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直方图》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直方图》教学设计2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直方图》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直方图》是学生在掌握了条形图、折线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统计图的一种。
直方图能够清晰地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让学生对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有更直观的认识。
本节内容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体会直方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图、折线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对统计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绘制直方图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频率分布的理解、组距的确定、数据的整理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直方图的原理,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绘制直方图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直方图的概念、特点及绘制方法,能够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直方图的概念、特点及绘制方法。
2.难点:对频率分布的理解,组距的确定,数据的整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直方图,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直方图的原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直方图模板、数据资料。
2.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铅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直方图,如调查某校七年级某班学生的身高分布情况,让学生观察直方图,总结身高分布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直方图的概念、特点及绘制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频率分布、组距等概念。
同时,教师演示如何利用直方图模板绘制直方图,让学生初步掌握绘制方法。
七年级下数学教案:10.2直方图
10.2直方图一、教学目标1.了解认识频数分布直方图及相关概念.2.解读频数分布直方图.3.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特点及与其他描述方法的关系.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频数分布直方图及相关概念.掌握几种统计图形的特点.2、教学难点:区分直方图与条形图.三、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为了研究800米赛跑后学生心率的分布情况,•体育老师统计了全班同学一分钟时间脉搏的次数.可是如何处理这些数据?用什么样的方法描述才能更好地显示学生心率分布情况呢?Ⅱ.导入新课我们先看体育老师是怎么做的.他把全班学生的脉搏次数按范围分成8组,每组的两个端点的差都是5,这样就得出这样一个表格:脉搏次数x(次/分)频数(学生人数)130≤x<135 1135≤x<140 2140≤x<145 4145≤x<150 6150≤x<155 9155≤x<160 14160≤x<165 11165≤x<170 2从表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脉搏次数在不同范围的学生人数.为了直观地描述表中的数据,体育老师用坐标系横轴表示脉搏次数,标出每组的两个端点,纵轴表示频数(学生人数),每个矩形的高表示对应组的频数.如图:我们从体育老师描述这组数据的过程可以看出,他首先把全班学生的脉搏次数按范围分成8组,每组的两个端点的差都是5,这是为什么呢?不这样做行吗?理由:因为对这组数据的统计是为了研究800米赛跑后学生心率的分布情况,•要想知道学生脉搏次数在各个范围的分布状况,我们可以按实际需要分成若干组,但每组的两个端点差都应该一样,这样才能用落在各组中的学生人数即频数来准确描述数据的分布情况.如果想用矩形的高表示频数,就必须这样做,否则是不能反映数据分布情况的.我们在统计学中把分成的组的个数称为组数,每组两个端点的差称为组矩,如上表称为频数分布表.像上图那样用矩形高代表对应组频数的统计图称为频数分布直方图.问题:如果用矩形的面积表示频数的话,那么矩形的高又表示什么呢?其实直方图实际上是用矩形面积表示频数的.当矩形的宽相等时,可以用矩形的高表示频数.如果面积表示频数,宽表示组距,那么根据矩形面积公式,面积=高×宽,所以高则表示面积与宽的比值,即频数与组距的比值.根据表与图可以看出:1.脉搏次数x在155≤x<160范围的学生最多,有14个.2.脉搏次数x在135≤x<140范围的学生有2个.3.脉搏次数x在150≤x<155范围的学生比在160≤x<165范围的学生少.4.全班一共有1+2+4+6+9+14+11+2=49个学生.问题:直方图与我们前面所学条形图在图形上有些相似,你能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吗?分析:相同之处:条形图与直方图都是在坐标系中用矩形的高来表示频数的图形.不同的是:1.直方图组距是相等的,而条形图不一定.2.直方图各矩形间无空隙,而条形图则有空隙.3.直方图可以显示各组频数分布的情况,而条形图不能明确反映这点.问题:归纳直方图的特点1.能够显示各组频数分布情况.2.易于显示各组之间频数的差别.Ⅲ.随堂练习江涛同学统计了他家10月份的长途电话清单,并按通话时间画出直方图.1.他家这个月一共打了多少次长途电话?2.通话时间不足10分钟的有多少次?3.哪个时间范围的通话最多?哪个时间范围的通话最少?所以:1.他家这个月一共打了25+18+8+10+16=77次.2.通话时间不足10分的有25+18=43次.3.通话时间在1~5分钟的次数最多,通话时间在10~15分钟的次数最少.Ⅳ.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频数分布直方图及相关概念,并经过比较鉴别发现了条形图与直方图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而归纳总结了直方图的特点.使我们进一步认清了统计学中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以及直方图的特性.从而为我们选择描述数据方法和解读统计图提供了依据,为我们进一步学习统计学打好了基础.Ⅴ.课后作业习题10.2─3、4题.复习题10─5、6题.。
《10.2直方图》教学设计
10.2直方图(1)【教学目标】1. 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直方图的特点.2. 通过观察、思考等数学活动,提高合理思维、推理能力;通过比较、概括,提高归纳总结能力.3. 培养接触社会环境中数的信息能力,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会用直方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画直方图时,组距和组数的确定。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会了调查全班同学对不同学科的喜爱情况的方法,学习了运用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等描述数据的方法,现在如果要调查全校学生的情况,该如何进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另一种描述数据的统计图——直方图。
二、复习回顾三、新课探究预习课本145-147页,回答问题: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步骤。
四、频数分布直方图问题: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
