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十二五规划

合集下载

无为县概况

无为县概况

无为县概况一、无为县概况●地理区位:无为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芜湖市境西部。

南濒长江,北临巢湖,与芜湖市区、繁昌县、铜陵市隔江相望。

●交通状况:无为通江达海,承东启西,是皖江开发开放的前沿,与“长三角”山水相连,人文相亲近。

●地域概况:全县总面积2433平方公里,辖“全国千强镇、安徽第一镇”——高沟镇等23个乡镇(19个镇、4个乡)、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143万。

县人民政府驻无城镇。

●经济概况: 2011年全年生产总值(GDP)27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8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155.7亿元,增长19.6%;第三产业增加值67.7亿元,增长9.8%。

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上年的17.6:55.6:26.8调整为17.3:57.6:25.0。

人均GDP 18907元(折合2991美元)。

全年建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40.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5.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1.4%。

2011年全年500万元以上项目及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16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6%,其中,城镇投资138.0亿元,同比增长31.3%;房地产投资19.4亿元,同比增长24.1%。

2011年全年财政收入完成20.31亿元,同比增长14.34%。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11.32亿元,增长11.78%。

2011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285元,增长17.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815元,增长18.9 %,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6.2 %,交通通讯支出增长32.4 %,居住支出增长0.9 %。

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0亿元,增长14.5%;财政收入24亿元,增长18%,其中地方收入完成14.1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01.5亿元,增长23%;全部工业销售收入645亿元,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7亿元,增长16%。

安徽省无为县规划文本

安徽省无为县规划文本

安徽省无为县规划文本1 概述 1.1 地理位置安徽无为经济开发区隶属于安徽省巢湖市无为县,地处长江中下游西北岸,东经118°11′55〃~118°20′56〃,北纬31°17′24〃~31°25′53〃。

东与长江重要港口、皖东南中心城市芜湖市隔江相望,沿江岸线长约 23km;西与和县以漕河(裕溪河)为界,南与无为县汤沟镇、三汊河乡交界,北接芜湖市的裕溪口。

距省会合肥约 100km、江苏省会南京约 95km。

1.2 开发区范围根据开发区总体规划,安徽无为经济开发区范围包括二坝镇行政区域及雍南镇部分行政区域,即东至无为大堤,南至南部的综合服务区(其中服务区界线:东至,西南至规划的爱民路;西至化工路,北接二泉路,南抵科技路,面积约 3.0km2)防洪大堤。

近期至 2011 年,开发区建设用地规模为 4.45km2(其中北部产业用地 3.45km2、,人口规模为 1.4 万人。

南部综合服务区用地1.0km2)远期至 2020 年,建设用地规模为 13.88km2(其中北部产业用地 11.0km2、南部,人口规模为 3.5 万人。

综合服务区用地2.88km2) 2007 年 12 月,由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安徽无为经济开发区总规划面积 21.39km2,分为 2 块:北部的化工园区及南部的生活服务基地。

其中,北部化工园区面积 15.09 km2,具体范围为合芜高速公路-东部的塘圩路-南部的东港大道-西部的铁路-通江大道-裕溪河南路-东三路-通河大道围合而成的用地;南部的生活服务基地面积 6.30 km2,具体范围为东港大道-化工东路-二泉路-西部的化工西环路-南部的育才路-东部的东环路围合而 1 成的用地。

1.3 区域自然条件地形地貌安徽无为经济开发区地形由地势平坦的低圩和沿江洲地组成,南高北低,地面高程为 5.3~5.9m(黄海高程系);镇内河塘密布,多为水产养殖场,镇域内河流自南向北汇入漕河,然后向东注入长江。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全省“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区)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全省“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区)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全省“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区)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3.15•【字号】皖政秘[2012]125号•【施行日期】2012.03.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扶贫、救灾、慈善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全省“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区)的通知(皖政秘〔2012〕125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中发〔2011〕10号)精神,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并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准,现将我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区)调整方案公布如下:一、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大别山片区县(12个)利辛县、颍上县、临泉县、阜南县、寿县、霍邱县、金寨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岳西县。

