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中医心理学概论
中医心理学概述
中医心理学概述中医学是在古老的东方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和实践经验。
在浩瀚悠久的典籍中,有着丰富的论证,众多的医案,内容广博,构思奇巧。
认真挖掘,取东方之精长,补西学之短缺,融会创新,当有可为。
中医心理学有其独特的认识人的心理现象的方法,它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医疗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并将这些规律运用于临床防治疾病。
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医事业的振兴和发展,以及中医多学科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许多中医研究人员对中医心理学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整理和实践总结,初步形成了以形神合一论、心主神明论、心神感知论、五脏情志论、阴阳睡梦论、人格体质论等为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心理病机、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和心理卫生等系列内容的中医心理学体系。
一、中医心理学的特点(一)中医心理学具有中医学共有的特点1.整体观念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重要特点在于“整体观念”。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不断地受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在能动地改造和适应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中医学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认识有它的特点。
它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认为人与自然界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认识到“六淫”“七情”等在疾病发生上的意义,既不排除外界致病因素的影响,更重视机体内因的作用。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人的精神活动和生理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第一章中医心理学概述(一)
第一章中医心理学概述(一)引言概述: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与身体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以第一章为题,对中医心理学进行概述,旨在介绍其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理论基础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正文:一、中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心理学的定义- 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中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中医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的关系- 中医心理学在中医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二、中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中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中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中医心理学的实验设计- 中医心理学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中医心理学的临床观察与病例研究三、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五行学说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中医脏腑理论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中医三焦学说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中医经络理论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中医气血理论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四、中医心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中医心理学的临床诊断- 中医心理学的治疗方法- 中医心理学的预防保健措施- 中医心理学的康复指导- 中医心理学的综合治疗模式五、中医心理学的前景和挑战- 中医心理学的研究前景- 中医心理学的临床应用前景- 中医心理学研究的困难与挑战- 中医心理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趋势- 中医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总结: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理论基础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中医心理学作为中医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探究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中医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仍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跨学科合作。
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有望为人类的身心健康作出更多的贡献。
中医心理疗法概述
中医心理疗法概述一、形成与发展心理咨询,虽然是现代医学心理学中的概念,但这种形式在我国古代医学中找得到一些类似的思想。
中国古代医学受哲学的影响,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心身关系在健康与疾病中的统一作用。
尤其在医学心理学思想方面,有许多杰出的建树,但心理咨询的具体方法却易被忽视。
