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辛亥革命时期_民族服装_演化进程的研究_以旗袍为例
辛亥革命后中国服饰变化探究资料
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 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 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 流。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 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 在民国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 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倾向; 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 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民主共和的建立实 质上是在制度层面上学习近代西方文化的产 物,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 于西方。
流 行 时 装
THANK YOU!
非常感谢!!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起初中山装门襟上有 七粒纽扣,孙中山把它改 为五粒,象征五权宪法。 中山装外形对称,大方、 美观、实用、方便,既可 以用高级衣料制作,也可 用一般布料制作,很受群 众欢迎。在孙中山的倡导 下,穿中山装在全国蔚然 成风。今天,中山装仍然 是中国男子最基本的服装 之一,不仅党和国家领导 人穿,而且广大群众也穿。 中山装已经成为世界公认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服。
50 年 代 的 时 尚
列 宁 装 ——
连
衣 裙
布拉吉是俄语连衣裙的音译,款式极其简单:宽松的短 袖,泡泡的褶皱裙,简单的圆领,腰际系—条布带。但由于布 拉吉宽松肥大,布料颜色花样比较单调(主要是碎花、格子和 条纹),质料粗糙,对女性风采的体现有限。
60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它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聊一聊旗袍的发展与变迁
它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聊一聊旗袍的发展与变迁从旗袍的发展变迁来看,经历了满人袍服(入关前)、清代旗装袍、民国旗袍、现代旗袍、当代旗袍几个阶段。
这次我们简单聊聊每个阶段的风格变化。
第一阶段:满人袍服(入关前)满人的袍服是满人及其先民在长期生产和生存中,同自然环境不断抗争,并将本民族文化习俗与其他民族文化习俗交融的产物。
基本形制为:圆领,马蹄袖,窄袖身,束腰,捻襟,下开气等,且没有男女差异。
入关后才逐渐将男女款式分开,具有相当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第二阶段:清代旗装袍清代恪守本民族的服饰传统,尤其是在宫廷服饰上极为讲究,但是由于满足及汉族文化的长期交融,满族妇女的旗袍样式上也有一定的样式改变。
清初期装炮多为圆领(无领),右衽,带扣绊,两腋部位收缩,下摆宽大,两面或四面开叉,有时颈间配白色领巾。
中期下摆到地,除了圆领之外又有了立领,也较以前宽大。
清朝末期,西方生活文化慢慢渗透,服饰也开始从简,后从北京影响到全国。
第三阶段:民国旗袍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近三百年的封建统治,当时的北洋政府照西方服饰,颁布了服制条令规定了男女礼服的样式。
似乎一夜之间抛弃了满人的袍服。
然而20世纪20年代旗袍又在另一个城市“上海”发展了起来,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海派旗袍”自此诞生。
1929年民国政府将长身旗袍定义为“国服”。
后经过10年的发展,修身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烫发,透明丝袜高跟皮鞋,手表和皮包,构成了那个年代最为时尚的穿搭。
第四阶段:港台旗袍侵华战争的开始,许多逃难的民众选择去港台地区避难,随着上海为代表的内陆移民南迁,海派旗袍在香港得到了广泛响应,并促使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黄金时代。
香港旗袍其实就是海派旗袍的延续,开叉更高,腰身更细,更短,更性感。
从而影响了影视文化的发展,更多更夸张的款式因运而生。
同时也从这时开始,旗袍也影响了国际时尚的发展。
第五阶段:当代旗袍1978年以后,中国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民众开始打扮起自己来,一方面是向海外时尚看齐,另一方面曾经一度被视为旧社会生活代表的东西又重新时髦起来,旗袍自此获得重生。
我国旗袍发展论文
我国旗袍发展论文1人文因素对设计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创新,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们的物质生活也达到了空前的丰富,但工业化进程带来的消极影响已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人们创新的精神、意识和激情,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环境,在这之中,人文因素在创新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人文因素作为我们精神层面上的反应,从根本上控制着物质方面的变化与发展,而且我们所需要的生理需求,都受到某些人文因素——包括人体工程学、文化、和心理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我们在设计(特别是服装设计)时的选择。
服装不是一幅挂在墙上的画,它不单单是外观漂亮就能满足我们人类的需求,穿着舒适才使它的最终目的,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旗袍的设计与发展是我们祖先合理的将人文因素施加在服装设计上的成功范例。
物质的发展离不开精神的抚慰,服装与人之间有一个相互交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考虑人文因素,设计才能成功。
旗袍之所以成为我们中国女性服饰的骄傲,原因就在于此。
2旗袍设计历史中人文因素分析2.1旗袍的发展历史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事实上,深衣与袍服颇有差异,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逐渐被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行不悖。
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
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
服饰上的宽衫大袍、褒衣博带,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
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而我们现代所流行的旗袍正是源于十六世纪中期满族妇女的民族服装。
随着清朝入主中原并巩固政权后,清朝统治者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被禁止,袍制衣服兴起,以此用服饰来同化汉人。
旗袍研究报告
