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概念的多样性与一致性_兼及中国法治研究方法的反思

合集下载

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概念辨析(2)

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概念辨析(2)
谢晖、陈金钊教授在其最近出版的 5法理学 6 教材导言中明确指出, 我国法学界长期以来将法 律方法与法学方法两者互用、甚至混淆, 有必要将 两者区分开来, 因为法学方法是有关学术研究和 探讨的方法, 而法律方法则是 有关法律实践 (包 括法律制定和运用、特 别是后者 )的方法。两者 虽然具有相关性, 但绝对不能相互替代 [ 2]。戚渊 教授认为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
关键词: 法律方法; 法学方法; 法律 方法论; 法学方法论; 法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 D9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 462X( 2007) 02- 0116- 04
近年来, 随着法学 (律 )方法论研究的不断深 入, 法律方法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受到人们 的关注。但要释清法律方法的意义, 仅仅给出法 律方法的概念 ¹界定是不够的, 还需要将法律方 法与其相近的概念、特别是法学方法等概念进行 比较研究, 明晰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才能推动法学 (律 )方法论的研究走向深入。而关于法律方法 与法学方法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可以说是一个 / 剪不断, 理还乱 0的问题, 也是理论界争论颇多
法律方法, 也可以研究法学方法, 至少可以研究二 者的区别与联系; 同理, 法学方法论不仅可以研究 法学方法, 同样也可以研究法律方法, 至少也可以 研究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所以, 法律方法论与法 学方法论在研究内容上存在重合交叉也就是很自 然的事情。这也许就是郑永流讲到的法律方法与 法学方法/ 二者泾渭分明, 一旦涉及主要功能时, 又感到难以将二者完全分开 0, 以及林来 梵和郑 磊认为的法律学方法论 包括有关法律方 法的理 论、对法律方法的哲学探究所形成的理论、有关法 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三部分内容原因之一或所在。 有了这样一种认识,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拉伦 茨在5法学方法论 6未删节本中 既讨论法律应用 的方法, 也用了近一半的篇幅论述历史上法学研 究的方法, 同样也就不难理 解为何杨仁寿在 5法 学方法论6题目下探讨的大都是法律适用中的各 种方法了。法律方法不同于法律方法论, 法学方 法不同于法学方法论, 法律方法论与法学方法论 可以有相互重合交叉的研究内容, 甚至在法律方 法论研究起步阶段, 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也可以 相互通用或互换, 但随着法律方法论研究的逐步 兴起和走向深入, 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应该有一 个明晰的区分。

多元一体和而不同_论法治的共识效应

多元一体和而不同_论法治的共识效应

第24卷第6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 o l.24N o.6 2004年11月 Journal of South2Central U niversity fo r N ati onalities(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 ov.2004α多元一体 和而不同——论法治的共识效应邓红蕾(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法律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个性的差异而呈现出多元并存,因其共性的普适才能够和而不同。

本文通过对法律多元的文化背景分析,挖掘其“和而不同”的文化底蕴,试图揭示出在不同的法律文化间形成法治的共识效应之和谐前景。

关键词:法律多元;文化;共识效应中图分类号:D9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2004)0620087204 法律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必然是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统一。

因其个性的差异而呈现出多元并存,因其共性的普适才能够和而不同。

一法律首先是多元的。

就静态意义上说,法律多元就是指法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因此,相对于正统法学所一向信奉的西方法系,还存在着非西方法系。

即便是在同一法系中,法律也是多元的,这种多元表现为,相对于人们确信不疑的、作为社会唯一真正的法——国家法,还存在着非国家法或习惯法。

此外,固有法与移植法、本土法与继受法的并存,也是法律多元的重要表现。

从动态意义上说,由于各大法系的存在,因交流而发生的冲突、矛盾与融合,必然蕴含着产生新的法律体系的契机。

同时,在同一法系内也存在着官方法与非官方法,以及各法系间因并存而生的冲突与碰撞,这样也孕育着产生新的法律机制或法律元素的因子。

[1]法律多元源于文化多元,文化多元则源于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的差异。

就其最初的意义而言,它们又是由不同的自然环境所造就的。

人类文化从其源头上划分,可分为三类:游牧文化、商业文化、农耕文化,它们分别源于两类完全不同的自然环境:高寒的草原地带、滨海地带、近海的岛屿与河流灌溉的平原。

法治的基本概念

法治的基本概念

法治的基本概念
法治的基本概念是指国家社会的行为和关系应当以法律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以法律为目标,通过法律的平等、公正、公开、公信的原则来管理和约束。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律至上:法律是最高准则,所有公民和组织都必须遵守法律,法律应该普遍适用于所有个人和机构,没有人能够凌驾于法律之上。

