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的文化阐释
[修昔底德陷阱出自]修昔底德史学思想,修昔底德的史学贡献是什么
[修昔底德陷阱出自]修昔底德史学思想,修昔底德的史学贡献是什么修昔底德出生于公园前471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史学家。
修昔底德出生于贵族家庭,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为他以后的史学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那史学家修昔底德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呢?修昔底德雕塑史学家修昔底德出生在伯利克里统治下的“黄金时代”,相对民主的成长环境使修昔底德具有了良好的品德素质。
其实,修昔底德的一生并不顺利,他早年曾被告延误战机从而被流放。
不过,热爱国家的修昔底德从没有放弃对战事的关心。
他开始记录,他要把发生的一切都用双手记录下来。
到了后来,常年的战争使修昔底德渐渐地失去了对人性的直觉。
他的写作也开始渐渐地被加入了这种情绪,从而为他史学家的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至此之后,修昔底德的写作道路蒸蒸日上,而他写作的内容也渐渐地不再受个人情绪的影响,渐渐地站在了客观公正的观点上。
也正因如此,他的记录在以后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认可,他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
人们对修昔底德给予了充分的信任,从没有人对他的记录有过怀疑。
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记录历史必须要客观,追求事物的内在联系,有因必有果。
他从不盲从,总是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前人,坚信自己的理智。
理智、客观是史学家修昔底德做人做事的准则。
修昔底德史学思想修昔底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史学家,出生于雅典的贵族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修昔底德在历史学上卓有建树,求真务实的态度是当时史学思想的进步,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修昔底德史学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历史阶段,而且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所以修昔底德史学思想是历史学中非常重要的思想。
修昔底德画像修昔底德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求真两个字,表现为历史资料的求真和历史原因的求真两方面,首先,在修昔底德之前历史记载秉承着所闻必记的原则,不去管史料的真假。
而修昔底德反其道而行之,以世俗立场为出发从社会人事方面入手,在历史资料的真伪方面做出大量工作,只记录真实资料,历史地点遗迹等都是有可考证的。
名词解释:修昔底德陷阱
名词解释: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一个曾经的世界或者区域的强权无法容忍新崛起的强权替代自己,所以会发生各种冲突和矛盾,或者直接导致战争。
十六世纪,首先开启大航海的西班牙,依靠对外的殖民掠夺,积累了巨额的财富,后期的海洋国家英国,不断的派遣海盗骚扰和打劫西班牙的货船或者运输黄金白银的船只,西班牙当时特别的恼怒,并与1588年派遣一只庞大的舰队进攻英国,希望彻底的解决这一问题,不过西班牙的巨大的战舰并不适合狭窄的英吉利海峡,率领英国皇家海军的德勒克上将四处偷袭,一举打败了西班牙。
西方一个战略家说过,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灭,使得西班牙将帝国的秘密告诉了英国,从此开启了大英帝国的时代。
英国从1588年正式崛起,不到三百年的时间,成长为殖民地遍布全球的超级大国,号称日不落帝国。
英国鼎盛时期的殖民地占地球陆地面积的超过25%,通过对外血腥的掠夺,为工业革命积累了原始资本,开启了席卷全球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经济狂飙式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创造的产值超过了人类数千年的总和。
英国建立的庞大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廉价的劳动力,这些发展经济的急需的因素都吸引着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德国、美国。
随着1860年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由于领先世界的科技实力,经济得到急速的发展,并且越来越需要稳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迫切的希望按照实力重新划分殖民地,但是当时的世界已经划分完毕,新崛起的帝国——德意志帝国与老牌帝国——英国越来越深的矛盾,就像当年的西班牙和英国。
德国在铁血首相俾斯麦下台后,威廉二世这个自卑又自负的瘸子,决定使用武力一举打败英国,夺走英国的殖民地,所以一改俾斯麦平稳的军事政策和长袖善舞的外交手腕,极力的扩军备战,英国对其强烈的不满,并在德国决定大规模的发展海军后,联合德国的宿敌——法国和奥匈的宿敌——俄国,决定使用武力彻底的打败德国,掠夺德国的那点可怜的殖民地和先进的科技成果。