旗袍研究报告旗袍是中国传统的女式服装,起源于清代,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报告对旗袍的历史、特点、发展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一、历史:旗袍最早出现于清代,起初是满洲族的传统服装。
后来随着汉族妇女的接受和改良,旗袍逐渐成为广泛流行的妇女服饰。
在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旗袍成为上海滩社交场合的主流服饰,被称为“时装之后”。
然而,在中国的革命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旗袍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批判和排斥。
二、特点:1. 剪裁独特:旗袍以修身、曲线美和强调女性身体线条为特点,突出女性的优美姿态。
2. 丰富的纹样和装饰:旗袍上常常绘有各种花鸟、山水等图案,同时还会通过刺绣、绣花、镶边等工艺进行装饰,以增加美感。
3. 材质多样:旗袍的材质多种多样,如丝绸、棉麻、缎子等,不同材质给人不同的质感和触感。
三、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逐渐融入了现代元素,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款式和风格。
在服装设计和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旗袍的剪裁更加合身,颜色更加多样,细节更加精致,更加符合现代女性的审美需求。
四、地位和影响:旗袍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历史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种服装,更是一种身份和文化的象征。
在国内外的时装舞台上,旗袍为中国文化争得了极高的声誉,深受世界各地的人们喜爱和追捧。
总结: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女性的优雅美丽,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尚的变迁,旗袍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提升,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近代女子服饰变迁的思考
对近代女子服饰变迁的思考摘要:本文首先对中国近代女子服饰的变迁进行了粗略的梳理,归纳了近代服饰史上出现的几次流行现象,进而对影响近代女子服饰变迁的因素作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近代女子服饰变迁因素中国近代被称为“古今一大变局”,动荡不安的社会、瞬息万变的时局、满汉两个民族不同文化的斗争与融合、西方文化的东渐、日本文化的侵袭,使得中国服饰出现了大跨度的变革,其中尤其以女子服饰的变迁为最,令人眼花缭乱。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了近代社会。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同时,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也日趋扩大,不断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衣冠服饰也随之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旗袍的流行及其发展随着资产阶级运动的高涨与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女权主义兴盛起来,人们提出了变革服饰的要求。
此时,伴随辛亥革命中国发生了一场服饰革命,服饰原本着眼于政治、强调社会等级标识的功能消失了。
从服装的造型、款式、工艺等方面着眼,服饰出现较大变革是在二三十年代,这种变革的重要标志就是旗袍的盛行。
旗袍,原本是满族妇女的主要服装,吸收了辽、金服饰及蒙古族服饰中的部分形制,形成了本民族的特色服装。
辛亥革命后,旗袍改变了原本平直宽大的造型特点,吸收了西洋服装的裁剪和工艺手法,不断改进,形成中间束腰两侧开衩的新样式,将女性腰与腿的形体美极尽显露。
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传统观念与外来思潮的不断碰撞在旗袍的变化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中西文化的冲突被缝在了旗袍上。
1926年,短袄和长马甲合而为一,形成现代旗袍的最初款式,以后的两年间,旗袍在滚边、袖口、门襟、领子等处作了一些改动,增加了一些时新的装饰,出现繁复的变化,但仍保持了旧式旗袍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裁制方式也袭用传统的直线型,丝毫不显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末及三十年代,随着文化思想潮流的此消彼长,旗袍在长短、松紧、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的长短、领的高低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变化。
旗袍的起源与发展的研究
旗袍的起源与发展的研究摘要:随着近些年传统文化的盛行,在生活中身着旗袍的女性随处可见,为平淡无味的生活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首先阐述旗袍的起源,并以时代发展为脉络,对现代旗袍样式的发展进行研究,从而揭示旗袍发展與时代变迁的关系。
关键词:旗袍;起源与发展;时代变迁引言: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日益发展,人们的思想逐渐开放,对于旗袍等服饰的看法也发生了转变。
由于旗袍较为舒适,且可以完美体现女性的身材,因此大受新时代女性的衷爱,无论在街道上还是商场里,身着旗袍的女士屡见不鲜,使得旗袍已经成为了中国对外进行文化展示的重要元素。
一、旗袍的起源旗袍隶属于袍子种类中的一种,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女装。
旗袍起源于清朝,满族女子喜欢穿长袍,由于满族女子多为旗人,因此就将旗字加到袍字前面,旗袍就此得名。
二、旗袍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旗袍发展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在不同的时代,人们由于受到风俗、习惯和审美意识的影响,使其对旗袍款式的改变也不尽相同,可以这样说,旗袍款式的变化是一部历史,是一部体现我国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直至现代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史。
旗袍的变化不仅仅是一种服饰,更是我国对外传播文化的重要文化元素,旗袍也是我国特有的物质文化遗产。
基于此,研究旗袍的起源和发展,对于了解我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旗袍的发展(一)清代旗袍的发展旗袍经过清朝历代的发展和改变,将传统的长袍的样式改变为宽身窄袖低领的样式,并且将袍子两侧剪裁开来,以便于在骑马的时候方便活动。
最开始的旗袍长不过脚,但是由于清朝的固有结婚习俗,姑娘出嫁身着旗袍的长度必须要过脚,因此裁缝就将旗袍的长度加长,旗袍长度过脚的改变就此传承了下来。
由于清朝顺治皇帝将都城从盛京(现在的沈阳)迁至北京的原因,旗袍因此在中原地区得以大规模流行[1]。
生活环境的变化,促使旗袍的款式也相应的发生改变,旗袍的领子渐渐提高,到了清朝末年期间旗袍的领子已经高达2寸之余;并且旗袍的开衩方式也逐渐统一,一律变成了两边开衩,旗袍上的图案、绣饰变的日益精致和浓艳。
浅谈旗袍发展史范文
