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
【精选】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
17-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历史第二学段试卷注意:本试卷共6页,32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I卷(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已知春秋时秦晋可以世为婚姻(故世代联姻称为“秦晋之好”,而鲁晋不能通婚。
而管国是姬叔鲜(周武王弟)的封国。
根据古代“同姓不婚”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可以与管国通婚的封国是()A.鲁国 B.晋国 C.燕国 D.宋国2.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
”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
此官职应是()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3.叶文宪先生认为“中国历史没有上帝(西方意义上的)只有皇帝”,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中西方古代政治体制不同B.中西方古代政治相互交流甚少C.中国古代政治与神权无关D.中国古代政治核心是君权至上4.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这里的“转折”是指汉武帝()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C.设立中外朝制度D.废除丞相制度5.若要对北方突厥政权兴兵讨伐,唐朝中央机构从议事到实施的完整过程应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兵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吏部6. 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秦朝B.西周 C.西汉 D.宋代7. 西汉设立内外朝,尚书权力发展,东汉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
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A.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 B.是相权与皇权妥协的产物C.分工逐渐细化,利于合理决策 D.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8. 清朝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
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高一第二次段考历史科试卷一、选择题(每道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1、柏拉图建议的理想公民人数是5040人,他特别指出:“共同体的领土应当足以维持一定数量的最有节制的人的生活,但不要再大了,共同体的人口应当能够足以保护自己,反对侵略。
”亚里士多德也强调城邦人口不宜太多或太少。
他们这种构思的主要依据是() A.雅典生产力水平低下B.雅典土地与资源匮乏C.殖民扩张会带来灾难D.政治运作的客观需要2、美国“宪法之父”詹姆斯。
麦迪逊说:“即使每一位雅典公民都是苏格拉底,每一次雅典人大会也仍然会是一堆群氓。
”这段话从本质上说明麦迪逊()A.反对直接民主B.反对民主制度C.主张集权政治D.否定公民权利3、“古希腊民主政体是一种最简陋也最粗糙的结构:它实际上是由‘发言权’组成,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
”该观点认为()A.雅典民主缺少人文精神B.雅典民主没有法律保障C.直接民主存在制度缺陷D.雅典民主导致文明淹没4、根据罗马法,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
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法()A.强调保护私有财产B.极力维护贵族的特权C.有利于调解贸易纠纷D.体现了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的特征5、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各种民事诉讼,即使是再小的事由,也由法庭处理;债务人如在规定的期限还不出债款,债权人可以将其出卖为奴或杀掉;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地嚎哭。
上述这些规定说明当时在罗马()A.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B.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色彩浓郁C.罗马人热衷于通过诉讼获取利益D.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法律规范和调整6、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这就是罗马法能够长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之所在。
安徽省利辛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历史)
利辛高级中学高一历史第二学段试卷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予计分!1、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3、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4、我国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体现了()A 国家统一安定的需要B 权力互相制约的需要C 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D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5、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6、下列体现人民在民主政体下的权力或思想,其中是雅典民主政治创造的有()克里在家乡波士顿投票选举总统②美国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立法,国会又可以推翻总统的否决;美国国会有权弹劾总统;美国法官终身制,但国会有权弹劾法官③3月上旬,英国国会即将就有关伊拉克问题进行辩论④举手表决成为我国人大代表行使职权的主要方式之一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7、之所以说《十二铜表法》是平民的胜利,主要是因为()A、这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B、规定了极为严厉的债务奴隶制C、法律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D、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8、关于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分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以北京为中心B、从南到北以东部沿海为主C、从东到西以长江沿岸为主D、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比较集中9、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两次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是( )A.鸦片战争直接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B.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C. 太平天国运动直接引发了英国对中国的侵略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爆发的直接原因10、“我以我自己以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以······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听秘书朗读完后,他面色严肃地当众宣布接受宣言,然后戴上王冠。
【精选】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学段考试试题
甘肃省武威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学段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21. 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这种制度叫做A. 王位世袭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嫡长子继承制22. 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
2009年5月18日,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
