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复习必备 精品推荐-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一调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一调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3-
-4-
-5-
-6-
-7-
-8-
答案 一、选择题 1-10:ACBDA BBCDC 21-30:DABBC CDDBB 二、非选择题 49.(1)特征: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农贷形式包括实物与资金,但以实物 为主) ; 农贷带有賑灾救济性质。 (每点 2 分,6 分) (2) 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调节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经济来源;赈灾救济,缓和社会矛盾, 11-20:CADBB BDDDB 41-48:ABCBC CBB
以稳定和巩固统治。 (任意三点得 6 分〉 原因:封建国家政权的维持必须依赖于对农民的盘剥和掠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必将导致贫富 分化。(4 分) (3)困境:地方势力巧取豪夺,国家农贷对象发生严重偏离;农民未得实利,贫富差距反而加大。 (4 分) 50.(1)特点:选官方式多元化;推荐与考核相结合;任人唯才;崇尚儒学教育,培养后备官员;适应国力 强盛、政局稳定的社会现实。 (每个要点 2 分,回答 4 个得 8 分,本题最高分 8 分) (2)影响: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 (2 分)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人才基础; (2 分)推 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2 分)有助于政治上的统一; (2 分)促进了文化教育的繁荣; (2 分)加强 了思想控制。 (2 分)(每个要点 2 分,回答 4 个得 8 分,本题最高分 8 分) 51.(1)变化:①从地域(范围)上看,汉朝丝绸之路从中国出发,主要通向中亚; (2 分)唐朝丝绸之路 覆盖了西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 (2 分)②从内容上看,汉代以商业贸易为主; (2 分)唐代从商业 贸易扩展到文化、民俗、政治、军事、手工业工艺等领域。 (2 分) (2)影响:①稳定了庙朝西北边疆形势;壮大了唐军实力; ②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③促进了中外 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④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⑤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 了中华文化圈。 (8 分,只写中国角度最多得 6 分)
历史高考复习必备 精品推荐-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十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A)(解析版)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十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A)1. 《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
该观点A. 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意在说明分封制标志小华民族形成C. 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统因素D. 已经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答案】C【解析】材料“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体现出分封制的影响,这反映出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大一统,故C项正确;西周时期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分封制对于民族关系影响,故B项错误;D项与材料反映的正好相反,故排除。
点睛:“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分封制的作用。
2. 下图为东汉酿酒画像砖拓片,图中除了劳作的诸人外,右上角另有一人,宽袍大袖,与其他几人紧身窄袖的装束不同,坐于一侧,似为监视劳作,上有仓房。
据此,图中描绘的应为A. 酿酒源于东汉的史实B. 世代相袭的匠户制度C. 自给白足的家庭副业D. 豪强地主的酿酒作坊【答案】D【解析】“宽袍大袖”者应该是豪强地主,酿酒画像、仓房等体现的是酿酒作坊,所以材料反映的主题就豪强地主的酿酒作坊,是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酿酒并非源于东汉,选项A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未匠户制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酿酒业并非自给白足的家庭副业,选项C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3. 宋明时期民向自愿组织制定了许多道德公约、互助公约,旨在劝诱人心向善,广教化而厚风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守仁制订的《南赣乡约》。
这说明当时A. 社会风气日益败坏B. 心学成为当时儒学中的主流思潮C. 儒家伦理逐渐普及D. 王守仁的思想成为官方正统儒学【答案】C【解析】根据“旨在劝诱人心向善,广教化而厚风俗”结合所学,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重视道德教化,“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守仁制订的《南赣乡约》”,王守仁是宋明理学的代表,说明儒家伦理逐渐普及,C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说明王守仁制订的《南赣乡约》是具有代表性的公约,不能得出心学成为当时儒学中的主流思潮、王守仁的思想成为官方正统儒学,BD错误。
历史高考复习必备 精品推荐-衡水中学2018年高三高考押题(一)历史试题(解析版)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第1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5)考试结束,将答题纸、答题卡上交,试卷自己留存。
第I卷(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礼记大传》载:“君有合族之道,族人不得以其戚戚君,位也。