(一)肇源于《内经》在远古时代,生产力十分落后,人们生活非常艰苦,对于疾病的产生原因,常常看作是神灵惩罚或恶魔作祟。
因此,治疗手段是对两者的"软硬兼施",或祈祷神灵的保佑和宽恕,或驱鬼、避邪。
当时,为人治病基本上由巫祝所为,巫祝是在一定形式下以语言为治疗手段的,但是不能简单地将''祝由"和迷信划等号。
祝由是说病之缘由,然后加以劝导,缓解心理压力,调整患者的情绪,达到治疗的目的。
祝由这样的治疗方法包含了许多现代心理治疗方法在内。
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心理咨询学思想的萌芽时期。
中医的心理咨询思想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内经》。
值得指出的是,《内经》这部巨著本身就是以医学咨询的形式编写而成的。
《内经》形成了中医心理学的雏形,含有丰富的医学心理学思想。
据统计,《内经》从篇名命题到主要内容,讨论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有关问题的达32篇,占《内经》162篇章的19.8机在内容中涉及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思想的更达129篇(包括前者),占总数162篇的79.6%。
内容主要涉及:中医心理思想的基础,如阴阳整体论、水火五行论、心主神明论、藏象五志论、四象八卦论、九气气机论等有关内容;中医临床心理学思想,如心理病因病机、心理诊断、心理辨证、心理治疗、心神疾病、养心调神等有关内容;中医对心理学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心理过程、心理特征等有关内容。
举例来说,《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开卷便是黄帝以养生之道向岐伯咨询:"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此疑虑给予了精辟的分析,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中医心理学复习
中医心理学复习第一章绪论1、中医心理学的概念及特点。
概念:中医心理学是继承中国古代哲学对心理现象的认识,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与现代心理学相互交叉和渗透,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及心理因素在人体疾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特点:整体性、边缘性、实践性2、什么是祝由疗法?“祝由”的本意是祝说病之缘由,即分析病因。
实质上可以视为我国古代一种精神疗法。
即通过分析疾病的起因,然后加以明言开导或行为诱导,来解除或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调整情绪和精神活动,以达到治疗疾患的目的。
包含许多心理治疗学方法,标志着中医心理学思想的萌芽。
祝由并不是一种迷信3、为什么说《黄帝内经》是中医心理学雏形的标志?(1)奠定了中医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如形神合一论、心主神明论、五脏情志论、人格体质论、阴阳睡眠论等。
(2)“九气”、“五志”理论为七情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以后南宋陈无择定型七情张仲景与身心调理:张仲景是中国医学史上卓有贡献的伟大医学家,首创六经辨证,所著《伤寒杂病论》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
这部著作反映了张仲景丰富的中医心理学思想。
他强调了心身调理的治疗思想,并把精神、情志的异常变化作为诊断、辨证的重要依据。
他形象地描述了奔豚病的证候,明确指出本病“皆从惊恐得之”,并创奔豚汤、桂枝加桂汤治之。
张仲景首先提出“脏躁”病名,描写其症状表现为“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
指出患脏躁症的患者,无故悲伤欲哭,或哭笑无常,连续打哈欠伸懒腰,动作言语都不能自控,似有“神灵附体”一般。
孙思邈与调气法: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学家,他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受到了当时盛行的佛教及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重视养生、养性。
他在《千金方》中具体介绍了运用“内视法”、“调气法”、“呼音法”等气功养性方法来疏通气机,调畅情志。
陈无择:南宋陈无择所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将各种致病因素归结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统称为“三因”。
其中内因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中医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治疗方法中医心理学1中医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
而中医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的历史渊源,却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早在远古时期的巫医祝由术就是人类最古老、最早的疾病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其实就是现代心理疗法的源头。
中医强调形神合一中医重视以治神为本。
这里所谈的神,就是心神,神是与形相对而言的,中医认为形神合一,所以治形必须配合治神,二者不是孤立的。
中医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神支配形,神是更重要的,所以中医经典巨著《黄帝内经》说“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主,就是指的心神,可见心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大意义。
为什么治病要先调神?既然心神对生命对人的生理病理如此重要,那么对一切疾病的治疗当然都应该先调治心神,如果属于心身疾病,就更应该重点调神,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胃溃疡等。
中医的神有广义及狭义两个方面的含义。
广义指大自然的力量。
就是说,由于大自然日月星辰的运转,产生阴阳变化,四季寒温、昼夜变化,从而赋予大地生机,同时也赋予了人的生命。
狭义指人的生命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能力的总称,正如《黄帝内经》所说:“何者为神?……血气已和,荣卫已通,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这里的神指人的心理活动,就是人的意识思维和情志。
