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笔记完整版[]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8762521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ea.png)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概念和形成基础1. 中医学说的定义:中医学,全称为中国传统医学,是一种起源于古代中国,历经数千年发展而成的医学体系。
它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来诊断疾病,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旨在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和维持健康状态。
2. 中医学说的形成基础:(1)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物质和属性组成,阴阳的动态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 五行学说:将宇宙间的事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它们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用以解释和指导医学实践。
-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 儒学:注重伦理道德,强调人文关怀,对中医伦理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2)自然科学基础:- 天文学:观察天象,了解季节变化,对中医时间医学有指导作用。
- 地理学:研究地域差异,对中医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有影响。
- 气象学: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医病因学和预防医学有重要作用。
- 生物学:对动植物的研究,为中药学提供了丰富的药物资源。
(3)社会实践:- 长期的医疗实践:古代医家通过临床观察和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 古代文献的总结: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中医学基本特点1. 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健康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 人体的整体性: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器官、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生理和病理系统。
2. 辨证论治:- 辨证:通过四诊合参,收集病象,分析病因、病位、病性和病机。
- 论治: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包括治则和治法。
3. 防治结合:- 未病先防:通过养生保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https://img.taocdn.com/s3/m/7319d143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f6.png)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将宇宙间的事物和现象归纳为阴阳两种相对的属性,并通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事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促进作用,相克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制约作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1.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将人体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将人体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它们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经络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1.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内外因素密切相关。
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
病因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等原因引起的。
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环节。
我的中医基础笔记
![我的中医基础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15bd2f2de80d4d8d15a4ffe.png)
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著,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六经辨证;《金匮要略》脏腑辨证.《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共载经典方剂323首,又为中医方剂之祖。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晋、隋、唐时期.《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新修本草》,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制定并颁布的药典。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将病因分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刘河间)倡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治以寒凉清热——寒凉派。
张从正(张子和)倡“攻邪"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汗吐下"攻邪三法-—攻邪派。
李杲(李东垣),强调“胃气”的作用,“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主温补脾胃——补土派。
朱震亨(朱丹溪),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以滋阴降火——养阴派.(3)明、清时期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f64adfe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66.png)