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19个)利辛县、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阜阳市颍东区、颍上县、临泉县、阜南县、六安市裕安区、寿县、霍邱县、金寨县、舒城县、石台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岳西县(其中利辛县、颍上县、临泉县、阜南县、寿县、霍邱县、金寨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岳西县既是大别山片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三、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区)(11个)亳州市谯城区、蒙城县、涡阳县、宿州市埇桥区、怀远县、阜阳市颍州区、阜阳市颍泉区、界首市、太和县、定远县、六安市金安区。

四、省扶贫开发连片地区县(市、区)(18个)濉溪县、亳州市谯城区、蒙城县、涡阳县、宿州市埇桥区、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五河县、固镇县、怀远县、阜阳市颍州区、阜阳市颍泉区、阜阳市颍东区、界首市、太和县、凤阳县。

调出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长丰县、霍山县、无为县、泾县、枞阳县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凤台县、淮南市潘集区、绩溪县、郎溪县、歙县、休宁县、祁门县,继续享受各项扶持政策,到2014年底结束;扶贫开发工作机构不变、人员不减。

芜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芜湖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芜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芜湖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芜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芜湖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芜湖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5.28•【字号】芜政办秘[2014]83号•【施行日期】2014.05.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地质灾害正文芜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芜湖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芜政办秘〔2014〕83号)各县、区人民政府,省江北产业集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大桥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驻芜各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芜湖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14年5月28日芜湖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为加强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依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皖政办〔2012〕69号)、《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芜政〔2013〕45号)和有关规划,结合我市实际,编制《芜湖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以2011年为基准年,以2011-2015年为规划期,展望到2020年。

《规划》适用于芜湖市区域内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

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全市地质灾害现状。

我市人口众多,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环境复杂,是安徽省地质灾害多发市之一。

2006-2010年,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19起,未发生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8.5万元。

全市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05处,威胁群众603户、2574人。

按地质灾害类型划分,崩塌27处、不稳定斜坡44处、滑坡20处、泥石流7处、采空塌陷6处、岩溶塌陷1处。

无为县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10300265

无为县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10300265

无为县“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为切实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全县中小学教师素质,巩固教育强县成果,办人民满意教育,根据芜湖市教育局•关于芜湖市“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教人…2012‟2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就我县“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无为县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以省市县校四级培训体系为支撑,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为我县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县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提高有效教学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核心,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分类分层分岗按需施训,促进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与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进一步更新,实践与应用能力进一步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三、实施原则(一)提升素质,服务学生。

坚持服务于中小学教育,服务于学生有效学习,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宗旨,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和综合素养,着力解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二)倾斜农村,突出骨干。

紧密结合我县教师实际,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以“国培计划”、市级以上专项培训的实施为契机,立足全员培训,突出骨干培训,重点培养一批教育名师,为农村学校培养一大批骨干教师,充分发挥名师和骨干教师在校本培训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优化管理,健全网络。

加强组织领导,优化业务指导,健全管理网络。

统筹协调市级以上专项培训的派训和管理。

高中教师培训以市为主,初中和小学教师培训以县为主,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作用,完善县校培训体系。

(四)聚焦问题,提高质量。

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为进一步团结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努力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推动全省科协系统事业的科学发展,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安徽省科协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是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关键时期,是工业化城镇化向更高水平跃升的加速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发生根本变革的转型时期,也是全省科协事业跨越发展、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二五”期间,全省科协事业发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总书记“12.15”重要讲话的要求,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高,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加强科协组织自身建设”的工作定位,认真履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职责,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实现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的宏伟目标做出新贡献。

推动“十二五”时期科协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本,把加强党和政府同科技工作者的联系作为基本职责,把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作为根本任务,把科技工作者是否满意作为衡量科协工作的主要标准,把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到建设创新型安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来。

坚持以社会公众为本,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坚持突出特色的原则。

进一步发挥科协作为推动科技事业发展重要力量的作用,进一步发挥科协作为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进一步发挥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突出我省科协事业的发展特色,坚持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推动科普产业发展;坚持深入基层、务求实效,扩大科协联系科技工作者的覆盖面;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主体,构建发现人才、激励人才、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培育人才和造就人才的科技人才成长服务平台。

推进方案模板六篇

推进方案模板六篇

推进方案模板六篇推进方案篇1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组织开展“城市建设推进年”活动。