中医非常重视情志化心理病机中医自古就十分强调情志内伤这一病机,中医认为,七情过激,如喜、怒、忧、思、悲、惊、恐过度,可以导致气血紊乱,阴阳失衡,既可直接产生新病,如可以发生厥证(中风、脑溢血)、呕血(胃出血),也可间接诱发旧病,如怒可损伤肝,思可损伤脾,悲可损伤肺,喜则伤心,恐则伤肾。
中医认为,七情内伤既可引起心神病患,也可诱发形体疾患。
如癫狂、失眠(不寐)梦多、心悸、郁证(抑郁症)等。
中医强调,七情内伤与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很大关系,而且七情内伤往往是许多心身疾病的重要病因,如头痛、眩晕(高血压病)、胸痹(冠心病)、消渴(糖尿病)、胃脘痛(胃溃疡)、呃逆等。
中医心理
临床应用: 明代学者李渔认为:医无定格,救得命活.便是良 医。医得病愈,便是良药,所以一物与一事均可以 意为医。 其一,凡人一生必有偏嗜好一物,僻之所在,性命 与通,剧病得此,皆称良药,故本性酷好之物、可 以为药。 其二,人无贵贱穷通,皆有激切所需之物。如穷人 所需之财等,其人所需之物,可以当药。 其三,人心私爱,必有所钟。一心钟爱之人,可以 当药。例2
中医心理主要内容一中医心理的基本含义二中医心理的发展历史三中医心理的理论基础四中医心理的基本原则五中医心理的基本技术六中医心理养生一中医心理的基本含义中医心理学是继承中国古代哲学对心理现象的认识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与现代心理学相互渗透和交叉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及心理因素在人体疾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3治病求本,无忽其神;
治病求本就是从根本上治疗疾病的意思。一般疾病有长期稳定发挥作用 的、内在的、起支配作用的部分,称作‚本病‛(如原发病、旧病):有 在‚本病‛基础上,由各种致病因素所诱发、病程相对较短、对本病有 干扰作用的新病和继发病,以及‚本病’出现的暂时的反复病症;称作 标病。
4因人制宜,辨神施治。 5标本缓急
在宋代,中医的 ‚情学说 ‛达到了成熟与定型的阶段 。南京 陈无择公元1174年 著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将致病因素的 ‘内因 、外因 、不内外因 ’,中的内因归纳为七情 ,即 ‚喜 怒忧思悲恐惊 ‛ 。这对中医心理学思想的发展是个重要的 贡献 。在对 ‚七情 ‛作了界定的基础上 ,陈无择指出了七情 所致的各种病症 ,并认为七情过激可 以破坏脏腑正常的升降 气化功能 导致疾病的发生 。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 、张从正 、李呆 、朱震亨的学术思想中 , 都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医学心理学思想的内容。刘完素认为疾 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固此称之为寒 凉派。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在治 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 杲认为‚人的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 之为‚补土派‛。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 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中医心理学第三版本科考试重点
中医心理学第三版本科考试重点第一章中医心理学概论1、中医心理学的定义:中医心理学是继承中国古代哲学对心理现象的认识,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与现代心理学相互渗透和交叉,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及心理因素在防病治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中医心理学的特点:整体性、边缘性、实践性3、中医心理学学科属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属性4、最古老的心理治疗方法:祝由术祝由术与心理学:“祝由”这样的医疗活动实际上包含了许多现代心理治疗方法在内。
第一,从业者有医学和心理学知识。
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第二,以语言为手段,从业者能深刻分析和把握病人心理,对证治疗。
祝,告也,由,病之所以出也第三,施术者能较好的进行情境设置,同时因人制宜。
应该看到祝由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这是由于它的产生背景导致的,但它不是简单的迷信。
第二章中医心理学理论基础1、形神合一论:广义神、狭义神形神关系(形为神之质、神为形之主、形与神俱、形神合一)2、心主神明论:心神主导脏腑功能活动;心神主导人的意识思维活动。
3、人格体质论:五态人格划分、阴阳二十五人4、阴阳睡梦论:睡眠与阴阳、营卫气血、脏腑的关系第三章中医心理学临床基础1、中医心理疾病的定义2、形神失调是中医对心理疾病最根本、最核心的认识3、原文背诵:《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
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第四章心理疾病中常用治疗方法1、意疗的定义2、顺情从欲的治疗原理与具体方法3、语言疏导四部法:擒、纵、切入、突破4、情志相胜疗法的含义、原理、具体方法5、移精变气的含义和方法6、志意以绳(相当于现代心理学中的行为疗法)的含义、方法(习以平惊--系统脱敏)7、气功(调心、调息、调身),意识调控的基本技巧(意守、观想、入静),气功的适用范第五章常见中医心理疾病1、重点掌握郁证、不寐2、每种疾病的基本定义、主要临床表现、心理治疗方法。
01中医心理学绪论
丁香园论坛 /
从心理工作者素质培养来看
我国著名心理咨询专家钟友彬教授在他的著作《现代心理咨询》一书 中提出,心理咨询师必须具备人格素养基础、知识条件和技巧条件。 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心理咨询被认为是一种 特殊的助人工作。从事这个工作的心理咨询师不但要用他的知识和技术 为咨客服务,还要了解咨客的内心世界,洞悉咨客的生活隐私,帮助他 们认识心理困难的真正原因并改正适应不良的行为,促进心理的成长。 因此,他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条件。
如何学习中医心理学
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 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 ——《素问·气交变大论》
学习中医心理学的四种思路
1 2 3 4 必须以经典中医理论为主导 必须以现代心理学的参照角度 必须以中西古今的融会角度 必须以实践作为关键
必须以经典中医理论为主导
在各种中医心理学研究思路与角度上,首先 重要的是从传统的中医理论出发,以经典中医思 维为主导角度来研究中医心理学。 心理现象极其复杂,中医以其传统的、独特 的思维方式展现了它强大的优势,以这些经典的 中医理论为主导是中医心理研究最基本的、有效 的研究思维方式。
小贴士: 复习旧课程 ,你们可是专家哦!
