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与几何讲稿
几何组成分析6讲课稿
几何组成分析6
三、几何常变体系
静力特征: ①当静力平衡方程个数多于未知约束力个数时
一般情下,体系的 反力和内力是静定的。
②当静力平衡方程个数等于未知约束力个数时
一般情况下,体系不存在静力解答, 且不可能保持平衡;特定荷载下,体系的 反力和内力是静定的。
四、几何瞬变体系
静力特征:
静力平衡方程个数与未知约束力的 个数相等;
在一般荷载作用下,体系不可能在 原始位置保持平衡,因而反力、内力 无解。
当它发生微小位移后,体系会产生 很大的反力和内力,将导致体系发生破 坏。
在特定荷载作用下,体系的反力 和内力是超静定的。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初中数学空间理论教案
初中数学空间理论教案1. 让学生掌握空间中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识别和运用点、线、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空间中点、线、面的定义及性质。
2. 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3. 点、线、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空间中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2. 难点: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点、线、面的定义及性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点、线、面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空间中的点、线、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点、线、面的定义及性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
3. 分析:分析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 实践:布置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点、线、面的知识,巩固所学内容。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点、线、面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点、线、面的能力。
3.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认识点、线、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同时,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点、线、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幼儿园数学教案:认识几何图形和空间关系
幼儿园数学教案:认识几何图形和空间关系一、引言在幼儿教育中,数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它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
在幼儿园阶段,帮助孩子们认识几何图形和理解空间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二、目标本次数学教案的目标是帮助幼儿园孩子们: 1. 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和矩形。
2. 理解几何图形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3. 发展对物体位置和空间关系的观察与理解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认识基本几何图形•圈出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孩子们观察并给出它们的名称(圆形、正方形等)。
•使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几何图形,帮助幼儿认识它们并说出名称。
2. 比较不同几何图形•拿出两个相似但大小不同的几何图形,让孩子们观察并比较它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引导幼儿注意到不同几何图形边长、角度等特征,并进行对比。
3. 探索空间关系•让孩子们使用积木或其他具有形状的工具,搭建简单的建筑物、围栏等结构物。
•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结构物中各个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上下、左右、前后等。
四、教学方法1.观察与探索: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几何图形和空间关系,并亲自操作实践。
2.游戏与活动:设计一些游戏和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帮助幼儿加深对几何图形和空间关系的理解。
3.团体合作:鼓励孩子们在小组或整体上共同参与活动,促进互动交流。
五、评估与反馈1.教师可通过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来评估他们对几何图形和空间关系的理解程度。
2.可进行小测验或问答活动,检查幼儿对几何图形和空间关系的掌握情况。
3.反馈给孩子们他们的进步和需要继续加强的地方,并给予积极评价。
六、延伸活动1.利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孩子们自行创造一些有趣的几何图形。
2.在户外环境中进行观察与实践活动,引导幼儿发现自然界中的几何图形和空间关系。
3.建立一个小组项目,通过合作搭建更复杂的结构物,培养团队精神和创造力。
七、总结通过本次数学教案,幼儿园孩子们将能够认识基本几何图形并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精品教案)【精华】讲课稿模板合集十篇
(精品教案)【精华】讲课稿模板合集十篇帮大伙儿整理的讲课稿10篇,供大伙儿参考借鉴,希翼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讲课稿篇11、从日子中来,到日子中去;2、今天的学习,别仅是为了解决今天的咨询题,并且也是为了学生学习上的后续进展。
1、教学内容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空间与图形”安排为一具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的想象能力。
本单元正是向学生介绍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一空间知识,并且为学生未来学习几何学奠定一定的基础。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要紧解决平行和相交的概念咨询题及“做”平行线的咨询题。
基于这点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目标:结合日子情境,使学生感知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能力目标:使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办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工具做一组任意平行线;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象力和制造性。