”这旨在强调A. 嫡长子的特权地位B. 血缘与政治的结合C. 宗法尊卑等级关系D. 宗法制的社会作用【答案】C【解析】材料中引文大意为:国君有管领宗族、聚合族人的职责,在全族晏饮时,族人与国君在序昭穆和年后依序列入座,但是族人就座时不能太靠近国君,必须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以此来表示对国君的尊重,说明了宗法尊卑等级关系,故C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等级关系,没有对嫡长子特权进行阐释,故A项排除;材料中无法得出血缘与政治的关系,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宗法制的等级关系,没有对社会作用进行阐释,故D项排除。
【点晴】解题的关键是对史料信息的准去解读,文言文是学生解题的障碍,其主要反映的是等级关系。
2. 下图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此图反映了当时A. 中外丝绸贸易发达B. 中外经贸交往频繁C. 中国国际地位提升D. 中外文明交流互通【答案】D【解析】题干中所示为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的泉州开始,到达非洲与亚洲的印度与土耳其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外文明得到了交流与互通,无法得出其丝绸贸易的发展情况,经贸交往是否频繁,以及中国国际地位是否提高,故D项正确;而ABC项的表述均在示意图中无法得出,故ABC项排除。
3. 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
2018届河北省衡水一中新课标高三名校诊断测试(一)历史试题【含解析】
2018届河北省衡水一中新课标高三名校诊断测试历史(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周厉王为了扩建宫殿,赊买了鬲从一块地。
鬲从怕周厉王不给钱,周厉王就托人捎话说:假如说我最后没有给鬲从购地款的话,就让老天爷罚我被流放好了。
这说明当时A. 已出现土地交易B. 王室权力衰败C. 宗法分封制瓦解D. 货币地租盛行2.春秋时期,鲁国的三桓、齐国的田氏、晋国的六卿等,无不凭借其宗族势力,令王室吃尽苦头,致使公室有了“去大族不逼”的感叹。
这说明A. 分封制崩溃之源B. 宗法制瓦解之困C. 世官制兴盛之始D. 大一统形成之势3.朱熹强调:“如树,初间且先斫倒在这里,逐旋去皮,方始出细……以事之详略言,理会一件又一件;以理之浅深言,理会一重又一重。
”这体现了A. 格物致知B. 先理后气C. 存天理,灭人欲D. 理气同源4.明朝中叶以后,文艺家们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有一个异常鲜明的走向,就是对以市井社会为中心的“世情”的揭示较以往有较大的开拓,主要是满足世俗社会的文化渴求。
这表明 A. 市民阶层有新的政治追求 B. 市民阶层推动了世俗文化发展 C. 世俗文化满足各阶层需要 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价值观念 5.1894年中日战争前后,当国事危急之时,裘廷梁就认为“救国之要图,莫要于文字革命”,认为“白话为维新之本”,乃提倡白话事业,组建白话学会、白话书局;拟译中西有用之书,筹办白话报章。
1898年创办了无锡第一报——《无锡白话报》。
历史高考复习必备 精品推荐-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文综能力测试卷(一)历史试题(答案word版)
24.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围绕“国君通过对官员的任免和监督以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君掌握兵权和军权以保障国君的权力和地位”等方面进行。
这说明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A.使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全国建立起来B.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体制C.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了多方准备D.导致贵族分封体制开始走向崩溃25.西汉初期的法律条文记载:根据不同的等爵,每个人都可以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
农民从国家那里得到土地,相应地交纳田租,服徭役、兵役。
国家再通过爵位继承制、犯罪罚没和户绝收回等配套措施,形成一个土地有授有还的循环系统。
这反映出西汉初期的土地政策A.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B.确保土地分配相对公平C.旨在建立完整的赋役体系D.能够抑制土地兼并的发展26. 唐代中后期,御史台的御史在言事监察之前,一定要向御史台的长官汇报将纠弹什么事情。
宋代取消了这一规定,每个台官言事不必对长官汇报,台官与谏官之间、台谏与台谏之间在言事上也互不通告。
这-变化A.使监察官员敢于监察一切事务B.增强了监察官员工作的独立性C.使监察机构摆脱了外在的制约D.有利于扩大御史台的监察范围27. 乾隆帝认为:“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亦社稷之福耳。
”并标榜,“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 曰外患, 曰权臣, 曰外戚, 曰女谒, 曰宦寺, 曰奸臣, 曰佞幸,今皆无一仿佛者”。
上述材料表明,乾隆帝时期A.政治统治比较清明B.官员管理比较严格C.注重对官员的控制D.善于提高官员品德28.下面是关于近代上海及其近郊的几则定料。
据此可以认定的史实是A.上海通商带动周边种植结构的变化B.上海近郊蔬菜生产受国际市场影响C.上海开始引种洋葱、土豆等国外品种D.上海郊区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市场29.有学者指出,科举制度的废除砸了数十万举贡生员的饭碗,断绝了他们的仕途。
为解决这一窘境,上绅阶层作为历史上地方政治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借清政府开办新政之机,利用他们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声望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
衡水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三年级上学期一调考试历史答案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历史一调考试答案一、选择题:共48小题,每题1分。
1-10:CDDCA ADDBC 11-20:BDBCB BCDBC 21-30:ADCBD DACAD31-40:BBCBA DDCDC 41-48:BBCBB DDA二、主观题:第49题20分,第50题16分,第51题16分。
49.(1)不同:察举制是一种推荐任官制度,科举制是考试任官制度;察举制选官标准多元化,科举制则较为单一;察举制入仕程序含混粗糙,科举制则相对明确规范;察举制下士人不一定出自学校,科举制下学校制与考试制相互配合。
(8分)评价:察举制注重官员素质的全面性,但主观性强,不易把握和操作;科举制简单易行,较为公正公平,但缺乏对士人的整体考察。
(4分)(2)特点:教育和科举使平民获得社会上升空间;商业发展改变税收,并带来城市商业化;市民文化日益发展,礼下庶人的理学形成;皇权失去制衡,专制独裁增长。
(8分) 50.(1)思想:重本抑末(重农抑商);国家控制经济(国家干预经济);富国弱民。