修昔底德陷阱与中国
修昔底德陷阱与中国‚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
修昔底德(希腊文Θουκυδίδης英文Thucydides,B.C.460或455~400或395年)古希腊历史学家,是在高度成熟了的希腊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一、发展历程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
‚修昔底德陷阱‛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观点,这位历史学家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正如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和19世纪末德国人面临的情况一样。
这种挑战多数以战争告终。
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成就急剧崛起震惊了陆地霸主斯巴达。
双方之间的威胁和反威胁引发竞争,长达30年的战争结束后,两国均遭毁灭。
修昔底德总结说,‚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给斯巴达造成的恐惧‛。
‚修昔底德陷阱‛翻译成当代语言就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二、案例(一)古雅典与斯巴达古雅典的迅速崛起震动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老牌陆地强权斯巴达。
恐惧迫使斯巴达人做出反应。
威胁和反威胁催生了竞争,接着是对抗,最终酿成冲突。
长达30年的战争最终毁了这两个城邦。
(二)德国与世界大战人们发现,自1500年以来,一个新崛起的大国挑战现存大国的案例一共有15例,其中发生战争的就有11例。
最显著的就是德国。
德国统一之后,取代了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
在1914年和1939年,德国的侵略行为和英国的反应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
(三)日本与侵略战争在亚洲也有类似的经历。
日本崛起之后,就想挑战欧洲殖民地在亚洲建立起来的或者正在建立的秩序,确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秩序,最终爆发了日本以反对西方列强为名而侵略亚洲其它国家的战争。
三、中国政局(一)中国崛起应避免陷修昔底德陷阱习近平在《世界邮报》创刊号的专访中,针对中国迅速崛起后,必将与美国、日本等旧霸权国家发生冲突的担忧,习近平在专访中反驳说:‚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中美关系能否跨越“修昔底徳陷阱”
中美关系能否跨越“修昔底徳陷阱”修昔底德陷阱是指当一个新兴的大国崛起,与现有的大国形成竞争关系时,往往会导致两国之间的冲突甚至战争。
这个概念由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阿利森提出,以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经历来解释。
虽然中美关系存在一些竞争和分歧,但我认为中美关系有望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实现和平发展。
中美两国都深刻认识到战争的代价和危险性。
两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对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具有共同责任。
中美都十分重视军队互信与合作,建立了一定的军事交流与防务对话机制,旨在增进互相理解与信任。
中美两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双边贸易和投资规模庞大,彼此都依赖对方的市场和资源,战争将给双方带来极大的损失。
中美双方都有着强烈的理性认知,不希望发生战争,而是倾向于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分歧和问题。
中美两国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治理。
中美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都期待维护自身与全球的经济秩序,积极推动自由贸易与投资便利化。
两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合作与协调,比如气候变化问题、朝鲜半岛核问题等。
中美也积极参与一些全球性的倡议和机制,如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等,致力于通过多边合作解决国际问题。
这表明中美双方意识到合作与对话是解决问题和发展的关键,而不是对抗和冲突。
中美两国在人文交流和教育领域也有广泛的合作。
中美两国之间的学生交流和留学生人数都非常庞大,许多中国学生选择到美国留学深造,而美国也有很多教育机构和学者积极赴华交流和合作。
这种交流和合作有助于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从而降低两国之间的误解和敌意,为两国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中美两国都有着广泛而紧密的利益交融。