情感目标:①使学生记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
②能依照现实日子中平行所散发出来的美对学生举行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为:结合日子情境,使学生感知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难点是:能借助工具做一组任意平行线;“同一平面”的明白和延伸。
依照教学理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情境、实践探究与合作等要素,形成本课的教学策略。
运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创设情境回归日子,使数学与日子密切联系,数学学习日子化;在实践活动中,经过合作探究,使学生能分享彼此的考虑、见解,形成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初步认识;在拓展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特质的初步抽象化的认识。
依照“从日子中来,到日子中去”这一新课程理念和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分成三大版块:㈠创设情境,明白平行;㈡利用平行,发觉制造;㈢拓展探索,总结提高㈠中我将其分成三步:1、创设情境,初步发觉;2、教具演示,拓展概念;3、分类比较,升华明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讲课稿敬爱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日讲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一、说教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课的。
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点的一次飞腾。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
经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使学生对自己四周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点,是进一步学习其余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二、说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初步成立“立体图形”的观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色,认识长、正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会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会用直尺丈量长方体的长、宽、高。
3、感情目标:经过操作、察看、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浸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三、说教课要点、难点:要点 :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色,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难点 : 初步成立“立体图形”的观点,形成表象。
四、说教法针对几何知识教课的特色,本节课的教课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想为主,空间观点单薄的特色,我打算采纳讲解法、察看发现法,以及分组议论、合作研究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指导教课,让学生在察看感知各样实物的基础上着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换学生的学习踊跃性,经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育学生动口、着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察看能力、操作能力、抽象归纳能力逐渐提升,教会学生学习。
五、教课器具 : 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框架、橡皮泥、小棒、电脑课件。
六、说教课流程(一)、创建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出示课件:商场一角,各种商品马上成为大家眼光的焦点,接下来我因势利导,不单使学生回首了旧知,又激起了学生参加学习新知的欲念,使学生认识了“立体图形”。
空间与几何讲稿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图形与几何”绥中县教师进修学校中学研训部李成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图形与几何”提纲:“图形与几何”部分的结构变化“图形与几何”部分的内容分析“图形与几何”部分的内容调整“图形与几何”的核心概念分析一、“图形与几何”部分的结构变化图形的认识“四主线”变“三主线”原来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几何框架是按照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和图形与证明四条主线来划分的,新的课程标准修订稿把四条主线变成三条主线,这三条主线分别是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
四条主线变成三条主线,首先是图形的性质这条主线基本上涵盖了原来图形的认识和图形与证明的内容,除了对一些基本图形的认识之外,还包含着对图形一些命题的证明,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第二条主线是图形的变化,原来叫图形与变换或图形的运动,但这次用的是变化,这是因为在这部分内容里,不光是数学上变换的东西,后面还有一些投影与视图的内容,另外解直角三角形也囊括在这里面,所以在这个里面叫变换显得不那么纯粹,叫运动,像解直角三角形这样的内容也有点牵强,我想用变化这个词可能能够比较好地把刚才那些问题给规避掉,所以就起了这样一个名字。
第二条主线的内容就比较丰富了,这里面包含了合同变换——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以及图形的相似(包括位似),由于和相似关系密切,因此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也包含其中,还有一类变换是仿射变换,在标准中呈现的标题就是投影。
这部分主要研究图形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从运动的观点和变化的角度来研究图形,这个方法本身也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条主线叫做图形与坐标,它包含坐标与图形的位置,还有坐标与图形的运动,用坐标的方法刻画在图形的变换中所熟知的轴对称,图形的平移,图形的位似等等。
二.第三学段“图形与几何’’内容分析第三学段“图形与几何’’的课程内容,分为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三个部分。
2011noi冬令营讲稿刘汝佳
平面切割多面体(续)
题外话:网格和3D游戏模型
课间休息 + Blender练习
五、凸包(难!)
