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创新与发展

合集下载

简述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理念

简述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理念是指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思想和理念。

这些教育思想和理念旨在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强调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发展:新课程注重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道德、智力、
体育、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2.个性发展: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
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并为之努力。

3.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
主动参与、探究和合作。

4.终身学习:新课程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
力,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素质。

5.知识与能力并重:新课程强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结合,注重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过程与方法并重: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
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新课程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8.多元化评价:新课程鼓励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再仅仅依靠传统
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表现。

9.课程整合:新课程倡导课程整合,实现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
互渗透,提高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0.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程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包括教材、教师、学生、社区等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

11.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新课程鼓励教师运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和
手段,如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浅谈教育改革与创新

浅谈教育改革与创新

浅谈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改革与创新是推动教育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教育改革是指对教育制度、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进行根本性的革新和变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而教育创新则强调对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资源的创新,旨在提升教育效果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途径。

教育改革与创新是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的,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教育改革与创新。

教育改革与创新应该从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出发。

传统的教育往往采用相同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忽视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而教育改革与创新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途径。

针对优秀生可以设置扩展课程,提供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挑战;针对学困生可以提供辅导和帮助,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只有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

教育改革与创新应该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出发。

现在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引导他们从接受知识到创新应用,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项目学习和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创造价值。

教育改革与创新应该从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出发。

教师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关键人物,他们承担着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

教育改革与创新必须注重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教师应该具备宽广的知识面、深厚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

教师还应该具备创新能力和教育科技的运用能力。

只有具备专业能力的教师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和发展,实现教育的高质量。

教育改革与创新应该从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出发。

教育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教育改革与创新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包括数字化教材、电子图书、网络课程等。

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现状与未来

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现状与未来

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现状与未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也在不断地变化。

而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当今教育界亟需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就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现状及未来进行探讨。

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现状众所周知,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其意义在于提升教育质量,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有用人才。

在我国,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例如,我国教育部于2017年出台了《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教育行动计划(2017-2021年)》。

该计划将高职、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视为一个整体,提出科学理念、体系结构、改革试点、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的指导性意见,为整个教育界提供了指导。

在地方层面,如北京市和上海市等地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比如,北京市启动了“理论+实践”课程教学改革,让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加深理论学习,提升实践能力和水平。

上海市则采用信息化手段,推行“双师课堂”模式,让线上老师和线下班主任进行配合,使得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全面运用和提高。

此外,我国教育领域不断推进常态化教育改革试点和“三步走”改革策略落地,不断完善课程标准和教材质量,组建专业教师团队等也是课程教学改革取得进展的体现。

二、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未来展望虽然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在我国已经有了不少探索,但是未来还存在着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如何将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真正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是衡量教学成果的关键指标,因此需要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可以采取互动式教学,通过讨论、案例分析、互动游戏等多种方式增加学生投入度,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应该更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

我们应该深入理解和找到教育本身的内在规律,抓住未来的发展趋势,针对不同群体和不同课程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案和方法,提升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

最后,我们应该注重培育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变迁,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逐渐不能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界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常常被要求死记硬背,缺乏创造性的思考。

然而,现代社会对创新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

因此,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并提供创新思维的训练。

通过开展创新课程、组织创新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二、倡导个性化教育每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和潜能,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此,在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中,我们应当倡导个性化教育。

这意味着教育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量身定制,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支持。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实现全面发展。

三、引入现代科技手段现代科技的发展给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借助互联网、智能设备和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教育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地呈现知识,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在线课程等方式增加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教育可以更好地跟踪学生的学习进程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

四、注重实践与社会参与传统的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往往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因此,在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中,注重实践与社会参与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社会实习等,让他们亲身感受真实的社会环境,培养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学校与企业、社区等社会资源进行合作,开展实际项目和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锻炼平台。

总而言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促进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的理念及创新