1﹒绪论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2.《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写成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析,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3.《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小儿药证直诀》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
4.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气过极皆能生火”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称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以汗、吐、下为攻去病邪的方法。
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称为补土派;朱丹溪: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称为滋阴派;5.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中提出,温疫的病原“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对温病的病因学是个很大的发展。
清·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
清.吴鞠通,创三焦辨证。
6.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体现于“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等理论。
在治疗上如“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与此相应的适应性变化,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四时的脉象也有相应的变化,如“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6836ec2998fcc22bcd10dcc.png)
气、气化、气机:气是生命的本源,是一种物质。
这种物质气运动起来以后,发生了运动变化,称之为气化。
气化过程和表现的形式,升降出入这种运动称之为气机。
01 阴阳五行概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0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03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04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05 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①: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②:20.00,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06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一)①:气一元论:②:45.19,阴阳学说:54.00,阴阳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56.03,阴阳的医学意义。
07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一)08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09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五行学说: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一)阴阳盛衰五行属性五行属性:属性在不同的学科的不同定义;在中医学里面,涉及到两个学科,一;哲学,二;逻辑学,一;从哲学上来说,属性;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
二;从逻辑学来说,属性;是指事物对象的性质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包括对象的状态和动作。
五行的属性;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有属性的统称。
具体而言,就是;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之间的关系;一;以次相克,反复无穷。
木克土、、、、二;两行之间相克的关系叫所胜所不胜关系;如;水能克火,那么,水是火之所不胜,而火又能克金,那么金又是火之所胜。
任何一行都有所胜所不胜。
10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五行制化五行乘侮总结五行制化,三行之间才能发生制化。
如:金、木、土三行。
五行乘侮,乘:相克太过,木旺克土。
侮:木太旺反侮金。
乘侮必然同时存在。
即:三脏同时发生关系。
以五行的特性为据,严格地说,它说明了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不是全部功能。
五行论证了脏腑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纯干货)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纯干货)](https://img.taocdn.com/s3/m/f7ac0279964bcf84b8d57b46.png)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纯干货)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善诊者,按脉察色,先别阴阳。
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
阴阳学说得基本内容:阴阳之间相对立,依存互根不分离,消长转化并发展,阴平阳秘为目得。
人身阴阳为生理,阴平阳秘为与气。
调理阴阳救偏弊,虚实寒热定根基。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脉、骨髓、胆、女子胞。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五脏所主:1、心位胸中外护包,血脉神志汗液晓,开窍于舌华在面,君主之宫藏神要记牢。
2、肺司呼吸主降宣,卫气外布皮毛间,通调水道开窍鼻,古人又谓水上源。
3、脾为中焦主运化,统血肌肉四肢间,开窍于口华在唇,后天之本仓廪官。
4、肝为胁部主藏血,疏泄又分两种说,一说消化主情志,一说消化主疏泄。
其华在爪主筋健,开窍于目记心田。
5、肾为腰部主藏精,生殖发育就是本能,纳气生髓又主骨,主水开窍二阴经。
其华在发通于脑,开窍于耳记心中。
左肾右命根基在,先天之本不可轻。