二维凸包(回顾)
• • • • 卷包裹法 Graham Scan(水平序) 分治算法 Quick Hull
三维凸包
• 输入P:三维空间中的n个点组成的集合 • 输出:P的凸包CH(P),即把所有点包围在内 部或边界上的最小凸多面体
q
n
q’
p0
点到平面的距离(代数推导,3D)
( q q ) || n q q n, R q q n q p0, n 0 (b e c a u s e q is in th e p la n e ) q n p0, n 0 q p0,n n,n 0 p0 q, n || n ||
• 需要计算当压纸器处于稳定位置时芯片离 电脑顶部的最近距离和最远距离。一个位 置被认为是稳定的当且仅当重心向任意方 向移动不超过0.2米压纸器都处于平衡,你 可以认为压纸器密度统一,并且芯片体积 足够小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点。
Fairies’ Defence (Xi’an 2006, LA 3786)
w
L
co s θ L
L || w ||
v, w || v ||
v
w在v上的投影(projection)
用坐标运算实现点积(2D)
v ( xv , yv )
y
w ( xw , yw ) v , w xv xw yv y w
yw
yv
O
w v xw xv
x
猜一猜,三维情形的公式是怎样的
y Ax+By+C > 0
四年级下数学说课稿-空间与图形-苏教版2015
四年级下数学说课稿-空间与图形-苏教版2015一、教学目标1.认识立方体和长方体;2.熟练辨别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3.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4.学会运用图形语言描述空间结构;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立方体和长方体,区分和比较它们的特征;2.难点:运用图形语言描述空间结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出示几张图卡片,让学生根据卡片上的图形来描述相应的立体图形。
然后让学生一起分享各自描述的方法和感受。
通过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注意图形的特征和联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认识立方体与长方体(1)教师出示立方体和长方体的立体模型,并让学生辨别它们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要求学生口头描述并画出它们的形状特征。
(2)让学生观察四周的物体,找寻其中立方体和长方体的实例,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3. 熟练辨别平面图形(1)教师出示几张平面图形,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要求学生辨认和描述它们的性质。
(2)练习:教师将平面图形放在桌面上,学生站在不同角度观察,辨认图形并说出性质。
4. 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1)教师出示几组常见的建筑物或景观照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空间结构。
(2)利用立体模型和益智玩具,引导学生用图形语言描述空间结构。
5. 运用图形语言描述空间结构(1)小组合作活动:要求学生依照给出的建筑图纸,在规定时间内制作一个立体模型。
(2)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模型,并要求他们通过图形语言描述所制作的空间结构。
6. 实际操作让学生穿越到教学楼,观察不同教室的空间结构及家具摆放情况,然后让学生用图形语言描述学校教室的空间结构和布置。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认识了常用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还发展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在实际操作环节中,学生不仅体验了如何用图形语言描述空间结构,还锻炼了团队合作和实际操作能力。
20191214有限元讲稿第四章四面体单元rev2
由于位移模式是线性函数,因此在相邻单元边界上满足位移连续条件。
2020/5/1
6
(2)单元应变和应力
由弹性力学可知,在三维空间问题中,每个节点有六个应变与应力分量。
13
(1)单元形函数
与基本单元相对应,以点、曲线、曲面为边界的不规则形状单元称为“实际单 元”,将固定的直角坐标系称为“整体坐标系”或“基本坐标系”。实际单元定
义在整体坐标系中,如图所示。
2 y
1 x
o
一维单元
8
3
7
6
5
7 6
4 y
2z
4
3
8
5
o x1
1 xo y
2
二维单元
三维单元
2020/5/1
V 1 1 xj 6 1 xm
yj ym
zj , zm
ijm的方向转动时,右手螺旋 应向节点p的方向前进。
1 xp yp zp
2020/5/1
5
(1)位移模式
三维四面体单元节点位移分量可表示为:
u {f} v [N ] {}e[[I]N i [I]Nj [I]N m [I]N p] {}e
w
kip
kjp
kkpmpp
2020/5/1
9
(3)单元刚度矩阵
其中,子矩阵[krs]由下式确定:
[krs][Br]T[D][Bs]V
36(1E(1)(1)2)Vbrbsg1cgrb2s(crcgs2brdcsrds)
g1drbs g2brds
图形与几何发言稿范文
图形与几何发言稿范文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图形与几何的知识。
在我们生活中,图形与几何无处不在,我们可以在建筑中看到各种各样的图形,比如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等。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用到图形与几何的知识,比如测量房间的面积、计算汽车的油耗等等。
图形与几何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许多复杂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图形与几何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和解决。
所以,学好图形与几何知识对我们的未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关注图形与几何知识,不要害怕它的复杂性,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奥妙,为我们的生活和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谢谢大家!。
数学演讲稿:探索数与形的奥秘,启迪智慧之光
数学演讲稿:探索数与形的奥秘,启迪智慧之光开篇:激发想象,引领探索之旅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在这个充满奇迹与未知的世界里,有这样一门学科,它以最简洁的语言——数字与图形,编织着宇宙间最复杂的逻辑与秩序。
它,就是数学。
今天,我站在这里,不是要讲述枯燥无味的公式与定理,而是要带领大家一同踏上一段探索数学奥秘的奇妙旅程,主旨在于揭示:“数学,不仅是计算的工具,更是启迪智慧、塑造思维的钥匙。
”提出问题,发人深思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数学,我们的生活将会如何?是否还能精准地规划行程,预测天文现象?是否还能设计出壮观的建筑,解开基因的秘密?数学,它无声地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却常常被忽视其深邃与美丽。
