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日语谚语的不可译性
日语谚语的翻译
浅议日语谚语的翻译一、概述谚语是指在民众中广泛使用的一些经典的固定语句。
这些语句虽通俗易懂,却能在浅显的字里行间阐释出深刻的道理。
谚语将人们在生活劳动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与智慧融入其中,使其富有较强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并且,谚语在长期使用中经过千锤百炼,表面形式上呈现出词语使用精炼、韵律和谐等特色。
日语谚语被称为「諺」(「諺」その国の民衆の生活から生まれた教訓的な言葉新明解国語辞典(第五版)),是日语中一个比较独特的语类族群。
从总体上看,它类同于中国的谚语,只是其涵盖面更广。
其中包括了中文中的成语、俚语、警句、歇后语等。
例如:(1)渇して井を穿つ(临渴掘井)(2)瓜田に履を納ず(瓜田不纳履)(3)木に竹を接べ(驴唇不对马嘴)虽然如此,在日文中仍使用“諺”这一汉字来标记,因此本论为方便起见,仍采用日语谚语这种说法。
日语的谚语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直接来源于中国,是中国成语、谚语的复制品,堪称中国文化的舶来品。
在过去的中日文化交流中,它们被传到了日本,作为至理名言,逐渐地为日本人所认同,并被记录保存了下来而流传至今。
例如木に縁りて魚を求む(缘木求鱼)。
第二类的日语谚语则不妨称之为高度本土化的日式谚语。
这类谚语属于日本人自己的创作。
它们原生并滋长于日本的文化土壤,有的传承于民间的口语,有的脱胎于文学作品。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经反复提炼,最终定型。
它们不仅比喻生动、富有哲理,而且朗朗上口、易于传诵,是日本宝贵的文化财富,但是由于道德伦理规范和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以及思维方式和语言风格的差异,应该说,这一类日语谚语的汉译处理确有一定的难度。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广大日语学者研究的不断扩充和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关于日本谚语的中文翻译的工具用书出现。
这些词典词条更加丰富,译案更趋成熟,有的还配有例句,对准确理解,正确使用日谚很有裨益。
这些专门词典的问世,为全面了解、学习、研究日谚提供了方便。
在阅读和使用这些工具书时我们不难发现,对日语谚语进行汉译时,译者应当适当地通过再创作,生动地再现原文的内容与形式,使内容与形式这对矛盾在译文中得到辩证的统一。
日语谚语大全1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1据护过生高管产中线工资敷艺料设高试技中卷术资0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高与中中带资资负料料荷试试下卷卷高问总中题体2资2配料,置试而时卷且,调可需控保要试障在验各最;类大对管限设路度备习内进题来行到确调位保整。机使在组其管高在路中正敷资常设料工过试况程卷下中安与,全过要,度加并工强且作看尽下护可都关能可于地以管缩正路小常高故工中障作资高;料中对试资于卷料继连试电接卷保管破护口坏进处范行理围整高,核中或对资者定料对值试某,卷些审弯异核扁常与度高校固中对定资图盒料纸位试,置卷.编工保写况护复进层杂行防设自腐备动跨与处接装理地置,线高尤弯中其曲资要半料避径试免标卷错高调误等试高,方中要案资求,料技编试5术写卷、交重保电底要护气。设装设管备置备4线高动调、敷中作试电设资,高气技料并中课术3试且资件中、卷拒料中包管试绝试调含路验动卷试线敷方作技槽设案,术、技以来管术及避架系免等统不多启必项动要方方高式案中,;资为对料解整试决套卷高启突中动然语过停文程机电中。气高因课中此件资,中料电管试力壁卷高薄电中、气资接设料口备试不进卷严行保等调护问试装题工置,作调合并试理且技利进术用行,管过要线关求敷运电设行力技高保术中护。资装线料置缆试做敷卷到设技准原术确则指灵:导活在。。分对对线于于盒调差处试动,过保当程护不中装同高置电中高压资中回料资路试料交卷试叉技卷时术调,问试应题技采,术用作是金为指属调发隔试电板人机进员一行,变隔需压开要器处在组理事在;前发同掌生一握内线图部槽纸故内资障,料时强、,电设需回备要路制进须造行同厂外时家部切出电断具源习高高题中中电资资源料料,试试线卷卷缆试切敷验除设报从完告而毕与采,相用要关高进技中行术资检资料查料试和,卷检并主测且要处了保理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用日语表达中国谚语
中日谚语之间的关系大致分成两种:1、直接把中国的谚语翻译成日文。
如:“百闻不如一见”----「百聞は一見に如かず」2、中日两国的谚语各不相同,但其含义相同。
如:“歪打正着”----「怪我の功名」对第一类不必做任何解释,而对第二类,则有时要进行必要的说明。
还有一些很难找到合适的对应谚语,但它有特别之处,也适当地进行介绍。
第一类:0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は藍より出でて藍より青し」02、“光阴似箭”----「光陰矢の如し」03、“滴水穿石”----「雨だれ石を穿つ」04、“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一を知り二を知らず」05、“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葉落ちて天下の秋を知る」06、“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の計は元旦にあり」07、“岁月不待人”----「歳月人を待たず」08、“养子方知父母恩”----「子をもって知る親の恩」09、“知子莫若父”----「子を知ること父に如くはなく」10、“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の堤も蟻の穴から」11、“条条道路通罗马”----「総ての道はローマに通ず」12、“脍炙人口”----「人口に膾炙する」13、“笑里藏刀”----「笑中に刀あり」14、“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前門の虎、後門の狼」1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の道も一歩より起こる」16、“一贫如洗”----「赤貧洗うが如し」17、“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者の覆るは後車の戒め」18、“有备无患”----「備えあれば憂いなし」19、“隔岸观火”----「対岸の火災」「川向いの火事」20、“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れる水は腐らぬ」21、“快马加鞭”----「駆け馬に鞭」22、“恩将仇报”----「恩を仇で返す」23、“子女不知父母心”----「親の心子知らず」24、“照猫画虎”----「猫を真似て虎を描く」25、“一丘之貉”----「一つ穴の狢」26、“放虎归山”----「虎を野に放つ」27、“遂二兔者不