六腑:中清之腑为之胆,水谷之海在胃间,受盛之腑为小肠,传化糟粕大肠间,气化津液为膀胱,上焦如雾精气漫,中焦如沤浮游谷,下焦如渎水莫断。
脏腑之间关系:心血肺气紧相依,心血脾胃不可离,生成运转不可息,心肝血液不可离,心火肾水相交济,各少其位为不及,心中无水火上炎,肾中无火水凌心,肺气脾血土生金,肺气宣发脾健运。
肝血肺气相互根,肺肾水病卧不稳。
肝主疏泄脾统血,相互依赖病郁结。
脾肾为本先后天,前因后果必有缘,肝肾精血又同源,相互依存为本根。
心与小肠热必降,肺与大肠咳不畅。
脾升胃降气正常,胆与肝脏互影响,肝失疏泄湿热旺,肾与膀胱气化常。
一有病变尿不利,气化不利膀胱伤。
腑与腑经以通畅,一不通畅即有伤。
气血津液气:真气者受之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元气就是人体生命活动得原动力。
中医基础笔记完整版
![中医基础笔记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373ef32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3c.png)
中医基础笔记完整版第一章:中医学概论一,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治疗整体观念:1,把人作为整体,内脏五官皮肤经络都是一体的,通过气血津液完成统一的功能2,天人合一,人受四季和昼夜地区的影响辨证治疗:1,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钢辩证2,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二,中医治病三大原则:审查内外,辨证求因,四诊合参第二章:脏象脏是内脏,象是内脏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象。
脏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胆膀胱三焦奇恒之府:脑,骨与髓,脉,胆,女子胞第一节五脏一,心位于胸腔之上,两肺之间,偏左,形似倒垂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
心的功能:主血脉,主神明,在体合脉,开窍于舌耳,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与小肠互为表里,互为表里就是相互传导作用的意思。
在五行属火。
1. 心主血脉:心是血液的起动泵,通过血管(脉)向全身输送血液供给各个器官。
心的正常有赖于心的气血充盈和血管的通畅。
心健康的表现: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均匀有力,舌淡红,心胸无不适感。
心病的表现:面色苍白,脉象无力,舌淡白,心悸,甚至血脉淤阻导致面色灰暗,唇舌青紫,脉象结代,心胸部憋闷刺痛。
2,心主神明神明就是人的精神,思维等心主神明正常表现为: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异常表现为:精神亢奋(失眠,多梦,神志不清,狂躁)和抑制(健忘,萎靡,昏迷) 3.人的五志(情绪):喜怒忧思恐心在志为喜喜则气缓,过喜可以使心神涣散,精神不敛。
我们小学就有个乐起来没完的人,上着课没人搭理他就乐,估计他就是心的问题。
喜伤心,恐胜喜,内经文字简练,里面讲的喜伤心意思是过喜伤心。
由于过喜可以导致心气四溢,精神涣散,所以用恐则气下的办法可以收敛涣散的心气,当然还要看病人的承受能力。
内经阴阳别论篇:阳加于阴谓之汗。
晚上睡觉出汗是盗汗,阴虚的表现。
白天不怎么运动就出汗是自汗,气虚或阳虚的表现。
偶尔就没事,身体自己可以调整。
自汗原理:人的阳气随太阳在白天升发,如果气虚和阳虚的话,人外层的阳气就不够充足,对汗腺的控制力就不够,所以白天稍动就爱出汗,我是这样理解的。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f1cdcde08a1284ac85043e1.png)
中医基础理论1、《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2、《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3、怒伤肝、怒则气上;喜伤心、喜则气缓;思伤脾、思则气结;忧伤肺、悲则气消;恐伤肾、恐则气消,惊则气乱。
4、十二经络体表分布:在四肢:太阴、阳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厥阴、少阳在中线。
在头面部:阳明经行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后头部;上阳行于头后侧部。
躯干部:手三阳均行经肩胛部;足三阳则阳明行于胸腹,太阳行于背部,少阳行于肋部;足三阴均行于腹部。
循行于腹部的经脉,由内向外的排列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起于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最后又回到肺经。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阴经,这样“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地循行。
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①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②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正经气血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而当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可由奇经溢出,予以补充。
③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奇恒之腑关系较为密切,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一定的联系。
督脉称“阳脉之海”。
任脉称“任主胞胎”。
冲脉称“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
跷脉的基本功能:一是主司下肢运动,可使下肢运动灵活矫捷。
二是司眼睑的开合。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正经别行分出,深入躯体内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中医学基础整理重点笔记
![中医学基础整理重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653c0ddaa00b52acfc7cab2.png)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发展概况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重点的两部著作: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①《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②《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四诊、辨证、预防与治则等。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①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是指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②主要内容A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说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病理上的整体性: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一关系。