那么,数学究竟是如何成为我们理解世界、探索未知的强大武器的呢?主体部分:举例说明,层层深入一、数学的魔力——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让我们从最简单的数字开始。
1+1=2,这个看似简单的等式,却是所有复杂计算的基础。
正如欧拉所言:“数学是上帝描述自然的符号。
”它用最简单的符号,构建起了宇宙的宏伟蓝图。
比如,斐波那契数列,这个由0和1开始,每个数是前两个数之和的数列,竟然能在自然界中找到无数例证,从树叶的排列到贝壳的螺旋,无不彰显着数学的神奇魅力。
二、几何之美——形状与空间的奥秘谈到数学,怎能不提几何?从古老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到现代的拓扑学,几何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形状与空间的深层联系。
想象一下,一个平面上的点,通过旋转与平移,可以形成三维空间中的立体图形;而一个看似复杂的几何问题,通过巧妙的变换与证明,往往能揭示出隐藏的规律与和谐。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宇宙最不可理解之处,就是它竟然是可以理解的。
”数学的几何之美,正是我们理解宇宙秩序的一把钥匙。
三、数学的应用——改变世界的力量数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与美学层面,它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从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到金融市场的精确分析;从生物信息学的基因解码,到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数学的触角无处不在。
维度空间解释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神秘而引人入胜的话题——维度空间。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而对维度空间的认知,更是人类智慧的极致体现。
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走进维度空间的奇妙世界。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维度空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处的三维空间是由长、宽、高三个维度构成的,我们可以看到、触摸到、感受到这个世界。
然而,在宇宙的深处,存在着更高维度的空间。
这些空间超越了我们的感知,却为我们的想象提供了无限可能。
一维空间,也被称为“线”。
在这个空间里,只有长度,没有宽度和高度。
我们可以想象一条直线,它无限延伸,没有尽头。
在这个维度里,我们可以找到数学中最简单的图形——点。
二维空间,也被称为“面”。
在这个空间里,除了长度,还有宽度,但没有高度。
我们可以想象一张纸,它由无数个一维的线组成,形成了二维的面。
在这个维度里,我们可以找到几何学中的基本图形——三角形、正方形等。
三维空间,是我们生活的世界。
在这个空间里,我们拥有长度、宽度和高度,可以感受到物体的存在。
在这个维度里,我们可以找到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图形——立方体、球体等。
然而,我们的探索并没有停止在这里。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除了这四个基本维度,还存在更高维度的空间。
四维空间,也被称为“时空”。
在这个空间里,除了长度、宽度和高度,还有一个时间维度。
在这个维度里,我们可以理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识到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五维空间及以上,被称为“超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我们无法用直观的方式去描述,因为它们超越了我们的感知。
然而,科学家们通过数学和物理理论,对超空间进行了深入研究。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探索维度空间呢?首先,维度空间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通过探索不同维度的空间,我们可以拓宽思维,激发创造力。
其次,维度空间的探索有助于我们理解宇宙的本质。
许多科学家认为,宇宙可能是由多个维度构成的,而我们生活在这个三维世界中,只是宇宙的一部分。
长方形的周长教师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长方形的周长”。
在数学的海洋中,长方形的周长是基础而又重要的知识点。
它不仅是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入门,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逻辑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长方形周长的教学。
一、长方形周长的概念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长方形周长的概念。
长方形周长是指长方形四条边的总长度。
具体来说,就是将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乘以2,然后将两个结果相加。
即:周长 = (长 + 宽)× 2。
二、长方形周长的教学意义1.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长方形周长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学生可以直观地认识到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关系,从而为后续学习其他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长方形周长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加法、乘法等运算规律,对长方形的长和宽进行计算。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长方形周长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测量、剪纸等,来感受周长的概念。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长方形周长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例如,计算家庭装修、购买家具等场景中的周长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长方形周长的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长方形物品,如桌子、窗户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的周长是如何计算的。
2. 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感悟周长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特征,如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等。
然后,通过实际操作,如测量、剪纸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周长的概念。