为此收集到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如下:158 158 160 168 159 159 151 158 159168 158 154 158 154 169 158 158 158159 167 170 153 160 160 159 159 160149 163 163 162 172 161 153 156 162162 163 157 162 162 161 157 157 164155 156 165 166 156 154 166 164 165156 157 153 165 159 157 155 164 156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呢?为了使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整齐,需要知道数据(身高)的分布情况,即在哪些身高范围内的学生比较多。
为此我们把这些数据适当分组来进行整理。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最小值是149,最大值是172,它们的差是23。
说明身高的变化范围是232、决定组距与组数把所有的数据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
10.2《直方图》教学设计
《直方图》教学设计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实验中学章福枝一、内容和内容解析(一)内容:直方图(二)内容解析这节课使学生了解描述数据的另一种统计图——直方图.用直方图可以直观展示数据在某一区域的分布状态,用于对总体的分布特征进行推断,直方图的绘制是否合理、准确,直接对数据分析造成影响,要画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图,首先要获取这组数据的频数分布表,其次要选取恰当的组数与组距.在统计中,用来描述数据特征的统计图,除了直方图,通常还有条形图、折线图等,将直方图与比较类似的条形图进行比较,有助于对直方图特点及适用范围的认识.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节课的重点:正确地画出一组数据的频数直方图.二、目标和目标解析(一)教学目标认识直方图,能画直方图。
(二)目标解析达到目标的标志是:给定一组数据,学生会合理地确定组距与组数,会制作频数分布表,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三、教学问题诊断和分析本节课采用的是分组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频数分布,利用频数分布规律来解决问题的统计过程,为了得到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需对数据进行分组整理,一组数据分成多少组合适呢?这不仅与数据的多少有关,也与数据本身的特点有关,组数的多少要适中,若组数太多,数据分布会过于分散,若组数太少,数据分布就过于集中,这些都不便于观察数据的分布特征和规律.组数的多少才合适,这就需要学生有一个尝试过程和归纳过程.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决定组距和组数.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问题1: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你知道怎样选择吗?师生活动:学生回答:要取得这63名同学的身高的数据.追问:采用什么样的调查方式收集这些数据呢?问题2:已知63名同学的身高的数据,要挑出身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我们应该怎样整理数据呢?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指出:为了使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整齐,需要知道数据分布情况,即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多,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少,因此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整理.设计意图: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了解学生已有的统计知识和经验,利用频数分布确定入选方法,使学生了解用直方图描述数据的意义和作用.(二)探究新知问题3:究竟分几组比较合适呢?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提醒:组距和组数没有固定标准,要根据具体问题来确定,原则上100个数据以内分5~12组较为合适,且组数为正整数。
教学设计3:10.2 直方图(2)
10.2直方图(2)一、教材分析本节采用的是先分组整理数据,然后分析数据的频数分布,再利用频数的分布规律来解决问题.一般来说,对离散数据用条形图描述频数分布;而对连续分组数据用直方图描述频数分布.直方图是本学段学生将要学习的一种新的统计图,主要是通过直方图描述数据,发现数据分布的规律.本节课是对直方图应用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进一步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会用频数分布直方图描述数据.2.目标解析达到目标的标志是:根据具体的问题,学生会选择用直方图描述数据,会确定合适的组距和组数,会准确的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并能解释直方图中数据蕴含的信息。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本节主要是利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去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得到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需要对数据进行分组整理.由于分组问题是取那个值更合适的问题,这种结果的不确定性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学生往往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同时不同的分组进行比较带来计算量成倍的增加,这也是对学生学习毅力的一种考验.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决定组距和组数是一个教学难点.四、教学过程设计1.复习引入问题1你能说出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步骤和特点吗?师生活动:学生回答: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步骤:①计算最大与最小值的差;②决定组距和组数;③列频数分布表;④以横轴表示数据,纵轴表示频数,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频数分布直方图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数据频数分布的情况,特别是当组距一定时,频数分布直方图不仅仅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数据频数分布的情况,而且小长方形的高还能够直接反映出频数的情况.设计意图:回顾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步骤和特点,为解决下面问题作准备.2.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活动:为了考察某种大麦穗长的分布情况,在一块试验田里抽取了100个麦穗,量得它们的长(单位:cm )度如下表:师生活动:请学生分组讨论,列出样本的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并说明从图表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解题过程:(1)计算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学生计算:在样本数据中,最大值是7.4,最小值是4.0,它们的差是7.4-4.0=3.4(cm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0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直方图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以及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7.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8.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5.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以学生们的日常活动为切入点,提出一个与数据相关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班级同学的身高分布情况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直观地展示这些数据。接着,我会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等,并指出直方图作为一种新的统计工具,能够更有效地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这样的导入方式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学生小组讨论
