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寻找美的足迹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教学设计 (1)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教学设计 (1)一. 教材分析《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式,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美的定义、美的来源、美的表现等方面,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美,提高审美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基础,对生活中的美有所感知。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美的认识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他们拓展审美视野,提高审美能力。
此外,学生们的绘画技能和创作能力各有差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美的定义和来源,提高审美素养。
2.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绘画等方式表现美的踪迹,提高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美的定义和来源2.发现生活中的美3.通过绘画表现美的踪迹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2.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绘画等方式,将美的踪迹表现出来。
4.示范法:教师示范绘画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表现美的技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教具等教学资源。
2.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绘画材料。
3.相关的美学理论知识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对美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美的定义和来源,让学生了解美的基本概念。
然后,分组让学生讨论生活中美的表现,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感受。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绘画方法,展示如何将美的踪迹表现在画纸上。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绘画,尝试将生活中的美表现在作品中。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大家一起评价、分析,从中总结表现美的技巧和方法。
学生通过欣赏他人的作品,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
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课时安排:2课时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本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使用相机捕捉并记录身边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肌理,学会从整体和局部发现美、体会美。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 理解肌理的美。
2. 合理构图。
教学难点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数码相机、牙刷、吸管、水粉颜料、水粉笔、墨水、宣纸等。
学具:同上。
课件内容1. 展示不同数量的花的照片,引导学生欣赏并体会其美感。
2. 展示长城的远近照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并体会其美感。
3. 展示树林、沙漠以及树叶、沙粒的照片,引导学生发现宏观和微观的美。
4. 展示肌理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肌理的美并探索制作方法。
教学评价1. 在学生回答感受时,教师应给予肯定,并对有创意的回答进行表扬,对不足的回答进行补充。
2. 在评价学生作业时,既要肯定其优点,也要提出改进意见,以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优秀作业应给予表扬并指出其优点所在。
教学过程活动一: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数量的花的照片,并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通过比较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数量和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活动二:展示长城的远观和近看的照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并体会其美感。
通过启发学生发现远近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活动三:展示树林、沙漠的照片,引导学生发现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通过提问和讨论,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环境和自然景观。
活动四:请学生用排比句的形式表达自己找到的美丽。
通过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发现美的踪迹,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活动五:展示肌理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并探索制作方法。
第2课 寻找美的踪迹(教案)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
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教材版本: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的概念,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表现美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点:1. 美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体现。
2. 观察和发现美的方法。
3. 通过绘画、摄影等形式表现美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准备:1. 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
2. 绘画、摄影等表现美的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美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美的存在。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美吗?是如何发现的?二、新课讲解1. 讲解美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美是无处不在的。
2. 讲解美的多样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美。
3. 讲解观察和发现美的方法,如细心观察、变换角度、关注细节等。
三、案例分析1. 通过展示一些美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美的体现。
2. 分析案例中美的事物,引导学生发现美的特点。
四、实践环节1. 让学生分组,通过观察、发现、表现美的形式,进行绘画、摄影等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美的存在和发现美的方法。
2.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继续寻找美的踪迹,进行创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美的概念、观察和发现美的方法,以及实践环节,让学生了解到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实践环节中,学生积极参与,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得到了提高,也培养了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的品质。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在教案中,教学过程是实施教学的核心部分,它包含了导入、新课讲解、案例分析、实践环节、作品展示与评价以及总结与拓展等环节。
六年级下册教案件-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教案件-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人教版教学内容《寻找美的踪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课的内容,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审美情趣。
本节课主要围绕美的定义、美的发现、美的创造三个方面进行展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美的内涵,学会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提高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1. 美的多样性和主观性:美的定义因人而异,引导学生理解并尊重不同的审美观念。
2. 美的创造:如何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生活中的美好元素融入创作。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课件。
2. 学具:彩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美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美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美的定义,让学生了解美的内涵和特点。