(6分) (2)原因:“民避农战,事商贾”;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封建小农经济的产生;官僚政治体制及相应的军功爵制的建立(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
(任意3点6分)(3)影响:重农抑商限制了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富国弱民导致了社会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进步。
(任意2点4分)51.(1)趋势:形式上从实物到货币;内容构成上由单一到多种(4分)(2)变化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明清以后货币经济占主导;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白银大量流入。
(任意3点6分)影响:有利于规范官员的行为,一定程度上抑制腐败,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任意3点6分)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历史一调考试答案一、选择题:共48小题,每题1分。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一轮复习周测试题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一轮复习周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小题,共60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白寿彝对宗法分封制曾作如此评价:“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
”这表明宗法分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家国同构 B.神权统治 C.等级森严 D.中央集权2. “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
”这一现象说明A.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 B.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C.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 D.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3.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历九代闰君。
其中,兄终弟及3人,次子继位l人,孙子继位2人,不明嫡庶l人,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仅2人。
这一现象反映出A.分封制度瓦解 B.王位继承混乱 C.宗法制度松弛 D.中央集权确立4.有人曾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
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5.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6.商周时期,耕于梓野的伊尹后来“摄行政于当国,以朝诸侯”;姜太公曾“卖饮于孟津”,后物佐文王兴盛西周。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文综能力测试卷(一)历史试题(原卷版)
1. 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围绕“国君通过对官员的任免和监督以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君掌握兵权和军权以保障国君的权力和地位”等方面进行。
这说明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A. 使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全国建立起来B. 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体制C. 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了多方准备D. 导致贵族分封体制开始走向崩溃2. 西汉初期的法律条文记载:根据不同的等爵,每个人都可以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
农民从国家那里得到土地,相应地交纳田租,服徭役、兵役。
国家再通过爵位继承制、犯罪罚没和户绝收回等配套措施,形成一个土地有授有还的循环系统。
这反映出西汉初期的土地政策A.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B. 确保土地分配相对公平C. 旨在建立完整的赋役体系D. 能够抑制土地兼并的发展3. 唐代中后期,御史台的御史在言事监察之前,一定要向御史台的长官汇报将纠弹什么事情。
宋代取消了这一规定,每个台官言事不必对长官汇报,台官与谏官之间、台谏与台谏之间在言事上也互不通告。
这-变化A. 使监察官员敢于监察一切事务 B. 增强了监察官员工作的独立性C. 使监察机构摆脱了外在的制约D. 有利于扩大御史台的监察范围4. 乾隆帝认为:“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亦社稷之福耳。
”并标榜,“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 曰外患, 曰权臣, 曰外戚, 曰女谒, 曰宦寺, 曰奸臣, 曰佞幸,今皆无一仿佛者”。
上述材料表明,乾隆帝时期A. 政治统治比较清明B. 官员管理比较严格C. 注重对官员的控制D. 善于提高官员品德5. 下面是关于近代上海及其近郊的几则史料。
据此可以认定的史实是一个颇有规模的、以供应市场为目的的菜园行业已经兴起,这种形式正在广泛地被采用,特别在上海近郊1912年海关报告A. 上海通商带动周边种植结构的变化B. 上海近郊蔬菜生产受国际市场影响C. 上海开始引种洋葱、土豆等国外品种D. 上海郊区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市场6. 有学者指出,科举制度的废除砸了数十万举贡生员的饭碗,断绝了他们的仕途。
历史高考复习必备 精品推荐-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九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
1. “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 记载,“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素的存在给予了肯定。