讲授新知后,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四人。我会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份数据表格,表格中包含了不同组别的数据。学生需要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完成以下任务:
1.根据数据表格,选择合适的数据范围和组距,将数据分组。
2.计算每组的频数和频率,并记录在表格中。
3.根据频数和频率,绘新课之后,我会正式介绍直方图的概念、特点和应用。我会详细讲解直方图的构成要素,如横轴、纵轴、矩形条等,并解释每个元素的含义。接着,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直方图的绘制步骤,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将一组数据转化为直方图。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强调直方图在数据分析中的优势,如能够清晰地展示数据的分布形态、中心趋势和离散程度。
七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10.2.2直方图优秀教学案例
4.简要介绍直方图的特点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
1.系统讲解直方图的制作方法,包括数据分组、计算频率、绘制直方图等步骤。
2.通过示例演示直方图的制作过程,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加深对直方图制作方法的理解。
3.鼓励学生相互倾听、交流、质疑,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直方图的制作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让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成果和发现。
3.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强调直方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方图的概念,掌握制作直方图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能够通过直方图解读数据的分布特征,如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等。
3.学会使用直方图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4.掌握如何运用直方图进行数据的展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直方图的制作方法。
4.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发现规律,总结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
2.设计合作任务,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鼓励学生发挥个体优势,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0.2直方图第十章:直方图课时二课程设计 (2)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0.2直方图第十章:直方图课时二课程设
计
一、课程目标
1.了解直方图的概念;
2.学会绘制和分析直方图;
3.掌握直方图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直方图的绘制方法;
2.直方图的应用。
难点
1.数据分组方法;
2.直方图的深度分析。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直方图基本概念和绘制方法。
2.导入
通过生活实例,介绍直方图的应用,引导学生了解直方图的实际意义。
3.讲解
讲解直方图的分组方法,包括等距分组法和等频分组法。
讲解直方图的分析方法,包括直方图的峰态、偏态以及分布密度等。
4.练习
1.练习绘制直方图;
2.练习分析并解释直方图的含义;
3.利用直方图进行数据的错位分析。
5.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回顾直方图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四、教学评估
1.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检查的方式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评估;
2.通过课后讨论和互评的方式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进行评估;
3.通过实践项目的完成情况以及实际应用的效果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
评估。
五、教学考虑
1.在讲授直方图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深入理解直方图的含义和
应用;
2.强化学生分析思维,让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深度理解直方图的特
点和分布规律;
3.教学中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设计 10.2 第2课时《直方图》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10.2 第2课时《直方图》一. 教材分析《直方图》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10.2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图、折线图的基础上,引出直方图,并让学生了解直方图的特点和作用。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直方图表示数据,从而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条形图、折线图的基本知识,对于如何绘制和解读这两种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学生对于直方图的了解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直方图的概念和绘制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直方图的概念,了解直方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如何绘制直方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直方图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2.难点:如何绘制直方图,如何通过直方图分析数据。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直方图的概念和绘制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直方图的相关教学素材。
3.分组学习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数学图形来表示这些数据,从而引出直方图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直方图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直方图的作用。
同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直方图来表示数据。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根据给定的数据,尝试绘制直方图。
教师在旁边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绘制经验,总结直方图的绘制方法。
教师进行点评,总结直方图的绘制要点。
