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
中医基础学,中医教材
中医基础学,中医教材
中医基础学是中医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讲述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概念和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中医诊断学主要讲述望、闻、问、切四种诊法,以及各种病证的辨析和诊断方法。
中药学主要讲述中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等基本知识,以及中药的分类和鉴别方法。
方剂学主要讲述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规律、加减变化等基本知识,以及各种常见方剂的组成和用法。
中医基础学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
学好中医基础学,对于提高临床技能、掌握中药知识、辨析病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医基础学也是中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是中医学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
除了中医基础学外,中医教材还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教材分别讲述各种常见病证的辨析、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是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
总的来说,中医教材是中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中医师的重要保障。
学好中医教材,对于提高临床技能、掌握中药知识、辨析病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了五大理论,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这些理论构建了中医学的基石,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涉及到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观念,认为所有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是导致人体健康或疾病的重要原因。
中医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通过药物的寒热、滋补与泻疏等特性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元素,即木、火、土、金、水。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可以用五行来解释,通过分析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确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中医治疗常常运用五行学说的原则,例如选择适合患者体质和疾病特征的草药,以达到平衡五行,调理人体的效果。
三、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独特的生理学观念,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气和血两种基本物质,它们在人体的营养和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气血的运行和质量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中医治疗疾病时经常注重调节气血的平衡。
例如,根据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师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刺激人体经络,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恢复人体的健康。
四、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对人体内脏器官的一种分类和理解方式。
中医将脏腑视为人体内部重要的生理器官,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联系。
通过观察脏腑的功能以及脏腑间的相互作用,中医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发展情况。
中医治疗疾病时常常根据脏腑学说来选用相应的草药和疗法,以调节脏腑的功能,恢复人体的平衡。
五、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它认为人体体表和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络脉系统,贯穿全身,并连接脏腑和组织器官。
经络的通畅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治疗常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经络,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恢复组织器官的功能。
中医学基础(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第一节外感病因
一六淫 二疫气
第二节内伤病因
一七情内伤 二饮食失宜 三劳逸过度
第三节病理产物性病因
一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第四节其他病因
一外伤 二寄生虫感染 三医过 四药邪 五先天因素
第一节发病原 理
第二节基本病 机
第一节发病原理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三发病形式
第二节基本病机
第一节阴阳学 说
第二节五行学 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五脏
第一节藏象概述
第三节六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四节奇恒之 腑
第五节脏腑之 间的关系
第一节藏象概述
一藏象的概念 二脏腑的分类与区别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与特点
中医学基础(全国中医药行业 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行业
疾病
学说
基本概念
中医学
方面
脏腑
中医药
基础
中医学 气血
血
全国
概念
特点
关系 病
病因
康复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药院校中药学、药学、中医护理、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医学心理等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 课。本教材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气血津液、 经络、体质、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机理、疾病的诊察方法与辨证、疾病的防治与养生康复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 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完整版)1-中医学基础第一章
陕西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李翠娟
第一章中医学导论
一、医学与中医学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四、中医学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医学与中医学
医学?
1. 医学的定义
医学是研究人体的结构、生理机能、病 理变化以及疾病诊治、养生和康复的一门 知识体系。
中医学?