浅谈旗袍发展史范文旗袍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女性服装,起源于明清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旗袍起源于中国北方的女子服饰“马褂”,又称为“袂褂”,是一种民族服装。
明代女性穿着这种袂褂上衣搭配裤子,称为“袖褂毡裤”。
而到了清代,女性着装逐渐演变为“早装”,他们开始穿着喜庆彩色的外袍,并将袂褂改为旗袍,仅作为一种外袍进行着装。
旗袍因其优雅大方的特点,很快传遍全国,成为了中国妇女的代表性服装。
旗袍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光绪时期。
当时的旗袍是宫廷女官的制服,款式在继承明代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细微的改动。
1911年辛亥革命后,旗袍逐渐被普通百姓接受,并成为时尚的代表。
这个时期的旗袍主要以红色和绿色为主,袖口、领口和下摆都会绣上一些花纹,以增加装饰性。
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开始加入了一些西式元素,款式变得更加合身,衣襟趋于收束,腰部的设计更突出女性的身材线条。
这个时期的旗袍主要以紧身设计为主,展现了女性的曼妙身姿。
同时,旗袍还加入了一些流行元素,如荷叶边、蝴蝶结等,使得旗袍更加优雅时尚。
到了40年代,旗袍开始融入了一些国际时尚元素,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
这个时期的旗袍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西方剪裁手法和面料,使得旗袍更加时尚大气。
此外,袖口和领口的设计也更加独特,常采用荷叶边、蝴蝶结等设计,使得旗袍在妆扮之外更具艺术性。
到了50年代以后,旗袍的发展进入了繁荣的时期。
不同地区的旗袍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款式和风格。
如上海旗袍讲究剪裁和线条感,北京旗袍注重刺绣和纹样,广州旗袍讲究面料和色彩等。
旗袍成为了时尚界的宠儿,出现在了电影、杂志和舞台上,成为中国妇女的时尚象征。
到了70年代以后,旗袍的流行度逐渐下降。
这与当时社会的变革和国际时尚的影响有关。
西方服饰开始流行,人们对旗袍的热爱逐渐减少。
然而到了21世纪,旗袍又逐渐回升。
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民族自尊心的崛起使得旗袍再度受到关注。
现在,旗袍在各种场合都有出现,不仅是演艺界的代表性服装,也成为了结婚、晚宴等重要场合的选择。
关于辛亥革命时期“民族服装”演化进程的研究——以旗袍为例
素质 。民族服装在特定 的社会生活及 自然环境 中形 成 , 合 民族 的生 活习惯和 审美意识 。其 民族特 征 符 主要 表现于服装 的造型 、 款式 、 色彩 、 材料 和服饰 件
民族 服装是指具 有传统 民族 形式 的服装 , 民 是
收 稿 日期 :01 — 7 2 2 10 — 8
c l r r n s u h a f mi it c e c n e c a y n l d n o o ii s t e Na in v r me t u t a te d ,s c s. ul e n s,s i n e a d d mo r c ,i c u i g s me p l e h t a Go e n n c ol p o la e a d t e p o t n o o ile t r i me t t e c e n s m a t e o h a in lc su .F o r mu g t n h r mo i fs ca n e t n n , h h o g a l sl b c me t e n t a o t me r m o a y o 2 c O o4 s t ec e n s m a n s e sp r u t f a in l o t me i e ry4 e r ’d v lp n . 0 st 0 , h h o g a h sf ih d i u s i o t a su n a l 0 y a s e eo me t l i t n o c n
Ab ta t Du igte1 Re ou in p ro ,h h o g a h sf ih d i i h p Se ou ind r g sr c : r 91 v lt e d t ec e n s m a ns e sman s a e’ v lt u i n h 1 o i i t o n
浅谈中国近代改良旗袍
浅谈中国近代改良旗袍改良旗袍兴起的背景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当时各地军阀割据,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但颇令人费解的是,在这样一个年代,中国人依然没有忘记享受生活,于四处硝烟中发展了时装业,他们拿满族人的女长袍加以改造后就成了一件璀璨的艺术品。
在本国历朝历代的历史上,无论一个朝代的末期多么混乱,总有一个角落,总有一群人,生活于歌舞升平之中。
从近代的历史看,上海算是一个那样的角落。
当时的上海是上流名媛的福地,她们热衷于打高尔夫、游泳和骑马等社会活动。
在奢华的社交生活和追赶时髦的迫需下,旗袍的改良与流行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民国时期旗袍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传统的直身平面剪裁为主,并开始移入西方的多省工艺,使旗袍更加合身,称为经典旗袍;第二个阶段引入更多的西式服装元素,如装袖、装垫肩和拉链等, 使旗袍更加西化,即改良旗袍。
二十年代初,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即由留洋女学生和中国本土教会学校女学生率先穿着,城市女性视之为时尚而纷纷效仿。
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被送进了历史博物馆,倒大袖与新样式旗袍的延生更近了一步。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中国旗袍最灿烂的时期。
尤其是三十年代,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基本完成旗袍文化走向经典的过程,四十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经过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
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
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
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旗袍曾有过灿烂的一瞬。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服装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
从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中华传统文化的遭遇浩劫,旗袍文化也被冷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放之初,被冷落了三十年之久的旗袍文化显得有些落伍。
近十几年来,木棉道品牌时装中重新出现的旗袍,在国际时装舞频频亮相,风姿绰约尤胜当年,并被做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
民国旗袍的发展范文
民国旗袍的发展范文民国旗袍是中国近代时期的一种传统服饰,起源于民国时期,经历了一段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民国旗袍的起源、设计演变、流行发展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的时尚文化符号。
民国旗袍起源于清末民初的服饰风格,是中国古代服饰与西方时尚的融合。
早期的民国旗袍还受到大行旗袍和裠褪的影响,采用束腰的设计与缓慢脱下的领子。