5.拓展(5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直方图来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2019年春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2 直方图
2019年春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2 直方图一、教学目标1.了解直方图的概念和基本特点;2.能够根据所给数据绘制直方图;3.能够从直方图中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数学分析;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直方图的概念和特点;2.绘制直方图。
三、教学难点1.从直方图中获取相关信息;2.进行数学分析。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教学实例和练习题;3.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之前学过的统计图表类型,如条形图、折线图等,并对比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 引入直方图教师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直方图的概念,例如展示一份某年级同学的身高数据,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图表来展示和分析。
3. 直方图的定义与特点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了解直方图的定义和基本特点:直方图用矩形表示数据的频数或频率,矩形的宽度表示数据的间隔或区间,矩形的面积与数据的数量成正比。
4. 绘制直方图教师向学生介绍绘制直方图的步骤并进行示范:确定数据的范围和间隔、选择合适的纵轴单位、绘制矩形并标注频数或频率、添加标题和图例等。
5. 直方图的分析教师通过示例演示如何从直方图中获取相关信息和进行数学分析,例如计算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或进行数据的比较和推理等。
6. 练习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巩固直方图的绘制和分析能力。
六、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知识和技能。
七、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练习绘制直方图,并进行相关的数学分析。
八、课后拓展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分析和绘制各种类型的统计图表,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说课稿 10.2 第2课时《直方图》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10.2 第2课时《直方图》一. 教材分析《直方图》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10.2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直方图的概念,掌握绘制直方图的方法,以及能够通过直方图分析数据的分布特征。
学生在学习了条形图、折线图的基础上,学习直方图,是对数据可视化的一种深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图、折线图的基本知识,对于数据的初步处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数据的深入分析,尤其是通过图形来分析数据的分布特征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条形图、折线图向直方图的过渡,让学生理解直方图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直方图来分析数据。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直方图的概念,掌握绘制直方图的方法,学会通过直方图来分析数据的分布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方图的概念,绘制直方图的方法,通过直方图分析数据的分布特征。
2.教学难点:理解直方图的绘制方法,以及如何通过直方图来分析数据的分布特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直方图的绘制过程,以及数据分析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条形图、折线图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直观地展示数据的分布特征?从而引出直方图的概念。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直方图的定义,掌握绘制直方图的方法。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绘制直方图的心得,以及如何通过直方图来分析数据的分布特征。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强调直方图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直方图来分析数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0.2直方图第十章:直方图课时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0.2直方图第十章:直方图课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初中数学的第十章,主题为“统计与概率”。
本课时是第一节课,教学内容为直方图。
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统计中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如调查、统计表、频数、频率等。
直方图是统计中最为重要的图形之一,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十分有帮助,对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1.掌握直方图的概念和构成要素;2.理解直方图与频数分布表之间的关系;3.学会绘制简单的直方图,并分析图形;4.参与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与交流,探究直方图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直方图的概念和构成要素;2.直方图与频数分布表之间的关系;3.绘制简单的直方图和对图形的分析。
教学难点:1.理解和运用直方图的相关概念;2.理解和运用直方图与频数分布表之间的关系;3.学生之间小组讨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A. 导入1.老师发放小卡片,要求学生上面写上自己的身高和体重,老师收集并统计学生的数据。
2.老师向孩子们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引入直方图的概念。
B. 讲解1.运用实例,讲解直方图的构成要素及其意义;2.通过标识直方图中的峰值、对称性等特点,让学生了解如何读取直方图。
C. 展示与练习1.老师展示更多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图形特点,提高学生图像阅读能力;2.老师导出和分析频数分布表,引导学生理解直方图和频数分布表之间的关系;3.学生分组合作,在小组中练习绘制简单的直方图,并在讨论中加深对直方图的理解。
D. 总结老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同时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如如果样本数据更多或更集中,会对直方图有什么影响?E. 作业1.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绘制直方图的练习;2.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并找到一篇关于直方图的应用文章,阅读并做好笔记。
五、教学评价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1.针对学生绘制的直方图图形进行评分;2.学生在小组协作中的表现与贡献、交流沟通和思考的能力;3.对笔记的检查和解读,以及对学生的给出的应用案例的评价。
人教版七年数学下册10.2直方图教案