无论是全球经济发展、打击恐怖主义、应对全球性挑战,还是推动全球治理和贸易自由化,中美都有共同的关切和利益。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利益交融和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高,为中美两国解决分歧和推动合作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和可能性。
修昔底德陷阱历史例子
修昔底德陷阱历史例子
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以下是一些历史上的例子:
- 伯罗奔尼撒战争:古希腊时期,雅典的崛起引起了斯巴达的担忧,双方最终陷入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 美苏冷战:20 世纪下半叶,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它们之间的紧张关系导致了一场持续多年的冷战。
- 中日甲午战争:19 世纪末,日本崛起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与中国发生了冲突,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的爆发。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这些历史事件都涉及到新兴大国和现存大国之间的冲突,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新兴大国都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此外,现代国际社会已经发展出更加复杂的国际关系体系,各国之间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国际组织等途径来避免冲突,实现和平共处。
论“修昔底德陷阱”是世界历史不可逃避的宿命.doc
论“修昔底德陷阱”是世界历史不可逃避的宿命修昔底德陷阱( Thucydides Trap) 这一概念,一经美国政治学家Graham T.Allison 提出,很快就成为学者、政治家和媒体人广泛引用的一个说法。
无论是受到赞成还是反对,这一简约的历史-理论概括,紧紧抓住了古典世界的历史悲剧是否仍然会在当代重演这一重大问题,因而,它不仅催生了一种把战略思考的焦点集中到战争与和平这一重大关切上的现实感,而且,也唤醒了一种启发我们重读历史以预断未来的理论兴趣①。
无论如何,修昔底德的确说过,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而且,他本人确实认为,属人的事物必然是相似的,了解过去可以帮助人们预见未来。
②现代政治学者从修昔底德对伯罗奔尼撒战争起因的叙述和分析中抽象出修昔底德陷阱这样的概念,用来一般地看待与世界秩序变迁过程相伴的战争与和平问题。
这一概念教导我们,观察世界大战的缘起,仅仅考察作为触发因素的突发事件,如科西拉战争、萨拉热窝事件是不够的,而是要着重探究推动事件发展的更根本的动因机制。
一方面,修昔底德陷阱这一概念在现代国际关系的文献中的基本含义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新崛起强国力量的增长,必然会冲击既有强国的领导地位,引起其强烈的恐惧和回应,最终催生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
另一方面,更进一步的问题是,如果我们承认,修昔底德陷阱作为世界霸权转移过程中的核心战争动因机制,因其根基于恐惧、荣誉与利益,因而是自然的,那么,同时,它也是必然的吗?③自然的必然性是人们无法遏制的,但是,面对自然的或然性,或者说自然的可能性,人们是能够做出或此或彼的选择的。
这个纯粹的理论设问可以转换为一个以史带论的命题,那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因为有雅典的崛起与傲慢斯巴达的恐惧与回应这一动力机制,而终究是不可避免的吗? 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透过对立两级的表面,深入到由雅典同盟与斯巴达同盟组成的希腊世界秩序的内部,分析这一动力系统具体的构成结构,正是这些结构要素的发展才形成了动力机制的整体,使得战争与和平的重大选择不断被做出。
论“修昔底德陷阱”:中美之间必有一战吗?
《金融时报》 撰文指出, “修昔底德 了 《纽约时报》 “编辑精选书籍” 以
陷阱已凸显于太平洋”,并认为 “中 及亚 马 逊 “2017年 度 最 佳 历 史 读
国与 美 国 就 是 今 天 的 雅 典 和 斯 巴 物”。中美两国学界、政策界以及媒
66
达”。[1]2013年 6月,中 美 两 国 领 导 体围绕该 书 主 题 议 论 纷 纷,似 有 中
者及其同盟发生了战争。书中简要 三个要点。其一,足智多谋的政治
介绍了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发生战 家心甘情愿地去做一些非做不可的
争的 5个 案 例,并 着 重 分 析 了 德 国 事情,他 们 懂 得 在 “必 要” 与 “想
挑战英国的霸权地位而引发的第一 要” 之间做出取舍。英国在没有牺
次世界 大 战。另 外 4个 案 例 以 非 战 牲自身核 心 利 益 的 前提 下,对 美 国
按照艾利森对修昔底德陷阱相关历史案例的比较研究以及从他的相关论断比如全球秩序的根本问题就是中美两国能否跨96越修昔底德陷阱4xvii来看他已实际上将中美两国视为即将落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受害者即中美之间正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如历史上其他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紧张的关系状态
论 “修昔底德陷阱”: 中美之间必有一战吗?