2. 人民当家作主:法治的基础在于人民的主权,人民应该通过选举和参与决策的方式来制定和改变法律。

法治体现了人民对国家事务的参与和监督。

3. 公正和平等:法律应该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个人和机构,不分贵贱、不论人民族裔、宗教信仰、性别、社会地位等因素。

法律应该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 明确规定权力和限制权力:法治要求明确规定政府机构和公权力的职责和权限,限制权力的滥用,确保政府行使权力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5. 公开和透明:法治要求政府机关和官员应当公开信息、公开决策过程,让公众了解政府行为,监督政府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和公众利益。

6. 法治意识:法治需要社会各界的普遍参与和共同遵守,公民应该树立法治的意识,自觉遵守法律,同时增强法律意识和法
律素养。

总的来说,法治的基本概念就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通过法律的制定、实施和维护来实现社会的秩序和公平正义。

何谓法治(WhatisRuleofLaw)-法哲学、生活与实践

何谓法治(WhatisRuleofLaw)-法哲学、生活与实践

主題:法治、人權與人性尊嚴The Rule of Law, Human Rights, and Human Dignity授課教師:莊世同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一、課程概述:本課程將探討英美法學,甚至是整個西方法學中極為重要的三個基本概念:「法治」(Rule of Law)、「人權」(Human Right)與「人性尊嚴」(Human Dignity),藉由選讀和討論14篇英文文獻,希望使修課同學對於這三個法學概念的意義與要旨,有一完整且不失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首先,在正式進入本課程的主題之前,我們會先閱讀美國法學與古典哲學學者Martha Nussbaum反思法學教育的一篇著名文章“Cultivating Humanity in Legal Education”,目的是讓大家在審視法治、人權與人性尊嚴三個主題概念之前,先共同反思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法律人的定位與法學教育的核心價值究竟是什麼?其次,針對「法治」的概念,透過選讀美國法學者Brian Tamanaha的著作On the Rule of Law一書的第7-11章,可使我們對於法治的當代理論爭辯、中心要旨、以及法治在國際實踐上所面臨的課題,有一通盤的認識與瞭解。

接著,關於「人權」概念的考察,我們將以Micheline Ishay所編的The Human Rights Reader 一書為本,透過同學分組報告的方式(預計6組),由各組自行選擇四篇不同人權議題的文章,進行摘要報告。

最後,有關「人性尊嚴」概念的審視,本課程將選讀英國法學者Deryck Beyleveld與Roger Brownsword,兩人合著的Human Dignity in Bioethics and Biolaw一書的第1-2章,以及Ronald Dworkin所著Is Democracy Possible Here?的第1章,探討人性尊嚴的意涵,以及其與法治和人權的關係。

中西法治观念的异同

中西法治观念的异同

中西法治观念的异同
中西法治观念的异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权威性和尊重程度的不同:在西方法治观念中,法律被普遍看作是权威和普遍适用的,法律的权威性受到广泛的尊重和遵守。

而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个人关系和权威比法律更被重视,法律的权威性相对较低。

二、法律适用的方式和目的的不同:在西方法治观念中,法律通常被用来维护公平正义和保护个人权利,强调法律的适用性和公正性。

在中国传统法治观念中,法律更多地被用作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重视法律的实用性和效果。

三、对法律解释权的分配不同:在西方法治观念中,法律的解释权通常由独立的司法机构行使,以确保法律的公正和一致性。

而在中国传统法治观念中,法律的解释权被认为是政府权力的一部分,由政府机构行使。

四、法律执行的方式和手段的不同:在西方法治观念中,法律的执行通常依赖于独立的执法机构,以确保法律的公平和有效执行。

在中国传统法治观念中,法律的执行更多地依赖于行政手段和社会监督,强调法律的教育和约束功能。

虽然中西法治观念存在一些明显的异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际交流的增加,双方之间的法治观念也在逐步接近和融合。

民主与法治的和谐统一问题研究

民主与法治的和谐统一问题研究

民主与法治的和谐统一问题研究一、前言民主与法治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两大基石,民主代表着人民的权利,法治则是保障权利的基础。

如何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个问题。

二、民主与法治的概念民主是指政治上的民主,即由民众直接或代理选出的政府掌握政治权力。

民主最终的目标是促进公正、平等、自由、尊重及权利的发展。

法治是指国家依法进行管理和标准化行为的原则。

它亦是指一个社会秩序和公正能够通过宪法和法律的行使达成。

法治的重要性在于从法律体系出发,能够维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并在维持国家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民主与法治的关系民主和法治是相互依存又相辅相成的关系。

民主提供了权力分享和公众参预,法治则为民主提供了一种框架。

两者关系目的在于相互促进,以实现平衡和稳定的政治环境。

例如,法治确保政策及法律的制定合乎民主原则,而民主则确保政府的自我约束行为,并促进法律和政策的全面实施。

四、民主与法治的实践尽管民主和法治是如此重要和紧密相关,但在实践中,两者并非都得以完全的合一,因此必须在实践中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