然而,在20世纪初的运动和开明时代的到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服饰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社会背景促使了旗袍的设计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民国旗袍。
民国旗袍的设计演变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受到了西方时尚的影响以及中国传统服饰的熏陶,民国旗袍的款式逐渐多样化。
同时,民国旗袍的面料开始采用丝绸、棉麻等材料,使得旗袍更加轻便舒适。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民国旗袍开始追求时尚和个性化,加入了更多的装饰元素,同时也受到了国际时尚的影响,例如紧身款式、领口设计等。
在民国时期,民国旗袍成为了一种时尚的象征。
唐明皇、李宗伟等名人的推崇和使用,使得民国旗袍逐渐流行起来。
在旗袍的流行过程中,上海成为了旗袍的中心城市,这里的旗袍作坊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技艺高超。
这些旗袍作坊为民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旗袍款式,不仅满足了时尚追求,也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除了上海,北京和广州等地也有旗袍的生产和推广。
北京的旗袍以其简约、大气的风格而闻名,广州的旗袍则以其精致、细腻的手工艺而著名。
民国旗袍不仅在国内流行,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受到认同。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展览会上,民国旗袍首次向国际展览观众展示,受到了极高的赞誉。
此后,民国旗袍开始出口到海外市场,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总结起来,民国旗袍的发展经历了从简约到多样化、从国内到国际的变化。
它不仅是中国近代时期服饰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时尚文化的精华之一、通过对民国旗袍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也能够将其发扬光大,继续影响现代的时尚潮流。
从旗袍的变革看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走向(DOC 10页)
论文标题:从旗袍的变革看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走向From the Change of Qipao in Past Dynasties to See the Cultural Direction of Ch ina's Traditional Trapping论文作者郭斐来自资料搜索网(), 海量资料下载论文关键词旗袍/变革/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走向旗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装,也是各区域华人共同拥有并引以为自豪的服装,又是深受世界人们喜爱的一种特色服装。
对于它的优雅形象已经不仅仅为中国人民所熟知,更得到了世界人士的爱戴和赞誉。
旗袍这种具有十分典型东方色彩的衣装,深得众人的珍爱,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
许多人对它的起源、发展、过去、现在与未来均抱着极大兴趣,渴望在欣赏、穿着的同时,能对它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
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应该自觉起到弘扬与传媒作用。
The Qipao is a traditional dress of China,the apparel proudly possessed by the Chinese all over the world,and also loved by the people of the world.The gracef ul image endowed by the dress is not only possessed by Chinese people,but also b 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It is a fact generally recognized that the Qipao wit h its unique Easterm style has been loved by the masses.Many people are very int erested in knowing more about the Qipao,and its origins and development,it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They like to wear this dress,and at the same time,want to ha ve a more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it.1 旗袍的最初形式、演变及近20年来的发展趋势1.1 旗袍的演变过程旗袍,顾名思义,是指清朝满人入关前后八旗妇女的衣袍,即以满、蒙为主体的关外妇女的常服。
旗袍的发展历史
总结
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 。改变了中 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 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 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 时不胫而走,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 新女性的典型装扮 。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 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 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 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 女子效仿穿着。
民国之初旗袍开始了悄然过渡和发展。 民国20世纪初, 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 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 历史博物馆,这一切都在为新式旗袍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民 国初期20年代出现的倒大袖与新样式。 民国20世纪10 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旗袍迎来了它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本世纪20年代到 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 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 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民国的30~40年代,旗袍迎来了它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旗袍 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而40年代是其 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旗袍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50年代里,旗袍也有 过灿烂的一瞬间,那是因为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 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 民化。