★诊治上的整体性:由外察内,整体调节。
B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域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四时多发病;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C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2、辨证论治①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经典文档下载后可编辑复制★病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症的基本概念:是指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临床表现。
★证(证候)的基本概念: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a3463362e3f5727a5e96279.png)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着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着,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着名医家张仲景所着,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着,我国第一部针灸专着。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着,我国第一部脉学专着。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着,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着。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着,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着,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e0ab816d5bbfd0a785673a4.png)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绪论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一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一、整体观念: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二、辨证论治: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辨证论治: 第二章阴阳五行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的对立制约(二)阴阳的互根互用(三)阴阳的消长平衡(四)阴阳的相互转化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四)用于疾病的诊断(五)用于疾病的治疗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特性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
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
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爰稼穑”。
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曰从革”。
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
(二)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三)五行的生克乘侮(1)生克和制化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乘侮相乘: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的反应。
相侮: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亦称反克。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三)用于诊断和治疗第三章藏象什么是藏象学说,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古代的解剖知识。
二是长期来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从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6639d36b52acfc789ebc9df.png)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812d7e3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ff.png)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中医基础理论(50分→30道)中医基础学习方法:1.轻概念2.理解3.归纳4.找点5.主体6.结构7.特点中医基础理论特点:集中中医基础难点:原文→简化(歌诀、巧记)、经络、五行第一章绪论一、产生1.哲学2.自然科学3.解剖学4.生产→《内经》二、发展1.《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辨证论治专著2.《诸病源候论》→病因学专著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守真)→“六气皆从火化”→寒凉派;朱丹溪(震亨、彦修)→“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养阴派;李杲(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补土派;张元素(子和、戴人)→“邪去则正安”→攻下派三、中医学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①人体内部的统一性②人物自然的统一性:a.脉→春浮,夏日在肤,秋下肤,冬骨b.病→旦慧昼安夕加夜甚c.发病(鼽衄胸胁洞风痹)③与社会的统一性2.辩证论治:四诊:①望、闻、切(客观性)→体征→集中→证候(病理阶段)②问(主观性)→症状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第二章阴阳学说一、阴阳1.