3.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在长方形周长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可以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运算方法。
4. 加强练习,提高应用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练习题。
数学8.4直线与空间说课稿
数学8.4直线与空间说课稿一、课程概述大家好,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章节,也就是“直线与空间”。
这一章节是几何学的基础,主要涉及直线的性质、空间的概念以及直线与平面的关系等内容。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将建立起对空间几何的基本理解,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直线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理解空间和平面的概念,理解直线与平面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让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重点讲解直线的性质、空间的概念以及直线与平面的关系。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建立起对空间几何的基本理解。
2. 教学难点与重点:直线的性质和直线与平面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着重讲解。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图表示例、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直线与空间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通过讲解和图表示例,让学生了解直线的性质、空间的概念以及直线与平面的关系。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
4.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结语“直线与空间”这一章节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建立起对空间几何的基本理解,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初中数学技巧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初中数学技巧”。
数学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它不仅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还培养我们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在初中阶段,我们接触到的数学知识逐渐深入,如何掌握数学技巧,提高学习效率,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初中数学技巧。
一、打好基础1. 熟记公式:初中数学公式繁多,但都是基于基本概念和性质推导出来的。
因此,我们要熟练掌握公式,才能在解题时得心应手。
2. 理解概念:数学概念是解题的基石,我们要透彻理解每个概念的含义,才能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
3. 做好笔记:上课时,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掌握解题方法1. 分析问题:遇到题目时,首先要明确题目的类型和考查的知识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分析解题思路。
2. 拆分问题:将复杂问题拆分成若干个简单问题,逐一解决。
3. 灵活运用: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根据题目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4. 总结归纳:解题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三、提高计算能力1. 训练速度:平时多做一些计算题,提高计算速度。
2. 熟练掌握运算律:运用运算律简化计算过程。
3. 培养细心:在计算过程中,注意细节,避免出错。
四、培养数学思维1. 培养逻辑思维: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学习几何知识,培养我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3. 培养创新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勇于质疑,敢于创新。
总之,初中数学技巧是我们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只要我们掌握好以上几点,相信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一定会越走越远,取得优异的成绩。
谢谢大家!。
“空间与几何”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讲座课件配讲稿
有什么关系?
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
和都大于第三边。
长方体 面顶点 棱名来自称 数量面 形状
棱
顶点
哪些面完 全相同
数量
哪些棱长 度相等
数量
长 方 6个 体
长方形
相对面完全相 12条 同
相对的4条棱的 8个 长度相等
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
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四、拓宽学习渠道,丰富感知 (一)呈现现实,丰富感知 (二)猜想验证, 深化感知 (三)多媒体辅助,强化感知
多媒体手段可以使图形动起来,既可以 显示图形的形成、变化过程,让学生从各个 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图形,又能十分方便地对 图形进行分割重组,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 图形中各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等。
每天绕操场跑 一圈周
二、创设认知冲突,激活思维
数学中的思考,一方面 需要有清晰的方向,有方向 才能化繁为简;另一方面, 要有足够的张力,有张力才 能推动认知不断向前。
教师有效的引领是决定新知目标达成度 的关键。应运用认知冲突来带动学生不断地 展开思维活动,使学生一步步地逼近数学本 质,从而建构起对新知的清晰、完整的认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 是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教学中教师应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空间与几何”知 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理 解问题的水平,锻炼数学思考的能力, 磨砺数学思维的品质。
实际运用
有一个滚筒刷,它的底面直 径是4厘米,长3分米,它滚 动一周刷过的墙面是多少平 方厘米?