3. 美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学会欣赏美。
4. 美的创造:让学生动手实践,将生活中的美好元素融入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一幅以“寻找美的踪迹”为主题的画作。
板书设计1. 寻找美的踪迹2. 内容:- 美的定义- 美的发现- 美的创造作业设计1. 画作:《寻找美的踪迹》2. 要求: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一幅画作。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不同的审美观念,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审美素养和情感态度影响学生,使他们在寻找美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第2课 寻找美的踪迹(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
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的概念,认识美的多样性,提高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内容1. 美的概念:美的定义、美的特征、美的范畴。
2. 美的多样性: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科技美等。
3. 美的表现形式: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等。
4. 美的审美标准:优美、崇高、和谐、创新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美的概念、美的多样性及美的表现形式。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实物等。
2. 学具:绘画工具、手工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美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美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美的概念、美的多样性及美的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美的内涵。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美的观察、发现、欣赏和表现,提高审美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美的审美标准,培养学生审美观念。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美的价值。
六、板书设计1. 寻找美的踪迹2. 内容:美的概念、美的多样性、美的表现形式、美的审美标准七、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美好事物,用绘画或文字形式记录下来。
2. 选择一种美的表现形式,创作一幅作品,展示美的魅力。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感悟,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美的鉴赏水平。
3.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他们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独特的审美品味。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寻找美的踪迹,让他们了解美的概念、美的多样性及美的表现形式,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他们的审美需求,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件-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件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人教版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从生活环境中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理解美的多样性和相对性,增强创新意识和审美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美的概念与范畴:介绍美的定义、美的分类(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
2. 美的感知与体验: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媒介,让学生感受美的存在。
3. 美的创造与实践:鼓励学生创作美术作品,进行美的创造实践。
4. 美的批判与评价:指导学生学会欣赏与评价,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使学生掌握美的基本概念,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感受美。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美的相对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音乐等教学资料。
美术用品:画纸、彩笔、剪刀等基本创作工具。
实物样本:自然物品、艺术品等美的实例。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美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美的直观感受,导入新课。
2. 新授:讲解美的定义、分类,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美的多样性。
3. 互动实践: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美的理解和感受,进行美术创作。
4. 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美术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
板书设计寻找美的踪迹提纲:美的定义与范畴美的感知与体验美的创造与实践美的批判与评价作业设计个人作业:学生绘制一幅关于“寻找美的踪迹”的图画,并附上文字说明。
小组作业:每组制作一份关于美的主题墙报,展示美的不同方面。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应能更好地理解美的概念,培养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审美情感,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表达,同时,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审美观。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美的图片,包括自然风光、艺术作品、人物肖像等,让学生直观感受美的存在。
展示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美的第一印象和感受,激活学生的先验知识。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 寻找美的踪迹》教学设计1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是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尝试用画笔把它表现出来。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例,引导学生认识美的存在,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和表现生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技巧有一定的掌握。
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美的认识和感受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美的存在,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2.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用画笔表现出来。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和表现生活。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引导法、合作学习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美术作品,用于教学展示。
2.学生准备画纸、画笔、水彩等绘画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
例如,美丽的风景、可爱的动物、感人的场景等。
让学生认识到美无处不在,并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和表现。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了解艺术家是如何发现和表现生活中的美的。
通过分析,让学生掌握一些表现美的技巧和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开始绘画。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每个学生的作品给予适当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表现美。
4.巩固(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和老师,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从他人的作品中学习和借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美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生活更加美好?学生可以举例说明,也可以进行讨论。