为确保各项建设工作顺利推进,现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市委和县委有关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____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城镇建设步伐,确保城镇化率稳步增长,确保城镇化发展成果惠及于民,促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统一,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依据《____县“十二五”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完善功能、适度超前、建管并重”的原则,建立高效有序的城建工作机制,全面推开大干、实干城市建设工作态势,努力形成城市大建设、大会战的浓厚氛围,抢抓机遇,务实创新,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按照“一主两副”的空间格局,努力把无城建设成为充满发展活力和时代魅力的____城市带次中心城市、____经济圈沿江产业基地、凸显滨水特色的现代化宜居城市;把二坝、高沟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三角西端城市群的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连通____南北的区域枢纽城市。

三、工作任务(一)高起点编制城镇建设规划。

坚持以规划为龙头,高起点、大手笔编制各类规划,完成____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启动____县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城市排涝、燃气、城市人防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城市绿地系统及城市道路交通专项规划,完成城南新城(含老城拓展区)、福渡片区、城东工业园区控规及高铁站站前广场修规的规划编制;编制完成《无为____新城规划》和《高沟____新城规划》,完善两座____新城各类专业专项规划;加快编制各乡镇近期建设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加快形成全面覆盖、科学引导的城镇规划体系。

(二)强力推动八大工程建设进度。

在大力实施无城“1060”城建重点工程的基础上和积极争取土地指标的前提下,强力推进八大工程建设进度,全部工程共启动约60万平方米房屋拆迁,续建、新建或扩建约60公里道路,建设约50万平方米商品房、约60万平方米安置房、约50万平方米园林绿化工程,基本完成约50公里供电、自来水、污水、燃气等地下管线工程建设,推动20余项涉及文、教、体、卫、交通、行政办公等社会公共事业项目续建、新建或扩建,全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约60亿元。

安徽省卫生厅关于公布“十二五”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名单的通知

安徽省卫生厅关于公布“十二五”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名单的通知

安徽省卫生厅关于公布“十二五”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卫生厅•【公布日期】2011.08.23•【字号】卫中医药秘[2011]521号•【施行日期】2011.08.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安徽省卫生厅关于公布“十二五”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名单的通知(卫中医药秘〔2011〕521号)各市卫生局、省直有关单位:根据《安徽省中医药“三名”(名院、名科、名医)工程实施方案》(皖卫中医药〔2011〕8号),省卫生厅会同省发改委、财政厅、人社厅等组织专家对“十二五”省级重点专科专病申报项目进行评审。

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经研究,确定安徽省中医院外科等91个专科、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脑卒中后抑郁症等38个专病为我省“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

同时决定将“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和“十一五”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合格项目列入“十二五”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续建项目(其中专科续建项目44个、专病续建项目25个),现予公布(名单附后),并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是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促进中医医院发展的有效举措。

各级卫生主管部门要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加大扶持力度,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要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加强督查和指导。

各市卫生局要在“十一五”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基础上,同步开展“十二五”市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的建设工作。

二、“十二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单位要按照《安徽省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领导,确定项目建设负责人,制定项目建设计划书,认真组织实施;各专科专病要根据实际,按照《安徽省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要求,选择1个以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开展试点,同时积极进行我省中医优势病种的筛选、整理,形成我省中医优势病种的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

无为县“十二五”林业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无为县“十二五”林业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林业 建设 建立平 台 、 营造 环境 。
2 林 业经济 发展存 在 的主 要 问题
20 年 , 0 9 中央和 省 、 、 相 继 召开 了林 业 工 作 会 议 , 市 县
1 “ 十一五 ” 业经济 建 设成 就 回顾 林
11 林 业生态 建设成 果显 著 . “ 十一 五 ” 间 , 期 全县 共 完 成人 工造林 53 .3 m ( 33 3h 含迹地 更新 、 滩涂 地造 林 等 ) 其 , 中退 耕还 林 、 防 林 、 螺 防病 林 等 重 点 工 程 项 目造 林 长 抑
安 徽农 学 通报 , hi . e. u12 1 1 ( 3 Anu A SiB l 0 2,8 1 ) .
15 4
无 为 县 “ 二 五 " 业经 济发 展 对 策 研 究 十 林
张世 宝
( 1无为县严 桥镇林业 站, 安徽无为
叶开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陈 洁
2 80 ) 33 0
2 80 2无为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 室 , 33 0; 安徽无 为
1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 全县集体林权制 .
度 主体改 革 已全面 完成 , 山定权 、 定 根 、 定 心 ” 林业 “ 树 人 , 基地 建设 和产业 发 展 活力 倍 增 , 00年 全县 新 造林 面积 21 达 16 .7m 。 同时 , 066 h 围绕 “ 活经 营 权 , 实 处置 权 , 放 落 保 障 收益权 ” 主体改革 目标 , 我县正 在全 力推 动林木 采伐 、 林 权交 易 、 林业 经济合 作组 织 、 融资 渠道 、 业 规模 化 经 林业 林