得其一”(鸡飞蛋打)--「二兎を追う者は、一兎をも得ず」28、“画饼充饥”----「絵に描いた餅」29、“雨后春笋”----「雨後の筍」30、“一箭双雕”----「一石二鳥」3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蚌の争い、漁夫の利となる」32、“一将功成万古枯”----「一将功成りて万骨枯る」33、“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言うは易く、行うは難し」34、“以毒攻毒”----「毒を以って毒を制す」35、“为国捐躯”----「国の為に命を捨てる」36、“无计可施”----「施すすべがない」「もはや策の施しようがない」37、“光是嘴上说漂亮话(只说不练)”----「口先だけ綺麗なことを言う」38、“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言うは易く,行うは難し」第二类:01、“垂头丧气”----「青菜に塩」02、“功到自然成”---「石の上にも三年」03、“满瓶不响,半瓶叮当”---「空き樽は音高し」04、“火烧眉毛”---「足下に火がつく」05、“马后炮”------「後の祭り」“事后搞庆祝活动”06、“八九不离十”------「当たらずと言えども遠からず」[解释]:「当たる」是“说准了”,它的否定是「当たらず」;「とも言えども」是“虽然说是”;「遠からず」是“远”的否定,这是古语说法,和「遠くない」相同。
日语谚语汉译论文
浅析日语谚语的汉译【摘要】谚语作为人类语言的精华,是人们通过千百年不断的实践继而总结经验,它是人类语言的一种特殊的载体。
由于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中存在的广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给日语谚语汉译的过程带来了困难。
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译者在进行日语谚语汉译的时候要从日语的语言特点出发,分析谚语中的深层次的结构关系,从而使译文更加地传神达意。
本文将从中日文化特点和习惯出发,探讨进行日语谚语汉译的时候通常所采用的方法,并指出日语谚语汉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日语谚语、汉译、文化【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谚语是人们历经长时间的实践经验从而总结出来的短小精悍的句子,它虽然有时候表达的只是一些很平常的生活琐事或者生活道理,但是它用很简练的文字和生动的比喻表达出很强的寓意,使人读后回味无穷引发思考和启示。
正是因为谚语有了这样的特点,所以谚语的适用性和传播性非常的广泛。
日本早在江户时代就诞生了很多的谚语,在《岩波国语辞典(第三版)》的记载中,谚语被定义为“諺( ことわざ) :昔から言い伝えてきた訓戒?風刺などを内容とする短い句。
一、日语谚语汉译主要方法日本名族跟汉语民族在文化上有很多的共性,这使得两国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者现象所产生的感受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这种相似性有可以延伸为一直相对性,这种相对性让日语谚语跟汉语谚语在翻译中更加贴切,缩小了隔阂。
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中华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才形成的,从日语谚语就可见一斑。
例如,日语里有个谚语是“己の欲さぜる所は人に施すこと勿れ”,这个谚语其实在汉语里面就有非常对应的汉语谚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这种日语谚语的汉译方法叫做对译法,它是日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之间的一种非常理想的翻译法。
当然,既然日本文化和汉语文化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也就免不了有很大的差异性。
民族之间多种多样的文化特点造成了两国人民在生活习惯、到的准则以及宗教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
日语惯用谚语
日语惯用谚语日语惯用谚语集合学习日语怎能不知道日语惯用语呢?日语惯用语是日本民众在漫长的语言文化生活中逐渐创造并丰富起来的。
它不仅在表达形式上生动、活泼,而且也形象地反映出日本民众的生活情趣、时尚以及他们的思维习惯,是日本的`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比如汉语中的“敲竹杠”、“放空炮”、“穿小鞋”、“墙头草”、“空头支票”、“吃软不吃硬”、“高不成低不就”,就是惯用语。
今天店铺挑选了一些日语中常用的惯用语、谚语,附加例句并配有参考译文,方便大家学习。
希望能帮助大家。
1.相性がいい//投缘,性情相投★あの二人は相性がいい。
/那两个人很投缘。
★私はここのグラウンドとは相性がいいんだ。
/我适合在这个场地比赛。
2.異を唱える//提出异议,唱反调【同义词】異を立てる★論文の内容に異を唱える。
/对论文的内容提出异议。
★コぺルニクスは天動説に異を唱えた。
/哥白尼对天动说提出了异议。
3.鵜の真似をする烏//乌鸦学浮水,东施效颦★プロ選手の真似をしても鵜の真似をする烏でしかない。
/模仿职业选手也只能是乌鸦学浮水不知深浅。
★鵜の真似をする烏のような人はなかなか個性がないね。
/盲目模仿别人的人太没有个性啦。
4.亀の甲より年の功//姜还是老的辣,年老阅历多★亀の甲より年の功、ここはあの人に任せておきなさい。
/姜还是老的辣,这里就交给他吧。
★亀の甲より年の功、年長者の言うことは聞くものだ。
/年老阅历多,长辈的话应该听。
5.草木も眠る//夜深人静★草木も眠る丑三つ時。
/深更半夜。
★草木も眠る頃になって起きた。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起床了。
6.世間がうるさい//人言可畏★世間がうるさいから、そんな家の恥になるようなことはしないでくれ。
/人言可畏呀,不要干那种使家门蒙羞的事。
7.虎に翼//如虎添翼【同义词】鬼に金棒、獅子に鰭★あの横暴な専務が社長になるとは、まさに虎に翼だよ。
/那个蛮横的专务董事当上了总经理,那就是如虎添翼呀。
8.犬猿の仲//(比喻相互间的关系)水火不相容【同义词】犬と猿の仲★北村と坂口は犬猿の仲だ。
汉语谚语和日语谚语比较研究[论文]
汉语谚语和日语谚语的比较研究谚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人类智慧的闪光,是各民族文化的浓缩。
通过对日语谚语翻译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从中折射出中日两国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谚语翻译文化差异比较研究谚语是人民大众根据自己长期生活的经验创造出来,并经过千万人的传诵、锤炼、加工完善而流传于世的。