人会面前夕,艾利森在 《纽约时报》 美战争 即 将 到 来 之 势。然 而,书 中
发表专栏文章,阐述习近平主席提 的内容并非如书名那般悲观。相反,
出的 “新型 大 国 关 系” 对 于 破 解 中 作者对 中 美 关 系 的 前 景 却 抱 有 几 分
美两国陷 入 “修 昔 底 德 陷 阱” 的 意 乐观心态。
争形式结束了两者间的结构性冲突, 的需求进行了调适,长远来看,这
成功地避 免 陷 入 “修 昔 底 德 陷 阱”。 不仅再平 衡 了 英 国 在 “一 战” 前 的
如何理解修昔底德陷阱
如何理解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
虽然“修昔底德陷阱”曾被世界近现代史反复验证,近代以来,英国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而成为海上殖民帝国,德国不满于老牌帝国的殖民霸权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美苏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30多年的冷战,这些都说明国家利益的冲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影响使大国之间的争霸战争难以停止。
但是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等因素也会减小大规模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但大国强权政治、宗教冲突、领土争端、恐怖主义等因素导致局部战争不断,伊拉克战争、叙利亚危机和巴以冲突的背后都隐含着大国博弈的痕迹。
因此,一旦某个大国为了争夺或维护世界霸权,很可能会成为战争的挑起者,“修昔底德陷阱”也就难以完全避免,还是必然发生的,但那必须等到现在世界霸主美国衰退到想的战后的英国那样力不从心的时候,或者核武器失去威慑力。
可是除了美国,其他的二线强国中俄英法德日基本上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根本没有意愿或实力像德国那样挑战英国,最后世界控制权水到渠成落入了美国手中。
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与供给侧改革概念“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
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
案例古雅典与斯巴达古雅典的迅速崛起震动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老牌陆地强权斯巴达。
恐惧迫使斯巴达人做出反应。
威胁和反威胁催生了竞争,接着是对抗,最终酿成冲突。
长达30年的战争最终毁了这两个城邦。
德国与世界大战人们发现,自1500年以来,一个新崛起的大国挑战现存大国的案例一共有15例,其中发生战争的就有11例。
最显著的就是德国。
德国统一之后,取代了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
在1914年和1939年,德国的侵略行为和英国的反应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
日本与侵略战争在亚洲也有类似的经历。
日本崛起之后,就想挑战欧洲殖民地在亚洲建立起来的或者正在建立的秩序,确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秩序,最终爆发了日本以反对西方列强为名而侵略亚洲其它国家的战争。
修昔底德陷阱与供给侧改革的关系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
“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
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倾向于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
实行供给侧改革,就要建设内部消费社会。
建设消费社会很多年里一直是政府的目标,从各种名牌包包服装到技术含量高的马桶盖、电饭煲、安全套和感冒药,都要去国外购买,这是对中国制造业的巨大讽刺。
相较于钢铁,水泥等基础产品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而这些基础产品正是我国产能过剩的主要对象。
修昔底德陷阱是什么?
