾胃气机受阻,脾胃升降失常,脾气不通则痛。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降浊,脾升清,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则可导致胃痛的发生。
胃脘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类型是脾胃虚寒型,此多源于现代人喜食冷食导致,因寒凉之邪最易伤及脾胃,脾胃虚寒,寒性凝滞,遇寒即可发为本病。
胃脘痛的治疗原则是理气和胃止痛。
正如《医学正传·心腹痛》曰:“夫通则不痛,理也。
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1]。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其治法为温助脾阳,以温煦胃阳而止痛。
张兴建[2-5]研究表明:温阳健脾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疗效很好。
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不只用温脾法,而且中医学认为久病入络,病久成瘀,尤其是脾胃虚寒型,因寒性收引凝滞,易影响血液在脉道中的正常运行,瘀滞不通,以致病情加重,且缠绵难遇。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实施报告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实施报告胃脘痛是指疼痛感集中在胃脘部位的一种不适症状。
中医认为,胃脘痛的发生和胃气不和、脾胃虚弱、湿热扰生等因素有关。
针对这些因素,本文将总结分析一种中医护理方案,并报告其实施后的护理效果。
一、中医护理方案介绍中医护理方案主要通过药物调理、针灸和推拿按摩等手段来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脾胃功能,缓解胃脘痛症状。
具体的护理方案如下:1. 药物调理:选用益气养胃、健脾和胃的中药进行调理,如人参、黄芪、党参等。
这些药物可以补充体内的气血,提高脾胃的吸收和消化能力,从而缓解胃脘痛。
2.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穴位,调整气血运行和脾胃功能。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中脘、曲池等。
针灸可以促进胃脘部位的血液循环,缓解胃脘痛症状。
3.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胃脘部位,促进胃脘部位的气血流动,缓解胃脘痛。
同时,推拿按摩还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二、护理效果总结经过对一批胃脘痛患者的护理实施之后,我们进行了护理效果的总结分析。
1. 症状缓解明显: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后,胃脘痛患者的症状明显缓解。
疼痛感减轻,胃脘部位的不适感明显减少。
患者的饮食欲望得到改善,消化吸收功能明显增强。
2. 体格指标改善:通过护理方案的实施,胃脘痛患者的体格指标也有所改善。
例如,体重增加、面色红润、舌苔减少等。
这些指标改善的情况与胃脘痛症状的缓解相一致。
3. 生活质量提高:胃脘痛患者在接受中医护理方案后,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他们的饮食变得更加合理,睡眠质量得到改善,精神状态也有所提升。
胃脘痛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小。
三、实施报告在护理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
一方面,胃脘痛症状的表现形式多样,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制定。
另一方面,一些患者存在对中医护理的怀疑和抵触心理,需要我们进行积极的沟通和解释。
然而,尽管面临困难,通过严格按照中医护理方案的要求进行实施,我们获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观察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护理干预的效果
观察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护理干预的效果发布时间:2023-06-01T13:03:11.487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1月2期作者:赵继凡[导读]观察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护理干预的效果赵继凡绵阳市中医医院四川绵阳 621000【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护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42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作为本次探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探究组给予重要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治疗,护理干预。
结果:探究组整体治疗效果、症状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治疗及护理过程中给予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治疗效果显著,相较于常规治疗及护理方式能够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重要穴位贴敷;隔姜灸;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护理脾胃虚寒型是胃脘痛中常见的类型,中医认为其主要与胃失和降、脾胃气虚有关,临床症状为胃脘疼痛、四肢畏寒、神色疲倦等。
临床主要以西医治疗为主,虽能控制病情,但复发率高,长期用药对肝脏、肾脏不利[1]。
基于此,本文探究分析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42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作为本次探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探究组给予重要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治疗,护理干预。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症状积分对比。
对照组中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最大59岁、年龄最小23岁;探究组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最大58岁、年龄最小24岁。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均符合临床关于胃脘痛脾胃虚寒型诊断标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齐全,均在了解本次探究内容基础上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痛,穴位配伍: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痛,穴位配伍: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痛多由饮食不调、年龄老化引起的脾胃虚弱导致,主要表现为胃脘部长期隐隐作痛,吃凉的食物后疼痛会加剧,手捂或者热敷会减轻。
常伴有口泛清水、大便溏稀、完谷不化、四肢发凉等症。
1:配穴有理中脘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健脾和胃,调理气机。
中脘穴位于人体正中线上,肚脐上方,是任脉的重要穴位,主治腹部、胃肠各种疾病,如胃痛、腹胀、腹泻等。
经常揉按此穴可以全面综合调理胃肠,让胃气运行顺畅,协调好胃和其他脏腑的关系,松动并祛除盘踞在胃里的寒邪。
中脘穴综合调理,松动寒邪;足三里穴引胃气下行,驱寒护胃;三阴交穴调补阴阳,让胃恢复到健康状态。
三者搭配从根本上解决虚寒引起的胃痛问题。
足三里穴位于膝下外侧,是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
四总穴之一,有“肚腹三里留”之说,胃肠疾病大多可按摩该穴来调理或治疗,可以引导胃气下行,胃气下行通畅是胃健康的基本条件之一。
三阴交穴是足太阴脾经的重要穴位,主要作用是调和阴阳、滋阴补阳。
按摩此穴可以让胃府阴阳平衡,快速恢复健康状态。
2:超简单分步按摩法步骤一:按揉中脘穴10分钟【取法】位于身体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按法】食指和中指并拢按揉,或用右手掌根覆在中脘穴上,轻轻按揉约10分钟(不宜用力过大)。
步骤二:按揉足三里穴5分钟【取法】犊鼻穴(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按法】用拇指指腹向正下方用力按揉,两侧各5分钟。
步骤三:按揉三阴交穴5分钟【取法】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按法】另一侧手张开,握住小腿,用拇指用力按揉,两侧各5分钟。