其中,民主所面临的的一个重要挑战是不受权力所侵害,另外,政治参与的基本权利应当恰当地保护好。

法治方面的问题则是,法律语言的制定应兼顾不同人群的可理解性,这样才能保证人们理解并遵守法律的诉讼程序。

此外,应当尽量减少不公正的司法系统的出现,并为经济、环境和社会合法性设置更为明确的定性和定量标准。

五、民主与法治的实现如何实现民主和法治的和谐统一?答案是,各国应根据自身国情进行划分和实践,并确保民主和法治能够相辅相成。

此外,各种政治、社会和文化变化都可能对达成和谐统一产生影响。

例如,对民意调查的投票系统进行改进,可以使人民更加参与政治制度。

另外,移民、贫困和种族歧视所带来的文化和政治挑战,必须采取多元文化和民族主义原则。

必须根据国家文化、政治和社会环境发展状况,制定每个独立的实践措施,实现民主和法治真正的和谐统一。

法制统一与多元发展的个案思考

法制统一与多元发展的个案思考

法制统一与多元发展的个案思考作者:张式奇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24期摘要本文指出,法制的理性化是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印度有着丰厚的民族宗教遗产,对当今的法制塑性产生巨大影响。

近百年来,印度的殖民者与独立政府前赴后继地推进印度的法制世俗化进程,《印度宪法》第四十四条的立法背景、立法目的与现实困境集中体现了印度法制理性化的艰辛与忧患从法制统一到多元发展,兴许是实现良法善治的另一种思路,它回归了民族意志也关涉了人类生活本身。

关键词印度宪法统一多元作者简介:张式奇,深圳大学法学院学生。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8-244-02“当代社会科学用‘世俗’和‘理性’一类词语来概括现代法律特征。

” 平等性、权威性、世俗性、统一性是现代法制的价值追求,而法制的统一,特别是民法的统一,一直以来是印度法律世俗化所追求的目标。

《印度宪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国家将致力于对全印度领土范围内的所有公民实施统一民法。

”“统一民法”的问题是法制统一的集中彰显,这个问题受到多元宗教与民主政治、复合社会、法律体系之间的复杂国情的交互影响而愈增其繁冗性。

本文试图从法律的背景、目的、困境等角度对《印度宪法》第四十四条进行解读分析,并且基于印度个案,引发对法制统一的世俗化发展道路与法律多元化命题的一些思考。

一、宗教与法律:对《印度宪法》第四十四条立法背景的解读“要了解法律是什么,我们必须知道它曾经是什么,以及它将要变成什么。

” 欲理解《印度宪法》第四十四条的立法意图,需对其立法背景有所了解。

(一)古印度:法律的宗教化进程婆罗门教、佛教和印度教,在近代以前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曾先后在印度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在婆罗门教法时期,以《摩奴法典》为代表的教法统一的典籍“作为维护剥削阶级高等种姓利益的工具,所发挥的作用甚至是纯粹的法典难以比拟的。

” 佛教法时期的《政事论》、《三藏经》等也兼具宗教与法律的两方面特征。

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

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
前景展望
未来,法学理论将继续发挥其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支持作用, 为法律实践提供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理论支持。同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法学理论也将不断拓展新的 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
03
国家法治的核心原则
法律至上的原则
法律至上原则是指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 地位和权威,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 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不得以任何理
06
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的 实践应用
立法实践中的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
立法实践中的国家法治
在立法实践中,国家法治要求制定符合宪法 和法律规定的规范性文件,以确保法律的统 一性和权威性。同时,立法活动还需遵循法 定程序,保障公民权利和利益。
立法实践中法学理论的应 用
法学理论在立法实践中发挥着指导作用,为 制定科学、合理的法律规范提供理论支持。 法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完善立法体系,
行政制度
行政权力的配置
我国的行政权力的配置包括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具体表 现为中央行政机关(国务院及各部委)和地方行政机关( 地方政府及各厅局)的职权分配。
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制定
行政法规和规章是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重要表现形式,其 制定程序包括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和公布等环节。
行政执法
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重要环节,其基本原则包 括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程序正当原则等。
法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法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包括法律现象、 法律原则、法律规则和法律制度等。
研究任务
法学理论的研究任务是对这些研究对 象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揭示其内在 规律和本质特征,为法律实践提供理 论指导和支持。
法学理论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学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当 前,法学理论呈现出多元化、跨学科、注重实践应用等发展 趋势。

中西法治观念的异同

中西法治观念的异同

中西法治观念的异同中西法治观念的异同一、引言法治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和社会理念,对于各个国家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西方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其法治观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中西法治观念的异同,以期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刻地了解这一主题。