2 .中医学的定义
中医学是指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 形成的研究人体的结构、生理机能、病 理变化以及疾病诊治、养生和康复的一 门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以自然科学为主体,蕴涵着浓郁的人文 社科特征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具有二重性。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 春秋-西汉
人体任何一个症状都是整体生理功能失 调在局部的表现。
(4)诊断上的整体性
察外知内,以候全身:任何一个症状都 是整体生理功能失调在局部的表现,因而 在诊察疾病时,可通过观察分析形体、官 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 腑的病理变化。如舌尖生疮→心火上炎
“有诸内必形诸外” “司外揣内”
舌诊、脉诊和面部色诊都是中医学整体 诊病思想的具体体现。
隋·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唐·王焘《外台秘要》 唐·苏敬、李勣负责编撰《新修本草》 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2、宋金元时期
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 论》 —— 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现存最早的 儿科专著,总结了儿科的临床经验
(5)治疗上的整体性
探求病源,整体调节:中医学强调在整 体层次上对局部病变进行调节,如从肝 治疗眼疾,从肾治疗耳疾等。
中医基础理论(全)
绪论1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2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3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
4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主张“火热论“,属寒凉派;李东5垣,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属补土派;张从正,主张“治6病先以驱邪为要”,属攻邪派;朱丹溪,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7足”,属滋阴派。
84.中医四大经典丛书: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伤寒杂病论》9④《神农本草经》10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病11与证的区别)12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13间、地区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14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这叫做“同病异治”;异病同15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16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17叫做“异病同治”;它们的判断依据是“证”的异同。
18中医学的哲学思想19精气学说2021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与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源,也是推动宇宙万物22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2324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运动是精气的基本属性;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25阴阳学说2627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8292.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
30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31五行学说32331.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34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536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3738注:色脉相符其病顺,反之,得克之脉则死,得生之脉则生。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全)《中医学基础》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
《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教材特点: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特点介绍;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特点介绍;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
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
00元。
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二、中医学的概念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中医六大基础知识
中医六大基础知识中医学是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成果。
其中,六大基础知识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分别为:辨证论治、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病因病机和养生保健。
具体内容如下:1. 辨证论治:中医学的治疗方法是辨证论治,即对病情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证候,并针对病情的不同表现进行针对性治疗。
这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也是中医治疗的关键之一。
2. 阴阳五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主要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
阴阳是中医学的两种基本元素,阴阳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构成了中医学的生命观和疾病观。
五行是中医学的五种物质,即金、木、水、火、土,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医学的调理方法和治疗原理。
3.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中医学的重要生理概念。