中药封包联合艾灸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个案报告
胃脘痛实际上是指胃痛,本病以胃脘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特点,相当于西医学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下垂、胆石症等疾病。
患者发病后症状多表现为疼痛,且容易忽视该病症。
临床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该病症发病率呈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多见脾胃虚寒型,患者患病后可伴有明显的反酸、烧心,有时可见恶心、呕吐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需要及时治疗,以促使患者及早恢复健康,中医学角度认为该病症发病机制在于情志内伤、饮食失衡、感受外邪或先天不足,造成人体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最终发病,需要加强重视力度,以保证患者病症得到及时控制,及早恢复健康。
传统上治疗该病症通过西药来控制,以达到治疗目的,但该方式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病症,却存在明显的不良反应,如现阶段的质子泵抑制剂,由于药物的滥用导致治疗效果降低,且长期应用不良反应严重,可能出现低钙血症而引起骨质疏松、胃黏膜萎缩等风险。
患者停药后症状容易反复,给患者带来经济和身体的双重负担,因此探索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尤为重要,达到强化整体治疗效果,促使患者症状得到改善,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1]。
中药封包与艾灸疗法是临床上治疗该病症的新型方式,从中医辨证论治角度分析病症,从根源上治疗,促使患者病症得到及时控制,且整体安全性良好,患者不良反应较低,本文以1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使用中药封包联合艾灸疗法进行治疗的效果,通过临床案例分析探索该病症治疗应用价值,以促使患者及早恢复健康。
1 患者资料患者,女,65岁,于2020年3月25日初次诊疗,主因:间断中上腹疼痛5年,加重伴腹胀1周。
现病史: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上腹疼痛,进食冷中药封包联合艾灸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个案报告杜元哲 赵小婷*作者单位:030024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中医药大学(杜元哲);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赵小婷)*通讯作者【关键词】 中药封包;艾灸疗法;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2)07-562-03食后尤甚,无向肩背部放射,偶烧心、反酸,无恶心、呕吐,行胃镜检查提示慢行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予抑酸、保护胃黏膜等对症治疗后好转,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1周前饮食不慎后中上腹疼痛较前加重,性质同前,伴腹胀,偶烧心、反酸,无胸闷心悸,无寒战发热,无头晕头痛及一过性黑蒙,无尿频、尿急、尿痛。
胃脘痛中医护理常规
胃脘痛中医护理常规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
胃脘痛是由于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也可参照本病的护理方法。
胃脘痛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
在临床护理方面,对于食滞胃痛,应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食或半流食。
对于胃痛持续不止、疼痛较剧烈的患者,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对于虚寒性胃痛,可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痛,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对于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的患者,需要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饮食上,应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同时,应戒烟酒、浓茶、咖啡,忌辛辣、肥甘之品。
在给药方面,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脾胃虚寒者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对于并发症,如胃出血和胃溃疡,需要注意休息和饮食方面的护理,并进行情志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保持乐观情绪。
同时,还需进行健康指导,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保持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穴位贴敷配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
穴位贴敷配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摘要】探索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疗效。
将收集到的168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84例。
对照组单纯使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毒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组总有效率88.10%,对照组总有效率78.57%,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组间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毒副作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脾胃虚寒型胃痛采用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灸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
【】穴位贴敷艾灸脾胃虚寒型胃痛【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3-0362-02胃痛是临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反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穴位贴敷与艾灸疗法都是中医临床中治疗胃痛的常用方法,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为了进一步分析穴位贴敷配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效果,我院将168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探索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收集到的168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84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诊断为脾胃虚寒型的患者,其中男60例,女108例;年龄最小25岁,年龄最大70岁,平均年龄(47.5±12.5)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3a,病程平均(1.7±0.2)a。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单纯使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
治疗组:针对患者基础疾病采取抑制胃酸分泌、抗幽门螺旋杆菌及保护胃黏膜等西医常规治疗。
采用自制中药贴(药物组成包括肉桂、白附子、干姜、吴茱萸、生附子、延胡索等药物)贴敷在中脘、双侧脾腧、双侧胃腧、双侧足三里穴位上,每次贴敷2h,1次/d,10d为1个疗程。
胃痛(脾胃虚寒型)
汇报人:日期:contents •引言•胃痛(脾胃虚寒型)诊断•胃痛(脾胃虚寒型)中医治疗•胃痛(脾胃虚寒型)西医治疗•胃痛(脾胃虚寒型)预防与调护•胃痛(脾胃虚寒型)案例分析•总结与展望目录引言01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症状的病证。