二、中西法治观念的异同2.1 法治观念的起源和发展中西方法治观念的起源和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的法治观念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法律传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个人权利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法治观念。

而中国的法治观念则源于古代儒家思想,重视社会和谐、公正和秩序。

2.2 法律的地位和作用在中西方社会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法律被视为最高权威,任何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制约和约束。

法律的内容和适用也相对较为具体和明确。

而在中国,法律的地位虽然得到了提升,但传统的行政干预和行政法规的制定仍然对法律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3 司法独立和审判公正司法独立和审判公正是法治观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西方社会,司法独立被视为法治的基本要素之一,司法机关独立于行政和立法部门,行使独立的审判职权。

审判过程中,所有当事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进行抗辩,并由公正的法官进行裁决。

而在中国,司法独立的实现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司法机关与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密,对司法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4 司法文化和法治意识中西方社会中的司法文化和法治意识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西方社会,司法透明和法治意识较为强烈,人们普遍具有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对自身权利的保护有着较高的敏感度。

而在中国,司法文化和法治意识的培养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人们对法律和司法的理解和支持还有待提高。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从个人观点出发,中西法治观念的异同是不可避免的。

每个国家和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制度背景,法治观念也会因此而产生差异。

虽然中西方的法治观念存在一些差异,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和文化之间也需要相互学习和借鉴。

法学研究方法的若干反思

法学研究方法的若干反思

法学研究方法的若干反思法学研究方法的若干反思引言:法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研究法律的运行、效力与规则等内容,对于我们的法治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法学研究过程中,合适的研究方法对于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然而,在实际的法学研究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困惑和挑战。

本文将对法学研究方法进行若干反思,并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法学研究。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学研究应该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法律主要司法实践中产生并应用,但理论研究也是法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些学者过于注重理论研究,而在实践操作上缺乏实践参与,导致他们的研究成果无法真正转化为社会实践的成果和改革决策的依据。

相反地,也有一些学者过于注重实践应用,忽视理论研究的基础和指导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促进法学研究的发展。

二、多学科交叉融合法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涉及到法律、经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在法学研究中,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解决法律问题。

然而,在实际研究中,由于学科壁垒的存在,我们往往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忽视了其他学科的启示。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以提升法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三、深入实地调研法学研究需要具备丰富的实地调研数据,以支撑理论的提出和验证。

在实际研究中,我们有时可能过于依赖文献资料分析,而缺乏对实际情况的深入观察和了解。

这样的研究方法可能导致实际问题的忽视和理论结论的局限。

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深入实地的调研,通过亲自参与、观察和访谈等方式,获取真实、全面的数据,以便从实践中总结出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四、突破思维定势在法学研究中,我们应该勇于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和思维框架,尝试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传统的法学研究多倾向于规范性分析,忽视了法律与社会、经济等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

面对繁杂的法律问题,我们应该不拘泥于传统的研究方式,积极尝试其他方法,如比较法、实证法等,以便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法治国家教学反思

法治国家教学反思

法治国家教学反思
教学角度下的法治国家教学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法律意识教育不足:在法治国家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学生应该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原则和作用,学会用法律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关注法律规定,并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指导作用。

2. 法治观念培养不足:在法治国家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指公民树立的尊重法律、依法行事的理念,它与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息息相关。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尊重法律,了解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并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依法行事的意识和能力。

3. 法治精神塑造不足:在法治国家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

法治精神是指公民树立的遵纪守法、公正廉洁、奉献社会、自觉维护法律尊严的精神风貌。

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法治精神的核心价值,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和法治精神的公民。

4. 实践活动脱离实际:在法治国家教学中,需要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

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和限制,培养实际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结合社会实际,选取合适的案例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法治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法治国家教学反思主要包括提高法律意识教育、培养法治观念、塑造法治精神以及开展实践活动等方面。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重视这些问题,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和价值观。

谈谈我对中国法治的认识优秀范文

谈谈我对中国法治的认识优秀范文

谈谈我对中国法治的认识优秀范文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才是真正的法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中国法治的认识范文,欢迎大家参考。

我对中国法治的认识范本篇1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确认和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一方面,包括公民民-主权利在内的各种权利都由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所确认和保护;另一方面,公民民-主权利也必须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规范而有序地行使,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这样一种人们向往的社会里,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保障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

社会稳定、秩序井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没有稳定和秩序,人们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和睦共处。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其中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较突出。

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调整解决。

在众多的社会调整措施中,法律调整最为重要。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硬性”的社会功能和规范功能。

要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实现社会和-谐,就必须依靠法治作保障。

依法治国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依法治国的含义做了界定:“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读后感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读后感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读后感在现代社会,法律文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反映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价值的学术课题。