这一事件与下列哪一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A. “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B.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C.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D.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23. 秦始皇时期,在山东设置了琅琊郡,琅琊郡守的产生方式是A. 世代相袭B. 皇帝任命C. 地方推荐D. 考试选拔24.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
”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 )。
A.宋代吸取前朝教训,重文轻武B.儒学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C.文人受理学熏陶,忠君思想浓厚D.宋太祖是文人出身25.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26.某兴趣小组拟写一篇有关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论文,下列历史论文题目存在史实错误的是( )A.《浅谈秦始皇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B.《试论西汉郡国并行制的利弊》C.《三省六部制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D.《简析清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27. 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学段考试试题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学段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60分)。
29.《红楼梦》中的贾雨村,只因与贾政同姓,拿着宗侄的名帖去拜见贾政,便“轻轻谋了一个副职的候缺”,得到了金陵应天府的差事。
由此判断,清代的选官制度( ) A.以察举制为主要方式 B.仍受宗法观念的影响C.标准具有多样化特点 D.依据人才的品德能力30.西周初年,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封武王弟康叔于卫,封殷商后代微子于宋。
这反映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31.“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
“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
但自秦代开始,“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
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什么特点( )A.皇权至上 B.皇帝独尊 C.君权神授 D.皇位世袭32.《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 )A.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设置丞相主持国政C.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D.厉行文化专制政策33.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九品中正制”相一致的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唐制,取士之多,多因隋旧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34.中国古代的一个王朝推行“崇文抑武”“强干弱枝”的国策,通过“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个王朝是( )A.汉朝 B.唐朝 C.北宋 D.明朝35.赵翼《檐曝杂记》中说:“发出即封入纸函,……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
……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
”材料体现“军机处”的特点是( )A.行政效率高 B.机构健全 C.人员复杂 D.制约皇权36.梭伦上台后,他所面对的情景要比想象中困难得多——穷人强烈要求平分富人的财产,梭伦当然不能支持农民的这一极端要求,不过也必须让穷人得到实惠。
山东省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二次阶段考试试卷
山东省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二次阶段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共28题;共100分)1. (2分) (2020高一上·宣化月考) 《尚书·召诰》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大宗)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 . 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B . 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的结合C .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D . 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2. (2分) (2019高一上·宜丰月考) 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A . 分封制B . 王位世袭制C . 郡县制度D . 中央集权制3. (2分) (2018高三上·浙江模拟) 北宋宰相出缺时,皇帝经常让某类官员代宰相之职.北宋宰相经常空缺,该类官员往往成为北宋亊实上的宰相。
该类官员最有可能是()A . 枢密使B . 参知政事C . 刺史D . 三司使4. (2分) (2017高一上·静海月考) 唐朝杜牧在《上宣州高大夫书》说:“自去岁前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
熟于上耳,固于上心,上持下执,坚如金石,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
”材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A . 打击贵族B . 注重门第C . 官位世袭D . 层层推荐5. (2分) (2016高一上·蚌埠期中) 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
下列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 . 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B . 都有利于国家统一C . 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D . 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6. (2分) (2019高一上·翁牛特旗期中) 《明史》记载:“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高一历史试题(考试时间 2015年12月17日上午10:10—11:40 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由此表明,明朝内阁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2.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3.《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4.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
其中一项权益是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使馆区(界)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5.自秦汉至宋元,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6.“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写这首诗的背景是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平津战役取得胜利C.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同学在上大学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时,在周振鹤的《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中看到如图,请问这幅行政区划图描述了哪个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A. 西周B. 秦朝C. 汉初D. 元朝2.下图中,图一和图二标示的两个王朝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分别是图一图二A. 分封制与行省制B. 郡县制与封国制C. 分封制与刺史制D. 郡县制与行省制3.下列中国古代主要行政区划的示意图,按出现时间排序正确的是A. ①②④③B. ③①②④C. ③②①④D. ②③①④4.公元前3世纪,罗马法规定:若某人非法杀死另一人的奴隶或牲畜,应当以去年奴隶或牲畜的最高价格赔偿受害人;若某人非法损害了另一人的物品,应以近三年该物品的最高价赔偿之。