新课程的理念及创新

多元评价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新课程理念要求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品评定、 口头表达、自我评价等,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 果。
注重过程评价
新课程理念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通过过程评价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提高学习效果。
以发展为导向的评价
新课程理念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关注 学生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变化,以促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
新课程的理念及创新
• 新课程理念概述 •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内容 • 新课程理念的创新实践 • 新课程理念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新课程理念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新课程理念概述
新课程理念的定义
新课程理念是指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核心,注 重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合作性和创新性,强调课程内容 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以及评价方式的多元性和发展 性的一系列教育观念和行动准则。
全球视野与跨文化教育的融合
全球视野与跨文化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 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 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促进国际间的交流
与合作。
学校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 优质教育资源,开展跨文化教育活动,
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素养。
教师需要关注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了解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促 进中外教育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教育的
新课程理念的实践
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各国纷纷制定相应的课 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开展课程改革和教育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 验。
新课程理念的未来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新课程理念将继续发展和完善,更加注 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 精神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

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

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近年来,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创新已经成为了各国高度关注的话题,其中教育课程改革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对于提高教育质量、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就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进行研究分析。

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在全球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下,各国都在积极探究新型的教育方式。

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发展,各国政府开始加强对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探索出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课程,并将其纳入国家教育体系范畴。

此外,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受到更多重视,中小学校教育加强了自主、学以致用等特点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兴趣和发展潜力进行差异化教育,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二、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

首先,教育课程改革可以加强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促进性作用;其次,教育课程改革还可以提高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的未来人才的能力,助力优秀人才的社会化培养。

教育课程改革的另一大意义在于,国际间教育课程改革的交流和实践将可加快中国教育领域的实践进程。

通过与发达国家在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的积累经验的交流,我们可以借鉴其成功的实践经验,将其转化为适用于国内教育发展的实践路径和方案,实现教育理论的国际化。

三、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尊重学生的特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班级为单位、以课程为载体的养成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学生成才提供更多机会。

教育课程改革应该注重课程内容创新,推动内涵式教学,发扬创新精神,发现并满足人才培养的差异性需求。

同时,针对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使每个学生的兴趣、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教育课程改革还要注重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社会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具有实践社会经验的能力。

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并引导学生具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案例目前,我国各地在教育课程改革方面也有了不少成功的实践案例。

新课程改革理念与指向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理念与指向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理念与指向的思考一、引言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变革,旨在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指向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二、新课程改革理念1.以人为本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是以人为本。

这意味着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2.因材施教另一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因材施教。

这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需要根据其特点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多元评价传统教育评价方式主要依赖考试成绩,而新课程改革强调多元评价。

这意味着评价应该包括学科知识、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4.教育创新新课程改革鼓励教育创新。

这意味着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

三、新课程改革指向1.培养综合素质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向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这些素质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2.强化实践环节传统教育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环节。

而新课程改革则强调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并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促进思维发展传统教育注重记忆和模仿,而忽视思维训练。

而新课程改革则促进思维发展。

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并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4.注重情感教育新课程改革强调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这意味着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

四、新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1.教师素质问题新课程改革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来实施,但目前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验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验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验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持续推进,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通过引入新理念、新方法,开展一系列实验探索。

本文将从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出发,介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并评估其效果。

一、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1.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强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

我国教育改革中,倡导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产生学习理论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二是产生学习理论。

产生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该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和协同构建新知识的过程。

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3. 教师专业化发展理念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三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理念。

教师专业化发展理念认为,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我国的教育改革中,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培训水平和素质。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验1. 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实验是课程改革。

我国教育改革中,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课程观念,强调跨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

此外,对语文、数学等传统学科进行了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教育评价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的另一项实验是教育评价改革。

我国教育改革中,逐渐摒弃了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引入多元评价体系,包括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科能力评价等。

这样的改革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实践,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3. 教师发展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的另一个实验是教师发展改革。

我国教育改革中,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职业地位、完善教师评价体系等举措,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这样的改革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支持。

三、改革效果评估基础教育改革的效果评估是推动教育实验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实验教育机构和学校进行综合评估,可以了解改革的成效和问题。