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使谚语更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要把语言凝炼、富于表现力的汉语谚语译为符合日本民族表达习惯的日本谚语时,首先要深入了解汉语谚语的潜在含义。
另方面要选用最能贴切地表现汉语意义的日本谚语。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深入地研究汉语谚语及日本谚语表现的相同处与不同处,从而使译文更加妥当。
一、日语谚语的翻译方法1.直译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我国文化传到日本后,日本人不仅利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谚语,其日语表达或是原封不动地照搬汉语,或是删减、增加、更改个别字,或是根据日语的表达方式借用汉语相应谚语的部分用词或通过释义创造出来,因此这些谚语在形式虽然与汉语不尽相同,但意思基本上是完全对等的,此类谚语在翻译时可采取直译的方法。
2.意译日本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谚语。
此类谚语的构成受到了日本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此类谚语如果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译成汉语的话,有时会使中国读者无法理解或接受。
这时就不要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对等而影响内容的正确表达,而应该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其喻意翻译出来。
3.等值译法如直译和意译一样,等值译法也是日语谚语翻译时常被使用法。
等值译法又常被称为借用法、代替法或对译法,是将源语谚语翻译成与目的语相似或意思相近的谚语。
有一部分的日语谚语与汉语谚语无论在文化内涵、形式还是感情色彩等方面都很相似,这时若采用等值译法,保留源语的风格和形式,较易为读者所接受。
连日本人都会用错的谚语
连日本人都会用错的谚语
日语里有很多谚语或者是惯用句连日本人也往往会搞错它们的本意。
所以,我们在学习日语时,一定要真正了解其本意才可以使用,否则会闹出笑话。
〇蛙の子は蛙(かえるのこはかえる)
日本人在夸奖体育很好的父母的孩子运动细胞也很发达时,经常会说:蛙の子は蛙(青蛙的孩子是青蛙)。
其实说话人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类似于中文里的“有其父,必有其子”。
但是,很多日本人都不清楚,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用法。
“蛙の子は蛙”的意思是“平凡家庭中的孩子果然很平凡”,这句话听起来稍微带贬义,所以其本意并不是夸奖别人的。
〇鳥肌が立つ(とりはだがたつ)
在看日本电视节目时,出现感人场景或者深受教育的时候,有些主持人往往会说:鳥肌が立った。
中国人对此错误用法应该十分了解。
中文直译就是“让人起了鸡皮疙瘩”,这样的句子本来是表示寒冷和恐怖,似的身体紧缩或者颤抖时使用的。
用来表示厌恶还可以,用作感动时的话语,未免有些不尊重对方了。
〇流れに棹さす(ながれにさおさす)
“棹”是指在行船时使用的长棒。
因而“流れに棹さす”的意思是顺流撑篙,是说从上游往下游,顺流而行,引申为“顺应时代的潮流”的意思。
可是现在在日本,很多人误以为“流れに棹さす”是“逆流而上”的意思。
从报纸杂志,网络电视上经常能够发现类似错误的用法。
中日谚语对比研究
直译与意译的选择: 根据上下文和语境, 选择合适的翻译方 法
直译与意译的优缺 点:直译可能失去 原文的韵味,意译 可能失去原文的准 确性
归化与异化
归化:将源语中的文化元素转化为目标语中的文化元素,使目标语读者更容易理解
异化:保留源语中的文化元素,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感受到源语的文化特色
归化与异化的选择:根据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程度,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中国谚语:注重家庭伦理,强调孝道、 亲情、友情等
日本谚语:受海洋文化影响,强调冒 险、创新、合作等
03
中日谚语的表达方式
章节副标题
语言结构对比
中文谚语:简洁 明了,注重寓意, 多用四字成语
日语谚语:注重 语法结构,多用 敬语和自谦语
中文谚语:多用 比喻、拟人等修 辞手法
日语谚语:注重 逻辑关系,多用 并列、转折等连 接词
媒体: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传播中日谚语 交流活动: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如中日文化交流节等,传播中日谚 语
跨文化交流的意义
增进理解: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
促进合作:通过跨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丰富文化:通过跨文化交流,可以丰富本国的文化,促进文化的多 样性和繁荣 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跨文化交流,可以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增强国际影响力
日本谚语:多用典故、成语等修辞手法,富有文化底 蕴,寓意深刻
语义理解与运用
中日谚语在表达 方式上的差异
中日谚语在语义 理解上的不同
中日谚语在运用 上的特点
中日谚语在文化 交流中的作用
04
中日谚语的翻译技巧
章节副题
直译与意译
直译:忠实于原文, 保留原文的语言风 格和表达方式
浅谈中日谚语对比研究 毕业论文
浅谈中日谚语对比研究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题目:浅谈中日谚语对比研究学号:学生姓名:专业班级:主要任务:1.收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数据2.研究文献资料,选定毕业设计题目3.撰写开题报告4.撰写论文5.结合指导老师意见修改论文6. 定稿需要提交的文档:1.开题报告2.任务书3.文献综述4.毕业论文发出任务书日期:完成期限:指导教师:系部主任: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学习和研究谚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
谚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它包含着人们的生活、智慧以及丰富的情感。
同时,它凝聚着人们文化的精髓、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中日隔海相望,在文化的各方面相互影响,因此谚语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众所周知,随着汉字和儒学传入日本,许多谚语也随之而入,通过日本人使用谚语的调查来看,这个话题非常值得研究。