六年级下册教案件-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人教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美术作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部分同学在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上还有待提高。在分析作品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只能关注到表面的美感,而对于作品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缺乏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虽然同学们积极参与,但在创意思维和技巧应用上仍有所欠缺。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尝试引入更多元的创作材料和表现手法,鼓励同学们大胆尝试,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寻找美的踪迹》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身边的美?”比如,校园里的花坛、教室的布置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美术作品的奥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美术作品鉴赏能力:本节课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特别是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理解和欣赏。以下是具体的重点内容:
-识别和分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如色彩、线条、形状、构图等。
-掌握名画《清明上河图》、《簪花仕女图》等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
-理解画家齐白石、徐悲鸿等人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
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引导学生用相机记录身边的美。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本节课将帮助学生提高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肌理的美。
2.合理构图。
教学难点:1.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教具准备:1.数码相机2.牙刷、吸管、水粉颜料、水粉笔、墨水、宣纸等创作材料。
学具准备:1.学生自备数码相机。
2.牙刷、吸管、水粉颜料、水粉笔、墨水、宣纸等创作材料。
课件内容:1.不同数量花的欣赏图片。
2.长城远近照片的欣赏图片。
3.树林、沙漠以及树叶、沙粒的欣赏图片。
4.肌理图片的欣赏图片。
教学评价:1.在学生回答感受时加以肯定,并对创意好的回答突出表扬,对欠缺的回答进行补充。
2.对学生作业肯定的同时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加以改善。
优秀作业要给予表扬,并指出优点所在。
教学过程:活动一:展示三张照片,分别是一朵花、几朵花和许多花的照片。
请学生欣赏并谈谈各自的体会。
教师进行小结,一朵花明朗清晰,几朵花重叠绽放,许多花绚丽多彩。
随后,引导学生一起寻找美的踪迹,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数量和不同的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活动二:展示长城的远观和近看的图片,请学生欣赏并谈谈各自的体会。
教师进行小结,近处的长城威严壮观,远处的长城宛如一条长龙盘旋在山间。
然后,教师启发学生回忆古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来形容庐山的美丽,说明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也可以发现美。
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发现远近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活动三:展示树林和沙漠的照片,提问学生从中发现了哪些美的踪迹。
学生回答后,再展示课件九和课件十,引导学生欣赏成林的大树、片片的树叶以及无限的沙漠、颗颗的沙粒等景色,进行小结:成林的大树很美,片片的树叶也美丽;无限的沙漠很美,颗颗的沙粒也很美丽。
第二课 寻找美的踪迹(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下册
教案第二课寻找美的踪迹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的定义和美的表现形式,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2. 通过观察和描绘身边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和绘画技巧。
3. 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意识,激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美的定义和美的表现形式2. 观察和描绘身边的美3. 美术创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美的定义和美的表现形式,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通过观察和描绘身边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和绘画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并将所发现的美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美的图片,如自然风光、人物肖像、建筑艺术等,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你们觉得这些图片美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美是主观的,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和定义都不尽相同。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寻找美的踪迹,探索美的奥秘。
2. 新课内容(1)美的定义和美的表现形式a.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美的理解,引导他们从自然、人物、艺术等方面去发现美。
b. 介绍美的表现形式,如和谐、对比、节奏、韵律等,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讲解。
(2)观察和描绘身边的美a. 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观察对方,发现彼此的美,并分享自己的观察所得。
b. 指导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观察到的事物,注意构图、线条、色彩等绘画技巧。
c.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3. 课堂实践(1)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主题,如“家乡的美”、“校园一角”等,进行美术创作。
(2)学生按照创作主题,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自己心中的美。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对美的认识和感受有何收获。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寻找美、发现美,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察能力和绘画技巧。
第2课 寻找美的踪迹(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下册 人教版
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下册《寻找美的踪迹》的内容,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欣赏生活中的美,如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生活场景等;2. 分析美的特点,如和谐、对比、节奏等;3. 学习表现美的方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4. 创作一幅表现美的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的概念,提高审美能力;2.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美的概念抽象,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2. 如何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将其融入作品中;3.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教材、黑板、粉笔等;2. 学具:绘画纸张、彩色笔、水粉颜料、画笔、调色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生活中的美,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美的存在;2. 讲解美的概念:介绍美的定义、特点和表现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美的内涵;3. 欣赏美的作品:分析经典美术作品中的美,引导学生感受美的魅力;4. 发现生活中的美: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美,激发创作灵感;5. 创作美的作品: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创作一幅表现美的作品;6.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7.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寻找美的踪迹2. 内容:- 美的概念与特点- 美的表现方法- 创作美的作品七、作业设计1. 创作一幅表现美的作品,题材自选,形式不限;2. 撰写一篇关于美的观察日记,记录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美。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美的概念,认识到美是无处不在的,并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创作,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内容1. 美的概念:介绍美的定义和美的表现形式。
2. 美的发现:引导学生从自然、生活和艺术中寻找美的踪迹。
3. 美的表达: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并能够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发现美,以及如何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教学图片等。