要: 总结回顾 了无 为县 “ 十一五” 林业 经济建设 的成 就 , 分析指 出林业经 济发展存在 的主要 问题 , 出 了“ 提 十二 五”

《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公示

《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公示

/newsinfo.php?id=1845
2/18
12-5-19
《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公示--芜湖市城乡规划局 -- 芜湖市城乡规划局主办
芜湖因水而兴,规划 “以山为骨、以水为脉”,建设拥江魅力都市。江北新城商务文化核心区、江南城区现代服务核心区及龙湖都市生 态休闲区遥相呼应,两江三城共同构建水清山秀、宜居宜业的大芜湖。
按照国家、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总体部署,建设经济实力雄厚、创新活力迸发、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文化繁荣发 展、社会和谐有序的现代化大都市。到2030年左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机制完全建立,全面实现现代化。
3、城市规划策略 (1)区域联动芜马同城,打造安徽省域核心 积极构建宁合芜城市群,与南京“战略合作”、与合肥“并进引领”。加快推动芜马都市圈建设,与合肥都市圈共同实现安徽省双核引 领目标。 (2)自主创新加速转型,确立核心竞争优势 坚持自主创新、转型升级,努力构建具有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优先发展五大服务业。努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贸易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 (3)提升江南舞动江北,开启都市跨越篇章 坚持组团发展与产城融合理念,举全市之力,加快实施跨江发展,形成城市两岸共同繁荣的拥江发展格局。突出综合集聚、高端引领, 完善城市各组团服务配套功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4)江湖溢彩山水同城,建设拥江活力之城 凸显“山水”、“文化”特色,本着显山露水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拥江魅力都市。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 提升文化软实力,着力打造皖江明珠、创新之城。 4、城市发展规模 (1)人口规模 2030年市域总人口530万左右,城镇人口450.5万左右,城镇化水平85%。市区(不含江北集中区,下同)城镇人口290万。 (2)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203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28平方公里,市区城镇建设用地350平方公里。 三、区域协调措施 1、构建宁合芜城市群 坚持“区域联动、组群发展”思路。按照长三角城镇体系规划要求,与南京“战略合作”,与合肥“并进引领”,积极构建宁合芜城市 群。 2、打造芜马都市圈 整合城际铁路系统,协调跨江通道的建设与跨江交通系统的网络化,促进芜马都市圈内交通设施的共建共享。整合芜湖、马鞍山的比较 优势,强调品牌创新,突出自主品牌汽车和精品钢产业优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 中心。 四、市域城镇体系 1、规划思路 按照市域一体、城乡统筹的思路,坚持“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两个延伸”(基 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社会事业一体 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着力打造生态城市,建设美丽乡村。 2、空间结构 市域空间结构规划为“两带两轴”,“两带”为北沿江城镇发展带和南沿江城镇发展带;“两轴”为合芜宣城镇发展主轴和滁黄城镇发 展次轴。构建“1、4、7”组团式市域空间架构,以市区为主城,四个县城为副城(无城、湾沚、繁阳和籍山),打造七个新市镇(白茆、 石涧、襄安、许镇、弋江、荻港和六郎)。 3、副城职能与规模 (1)无城 由现状无城和高沟组成。定位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市域西部综合型滨江生态宜居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40~60万。 (2)湾沚 皖江城市群机械制造和加工业基地,市域东南部综合型滨水园林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25~35万。 (3)繁阳 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市域西南部综合型山水宜居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20~30万。 (4)籍山 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市域南部综合型生态宜居城市;2030年城镇人口约25~35万。 4、产业布局 规划坚持“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的产业发展理念。努力构建具有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445”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四大支柱产业, 加快培育高端装备、光电光伏、新材料、智能家电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文化创意和旅游五大服务 业;努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区域贸易物流中心、区域文化旅游中心”。 坚持“节约集约、腾笼换鸟、整合提升”原则,引领城市重要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将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作为首位产业予以重点培育, 到2015年,力争将汽车及装备制造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销售收入达5000亿元级的大产业。 五、中心城区规划 1、空间结构 芜湖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结构为:“龙湖为心、两江三城”。 “龙湖为心”:以龙湖生态环境敏感区为自然本底,构筑城市生态绿核,同时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储备区域; “两江三城”:以长江、青弋江-漳河为轴线,形成“江南城区、龙湖新城和江北新城”三大主城区,实现两岸共同繁荣。 2、人口与用地规模 2030年芜湖中心城区城市人口29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350平方公里。 3、景观文化特色