气是人体运动的能量,血是人体养分的载体,津液则是人体津液代谢和润滑的液体。
气血津液的运行调节状况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4. 经络脏腑: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有多条经络贯穿,与脏腑相连,经络通过调节脏腑的功能,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保持健康。
因此,经络脏腑是中医学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
5. 病因病机:中医学强调病因病机的分析和研究,即寻找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病理机制。
与现代医学不同的是,中医学注重病因的多元性和个体化,同时也强调了病机与病证的相互关系。
6. 养生保健: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其生活方式和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学除了治疗疾病外,还注重养生保健,包括饮食起居、运动锻炼、心理调节等方面的建议和方法,以预防疾病,保持健康。
中医初学基础知识
中医初学基础知识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综合性医学体系,它包含了丰富的基础知识。
以下是中医初学者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1. 五行学说:中医认为宇宙和人体都是由五种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2. 阴阳学说:中医将事物分为阴阳两个相对对立的方面,并认为阴阳是一种相对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3. 气血理论:中医强调人体内的气和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气有推动和温养作用,血有营养和滋养作用。
4. 脏腑学说:中医将人体内的脏器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并认为它们在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 经络学说:中医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通过经络可以调节气血的流动和输送,在治疗疾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6.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强调疾病是由于外界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内在的七情(喜、怒、悲、忧、恐、惊、思)等因素导致的,通过分析病因,确定病机,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7. 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通
过观察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8. 中药学:中医依靠草药来治疗疾病,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的性能、功效、配伍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是中医初学者应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进一步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中医专业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其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中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
本文将从中医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专业的基础知识1.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经络系统等。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这些理论,才能理解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原理。
2. 中药学: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学习中药的药源学、药理学、药物制剂等知识,了解各种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
3.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四诊方法。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通过观察、听闻、询问和触摸等手段,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
4. 中医治疗学:中医治疗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
学生需要学习各种治疗方法的原理和应用,从而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专业的基本技能1. 中医四诊技能:中医四诊技能是中医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训练,掌握观察患者面色、舌苔等症状,听闻患者的声音和呼吸,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以及进行脉诊等技能。
2. 中药煎煮技能:中药煎煮是中医药的常用制剂方法,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根据中药的性味归经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材,以及掌握中药煎煮的时间、火候和煎煮器具的使用方法。
3. 针灸技能:针灸是中医学的特色疗法,学生需要学习针灸的穴位、针刺方法和调气技巧,通过实践训练,掌握针灸的基本技能,如插拔针、转动针等。
4. 推拿按摩技能:推拿按摩是中医学的一种手法疗法,学生需要学习推拿按摩的基本手法和技巧,如揉、捏、推、拿等,从而能够进行相应的按摩调理。
中医专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中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和中医治疗学等知识,以及掌握中医四诊技能、中药煎煮技能、针灸技能和推拿按摩技能等基本技能,中医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为患者提供准确、有效的中医治疗。
中医学基础与中医基础
中医学基础与中医基础中医学基础是指中医学的理论和基本知识体系,是中医学的基础教育内容。
而中医基础则是指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是中医学的基础实践内容。
本文将分别从中医学基础和中医基础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中医学的基本方法。