必须以中西古今的融会角度
中西医学、古今观点进行融会贯通,进 而形成新的观点、学说、理论方法或技术。 如阴阳人格体质学说可参照希波克拉底的 四液学说,荣格内外向学说,谢尔顿的个 体胚胎发育说,古川竹二的血型分类等国 外的人格体质学说而命名的共同学习。
必须以实践作为关键
中医心理学研究的笫四种思路与角 度是数量化。心理学的指标多为“软”指 标,量化指标及问卷量表是常用研究方法。 所以引入现代心理学、精神病学、循证医 学、心理卫生学等的问卷及其方法,可开 拓中西结合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同时中 医心理学的实践也应该放在对以心身病症 的中医药防治上。
中医心理学
中医心理学中医心理学中医心理学 - 概述中医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异常的发生原因、发病机制、症状与诊断、预防与治疗的学科。
包括心理变态疾病和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神经症或忧郁症,还包括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
中医心理学有其独特的认识人的心理现象的方法,它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医疗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并将这些规律运用于临床防治疾病。
随着中医心理学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一套以形神合一论、心主神明论、心神感知论的理论。
由于五脏情志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致病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而情志致病则主要是导致机体气机紊乱,亦可直接损伤脏腑,或致精血亏损,可以导致神志活动异常,情志致病的机理。
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但仍是以中医学为主体结构的。
这是由这门新兴学科的任务所决定的。
中医心理学必须在中医学思想指导下,吸取心理学的“影响”,遵循中医理论体系,这才能突出中医特色,有别于医学心理学而独立于新兴学科之林。
中医心理学这门新学科是否能立得住,关键在于它本身是否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基础。
自《内经》以降历代医家著述,乃至今日书刊所载文章,论述这一课题者甚多,但总有零散之感,因此还难说形成一完整的体系。
用中医理论具体阐明中医心理学的指导思想,以及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从而更好地说明心理病机,指导辨证论治及养生防病,这就是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所要研究的内容。
笔者认为它至少应包括六个方面,而总结为“六论”,概述如下:形神合一论这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整体恒动观,在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基础。
神的概念内涵是一元的,即为“生命之主”,但其外延是广泛的,既包括有心理方面的,也包括有生理方面的。
因此这一概念本身,就体现了中医心理学的心理生理统一观。
神与形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从本源上说,神生于形、神依附于形;但从作用上说,神又是形的主宰。
神与形的对立,是生命运动的基本矛盾;神与形的统一,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中医心理学
中医心理学中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医药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旨在探究中医药理论如何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
中医心理学强调身心相互影响,认为情绪、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调理身心平衡来维护健康。
1. 中医心理学的历史中医心理学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医学经典中就有关于情志与健康的论述。
《黄帝内经》中指出情志是导致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提倡“内外合治”的理念,注重调理人的心理状态以促进康复。
历代中医医家也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心理疾病的诊疗经验,逐渐形成独特的心理学思想体系。
2. 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
中医认为情志是由五脏六腑共同调节的,情志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疾病。
中医药理论认为,情志失常易导致气机郁滞、血瘀等病理变化,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3. 中医心理学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中医心理学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舒缓情绪等方法,调整身心状态,维护健康。
中医心理学所强调的“治未病”观念,提倡通过调整心理状态、保持情绪稳定,预防疾病的发生。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维护人们的整体健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4. 中医心理学在临床应用中医心理学在临床应用上具有显著效果,不仅在治疗心理疾病方面有独特优势,还在慢性疾病、疼痛症状、调节情绪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中医心理学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疗法,调理体内气血失调、情志不畅引起的各种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5. 中医心理学的未来发展随着社会压力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中医心理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
中医心理学将继续深化研究,探索更多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理论和疗法,为人们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健康管理方案。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心理学将在心理健康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医心理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有效的临床应用在维护人们的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发展前景广阔,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希望人们能够更加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并积极运用中医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促进自身身心健康的平衡和提升。
中医心理学专题讲座
一、中医身心医学概述
(一)中医象思维 1. 共时性与取类比象 2.识象,明象,悟象 (二)精彩医象 1.藏象 2.心象 3.一形一神一格局
二、五脏藏神与情志互动
(一)藏神理论 1、肝—魂—怒—仁:勇气与挫败感 2、心—神—喜—礼:克制与自我扩张 3、脾—意—思—信:信任与安全感缺失 4、肺—魄—忧—义:承担与生命中不可承受
之轻 5、肾—志—恐—智:自我实现与随波逐流
(二)床方法 2、以情生情的临床方法
思考题:
1.为什么中医治疗抑郁症会从肝失疏泄论治? 如何使用谈话疗法使得肝气得以疏泄?
2.张子和用一封虚假信件疗愈的抑郁症个案, 根据是什么?