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A.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 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C. 受司马迁的影响比较大D. 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答案】D【解析】经过秦末战乱,汉初社会经济十分凋蔽,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汉初奉行“黄老之学”,但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A;由材料“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给予了肯定”,这说明汉初奉行“黄老之学”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故选D;汉初奉行“黄老之学”是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故排除BC。
2. 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
朱绍候意在说明,东汉豪强庄园经济A. 有利于推广新的生产技术B. 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C. 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D. 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东汉田庄经济3. 明代思想家王夫之说:“人欲与天理本为一体,如果禁欲,不仅妨碍天理的实现,而且违背人性,必然导致人们的不满和反抗。
”此观点A. 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B. 体现了反君主专制思想C. 彻底否定了理学思想D. 肯定了人性解放的意义【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王夫之的“理欲一体”观,此观点一方面承认“天理”与“人欲”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否定了人欲与天理的对立,体现了儒学思想在工商业经济发展的新社会条件下的新发展,A项正确;虽然明清启蒙思想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内容,但材料所反映的思想是针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而非封建君主专制,B项错误;材料中的观点是对朱熹理学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并非彻底的否定,C项错误;材料所反映的思想有利于人性的解放,但不是在肯定人性解放,D项错误。
历史高考复习必备 精品推荐-【衡水金卷】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I卷调研卷高三文综(二)历史试题
1. 学者们认为春秋时期存在下列因素:群雄割据,战争频繁;国家掌控的商业奴隶极易逃亡;工商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
这些因素的存在A. 导致了“工商食官”的瓦解B. 削弱了各诸侯国的战斗力C. 预示着社会面临严重灾难D. 加速了重农抑商政策出台【答案】A【解析】“商业奴隶极易逃亡、分工越来越细”等字眼意在强调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工商食官”制度已经面临瓦解,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增强而非削弱了各诸侯国的战斗力,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预示着社会面临巨变而非面临严重灾难,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和重农抑商政策无关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 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
“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乡贡”是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
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A. 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开性B. 承认民间生源的合法性C. 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D. 堵塞了门阀入仕的途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介绍了中国唐代的科举制的两种生源:生徒和乡贡。
这两种生源代表了国家教育和私立教育,他们能够参加科举说明了政府对他们的认可,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C选项说法错误,这是关陇门阀依旧把持着选官用官的主动性;D选项说法错误,科举制有利于选官的公平。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名师点睛】关陇集团是北魏时期主要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或称为六盘山)周围的门阀军事集团的总称,当时为了保障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的安全,在沿边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建立了六个军镇,合称六镇(武川镇就是其中之一)。
这批军事贵族以武川镇军人为班底,定居关中,胡汉杂糅,文武合一,互相通婚,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史学界对它有一个固定的说法,叫做"关陇贵族集团"。
历史高考复习必备 精品推荐-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原卷版)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从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纸上将该项涂黑)1. 西周时,周天子作为封国主权持有者以“册封”的形式“委任”诸侯作为地方封国统治的代理人,并非拥有独立主权的诸侯接受周王授权而进行代理统治。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 西周是主权统一的国家B. 西周没有出现最高统治权威C. 诸侯在封国内独立实行统治D. 分封体制以宗法血缘为基础2. 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家为道德极峰。
这说明先秦士子A. 提倡政治参与意识B.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C. 主张规范伦理道德D. 讲究胸怀宽容博大3. 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后,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
这反映了汉代A. 提倡愚孝思想B. 强化宗法伦理C. 确立儒学正统D. 重视文化教育4.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
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