其中,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式,对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基本术语和中医学的基本病理学知识等。
中医学的基本术语是中医学专业术语的基础,是理解和学习中医学的重要工具。
中医学的基本病理学知识是指中医学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包括病因、病机、病理过程等。
这些知识是中医学诊断和治疗的基础,对于中医学的临床实践至关重要。
中医学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中医诊断和中医治疗两个方面。
中医诊断是指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结合中医学的理论和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和分析。
中医治疗是指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中医学的基本知识,运用中医药、针灸、推拿、气功等治疗手段,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中医基础是中医学的基本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基本医术和中医学的基本技术。
其中,中医学的基本医术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
中医学的基本技术主要包括中药煎煮、中药制剂、针灸技术、推拿技术等。
这些基本医术和基本技术是中医学实践的基础,是中医师进行临床工作的必备技能。
中医学基础和中医基础是中医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为中医学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中医基础则是中医学实践的基础,是中医学理论得以验证和完善的途径。
只有掌握了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才能进行准确的中医诊断和有效的中医治疗。
中医学基础与中医基础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中医学理论基础》课程标准
《中医学理论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中医学理论基础是中医药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对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导能力。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中医临床诊疗思维、诊断和治疗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法方药等方面。
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了解中医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理论,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辨证和治疗方法,能够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包括: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
同时,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临床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知识。
四、课程评价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同时,将注重评价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籍本课程选用合适的教材,同时推荐学生参考相关中医学基础理论书籍,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
此外,还推荐学生阅读现代中医学专著和相关学术论文,以拓宽知识面和增强学习兴趣。
六、课程实验与实习安排本课程将安排一定的实验和实习环节,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知识。
实验内容包括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以及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的操作技能。
实习环节将安排学生到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实践,了解中医临床诊疗流程和操作方法,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七、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本课程师资队伍应具备中医学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教师应具备中医学硕士及以上学位,有相关临床实践经验,能够系统地讲授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提纲
中医基础理论提纲
一、中医学的整体观
1.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独特的诊疗方法
3.中医学的治疗目标和方法
二、五行学说
1.五行学说的起源和发展
2.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3.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
4.五行与人体脏腑的关系
三、阴阳学说
1.阴阳学说的起源和发展
2.阴阳的基本含义和相互关系
3.阴阳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
4.阴阳调理的方法和原则
四、经络学说
1.经络学说的起源和发展
2.经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经络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4.经络调理的方法和常用手法
五、脏腑学说
1.脏腑学说的起源和发展
2.脏腑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脏腑的生理功能
4.脏腑与气血、经络的关系
5.脏腑的病理变化和诊断方法
六、中医学的诊断方法
1.中医学的四诊法
2.观察诊法
3.听诊法
4.问诊法
5.切诊法
七、中医学的治疗方法
1.中药治疗
2.针灸治疗
3.推拿按摩治疗
4.中医养生调理
八、中医学的养生观念
1.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
2.饮食养生
3.运动养生
4.心理调节养生
5.穴位按摩养生
以上是一个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提纲,可以按照以上的顺序进行详细论述,以达到1200字以上的篇幅。