修昔底德陷阱是什么?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欧美大学历史系学生必读的入门级历史专著。
在该书中,修昔底德认为: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缘起,是雅典不断增长的实力,以及当时希腊世界的霸主斯巴达面对崛起中的雅典时产生的恐惧。
擅长发明新概念的当代美国学者,刻意借用修昔底德的这一结论,来形容国家之间实力的此消彼长,必然会导致战争,即所谓的“修昔底德的陷阱”。
国家实力消长导致战争的例子不少见,离我们最近的——一战:然而,这个新名词是依托于伯罗奔尼撒战争而存在的,而这场战争的爆发与上古时代希腊城邦的世界秩序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古典时期的希腊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地方。
古希腊的基本政治单位是城邦,它们大致是由原始时代的部落联合体演变而成,每一个希腊人都属于特定的城邦。
希腊国土比较贫瘠,且多山地,城邦与城邦间为了争夺财富和生存空间,互殴不休。
知名度最高的要属雅典城邦了:这种城邦间的竞争关系也影响了希腊人的心态,来自不同城邦的人互相瞧不起。
希腊人重视荣誉,脑洞很大,他们喜爱引用,或者编造英雄神话故事,来证明自己城邦的优越,以及其他城邦的低劣。
这种城邦居民之间的仇恨与竞争,在不打仗的时候,就体现于奥林匹亚运动会,各城邦运动员为夺取荣誉而奋力拼搏。
在竞技场外,大家继续大眼瞪小眼,互相鄙视。
古希腊人打仗,主要依靠持矛重装步兵方阵进行决战,胜利的一方有权洗劫失败者拥有的耕地。
这种战争模式,时间短,伤亡少,因而进一步刺激了城邦间开片的欲望。
在古希腊的秩序理念中,每一个城邦都有自己的等级位置,高等级的城邦有权向低等级城邦发号施令,甚至向低级城邦派驻官员。
这种等级的设定,并不完全源自城邦的实力,也来自于历史和神话典故(比方斯巴达的两支王系都号称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后裔),以及母国与殖民地的关系(不少希腊城邦在海外有殖民地,殖民地城邦天生比母城邦低一等)。
不满自己城邦位置,要挑战现有秩序,就会开战。
最常见的战争导火索,就是对敌人进行军事上或者政治上的挑衅,即hybris。
修昔底德陷阱名词解释研究生
修昔底德陷阱名词解释研究生1.引言1.1 概述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国际关系中的概念,它指的是当一个超级大国崛起时,会引发其他国家的恐慌和对抗,从而导致战争的可能性增加。
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政治学家格雷厄姆·T·艾利森提出,他以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经历为例来解释这一现象。
修昔底德是古希腊的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将领,他在公元前5世纪时,雅典是当时的海上霸主。
然而,雅典的崛起引发了斯巴达等其他城邦的不安和对抗,最终导致了巴勒斯坦战争,这场战争对两个城邦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修昔底德的经历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为什么当一个国家变得强大时,它往往会引起其他国家的恐慌和对抗?这就是修昔底德陷阱的核心问题。
艾利森认为,这是由于大国崛起所带来的战略平衡的改变,以及其他国家对其意图和行动的不确定性。
当一个新兴的大国崛起时,它通常会试图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影响力,这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担忧。
其他国家可能会采取各种措施来遏制这个新兴大国的发展,这种对抗可能会逐渐升级为冲突和战争。
修昔底德陷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它对于理解当代国际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当前,中国的崛起被视为一个可能引发修昔底德陷阱的例子。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表示担忧,因为它可能对现有的国际秩序和力量平衡造成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修昔底德陷阱的定义和起源进行介绍,并探讨修昔底德陷阱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我们还将讨论如何认识和应对修昔底德陷阱,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要性。
通过深入研究修昔底德陷阱,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中大国崛起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促进和平与稳定的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以及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下面是一个示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组织:2. 正文2.1 修昔底德陷阱的定义和起源在这一部分,将介绍修昔底德陷阱的定义和起源。
我们将探讨该概念的起源,以及其最早的提出者修昔底德的思想背景和理论基础。
修昔底德陷阱
米洛斯岛拒绝了雅典的要求,并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寻求其他城邦的支持 。然而,雅典最终发动了对米洛斯岛的战争,并成功占领了该岛。
03
事件影响
雅典对米洛斯岛的征服使其成为雅典海上帝国的一部分,进一步巩固了
雅典在古希腊地区的地位。同时,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其他城邦对雅典霸
权的担忧和反抗。
科西拉与科林斯战争
合作难题
由于利益分歧和信任缺失 ,大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 时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