“中医心理学课件”
药物治疗
西医心理学倾向于使用药物治疗 心理问题。
中药调理
中医重视中药调理,通过调整饮 食来治疗心理问题。
中医认为的情志与身体的关系
1 五志对应脏腑
中医认为情志与五脏六腑之 间有对应关系,不同情志影 响不同器官。
2 情绪与疾病关联
中医认为情绪失调可能导致 身体疾病发生。
调适
中医情志理论强调调适,使人们 保持心态平衡。
和谐
中医情志理论希望人们与自然和 谐相处,内外协调。
中医养生与心理健康的保护
1
饮食调理
中医养生倡导合理饮食,通过调理食物
运动锻炼2来保护心理健。中医养生强调适当的运动锻炼对心理健
康的重要性。
3
良好作息
中医养生鼓励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有 助于维护心理健康。
"中医心理学课件"
欢迎阅读“中医心理学课件”。本课程将介绍中医心理学的概述、历史背景、 理论与实践应用,探讨中医与西医心理学的对比,以及中医在心理健康领域 的重要性。
中医心理学概述
1 综合分析
2 以整体观念为基础
中医心理学综合南北医学, 重视人的整体状态。
中医心理学把人视为一个 有机整体,强调身心相互 关联。
1
维护整体健康
中医强调心理与身体的相互关系,关注
提供治疗方案
2
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中医发展出多种方法,如配穴疗法和药
物疗法,用于治疗心理问题。
3
个性化治疗
中医根据个体的体质和情况提供个性化
促进心身平衡
4
的心理健康治疗方案。
中医通过调整情志和饮食,帮助人们达 到心身平衡。
中医心理学概论
张仲景与心身调理
张仲景是中国医学史上卓有贡献的伟 大医学家,所著《伤寒杂病论》 大医学家,所著《伤寒杂病论》至今仍有 效地指导着临床。 效地指导着临床。这部著作反映了张仲景 丰富的中医心理学思想。 丰富的中医心理学思想。他强调了心身调 理的治疗思想,并把精神、 理的治疗思想,并把精神、情志的异常变 化作为诊断、辨证的重要依据。 化作为诊断、辨证的重要依据。他形象地 描述了奔豚病的证候,明确指出本病“皆 描述了奔豚病的证候,明确指出本病“ 从惊恐得之” 并创奔豚汤、 从惊恐得之”,并创奔豚汤、桂枝加桂汤 治之。 治之。
中医心理学的特点
(一)整体性 形神合一 人与自然合一:五季、五运、五臟、五情 人与社会合一:社会环境与人格特征,如南方 人与北方人、不同民族 (二)边缘性 (三)实践性
中医心理学的学科属性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双重属性
中医心理学的雏形
远古时代, 远古时代 , 社会生产力十分落 人类生活非常艰苦, 后 , 人类生活非常艰苦 , 对于疾病 的产生原因, 的产生原因 , 常常看作是神灵惩罚 或恶魔作祟。 因此, 或恶魔作祟 。 因此 , 治病手段就是 对两者的“ 软硬兼施” 对两者的 “ 软硬兼施 ” , 或祈祷神 灵的保佑和宽恕,或驱鬼、辟邪。 灵的保佑和宽恕,或驱鬼、辟邪。
张从正《儒门事亲》 张从正《儒门事亲》
张从正《儒门事亲》指出: 张从正《儒门事亲》指出: 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 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 喜可以治悲,以谑浪狎亵之言娱之; 喜可以治悲,以谑浪狎亵之言娱之; 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 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 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期罔之言触之; 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期罔之言触之; 思可以治恐,以虑彼思此之言夺之。 思可以治恐,以虑彼思此之言夺之。 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 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 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 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 他的心理治疗医案流传至今, 他的心理治疗医案流传至今,而且 有治有论,理论及实践均有创见。 有治有论,理论及实践均有创见。
第一讲 中医心理学概论
1.中医心理思想萌芽时期(远古至春秋)
由于古代的生产力非常落后,人的生活相当艰苦,
疾病众多,针药知识缺乏,使用语言行为进行治疗是
最方便、最容易的,所以心理治疗的产生较其它治疗
方法都早。
萌芽的医术和早期的巫术合流,当时原始医学是
以巫医的心理治疗为主导形式的早期医学。
祝由与心理治疗
《尚书 · 金滕》说:“周公祷武王之疾而瘳。” 当时,为人治病基本上由巫祝所为。古籍中所 记载的许多传说中的名医,大都以巫祝疗病。 上至王侯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以巫祝治 病。《说苑》载:“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 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 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古祝由科,此其由 也。”
3.中医心理思想发展时期(东汉至元代)
华佗与心理治疗
我国杰出的医学家 华佗,在心理治疗方面, 有着许多精辟的论述及 治验病案。《华佗神医 秘传》中说:忧则宽之, 怒则悦之,悲则和之, 能通斯方,谓之良医。”
华佗与心理治疗
一个高明的医生,必须能针对患者的不正常的
情志,进行心理治疗。他曾明确提出医心的重要,
禅学道家和中医都认为,人可以通过精神内
守的达到恬淡虚无境界,这与现代生物反馈 技术通过自我意识的活动主动地获得良好的 平衡的生理状况的方法异曲同工。
古代内丹术要领图解
集光—内省
转法轮/行周天—放松 炼出圣胎——新人格的诞生
荣格感叹地称中国贤哲为 “象征主义的心理学家”。 他说,“在《金华密旨》这 部著作中,那些心灵状况都 是以象征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而这些象征正是我在多年的 工作实践中早已熟悉的那 些。” 荣格认为,意象性语言和符 号象征正是无意识独特的风 格和语言。可以这样认为, 内丹术不过是一种以意象性 语言(或隐喻)的方式来引 导意识和无意识的融合,达 到人格转换的心理训练或自 我精神治疗。
《中医心理学》课件
通过开展中医心理学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重视程度,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健康教育和预防
谢谢
THANKS
VS
通过调节呼吸和内气来达到锻炼身体和内心的效果
详细描述
气功疗法是一种古老的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调节呼吸和内气来达到锻炼身体和内心的效果。通过练习气功,人们可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心理问题的效果。
总结词
通过音乐来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的方法
音乐疗法是利用音乐来调节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听音乐、唱歌、演奏乐器等方式,人们可以放松身心,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音乐疗法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心理问题,效果显著。
中医心理学的前景展望
跨文化研究
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开展中医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提高中医心理学的国际影响力。
全球化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医心理学的国际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中医心理学将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标准化和规范化
详细描述
中医心理学是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医典籍的记载,如《黄帝内经》等。
总结词
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医心理学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近年来,中医心理学在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健康保障。
详细描述
总结词
中医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在理论和方法上存在一定差异,但两者在某些方面也有共同点,如都关注个体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总结词:神形共养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和生理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只有保持心理和生理的平衡和谐,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中医心理学概论
中医理论与中医心理学
• 形神合一(心身统一) • 七情致病(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
气收聚……忧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 生?)