然而,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可能是因为我对他们的引导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举例解释:在处理分组间隔的难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数据尝试不同的分组间隔,比较直方图的变化,从而理解分组间隔对直方图的影响。在绘制直方图的细节处理上,教师应强调矩形高度与频数的关系,并通过示例展示如何避免常见错误。对于数据分析的应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直方图来分析数据,如比较两组数据分布的差异,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直方图的概念:直方图是一种用矩形面积表示各小组频数的统计图,学生需要掌握其定义和基本特征。
-制作直方图的步骤:包括确定数据范围、分组、计算频数、绘制直方图等,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技能。
-数据分析:通过直方图分析数据分布的特点,如集中趋势、离散程度等。
举例解释:例如,在讲解直方图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数据示例,让学生观察直方图的构成,明确各部分含义。在制作直方图的步骤中,教师应详细讲解每一步的操作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动手实践。
2.教学难点
-确定合适的分组间隔:分组间隔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直方图的准确性,学生需要学会如何选择合适的分组间隔。
-绘制直方图时的细节处理:如何将频数转换为矩形的高度,以及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确绘制直方图。
-数据分析的应用:学生需要能够通过直方图,对数据分布的特点进行准确描述,并能够运用这些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0.2直方图课程设计 (2)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0.2直方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直方图的定义,掌握绘制直方图的方法。
2.能够分析所给数据,绘制出对应的直方图,并能够对图像进行解读和简单分析。
3.能够在实际应用中使用直方图进行数据分析,并对数据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推断。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1. 教学内容1.直方图的定义2.直方图的绘制方法3.直方图的相关术语介绍和解读4.直方图的实际应用2. 重难点1.直方图的绘制方法2.直方图的相关术语介绍和解读3.直方图的实际应用三、教学过程设计1.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提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接触过直方图?你们对直方图有什么了解?在哪些领域下我们可以应用直方图?通过导入话题,引发学生对直方图的初步认识。
(2)讲授直方图的定义和绘制方法•展示直方图的概念和定义,并通过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认识。
•介绍绘制直方图的方法,包括调整区间宽度和选取合适的分组。
(3)讲解直方图的相关术语和解读方法•介绍直方图的构成,包括横轴和纵轴,以及柱状图的构成。
•介绍直方图的相关术语,包括分组区间、频数、频率等,以及如何进行解读和理解。
(4)绘制直方图安排课堂时间,进行直方图绘制的实践操作,并在操作中解读直方图。
(5)直方图的实际应用•引入现实应用例子,如年龄分布、身高分布等,并让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应用直方图的实际方法和步骤。
(6)巩固练习为学生准备巩固练习,包括课堂上的小测验和课外的作业内容,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对直方图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
•练习赏析法:通过实际绘制和分析直方图,加深学生对直方图的印象和理解。
•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入解答,使学生对话题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3. 注意事项•在授课的时候应注意必要的图表和例子的使用,尽可能地使思想和数字量化、可视化。
•绘制的直方图应该准确、美观,要记录清楚所使用的数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0.2直方图第十章:直方图课时一教学设计 (2)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0.2直方图第十章:直方图课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直方图是什么,有什么用处。
2.能够根据数据绘制一定量级数的相对频数直方图,绘制出具有意义的直方图并从中提取信息。
二、教学内容1.直方图的概念与应用;2.直方图制作要点;3.相对频数直方图的制作。
三、教学重点难点1.直方图的概念与制作方法;2.相对频数直方图的制作。
四、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引入直方图这一概念,包括什么是直方图,什么时候需要绘制直方图,以及直方图的作用。
2.讲解理论知识(15分钟)1.教师介绍相对频数直方图的制作方法,并且通过实例告诉学生如何根据数据绘制相对频数直方图。
2.教师让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讨论在给定数据范围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数据分组,并给出分组方法及原因,同时需要将分组图画出来,给出相对频率的直方图。
3.实际操作(20分钟)教师将一份数据发给同学,让他们自动形成小组讨论,然后通过相对频数直方图的方法,解决该数据所需的直方图制作过程。
教师在此期间及时提醒和指导。
4.总结课堂内容(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收获和反馈情况,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在此过程中接受学生提问和补充。
五、课堂作业1.每个学生应找到一份有意义的数据并制作直方图(可以由老师提供模板)。
2.根据本次授课的内容,总结并对作业反思。
六、教学反思1.本次课程采用半开放式教学模式,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基本教学目标。
2.课程中老师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了自主选择题材的机会,顺应学习发展的趋势,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但是,本课的时间安排略为紧凑,需要更好地利用课程时间,充分开展活动。
10.2直方图(1)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 数学
10.2 直方图(1) 教学设计:2022-2023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内容及目标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直方图的基本概念和绘制方法。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 了解直方图的基本概念; - 掌握直方图的绘制方法; - 分析直方图中的数据信息,比较不同数据集之间的差异。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马克笔•PowerPoint 或教学投影仪2. 教材准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直方图相关练习题三、教学过程1. 导入导出 (5 分钟)•引入直方图的概念:简要介绍直方图的含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直方图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图表。
•引导学生思考: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是什么?直方图的纵轴表示了什么?2. 理论讲解 (10 分钟)•通过幻灯片或黑板绘制直方图的示意图,讲解直方图的基本构成要素:横轴、纵轴、数据间隔等。
•解释纵轴所表示的是频数或频率,即某个数据区间内的元素数量。
•通过示例展示如何将一组数据绘制成直方图,并解释绘制过程。