通过这些基础理论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为中医学的进一步学习和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石,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它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注重平衡和谐。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学说等。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它认为宇宙万物都由两种相对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即阴与阳。
阴阳的关系是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与否决定了身体的健康状态。
中医治疗侧重于调整阴阳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
它将宇宙万物的变化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
五行相互生成、相互克制,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在中医中,五行学说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判断五行的变化,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三、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
气是人体的精气之源,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津液是人体润滑和代谢废物的清除物。
中医注重调整气血津液的运行,保持它们的平衡和充足,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四、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理论描述。
脏器是指藏于体腔内的重要器官,腑器是指负责消化、排泄等功能的器官。
经络是人体内复杂的经络系统,负责气血的运行。
中医通过观察舌诊、脉诊等方法,判断脏腑经络的状况,从而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五、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外因和内因。
外因主要指环境、气候等外部因素,内因则是指体内的各种异常状态。
病因病机学说强调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整体状态和环境的适应性有着密切联系。
在治疗上,中医强调调整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以恢复机体的自愈能力。
总结起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学说等。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指导着临床实践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五脏:肝、心、脾、肺、肾整体观念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中医学基本特点官窍:目、口、鼻、耳、舌形体:皮、肉、筋、骨、脉辨证论治1)病、症、证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
1)人是有机的整体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以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整;结构上不可分割;2)人与自然相统一: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症:症状或体征。
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的简称。
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立面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阴阳的相互关系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
互用——阴阳相互促进消长平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平衡阴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条件:“极”、“重”“甚”.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治疗五行的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及其运动变化。
木曰曲直本义:描述树木枝曲干直的生长状态。
引申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本义:火苗有炎热向上的特点。
引申义:温热,升腾。
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本义:水有滋润下行的特性。
中医学基础名词解释
中医学基础名词解释中医学基础名词解释1. 中医学:中医学是传统的中华医学,是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包括中医理论、诊断、治疗方法等内容。
2. 中医理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医的哲学观念、中医的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等。
3. 中医诊断:中医学对病情进行判断和分析的过程,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诊法。
4. 中医治疗:中医学对疾病进行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艾灸等。
5. 中医药:中医学的药物学科,包括中医药的理论、药物的种类和功用等。
6. 中药材:中医药的原料药,即中药材植物的药用部分。
7. 主治医生:中医学中负责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生。
8. 经络学说: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的气血运行通道。
9. 脏腑学说:中医学中认为人体有五脏(肺、心、肝、脾、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组成,每个脏腑有其功能和相互关系。
10. 五行学说:中医学中基于对自然界五行(木、火、土、金、水)属性的认识,将人体的器官、疾病、五脏六腑等与五行相对应,以使人体保持平衡。
11. 阴阳学说:中医学中认为阴阳是自然界的两种对立面,阴阳的失衡会导致疾病,调节阴阳平衡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12. 病邪:中医学中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外来有害因素,如风寒、湿热等。
13. 气血:中医学中认为人体的精微物质,气与血是相互依存、共同作用的。
14. 经络:中医学中认为人体内部的运行通道,负责经络中气血的运行。
15. 针灸:中医学中的治疗方法,利用针刺入人体经络系统,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
16. 推拿:中医学中的治疗方法,通过手法的按摩,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作用。
17. 艾灸:中医学中的治疗方法,利用艾草的燃烧产生的热量,通过热熏热灸等方式,刺激皮肤,调节气血。