• 心理诊断
• 喻昌《医门法律》: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 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古人闭户塞 牅,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诚得其欢心,则问者 不觉烦,病者不觉厌。庶可详求本末,而治无误也。
中医心理学的产生与现状
• 在发掘中自成系统
• 中医学的诞生仅有50年的历史,此前中医的发展经 历了漫长的前科学时代。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 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的专家,经过系统的发掘与 整理,以出版发行《中医学概论》、《中药学概论》 为标志,逐步完善了现代中医学的学术体系。中医 心理学也有一个发掘整理、归纳提炼的过程。美国 心理学家莫菲在《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中指出: “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是中国。”从目前整理 的内容来看,中医心理学内容丰富,自成体系。
中医心理学
• 尽管在中国的文化土壤里,并没有生长出实证科学的 心理学,但中国也有自己本土的心理学传统。中国本 土的心理学传统与西方实证的心理学传统一样,也具 备了解人类心理的方法,解释人类心理的理论和干预 人类心理的手段。当然,二者之间探索的内容有所不 同,研究的方式也大相径庭。
中医心理学
• 作为根源于本土文化的独立和系统的心理学探索,中 国本土的传统心理学便有着自己的探索内容和研究方 式,而其探索的内容和研究的方式又是一致的。中国 本土传统心理学的独特之处和突出贡献,在于给出了 揭示人的心灵性质和活动,以及提升人的心灵修养和 境界的内省方式。
• “神为生之主”。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是以物质为基 础而不能脱离形体独立存在的,它反映了生命运动本身所固 有的客观规律。
第一章 中医心理学
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五脏之志者, 恐也。 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 若五志过度则劳,劳则伤本脏, 若五志过度则劳,劳则伤本脏,凡五 志所伤皆热也。 志所伤皆热也。 抗盛的情欲属于阳,若情欲过度, 抗盛的情欲属于阳,若情欲过度,则 易化热为炎。所谓阳动阴静, 易化热为炎。所谓阳动阴静,故形神 劳则燥不宁,静则清平也, 劳则燥不宁,静则清平也,是故上善 若水,下善如火。 若水,一、春秋战国时期 扁鹊 华佗、 华佗、张仲景 皇帝内经 二、隋唐时期 孙思邈:总结病人的心理特点 孙思邈:
第三节 中医心理学的简史
三、宋金元时期 金元四大家 1、刘完素: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刘完素: 2、张子和:情志相胜 、张子和: 3、李东垣:益气养神 、李东垣: 4、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朱丹溪:阳常有余,
第三节 中医心理学的简史
四、明清时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李时珍 《本草纲目》脑为元神之府 王清任:《医林改错》 王清任 《医林改错》灵机机性不在心在 脑 傅青:七七左右为妇女更年期阶段, 傅青:七七左右为妇女更年期阶段,以情 志病为多 陈士铎: 意治法、神治法、 陈士铎:《石室秘录 》意治法、神治法、 劳治法等心理治疗方法
1985年首届中医心理学学术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医心理学作为新的学科正式形五中心理医学的形成和发展1992年8月中国中医心理学研究会成立
中医心理学
主讲人: 主讲人:耿艳萌 临床心理教研室
第一章 中医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中医心理学概念 第二节 发展中医心理学的意义 第三节 中医心理学的简史
第一节 中医心理学概念
第三节 中医心理学的简史
五、中心理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1992年8月中国中医心理学研究会成立。 年 月中国中医心理学研究会成立。 月中国中医心理学研究会成立 2006年6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 年 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 中医心理学学术会在北京成立。 中医心理学学术会在北京成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医心理学的渊源
5、人际关系指导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回》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
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 第八章》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三、中医心理学的渊源
佛心不二:自性即佛。 心性本觉:人皆有佛性。
四、中医心理学的文化特质
与西方临床心理学相比,中医心理学
《内经》的产生标志着中医心理学雏形的形成:
奠定了中医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如形神合一论、心 主神明论、五脏情志论、人格体质论、阴阳睡眠论等。
“九气”、“五志”理论为七情学说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成为以后南宋陈无择定型七情学说的基本理论 依据。
对心理过程、睡梦等心理现象、个体心身发展的特 点、阴阳人格体质的形成等基本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 都有了初步的认识。 丰富并发展了中医心理学临床实践方面的内容,如 对四诊心法、心理病机、心理治疗、心理养生都做了 较系统的阐述。
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从后现代 的观点来看,这种差异可能意味着存 在着另一种可能的科学范式。
1、中医特别强调形与神的统一。
中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以生理为基础,而
且,人之所以为人还在于有神。
“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
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素问· 移精 变气》)“百岁,五藏皆虚,形骸独居而终 矣。”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 移精变气》) “藏败神去,故必死。”(王 冰注:《素问.阴阳别论》)
中医心理学模式图
临 床 实 践 实 践 基 础 理 论 基 础 主 要 学 说
中 医 学
中 医 心 理 学
心 理 学 概 念 医 学 心 理 学
研 究 方 法
心 理 学
二、为什么要研究中医心理学
在西方心理学日益繁荣昌盛的现代,为什么 还要大力研究中医心理学? 因为临床心理学是服务于人的事业,它的效 果如何取决于所依赖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与 咨询对象文化背景的契合程度,而目前我国 临床心理咨询还基本上处于照搬和模仿西方 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阶段。 事实上,西方的心理学根植于西方的历史文 化,渗透了西方人的哲学、信仰、价值观和 生活经验。
指出:“夫形者神之舍也,而精者气之宅也,舍坏 则神荡,宅动则气散。神荡者昏,气散则疲,昏疲 之身心,即疾病之媒介,是以善医者先医其心,而 后医其身” 。华佗十分重视心理因素在致病中的作
用,故其所提出“先医其心”的主张很有科学价值。
也说明心治是一种病因疗法。
张仲景与心身调理
张仲景是中国医学史上卓有贡献的伟大医 学家,首创六经辨证,所著《伤寒杂病论》至 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这部著作反映了张仲 景丰富的中医心理学思想。他强调了心身调理 的治疗思想,并把精神、情志的异常变化作为 诊断、辨证的重要依据。他形象地描述了奔豚 病的证候,明确指出本病“皆从惊恐得之”, 并创奔豚汤、桂枝加桂汤治之。
中医心理学概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图雅
本讲要点
一、中医心理学的概念
二、学习和研究中医心理学的目的
三、中医心理学的思想渊源 四、中医心理学的文化特质
五、中医心理学的源流
本讲要点
六、中医心理学的特点 七、中医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八、中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九、中医心理学的学习方法
十、中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其祝而已者,其何故也?岐伯曰:先巫者, 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 也。 —《灵枢· 贼风》
可见“祝由”的本意是祝说病之缘由,即分析病 因。实质上可以视为我国古代一种精神疗法。即通过 分析疾病的起因,然后加以明言开导或行为诱导,来 解除或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调整情绪和精神活动, 以达到治疗疾患的目的。包含许多心理治疗学方法, 标志着中医心理学思想的萌芽。
以社会变迁为例,社会动乱,流离失所,流 亡生活,饥馑状态,营养缺乏,会造成人们精 神紧张和情绪的波动,故我国民间有“大乱之 后必有大荒,大荒之后必有大疾”的说法。因 大乱而引起的疾病是多种多样的,但首先是导 致的人们精神上的创伤。人们所从事的某些职 业特点也容易导致情志损伤的病证。《古今医 案按》中有:“怔忡本非重病,而居官者多患 之,因劳心太过,或兼惊扰所致。”
《内经》初步确立了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 法,为后世的中医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 基础。
《内经》奠定基础
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中的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心主神 明、脏象学说等中医心理学基 本理论均在《内经》中基本奠 定。《内经》中的“九气”、 “五志”都是以后南宋陈无择 定型七情学说的基本依据。对 睡梦等心理现象、对个体心身 发展的基本观点、对心理过程、 对人格体质学说等一系列问题 都形成了基本的认识。
祝由并不是一种迷信。
2.中医心理思想初创时期(春秋至西汉)
扁鹊六不治:
骄恣不论于理; 轻身重财; 衣食不能适; 阴阳并,藏气不定; 形羸不能服药; 信巫不信医。
2.中医心理思想初创时期(春秋至西汉)
随着医学知识的积累和发展,成书于春秋至西 汉中后期的《黄帝内经》中丰富的心理思想,已形 成中医心理学的早期状态。
3、强调调神在保健和疾病治疗中的极端重要性。 (与皮层-内脏相关学说的比较)
中医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对各脏器的生理状况
和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认为心主神明 的“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心动则五脏六腑皆 摇。”“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如果一个 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 从来。”。相反如果“精神不进,志意不治, 故病不可愈。”
6、中医“阴阳五态”的体质人格学说具有心 身统合的特点,与现代基因生物学、体质 人类学、人格理论不谋而合。
中医个性学说的最大特点是其综合性,即
各种个性对应于一定的体形、生理特点、 病理特点和相应的治疗原则,具有明显的 临床实用性。
五、中医心理学的源流
中医心理思想萌芽时期(远古至春秋) 中医心理思想初创时期(春秋至西汉)
3.中医心理思想发展时期(东汉至元代)
华佗与心理治疗
我国杰出的医学家 华佗,在心理治疗方面, 有着许多精辟的论述及 治验病案。《华佗神医 秘传》中说:忧则宽之, 怒则悦之,悲则和之, 能通斯方,谓之良医。”
华佗与心理治疗
一个高明的医生,必须能针对患者的不正常的
情志,进行心理治疗。他曾明确提出医心的重要,
禅学道家和中医都认为,人可以通过精神内
守的达到恬淡虚无境界,这与现代生物反馈 技术通过自我意识的活动主动地获得良好的 平衡的生理状况的方法异曲同工。
古代内丹术要领图解
集光—内省
转法轮/行周天—放松 炼出圣胎——新人格的诞生
荣格感叹地称中国贤哲为 “象征主义的心理学家”。 他说,“在《金华密旨》这 部著作中,那些心灵状况都 是以象征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而这些象征正是我在多年的 工作实践中早已熟悉的那 些。” 荣格认为,意象性语言和符 号象征正是无意识独特的风 格和语言。可以这样认为, 内丹术不过是一种以意象性 语言(或隐喻)的方式来引 导意识和无意识的融合,达 到人格转换的心理训练或自 我精神治疗。
二、为什么要研究中医心理学
在这种背景下,整理与挖掘传统中医心
理学的思想与技术对于丰富世界临床心 理学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 义。 中医心理学不仅历史悠久,理论独树一 帜,临床诊治技术和经验方药也十分丰 富,完全可以与西方临床心理学相媲美。
三、中医心理学的渊源
儒家的哲学心理学和德育心理学 道家的心身观与炼丹术 佛家和禅学的心性学以及修炼术 性论 心论(类型心理思想等) 情论 知论 知行论
医学心理学已成为当今医疗健康
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
中医心理学的许多瑰宝亟待我们
发掘、整理、继承与发扬
一、中医心理学的概念
中医心理学是继承中国古代哲学对心理现 象的认识,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与现 代心理学相互交叉和渗透,研究心理现象发 生、发展规律及心理因素在人体疾病过程中 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4、源出禅学道家的自我意识学说。 禅宗道家早就将“神”的结构一分为 二了。即元神和识神。 所谓“元神”就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 真性,性命,元气和大道, 是超越时空的。 所谓“识神” 就是后天之心, 它依赖于外 部世界,好动 不居,易受环境的影响, 而有喜怒哀乐,好色贪财, 争权夺利。
5、内丹术与生物反馈、精神分析和人格重建 治疗异曲同工。
医学模式转变
生 理
自然环境
环境பைடு நூலகம்
人
心 理
社会环境
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各种社会因素如家庭婚姻、文化背景、环境、 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社会变迁、迁居、职业 特点、宗教信仰、民族、风俗习惯等是心理应 激的主要应激源。这些生活事件发生后,常需 要个体以改变生活风格、认知评价和行为方式 去应对和适应。如果适应良好,可促进心身健 康;若适应不良,则可引起恶性心理应激,导 致心身疾病。
中医心理思想发展时期(东汉至元代)
中医心理思想延续时期(明代至解放前)
中医心理思想正式创立时期(解放后至今)
中医心理学的雏形
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
人类生活非常艰苦,对于疾病的产生原 因,常常看作是神灵惩罚或恶魔作祟。 因此,治病手段就是对两者的“软硬兼 施”,或祈祷神灵的保佑和宽恕,或驱 鬼、辟邪。
清代《内经图》
内丹术就是通过一种以儒、道、禅为理论渊源,
以认知、态度、情绪和行为改变为手段,以顿 悟为契机,以重建人格为目标的心理治疗方法。
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可知,内丹术包含有西方精
神分析治疗、理性情绪治疗、行为心理治疗、 格式塔治疗、顿悟治疗、存在-人本主义治疗 等多种心理治疗方法的思想元素。荣格终于发 现中国的内丹术与他精神疗法的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