3. 练习与讨论 (15 分钟)•让学生在纸上绘制给定数据集的直方图,并请几名学生上前讲解自己的绘制方法和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直方图之间的特点和区别,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
4. 巩固练习 (15 分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互相交流和讨论答案。
•整理并讲解重点难点题目的解答方法,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拓展延伸 (10 分钟)•提出一个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尝试将相关数据绘制成直方图,用直方图来解答问题。
6. 总结与反思 (5 分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并强调直方图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
四、教学反馈本节课的教学反馈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 教师观察和评价学生的绘图过程,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讲解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 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可以让他们互相纠正和补充知识点。
10.2 直方图(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初一数学同步备课(人教版)
10.2 直方图(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初一数学同步备课(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直方图的概念和特点;2.能够根据给定数据绘制简单的直方图;3.掌握统计直方图中各个结构的含义;4.进行直方图的读取和分析。
二、教学重点1.直方图的绘制;2.直方图的数据分析。
三、教学内容1.直方图的定义和特点;2.直方图的绘制方法;3.直方图的数据分析。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直尺、集中频率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5分钟)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频数分布表的概念和绘制方法,为今天的学习做铺垫。
2. 概念讲解(10分钟)1.运用举例的方式,介绍直方图的定义和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直方图与频数分布表之间的联系,解释直方图的作用。
3. 直方图的绘制(30分钟)1.教师通过实际例子,向学生展示绘制直方图的步骤与方法。
2.学生根据教师指导,模仿绘制直方图的方法,完成指定题目的绘图。
3.学生互相交流和比较作图结果,并进行纠正和完善。
4. 直方图的数据分析(20分钟)1.教师通过解读直方图的示例,引导学生理解直方图中各个结构的含义。
2.学生就给定的直方图,回答相关问题,进行数据分析。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直方图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技巧。
5. 拓展与应用(10分钟)1.学生通过课本上的例题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2.学生自主搜索相关实例,在家庭作业中尝试绘制并分析直方图。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反思与点评。
六、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2.搜索相关实例,绘制并分析直方图。
七、板书设计# 直方图(教学设计)## 1. 直方图的定义和特点- 特点1- 特点2- 特点3## 2. 直方图的绘制1. 步骤12. 步骤23. 步骤3## 3. 直方图的数据分析- 结构1:含义1- 结构2:含义2- 结构3:含义3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实例的引入和互动式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0.2直方图课程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0.2直方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直方图的概念及作用。
2.掌握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
3.能使用Excel绘制直方图,并对其进行简单分析。
二、教学重难点1.直方图的概念及绘制方法。
2.如何利用Excel绘制直方图,并进行简单分析。
三、教学过程1.引入学生们可能已经了解了很多种方法来展示数据,例如表格、折线图等等,但一般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直方图。
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什么是直方图,它的作用以及如何使用Excel绘制直方图。
2.认识直方图a.定义直方图是一种用矩形表示数据分布情况的图形,它是由数据分布情况的图形变换而来的。
b.特点•每个矩形代表的是一段数据的范围。
•矩形的高度代表的是该范围内数据出现的频数。
c.示例比如说,我们以一段班级中某科目的成绩为例,我们准备将成绩分成10个等级,每个等级的分数范围是相等的。
然后在纵轴上画出每个等级的频数,即这个等级内的人数。
接着,我们在横轴上标上成绩区间,例如60-69,70-79等,每个区间的长度也是相等的。
那么,这个图像就是我们所绘制的直方图。
3.Excel绘制直方图并进行简单分析a.数据的处理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具体的数据,来帮助我们绘制直方图。
这里以班级中某科目某次考试成绩的数据为例image接下来,我们就可以使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了。
具体的步骤如下:•将原始成绩数据按照等级分类,计算每个等级内的频数。
•将数据汇总到一个数据表格中,从而方便进行直方图绘制。
b.绘制直方图Excel中的绘制直方图的功能十分强大,我们只需要按照以下步骤执行即可:•选择数据表格中的数据,打开Excel图表。
•选择直方图类型的图表,并点击“下一步”。
•根据需要设置直方图的外观样式。
•点击“完成”即可生成直方图。
c.直方图的分析通过对所绘制的直方图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一些结论。
比如说,我们可以发现这个班级中成绩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他们的成绩是处于哪些等级中比较多的?等等。
10.2直方图教案
10.2直方图教案篇一:10.2_直方图教案1-2第十章第四课时直方图(一)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描述数据的另一种统计图——直方图,通过事例掌握用直方图的几个重要步骤,理解组距、频数、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绘制频数分布图.重点:数据整理的几个重要步骤难点:对数据的分组及频数分布表的制作学习过程:一学前准备:自学课本163—168页,写出你的困惑:二、复习引入: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描述数据的方法?它们各自的优点是什么?三、新课.1.问题提出: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分析:为了使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整齐,需要知道数据的分布情况: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多,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少,因此得对这些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整理.2.对数据分组整理的步骤①计算最大与最小值的差.最大值-最小值=172-149=23(cm)这说明身高的范围是23cm.②决定组距和组数.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个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例如:第一组从149∽152,这时组距=152-149=3,则组距离就是3.那么将所有数据分为多少组可以用公式:2最大值?最(:10.2直方图教案)小值最大值?