在本文中,我是如此架构的:首先,第一章是序论,主要阐述了该论文的选题动机以及明确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同时简述了以前对谚语研究过但至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其次,第二章中对中日谚语定义以及它们的惯用句意向作以对比。
另外,第三章中分别详细阐述了中日谚语对比研究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之处,并且对本章节作以归纳总结。
最后,第四章中对本论文综合性考察,总结出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并作出结论。
同时在最后一章中对于谚语又提出了独特吸引人的两个话题,并且希望将此话题作为以后的课题,进一步深入探讨。
中日两国因地理位置、环境、世界观的不同,谚语也是有所差异,希望以上研究对今后的谚语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中日对比;谚语;文化;惯用句;中日谚语异同点- I -浅谈中日谚语对比研究要旨諺は一つの民族の集団の知恵の結晶で、言語の精華である。
諺を学んで研究して私達に一つの民族の歴史の文化と風俗習慣を理解するように助けることができる。
諺は人々が日常生活の中で総括したので、それは人々の生活、知恵と豊かな感情を含んでいる。
解析日语中的常见谚语与成语
解析日语中的常见谚语与成语日语中的谚语和成语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悠久而丰富,在日语表达和交流中使用广泛。
本文将解析一些常见的日语谚语和成语,带您一窥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
1. 一期一会(いちごいちえ)这是一句非常著名的日语谚语,意为“一遇即珍惜”,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每次相遇都是独特而宝贵的。
这一谚语体现了日本人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喜好独特的瞬间。
2. 百聞は一見に如かず(ひゃくぶんはいっけんにしかず)这是一句成语,意为“百闻不如一见”,强调亲自经历的重要性。
这句成语告诉我们总结别人的经验是不够的,只有亲自经历过,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
3. 談虎色狼(たんこじきろう)这个成语源自中国,意为“凭一己之力战胜强敌”。
在日本,这个成语也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单枪匹马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4. 一目瞭然(いちもくりょうぜん)这是一句常用的成语,意为“一眼就了解”,用来形容清晰明了的事物或观念。
当某事一目了然时,我们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表达。
5. 三日坊主(みっかぼうず)这个谚语用来形容某个人的兴趣或决心只持续很短时间。
它字面意思上是指“三天的和尚”,因为传统上新出家的和尚经常只坚持三天就放弃。
6. 虎穴に入らずんば虎子を得ず(こけつにいらずんばこじをえず)这个成语直译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意为不冒险就无法获得成功。
它表达了冒险和尝试在取得成就和成功中的重要性。
7. 石の上にも三年(いしのうえにもさんねん)这个谚语形容了一个人通过坚韧不拔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最终能够克服困难和迎来成功。
它告诉我们要有耐心和毅力,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
8. 前人の失敗を繰り返すな(ぜんじんのしっぱいをくりかえすな)这句箴言意为“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辙”。
它告诫我们从前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9. 案ずるより生むが易し(あんずるよりうむがやすし)这是一句常用的成语,意为“比担心还容易”。
它传达了一个信息,就是行动比担心更容易,当面对困难或问题时,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它们。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中日两国是我国的友好邻邦,两国的文化在许多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联系。
中日的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是体现两国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谚语是一种语言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独特表达方式,它集中了一国文化的智慧和思想,反映了民族精神和生活态度。
在中日两国的谚语中,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异同之处。
本文将从中日谚语的特点、文化背景及谚语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一、中日谚语的特点中文谚语在长期的漫长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聪慧和智慧。
中文谚语常常是用简短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具有哲理的观点,它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形象和富有音韵的语言,简练地表达出一种哲理,以极短的文字,确是大智慧之卓越表达。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众人拾柴火焰高"等谚语,表达了中国人对群体合作与拼搏奋斗的重视。
日语谚语在日本的日常用语中非常常见,它反映了日本人民的成语和言行技能。
日语谚语精炼、生动、形式多样、表达力强,它通常取于古典文学、宗教和民间传统。
日语谚语常常给人以启迪和反思,表达出日本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心灵的追求。
"七転び八起き"(七次摔倒,八次起来),"猿も木から落ちる"(猴子也会从树上掉下来)等谚语,都是富有文化内涵的日式哲理。
二、中日文化背景的异同1.中文谚语的文化背景三、谚语对生活的影响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许多有关于生活的智慧,这些智慧都反映在中国的谚语中。
中国的谚语通常是富有民间智慧和聪慧,它们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谚语,表明了中国人对领导者的重视和依赖。