通过对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法律体系的特点和优劣,有助于促进法律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在阅读了相关研究文献后,我对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中西法律文化在历史渊源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法律文化源自古希腊罗马文明,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注重法律的普遍适用和平等保护。

而中国法律文化则源自古代礼法制度,强调家族和社会的稳定,注重法律的灵活运用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这种历史渊源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法律文化在法律精神、价值取向和制度设计上存在着不同的特点。

其次,中西法律文化在法律精神和价值取向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西方法律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注重法治和司法独立,倡导法律的普世性和人权的普遍性。

而中国法律文化强调社会秩序和稳定,注重德治和家族伦理,倡导法律的灵活性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法律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法律文化在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上存在着不同的特点。

最后,中西法律文化在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西方法律文化以法典和判例为主要依据,注重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倡导法官的独立和裁判的公正。

而中国法律文化以律例和裁量为主要依据,注重法律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倡导法官的廉洁和裁判的公平。

这种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法律文化在法治建设和司法改革上存在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对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不同法律体系的特点和优劣,有助于促进法律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推动法律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共同进步。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学者和专家投入到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中,共同探讨和分享中西法律文化的精髓和价值,为构建更加公正和和谐的全球法治秩序作出积极的贡献。

论法学研究的两种视角兼评“法教义学和社科法学”逻辑之非

论法学研究的两种视角兼评“法教义学和社科法学”逻辑之非

论法学研究的两种视角兼评“法教义学和社科法学”逻辑之非一、概述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法学研究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法教义学和社科法学作为两种主要的法学研究方法,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两种研究视角的内涵、特点及其价值,并对“法教义学和社科法学”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和评价。

作为法学研究的一种传统视角,强调对法律文本的深入解读和阐释,注重法律规范的逻辑性和体系性。

它通过对法律条文、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的系统分析,揭示法律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取向,为法律适用和法律解释提供理论支持。

法教义学在维护法律的稳定性和权威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因其过于关注法律文本的静态分析而饱受诟病。

与此社科法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法学研究方法,主张将法学研究置于社会科学的宏观框架中,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深入探讨法律现象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它关注法律的实际运作效果和社会影响,强调法律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社科法学为法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视角,但也面临着如何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等挑战。

在当前法学研究中,法教义学和社科法学各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关于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学术界却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争议。

有人认为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法学研究的发展;也有人认为二者存在本质上的冲突和矛盾,难以在研究中实现有效的融合。

本文将对这两种观点进行深入剖析和评价,以期为法学研究提供更为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1. 简述法学研究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法学研究,作为一门深邃且广泛的学科,展现出了显著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这种特性既源于法学自身所涵盖的丰富内容,也深受其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影响。

法学研究的多样性体现在其研究对象的多元化上。

法学不仅仅关注法律规范和制度本身,还涉及到法律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互动关系。

这意味着法学研究者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和视角来全面理解和分析法律问题。

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与反思

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与反思

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与反思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基本国策,旨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高法治水平,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正在不断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反思和总结。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成果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首先,在立法方面,我国持续推进立法工作,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如《刑法修正案》、《行政许可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其次,在司法方面,我国加强了司法体制改革,增加了司法公正性和效率。

设立了公益诉讼制度,加强了维权办案,提高了司法公信力。

再次,在执法方面,我国加强了执法监督,建立了严格的执法纪律和责任追究机制。

依法打击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最后,在法治宣传教育方面,我国加大了法制宣传力度,普及了法律知识,提高了公民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问题与反思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司法独立性仍然有待加强。

虽然司法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地方干预司法案件的情况,需要加强监督和约束。

其次,执法公正性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些地方执法力度不均衡,执法标准不统一,容易导致执法不公正的情况发生。

需要进一步完善执法体制,提高执法水平和质量。

再次,法治宣传教育仍然有待加强。

虽然我国加大了法制宣传力度,但仍然存在着普法效果不明显、宣传方式单一的问题。

需要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宣传效果,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最后,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也是全面依法治国面临的问题之一。

在新经济、新技术发展迅速的背景下,我国的法律法规还需要不断完善和补充,以应对新形势下的法律需求。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发展路径和对策为了更好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和实施策略。