18. 方剂:中医药中的药方配方,按照定义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单味药方、复方药方和方解药方等。
19. 脉诊:中医学中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其病情。
中医基础理论(精选)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理论是中医医学体系的根基。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八纲辨证等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详细介绍。
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将自然界万物的发展变化和人体生命活动归纳为阴阳和五行两个方面。
阴阳是二元对立的哲学概念,代表事物的两个相对面,如寒热、虚实、内外等。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基础。
气包括天然之气和后天之气,血是人体内流动的液体,津液是人体体液的总称。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的运行和相互作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三、脏腑学说中医的脏腑学说将人体的生理机能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络脉系统,通过经络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保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经络学说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五、八纲辨证中医的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
八纲指的是寒热、虚实、表里、内外等八个方面。
通过观察病人的外部表现和症状,中医医师可以判断疾病的病机和归属,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它对中医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开展中医临床工作,还可以让普通人了解中医学的特点和优势。
中医学的基础知识
中医学的基础知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体系,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医理论、中医诊断、中医治疗、中药学以及中医养生。
一、中医理论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包括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学说等。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而统一的对立面组成。
五行学说则是以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来描述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血津液理论是中医学独特的生命物质理论,强调人体内外所运行的气、血、津液对健康的重要作用。
脏腑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各个脏腑器官的功能特点和相互联系的描述。
二、中医诊断中医诊断是中医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它使用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来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变化,如望、闻、问、切四诊法和四诊合参、八纲辨证等。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咳嗽声等来获取病情信息;问诊是通过与病人交流询问病史、症状等来了解病情状况;切诊是通过触摸和按压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四诊合参则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法综合运用,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较为准确的诊断结果。
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中的另一种常用方法,它根据病人的寒热、虚实、表里等症状,将疾病归为不同的辩证类型。
三、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了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中医养生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它使用由天然草药制成的中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是中医学的又一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调节气血流通,以治疗疾病。
推拿按摩是中医学中的一种手法,通过按摩、揉捏多种手法来调整人体的气血,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养生是通过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以预防为主,达到保健身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四、中药学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以及配伍应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百病之长”是指:B、风邪2 “风为百病之长”是因为风邪具有下列哪项特点D、为外邪致病的先导3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可用阴阳学说哪一个规律解释C阴阳转化4 “寒者热之”属于哪一种治则:D、逆治5 “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体现了什么样的防治原则B既病防变6 “热因热用”的治法适用于:C、真寒假热7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充分体现中医学哪项基本特点D、辨证论治8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疗的是D 虚寒证9 艾条灸距离皮肤以下列何种距离为佳B、2~3cm10 按骨度分寸法前发际至后发际为C、12寸11 按照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阳经是:E、从手走头12 按照阴阳学说理论,下列描述中属阳的是C无形的13 半表半里证多见B寒热往来14 膀胱的储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D肾的气化作用15 被称为“后天之本”的是: D 脾16 被称为“水谷之海”的是:C、胃17 被称作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脏器是C脾胃18 辨别表证与里证的关键是:B、有无恶寒19 