日本人民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也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智慧和观点。
日语谚语富有哲理和深刻的表达方式,它们对日本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勇者大胆、暗雲の来る曙”(勇敢者胸怀大志,预感到不祥之兆),以及“志が高く、道より遠く”(心有恒则事竟成),这些谚语都反映了日本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观点。
中日谚语比较视域下日本人的自然观
中日谚语比较视域下日本人的自然观作者:陶云静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6年第4期陶云静(西藏民族大学,陕西咸阳712082)摘要:由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中日谚语所表达的意义具有相似性,除社会生产方式不同外,地理区位、生态气候、物种分布等自然因素的差异也使得两国的谚语在表达方式、喻体象征物上存有差异。
日本谚语中海岛文化、盛产的樱花和爱护动物以及天人合一等内容和谨慎、精小、具体等形式就集中展现了日本人的自然观。
关键词:谚语;日本;自然观;中日比较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4.051中图分类号:H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4—0171—03投稿日期:2015—12—03作者简介:陶云静(1989-),女,甘肃临夏人,西藏民族大学,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日汉同声传译。
一般来说,所谓谚语就是经人们世代传承所形成的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富有深刻含义的定型化语句。
虽然不同的国家都有各类谚语,但总体来说,谚语具有短小、意味、风趣(即3S,shortness,sense,and salt)三个特征。
根据产生和流传时代(古谚和今谚)、地域语言(官话谚语和方言谚语)、行业(农谚和渔谚)和作用(讽颂性谚语和经验性谚语)等,可以将谚语分为不同种类。
同样,也可以划为社会生活类、自然现象类两个基本类别。
汉文化圈中的中国和日本就有丰富的谚语。
以往的中日谚语研究,已对两国谚语的起源、韵律、节奏、构造、互译等进行了探讨。
然而,对比中日自然类谚语的喻体,不难发现日本人有着独特的自然观。
一、日本谚语中的海岛文化首先,相较中国,日本有诸多关涉海洋的谚语。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人们的生活与海洋密切相关。
日本是世界上渔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海洋文化已经渗透到日本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谚语也不例外。
比方说汉语谚语“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这句话说成日语就是「鯛の尾より鰯の頭」。
浅谈日语谚语翻译的方法
浅谈日语谚语翻译的方法提要: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比喻形象,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跨越这些障碍,实现翻译上的对等,尤为困难。
本文拟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日语谚语的翻译方法进行总结和探讨,提出以下几种翻译方法:异化法、归化法、异化兼归化法、对等翻译法、还原法。
以期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关键词:谚语;异化;归化;对等;还原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就是在接受语中寻找和原语信息尽可能接近的对等的话语,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
换句话说,翻译就是使译文的读者感受理解原文的程度能够基本对等与原文读者感受理解的程度。
这种对等不仅包括内容上的对等,还包括尽可能形式上的对等。
译文做到了这种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等,才能真正到达翻译的理想王国。
根据奈达的这一理论,本文把民族语言中的精华——谚语,翻译方法做一下粗浅研究。
日语中的谚语有的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有的内涵丰富,含蓄委婉,需要联想方可理解。
形式讲究工整对称,音节优美,韵律协调,郎郎上口。
这些特点使的谚语的翻译难与一般的语言。
因此,尝试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进行日语谚语的翻译。
一、异化法异化法,也就是直译法。
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情况下,在译文中保留谚语本身的民族特色,语言风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
下面试举几例说明用异化法把日语谚语翻译成汉语。
例1江戸の敵を長崎で討つ东京的仇在长崎报用异化法完全保留了原文的意想。
汉语中有一句相近的“张三的仇报在李四身上”,虽然也可以用来对译,但不如用异化法更接近原文意象。
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交流的广泛深入,现代的人对东京和长崎也并不陌生,能够接受。
例2盆と正月が一緒に来たよう新年正赶盂兰节新年和盂兰盆节是日本的两大传统节日,学校、公司都放假,人们可以回乡探亲访友,参加庆典或祭祀活动,也可以利用假期休闲旅游。
形容双喜临门。
译文“新年正赶盂兰节”,从而使接受者了解了异国风情,丰富了文化见识。
日汉翻译中实践层面的不可译因素
张 俊 跃
( 京大学 金陵学院 外语 系, 苏 南京 南 江
摘 要 : 者 所 接 触 到 的是 两 种 具 有 不 同 文 化 背景 和 国 译 民心 理 的 文 字 . 此在 两 者 之 间的 转 换 过 程 中 . 然 会 遇 到 可 因 必 译 性 与 不 可译 性 的 问题 。本 文从 翻 译 实践 的 “ 可 译 因素 ” 不 层 面着 手 , 通过 诗 歌 的 翻 译 、 殊 词 语 的 翻 译 特 流行 语 的 翻 译 、 现 实生 活 差 异 、 文化 差异 等 方 面对 这 一 问题 加 以探 索 。 关 键 词 : 译 不 可 译 差 异 翻