首先,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依法治国与法治的概念辨析——对当下认识误区的厘清

依法治国与法治的概念辨析——对当下认识误区的厘清
2020 年第 1 期
依法治国与法治的概念辨析
——对当下认识误区的厘清
法治研究
周安束后不久,作为执政党的理念被提出的,但其作为治国策略 的实践则从法律产生以来就一直为统治者所使用和珍重。法治则是一个外来词,是从英语“rule of law”翻译而来,它除了可以理解为治国策略外,还包含了人人平等的价值判断。当依法治国的主体 是公民时,依法治国属于法治的范畴,而与人治相对;当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君主时,依法治国则属 于人治的范畴,而与法治相对。依宪治国则是介于依法治国与法治的中间概念,依宪治国因为具有 了约束权力的意思,而与依法治国的概念不同;同时,依宪治国又因为不含有对整个国家权力的约 束,而与法治的概念存在差距。因此,从依法治国到法治,必须经过依宪治国的阶段。 关键词:依法治国 法治 依宪治国 宪治
但是,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策略思想的产生时 间,却远远早于依法治国概念的提出时间。早在战 国时期,依法治国就为法家所极力倡导,尤以商 鞅和韩非子为代表。商鞅提出了“缘法而治”⑫的 思想,强调“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⑬,要 求统治者根据法律来治理国家,裁断是非。韩非子 更是提出了“以法为本”⑭的思想,将法律作为治 国之本。当然,法家的主张并不意指“匹夫以法治 国”,而是主张封建专制君主的“以法治国”。在此, 匹夫不是“治国”的主体,而是被治理的对象,“法” 只是作为君主统治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一种 “南面之术”而存在。法家所主张的“法”是从属于 权势而发挥作用的,其上面有一个更大的“法”,这 个“法”就是“权力”,即专制君主之权。⑮
理论上的认识误区,造成了实践上的混乱,并 因此而制约着中国法治化的进程。因为,当人们从 法治的角度来解读依法治国时,依法治国就被提 升为价值欲求的追求,地方政府种种“依法治人” 的维稳手段就籍此获得了正当性。当下,“依法治 X”的口号,如“依法治市”“依法治县”“依法治 村”等,就与此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而当人们从 依法治国的角度来理解法治时,法治又被矮化为 一种手段性治国策略。当下,地方政府纷纷将“法 治国家”具体化为“法治 X”,如“法治某市”“法 治某县”“法治某村”等,这也与此有着逻辑关联。 因此,将依法治国与法治的两个概念的关系进行 厘清,还原依法治国和法治的真实本相,就不仅具 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更为积极的 现实意义。

法制现代化的多样性统一范文

法制现代化的多样性统一范文

法制现代化的多样性统一范文从法哲学的意义上讲,法律的国际化与外乡化之冲突提醒了法律开展的一个根本定那么,即:法制现代化是一个法律开展的多样性统一的进程。

人类社会的法律文化是多彩多姿的。

在世界法制现代化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民族或国度的法律文化,在不同的条件的作用下,总是循着特定的路程开展演化。

在同一个社会形态之内,不同国家的经济、文化和思想水平是不相同的,它在国家形态和政治体制方面也有差异,每个国家又有其特定的历史开展、习惯和民族传统特点,况且这些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口状况等等也不尽一样,等等。

这些困难的因素,势必会使法制现代化运动呈现出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特点。

各种人类共同体的法律类型,都是由详细法律制度、详细的法律体系和详细的法律学说及心理所连结而成的运动之网。

作为这面运动之网上的每一个国度的法律制度乃至法律意识,都独具特性,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特别的法律现象。

尽管在法制现代化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法律系统之间时时会有相像之处,但这种相像性并不能沉没第一个详细的法律系统的特性色调。

正因为如此,法制现代化运动才呈现出这般丰富多姿。

诚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开展,交往的日益频繁,历史上存在的国家、民族以及地域间的堡垒,会越来越翻开,从而使法律开展的历史特性渐渐减弱。

但是,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说明,虽然法律文化的沟通与融汇日益增进,但全球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运动并没有因此而变成呆板划一的群体的积累。

随着文明的进展,法制现代化的进程的内容只会愈来愈绚丽多彩。

这是毋容置疑的客观趋势。

因此,我们只能深化探究各种不同的人类共同体(民族、国家及地区)法制开展的特别进程,才能深刻地提醒不同类型法制现代化系统的特别本质。

但是,另一方面,在法律开展进程中所形成的富有特性的详细的法律制度及其体系之间,又不行能是处于互不相关、肯定排斥的状态,而必定会构成一个“总体”。

在多样性的法制现代化运动中,存不存在统一性?在形形色色的法律现象背后,有没有共同的势必的法律开展的运动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法律开展观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法律开展观的根本分歧之一。

法治的悖论读后感

法治的悖论读后感

法治的悖论读后感Title: Reflection on the Paradox of Rule of Law英文:Upon delving into "The Paradox of Rule of Law," an intriguing read that dances with complexities of governance, I was struck by the delicate balance between legal principles and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The oxymoron in the title itself hints at the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within any system claiming to be entirely ruled by law.It highlights the paradox where the law, meant to be neutral and just, can sometimes result in unfairness or perpetuate biases.中文:在阅读“法治的悖论”时,我深感governance 的复杂性。