胃痛定义脾胃虚寒型胃痛主要是由于脾胃阳虚,运化失职,寒从中生,胃失温养所致。
常见诱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累过度等。
发病机制定义与发病机制发病率与危害性脾胃虚寒型胃痛在胃痛中占有一定比例,具体发病率因地区、年龄、性别等因素而异。
危害性脾胃虚寒型胃痛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病情恶化,出现胃溃疡、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同时,胃痛会影响患者的食欲、睡眠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困扰。
中医认为胃痛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等脏腑密切相关。
脾胃虚寒型胃痛主要是由于脾胃阳虚,运化失职,寒从中生,胃失温养所致。
中医观点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原则是温中健脾、散寒止痛。
常用中药方剂如黄芪建中汤、理中丸等加减治疗。
同时,中医还强调饮食调养、情志调畅等方面的辅助治疗。
治疗原则中医对胃痛的认识胃痛(脾胃虚寒型)诊断02临床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体征胃脘部压痛,喜按,无反跳痛,腹软,肠鸣音正常或减弱。
诊断标准肝气犯胃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脉弦。
胃热炽盛证胃痛急迫或痞满胀痛,嘈杂吐酸,心烦,口苦或粘,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数。
瘀血停胃证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鉴别诊断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改变。
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增粗、紊乱、充盈缺损等征象。
X线钡餐检查可通过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查等方法进行检测。
中医特色护理辅助治疗胃脘痛脾胃虚寒证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医特色护理辅助治疗胃脘痛脾胃虚寒证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研讨中医特色护理辅助治疗胃脘痛脾胃虚寒证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用2020年3月~2021年8月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胃脘痛脾胃虚寒患者共计112例,按照盲分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6例。
对照组施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中医特色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经护理后治疗总有效率及对护理的满意情况。
结果:经护理,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护理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胃脘痛脾胃虚寒患者施用中医特色护理辅助治疗将大大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并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可帮助患者尽早回到正常生活,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中医;护理;辅助治疗;胃脘痛;脾胃虚寒证Clinical effect ob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racteristic nursing assisted treatment of epigastric pain syndromeof spleen and stomach deficiency and coldZhengzhou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Zhengzhou Henan Li Fangyuan 450000【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racteristic nurs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pigastric pain patients with spleen and stomach deficiency and cold syndrome.Method: A total of 112 patients with epigastric pain, spleenand stomach deficiency and col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20 to August 2021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blind scoring method, with 56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program, while the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TCM characteristic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satisfaction of nursing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After nursing,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total satisf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racteristic nursing auxiliary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epigastric pain, spleen and stomach deficiency and cold will greatly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patients with nursing, and improv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which can help patients return to normal life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has certain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value in clinical practice.【keywords】TCM;nursing;Adjuvant therapy;weiwantong;Deficiency and cold syndrome of spleen and stomach胃脘痛脾胃虚寒证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多可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宫能症、胰腺炎、胆囊炎等疾病[1]。
艾灸结合中药穴位贴敷对脾胃虚寒型胃痞病人应用的疗效观察
艾灸结合中药穴位贴敷对脾胃虚寒型胃痞病人应用的疗效观察王犇;杨晓华;刘良福
【期刊名称】《全科护理》
【年(卷),期】2016(014)030
【摘要】[目的]观察艾灸结合中药穴位贴敷对脾胃虚寒型胃痞病人应用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
[方法]选择胃病专科住院和门诊脾胃虚寒型的胃痞病人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在内服中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结合中药穴位贴敷进行辅助治疗。
[结果]观察组在临床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6个月后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艾灸结合中药穴位贴敷措施容易被脾胃虚寒型胃痞病人接受,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及预防疾病的复发。
【总页数】2页(P3162-3163)
【作者】王犇;杨晓华;刘良福
【作者单位】344000,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344000,江西省黎川县中医院;344000,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5
【相关文献】
1.艾灸结合对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