此举A. 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B. 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C. 旨在抑制土地兼并D. 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5. 《史记·平准书》:“(汉兴)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
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徐业以稽市物,物踊腾案,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材料反映了A. 汉高祖开始实行盐铁官营B. 汉代因势调整商业政策C. 汉高祖废除秦朝经济政策D. 抑商导致汉代物价飞涨6. 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
据粗略统计,《汉书》诸帝纪中保存西汉诏书约180篇,这些诏书共征引经文35次;《后汉书》诸帝纪保存东汉诏书约120篇,征引经文约50次。
2018届河北省衡水市第一中学新课标高三名校诊断测试(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届河北省衡水市第一中学新课标高三名校诊断测试(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1. 周厉王为了扩建宫殿,赊买了鬲从一块地。
鬲从怕周厉王不给钱,周厉王就托人捎话说:假如说我最后没有给鬲从购地款的话,就让老天爷罚我被流放好了。
这说明当时A. 已出现土地交易B. 王室权力衰败C. 宗法分封制瓦解D. 货币地租盛行【答案】A【解析】“赊买了鬲从一块地”“没有给鬲从购地款的话”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土地私下里的交易,A正确;王室衰微是春秋战国时期,B错误;宗法制分封制瓦解是春秋战国时期,C错误;此时没有货币地租出现,D错误。
2. 春秋时期,鲁国的三桓、齐国的田氏、晋国的六卿等,无不凭借其宗族势力,令王室吃尽苦头,致使公室有了“去大族不逼”的感叹。
这说明A. 分封制崩溃之源B. 宗法制瓦解之困C. 世官制兴盛之始D. 大一统形成之势【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春秋时期诸侯国利用家族对抗王室,体现出春秋时期宗法制趋向瓦解,B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分封制崩溃,A错误;选官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C错误;D是秦朝时期。
3. 朱熹强调:“如树,初间且先斫倒在这里,逐旋去皮,方始出细……以事之详略言,理会一件又一件;以理之浅深言,理会一重又一重。
”这体现了A. 格物致知B. 先理后气C. 存天理,灭人欲D. 理气同源【答案】A【解析】格物致知是朱熹求理的途径,是通过研究事物来寻求事物的根源,从而达到理最高境界,A正确;B和D属于理学来源;C属于伦理道德。
4. 明朝中叶以后,文艺家们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有一个异常鲜明的走向,就是对以市井社会为中心的“世情”的揭示较以往有较大的开拓,主要是满足世俗社会的文化渴求。
这表明A. 市民阶层有新的政治追求B. 市民阶层推动了世俗文化发展C. 世俗文化满足各阶层需要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价值观念【答案】B【解析】材料涉及的是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并非政治需求,A错误。
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特别是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多,从材料中的“文艺家们”……“满足世俗社会的文化渴求”,可知B正确。
【完整版】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卷-I调研卷高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三)2
【衡水金卷】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卷I调研卷高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三〕1.孔子援引古代权威周文王和周公来支持自己的学说;道家为能胜过儒家,请出伏羲、神农等;法家却主张“美当今〞,反对“法先王〞。
这主要说明A.儒、道两家倡导兼容并包原那么B.法家因注重改革而受民众欢送C.法家更具锐意改革的进取精神D.儒、道与法家的效劳对象不同2.西汉丝绸之路初通时,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河西地区还是“风俗颇殊,地广民稀〞,到东汉初年,河西已是“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
据此可得出A.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以经济目的为主B.经贸活动对区域经济开展影响显著C.丝绸之路兴起之时是以河东为中心D.河西地区的民族交融得到明显开展3.宋代大批画家追求细节的真实,对所描绘对象细致人微,显现出了“观物〞“究微〞的治学态度,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一特点主要是A.社会动乱下复杂心情的反映B.商品经济开展重物质的反映C.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D.笔墨纸砚技术开展的产物4.明代中后期,皇帝长期不理朝政,内阁的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朝廷行政审批权也转归于寺人〔宦官〕。
这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明朝的君主专制有所削弱B.宦官成为了明朝中后期的中枢官员C.内阁在朝廷中的地位上升D.政治腐败和统治集团内部纷争不断5.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夕,全国总人口迅速增长。
人口激增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农民暴动是其中之一,由此得出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该分析A.符合历史研究遵从论从史出的原那么B.属于运用近代化史观分析历史问题C.无视了阶级斗争对社会开展的作用D.说明太平天国运动顺应了时代潮流6.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吴虞的?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分析宋儒语录等书,抓住儒家的“孝弟〔悌〕〞与封建家族制的关系进展猛烈地攻击。
这反映出A.?新青年?成为当时中国最进步书刊B.儒学是当时中国近代化的主要阻力C.思想革命在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取舍D.新文化运动侧重鞭挞封建家族制度7.结合国负责维和行动的助理秘书长米崔·蒂托夫在视察苏丹“DDR〞过渡性培训中心时说: “非常快乐在这里看到中国维和部队的身影誊中国一直积极支持结合国维和行动。