五、引领感悟思想, 提升素养
课堂教学中,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撩 开显性的知识面纱,寻求隐性的数学思考, 才有可能让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获得一些感 悟。
高中数学空间几何组合教案
高中数学空间几何组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空间几何基本概念和相关定理;
2. 能够运用组合的方法解决空间几何问题;
3.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空间几何基本概念和相关定理复习;
2. 组合的概念和性质;
3. 运用组合解决实际空间几何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空间几何问题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2. 学习与讨论:教师讲解空间几何的相关概念和定理,学生跟随着思考和讨论。
特别是介绍组合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组合的方法解决空间几何问题。
3.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加深他们对空间几何和组合的理解。
4. 分析与解答: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分析和解答,指导他们在解题过程中注意的问题和方法。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拓展空间几何和组合的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习题目;
2. 完成一些实际空间几何问题的分析与解答;
3. 阅读相关空间几何和组合的知识,并做好笔记。
五、教学反馈:
1. 教师对学生作业进行批阅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2.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空间几何和组合的能力。
数学几何与空间教案幼儿园
数学几何与空间教案幼儿园一、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的数学几何术语描述平面图形,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2.能正确使用与空间有关的基本词汇,如上、下、左、右、里、外、前、后等;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正确使用数学几何术语描述平面图形;2.学生能正确使用与空间有关的词汇描述物体的方位和移动;3.学生能够观察、理解和判断物体的空间位置和方向。
三、课堂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通过观察、试摸和感受三种不同形状的球来激发学生对于物体形状的好奇心,并引导学生讨论这些不同形状的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2 认识平面图形通过幼儿园里的走廊和教室环境,指出不同的平面图形,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并让学生分别用纸片、木棍等材料模拟这些平面图形,并在教室中或走廊上展示。
3.3 学习物体的方位和移动将小球放在课桌、地上等不同的位置,并引导学生用“上、下、左、右、里、外、前、后”等方位词语描述球的位置和移动,让学生感悟到物体的方位和移动与空间的关系。
3.4 组合图形通过将幼儿园里的不同图形纸剪裁、对接,引导学生学习组合图形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对于组合图形的理解和构建能力。
3.5 游戏锻炼对于学习的内容进行反复巩固,游戏是很好的方式。
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游戏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如将卡片翻过来,要求学生根据卡片形状翻到对应的位置,以此锻炼学生对于形状和空间位置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四、教学结论通过本次的教学活动,学生初步了解了数学几何术语和与空间有关的基本词汇,并且能够用这些术语和词汇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移动,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未来的学习中,老师也要更加注重游戏教学的运用,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
数学演讲稿100字左右四年级
数学演讲稿大家好,我是四年级的学生小明。
今天我要给大家演讲的主题是数学。
数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我喜欢数学,也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数学知识。
数学的重要性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数学的重要性。
数学是一门智力的体操,它可以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和敏捷。
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需要用到数学知识的情境,比如购物时计算价格、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等等。
数学还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比如物理、化学等。
掌握好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
数学的趣味性虽然有些同学觉得数学很难,但是我觉得,只要我们用心去学,数学其实是非常有趣的。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来学习数学。
我喜欢玩数字游戏,比如2048、数独等等。
通过这些游戏,我们可以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计算的能力。
另外,数学还有很多趣味的问题和有趣的数学定律。
比如著名的费马小定理、黄金分割定理等等。
这些数学定律看似复杂,但是背后的原理非常有趣。
了解这些定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发现数学的美妙之处。
我喜欢的数学知识下面我分享一下我最喜欢的数学知识——几何。
几何是研究形状、大小、位置和变化的数学学科。
通过几何,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有趣的规律和性质。
我最喜欢的几何图形是正方形。
正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它的特点是四条边长度相等,四个角也都是直角。
正方形有很多有趣的性质,比如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长,对角线平分了正方形的内角。
除了正方形,还有很多有趣的几何图形,比如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等。
通过学习几何图形,我们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我们的空间推理能力。