阴阳:①最初→日光的向背②哲学→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不考)2.阴阳属性:(不记)3.阴阳特性:①普遍性②相对性:a.无限可分性b.转化性b.比较性4.阴阳关系:对立制约:①对立②制约:a.不及:阳虚阴盛、阴虚阳盛:火旺or阳亢 b.太过:阳盛阴病、阴盛阳病互根互用:①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②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消长平衡(不考):阴平阳秘,精神乃秘阴阳转化(一定条件下):“极”、“重”5.阴阳作用:①诊断:察色按脉先决阴阳②病理变化:a.阴阳偏盛(邪气盛实):阳胜则热(实热)→壮热、面赤→阳盛则阴病or阴胜则寒(实寒)→冷痛、拒按→阴盛则阳病b.阴阳偏衰(精气夺则虚):阳虚(阳不制阴→阴相对的盛)→则寒(虚寒)→冷痛喜按,绵绵不休b.阴虚(阴不制阳→阳相对的盛)→则热(虚热)→五心烦热,午后颧红③治疗:a.阴阳偏盛(邪气盛则实):阳盛则热or阴盛则寒→实则泻之(损其有余)(考点)→热者寒之or寒者热之b.阴阳偏衰(精气夺则虚):阳虚则寒or阴虚则热→虚则补之(补其不足)(考点)→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or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考点)第三章五行学说一、“五”:①最初:木、火、土、金、水→五材②哲学:木火土金水属性抽象概念二、属性:1.木→“木曰曲直”(不背)→生长、升发、调达、舒畅2.火→“火曰炎上”→温暖、发热、向上、升腾3.土→“土爰稼穑”→承载、受纳、长养、生化4.金→“金曰从革”→顺从、肃杀、清洁、收敛、变革5.水→“水曰润下”→寒凉、就下、闭藏、滋润三、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类比法or推演络绎法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角徵宫商羽→呼笑歌哭声→魂神意魄志→握忧哕咳栗行→运行1.生克规律:①相生:木火土金水②相克:木→土→水→火→金2.五行制化异常→相克异常乘侮:1.相乘→过克:①克者过强②被克者过弱③以上两个同时出现2.相侮→反克:①克者过弱②被克者过强五行应用:1.传变:①相生传变:母→子=>母病及子(虚证)、母虚累子②子→母=>子病犯母(实证);子盗母气(虚)②相克传变:相乘;相侮2.治则治法:(1)相生:①虚→虚则补其母:滋水涵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益火(肾阳)补土②实→实则泄其子(2)相克:抑强扶弱:抑木扶土、培土制水、泄南补北、佐金平木第四章气血津液学说一、气:①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呼吸之气、水谷之气)②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先天之精气→元气(原气)→激发推动脏腑功能↗→生命活动原动力↗水谷之精气→营气→阴柔营养→①化生血液②营养作用↘→卫气→彪疾滑利→①防御外邪②启闭汗孔,调节体温③温煦肌肉脏腑↘自然之清气→→宗气(膻中)→①上出喉咙以司呼吸②中贯心脉以行气血③下资元气④视、听、言、动二、原料:先天元气、水谷之精气、自然之清气三、参与的脏腑:1.相关脏腑:肾(元气)、脾(水谷之精气)、肺(自然之清气)2.密切相关:脾胃四、运动→气机→升降出入五、功能:1.推动→脏腑组织、生长发育、气血津液2.温煦3.营养4.固涩→精血汗5.防御6.气化二、血:1.生成:营可化血、精可化血、津可化血→脾胃、心、肺、肾(五脏去肝加胃)2.功能:化生神志(血舍神)、濡养(气→温养,津液→滋养,血→濡养)三、津液:正常水液1.分类:津→清稀→流动性大→肌肉、皮毛、孔窍、化血液→稠黏→流动性小→脏腑、关节、脑髓2.▲津→滋养大肠→伤津液→濡润小肠→耗液3.生成:取之于外,成之于内4.功能:充养血脉,运输废料,调节平衡四、气血津液关系1.气→血:↗气滞→血瘀↘↗行气药①气行血活血↘气虚→血瘀↗↘补气药②气摄血→气能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③气生血→血虚证→主以补气2.血→气:①血生气②血载气→气随血脱(吐下之余,定无完气)3.气津(同气与血)4.津血:津血同源夺血者无汗,夺津者无血第五章藏象(脏腑)1.五脏→肝心脾肺肾(包含心包);六腑→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胆:既是六腑又是奇恒之腑胰腺:西医有中医没有的2.形态、功能:①五脏→中实→生化、贮藏精微②六腑→中空→传化、排泄糟粕③奇恒之腑→中空→贮藏精微▲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8719587d1f34693daef3ec9.png)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中医基础学笔记
![中医基础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8ba450c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30.png)
中医基础学笔记一、中医的起源与发展1.中医的起源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源于我国古代人民长期与自然界环境、生活习惯的相互作用和经验总结。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不断演化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方法。
2.中医的发展历程中医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从众多医家的实践总结与理论创新,到《黄帝内经》的问世,再到汉代的诸子百家争鸣,中医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而后的宋、元、明、清等朝代,中医继续繁荣兴盛,并不断与西方医学交流与融合。
二、中医的基本理论1.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在中医把握事物发展和变化规律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阴阳学说揭示了事物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五行学说则表达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变化的规律。
2.经络学说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系统,气血运行于全身,调节着机体的正常功能。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中医的诊疗方法与调治措施。
三、中医的诊断方法望诊是中医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色等,可以初步判断病情,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