历史高考复习必备 精品推荐-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从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纸上将该项涂黑)1.西周时,周天子作为封国主权持有者以“册封”的形式“委任”诸侯作为地方封国统治的代理人,并非拥有独立主权的诸侯接受周王授权而进行代理统治。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西周是主权统一的国家 B.西周没有出现最高统治权威C.诸侯在封国内独立实行统治 D.分封体制以宗法血缘为基础2.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家为道德极峰。
这说明先秦士子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 B.注重个人道德修养C.主张规范伦理道德 D.讲究胸怀宽容博大3.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后,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
这反映了汉代A.提倡愚孝思想 B.强化宗法伦理 C.确立儒学正统 D.重视文化教育4.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
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
此举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5.《史记·平准书》:“(汉兴)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
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徐业以稽市物,物踊腾案,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材料反映了A.汉高祖开始实行盐铁官营 B.汉代因势调整商业政策C.汉高祖废除秦朝经济政策 D.抑商导致汉代物价飞涨6.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
据粗略统计,《汉书》诸帝纪中保存西汉诏书约180篇,这些诏书共征引经文35次;《后汉书》诸帝纪保存东汉诏书约120篇,征引经文约50次。
这说明汉代A.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相结合 B.君主的政治举措皆发自经典本义C.君主施政拘泥于儒学的基本原则 D.儒学对专制皇权形成了制衡机制7.汉代帝王及部分近臣下葬用的玉衣形如铠甲,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历史高考复习必备 精品推荐-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一调历史试卷(Word版 含解析)(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一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从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1. 有学者指出:“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
”当时,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A. 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B. 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C. 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D. 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答案】A【解析】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正处于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和夏商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故A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形成,应该是在春秋战国之后,故B错误;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故C错误;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的时间也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故D 错误。
【名师点睛】抓住关键时间信息“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答。
2. 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
”其中的“封建”是指A. 宗法制B. 中央集权制C. 分封制D. 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分封制下,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周天子没有直接管理地方事务的权利,符合题干中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故C正确。
A是维系分封制基础,不符合题意。
“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意义是封建不是君主专制,高度集权,所以排除BD。
3. 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
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
这说明秦汉新爵制A. 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 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 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 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A 项片面,只适合一个阶层,C项与材料无关,D项表述不严谨,社会阶层应该有很多,怎么会有双向流动?即使有也不符合材料,因为材料强调的是单向流动即各阶层的进身(向上流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11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从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 有学者指出:“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