该规定说明罗马法A. 保护私有财产B. 确保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 扩大了罗马法统治基础D. 注重维护商业交易的公平性5.有一次陶片放逐法,雅典政界大人物阿里斯德岱斯到现场观看,被一个男人叫住,他递上一枚陶片,说:“你能帮我写上阿里斯德岱斯的名字吗?”阿里斯德岱斯问:“你知道他做了什么坏事?”那人回答说:“我都不知道他长得什么样子,只是大家都在说他是个大人物,我听烦了。
”阿里斯德岱斯无语,在陶片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那年他被逐出雅典。
故事实质上反映了A. 雅典民主动员了多数人的参政积极性B. 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C. 雅典民主体现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D. 雅典民主保护多数人权利6.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曾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是以法律。
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
”下列说法可以体现“第三次征服”的是A. 在罗马征服扩张的过程中罗马法所起的作用最大B. 《民法大全》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C. 罗马法使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使平民的利益得到保护D. 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7.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
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二次阶段考试试卷真题
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二次阶段考试试卷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1.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中“齐鲁”是古来对山东的别称,这一称谓最早源于()A . 宗法制B . 分封制C . 礼乐制D . 郡县制2.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 . 秦朝皇帝制度的内涵B . 汉代损益秦制的措施C . 封建官僚政治确立的背景D . 分封制退出中国历史的根源3. 北宋节度使在权力方面比唐朝小,但职衔更高、待遇更丰厚,如宰相带节度使职衔者与地方节度使的俸禄明显高于不带节度使职衔的宰执。
节度使作为荣誉被赏赐给宗室、元老旧臣,也被授予给那些在边疆重地手握重兵积极维护北宋王朝统治的将领。
据此可知,北宋节度使的设置A . 保障了边疆的安全B . 利于提高中央权威C . 位高权重威胁中央D . 利于巩固北宋统治4.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评价分科取士:“前代选用,省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端……是以置州府之权归于吏部。
”这评价认为科举制()A . 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B . 是对汉代察举制的否定C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 . 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5. 明成祖规定:“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任事”。
藩王不得私自与朝官见面,未经宜召不得入京。
这一规定A . 鉴于元代灭亡的教训B . 重建规范的分封制度C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 . 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6. 下列措施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的是()A . 颁布“推恩令”B . 实行行省制度C . 废除宰相制度D . 派文官任知州7. 明朝初年,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主要表现在废除了()A . 科举制B . 察举制C . 监察制度D . 丞相制度8. 有学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天子即天下之大宗,诸侯即一国之大宗。
同姓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异姓诸侯则通过婚姻,与天子维护甥舅之亲,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
高一历史上册第二学段考试试题
高一历史上册第二学段考试试题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二学段考试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命题:林叶成审定:高葵峰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A商朝B夏朝C周朝D秦朝2秦朝建立的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制度是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3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4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历史事件是A明朝废除丞相B明朝设内阁C清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D清朝设军机处5“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激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
”这表明古希腊工商业发达的主要原因是A地理环境B经济条件C政体形式D民族性格6《民法大全》的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对《民法大全》编纂做出重大贡献的是A查士丁尼B克利斯提尼C哈德良D梭伦7下图为18世纪某国国家结构及运作示意图,这一国家最有可能是A美国B英国C德国D法国8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纪念馆内,一檐柱上挂着一楹联:“焚毒冲云霄,正气状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
”此馆纪念的应是A邓世昌B林则徐C关天培D陈化成91840年,英国挑起对中国的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A保护鸦片贸易B打开中国市场C中国国力弱小D虎门销烟10中国近代史上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1下列文献中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是A《四洲志》B《海国图志》C《天朝田亩制度》D《资政新篇》1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A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B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武器装备落后D得不到农民的支持13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五四运动D辛亥革命15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C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D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16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A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B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错误C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革命进行干涉D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17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人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学段(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学段(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
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 )A.建筑技术的进步B.人工取火的发明C.饲养水平的提高D.生产工具的改进2.先秦时期,城市排水管道是方形和五角形。
秦汉以后,出现圆形排水管道,并在管道接口处使用了一大一小套接接口技术,使接口处缝隙较小,此外,还在管道出口处设计了窨井,可定期清理泥沙等杂物。