避免陷入陷阱的策略探讨
建立互信机制
通过对话、交流、合作等方式 ,增进大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
信任。
倡导多边主义
强化国际组织的作用,推动多 边合作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
推动经济合作
通过贸易、投资等经济合作方 式,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
破坏国际秩序与稳定
大国之间的权力斗争与冲突会对国际秩序和稳定造成破坏,影响 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阻碍国际合作与交流
修昔底德陷阱的存在也会阻碍大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得国际 社会难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03
古希腊时期案例分析
CHAPTER
雅典与米洛斯岛事件
01 02
事件背景
雅典在古希腊时期逐渐崛起为海上强国,而米洛斯岛则是一个相对较小 的城邦。雅典为了扩张势力范围,向米洛斯岛提出了臣服或灭亡的要求 。
加强人文交流
推动文化、教育、科技、体育 等领域的人文交流,增进人民
之间的友谊和相互理解。
05
批判性思考与评价
CHAPTER
对修昔底德陷阱理论的批判
过度简化国际关系
修昔底德陷阱将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简化为崛起国与守成 国之间的必然冲突,忽略了国家间合作的可能性。
“修昔底德陷阱”的曲解及其颠倒性误用
“修昔底德陷阱”的曲解及其颠倒性误用近年来“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被政界学界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国内,但是这个概念本身缺乏严谨细致的学术考证。
该概念和修昔底德有什么关系,是否正确表达了修昔底德的原意?这些问题被忽略了。
事实上,如果深究修昔底德的文本和思想,我们将会发现当前对于“修昔底德陷阱”的解读不仅过于简单化,而且并不符合修昔底德本意。
如果硬要从修昔底德思想中提炼出一个“修昔底德陷阱”概念以警示后人的话,那么它更多的是警告雅典式民主帝国主义不可避免的扩张及覆灭的命运。
而对此概念的纠正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启示,至少在套用到中美关系时就不会犯“张冠李戴”的错误。
一、“修昔底德陷阱”溯源及现状“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在能查找到的资料中最早出现在1980 年美国作家赫尔曼·沃克( Herman Wouk) 的一次演讲中,他当时用来警告美苏之间的冷战。
①虽然将美苏争霸与古希腊雅典同盟与斯巴达同盟的争霸进行类比在冷战期间非常普遍,但那时它还不是一个专有词汇,也没引起非常大的影响。
该概念被频频起用是最近两三年的事情,并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格雷厄姆·艾里森( Graham Allison) 将其套用到中美关系的讨论中开始。
②艾里森主要使用此概念来描述历史上崛起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必然发生冲突的现象。
在这种极端现实主义观点看来,自 17 世纪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以来,从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到后来的苏联和美国的超级大国,一直到 1991 年12 月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崛起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一直存在着冲突、对抗和战争。
其之所以从修昔底德处创造这个概念,主要因为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一个着名的论断,即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战争最终之所以变得不可避免,“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
③自从这个概念近年被抛出,很快被政界学界广泛使用,包括不少名人也使用了这个概念,比如前世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 Robert Zoellick) 在《国家利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美国、中国和修昔底德: 北京和华盛顿如何避开通常的不信任和恐惧》④,美国着名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接受访谈的文章《中国能避开“修昔底德陷阱”吗》,⑤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的《中美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等。
修昔底德陷阱
外交部:现行国际秩序是以联合国为核心、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由国际社会共同确立的,其最根本的原则是各国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平等相待、互不干涉内政。
国际秩序决不是美方某一个人可以随意定义的。
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以及国际公平正义的坚定捍卫者。
国际社会对此自有公论。
说到世界秩序问题,傅莹女士有个关于“中国的成长与秩序之争论”的演讲,我们把它称之为“傅莹之问”,即世界秩序是否只是美国治下的世界?中国对国际体系和国际规则态度很重要,对自身崛起具有深远影响。
“中国从现存国际组织中受益良多,不想摧毁这些组织。
”(约瑟夫-奈)同时,“中国期待促进现有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和更具包容性的方向发展”;主张“完善多边贸易体制和推动双边与区域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这两个‘轮子’应该一起转。