”当时,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A. 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B. 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C. 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D. 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答案】A【解析】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正处于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和夏商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故A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形成,应该是在春秋战国之后,故B错误;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故C错误;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的时间也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故D 错误。
【名师点睛】抓住关键时间信息“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答。
2. 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和控制。
”据此,与“封建”含义相近的是A. 宗法制B. 中央集权制C. 分封制D. 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
”材料的意思是封建不是君主专制高度集权。
排除BD。
A宗法制与题意无关,排除。
分封制下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在诸侯国有很大的行政权、财政权和军事的权力,周天子没有直接管理地方事务的权力,因此选择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 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
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
这说朋秦汉新爵制A. 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 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 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 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A 项片面,只适合一个阶层,C项与材料无关,D项表述不严谨,社会阶层应该有很多,怎么会有双向流动?即使有也不符合材料,因为材料强调的是单向流动即各阶层的进身(向上流动)。
新的军功爵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故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战国至秦汉官僚政治的发展·军功爵制4. 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皇权专制得到加强B. 中央集权体制形成C. 血缘政治开始形成D. 统一国家初露端倪【答案】D【解析】商周时期还未建立皇帝制度,皇权专制局面始于秦,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于秦,故B项错误;血缘政治始于夏朝,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故C项错误;据材料“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可知,周朝通过血缘分封,管理扩大国土,说明统一国家初露端倪,故D项正确。
5. 上古三代时期,商人将统御天下的权力看作是天帝的眷顾,并且这种眷顾是持久存在的。
而当周人取代了商人成为华夏共主之后,周人首次提出了天命的迁徙,统治者有可能因为失德而被天命所抛弃,取而代之者则会成为新的宠儿。
材料表明上古三代时期A. 政治制度带有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B. 权力的传承必须凭借个人德行C. 最高执政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血缘关系成为王朝更迭的依据【答案】A【解析】“天帝的眷顾”“天命的迁徙”“被天命所抛弃”均说明了政权与宗教迷信结合的特点,故A项正确;权力的继承是依靠天命,不是个人德行,故B项错误;先秦时期,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血缘与继承关系,故D项错误。
6. 周礼中有以系家庭伦常的婚礼,以示成人之道的冠礼,有敬天事神、祈福保民的祭礼,慎终追远,显扬孝道的丧礼,也有彰明君臣大义的朝礼,敦睦诸侯邦交的聘礼,等等。
这些周礼共同维系的主要是A. 周王室安全B. 宗族分封下的社会秩序C. 王位世袭制D. 嫡长子继承权【答案】B【解析】根据“也有彰明君臣大义的朝礼,敦睦诸侯邦交的聘礼”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礼乐制度主要是为维护宗法制、分封制形成的森严的等级制度,维护社会稳定,故B正确;A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排除;C、D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7. 在甲骨文里,“帝”字所象的是架起木柴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于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
“帝”的字意演变说明A. 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B. 汉字是文明的载体C. 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D. 皇权源于宗教祭祀【答案】B【解析】人神共治的说法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材料提到的是在甲骨文里,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故B项正确;天人关系催生君权神授,不是君权神授催生天人关系,故C项错误;皇权不是源于宗教祭祀,故D项错误。
8. 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
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A. 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B. 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C. 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D. 老子反对世袭为官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材料未体现;墨子是战国时期人物,B时间不符;老子“不尚贤,使民不争”意思是说不提倡具体的贤能德行,才会避免民众效仿形式而争夺贤名,人们才会各安其分,以利于选拔真正的贤能。