这些变化( )A.得益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萌发B.表明民众主导城市建设C.使城市逐步成为科技文化中心D.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3.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
这说明我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 )A.具有民主色彩B.以血缘为纽带C.权力高度集中D.神权王权结合4.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认为最重要的方式是( ) A.仁政 B.王道 C.加强专制 D.无为而治5.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
各民族虽然都有自己的方言,但两千多年来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过。
这得益于( )A.秦朝疆域辽阔B.秦朝统一货币C.秦朝统一文字D.秦朝统一度量衡6.《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统一度量衡B.设立太尉C.设立御史大夫D.设立丞相7.公元前119年,汉政府重新铸造三铢钱,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
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
五铢钱枚重五铢,形制规整,重量标准,铸造精良,受到人们的欢迎。
这些做法( )A.降低了商人的社会地位B.避免了市场物价的波动C.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管控D.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8.“董仲舒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思想,构建了国家与家族之间的纵向顺从关系,同时将忠孝引入政治领域,使君臣关系披上了天地之道的外衣。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doc
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一、单选题(36题,54分)1.据记载,春秋战国之际有了尧舜禅让的故事,战国后期出现了三皇的传说,司马迁等众多史家努力融合三皇五帝的华夏神话,构建了一个血缘世代传承、政治谱系递传的体系。
这一做法( )A.为维护宗法制提供了理论依据B.有利于增进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C.反映了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形成D.推动形成各民族共同信仰的宗教2.《吕氏春秋》记载:“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材料旨在说明( )A.分封制的必要性B.郡县制的合理性C.立嫡制的合法性D.世袭制的重要性3.周代的音乐领导机构“大司乐”培养的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贵族子弟学习音乐并非是去表演,而是要懂得音乐的使用和乐队、歌舞队的编制都有严格的规定。
这说明周代乐舞( ) A.适应官僚政治发展的需要B.因为规定严格而日趋僵化C.注重音乐的社会教化功能D.促进古代中国音乐的发展4.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县”。
“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 )A.确立起皇帝制度B.摧毁了宗法关系C.建立起官僚政治D.加强了基层治理5.从秦开始,地方长官就有自辟(任命)僚属权,虽然中央限制郡只有辟署百石以下、县只有辟署斗食以下掾史吏员的权力,但地方设官,除几位主要长官的官秩在百石以上外,其余诸曹掾史本都在百石以下。
据此可知,这一传统( )A.有利于完善地方官僚体系B.容易产生封建割据势力C.有利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D.说明郡县长官权力开始扩大6.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幕中出土的大量秦简,其中包含《置吏制律》三条,规定县、都官、十二郡官吏、属官的考核、升黜工作从每年的十二月开始,到次年三月必须截止。
这一规定( )A.可以用来佐证秦朝厉行法治B.说明郡县官员必须由中央任命C.有利于国家政务的有序推行D.突出强化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7.秦以郡县、秦吏秦法治东方,易风移俗,结果激起较强反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历史第二学段试卷注意:本试卷共6页,32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I卷(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已知春秋时秦晋可以世为婚姻(故世代联姻称为“秦晋之好”,而鲁晋不能通婚。
而管国是姬叔鲜(周武王弟)的封国。
根据古代“同姓不婚”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可以与管国通婚的封国是()A.鲁国 B.晋国 C.燕国 D.宋国2.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
”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
此官职应是()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3.叶文宪先生认为“中国历史没有上帝(西方意义上的)只有皇帝”,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中西方古代政治体制不同B.中西方古代政治相互交流甚少C.中国古代政治与神权无关D.中国古代政治核心是君权至上4.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这里的“转折”是指汉武帝()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C.设立中外朝制度D.废除丞相制度5.若要对北方突厥政权兴兵讨伐,唐朝中央机构从议事到实施的完整过程应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兵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吏部6. 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秦朝B.西周 C.西汉 D.宋代7. 西汉设立内外朝,尚书权力发展,东汉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
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 )A.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 B.是相权与皇权妥协的产物C.分工逐渐细化,利于合理决策 D.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8. 清朝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
”这里设置军机处的是A.乾隆帝B.康熙帝C. 光绪帝D. 雍正帝9.内阁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是清雍正帝时期的军机大臣,他们①必须亲自处理文书②只能承皇帝旨意办事③无权参与军国大政④由朝中重臣推举任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0.《汉书》载:“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皆六百石,分为东西曹。
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
”当时刺史的任务是()A.选拔地方人才B.征收地方赋税C. 管理地方行政D.监察地方官员11.“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火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
”“这场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12.近代浙江较早受到列强侵略,其中宁波、杭州等城市被迫开放,与之相关的不平等条约分别是A.《南京条约》和《辛丑条约》 B.《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C.《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D.《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13.下图为清政府接受到的一个最后通牒的部分条款,后来写入某不平等条约之中,这一通牒的发布者是A.英军 B.英法联军C.日军D.八国联军14.一个时代的歌曲是这一时代历史的反映。
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中国学生中广为传唱的最有可能是A.“挥动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B.“打到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C.“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D.“红卫兵,红卫兵,革命的烈火燃在胸,阶级斗争风浪考验了我”15.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是用黄铜铸成,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