2.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护理体会
3.丁香开胃贴敷脐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痞病的疗效观
察4.中药穴位贴敷和艾灸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效果观察5.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艾条灸结合中医特色护理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效果分析
艾条灸结合中医特色护理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艾条灸结合中医特色护理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2020年7月收治的9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艾条灸结合中医特色护理。
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治疗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艾条灸结合中医特色护理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艾条灸;中医特色护理;临床效果引言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
主要是由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不及时或者发生误治所转化而成。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于患者脾胃气虚导致脾胃阳气衰弱形成脾胃虚寒所导致,所以在中医治疗中主要通过对患者的脾胃进行调整而进行治疗。
并通过中医护理方式来对患者的症状进行改善。
本文将研究艾条灸结合中医特色护理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将9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组别例数性别年龄(岁)男女观察组4520(44.44)25(55.56)54.94±5.79对照组4524(53.33)21(46.67)54.78±6.14t/χ²值0.7110.435P值0.3990.6651.2方法艾条灸:将患者的关元穴、足三里穴、膻中穴、神阙穴和中脘穴等穴位进行消毒处理后,通过1.5寸毫针针刺穴位,并在针柄上放置艾条,点燃艾条,待艾条燃烧完全后取针。
每日一次。
中医特色护理:(1)敷贴药方护理。
如果患者疼痛过程中存在胃脘部寒凉的感觉,如果患者疼痛时胃脘部有寒凉感,则对患者进行敷贴中药药膏。
药膏由丁香、茴香、木香、陈皮各15g;红花、白芥子各10g搭配5g吴茱萸和6g干姜研磨成粉末并通过清水调为糊状进行制作。
针灸治疗胃脘痛概说论文
针灸治疗胃脘痛研究概说【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376-01【摘要】:针灸可通过经络系统发挥调节脏腑阴阳、疏通气血的作用,从而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胃脘痛的针灸治疗方法有点刺法、针刺法、艾灸法、针刺加艾灸法、火针疗法、穴位埋线法等,总有效率均在90%以上。
【关键词】:胃脘痛针灸综述在现代快节奏及高压力的生活状态下,胃脘疼痛发病已呈现上升趋势,且胃脘痛复发率高,常受到情志、饮食、体质等各方面的影响,它对人的健康及生活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现将近15年来针灸治疗胃脘痛研究概况总结如下。
1. 毫针疗法张氏[1]采用灵龟八法治疗胃脘痛212例,总有效率96.2%。
唐氏[2]以中脘、足三里、内关、胃腧为主穴,针灸治疗胃脘痛50例,有效率96.0%。
黄氏[3]治疗胃脘痛,取背俞穴压痛点、中脘、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内关、公孙,有效率98.5%。
彭氏[4]采用针刺足三里、中院,对照组采用西药吗丁琳、胃复安治疗,结果总有效率针刺组为100%。
2. 灸法张氏[5]温针灸足三里、手三里治疗胃脘痛20例,有效率90%。
谢氏[6]隔姜灸足三里、配以中药内服,疗效较好。
张氏[7]等针灸并用,痊愈率93.85%,有效率100%,且hp转阴率88.14%。
徐氏等[8]用隔姜灸分别灸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行间和脾俞、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内关、阴陵泉治疗寒滞肝脉和脾胃虚寒胃痛,有效率100%。
3. 穴位注射王氏[9]等在足三里注射黄芪注射液、中脘注射胎盘注射液,总有效率85.7%。
杨氏[10]等以胃复安注入足三里与口服作比较,穴注有效率93.1%。
樊氏[11]等设治疗组以新斯的明穴位注射,对照组以西药内服,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2.2%。
对照组有效率为64.3%。
岳氏[12]在足三里、胃俞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总有效率96.82%。
4. 穴位埋线李氏[13]等将7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与针刺治疗组进行对照观察,主穴均为胃俞、中脘、足三里,结果埋线组有效率为85.89%。
三伏天灸治疗虚寒型胃炎60例
三伏天灸治疗虚寒型胃炎60例冶尕西【摘要】目的:观察三伏天灸对虚寒型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虚寒型慢性胃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三伏天神阙穴隔姜灸,对照组给予随机神阙穴隔姜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三伏天灸治疗虚寒型慢性胃炎疗效显著,无明显副反应.【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年(卷),期】2012(028)009【总页数】2页(P47-48)【关键词】慢性胃炎;虚寒型;神阙穴;三伏天灸法【作者】冶尕西【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宁夏银川7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1慢性胃炎是最常见的胃病,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病范畴。
从 2006年~2010年,笔者采用三伏天艾炷灸神阙穴治疗虚寒型胃炎,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120例患者均为我院针灸科门诊病例,按就诊是否在三伏天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
其中治疗组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25~66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0年。
对照组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23~67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9年。
两组病人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国家中医管理局编《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主要临床症状有胃脘部隐隐作痛、喜暖喜按、食欲不振、形寒怕冷、吐涎反酸、嗳气饱胀、食少便溏、遇凉加重、舌苔白腻或白润,脉细缓或沉迟。
中医辨证为虚寒型胃痛。
均行内窥镜或消化道钡餐检查。
治疗组:浅表萎缩性胃炎26例,糜烂性胃炎12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10例。
对照组:浅表萎缩性胃炎27例,糜烂性胃炎10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3例,胆汁反流性胃炎10例。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2.1 取穴两组均取任脉经神阙穴。
灸法治疗“寒性”胃痛的近况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93152・中医中药・0 引言灸法是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温经通络、升阳举陷、祛寒逐湿、消肿散结等功效,能弥补针药之不足,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形式多样、易操作,备受历代医家青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胃痛又名“胃脘痛”,辨证分为脾胃虚寒、寒邪犯胃、胃阴不足、食积伤胃、肝气犯胃、瘀血停滞等证型。
其中脾胃虚寒证、寒邪犯胃证采用灸法治疗,疗效满意。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灸法治疗种类众多,形式多样,为总结经验,提高临床疗效,现对近些年灸法治疗相关文献整理综述如下:1 温针灸刘崇兵[1]采用温针灸治疗胃脘痛32例,疗效满意。