2. 学具: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美的不同形式,引发学生对美的兴趣。
2. 讲解:介绍美的概念和美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从自然、生活和艺术中寻找美的踪迹。
3. 实践: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板书设计1. 寻找美的踪迹2. 副六年级下册美术第2课3. 教学目标:理解美的概念,发现美,表达美4. 教学内容:美的概念,美的发现,美的表达5. 教学重点与难点:培养审美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发现美,表达美作业设计1. 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美,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方式表达出来。
2. 写一篇关于美的观察日记,记录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美的事物。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反馈如何。
2.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环节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步骤。
第2课 寻找美的踪迹(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下册
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的概念,认识美的多样性。
2. 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美的概念及多样性2. 寻找美的方法与途径3. 美的欣赏与创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美的概念,认识美的多样性,学会寻找美、欣赏美、创造美。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美丽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美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美的多样性。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寻找美、欣赏美、创造美。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美的寻找活动,鼓励他们用手机或相机记录下自己发现的美。
然后,每组选出一幅最美的作品进行展示,并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美的多样性和审美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继续寻找美,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美。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美的概念和多样性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寻找美、欣赏美、创造美方面的表现。
3. 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程度。
六、教学资源1. 美丽的图片素材2. 实例分析案例3. 手机或相机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3. 深入研究美的教育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美的多样性,学会寻找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激发对美术的热爱。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说课稿(2)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说课稿 (2)一. 教材分析《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素材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寻找美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基础,对生活中的美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观察和分析美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课堂学习进一步培养。
此外,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也有待加强,这是本节课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美,发现美的踪迹,提高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美,发现美的踪迹。
2.难点:如何将发现的美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提高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实践、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创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素材,课堂示范,学生动手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美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介绍美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美。
3.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发现和创造美。
4.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将发现的美运用到实际作品中。
5.课堂展示: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总结经验。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观察和分析美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课题《寻找美的踪迹》、教学内容(观察、分析、实践)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把握。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教学设计 (2)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寻找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图片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寻找美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他们对生活中的美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
但部分学生可能缺乏对美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生活中的美。
2.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寻找和理解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寻找和理解美。
2.难点:培养学生对美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发现和理解美。
2.分析法: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其美的内涵。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提升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案例,用于教学演示和分析。
2.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思考,提问:“你们发现了这些图片中的美吗?美在哪里?”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精选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提问:“这些案例中的美是如何体现的?”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和寻找美。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绘画、制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心中的美。
期间,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和鼓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感受。
通过这种方式,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提问:“美还有哪些表现形式?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和创造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2课 寻找美的踪迹 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 美术六年级下册
课题
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
课时
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这节课就是用相机来记录我们身边的美。如何用一颗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心来寻找美的踪迹。教师要对学生加强美术技能、创意思维和审美情趣这三方面的培养。并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培养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反思与改进
光是由不同波长的七种色光合成的,就是我们熟知的红、橙、黄、绿、青、蓝、紫色光,光线照射到物质上,因为物质有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性质,所以会呈现不同的色彩。
“光”本身会不会变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它的变化会影响其他物体的色彩变化吗?