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言语、呼吸声、胸腹部音等来判断病情及病因,为医生提供辅助的诊断依据。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交谈,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信息,从而对疾病进行初步评估,为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患者的脉象、脉络等情况,以判断患者的体质及疾病的变化,为中医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四、中医的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使用各种草药、动物药、矿物药等,中医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机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独特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作用,从而治疗疾病。
3.中医推拿中医推拿是通过按摩和推拿患者的穴位,以促进气血畅通,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4e4c04e763231126edb1175.png)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着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着,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着名医家张仲景所着,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着,我国第一部针灸专着。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着,我国第一部脉学专着。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着,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着。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着,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着,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医学概论一,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治疗整体观念:1,把人作为整体,内脏五官皮肤经络都是一体的,通过气血津液完成统一的功能2,天人合一,人受四季和昼夜地区的影响辨证治疗:1,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钢辩证2,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二,中医治病三大原则:审查内外,辨证求因,四诊合参第二章:脏象脏是内脏,象是内脏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象。
脏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胆膀胱三焦奇恒之府:脑,骨与髓,脉,胆,女子胞第一节五脏一,心位于胸腔之上,两肺之间,偏左,形似倒垂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
心的功能:主血脉,主神明,在体合脉,开窍于舌耳,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与小肠互为表里,互为表里就是相互传导作用的意思。
在五行属火。
1.心主血脉:心是血液的起动泵,通过血管(脉)向全身输送血液供给各个器官。
心的正常有赖于心的气血充盈和血管的通畅。
心健康的表现: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均匀有力,舌淡红,心胸无不适感。
心病的表现:面色苍白,脉象无力,舌淡白,心悸,甚至血脉淤阻导致面色灰暗,唇舌青紫,脉象结代,心胸部憋闷刺痛。
2,心主神明神明就是人的精神,思维等心主神明正常表现为: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异常表现为:精神亢奋(失眠,多梦,神志不清,狂躁)和抑制(健忘,萎靡,昏迷)3.人的五志(情绪):喜怒忧思恐心在志为喜喜则气缓,过喜可以使心神涣散,精神不敛。
我们小学就有个乐起来没完的人,上着课没人搭理他就乐,估计他就是心的问题。
喜伤心,恐胜喜,内经文字简练,里面讲的喜伤心意思是过喜伤心。
由于过喜可以导致心气四溢,精神涣散,所以用恐则气下的办法可以收敛涣散的心气,当然还要看病人的承受能力。
内经阴阳别论篇:阳加于阴谓之汗。
晚上睡觉出汗是盗汗,阴虚的表现。
白天不怎么运动就出汗是自汗,气虚或阳虚的表现。
偶尔就没事,身体自己可以调整。
自汗原理:人的阳气随太阳在白天升发,如果气虚和阳虚的话,人外层的阳气就不够充足,对汗腺的控制力就不够,所以白天稍动就爱出汗,我是这样理解的。
盗汗原理:晚上睡觉的时候人体阳气会适度潜藏起来,否则阳不入阴就会失眠,人要是阴虚的话,睡觉的时候阳气就会过度陷入阴之中,也会失去去汗腺的控制而出汗,就像小偷在晚上偷东西,所以叫盗汗,个人理解。
4.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舌为心之苗。
心阴虚和心火旺的时候舌头就会起红刺,糜烂心的气血不足和心阳虚时舌头会淡白心血瘀滞时舌头紫暗有瘀斑三七是活血化瘀,治疗心绞痛的保健药,还能预防皱纹和老年斑三七既活血又止血,比较奇特,就像当归对月经提前和滞后双向调节5.心包络: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和脉络。
当外邪入侵的时候先侵袭心包,就像内经说的: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膻中者(心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心包就像心脏这个皇帝身边的臣使,传达君主的喜怒哀乐。
内经:“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
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心和南方,热,火,苦,血,舌,脉,赤,征,笑,喜相关苦生心火,酸生肝木,酸苦化为木火,即重阴必阳的原理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喜则气散,恐则气下收敛发散之气害怕的时候小便失禁就是恐则气下所致二.肺位于胸中,上连喉咙,开窍于鼻,共称为肺系。
肺左右各一,左肺分为二叶,右肺分为三页,各页分为几个肺段。
肺在脏腑的位置最高,肺为华盖。
华盖就是古代帝王出行马车上的顶盖。
肺易受外邪侵袭,故为娇脏,与大肠互为表里。
在五行属金。
1.肺主气,司呼吸。
真气=清气+谷气+精气清气就是空气,谷气就是水谷食物之气,精气是先天肾中之气。
气血的运行,津液的输送和分布代谢有赖于呼吸。
2.主宣发和肃降宣发就是宣布和发散,肺气宣发于外形成卫气,保护肌肤。
肃降就是清肃,洁净和下降。
3.通调水道(水液调节)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肿中的风水和某些癃闭证以及麻疹可以通过宣肺治疗。
4.肺朝百脉,主治节。
朝百脉就是聚血换气,协助心脏。
治节就是治理和调节。