最小值172?14923??7?组数,如:?333组距组距则可将这组数据分为8组.注意:组距和组数没有固定的标准,要根据具体问题来决定,分组数的多少原则上100个数以内分为5∽12组较为恰当.③列频数分布表频数: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每个小组内数据的个数(频数)在各个小组的分布状况用表格表示出来就是频数分布表,如:所以身高在155?x?158,158?x?161,161?x?164三个组的人数共有12+19+10=41(人),应次可以从身高在155∽164cm(不含164cm)的学生中选队员.以上三个步骤也对这63个数据进行了整理,通过这样的整理,也选出了比较合适的队员.你能不能用更直观形象的方法来表示频数分布的情况吗?三思索交流1.超市为了制定某个时间段收银台开放方案,统计了这个时间段本超市顾客在收银台排队付款的等待时间,并绘制成如下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图中等待时间6分钟到7分钟表示大于或等于6分钟而小于7分钟,其它类同).这个时间/min段内顾客等待时间不少于6分钟的人数为()(第37题)a、5B、7c、16d、332.已知一组数据8,6,10,10,13,11,8,10,12,12,9,8,7,12,9,11,9,10,11,10,那么频率是0.2的一组数据的范围是()a、6?x?8B、8?x?10c、10?x?12d、12?x?144.已知20个数据如下:25,21,23,25,27,29,25,24,30,29,26,23,25,27,26,22,24,25,26,28,对这些数据列频数分布表时,其中24.5-26.5这一组的频数是()a、8B、7c、11d、5第十章第五课时直方图(二)教学目标:1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了解数据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七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10.2.2直方图(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1.设计问题链:教师针对直方图的学习内容,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如“什么是直方图?”,“直方图有哪些特点?”,“如何制作直方图?”等。
2.自主探究:学生根据问题链,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动手实践等方式,寻找答案。
3.问题解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同伴评价: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共同进步。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条形图、折线图等统计图表的特点和应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学生完成作业,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师对课后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了解学生对直方图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通过以上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设计,教师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直方图的知识,提高他们运用直方图分析数据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利用生活实例,如学校运动会成绩统计,提出问题:“如何更直观地展示运动员成绩分布情况?”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教师简要介绍直方图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直方图与条形图、折线图的区别和联系。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直方图的形成过程,讲解直方图的定义、特点和制作方法。
2.结合具体案例,如班级考试成绩,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利用直方图分析数据,找出优秀学科ຫໍສະໝຸດ 需要提高的学科。(三)小组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2 直方图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1.理解频数的概念。
2.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意义和作用,并会画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根据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绘制频数分布折线图。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了抽样调查收集数据后,很想了解这些数据调查来有什么用,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会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特点,感受统计图的作用,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这节课的内容。
解决问题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独立地利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分析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图的能力以及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会确定数据的组数与组距,•进而列出频数分布表并能画出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2.对学生整理、表示、处理数据能力的进一步培养。
教学难点
通过探讨学习,使学生学会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抽样调查收集数据时应注意的问题:样本应具备代表性和广泛性;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数据统计中的新概念──频数,同时也将认识另一种常用来描述数据的统计图──直方图,大家准备好了吗?
(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师:小华调查了八(3)班50位同学所喜欢的A、B、C、D•四种品牌运动鞋的人数,结
果如下:
C C
D B D C A A A D
C C B B C A A B C C
D D D B B C C C D A
B B
C
D D D B B A A
C C
D A B B A C D D
你能很快判断出该班同学最喜欢哪种品牌的运动鞋吗?
生:不能,这些数据没有经过统计、整理,一眼很难看出该班同学最喜欢哪种品牌的运动鞋.
师:你认为小华的数据表示方式好不好?你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表示方式吗?
生:不好,必须把表中的A、B、C、D分别数出来,并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
师:正是如此,我们需要整理出A、B、C、D出现的次数,而我们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那它们的频数分别是多少呢?
生:A的频数是10,B的频数是12,C的频数是15,D的频数是13.
(师生共同作图,并得出结论:该班同学最喜欢C种品牌的运动鞋).
师:认识了频数之后,我们接下来学习另一种统计图──频数分布直方图.
新课讲授
一、出示问题,探索新知
师:出示课本第一个问题,我们如何选择才能使参赛的选手身高比较整齐呢?
生:需要知道各个数据的分布情况才行.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介绍的方法,探索出具体方法,然后展示你的成果,遇到问题可以小组交流.
(学生展开自学、交流,体会组距和组数的确定以及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制作,教师参与其中,并做好巡视指导.)
二、学生活动,探讨交流,成果展示
绘制连续型统计量的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是: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也称极差),确定统计量的范围.