无为县教育局2012年1—6月行事历

无为县教育局2012年1—6月行事历
101
组织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学员赴芜湖考察调研
102
配合市局对我县民办学校2011年年检进行抽查并公布民办学校2011年年检结果
103
继续组织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
104
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工作
105
组织人员对部分中心校2011年公用经费进行内审
财审股
106
审核汇总2012年度中小学公用经费预算上报情况
207
配合郑州电缆技工学校进行招生宣传
208
“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需求调研
209
制定无为县“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210
制定无为县2012—2013学年度“有效学习内容”专题培训方案
211
对部分民办学校年检整改情况进行检查
212
继续组织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
213
对全县创建平安校园情况进行调研
128
开展无为县初中数学命题评比活动,召开初中数学复习教学研讨会
129
组织开展县教育科研课题立项审核工作
130
组织开展九年级思品课复习教学情况调研
131
组织参加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工作
132
组织小学语文送教下乡
133
组织对市示范高中高三毕业班教学情况的调研
134
召开全县“课内语文学习法”观摩研讨会
135
62
组织考生参加东航招飞全面检测和南京空军招飞复检
招生办
63
组织录入高考考生政审意见
64
筹备高考体检工作
65
组织对口招生考生报名工作和电子摄像工作
66
开展高中阶段招生工作调研
67
成立县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

继续教育《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最全题库

继续教育《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最全题库

《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单选、多选、判断题最全题库一、单选题1866年,(A)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Haeckel)提出“生态学”概念,将其界定为讨论有机体与外界环境关系的学问。

答案:A德国2013-2017年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生态环境恶化表现为(D)等方面。

A 植被破坏 B水土流失 C沙漠化 D以上都是答案:D以上都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西方国家遭遇经济萧条和能源危机,政府的生态管理也在不断转型以求协调发展、就业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因而政府的政策也逐渐向(D)倾斜。

答案:D全面规制A.按气体废弃物排放后的影响范围,分为微观、中型和宏观三个层次,(B)是指工业生产及汽车排放所引起的室外周围空气的污染。

A微观空气污染B中型空气污染C中宏观空气污染D宏观空气污染P58答案:B中型空气污染B.(A)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A绿色发展B循环发展C生态发展D低碳发展答案:A绿色发展B.(A)并不仅仅是因为生态问题表现得并不凸显,还由于统治者们没有认识到生态问题与人类的活动之间的关联性,并且他们将大部分精力都用于维系统治权力的稳定上,已无暇他顾。

A农业社会时期政府的无为而治B农业社会时期政府的多元参与C工业社会时期政府的无为而治D工业社会时期政府的全面规制答案:A农业社会时期政府的无为而治答案:A农业社会时期政府的无为而治B.(A)不采用基因工程技术,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按照自然规律和生态原理,以生态食品或自然食品成为国际目前最高的安全级食品。

A有机食品B绿色食品C无公害农产品D传统农产品P90答案:A有机食品B.(D)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

A十八届四中全会B十八届三中全会C十八大D十七大P9答案:D十七大B.不属于生物有机体的生存环境的是(D)。

无为是如何乡村振兴战略

无为是如何乡村振兴战略

无为是如何乡村振兴战略无为县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西南,是历史文化名城、优美生态县城。

然而,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无为县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如何使得这个古老的县城加快发展步伐,实现乡村振兴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思考。

首先,必须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无为县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特点的乡村振兴战略,并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和政策要求来执行,从政策制定、项目投资等方面着手,在众多项目中选取对县域经济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优先项目,有效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其次,要依托市场推进乡村发展。