一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果 有 日本 人 独 创 的汉 字 或 者有 假 名 的 , 般 应 该 加 注 , 则 会 一 否 使 人 迷 惑 不 解 。 如 “ 浜 ” 般 按 习惯 译 成 “ 滨 ”而 不 译 成 比 横 一 横 , “ 浜 ” 这 是 因 为 “ ” 日语 简 化 字 , 繁 体 字 为 “ ” 而 横 。 浜 为 其 演 , “ ” 演 的汉 语 简 化 字 为 “ ”所 以 “ 浜 ” 译 成 “ 滨 ” 滨 , 横 汉 横 。 再 比如 风 靡 一 时 的 日本 电 视剧 《 阿信 的故 事 》 译 法 。原 的 文 “ L尢 ” 汉语 中有 两 种 译 法 , “ 挡 , 即 阿信 ” “ 和 阿辛 ” 。但 是 作 者 桥 田 寿贺 子 本 人 说 过 这 样 一 段话 :剧 本 名 不 用 汉 字 而 用 假 名 , 因为“ 是 L尢 ” 个 音 寄 托 了对 女 主 人 公 无 限 的热 爱 和 赞 这 美 , 非 一 个 汉 字 可 以 表 达 。这 个 “ 远 L允 ” 既是 表 示 忍 耐 ( 日语 为 “ 抱 ” 的 “ ” 又 是 真 心 待 人 的 “ ” “ ” 同 时 , 还 辛 ) 辛 , 真 和 心 , 它 是 相 信 的 “ ” 前 进 的 “ ” 创 新 的“ ” 因 此 , 用 “ ” 信 , 进 , 新 。 选 信 或 “ ” 都 有 欠 全 面 。于 是 又有 人 主 张 译 成 “ x ” 这 个 确 实 辛 , 阿 i 。 n 也 有先例 , 比如 鲁 迅 先 生 的名 篇 《 Q 传 》 属 此 类 , 用 在 阿 正 即 但 翻译上 , 总让 人 感 觉 有 些 不 伦 不 类 。 因为 汉 语 中没 有 类 似 日 正 语 假 名 的表 音 文 字 .所 以在 翻译 上 就造 成 了 一 条 难 以 逾 越 的 鸿沟 。 谚 语 、 语 、 用 语 的 翻译 , 先 要 做 到 达 意 , 把 它 们 本 成 惯 首 要
浅论俳句的不可译性
功能是 可 以翻译 的, 文化功 能有 一部分可以翻译 , 语言的艺术功能是该
语 言所独有 的一种深层特 征 , 具有不 可译性 。而 俳句本身 就是一种语 言 的艺术 表现手法 , 单 就其俳句语 言 中所表述 的事像本身 是可 以翻译 的, 而其中所凝练的 民族性的艺术则是无法翻译的。 世 界上不 存在完全相 同 的两 片树叶 , 文化 的民族性决 定了文化 的 唯一性。一事物在转化 为另一事物的同时必然伴随着能量 的增减 。因 此我们可 以说世界 上根本不存在 原汁原 味的翻译作 品, 有的只是尽 可 能地尊重 、 模仿 、 接近原 著的译 著 , 这是一个极限 , 无穷尽却永远不可达 到。然而 , 这或许也正是翻译研究本身的魅力所在 。 2、 俳旬 的独特性 俳句是 大和 民族用 一句话来 表达思想 的一 种特殊形式 , 它 以短 小 精悍 的形 式容纳 了 日本 民族 的精 神 , 被称 为是世界上最 短的诗 。无 论 在形式上还是在 内容 的表达上 , 俳句都有着 自己的独特性 。 在形式上 , 俳句共有 十七个音节 、 分为“ 五、 七、 五” 三句构成 , 这 是 俳句创作 最基本 的规则 。除 了有 音韵 的限制 之外 , 一般 每个俳句 中都 必须至少 要有一个 “ 季语 ” 。 “ 季语” 是指 大家约定俗成 的用来表示该 俳 句季节性 的字词 , 比如“ 行水 拾 ' 二 各 L 虫 声 ” 中 的“ 虫 声 ( 虫 子 的 叫声 ) ” 、 “ 春雨 降 6 匕 屯知 牛 目汇” 中 的“ 春雨( 春 雨) ” 。俳旬 中也 经常会有 “ 切 字” 的出现 , “ 切字 ” 是 指俳句断开 的标志 性词语 , 比如 “ 行 <春 岛鸣 墨角 目e 土” 中的“ ” 。对于俳 句 的译 文, 是 否需 要严格 遵守原俳句 的形式之美 , 虽然是仁者 见仁 , 智者见 智 的问题 , 但若将诗歌 翻译成流水账似 的语 言也未免太牵强 。 在 内容上 , 俳 句经常选择 一个简单而 又感受性极 强的场景 或者是 事情来 表达某 一种 心情 。因此 , 对 于一个俳句 , 这1 7 个 文字并非 是简 单的1 7个文字 , 而是深深扎 根于 日本文 化的 1 7 个文 字 , 而读者 所能感 受到 的也 并非仅仅是 1 7 个 文字本身所能带 给读 者的信息 , 而是 埋藏在 这1 7 个 文字 背后 的那 深深 的大和文化 的某一个 侧面 。可以说俳 句是 日本文化之魂 。
浅谈日语里的四字成语谚语
浅谈日语里的四字成语谚语作者:贾凤伦来源:《科技资讯》 2014年第31期贾凤伦(烟台南山学院人文学院外语系山东烟台 264000)摘要:成语谚语用字精炼、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有哲理、含义深刻的语言单位。
日本人除借用了很多汉语成语谚语外,自己还创造了大量的成语谚语(俗称和制汉语成语谚语)。
该文就这两类成语谚语的出处、典故、喻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成语谚语出处典故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243-02在古代,利用中国汉字,日本人不但创造出了本国文字,大量的汉语词汇也被其吸收了,汉语成语以及谚语就包括在其中。
像“一气呵成”、“大器晚成”等,是直接借用的汉语成语谚语,书写形式和意义与汉语完全保持一致。
但像“海千山千”这类成语,却不能直接翻译成“千海千山”、而应翻译成“老奸巨滑”,因为这是日本人自己创造出来的,与汉语有着不同的比喻体和典故出处,在翻译成汉语时,应找到汉语成语意思相同或者相近的,在找不到相同或者相近的汉语成语或者谚语是,可以意译出来。
本文就成语和谚语的典故出处以及用法做如下介绍。
1 汉语成语和汉语谚语汉语成语谚语,文字简练、喻意深刻、富有哲理,深受日本人的喜爱,像“温故知新、唯唯諾諾”等日语成语谚语,不但表达形式与汉语没有区别,连其意义和汉语也完全一样。
日语吸收汉语成语谚语的这种形式就是直接借用汉语的。
在日本的很多文章、报刊里面,汉语成语和谚语非常常见,已成为日语不可或缺的语言组成成分。
请看下面例子。
(1)大器晚成(日)─大器晚成(汉)。
〇この選手などは典型的な大器晚成型です。
ようやく最近になって実力を発揮してきました。
/这个选手属于典型的大器晚成型,最近终于把实力发挥出来了。
(2)天真爛漫(日)─天真烂漫(汉)。
〇あの人は実に天真爛漫な性質で気持のよい人です。
/那个人天真烂漫,性格开朗。
(3)温故知新(日)─温故知新(汉)。
浅谈日汉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及翻译方法
浅谈日汉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及翻译方法作者:夏子茵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7期摘要:翻译使世界上操着不同语言的人们能够广泛交流。
但是由于国与国之间存在着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习惯。
这些异文化及语言习惯使得翻译无法做到绝对对等。
在翻译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失”。
这些“损失”便是本文中提到的“不可译现象”。
随着人们对语言和文化的不断研究,现如今人们不再片面的强调翻译是否可能。
因此,笔者以汉译汉语中的部分熟语为研究对象,旨在找出如何将这些翻译中存在的不可译现象变为可译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不可译性;异文化;语言习惯;熟语;翻译方法一、引言近几年,随着对翻译的不断深入研究。