辨别邪正盛衰的应是: C 虚与实20 表证最主要的症状是(B )恶寒21 病人出现干咳,痰少而粘,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考虑为D、肺阴虚证22 病人干咳少痰,咯之不爽,口干舌燥,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应A清热化痰B养阴润肺C清肝泻火D疏风清热E补气益肺23 病人干咳痰少,有时带血,形体消瘦,咽干,声音嘶哑,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属B肺阴虚24 病人咳嗽气粗,声音嘶哑,咽痛,痰粘稠色黄,伴有恶风发热,头痛,鼻流黄涕,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B疏风清热,宣肺止咳25 病人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辨证属A风寒咳嗽B风燥咳嗽C风热咳嗽D痰湿咳嗽E肺虚咳嗽26 病人咳嗽阵作,每因情绪波动增减,咳时面红气促,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胁肋胀痛,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此病辨证属D肝火犯肺27 病人尿频,尿急,尿痛,小便黄赤短少,发热,腰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属E膀胱湿热28 病人头痛,眩晕,耳鸣,头摇,肢颤,手足麻木,突然倒地,不省人事,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属D肝阳化风29 病人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大便不爽,矢气或吐食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
辨证属A寒邪客胃B食积犯胃C脾胃虚寒D肝气犯胃E瘀阻胃络30 病人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拒按,大便色黑,舌质紫暗,脉涩。
治宜D活血化瘀31 病人胃脘疼痛,遇寒加剧,得温则减,口泛清水,苔白滑,脉沉迟,属于( C )寒邪客胃32 病人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手足不温,泛吐清水,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辨证属E脾胃阳虚33 病人下午15:00---18:00发热或热更甚,中医常称为:C 阳明潮热34 病人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拟诊为:C阴虚证35 病人心悸,气短,自汗,首先应考虑为:B 心气虚36 病人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神倦乏力,面白,自汗,舌淡苔白,脉虚弱。
辨证属A心气虚37 不属寒证表现的是A口渴欲饮38 不属火邪特性的是C易阻气机39 不属虚证表现的D胃痛拒按40 不属正治法的是C热因热用41 柴胡疏肝散最常用治:B肝气犯胃42 常用治疗腰痛的穴位是E委中43 陈某,因恣食生冷致腹痛肠鸣,水样便,神疲乏力,脘闷纳差,肢体酸重,可见下列哪项临床表现E、面色苍白,舌淡白,苔白腻,脉濡缓44 除下列何病证外,均可针刺足三里进行治疗( C )面神经瘫痪45 除下列何病证外,均可针刺足三里进行治疗(C )面神经瘫痪46 从胸走手,行于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手太阴肺经47 大出血病人,治疗原则应是( B )先标后本48 大出血病人就诊,一般应先采取应急措施止血,此为C标本兼顾49 大黄配黄芩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衄,这种配伍法是:C、相使50 大叶性肺炎患儿,发兵变,咳嗽烦躁口温饱,其面色及脉象可见下列哪项?B满面通红脉洪数51 二陈汤通常选用治下列何性质的咳嗽:C 痰湿咳嗽52 二种药物配伍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和副作用,这种配伍关系属于“七情”中的A.相须53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舌淡红,苔薄白,可见于下列哪项证候E、表实证54 反治法属于(A )治病求本55 肺主气的理论基础在于C肾主纳气的功能56 分布在上肢内侧中间的经脉是:B手厥阴心包经57 扶正祛邪,保健强身首选(E )足三里58 腹痛腹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A、大肠湿热证59 肝开窍于E、目60 肝主疏泄功能具体表现在(E )以上都是61 根据气的来源、分布和功能特点进行分类,下列哪项不正确( E )正气62 根据阴阳的属性,属阳证表现的应该是A面部色泽晦暗B语声低怯C精神萎D身热面红E脉象细弱63 骨折以后的修复与愈合与下列何脏关系最密切: C肾64 关于表里辨证,下列哪项不对E表证是疾病在表,不会内传脏腑65 关于脏腑的理论,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E.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中医学基础- 1 -66 关元穴具有强壮保健作用此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E、3寸67 过度的“怒”最易伤:B肝68 过食肥甘厚味,最易化生 D 内热69 寒凉药的作用除:E、通络70 寒邪客胃之胃痛治当用:A、良附丸71 寒邪侵袭,腹痛剧烈患者,面色为 B.青色72 寒因寒用主要用于治疗何证D真寒假热证73 汗为B心之液74 患者咳喘无力,少气懒言,声音低怯,自汗畏寒,易于感冒,舌淡、脉虚弱,辨证属B肺气虚75 患者面色淡白无化,眩晕,视物模糊,肢体麻木,指甲不荣,舌淡脉细可诊断为D 肝血虚证76 患者头痛且胀,眩晕耳鸣,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脉弦,辨证属D肝阳上亢77 患者心胸憋闷,时有刺痛,伴心悸,舌紫暗、脉细涩,辨证属E心血瘀阻78 黄芪与茯苓的配伍应属于:B 相使79 黄苔主病多为(D )里证热证80 机体发生疾病的主要原理是:E、阴阳失调81 急性热病,热毒极重,突然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此属D阳证转阴82 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的是C 胆83 煎煮汤剂,下列何种情况不宜E、沙锅、搪瓷、金属器皿均可作为煎药器皿84 见肝之病,当先实脾。
这种治疗属于:D、先安未受邪之地85 绛舌主病(C )热盛瘀滞86 经常感冒,两眼睑浮肿,面色晄白,畏寒腰酸乏力,两下肢肿,按之凹陷,小便少,舌淡胖,苔白,脉沉无力。
证属( B )肾阳虚87 经脉名称错误的是B、手少阳小肠经88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则舒,月经量少,经色暗淡,此为B、寒凝胞宫89 惊恐易伤E肾90 具“主神志”功能的器官是:A心91 具发散、行气作用的药物一般具有D 辛味92 具攻下,泻火,活血作用的应是:B 大黄93 具矫正胎位不正功效的腧穴是:E至阴94 具有补益、和中、缓急作用的药物一般具有C甘味95 具有明显季节性的邪气是C、暑邪96 具有凝滞收引特性的是B寒邪97 具有温煦作用的是:A气98 咳嗽,痰黄量少,咽痛,鼻流黄涕,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当择方A桑菊饮99 咳嗽、痰多,质稠、色黄,伴发热,面赤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数有力此为B痰热壅肺100 咳嗽的辨证应首先区分:A、外感与内伤101 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而粘稠色白每于晨起为重苔白腻应选方A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102 咳嗽痰多色白,常于早晨、食后更甚,伴体倦,胸闷,苔白腻,脉濡滑。