宣发肃降肺气肃降宣发呼出浊气将精微、津液布散全身,外达皮毛宣散卫气,将津液化为汗液,并调节其排泄吸入清气向下向内布散精微、津液清洁呼吸道尿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治肺以利水,“提壶揭盖”法肺失通调内经:“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就是宰相,按照心这个国君的意志去治理和调节各个职能部门。
5. 肺在志为忧,忧伤可以导致气消血瘀,荣卫失调。
忧伤肺,喜胜忧。
6. 肺在液为涕,涕就是鼻涕。
肺寒流清涕,肺热流黄浊鼻涕,肺燥鼻干,肺气虚打喷嚏流清涕,肺气实则鼻塞。
7.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外感疾病的卫表证可从肺治,一部分皮肤病也可治肺。
毛发望诊诀气血充足毛发润泽.气血两虚毛发不华.气血衰疲毛发作穗.气亏血枯毛发焦干.8.肺在窍为鼻针刺耳郭肺穴可以治疗鼻息肉和慢性鼻炎。
喉为肺的门户,肺气不宣,常有咽喉不利,失音等。
内经:“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
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
忧伤肺,喜胜忧;燥伤皮毛,热胜燥;辛伤皮毛,苦胜辛。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肺和西方,燥,金,辛,皮毛,鼻,白,商,哭,咳,忧相关中国西部矿产资源丰富,燥生金嘛我们风寒感冒的时候鼻子和皮毛不舒服就是因为肺受到侵袭刘力红的思考中医那本书写过,这里的燥其实是一种水在下的状态,如果升温,把地下水化为空气中的湿气这样就是热胜燥了就像冬天下雪,为什么空气还是干燥的呢,因为水分在地上为冰雪状态,没有充盈在空气之中辛伤皮毛,苦胜辛---吃太辣的对皮肤不好,苦可以抑制辣三.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主思虑。
脾胃互为表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五行属土。
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主肌肉和四肢。
1.脾主运化脾运输转化水谷精微,在膻中于肺气结合成宗气。
运化水湿,由肺气宣降,脾气升清运化和肾气温煦气化共同完成。
脾的运化功能失调水湿凝聚为痰为饮,导致肌肤水肿,肠道泄泻,腹水。
2.脾主升清水谷精微借脾气生发上升输布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化生气血,营养全身。
脾胃升降是全身的枢纽,脾为湿土喜燥恶湿喜升恶降,胃为燥土喜湿恶燥以降为用。
3.脾统血脾控制血液,脾失健运就会出血4.脾在志为思思虑过度伤脾导致不思饮食,胃部胀闷,面色萎黄,头晕目眩。
5.脾在液为涎(口津)涎是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
脾胃不和可以导致涎液分泌剧增,口涎自出,也就是自流口水。
6.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主运化食物,输送营养于全身,进而供养肌肉和四肢运动。
7.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口唇望诊诀口唇淡白脾气虚寒,口唇红赤脾火上炎.唇若涂朱脾有积热,唇淡而润脾虚失运.唇干少津脾阴受伤,唇裂干痒脾受风邪.食物A.上输于肺,肺之宣发肃降B. 脾的自转输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谷(先化后运)主运化水液水饮内经: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
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脾和中央,土,甘,肉,口,黄,宫,歌,哕,思相关中国的四川湖南等地湿热,人们喜欢吃辣椒除湿,就是中央生湿的表现四川天府之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驱除脾湿用的是芳香化湿的办法,比如藿香,就是因为甘入脾有的病人喜欢唱歌,就要怀疑是脾的问题了,脾在声为歌哕 指膈痉挛,俗称打呃忒。
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发怒可以减少思伤脾的危害运用的就是肝木克脾土的原理一个地方树多了土壤就贫瘠了,木克土风胜湿很好理解,地上有水,一刮风一会就干了身体发黄可以考虑是脾的问题,因为脾在色为黄,当然也可能是胆汁上逆 嘴里发甜可能是脾热,多由喜食肥甘引起,可能是糖尿病先兆,不可忽视。
四.肝肝位于膈下,腹腔右上方,右肋之内。
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肝属木,位于阴处,但是又和树一样向上升发出地表,所以肝为阴中之阳),主动主升。
肝胆互为表里,肝的经脉起于大趾,上行络阴器(生殖系统),循少腹,布两肋,循喉咙,连目系,上至巅顶。
1.肝主疏泄A.调畅气机:肝失疏泄则胸肋少腹胀痛不适,疏泄太过则肝气横逆,胁肋攻窜作痛。
若气升发太过,则头痛目赤或吐血甚至昏厥。
B.调畅情志肝失疏泄则心情抑郁,多愁善感。
升发太过则气火上逆,急躁易怒。
C.分泌和排泄胆汁胆附着于肝叶间,胆囊所贮藏的精汁,受肝之余气而成,可排泄下行,注入肠中,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是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D.促进脾胃消化E.促进津液和血液流通2. 肝藏血人动则血行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肝血不足则眼花,夜盲,抽筋,月经量少或经闭。
2.肝在志为怒肝血不足导致肝阳气盛则易怒。
3.肝在液为泪肝阴血不足则目涩,肝经湿热则迎风流泪。
4.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久行伤筋,久视伤血,手脚处关节最多,关节靠筋连,是肝主筋最集中的体现。
5.肝在窍为目肝阳上亢则头晕目眩,肝风内动则两目上吊,斜视。
内经: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肝和春,木,东,风,酸,筋,目,苍,角,呼,握,怒都是相关的东方生风,中国东方靠海,海边风多也大,所以古人认为东方生风。
春风化物,万物复苏,就是风生木。
成家的人都知道怀孕前要吃叶酸,叶酸就是树叶里提取的,所以木生酸。
酸生肝,肝在五行属木,因为肝和树一样虽然扎根地下属阴,但是都是向上运行的,都是阴中之阳肝气喜欢抒发顺达,树枝也是向上扩散的形状,特点相似,肝藏血,木能保持水土,功能相似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肝主筋,筋不好可能就是肝的问题,比如抽筋,罗锅等肝属木,木生火,心属火,所以筋生心肝开窍于目,肝火大的时候眼睛可能是红的,肝血不足眼睛干涩。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大怒的人让他伤心就会消气,不信可以试试哦。
原理是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或者从五行的角度,怒是肝木的情绪,悲是肺金的情绪,金克木,所以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也是这样理解的我们炒菜要是醋放多了,可以放点辣椒克制醋的酸,就是辛胜酸内经: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属木,肝和怒的关系甚大,就像将军发号施令,出谋划策内经: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