翻译过程中的不可译现象,很多学者都做了相应研究。
刘振江从英语语言形式本身充当内容和对内容不可替代的修辞作用两方面说明了翻译的不可译性。
周玉忠认为虽然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影响会造成翻译的不可译性,但其大多都是相对的,纯属绝对不可译的只是少数。
王斌根据英国语言学家、翻译家卡特福德的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将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作为研究的基准并分别提出了翻译策略。
以上的三名学者都承认翻译的不可译性且从不同的角度出發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其的应对方式、翻译方法和策略进行了研究。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三位学者的共同点如下:1.都承认翻译的不可译性。
2.都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对翻译的不可译性进行了研究。
3.都是从英汉互译的角度总结了研究策略和方法。
由此可知,对于日汉翻译的不可译性研究较少,且不充分。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不同,英汉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不能够完全支撑日汉翻译。
为此,笔者将从日汉的角度进行研究。
并以日译汉语中的部分熟语为例,浅谈这些不可译现象并试图找到其合适的翻译方法。
二、日汉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翻译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任何翻译都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忠实于原文,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失”。
我们可以将这个“损失”理解为翻译的不可译现象。
[试论日汉互译中的谚语分译与合译] 中英文谚语互译
[试论日汉互译中的谚语分译与合译] 中英文谚语互译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学习和研究谚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
在学习日语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单词、语法、句型,还要注意谚语的准确翻译,尤其是分译与合译问题。
本文探讨了日汉互译中的谚语分译与合译。
首先分析了谚语的特征,其次分析了日汉谚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基于其特点,最后分析了日汉互译中的谚语分译与合译,以加深对中日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的了解,提高翻译水平。
关键词:日语谚语分类合译分译培根说,“一个民族的天才、机智和精神,都可以从这个民族的谚语中找到”。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着本民族喜闻乐道的谚语,日本民族也不例外。
日语谚语与中华谚语一样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形式言简意赅、脍炙人口,是日本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日本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活动实践中所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判断和实践的真理。
我国武占坤教授曾在《中华谚谣研究》一书中的序言写道:“谚语是造化之神的双手,是智慧之神的双目,是民间用语美神头上的花环,是民族乡土文化天幕上的星斗。
谚语是人民大众根据自己长期生活的经验创造出来,并经过千万人的传诵、锤炼、加工完善而流传于世的。
谚语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也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
”任何一种语言都存在大量的谚语。
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使谚语更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也使得两种语言的谚语对译较其他文学形式显得更难一些。
要把语言凝炼、富于表现力的汉语谚语译为符合日本民族表达习惯的日本谚语时,首先要深入了解汉语谚语的潜在含义,另外要选用最能贴切地表现汉语意义的日本谚语。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深入地研究汉语谚语及日本谚语表现的相同处与不同处,从而使译文更加妥当。
一、谚语的特征与内涵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尽管日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但日汉谚语有着一些相同的语言特征。
浅谈日汉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及翻译方法——以日译汉语中的部分熟语为例
语言新探浅谈日汉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及翻译方法——以日译汉语中的部分熟语为例夏子茵 沈阳师范大学摘要:翻译使世界上操着不同语言的人们能够广泛交流。
但是由于国与国之间存在着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习惯。
这些异文化及语言习惯使得翻译无法做到绝对对等。
在翻译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失”。
这些“损失”便是本文中提到的“不可译现象”。
随着人们对语言和文化的不断研究,现如今人们不再片面的强调翻译是否可能。
因此,笔者以汉译汉语中的部分熟语为研究对象,旨在找出如何将这些翻译中存在的不可译现象变为可译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不可译性;异文化;语言习惯;熟语;翻译方法一、引言近几年,随着对翻译的不断深入研究。
翻译过程中的不可译现象,很多学者都做了相应研究。
刘振江从英语语言形式本身充当内容和对内容不可替代的修辞作用两方面说明了翻译的不可译性。
周玉忠认为虽然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影响会造成翻译的不可译性,但其大多都是相对的,纯属绝对不可译的只是少数。