作为历史它在此定格为永恒,其寓意( )A.南京国民政府成立B.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结束C.日军占领南京并进行大屠杀D.南京光复,抗日战争胜利16.《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C.《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D.《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17.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力量,下列革命团体直接与武昌起义爆发相关的是①共进会②华兴会③中国同盟会④文学社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18.“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
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
”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A、戊戌维新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19.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B.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C.标志着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束D.宣告中华民国成立20.1941年12月,在重庆民族路、民权路和邹容路的交叉路口,修起了一座名为“精神堡垒”的纪念建筑物。
“精神堡垒”高七丈七尺,顶端中央安置一口大瓷缸,内贮燃油、棉条,每遇重大集会,即倒入酒精点燃,焰火熊熊,象征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精神堡垒”高七丈七尺的寓意是A.自强不息B.坚持抗战 C.民主自由D.坚持共和21.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最为典型的侵华恶行之一。
在研究南京大屠杀时,最有力的证据是()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B.大屠杀的遗迹和当时设置的新闻照片C.侵华日本老兵的回忆录D. 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体的描述22.“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此材料出自于()A.中共洛川会议B.中共瓦窑堡会议C.中共七大D.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2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巩固是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
下列与统一战线形成密切相关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八一宣言的发表②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③瓦窑堡会议的召开④八一三事变的发生。
A.①④③②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①③②④24.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奋斗目标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此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在哪次会议中制定的?()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瓦窑堡会议25.学者费正清指出:“20 世纪 20 年代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既要消除国内的军阀统治,又要废除外国人的特权的双重斗争。
”这场“双重斗争”取得的最大成果是()A.废除了英美等国在华的特权B.收回了列强在华的租界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26.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A.决定进行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B.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C.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工人运动D.推动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27.1933年10月,红四军政治部驻扎在四川达县,秘书长魏传统在一家地主宅院的门楼两旁石柱上写下了如此对联: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
这一史料能够佐证的是A.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深入展开B.红军长征途中注重革命宣传C.揭开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D.中国革命已经转危为安28. 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他《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说:“从红军1934年10月16日在华南渡过浅浅的于都河,直至毛泽东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征把中国这段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下列能说明长征与这段历史联系的是()①长征精神对中国人民争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②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③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④长征撒下了革命火种,成为人民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A.①②B.①②④C.③④D.①②③④29.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段话主要是指太平天国( ) A.缺乏科学理论指导B.对西方列强侵略缺乏警觉C.没有现实的革命目标D.革命精神不彻底30. “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这条“相反的道路”是指(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B.统一战线道路C.城市中心道路D.国共合作道路第II卷(40分)二、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31题18分,32题22分,共40分)31.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
——日军军部电报第一号材料二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
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材料三日本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第一步,征服朝鲜;第二步,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最后,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1)材料一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描述?日本当局的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6分)(2)材料二是指哪一历史事件?列举这一事件后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军的重大战役。
(不少于5次)(6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历史事件分别是日本对外扩张的哪一步,日军的侵略政策彻底破灭于哪一年,破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分)32.(22分)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阅读下列有关南京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
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
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①“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和“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4分)材料二②据材料二,分析中山陵成为旅游胜地的主要原因。
(6分)材料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1949年4月)③材料三中的图文反映了哪一重要历史事件?有何伟大意义?(6分)④上述材料反映了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