48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及课程改革的反思

48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及课程改革的反思

(二)全国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时期(1957年— 1965年)
这个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下放了中 小学课程教材制订和编写权限,是从课程国家完 全统一到课程局部多样化的第一次尝试。
(三)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时期(1966年—1976年)
这个阶段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大革命”时 期,中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教学 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处于无政府状态,中小学 教学片面突出政治和联系实际,大幅度削减基础 知识,教育质量严重降低 。
(四)课程文化的再生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持续不 断的系统工程,注重时间上的全程性与 空间上的无限性,营建了一种生活、对 话、探究与合作的课程文化模式,实现 了课程文化的再生
思考讨论: 1.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了什么? 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如何解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三、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 发与反思 (一)对地方课程开发的反思
地方课程是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的一级,它有自己独特 的丰富内涵 。地方课程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决定的、突 出地方特色、反映地方文化、满足当地发展需要的课程, 具有区域性、本土性的特点。地方课程开发的职能主要表 现在三点:一是切实抓好国家课程计划、方案的贯彻落实; 二是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课程开发、评价的具体法规、办 法;三是建立健全地方课程方案实施水准的督导、评估制 度,确保基础教育的基本质量规格的落实 。
(二)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
校本课程课程开发的创新活动大致有三个 层次:一是对未知领域进行前所未有的开拓 性创新;二是继承性创新,即在已知领域有 所突破的发展性创新;三是有新意的创新 。
(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与变革

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与变革

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与变革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教育教学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

新课程改革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举措,对教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变革。

本文将探讨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以及所带来的变革。

一、培养创新能力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而新课程改革则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

例如,在数学课上,老师会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解决,而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公式和方法。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新课程改革鼓励学生全面而素质的发展。

在过去的教育教学中,注重的是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培养,而新课程改革则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

例如,语文课程不仅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度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三、强调实践与体验新课程改革强调实践与体验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育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改革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的技能。

例如,在科学课上,学生不仅仅会学习科学的理论知识,还会进行实验和实际操作,从中获得更直观、更深刻的体验。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实际问题和挑战。

四、个性化教育的推行新课程改革提倡个性化教育。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注重的是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标准化考试的结果,而新课程改革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差异化的培养。

例如,在音乐课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乐器进行学习和表演。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变革。

它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强调实践与体验的教学方法,还推行个性化教育。

这些改革措施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思路和新路径,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新课改是以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还有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建构主义在对待学习和教学方面的主张是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后现代主义主张“非中心化”、“多元化”和“零散化”。

这二者作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在课改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主要表现为: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开发模式;师生关系的平等化,师生关系变成一种全方位的交互式师生关系;教育目标多元化,教育目标提倡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人;教材的多样化,在保证基本要求前提下,提倡教材层次性、选择性,以适应不同需要;课程类型多元化,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把综合课程作为一个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必备课程;教育评价的理性化,改变国家评价机构大一统的局面,在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形式方面都走向多元化,评价内容更丰富和灵活。

此外,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突破了传统智力理论,联系我国实际,以它作为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有助于转变教育观,端正学生观,有助于形成多样化的教学观,有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并为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实施新课改,应该是把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指导思想,以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

认识、体验和感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基本方式,体验和感悟也是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

一个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必然会在过程中获得体验产生感悟;而且体验、感悟是知识后面更有价值的东西,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可能是挫折、失败,也可能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同样,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人类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都与学生认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关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成长必然要求。

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相关论述

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相关论述

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相关论述摘要:对于基础教育改革来说,必须促进基础教育课程的创新发展,才能促进我国的基础教育体制的有效完善。

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创新改革与发展分为不同的目标,包括课程功能的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课程内容的完善,以及教学方式、课程评价及管理等方面。

相关教育研究工作者必须加强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的探索。

保障基础教育改革的路线和理念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才能促进基础教育的创新探索。

本文将从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现状、重要性以及策略入手,从而探讨基础教育改革的途径与深化发展。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研究论述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现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不足,当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发展。

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整体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进行有效的把握与回顾,从而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能够做到及时反思与完善,促进基础教育的价值变革,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有效改革与完善。