结语数学是一门有趣而又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让我们用心去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美妙之处吧!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图形与几何”绥中县教师进修学校中学研训部李成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图形与几何”提纲:“图形与几何”部分的结构变化“图形与几何”部分的内容分析“图形与几何”部分的内容调整“图形与几何”的核心概念分析一、“图形与几何”部分的结构变化图形的认识“四主线”变“三主线”原来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几何框架是按照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和图形与证明四条主线来划分的,新的课程标准修订稿把四条主线变成三条主线,这三条主线分别是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
四条主线变成三条主线,首先是图形的性质这条主线基本上涵盖了原来图形的认识和图形与证明的内容,除了对一些基本图形的认识之外,还包含着对图形一些命题的证明,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第二条主线是图形的变化,原来叫图形与变换或图形的运动,但这次用的是变化,这是因为在这部分内容里,不光是数学上变换的东西,后面还有一些投影与视图的内容,另外解直角三角形也囊括在这里面,所以在这个里面叫变换显得不那么纯粹,叫运动,像解直角三角形这样的内容也有点牵强,我想用变化这个词可能能够比较好地把刚才那些问题给规避掉,所以就起了这样一个名字。
第二条主线的内容就比较丰富了,这里面包含了合同变换——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以及图形的相似(包括位似),由于和相似关系密切,因此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也包含其中,还有一类变换是仿射变换,在标准中呈现的标题就是投影。
这部分主要研究图形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从运动的观点和变化的角度来研究图形,这个方法本身也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条主线叫做图形与坐标,它包含坐标与图形的位置,还有坐标与图形的运动,用坐标的方法刻画在图形的变换中所熟知的轴对称,图形的平移,图形的位似等等。
二.第三学段“图形与几何’’内容分析第三学段“图形与几何’’的课程内容,分为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三个部分。
(一)图形的性质,从七个方面介绍:1.关于“点、线、面、角”2.关于“相交线与平行线”3.关于“三角形”4.关于“四边形”5.关于“圆”。
6.关于“尺规作图”7.关于“定义、命题、定理”包括9个基本事实,探索并证明一些基本图形的性质,以及基本作图和定义,命题、定理等内容。
1.关于“点、线、面、角”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一些最基本的橛念,是研究图形性质的基础。
这里,有两点应当予以注意:一是“比较线段的大小”“比较角的大小”,在运用图形运动的方法研究图形性质时会有所应用;二是“会对度、分、秒进行简单的换算,并会计算角的和、差”,《课程标准(2011年版)》不要求进行角的倍、分的计算。
2.关于“相交线与平行线”(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平行两种,《课程标准(2011年版)》没有把两条直线重合作为第三种位置关系。
(2)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位置关系。
这里,不仅有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而且还蕴涵着数量变化与位置关系变化的内在联系——两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大小成为特殊值(90°)时,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就是特殊的相交(垂直)。
(3)“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课程标准(2011年版)》既没有把这个显然的结论作为基本事实(若作为基本事实,它与基本事实(1)不独立),也没有要求根据基本事实(1)用反证法加以证明。
(4)需要指出:《课程标准(2011年版)》没有把“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作为基本事实,而把它作为平行线性质定理。
这样处理一是为了减少“基本事实”的个数,二是避免学生产生难以证明的结论就可以作为“基本事实”的误解。
这个定理的证明要运用反证法完成(参见《课程标准(2011年版)》附录2例59),只要求学生“了解”。
(5)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研究平行线的基础。
这里,重要的不是在复杂图形中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训练,而是引导学生感受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大小关系(数量关系)与两直线是否平行(位置关系)的内在联系。
3.关于“三角形”(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定理。
第二学段要求学生“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第三学段则应在此基础上注重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证明这个结论。
(2)《课程标准(2011年版)》表述判定三角形全等的三个基本事实,使用了对应边或角“分别”,相等(不用“对应’’相等)的表述方式,这是因为“对应相等”的意义难以给出明确定义,又可能与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混淆。
另外,“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的表述中,特别指出“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是为了避免理解这个定理时可能发生歧义。
(3)线段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可以通过图形的轴对称获得猜想,然后再运用三角形全等证明。
这种获得猜想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找到证明的思路。
(4)关于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课程标准(2011年版)》只要求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两个定理,没有把“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作为定理;关于直角三角形的判定,除“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外,不要求证明其他的判定方法(比如,若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5)关于三角形的“心”,《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了解”三角形的重心,“知道”三角形的内心、外心,会“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不要求再做进一步的延伸(比如,三角形的重心把中线分成的两条线段之比为2:1等);《课程标准(2011年版)》不要求介绍三角形的“垂心”的概念。
4.关于“四边形”(1)运用归纳的方法可以得到多边形的外角和公式。