取穴: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毫针直刺,行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并在足三里、中脘两穴加温针灸,每穴灸2壮,总有效率96.9%。
周晓娟[2]对120例胃脘痛患者施以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患者取穴针刺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脾俞,足三里、神阙加灸,效果显著。
2 艾条灸吴慧君[3]观察120例脾胃虚寒患者使用艾灸配合中药浴足方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疗效显著,值得广泛推广运用。
王彦霞等[4]运用中药外敷结合灸法治疗寒邪胃痛40例,总有效率达99%。
辛兆珍[5]用艾灸胃痛反射区,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患者疼痛会完全消失,该法将反射区与灸法结合,使温灸结合指压法治疗胃痛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
3 隔物灸梁艳妮[6]等研究隔姜灸配合内服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结论:隔姜灸的使用提高了机体免疫力,恢复机体生理功能,加速了病情的痊愈。
胡敏[7]研究电针加隔姜灸治疗寒邪客胃型胃痛,总有效率达98.5%,结论:药物铺姜灸在寒邪客胃型胃脘痛的治疗中疗效确切。
谢冬群等[8]将120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按2:1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隔附子灸配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40例(温针灸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护理干预对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的影响分析宋婷婷孙鸿翼通讯作者
护理干预对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的影响分析宋婷婷孙鸿翼通讯作者发布时间:2023-07-05T09:09:04.273Z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6期作者:宋婷婷孙鸿翼通讯作者[导读] 目的:在患有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患者,在实施中药穴位贴敷与艾灸联合治疗的过程中,探究运用护理干预对患者病情的缓解情况以及疼痛评分情况的影响。
泰州市中医院江苏泰州 225300摘要:目的:在患有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患者,在实施中药穴位贴敷与艾灸联合治疗的过程中,探究运用护理干预对患者病情的缓解情况以及疼痛评分情况的影响。
方法:本文研究过程中选取人数共计80人,选取时间在2020年12月-2023年1月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两组患者均运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的方式,在治疗的过程中对照组运用基础护理,观察组运用综合护理干预。
统计患者在实施护理干预后,患者胃痛缓解时间以及疼痛评分情况,然后调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负面反应。
的发生情况和患者临床治疗整体效果情况。
结果:患者在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胃痛缓解时间相对比较短,P<0.05,而疼痛数值的评分也比较低,P<0.05。
观察组患者负面反应发生的概率相对比较低,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相对比较高,P<0.05。
结论:患有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患者在运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的过程中,对其运用综合护理干预方式能够使患者胃痛缓解时间明显缩短,同时降低患者的疼痛情况,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口干、皮肤过敏、皮肤烫伤等负面反应明显降低,提高整体治疗效果,使患者能够尽快康复。
关键词:综合护理;中药穴位贴敷;艾灸;脾胃虚寒型胃痛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stomachache patients with spleen and stomach deficiency and cold by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Taizhou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 Taizhou, Jiangsu Song Tingting Sun Hongyi 225300Abstract: objective:In the patients with stomach pain of spleen and stomach deficiency cold type, the influenc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relief of patients' condition and pain score was explo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mbined trea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acupoint application and moxibustion. Method: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80 people were selected, and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group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December 2020 to January 2023.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oint application combined with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proces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basic nurs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gastric pain relief time and pain score of patients were counted, and then the negative reaction of patients during the treatment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 overall effect of clinical treatment. Result: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gastric pain relief time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relatively short, P<0.05, and the score of pain value was also relatively low, P<0.05. The probability of negative rea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relatively low (P<0.05), whil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relatively high (P<0.05). conclusion:In the process of applying Chinese herbal acupoint application combined with moxibus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tomach pain of spleen and stomach deficiency and cold type,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significantly shorten the time of gastric pain relief for patients, reduce the pain of patients,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negative reactions such as dry mouth, skin allergy and skin scalding in the treatment process, thus improving the overall treatment effect. To enable patients to recover as quickly as possible.Key words: Comprehensive nursing;Acupoint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moxibustion;Stomachache of spleen and stomach deficiency cold type在目前胃痛是一种常见的病症,这一消化道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生活压力以及不良情绪,同时患者生活饮食习惯并不规律而引起的,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恶心,呕吐以及食欲不振等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综合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30例疗效观察