在中国的60年中叶~70年代是旗袍被冷落的 20年。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对传统 民俗文化的一场浩劫,也是旗袍经历的灾难期。 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80~90年代旗袍已是辉煌难再 了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 它,在80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
旗袍的演变-改良旗袍
旗袍的演变-改良旗袍
旗袍起源于京派文化,它在清代主要是旗人所穿之袍,由于现代“旗袍”这个词专指女装,所以又可以说旗袍起源于旗女所穿之袍。
辛亥革命之后,旗人大多都放弃了旗服,故而直到20世纪20年代,旗袍才重新在上海流行起来,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
现代改良旗袍把传统古典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加入色彩、手绘、图案等气息,并融入西式审美观,延伸和并发展了现代改良时尚唐装旗袍,其改良旗袍以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内敛、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
改良旗袍具有平肩翘臀,凹凸有致,改良旗袍充分释放了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尽显典雅、高贵气质;亭亭玉立,窈窕玲珑,它充分展现了女性纤柔曼妙的身姿,如风摆俏荷,雨洒芭蕉,极富古典诗情意韵,它融入刺绣、缀珠、团龙、手绘等中西方元素形式和图案,特具有中国特色和西式审美。
改良旗袍,穿在中国女子身上,那种东方的美、东方的神韵,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旗袍的演变史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中国旗袍的演变史
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事实上,深衣与袍服颇有差异,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逐渐被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行不悖。
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起始多为交领、直据,衣身宽博、衣长至附、袖较肥阔,在袖口处收缩紧小,臂肘处形成圆弧状,称为“袂”,或称“牛胡”,古有“张袂成荫”之说。
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穿着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统治阶层,久而久之蔚成风尚。
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
服饰上的宽衫大袍。
褒衣博带,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
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
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
唐代的胡服也风行一时,胡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与胡妆、胡骑、胡乐同为时人趋奉,可算异域文化一次大面积的流行范例,属于长安街头当年的“舶来品”。
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
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辛亥革命后中国服饰变化探究
民国女装:西式,小皮夹,皮毛质, 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已受到西方文化的 影响,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从家庭走向社 会。
中山装和旗袍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价值观念和 审美习俗,结合中国人穿着的习惯和传统服装的形 式而创制的新服式,在国际上已被视为具有中国气 派的民族服装。所以这是“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
民国初年男子服饰与清
朝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有
马褂和长衫。用作礼服的马
鸦
长 褂、长衫,其款式、质料、 颜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格
片 战 争 前
袍 式。如马褂,一般都用黑色 马 丝麻棉毛制品为之,对襟窄
袖,下长至腹,前襟钉钮扣
褂 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形
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
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
摆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
民国期间,对旧时旗袍的改造从未停止过, 尤其是在上海。如旗袍长短、开叉高低、有袖无 袖、袖之长短等方面,几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 会出现一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又都是跟随着西 方服装变化的步伐。
民国初年,旗袍渐渐受到汉族女子的喜爱, 从此逐渐盛行。30年代初,有人将原本宽宽大大 的旗袍向窄瘦和苗条型发展,以显露女性的自然 曲线之美,原本旗袍长及脚踝,后来开始向上伸 展;而开叉也不断拔高,直至大腿裸露。而且, 对腰围、胸围、臀围这三围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 强调与身体紧贴,务要将人体曲线暴露和刻画至 淋漓尽致,令观者一览无余。有一段时间,左右 的开叉甚至高过腰际。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后流行
(3)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
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 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 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 流。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 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