无为县打造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基地,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打造“农业品牌”,推出优质农产品、土特产等公共品牌产品,借力网络销售和线下推销相结合,扩大销售渠道和范围,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再次,要健全产业链条,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乡村。

无为县要把握自身的优势,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不断完善县域农业产业链,开发出与当地农村特色相适应的农业高科技,推出农业安全生产示范区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等相关计划,形成以农业和旅游为主的一系列产业,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最后,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无为县应该通过开展“诚聘英才计划”等相关计划,积极引进各领域人才,特别是在新型农村合作领域和农业技术应用领域加大招引力度,优先吸引高层次人才到无为工作和生活,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总之,无为县应该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严谨的实施,利用经济和技术因素,加快发展步伐,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成为安徽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区域中心城市。

乡村振兴是国家为了改善农村发展而提出的新战略,要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层面的参与共同推进。

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有效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也是需要各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反复探索、总结经验和教训的问题。

无为县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学校十二五年发展规划

学校十二五年发展规划

盐城市鞍湖实验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学校成立于2007年9月,属于九年一贯制学校。

近四年多来,学校在校园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不断提高,学校的发展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与矛盾、困惑与无奈。

譬如:校舍短缺、学校管理工作如何做到科学高效、课堂教学如何摆脱传统的桎梏、平行班教研工作如何走向校本、青年教师如何快速成长、名师工程如何进一步推进等等。

为了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理清办学思路,积极探索有效的办学策略,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特制定学校今后五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加大教育装备投入,做到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实现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跨越式发展。

二、校情分析:我校现有29个教学班,其中小学17个班,初中12个班;学生1225人,其中小学775人,初中450人;教职工161人,其中高级教师8人,中级教师107人,初中教师本科学历占71%,小学教师大专学历占85%。

经过四年多的艰苦创业,我校已经基本建成了园林式校园,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校情的学校管理制度,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全区前茅,学校现已成为江苏省农村示范初中、江苏省“冬季三项”先进学校、盐城市语言文字规范学校、区文明单位。

三、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学校之魂。

我校的办学理念概括起来三句话:1、以学生为本,培养品德高尚、充满活力、具有创新精神的“四有”新人;2、以教师为本,造就素质优秀、善于探究、和谐进取的教师队伍;3、以学校发展为本,建设内涵发展、均衡发展、持续发展的特色学校。

领导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共同构成了一个学校的校风,校风是学校办学的灵魂,一所学校没有好的校风,就不会有好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三风”建设不仅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学校德育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我校的三风为:校风:赏识、合作、健康、和谐;教风:关爱、博学、严谨、求真;学风:乐学、好问、善思、敏行。

【最新精选】关于项目谋划的调查与思考

【最新精选】关于项目谋划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项目谋划的调查与思考当前,各地、各部门都在下大力气谋划和编制项目,把项目作为规划的重要支撑谋深、做实。

回顾近年来的项目工作,我市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项目谋划水平有了新的跃升。

一、项目谋划意识明显加强。

一是注重引进外来项目。

各县区始终把招商引资视为生命线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招商,全力推进项目洽谈、签约、开工建设以至投产见效。

近年来招商引资项目资金投入约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三分之二。

二是注重申报中央投资项目。

自2008年国家启动扩内需政策后,各县区、各部门相互配合,争取前四批项目达515个,获得中央投资资金5.05亿元;2010年又争取中央投资项目277个,获得资金4.52亿元。

三是注重地方投资项目。

各县区围绕城市建设、民生工程建设,积极挤出专项资金或多种方式融资,谋划和建设了一批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

二、项目规模得到有效提升。

一是单体项目规模扩大。

四县二区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建设、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目前共谋划了5000万元以上项目1021个,总投资6164亿元。

目前入库项目平均单体规模为6亿元,高于“十一五”初入库项目规模50%以上。

二是大项目有较大突破。

巢湖电厂一期工程总投资37亿元,是全市目前已投产的最大项目。

华谊无为煤化工基地一期工程总投资73亿元,计划将于2011年投产。

初略统计,我市目前在建设的10亿元以上项目共有22个,总投资达424亿元。

此外,还有近20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已经签约。

三、项目谋划的领导工作得到加强。

市政府2010年专门调整成立了市长为指挥长的全市项目谋划工作指挥部,下设五大专业谋划小组,分别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