关键词
脾 胃虚寒 ; 胃脘痛 ; 针刺 ; 灸法 ; 耳针 ; 推拿 ; 中药疗法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0 5 (0 2 0 — 0 7 0 17 — 2 8 2 1 )1 0 4 — 3
中 图 分 类 号 :2 63 R 5 .3
位注射 法主取脾 俞 、 胃俞 、 三里 穴位 , o2 %~ %的普 鲁卡 因注射 液每 穴注射 3m , 日 1次 ; 足 用 .5 1 L每 中药疗法 以温 中健
脾、 祛寒止痛方剂为主 ; 推拿疗法在 胃脘部 、 背部 、 肩臂及 胁肋部进行操作 。结果 :0 患者 经 1 2个疗程 治疗后治愈 1 3例 ~ 8 例, 显效 1 , 0例 无效 2 , 例 总有效率为 9 -%。 中 1 33 其 个疗程治愈 1 0例 , 2个疗程后共治愈 1 8例 。 结论 : 综合疗法治疗脾
吐、 便秘流涎等副作用发生率仅为 2 两年随访复 %,
发 率 仅 为 1 %, . 具有 疗 程 短 , 效 快 , 愈率 高 , 8 见 治 复 发 率低 , 副作 用 发生率 低 之优点 。由此可 见 , 中药 与 抗 H p药联 合 应用 乃 为治 疗 十二 指 肠溃 疡 较 为理想
的方法 , 值得 同道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
4 典 型病例
[ 作者简介 ] 高利春 , , 女 主治中医师 , 中医l床 工作 从事 临 [ 收稿 日期 ]0 1 1- 5 2 1 - 12
詹 隐学繁 硎
2 o 12 V o1 13 N O. . 1
临 研究 经 床 与 验
21 针刺疗 法 .
主取 足 阳明 胃经 、 厥 阴 心包 经 、 脉 、 太 阴 手 任 足
针刺配合坎离砂治疗脾胃虚弱型胃脘痛50例
用 , 如 《灵枢 邪 气 脏 腑 病 形 》“ 胃病 者 , 胸 腹 胀 , 胃脘 当心 而
痛 , 上 至 两胁 , 膈 咽 不通 , 饮食不下 , 取之三 里 也 。 ” 我 国古
代 医 家对 此 穴 治 疗 胃痛 极为推 崇 , 胃病无 论 寒热虚 实均取 此
穴 , 正 如 《四 总 穴 歌 》 所 言 “ 肚 腹 三 里 留 ” 。 内关 为 手 厥 阴之
5 8 例 。 年龄在 17 — 7 6 岁 。 病 史 3 年一 14 年 。 随机 分 为两组 ,
每组各 50
例
。
两
组在性
别
、
年龄
、
病程
上均无
显
著差
异
(
P
>
O .
0
5
)
具有可 比性 。
12 .
诊 断标 准
诊 断依据 国家 中医 药管理 局 199 1 年颁布 的
《中医 药 诊 断 疗 效标 准 》: ( 1 ) 胃脘 部 疼 痛 常 伴 痞 闷 , 暖 气 泛
外包棉垫 。 待 发热后 , 烫患处 , 药凉后取 下 。 再用 时仍用前法
拌 醋 , 可 反 复 使 用 数 次 。 每 日烫 胃脘 部 一 次 。
对 1 3 2 .
.
、
照组
附 子 理 中汤 : 黑 附子 l Og , 干 姜 l Og , 炙 干 草
l Og , 1 日 1 剂 , l O 天 1 疗 程 。
13 1
.
.
治 疗组
针 刺 : 内关 、 足 三 里 、 中脘 。 手 法 : 捻 转 补 泻
手法补法 , 得 气后 留针 3 0 分钟 。 1 曰 1 次 , 10 次 1 疗程 坎 离
艾灸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效果分析
艾灸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1-07-22T15:05:36.19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月上作者:丁凤[导读] 分析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应用艾灸联合耳穴贴压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丁凤(如皋市中医院住院部九楼;江苏南通226500)【摘要】:目的:分析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应用艾灸联合耳穴贴压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51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25例)和干预组(26例),对照组选用奥美拉唑与铝镁加混悬液进行治疗,干预组基于对照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艾灸与耳穴贴压进行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
结果:干预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的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应用艾灸联合耳穴贴压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提升疗效,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候,利于其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艾灸;耳穴贴压;脾胃虚寒;胃脘痛胃脘痛俗称为“胃痛”,主要症状表现为上腹部的胃脘处发生疼痛。
胃脘痛最常见于脾胃虚寒型,临床表现为上腹不适、食少纳呆、胃寒凉且遇寒冷而疼痛等症状[1],病情容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对患者的日常饮食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临床上通常使用抑酸药物与胃黏膜保护药物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但治疗效果不是太理想[2]。
中医针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治疗原则为“寒者热之”[3],本研究将选取51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进行分级对照研究艾灸与耳穴贴压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的效果,现汇报研如下。
1 资料、方法1.1基线资料在我院收治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之中选取51例作为本研究的对象,选取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25例)和干预组(26例)。
对照组:男性和女性分别有12例、13例;年龄在41岁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68±5.75)岁;病程在6个月至15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11.43±3.85)个月。
三伏天特定穴艾灸治疗慢性胃炎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三伏天特定穴艾灸治疗慢性胃炎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三伏灸特定穴艾灸治疗慢性胃炎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5月就诊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脾胃病重点专科门诊及住院慢性胃炎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符合60例,随机分为温胃舒胶囊组及温胃舒胶囊+三伏灸两组,各组30例,温胃舒胶囊组入伏第一天开始口服治疗:温胃舒胶囊+三伏灸组入伏第一天口服温胃舒胶囊同时在初伏、中伏、末伏进行特定穴艾灸治疗。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温胃舒胶囊+三伏灸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温胃舒胶囊,组间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90.0%vs76.7%)(p<0.05)。