精品解析: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八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1841年12月,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亚当斯发表演说:“一般的看法都以为争执不过是为了英国商人输入几箱鸦片,中国政府因其违法输入而予以查抄,……这只不过是争端中的一个偶然事故,……战争的原因是磕头(马戛尔尼率来华被要求向乾隆皇帝行跪拜礼)。
”有关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说法正确的是()A. 中英文化观念的差异B. 偶然性因素往往其决定作用C. 为英国的工业品开拓市场D. 中国政府的禁烟行动2. 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下列条款属于该条约内容的是()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允许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④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3. 太平天国在这里留下印记,中华民国的历史从这里开始,日军的暴行在这里警钟长鸣。
“这里”是指()A. 北京B. 天津C. 南京D. 沈阳4. 下面四幅图片是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创办的工业,这次运动是()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 新文化运动5. “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军威。
”邓世昌用热血和生命践行这一誓言是在()A. 虎门战役B. 平壤战役C. 黄海海战D. 威海卫战役6. 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7.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散,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这里的“成功之处”是指()A. 推翻了封建统治B. 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C. 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D. 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8. 晚清状元实业家张謇历经艰辛创办了大生纱厂。
该厂的创办体现当时的社会热潮是()A. 变法图强B. 民主共和C. 民主科学D. 实业救国9. 孙中山评价一场运动时说道: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伤亡枕籍,还是前赴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挡。
旗袍演变史
旗袍演变史旗袍是中国传统的女性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旗袍的演变历史可以追溯至清朝末年,经过不断的改良和发展,如今的旗袍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而且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魅力。
旗袍最早起源于清朝末年,那个时候,旗袍被称为“长衫”或“长袍”,是一种由轻质丝绸或棉布制成的宽袖长袍,主要供清朝贵妇和阶级人士穿着。
这种长衫的特点是贴身修长,领口高而直,袖子宽大,整体线条流畅优美。
这种服饰是以家常服装为基础,经过改良后成为了清朝贵妇的常服。
当时的长衫并没有特别的名称,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才由于改革开放的潮流而开始受到重视。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旧时代的服饰也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西方的文化和服饰也开始渗透到中国,人们开始尝试新的时尚。
在这种背景下,旗袍开始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1924年,由上海女装厂设计师梁思成和陆定一合作设计的“改良中式长衫”问世,这被认为是旗袍的前身。
这种服饰在原有的长衫基础上,引入了西式服饰的设计元素,使得整体款式更加贴合人体曲线,更显得优雅大方。
采用了改良款式的长衫开始在上海滩广为流行,成为时尚女性的首选。
1920年代至1930年代,旗袍得到了更多的关注,逐渐成为了时尚女性的代表服饰。
这一时期,旗袍的款式逐渐多样化,颜色也开始丰富起来,不再仅限于单一的色彩。
设计师们开始尝试用不同的面料和图案进行设计,使得旗袍更具时尚感和艺术感。
此时的旗袍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的束缚,成为了一种外形优美,富有现代时尚感的服饰。
1930年代至1940年代,旗袍进一步演变,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旗袍的设计更加注重个性和独特性,也开始融入了更多的西方元素,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许多知名的服装设计师开始涉足旗袍设计领域,推出了许多经典作品,成为了当时的潮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旗袍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开始逐渐开放向外界,旗袍也开始走向国际。
中国旗袍的起源、历史与发展(二)
中国旗袍的起源、历史与发展(二)【旗袍的历史】民国之初——悄然过渡过的旗袍。
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
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
辛亥革命以"驱除鞑虏"的口号推翻了满话政权,同时也使旗人袍服走向了暂时的沉寂。
三百年来终得一吐的对满族统治政权的不满,使"达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征装束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为绝唱。
1920年前后,新文化运动的春潮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年轻一代显出空前的天真、轻松和愉悦。
这一时期,上海成为以女性妆饰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饰的新颖时髦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时髦女子对政治与服饰流行有着双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装影响,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装"开始流行,女学生与女教师爱着的黑色裙成为时尚。
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黄金时代(i)本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
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黄金时代(ii)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20年代以后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