标题中的悖论暗示了任何声称完全受法律支配的系统内固有的矛盾。

它突出了一个悖论,即法律本应公正和中立,有时却可能导致不公或加剧偏见。

英文:The book meticulously examines case studies from various jurisdictions, showcasing how the rule of law can backfire when applied without considering contextual nuances.It underscores the importance of legal pluralism, where diverse sets of laws coexist and interact, often leading to more nuanced outcomes than a monolithic legal system could ever achieve.中文:该书细致地检视了来自不同司法管辖区的案例研究,展示了在没有考虑具体情境细微差别的情况下应用法治可能会适得其反。

法治研究综述

法治研究综述

法治研究综述
法治研究是指对法治理论、法治实践以及法治体制等方面的研究。

在当今社会中,法治已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
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法治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法治研究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治理论研究
法治理论研究是法治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主要关注法治的本质、
形式、价值等方面的问题,并将其与国家治理、社会和谐、人权保障
等诸多领域进行联接。

二、法治实践研究
法治实践研究是通过对法治实践经验的梳理和总结,来探索法治
建设的有效途径以及具体实践的成效和不足。

在研究中需要关注司法
实践、行政管理、立法过程以及公民参与等多个方面。

三、法治体制研究
法治体制研究主要关注法治建设的制度安排、机构设计和调整等
问题。

研究重点包括宪法、行政管理、司法审判、民事诉讼、法官制
度等方面。

目前,法治研究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重视,提高了法治理论水平
和法治实践能力,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和专家学者
队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殊性具象
不能直面回答古罗马的法律传统、中世
纪商业城市的自治以及中世纪教会法之治等等究
竟是不是法治这样的实然性问题。
二、形式意义的法治袰袰袰
西方法治理论渊源的一致性
袰袰西方政治哲学家们关于法治的解说连同自由
主义思想、自然法观念、权利理论等等一道为近现
代法治观念的型塑和法治实践机制的建立提供了
张的不同导致了对法治的多样性理解。在影响较大的几种西方法治学说之间
有着较为明显
的一致性理论倾向
即仅仅强调法治的形式内涵、工具内涵、程序内涵
而并不触及法治的外部
价值诉求或政治理想。法治是一个实践的概念
道德上的理想与政治上的抱负是法律应担当
的使命
而法治所关心的乃是法律统治地位的确立与法律的有效实现。将法治狭义地界定为
会实践。
?
又有学者说:!法治除?治国方略(之外
还具有办事原则、法制模式、法律精神和社会秩序
等几层涵义。?
.
再有学者认为:!在理念层面上
法治主要是指统治和管理国家的理论、思想、价
值、意识和学说;在制度层面上
法治主要是指在
法律基础上建立或形成的概括了法律制度、程序
和规范的各项原则;在运作层面上
即法治之法应为善法而非恶法。这就是说
亚里
士多德的法治不仅是!法的统治?
而且是!善法
的统治?。然而
这其中隐含着一个令许多人失
察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意欲表达的善法究竟是指
法律本身的完善
即可操作、易于执行
还是指法
律应当体现正义、公平、自由等美好的价值诉
求?
?
如果是前者
法治范畴在现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实践意

又昭示了围绕法治问题所作阐释的复杂性和
多样性。自上一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法学界尤
其是法理学界围绕法治问题的讨论至今方兴未艾
并且成效显著。然而
作为这场研究热潮的参与
者们所使用的最为基本的分析工具
法治范畴并
未获得一个轮廓清晰的最低限度的规范性共识
性。
自20世纪90年代前期开始
以!法治的内
涵、意义?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为主题的学术讨论构成了我国整个90年代法学
研究的主流话语
一时间关涉法治的学术文章和
理论著作不胜枚举。从公开发表和出版的学术成
果(包括教科书)来看
此类文献几乎无一例外地
援引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法治的界说
并往往以此
作为自身理论脉络的逻辑起点。亚里士多德为法
治下的那个著名的定义是:!法治应包含两重意
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
而大家所服从
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
亚氏
的这一经典命题言简意赅
前半部分是对法治的
形式意义的描述
强调了法的统治和法的统治的
普遍性;后半部分则道出了价值意义的法治理想
袰袰#
显然
在这样的论
述中
法治既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现象?
又是一
个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精神文明等要素的!完
善?、!发达?为条件的应然概念。在我看来
不区
分法治的规范意义与实证意义
一方面极大地阻
隔了作为应然性研究的法治理论走向深入
另一
方面遮蔽了法治在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的种种特
一强国之路的依法治国
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
社会主义和人民群众服务的依法治国?。
袰袰!
在我看