结论三伏天特定穴艾灸治疗慢性胃炎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确切显著,治疗后不易复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三伏灸;胃脘痛;临床疗效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病症,为临床常见的内科病症。
现代医学中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范畴。
[1]主要表现为胃脘部疼痛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反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虽然药物治疗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本文旨在探讨三伏天特定穴艾灸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确切疗效,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6年7月至2018年5月就诊我院慢性胃炎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入选病例均符合慢性胃炎虚寒型胃脘痛诊断标准且经内镜及病理诊断确诊。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病例分为温胃舒胶囊组和温胃舒胶囊+三伏灸组,各组30例,温胃舒胶囊组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在20-69岁之间,平均年龄(45.23±5.58)岁,病程在4个月-35月之间,平均病程(28.63±7.52)个月,病情程度:轻度6例,中度20例,重度4例;温胃舒胶囊+三伏灸组中男8例,女22例,年龄在18-68岁之间,平均年龄(42.04±5.73)岁,病程在6个月-30月之间,平均病程(30.10±6.37)个月,病情程度:轻度8例,中度18例,重度4例。
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炙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分析
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炙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分析发布时间:2022-06-26T01:42:38.712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2年5期作者:傅强[导读] 目的:探究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采用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炙对疼痛的影响。
方法:傅强黑龙江圣方园医疗有限公司长江路中医门诊部黑龙江哈尔滨 150090【摘要】目的:探究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采用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炙对疼痛的影响。
方法:收集2021年6月~2021年12我接诊56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根据中西医治疗方式分组,患者自愿入组,A组28例接受西医药物治疗,B组28例接受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炙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消失时间及V AS评分。
结果:A组胃痛消失时间平均为(8.11±2.44)天,治疗3d后V AS评分(4.00±0.72)分,B组胃痛消失时间平均为(4.50±1.44)天,治疗3d后V AS评分(2.00±0.60)分,B组治疗后症状消失时间及V AS评分指标比较均优于A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炙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治疗;脾胃虚寒;针灸治疗;胃痛;V AS评分胃痛症状以疼痛、食欲减退、嗳气为主,西医认为胃痛是胃粘膜受损所致,多用抑酸药物并配合饮食指导进行治疗,疗效尚但需长时间服药,且会引发不良反应。
中医根据症状将胃痛进行分型,认为胃气阻滞痛则不通,脾胃虚寒型胃痛,症状胃痛隐隐,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脉象虚弱迟缓,治疗方式多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为主【1】。
本文主要对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采用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炙对疼痛的影响进行探究,希望能为临床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提供合理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收集2021年6月~2021年12我接诊56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根据中西医治疗方式分组,患者自愿入组,A组28例男女患者比17:11,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为(41.00±10.45)岁,病程(10~70)天,平均病程为(14.45±10.00)年;B组28例男女患者比15:13,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为(39.00±8.08)岁,病程(8~69)天,平均病程为(12.00±11.0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9 V ol.(11) No.6 -98- 中华医学·针灸推拿·气证针刺结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观察Clinical observation 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oxibustion in treating stomachache due to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雷江邓海珊徐凤宜(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广东佛山,528100)中图分类号:R2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9)06-0098-证型:GID【摘要】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0例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40例和针灸组40例。
针刺组仅行针刺治疗;针灸组使用针刺,配合艾灸中脘穴治疗。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结束后做症状评分及疗效评价。
结果:针刺、针刺结合艾灸中脘穴均能缓解患者胃脘痛,且针刺结合艾灸中脘穴较单纯针刺取效更为理想。
针刺组临床痊愈6例,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8例;针灸组临床痊愈12例,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分别为80%、95%,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结合艾灸中脘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可以显著增强疗效。