各县区也强化了项目谋划的组织领导工作。

市财政预算专门安排了“十二五”规划编制经费和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各县区财政都拿出专项经费用于编制高水平高质量的储备项目。

当然,在具体的项目谋划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低水平传统产业项目多,高新技术项目少、牵动性的大项目少。

推进方案五篇

推进方案五篇

推进方案五篇推进方案篇1通过不断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管理信息应用系统,开发和利用基础性、战略性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功能完善、安全保密的政务信息网络平台,并以平台为枢纽建设符合国家标准的政务内、外网和政府站,建立起一套保证电子政务运行的管理、维护和安全保障体系,最终形成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反应快捷的电子政务系统,促进行政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

当前工作的重点是:(一)积极稳妥地建设政务信息网络平台。

形成贯通县级政务部门的电子政务主干网络,实现政务部门相互之间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有效遏止重复建设。

通过整合利用现有资源,以公共信息网络平台为基础,科学合理地构建电子政务外网和政府站。

(二)大力推进重点业务系统及信息资源库建设。

组织编制重点业务系统、基础数据库的建设规划,并根据基础条件,有计划、分步骤启动建设。

根据政府机构设置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以网络平台、业务系统和数据库为重点,推进业务整合和跨部门互联,促进资源共享。

依托政务网,实现与公安、消防、水利、气象、地震、卫生等应急指挥系统的有效连接,建成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府值班与应急指挥系统。

(三)切实加强政务网络的安全保密体系建设。

根据系统安全保密需要,加强信息和网络安全保密工作。

制定和完善电子政务安全保密措施和制度,利用相应的安全技术建立保密安全屏障,并形成完整体系,确保电子政务信息网络的安全和保密。

(四)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

一切先进技术,要发挥作用,最终都要取决于人。

结合政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应用层次的管理和使用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

推进方案篇2一、指导思想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按照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加快基础设施、跟进完善公共服务的工作思路,科学规划,突出特色,以点联片,以片带面,努力建设村美民富、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二五”规划全文[汇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二五”规划全文[汇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03月16日 来源:新华社目 录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 发展环境第二章 指导思想第三章 主要目标第四章 政策导向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 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 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 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 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 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 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 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 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 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 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 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修编)序言“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更是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

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我县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无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修编)》在全面总结“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根据无为县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理念,阐明了“十二五”期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集中体现了县委、县政府的决策意图和施政方针,是引领未来五年全县经济和社会跨越发展的行动纲领。

县政府将通过制定实施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综合运用政策措施,动员组织社会各界力量,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章加速跨越的基础与环境第一节“十一五”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上级决策部署,积极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扩大内需机遇,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经受了多重考验,克服了多重困难,坚持“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思路不动摇,实施五大战略,发展五个经济,培育壮大八大产业,积极探索具有无为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

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亿元,完成“十一五”目标的122.2%,年均递增16%,比全省快3个百分点,总量连续多年处于省内前三名,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

综合财力显著增强。

财政收入连续跨越新台阶,总量多年位于省内前列、市内第一。

2010年,完成财政收入17.76亿元,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36.5%,比2005年净增12.04亿元,增长210.3%,年均递增25.4%,比“十五”时期年均增速快8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6.7%提高到8.1%。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6.4∶38.7∶34.9调整为2010年的17.5∶55.4∶27.1,工业化率达46%。

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27家,实现产值383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27.6%。

农业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机械化步伐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粮棉油、水产、畜禽产量和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加速向现代服务业转变,房地产等行业取得较大突破。

二、开放创新成效斐然,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2010年,实际到位县外资金113.4亿元,年均递增46%,五年累计利用县外资金突破310亿元,完成规划目标的207%;实际利用外资6498万美元,年均递增31.4%,五年累计利用外资突破2亿美元,是规划目标的2倍;实现进出口总额1.02亿美元,年均递增60%,完成规划目标的127.5%。

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五年来,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8亿元,实施省“861”项目108个,完成投资126亿元。

实施重大交通项目38个,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项目170个,重大水利工程项目25个,投资超千万元的工业项目408个,一批重大项目建成发挥效益,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和活力明显增强。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县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1家,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企业技术中心5个,申报国家专利411项,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7项,市级22项,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万人。