在中国特定时空条件下的法学研究(包括法
治研究)的高度!政治化?
并不应得到完全否定
的评价。相反
学者们通过学术努力使!依法治
国?和!法治?从学术话语成为主流政治意识形态
乃至最终成为宪法规范
的民主政治体制、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先进的法
律文化甚或人民主权原则作为法治的内在要求或
外部条件
建构出一个应然的、规范意义的法治概

但同时又将这一概念运用到对法治的历史考
察当中去。一方面承认法治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
的产物
!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在资本主义社
会才开始实行?
另一方面又确信!资本主义也不
中的价值内涵部分总是有所同而有所不同。举

有学者认为
!中国法制变革
首先要注入现
代法的精神
重塑法的灵魂。%%走向法治
首先
是要按市场经济的要求
实现法的精神变革。
%%以人的权利、人的利益、人的安全、人的自由、
人的幸福、人的平等、人的发展为宗旨就是现代法
的精神。把这些因素贯穿到立法、司法中去
那么他的法律之!良好?
与后
来富勒所主张的!法律的内在道德?即法律的明
确性、无内在矛盾、可遵循性等等就没有区别;如
果是后者
那么他的法律之!良好?就必然地暗含
了后世关于法治的价值理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为法律之价值诉求作为一个主观判断
必然地
受制于历史、民族、文化、经济乃至判断者主体自
但作为一种与中国传统法文化完
全两立的社会政治组织形式
中国的法治理论的
提出与展开不可避免地十分依赖于西方法治理论
的支援。对当代中国法治理论产生重大影响乃至
支配力的西方法治学说大致有以下几种
即古希
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的!两重意义说?、英国思想家
袰袰*袰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SJB820009)、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FXC014)、教育部人文
法治则主要指
法律秩序和法律实现的过程及状态。?
/
论者们对
法治的多种言说指向的洞见
体现了他们关于法
治的思考的全面和审慎。
除了对法治范畴的认识具有多样性外
兴盛
68
换页
袰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袰
于上一世纪90年代前期中国法学界关于!依法治
国?和!法治?的讨论还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特点。
形式意义上的一种社会政治实践方式
一方面使得这一概念作为分析工具获得了使用上的便

另一方面十分有助于从这一!简单化?的概念出发开放出与法治有关的种种理论问题

助于区分和探求法治的实践路径或实践模式
有助于关注到法治的工具合理性及其有限性

助于总结和发掘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条件下人们对法治所寄予的价值期待的普遍性与特
意指益于人的
道德准则
在观念形态上它已转化为人人都能接
受的正义。?
?
可见
正是学者们对法治的价值意
义持着有所同而有所不同主张
使得法治范畴具
有了多样性的认识和界定。
+
法治范畴的多样性除了表现为不同论者的观
点之间的差异外
还表现为有些论者本人对法治
范畴作出了多种指向的、多层面的界定。这其中
第一个特点是学理研究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型塑交
织在一起
相互作用
互为因果。这场关于法治的
学术讨论和证成很大程度上旨在为国家政治方略
的变革提供理论支援。这一学术目的使得学术研
究本身带有了很强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举如
有学者提出!根据我国国情
要在批判地继承资
产阶级法治的基础上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身的利益立场等等时空条件和社会生活条件。
在我看来
中国的法治论者们显然更多地是
在后一种意义上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法律之!良
好?的。理由有二:其一
他们在讨论法治理论和
中国法治实践问题时总是要谈及法治的价值要素
或精神内涵
有的甚至主要是论述法治的价值意
义;其二
学者们各自建构的法治概念或法治理论
的原因在于法治范畴在不同的言说语境下有着不
同的具体指向
使得论者们在给它下定义时不得
不考虑这些指向。例如有学者指出
法治是融会
多重含义的综合概念
它表征一种治国方略或社
会调控方式
表征一种行为方式
也表征一种良好
的秩序状态。
还有学者把法治依次解释为一项
历史成就、一种法制品德、一种道德价值和一种社
其原因主要在于论者们对法治的价值内涵抱有多
样性理解。这一方面降低了法治概念作为基本分
析工具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遮蔽了法治的历史面
相、法治的实践模式、法治的工具限度等一系列重
大的法治理论问题。
一、90年代中国法治理论研究的初步检视
尽管中国的法治需求内在地生发于自身的现
代化历史逻辑
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7JC8200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67
换页
庞袰正:法治概念的多样性与一致性袰袰袰兼及中国法治研究方法的反思
戴雪的!三层含义说?、当代法学家富勒和菲尼斯
以及拉兹各自提出的!八项原则说?。仔细比较
一下上述诸种法治理论
不难发现除亚里士多德
的定义外
其他各学说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一致
殊性
特别是确立当下中国法治实践的应有的价值目标。
关键词袰法治袰形式意义袰价值意义
作者庞正
法学博士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南京袰210097)
袰袰和正义、自由、权利等重要的法学概念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