王斌根据英国语言学家、翻译家卡特福德的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将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作为研究的基准并分别提出了翻译策略。
以上的三名学者都承认翻译的不可译性且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其的应对方式、翻译方法和策略进行了研究。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三位学者的共同点如下:1.都承认翻译的不可译性。
2.都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对翻译的不可译性进行了研究。
3.都是从英汉互译的角度总结了研究策略和方法。
由此可知,对于日汉翻译的不可译性研究较少,且不充分。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不同,英汉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不能够完全支撑日汉翻译。
为此,笔者将从日汉的角度进行研究。
并以日译汉语中的部分熟语为例,浅谈这些不可译现象并试图找到其合适的翻译方法。
二、日汉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翻译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任何翻译都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忠实于原文,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失”。
我们可以将这个“损失”理解为翻译的不可译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可译变通 为可译 , 可 以有效 地提 高译文 质量 , 促进 跨 文化 虽然 中 日 两 国都具 有深厚的历 史文化渊源 , 语言 文字都
属于汉字 圈 , 日汉翻译 可能 看起 来简单 。但是 , 正 是 日汉这 两种语言结构 的特殊性 和民族文化 的差异性 , 导致其 可译 性
交流 。
, 可 以逾越 语言 和文 化 的障碍 , 将
特征 , 使得其 中有 ~部分谚 语在语言构成上尤其呈现纯 民族 性成分 , 其形 态呈较强的独特性 及不易互通性。而这些谚语 恰恰又是 日本 民族 、 日本语 言 中经 年而 成 的, 又是 其 国人 喜 用 的。因此 , 这些 正是 日汉互 译者 在翻译 实践 中无 以逃避 ,
在 于将 不可译 变通 为尽 可能最 大限度地译 出原文 , 以 实现原文作者力 图达到 的语境效果 。基 于此 , 结合 日语谚语翻 译 实践 中的相 关经验 就其不可译性进行初 步的探讨 。
关键词 : 日语 谚 语 ; 不可译性 ; 语境
中图分 类号 : H 3 6 9
文献标志码 : A
亦显汉语词汇这一特征 。形成于市井性语言表 述 , 源 自本 民 族独特 的生活经验 与观察 。 日语 谚语 呈现 日语构 成 的这 一
障碍导致可译性 限度 的存在 。本 文将结 合 日语谚语 翻译 实 践 中的相关 经验 , 就 其 不可 译 性进 行初 步 的 探讨 。笔者 认 为, 在充分理解原文 的前 提下 , 译 者可 以尽量 实现 原文作 者 力图实现 的语境 效果
传宗接代方为孝。两者相去甚远。
又如 :
作者简 介 : 马安东 ( 1 9 5 3一) , 男, 浙 江杭 州人 , 教授 , 从事 中 日语言文化对 比研究 ; 胡海瑛 ( 1 9 6 8一) , 女, 浙江舟 山人 , 讲师 ,
从事中日文学对比研究。
一
1 6 5—
日文 : 弘法 l : - 屯箪 误 I ) 在 日本 , 弘法是( 书法 的) “ 笔圣 ” 。言笔圣 出笔误 , 自然
限度是客观存在 的。以我们 熟悉的谚语为例 , 谚语浓缩 了社
会、 文化 、 理念 等等诸多的人文要素 , 又具有 因时 间、 场合 、 事 因、 使用 者等的不同而各异 的特征 。但是 由于中 日两 国历史 背景 、 文化背景等存在差 异 , 以及很 多中 日语 言 习惯和 日文
汉字 的使用等原 因 , 事实 上 中 日两 国谚语 之 间既有 相似性 ,
日文 : 猿 屯木加 岛落与 否
译成 中文 : 智者千虑 , 必有一失
显而易见 , 此等译 法 , 虽然达成 了用 A语 言表述 B语 言
的语意 , 也转 述出了原语 的语 义 , 但所谓 语境 及原语 的本来 意义 , 在此是无以表达出来的。
又有较大差异 , 导致谚语 的翻译 比其他 文体 更难 。有 时为 了 更好地复 现原 文的艺术 内容 , 经常顾及 不到作者 的思 想 内容
和原作 的于 中
而另外一部分 日语谚语 中纯 民族性 的成分 , 更是无法 用
中文译 出的。 如 :日文 : 朝饭 c 二 加c 于汁c 土 貌不孝
日两种语 言的渊源关系 , 两者 间有 着许 多互 补性和易 互换性 的语 言现象 的存在 。这种过 于亲密的互借互补 因素的存在 , 给它们之 间的互译 工作带 来 了不 同于其 他两 种语 言互译 时
会 遇 到 的 困难 。
这是无法译成 中文 的。一 碗 白饭 、 一碗酱 汤式 的早饭 , 似乎不异于 同以米饭为 主食 的部分 中国人 的生 活习性 , 但 这 又怎 与“ 不孝 ” 相 联?原 来 , 在 日本人看 来 , 这种 吃法 , 是 因
为儿辈睡懒觉 , 没有时间 , 就将 汤倒 入饭 中吃下 , 实 为不孝 。 反之 , 如在中国 , 是说 “ 不 孝有三 , 无后 为大 ” , 为人子者须 得
文章编号 : 1 0 0 1 — 7 8 3 6 ( 2 0 1 4 ) 4 — 0 0 1 6 5- 0 2
由于 日汉 两种语 言分属不同 的语系 , 存 在着本质特 征差
异, 而 日汉民族又有其各 自独特 的文化 。语 言和文化 的双重
除去依其 固有 的语 言表达方式形成 的成语之外 , 更有大量 的 谚语是借 自或译 自汉语成 语 的。一般 出 自古文 献 , 典( 掌) 故及传说 , 尤以源 自中国的古 文献 者居多 。观 其语 言形态 ,
2 0 1 4年 4月 第3 3卷第 4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 学报 J o u na r l o f He i l o n g j i a n g C o l l e g e o f E d u c a t i o n
Ap r . 2 0 1 4
V0 l _ 3 3 No . 4
让我们着重讨论一 下 日语谚语 中译 的不可译性 现象 。 谚语 的表 象和内涵的丰富性和成熟性 , 是任何一个 完整 语言都可见到 的。这充 分体 现 出该 语 言的文 化 以及 社会 的 沉淀及其在人 际交 流中的存 在意义 。而通观 日语 语言构成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0 3—1 2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7 8 3 6 . 2 0 1 4 . 0 4 . 0 7 1
小 议 日 语 谚 语 的 不 可 译 性
马安 东 , 胡 海 瑛
( 浙江大学 , 杭州 3 1 0 0 5 8 )
摘
要: 中外文互译 涉及社会 文化 、 习俗等领域 时 , 多见译 不迭全 意 , 甚或 不可译现 象。而互译之 目的 , 不外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