什么的是色调
一幅作品或一个环境中往往存在多种色彩,他们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构成色彩的调子,称为色调。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提问导入:
1、分小组分享上一节课收集到日照色彩美的照片,并分享收集过程中的感受。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导入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发展阶段
1.教师结合色相近的日出作品和同学分析拍照时间、色彩、形式美等。形式美要围绕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展开。
这节课我们对家乡美的照片进行了色彩发现和探究、并用特殊的视角去发现身边熟悉的题材进行创作,还和同学一起创作了拼贴日志,感受了美的创作。下一节让我们们尽情的去表现色彩吧!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发现更多的趣味,陶冶审美,进行德育渗透热爱家乡。)
六、板书设计
2.寻找美的踪迹
构思与设计
1.收集素材
2.拼剪、贴粘,创作表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析,培养学生敏锐的发现能力、现察能力,总结美术元素及形式美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让学生们 学 生 在 老 师 欣赏观察,引 的引导下,谈谈对 导学生发现不 三张照片的体会。 同的数量不同 的方法可以表 学生了解学 现出不同的 美。 习内容。 学生欣赏长 城的远观和近看 的图片。 ( 展示课
引导学生发现 首诗来形容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的不同可 二、讲 件图片四、图片五 以表现出不同 远近高低各不同。 ” 授 新 也是来形容从不同角度 的美 和图片六) 课 观察事物的美。 2.: 从这些自然的景色中, 还隐藏着哪 学生欣赏树林、沙 些美的踪迹呢? 漠的照片
三 维 目 标
教 重 教 难 教 方 教 资 教 流 学 点 学 点 学 法 学 源 学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教 流
学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作 业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滨泉中学教学设计
课题 学科 授课班级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课时 课型 设计教师 备课组长 年级
教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三、学 生制 作 教师布置作业,巡回辅导。
学生交流创作思 路,同学和老师可 以使其思路更趋 合理。
引导学生发现 宏观和微观, 整体和局部都 可以表现出不
四、讲 师生欣赏、评议。 评欣 赏 五、教 师总 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讲内容 表扬学生的创意设计。
设计教师 备课组长 年级
三 维 目 标
教 重 教 难 教 方 教 资 教 流 学 点 学 点 学 法 学 源 学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教 流
学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作 业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三 维 目 标
教 重 教 难 教 方 教 资 教 流 学 点 学 点 学 法 学 源 学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教 流
学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作 业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滨泉中学教学设计
课题 学科 授课班级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课时 课型 设计教师 备课组长 年级
三 维 目 标
教 重 教 难 教 方 教 资 教 流 学 点 学 点 学 法 学 源 学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教 流
学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作 业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滨泉中学教学设计
课题 学科 授课班级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课时 课型
同的美。 使学生获得了 学 生 可 以 单 独 或 成功的愉悦体 小 组 合 作 完 成 某 验,口语交流 的体验,达到 一作品 了本节课教学 的目标。 学生自评、互评。
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作 业
范 画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滨泉中学教学设计
课题 学科 授课班级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课时 课型 设计教师 备课组长 审核 领导
理解肌理的美, 合理构图。 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讲授法、演示法等 多媒体 教科书等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请学生欣赏一朵花照片、几朵花照片 和许多花的照片(展示课件图) 一、导 入 新 课 教师小结:一朵花明朗清晰、几朵花 重叠绽放,许多花绚丽多彩。 我们一起来《寻找美的踪迹》 。 1.教师请学生再欣赏,并分别谈谈对 三张照片的体会 教师启发学生:古代诗人杜甫曾有一
滨泉中学教学设计
课题 学科 寻找美的足迹 美术 授课班级 课时 6 年 7-8 1 课型 设计教师 备课组长 新授课 孙微 李倩 年级 六年
三 维 目 标
教 重 教 难 教 方 教 资 教 流 学 点 学 点 学 法 学 源 学 程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 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