对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不同环节和过程都需要做到整体把控与监测。

基础教育改革的创新发展不仅仅对于我国的社会教育、教师、学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于世界范围内的我国教育都有一定的警醒价值与内在含义。

一.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现状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在目前来看,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新时代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必须面对未来的教育化,以适应新时代科技社会等方面的形势变化。

基础教育改革必须适应学生们的知情意多方面的心理整合发展,并且需要能够促进学生们的认知培养与课程重构。

就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来说,存在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错误教学观念。

一些学校在开展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其课程导向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过分注重学生们的理论知识学习与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们的素质教育与自我发展。

还有一些学校在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单一化。

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单一化和应试教育的教育理念与目标,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对于学生们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来说,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基础教育改革30年: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

基础教育改革30年: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

[ 收稿 日期 ]2 0 —0 一l 08 7 0 [ 基金项 目】教育部人 文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 国以来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理论 与时代创新研究” 0 J 8 0 1 ) 建 (6A 80 2 [ 作者简 介 ]柳 海 民( 9 3一)男 , 15 , 吉林 永吉 人 , 北师 范大 学副 校长 , 育科 学学 院教授 , 士生 导师 , 东 教 博 教育 学博 士; 娜仁 高娃 (9 3 , , 18 一)女 内蒙古赤峰人 ,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No. 2 0 5 08
S m No 2 5 u .3
【 改革开放 3 O年聚焦基础教 育 】
基 础教 育 改 革 3 0年 : 论 创 新 与 实 践 突 破 理
柳 海 民, 娜仁高娃
( 东北 师范 大学 教 育科 学学 院 , 吉林 长春 102 ) 3 04
[ 摘
要 ]总结 过去是为了更 好地 谋划未来 。改革开放 3 0年来 ,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取得 了令人瞩 目的
和信息 化社会 , 国 也 面 临着 新 技 术革 命 的 巨大 我 挑 战 。1 8 9 3年 , 过 拨 乱 反 正 , 育 的正 常 秩 序 通 教 已经恢 复 。当 人 们 正 在 思 考 教 育 前 进 方 向 的 时 候, 邓小 平 同志 为北京 景 山学校 的题 词 “ 育要 面 教
程 的思 想 考虑 当前 , 眼 长远 , 有 前 瞻性 , 教 着 具 使 育走 在社 会 、 济发 展 的前 面 。 经
“ 三个 面 向” 的提 出为 统 一 和 更新 教 育 观 念 ,

改革进 程 中的理 论创生
“ 要革新 , 革心 ” 先 。在 教育发 展史 上 , 任何教

新课程改革新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新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新教育理念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引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

本文将探讨新课程改革中的新教育理念,并分析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首先,新课程改革要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潜能。

传统的教育体系通常将学生划分为优等生、平庸生和差等生。

而新课程改革则强调每个学生的独特性,鼓励他们发掘、发展自己的长处。

这种个性化教育的意义,不仅表现在学术方面,也体现在兴趣爱好、特长和创造力的培养上。

通过摆脱传统的分级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天赋和兴趣选择学习的方向,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

其次,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育模式侧重于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

而新课程改革则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例如,在新的教育理念中,学生通过项目学习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新课程改革也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志愿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第三,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学生则被动接受。

而在新的教育理念中,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发掘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这种自主性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更具竞争力的人才。

最后,新课程改革鼓励跨学科的综合学习。

传统的教育体系通常将知识划分为各个学科,学生需要在不同学科之间切换学习。

然而,这样的学科分割模式常常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限。

新课程改革则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综合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将不再单纯地学习某一学科的知识,而是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实现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创新与发展
教育系初等教育田杰20081205034
【摘要】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全面的变革;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是与当时的特定的社会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的发展必然影响并制约着课程改革的走向。

同时,课程改革也是课程内在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寻找课程改革的平衡器,这是课程典范重构的两个方面。