多边形的外角和公式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推导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进而推导出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的结论;也可以先推出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的结论,然后得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2)“理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即图形越来越特殊,它的性质就越来越多,判定它需要的条件也越来越多,这对于研究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部分知识像链条一样环环紧扣,这条“知识链”不仅蕴涵着“一般和特殊”的思想而且也是引导学生感悟“分类”思想的好素材.(3)四边形与三角形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四边形性质常常借助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但是四边形与三角形有一个本质的差异: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如果不重视这种差异,就会给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带来困难。
比如,学生常常不能正确掌握正多边形的定义,其原因就在于边数大于或等于4的多边形不具有稳定性,由各边相等不能推出各个角相等,所以必须定义“各边相等、各角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由三边相等可以推出三个角相等,所以只需定义“各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正三角形”。
(4)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除《课程标准(2011年版)》列出的条目外,不要求增加其他的判定定理(如“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等)。
(5)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可以完整地展示“合情推理一提出猜想一演绎推理”的过程,引导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有利于他们体会两种推理功能不同,但相辅相成。
5.关于“圆”。
(1)《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探索并证明切线长定理”作为选学内容,主要是出于控制教学和考试难度的考虑,同时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空间。
这两个定理的探索和证明过程,同样可以展示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相辅相成的过程。
《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了解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的证明,”这个定理的证明需要对图形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这在几何定理的证明中并不多见。
(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形”与“数”的内在联系一一图形的位置关系确定了相应的数量关系,反之亦然。
这样的课程内容、有关的结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其中蕴涵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3)关于“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的关系”,《课程标准(2011年版)》只要求知道这种关系,并“会用三角尺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没有把圆的切线的性质和判定作为定理。
(4)对于“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课程标准(2011年版)》只要求知道通过等分圆周可以作正多边形,并且只要求“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不要求进行有关半径、(半)边长、弦心距三者之间的有关计算;对于“正多边形的概念’’防止“正三角形”的概念对“正多边形”概念教学的负迁移。
6.关于“尺规作图”(1)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是完成其他尺规作图(如作三角形、作圆)的基础。
(2)像证明要做到“言必有据”一样,《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在尺规作图中,了解作图的道理,保留作图的痕迹”,即作图也要做到有根有据。
《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这种要求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应当予以重视。
不同的尺规作图,其“道理”可能是一样的。
比如,用尺规作一个角的平分线、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三者本质上没有区别:作图过程都是构造等腰三角形,“道理”都是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或者说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尺规作图与图形的判定有着本质的联系。
比如,已知三边、两边及其夹角、两角及其夹边,可以作出(确定)一个三角形,这与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SSS,SAS,ASA”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已知两边和一角,作出的三角形不唯一,判定三角形全等也没有所谓的“SSA”。
7.关于“定义、命题、定理”(1)对于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逆命题等有关内容,《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是:“结合具体事例,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原命题及其逆命题的概念。
会识别两个互逆的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不要求学生自己编制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特别是条件和结论多于一个的命题的逆命题。
事实上,学生在这部分内容学习中的困难主要源于对文字语言的理解、表述和句式的变换(简单句变换为复合句)。
加强文字语言与结合图形的符号语言之间的“翻译”,是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困难的有效途径。
(2)《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
应当通过生活中、数学中的实例,使学生知道由合情推理发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通过演绎推理才能确认其正确性,因而证明是必要的'并且证明必须合乎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