辨证属D痰湿壅肺103 可以在热证见到的舌苔除:E、薄白苔104 口感发淡、发甜、发腻、流延,提示哪一脏器功能异常( C )脾105 口苦多见于: C 肝胆火旺106 苦味药的特性是:A 清热燥湿107 苦味药的作用是D、泻下108 李某,发热3天T39℃口渴尿黄咳嗽胸痛咯吐黄稠痰,量多纳差,可见下列哪项舌象D、舌红而干,苔黄腻,中有裂纹109 两虎口交叉食指尖端到达处定列缺属( D )简便取穴法110 两药合用,其中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减弱或消除此配伍关系是C相畏111 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功效降低或丧失,这种配伍关系叫E相恶112 两种药物性能功效相似,合用后能明显增加原来药物疗效,这种配伍关系A相须113 临床常见的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运用五行学说说明当属A相生B相克C相乘D相侮E母病及子114 六淫是指(E )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115 面色无华,唇甲色淡,手足麻木,失眠健忘多梦,舌淡脉细弱,辨证属B血虚116 面少华色,头晕乏力,心悸,多梦,纳呆,舌淡,脉细无力,此为:D心脾两虚117 某病人,秋季起病,恶风发热,继而咳嗽,痰少,粘稠难出,甚则咳引胸痛,痰中带血丝,脉细数,舌红津少,苔薄而黄。
辩证属(E )燥热咳嗽118 某病人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咽燥,应考虑为: C 胃阴亏虚119 某女,25岁,咳嗽二天,咽痒,咳痰稀薄色白,鼻流清涕,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其治法宜:A、疏风散寒,宣肺利窍120 某女,30岁,面色不华,月经过多而色淡,主要应考虑为:B 脾不统血121 某女,面色,口唇,舌质,指甲淡白应考虑为: A 血虚122 哪种气的主要作用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E元气123 内关穴位于( C )手掌侧,腕横纹上2寸124 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的穴位是D三阴交125 能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的是A、营气126 能治疗便秘和腹泻,对胃肠道有双向调节作用的应是: C足三里127 怒则A气上128 皮肤特别松驰部位,针灸时适宜B舒张进针129 脾能统血即指脾气的C固摄作用130 脾虚湿蕴多见面色C黄131 脾在液为:C涎132 偏头痛在中医经络学说中被称为: B少阳头痛133 七情致病,影响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下列哪项不对( D )恐则气乱134 七情致病与五脏的关系,不正确的是E惊伤肝135 七情中易伤肾的致病因素是(B )恐俱过度136 气的生理功能除:A、滋润作用137 气机阻滞多表现为C胀痛138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为(D)升降出入139 青色主病应除外(B )水饮140 确定药物寒热之性的依据是: B 药物作用与人体的反应141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的穴位是A 列缺142 热因热用属C反治143 人参与炙甘草相配互的关系是E.相反中医学基础- 2 -144 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与哪些脏腑的功能关系最为密切C、心、肝、肾、脾145 舌淡白胖嫩多为(A )虚寒证146 舌红降,舌体有裂纹为E热盛伤阴147 舌苔焦黄,常表现为: D 热结148 舌鲜红而干,苔黄原有裂纹,可见于下列哪项病证?D、热盛伤阴证149 舌诊中,热证一般不会出现A白苔150 肾的重要生理特征是A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B肾无实不可泻C肾气与冬气相应D肾主封芷E、肾精主管人体生长发育生殖151 湿邪致病,病程长,缠绵难愈,这是由于(B )湿邪粘滞152 湿邪致病特点是C重浊粘滞153 十二经脉的交接中,阴经和阳经的交接在 E.四肢154 石膏配知母治疗气分实热证,这种配伍方法属于:A、相须155 使人致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症状具有粘滞性的病邪是:C、湿邪156 适合长针进针的手法是:C、夹持进针法157 适用于实热证的是:D、清法158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于A足三阳159 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是(C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160 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于下列哪项部位A、头面部161 手足厥冷,小便清长,舌淡,脉沉,属( C )寒证162 舒张进针法适用于(A )皮肤松弛部位163 暑邪致病特点是A.其性升散164 腧穴大体可分为哪三类(C )经穴奇穴阿是穴165 腧穴的作用除:E、相关作用166 腧穴定位,前发际至后发际B.12寸167 腧穴定位,腋前皱襞至肘横纹为A9寸168 水液代谢正常运行与下列哪项关系最为密切?A肺脾肾三焦B肺脾肾膀胱C肺肝肾三焦D肺脾肾大小肠E大小肠三焦肾169 水肿患者可见下列哪种舌象?B、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苔白滑170 睡时出汗,醒来汗止、乏力,是下列哪项病证的临床表现A、阴虚证171 睡时汗出,醒后汗止属B盗汗172 思虑太过造成人体气机失调的病理变化是:B、气结173 素体阳虚感受寒邪用助阳解表法治疗,属(A )标本兼治174 胎位不正的针灸治疗取穴是D.至阴175 痰浊阻肺为(D )咳嗽,气喘,痰多易咳176 通过艾灸治疗胎位不正的穴位是A至阴177 同一疾病由于阶段不同,证也不同,所以治法也各不相同,这种情况属于A同病异治178 推动呼吸、心跳的气是:B宗气179 外感表证多表现为:A、恶寒发热同时并见180 腕内侧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的是:D内关181 王某,肝癌晚期,颧红消瘦,每日午后发热,体温在37.5℃-38.2℃之间,伴盗汗,其可见下列哪项脉象B、细数182 往来寒热为C半表半里183 卫阳不足,玄府不密可见:A、自汗184 位于国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的穴位是E委中185 位于胫骨内侧缘后方,内踝尖上3寸的穴位是(E )三阴交186 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的腧穴是C涌泉187 胃腔用气频作,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脉弦,可择方:A、柴胡酸肝散188 胃痛胃阴亏虚证的治法是:E、滋阴和胃,润燥止痛189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食后痛减,劳累后加重,泛吐清水,神疲倦怠,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