【关键词】针刺;艾灸中脘穴;脾胃虚寒型胃脘痛【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oxibustion in treating stomachache due to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stomachache due to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cupuncture group (40 cases) and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oxibustion group (40 cases). Acupuncture group only received acupuncture treatment;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oxibustion group received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oxibustion treatment. The symptom score and curative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were evaluated. Results: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oxibustion could relieve stomachache in patients, and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oxibustion in Zhongwan had better effect, P<0.05. In acupuncture group, 6 cases were cured, 14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 12 cases were effective, 8 cases were invalid, I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oxibustion group, 12 cases were cured, 17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 9 cases were effective and 2 cases were invalid, the effective rate was 80%, 95%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of curative effect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oxibus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stomachache due to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Keywords】Acupuncture; Moxibustion in the stomach; Stomachache due to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9.06.043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是发生于上腹部近心窝处胃脘部的疼痛性病证,随着现代社会迅速而不断发展,工作、学习压力的增加,日常生活环境和习惯的变化以及作息不规则、饮食结构失衡、药物滥用、烟酒的损害等许多健康隐患日益突出,使得胃脘痛的发病日益增多,且在无严重性病变的情况下,人们很难重视此病。
据文献报道,目前在日常生活中发病率最高的前 10 个症状中,“胃痛”症状的发病率为11.2%[1]。
其中,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发病率占其中很大一部分比例[2],并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常发于青壮、中老年人。
笔者发现此类患者在中医辨证上多以胃痛隐隐、喜怒喜按,舌苔脉象以淡白虚弱或迟缓的虚寒型胃脘痛为主。
根据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笔者在针刺治疗的同时,配合使用艾灸中脘穴,收到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80例胃脘痛病例来源于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门诊,符合以下脾胃虚寒胃脘痛的诊断标准,并经辨证为脾胃虚寒型。
随机分为针刺组(针刺治疗),针灸组(针刺配合艾灸中脘穴治疗)。
1.2 诊断标准本次研究的诊断标准的制定,是参照中国医药科技出版化2002年出版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的,其标准包括主症和次症各3项:主症包括:①胃痛隐隐,喜温喜按;②空腹痛重,得食痛减,食后腹胀;③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次症包括:①倦怠乏为,神疲懒言,畏寒肢冷;②大便稀薄,或虚秘,或初硬后溏;③食欲不振,食后瞧闷。
具备上述主症三项,或具备主症①③及兼具次症两项,即可诊断。
1.3 排除标准患者存在以下任何情况之一均不收录为研究对象:①凡不符合中、西医诊断及纳入标准者。
②1个月内经胃镜、B超、和实验室检查有慢性胃炎、食管炎、消化性溃疡、胃新生物和肝胆胰脾等器质性疾病。
③合并肝、胆、胰、脾疾病、糖尿病、肾脏病、结缔组织病等全身疾病和精神疾病。
④脐周及所用穴位部位皮肤有破溃,皮肤过敏者。
⑤有腹部手术史及妊娠者。
⑥病情危重,难以对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确切评价者。
⑦有明显兼夹证或合并证者。
1.4 治疗方法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9年第11卷第6期 中华医学·针灸推拿·气证 -99-1.4.1 针刺组(针刺治疗)⑴取穴(主要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王启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百会、四神聪、胃区(额旁2线)、中脘、大横、关元、气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公孙、内庭。
㈡操作方法:局部常规消毒后以0.30 mm×40 mm不锈钢毫针,头针平刺,其余穴位垂直进针,视患者体质及针刺部位刺入约15~25 mm,行针使得气。
1.4.2 针灸组在上述针刺基础上,针刺治疗时配合艾灸中脘穴。
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积分。
2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之后,嘱咐患者填写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证候积分表计算出总得分。
2.1 中医证候积分评分法参照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订:将所有症状分为轻、中、重3级,其中主症(胃痛隐隐,喜热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食后腹胀)的轻、中、重3级分别记2、4、6分,次症(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大便溏薄,食欲不振)的3级分别记1、2、3分,无症状记0分。
2.2 症状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体征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体征无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3统计分析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对所收集的数据的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工作。
若数据是等级资料,其差别比较则采用秩和检验或者χ2检验;若数据是计量资料,其均数的比较及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数据的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4.1 一般情况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表1两组病例一般资料组别例数性别年龄(岁)病程(月)男女针刺组40132745.17±7.2379.35±24.35针灸组40152543.14±6.5880.35±30.54注:两组性别比较,卡方检验χ2=0.220,P=0.639;年龄比较,经t检验,t=0.569,P=0.245;病程比较,经t检验,t=0.24.35,P=0.3684.2 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结果见表2。
表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改善值针刺组4031.32±1.12 5.54±2.87*26.05±2.17针灸组4032.74±1.14 2.58±3.14*#30.94±3.58#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针刺组相比,#P<0.05治疗前,针刺组与针灸组相比较,P=0.379,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
结果见表3。
针刺组、针灸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P=0.000<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效果明显。
经治疗,针刺组与针灸组治疗前后评分改善值经t检验,P=0.005,差值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灸组疗效好于针刺组。
4.3 两组疗效比较表3两组疗效比较组别例数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总有效率针刺组406141283280%针灸组*401217923895%注:针灸组与针刺组相比,秩和检验:Z=-2.390,*P=0.017;χ2 检验:χ2=4.114,#P=0.044经治疗后,两组数据经秩和检验P=0.019,针灸结合疗效好于单纯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