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使得以后的旗袍始终难以跳出该种廓形,只能在长短、胖瘦及装饰上略作变化而已……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
辛亥革命后中国服饰变化探究
民国女装:西式,小皮夹,皮毛质, 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已受到西方文化的 影响,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从家庭走向社 会。
中山装和旗袍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价值观念和 审美习俗,结合中国人穿着的习惯和传统服装的形 式而创制的新服式,在国际上已被视为具有中国气 派的民族服装。所以这是“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
的马褂、长衫,颜色可以不
拘。
长 袍 马 褂
长 袍 马 褂
男子服饰的变化情况
(1)中西方服装的并存:体现出两种文 化的激烈对抗。
(2)西装的传入与流行的大体情况。西 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而真正流行 开来则是在民国成立以后,具体表现在 两个方面,一是被规定为男子礼服之一, 二是着装人数的增加。
女子服饰的变化
(1)旗袍的流行:旗袍式样在改革过程中抛弃了中 国传统服装宽袍大袖的旧貌,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 味,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它是利用传统 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旗袍的流行 也反映了五四以后,中国民众审美观念在服装方面 的变化。(2)饰品佩戴的特点:辛亥革命后朝着简 约化的方向发展,而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兼具 实用价值的装饰成为时髦女性的爱好。
起初中山装门襟上有 七粒纽扣,孙中山把它改 为五粒,象征五权宪法。 中山装外形对称,大方、 美观、实用、方便,既可 以用高级衣料制作,也可 用一般布料制作,很受群 众欢迎。在孙中山的倡导 下,穿中山装在全国蔚然 成风。今天,中山装仍然 是中国男子最基本的服装 之一,不仅党和国家领导 人穿,而且广大群众也穿。 中山装已经成为世界公认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服。
维,也就是礼、义、廉、耻;有
五个纽扣,象征中华民国五权分
立的政治制度,即行政权、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纺织经济2011年第10期(总第176期)愈平缓;袖窿形状越接近基本袖窿形状,袖山就越高,袖山线曲度也越明显。
前者也是宽松造型的结构选择,后者是合体造型的结构选择。
这也说明越宽松的造型其结构越单纯,越合体的造型其结构越复杂。
男西服袖的结构设计工艺要求都很高,这要求我们整体把握人体结构,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每一步都要追求完美,从而塑造出完美的西服袖。
◆参考文献:[1][日]中泽愈.人体与服装[M].袁观洛.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2]戴建国,等.男装结构设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唐秀梅.关于袖子设计的几点意见[J].成功(教育),2008;(1):241.[4]钟利.西服袖子结构设计新法[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2(1):7-8.[5]胡勇.袖子的造型结构设计[J].辽宁丝绸,2008;(1):22-24.[6]张志斌.袖山、袖型、袖窿之间的关系探讨[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2(5):27-29.[7]余海威.合体袖的样板设计[J].泰山学院学报,2009;31(6):77-81.1“民族服装”概念民族服装是指具有传统民族形式的服装,是民族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反映,体现着民族心理素质。
民族服装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及自然环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
其民族特征主要表现于服装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和服饰件关于辛亥革命时期“民族服装”演化进程的研究*———以旗袍为例张玲(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摘要:辛亥革命时期旗袍完成了他主要的形制演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颇有代表性的女性服饰,堪称民族服装的典范。
她在满族服装原有的形制基础上大胆创新:对内吸收多民族服装文化,对外接受西方的思想。
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受当时中国多种社会文化思潮诸如女权、“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影响,加之国民政府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和各种社会娱乐事业的促进,旗袍由最初单纯的满族服装演变为全民族接受的民族服装。
从20c10s到40s近30年的发展,旗袍完成了她对于民族服装的构建的追求。
关键词:辛亥革命时期;民族服装;旗袍;女权运动中图分类号:TS941.717+.8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0968.2011.10.024Evolution of National Costume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et the Cheongsam as the ExampleZhang Ling(Garment College,Wuhan Textile University,Wuhan430073,China)Abstract:Duringthe1911Revolutionperiod,thecheongsamhasfinisheditsmainshape’sevolutionduringtherecenthistory,whichbecomesthemosttypicalcostume.ThereisnotonlymanycreationsonthebasicshapeofManchuthatabsorbthemultinationalculture,butalsoacceptwesternculture.Affectedbythecurrentsocialandculturaltrends,suchasfeminist,scienceanddemocracy,includingsomepoliciestheNationalGovernmentpromulgateandthepromotionofsocialentertainment,thecheongsamlastlybecomethenationalcostume.From20c10sto40s,thecheongsamhasfinisheditspursuitofnationalcostumeinnearly40years’development.Key Words:the1911Revolution,nationalcostume,cheongsam,feminist收稿日期:2011-07-28*2010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0YJTA60047)。
622011年第10期(总第176期)山东纺织经济等方面。