本题最大值是172,最小值是149•,•它们的差是23•,•说明身高的变化范围是23cm.(2)决定组距和组数.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应越多.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通常按照数据的多少分成5~12组,在实际分组时,往往要有一个尝试的过程,最后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组数.
本题按等距处理,从最小值开始,以3cm为组距,可分为8组.
(组数和组距没有固定的标准,要凭借经验和具体问题来决定.)
(3)确定分点.
149≤x<152,152≤x<155,……,170≤x<173.
(确定分点的办法有多种,为了保持组距相等,往往会把最小值减小一点作为最左端的分点,把最大值加大一点作为最右端的分点.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两边上的组距也可以与其他组距不相等.)
(4)列频数分布表.列表时可采用划记法进行累计.
(5)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频数分布直方图是以小长方形的面积来反映数据落在各个小组内的频数的大小,小长方形的高是频数与组距的比值.
而且,既然是反映连续型统计量的频数分布直方图,那么各个“条形”之间就应该是连续的,而不应该有间隔.当各组的组距相等时,所画的各个“条形”的宽度也应相同.为了更好地刻画数据的总体规律,我们还可以在频数分布直方图上取点、连线,得到频数折线图.在绘制频数折线图时所取的点应在“条形”或所取区间上部的正中,这样可使得所绘制的折线图更为直观地反映频数的分布情况,否则整个图形就可能向左或向右偏移,造成一定的视觉误导.
应用示例
经过调查某班同学们的身高(单位:cm),得出了下表:
将数据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并计算全班同学身高的平均数.
分析: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较多,应适当分组,按制作频数分布图的方法步骤进行.解:(1)计算极差:这组数据的最小数是141,最大的数是172,它们的差(极差)•是172-141=31(cm);
(2)确定分点;
(3)定组距,分组:根据极差分成七线,组距为5cm(一般100个数据以内分5~12组);
(4)用唱票的方法绘制频数分布表:
(5)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与折线图.
点评:(1)合理进行分组是绘制频数直方图的关键之一;(2)确定分点常常采用半闭半开区间的办法.此外,为了保持组距相等,往往会把最小值减少一点作为最左端的分点,把最大值加大一点作为最右端的分点;(3)•列表时可采用唱票法进行累计;(4)绘制频数折线图时,所取的点应在“条形”或所取区间上部正中.
知能训练
光明中学八年级二班对同学们的身高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让粗心的小亮进行了统计,结
果小亮得到了下表,但其中有几个空没有填上.
(1)请你帮小亮把表格补充完整;
(2)根据补充后的表格绘制出频数直方图.解:(1)空格部分填写如下:
(2)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3所示:
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如何将数据整理分组,列出频数分布表,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及频数折线图.根据统计图表信息,我们会得到许多合理化的建议,这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是非常有益的.
布置作业
一、习题10.2 1、2.
二、搜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
教学反思
用直方图描述数据,课本上的内容虽简单但学生很难理解它,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引导探究的方法教学,课后反思课堂,感觉教学设想基本转化成课堂教学行为。
1、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课上我是通过提问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
如:“问题提出: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如果让你去选参赛队员,你将如何去选?”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
针对他们的问题一一解决。
在探究列频数分布表的步骤时,转向学生解答中的一些具体错误问题(也是易错点和难点),让他们找出错误的原因,再引导他们体会、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2、促成情感目标的落实。
如提问:“他们做操怎样?我们和他们比呢?。
”从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最后的练习题,根据图表说信息,体会表格在整理数据中的作用,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培养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
总之本课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践行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着眼学生可持续发展,注重教学目标多元化,在价值目标上不仅仅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收集的过程,更重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获取数学基本思想,了解数学价值,教学中注意所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
课堂小测 10.2 直方图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座位号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
1.(30分)江涛同学统计了他家10月份的长途电话明细清单,按通话时间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1)他家这个月一共打了 次长途电话; (2)通话时间不足10分钟的 次; (3)通话时间在 分钟范围最多, 通话时间在 分钟范围最少.
2. (40分)体育委员统计了全班同学60秒跳绳的次数,并列出下列频数分布表:
(1)全班有 名同学;
(2)组距是 ,组数是 ;
(3)跳绳次数x 在100140≤<x 范围的同学有 人,占全班同学 %;(精确到0.01%) (4)画出适当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信息; (5)你怎样评价这个班的跳绳成绩?
3. (10分)绘制频数折线图时,通常要求出各个小组两个端点的平均数,这些平均数称为 .
4. (20分)利用频数分布直方图画频数折线图时,若组距为4,第一个小组的范围是
138142≤<x ,最后一个小组的范围是154158≤<x .则折线上最左边的点的坐标是 ,最
右边的点的坐标是 .
()
每组中只含最小分钟值,但不含最大分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