而课程理念的创新又包括创新的学校观、创新的课程观、创新的教材观和创新的教学观。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理论;创新;发展
【正文】我国的课程改革先后进行了8次中小学课程改革,第一次是在1950年和1951年,第二次是在1952年,第三次是在1956年,第四次是在1963年,第五次是在1978年,第六次是在1986年,第七次是在1992年,第八次是在2000年。

八次课程改革可以说我国建国后酝酿时间最长,投入资源最多,专家学者和一线中小学教师进入决策主体、波及范围最大,历时时间最长的一次改革。

这次改革过程中清理了我国长期以来课程教材体系存在的严重不足。

1、课程设置上学科中心倾向严重。

我国的课程和教材目前基本上还沿用一百多年前确立的学科体系,并按照这一体系来组织课程和编写教材。

这样做的一个弊端,是导致儿童对现实世界认识的割裂。

缺乏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材内容繁难杂旧,缺乏时代感。

这是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过分强调学科中心的另一个结果。

全国有很多地方,初中阶段辍学率居高不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学生学习跟不上,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

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史培养国民基本素质的基础工程,必须要面向大多数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听得懂,学得进去,并能切实掌握。

3、忽视对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价值变革的引领下,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培养目标方面都进行了一些列的新的体制改革,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则在课程典范、课程理念、课程体制、课程文化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与发展。

一、课程典范的重构
1、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全面的改革。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改革等等,是一场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它不只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具体说来,有这样几点:一是新课程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新世纪的发展积极准备的素质教育观念。

二是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了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

三是突破学科中心,基于“四基”选择课程知识,体现了面向全体,切实关心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素质教育理念。

四是建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这改变了传统学校只重视“学业智力”,而对其他诸如“社会智力”、“实际生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等“生存智力”均有所忽视的现象,强调对学生进行多元智力教育的素质教育观念。

五是推崇“档案袋评价”“真实评价”等质性评价手段,体现了多方面评价学生的素质教育观念。

六是调整现行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课程结构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
从分科走向综合,体现了给基础教育注入生命活力需要提供良好政策空间的素质教育观念。

2、寻找课程改革的平衡器:以学生发展为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果坚持“学科本位”,忽视儿童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以及各个学科相互配合的整体效应,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深刻分析了以往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

二、课程理念的创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离不开课程理念的创新。

如果没有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改革就只能局限于技术层面而缺乏文化创新的动力。

正是这些理念的创新,推动了课程研究,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唤起了课程改革的生机和活力。

1、创新的学校观。

学校是学习型组织,是培养人的机构,而不是官僚机构,不是公司,不是监狱,不是附属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过去的官僚本位、国家本位等僵化的管理体制正在被打破,学校正在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

2、创新的课程观。

传统教育中,课程知识多是文本的,这种文本的课程知识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组织上的线性和顺序性;单向性,课程知识早已安排好,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统一进程进行讲授;课程知识是围绕一个主题或侧面来进行论述和描写的。

而新的课程观则强调课程知识要尽量体现超文本的特点。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3、创新的教材观。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坚持“教材是范例”的观点,认为教材要由控制和规范逐步转向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成为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范例,成为不断获取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范例。

4、创新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观把教学视为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教学被窄化为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

新的教学观则认为课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在对话中不断建构知识。

5、创新的教师观。

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应由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批判者、反思者、建构者等转变。

首先,教师要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程知识的建构者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6、创新的学生观。

新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有着完整生命表现形态的发展中的人,具有生命的整体性和发展的能动性。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

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课程体制的发展与上述理念层面的创新相伴随的往往是体制层面的发展,因为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必然是二者的同步变革。

在课程管理方面,需要继续研究课程体制的统一性、灵活性以及有效性等问题,科学地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模式,以有效提高课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适应性。

四、课程文化的再生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注重时间上的全程性与空间上的无限性,营建了一种生活、对话、探究与合作的课程文化模式,实现了课程文化的再生。

虽然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创新与发展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中也还有许多“艰难险阻”需要大家克服,但只要大家共同来呵护这棵小树,用爱来浇灌,用心来关爱,用汗水来培植,这个创新与发展的春天就一定会来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