结合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思想主张,老子代表的是奴隶贵族利益,故C项正确;D是对材料的误读。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9.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它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此可见,道家A. 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 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 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 遵循规律,和谐处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道家思想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没有体现“反对掠夺,拯民疾苦”,A与题意不符;“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但“追求平等”则不是,B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避世出尘”,故C不正确;“道法自然”,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和谐处世的理念,故D符合题意。
通过以上分析,排除ABC,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10. 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
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
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A. 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B. 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 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D. 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结合儒学主张,可知儒家思想也能起到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故A项错误;主张国家统一是法家的思想,但从材料中“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可知诸侯国采取法家思想是为了变法图强,没有体现要求国家统一的内容,故B项错误;结合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兴起,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形势,可知法家的加强君主权力、变法革新、实现统一等主张更适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是导致题干变化的原因,故C项正确;建立和谐社会是儒家的主张,不是导致官方采取法家思想的原因,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11. 公元前679年,齐国会盟诸侯达成协定,“市赋(市场交易税)百取其二,关赋(进出口关税)百取其一”。
公元前678年,齐国再度会盟诸侯,达成“修道路,偕度量,一称数(统一斤两称数)”的约定。
材料反映了A. 交通改善便利了商业发展B. 区域之间长途贸易兴盛C. 区域性统一市场日渐形成D. 齐国通过会盟成为霸主【答案】C【解析】齐国会盟采取改善交通、统一税收、度量等多种方式促进商业经济发展,并非只有交通改善便利了商业发展,故排除A;明清时期,区域长途贩运兴盛,故排除B;通过会盟采取多种推动商业经济发展措施,有利于春秋时期逐渐形成统一的市场,故C正确;材料强调齐国会盟采取的经济举措,而未提及其政治地位的变化,故排除D。
12. 下面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
下列对于统计表分析正确的是A. 主流价值儒学化B. 法家大行其道C. 重利轻义观盛行D. 伦理脱离政治【答案】A【解析】材料中体现了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为儒家思想为主的伦理观“仁、礼、信”,说明了两汉社会主流价值儒学化,故A正确;法家大行其道与史实不符,汉代已确立了儒家的统治思想,故排除B;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错误;D项与史实上汉代儒家伦理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不符,故排除D。
13. 《论语》载:“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成书于战国末期的《管子》中写道:“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
”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A. 宗族伦理观念B. “天人感应”学说C. 中央集权理论D. “大一统”思想【答案】D【解析】材料“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大致意思是: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天子,强调大一统的重要性;材料“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强调的是制度上的大一统,故D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B是西汉董仲舒提出,故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关键信息是“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的准确解读。
14. 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
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
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
”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A.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B. “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C.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D.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字统一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根据题干中隶书容易书写、辨认的特点可以判断,隶书可以使下层人逐渐地书写和掌握。
秦始皇采用隶书,有利于中央政令的贯彻,由此可知“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故选B。
A、C、D选项没有准确反映本题的立意,故排除。
15.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汉武帝时,丞相田蚡到宫中奏事,他所讲的意见,皇上没有不听的;他所推荐的人,有的从闲居之人一下子被提拔到年俸两千石的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