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

国企改制基本结束,国有资产得到有效盘活,企业重新焕发生机。

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试点,不断完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以钱养事”等农村工作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改革,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

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农村商业银行、徽银村镇银行,开展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

城市投融资体制、招投标制度、行政集中服务体制、国有土地收储制度更加健全,服务经济发展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

三、承载能力加快提升,发展环境日趋优化城镇功能不断完善。

无城中心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道路、污水管网、天然气、绿化、亮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市防洪保安能力明显增强,城南新城建设全面启动。

2007年,无城荣获省“首届文明县城”称号。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乡镇全面编制了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小城镇布局更加合理,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流动加快,集镇规模迅速扩张。

到2010年,全县农村集镇建成区面积近4300公顷,集镇人口43万人。

2010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3.5%,五年年均提高1.6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

重大交通项目取得新突破,京福高铁无为段全面开工建设,芜湖长江二桥、商合杭铁路、庐铜铁路列入国家交通干线规划,前期工作顺利推进。

县乡道路通行条件全面改善,新建高新大道,完成塔江路、军二路、无六路、严赫路等干线公路改造,建成“村村通”水泥(油)路1408.5公里,全县公路里程3744.2公里,公路密度153.9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油)路目标。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加强,实施了上下九连圩、临江站等大型排涝泵站技改项目,对皖江、响山和牌楼三座小(一)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39万农村居民生活用水质量得到改善。

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无为经济开发区道路、防洪排涝设施和安置房等工程完成投资约5亿元,建成区面积达5平方公里。

高沟经济开发区建成“三纵三横”路网格局,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

无城工业区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城市空气质量、噪声达到二级标准。

严格执行环保第一审批权,逐年落实节能减排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圆满完成了削减任务,清洁生产得到有效推行。

注重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废弃矿山生态恢复、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等工程顺利实施,2个乡镇获得省生态乡镇称号。

绿化造林步伐加快,森林面积达39.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36%。

发展软环境不断优化。

继续开展行政审批项目清理、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和“首席代表制”试点工作。

实行企业注册登记“一表通”和城市规划区内基本建设项目收费“一表制”。

实行省级开发区“零收费”和执法检查预约制度。

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积极开展土地整理,有效保障了经济发展用地需求。

四、社会事业全面繁荣,城乡社会更加和谐强力实施民生工程。

加大财政资金向民生领域倾斜力度,自2007年起,累计投入民生资金17.3亿元,其中县级财政配套2.3亿元,实施项目从12项扩面到33项,集中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了全免费义务教育。

全面化解了义务教育债务。

均衡发展取得积极进展,被评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

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化发展,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升学率达75.1%,较“十五”末提高15%。

学前教育稳步发展,幼儿三年入园率达59.7%。

民办教育日益壮大,新审批设立民办办学机构12个。

教育投入不断加大,五年累计投入3.04亿元,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初中校舍安全等工程,新建、加固校舍53.6万平方米,项目库内D 级危房全部消除。

启动实施“城区教育翻番”工程,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布局调整,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

大力推进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96%,城乡医疗保障面日益扩大,完成了19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171个村标准化卫生室和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

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和重大疫病防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食品安全保障有效增强。

计生服务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十一五”末,全县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0.01‰和4.53‰以内。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广播电视信息化明显提高,群众性体育和竞技体育得到加强。

档案事业得到发展,档案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稳定工作进一步巩固,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县”。

努力扩大社会就业。

“十一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录用工作成果显著,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录用各类人才3600多名,联合企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达4400多个,设立了多个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

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全县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全县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劳动力转移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9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了保证。

加快城乡统筹步伐。

公共财政对农村投入明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明显改善,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19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15元,年均分别增长17.1%和15.4%。

启动了新农村建设,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村庄规划和“三清三改”为切入点,先后建设3批198个市县新农村示范点,形成了一批像蜀山镇苏疃村、泉塘镇中垄村、开城镇羊山村等各具特色的产业村、生态村等示范典型。

第二节“十二五”发展环境一、发展机遇未来五年是我县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

从国际看,全球经济进入了后危机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这些新变化、新格局意味着新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

从国内看,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持续快速增长后,我国经济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阶段,城乡收入稳步增加,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

从省内看,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我省产业大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我省成为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提供了契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