服装不仅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还是一种政治符号,蕴含着很多的象征性和意识形态背景。
本文所指的“民族服装”是指在多民族的族际社会中,能够作为民族识别或是归属标志的服装,这主要取决于其具有的各种关系的各种具体的情形,作为所属社会生活文化的意义及表现的某些象征性价值和文化意义的社会属性。
2辛亥革命时期旗袍的形制演化“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20世纪初的这首民谣反映出了辛亥革命对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森严的服饰等级制度,剪辫、放足、易服色成为社会的壮举。
在随后的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受其影响,中国的服装在继承原有形制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创新,造就出了这一时期服装演变的典范———中山装和旗袍。
旗袍本是满族女子的服装,在多民族服饰文化的相互借鉴和相互影响的基础上,现代旗袍在满族的传统形制基础上不断改良,成为满汉女性服饰文化融合的结晶。
2.11910年代:初具形制1911年辛亥革命废除了帝制,建立民国,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女子服饰开始走向平民化。
上海的女学生中出现新式的旗袍。
旗袍最初是旗装,特点是宽大,平直,下长至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袖、襟等处绣有宽阔的花边,新式旗袍首先以马甲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稍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取旗人之袍形制去其繁琐,衣领变矮,袍身缩短,减掉长袖,减去镶滚装饰,面料也改为轻薄,多印花。
经过这些修剪,旗人之袍变得精巧、精致、精彩,旗袍将中华女性映衬的非常柔媚。
2.21920年代:西风影响20年代中期以来,受欧美服装影响,宽大的旗袍开始收腰,长度缩短。
1926年旗袍下摆一升再升,至1929年升至膝盖,女子大方地露出她们的小腿。
2.31930年代:“改良旗袍”辉煌发展30年代旗袍大放异彩,进入辉煌时期。
款式有两大特点:中西合璧与变化多端。
种类显著增多,呈现领小、袖小、下摆变化的发展趋势。
先是流行低领,继而流行高领,即使在盛夏酷暑,薄如蝉翼的旗袍仍是必须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
高到直抵颊下,继而至耳,上缀三粒纽扣,衬托出脸型的美丽。
而后盛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不要领子,也是时尚。
①其裁剪颇为的合体,除了两边的开衩外,前后也可开衩,出现了左右对襟旗袍。
领、袖、下摆的变化就更多了,荷叶领、开衩领与荷叶袖、开衩袖等西式服装的装饰大量地运用。
在穿戴方面,旗袍也可以与西式服装搭配,冬季则在旗袍外面搭配裘皮大衣,领袖处加以毛皮饰边,则是为当时的摩登穿法。
30年代末期,出现改良旗袍,借鉴西式的裁剪方法,有了胸省和腰省,旗袍无省的风格格局被打破。
第一次出现了肩缝和装袖。
使得肩部和腋下变得合体。
改良旗袍的出现,使得玲珑有致的女性美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2.4小结旗袍经过20世纪头30年的发展,实现了其到“改良旗袍”的飞速转变。
在汉族与满族的族际社会关系中,成为当时社会的某种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的物质载体。
纵观旗袍的形制演化,主要包括两大方面:2.4.1衣身结构方面廓形由最初的直筒到强调女性腰身的曲线形,同时在裁剪中加入了很多的腰省和胸省的处理,使得衣服更加的合体;衣袖的长度不断变换,从有到无;衣领的高度不断变化,由最初的低领到高领,再到低领,到最后低到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去掉了领子。
总之旗袍在胸部、腰部及领袖方面的改进,强调了女性自然的形体美,自是别有一番风情。
2.4.2整体的装饰方面辛亥革命之后,旗袍已经由单纯的满族民俗服装转变为中华民族服装。
其最初的镶滚刺绣等工艺要求逐步降低,装饰手法由繁到简,衣襟、领袖等处的装饰面积逐步地缩小。
总体而言,旗袍朝向简洁、大方、美观的方向发展。
除了以上两个主要的方面之外,在旗袍的选用面料上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20世纪初,随着海禁的逐步开放,一些欧美的服装面料大量地涌入中国市场,如纱、绉、绸、花呢、棉布等。
其中深受人们喜爱的是阴丹士林和国产的本白或是毛蓝(爱国布),尤其前者在学生当中较为流行。
此外在服饰搭配方面也呈现出多样性与时尚性。
63山东纺织经济2011年第10期(总第176期)3分析辛亥革命时期旗袍广泛流行的原因辛亥革命时期旗袍的演化进程可以说是中国民族服装发展的典范,尤其是“改良旗袍”出现更是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人服装生活发生的重大变化,最终促使它形成的包含多方面的原因,诸如20世纪初中国女权运动,国民政府一系列法律的颁布,“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影响,戏剧、电影、音乐等社会娱乐的促进等方面。
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碰撞,造就了中国服装的革新发展。
旗袍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由单民族服装向全民族服装发展,最终得到了国际社会和周边民族的认可。
4旗袍演化形制下反映的民族服装的发展服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汉服”被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服装而存在。
旗袍抑或是中山装经常会被划归到“民族服装”之外。
但是在笔者看来,她们的形制演化进程都较为明确地表达了其对“民族服装”的构建的追求,无论是从基本的原形构建抑或是随后的形制演化。
4.1现代旗袍是在满足传统的形制基础上的改良与发展,继承了满族旗袍的优良的文化底蕴旗袍在其发展过程当中实现了由单纯的满族服饰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共享的服饰,逐步成为中国女性的颇有代表性的服装,实现了由单纯(满族)的“民俗服装”到(全中国)“民族服装”的转化,具有中华民国的“国民文化”的属性。
故而在文化属性上,我们可以将现代旗袍划归为“民族服装”。
4.2现代旗袍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即社会意识旗袍本身包含很多文化底蕴,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存在,她反映了那个时期中国女权运动发展、女性社会解放运动及对封建服饰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发展中,受“周礼”和“程朱理学”等封建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服饰被冠以崇尚“男权”、“皇权”、“男尊女卑”,对女性服装施加“禁欲”的色彩,要求女性服饰极大限度地遮盖身体,将女性的完美躯体包裹在森严的服饰等级之中,只是通过一些不明确的色彩、纹样等来区分。
现代旗袍讲求对女性身体的极大展现,低领或是无领、短袖或是无袖、高开衩等将颈部、臂部、腿脚部从包裹的服饰中解放出来,加之旗袍本身对于女性的胸腰臀等部位的完美呈现,彰显出女性的健康、进取、美丽、富有魅力的价值内涵,是对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的“禁欲主义”思想的一种反抗,堪称民国时期新女性的代表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