”中国重返国际社会后的实践表明,中国对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是贡献者而非颠覆者或破坏者。
美国对中国拥有越来越强的制定规则能力的“恐惧症”,是该治治了:就“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而言,“美国需要避免把遏制作为一种战略”(约瑟夫-奈)。
世界需要中国对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作出贡献。
中美关系是否已演变为“秩序之争”?2014年上海亚信会议和2015年亚投行出现以来,有关“世界秩序之争”已成为中美关系中的重要话题,而且越来越热。
一些西方人士断言,中美关于国际秩序之争将成为新世纪地缘政治的首要纷争。
总之,中美关系是否已演变为“秩序之争”仍是一个开放的问题,最终的结局取决于中美双方在未来的岁月中如何互动。
从理论上讲,主要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尤其是力量对比的反转必然会导致世界秩序的变化。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研究总监帕乌拉·斯帕奇(Paola Subacchi)。
她认为,亚投行将会瓦解美国主导世界的秩序。
吴心伯:中国推动国际秩序更趋合理新天下主义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智慧,又通过传统天下主义的扬弃,去中心。
“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辨析与现实思考
当,中美之间避免出现崛起国和既成大国间体系战争的命运就存在较大的可能性。
关键词:修昔底德陷阱;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美关系
中 图 分 类 号 :D5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1-5744(2017)05-0120-07
鉴于中国经济、军事实力及政治影响力的不断 提升,国内外学界及媒体对于中国能否和平崛起一 度展开热烈的讨论,其中不少分析认为作为新兴大 国的中国和现存大国的美国之间难逃“修昔底德陷 阱”的桎梏。
“修昔底德陷阱”并非由修昔底德发明,也并非 出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以下简称《战史》),而是 由哈佛大学科学和国际事务贝尔福中心的主管格 雷 汉 姆·艾 利 森 (Graham Allison) 于 2012 年 在 《 金 融时报》撰文中提出。 他指出,“未来十年国际秩序 的决定性问题是,中国和美国是否能规避修昔底德 陷阱”。 他认为,“当一个崛起国与既成大国敌对时 ……这样的挑战多数都以战争结束。 自 1500 年以 来,11/15 的崛起国挑战既成大国, 都发生了战争。 所以若我们以历史为基础来预估未来,那么修昔底 德 陷 阱 问 题 的 答 案 是 明 显 的 ”[1]。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9 No.5 Sep. 2017
“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辨析与现实思考
任彦妍,房乐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
格 雷 汉 姆·艾 利 森 提 出 的 “ 修 昔 底 德 陷 阱 ” 这 一 分析概念有其逻辑缺陷,它片面强调和渲染了崛起 国挑起战争的危险性,忽视了当代新兴大国和既有 大国之间的深度相互依赖,忽视了双方进行良性战 略互动的主观意愿,也忽视了相关国际机制的约束 作用。 “修昔底德陷阱”论断是否有历史根据,可以 回到修昔底德本人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寻找 答案,准确理解其思维逻辑,对于全面认识当前中 美之间复杂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解和认识
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解和认识1. 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修昔底德陷阱,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是历史课本里那些让人打瞌睡的东西,实际上却有着非常深刻的含义。
简单来说,这个概念是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的,他观察到,当一个崛起中的强国(比如说,古希腊的雅典)威胁到一个既有的强国(像是斯巴达)时,往往会引发战争。
哦,听起来是不是很像现在国际局势?对的,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历史的轮回,老问题总是以新面貌出现。
2. 为什么会发生修昔底德陷阱2.1 人性和恐惧人嘛,天生就有竞争意识,尤其是在面对威胁时,往往容易产生恐惧。
这种恐惧感就像是老虎在草丛里窜出来,你根本来不及反应,就要拼命保护自己。
在国际关系中,既有强国对崛起强国的恐惧,会促使它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比如加强军备、施加压力。
这种紧张气氛简直让人喘不过气,像是走在悬崖边上,随时可能掉下去。
2.2 误判与误解再说说误判和误解,真的是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
有时候,强国们根本没搞清楚对方的意图,就开始自我猜疑,像是小孩在玩“你看我,我看你”的游戏,猜来猜去最后弄得不可开交。
比如,有些国家看到邻国军演,就会联想到“他一定是要打我”,然后就开始备战,结果一来二去,真打起来了,谁都受不了。
你说,这种情况简直就是把历史当成了黑暗幽默剧。
3. 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3.1 对话与沟通说到避免这种陷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话。
简单地说,就是坐下来聊聊,别像两只对峙的公鸡,互相昂首挺胸,毫无合作的可能。
沟通就像是把误会清除掉的润滑剂,能够让彼此的关系顺畅一些。
想想,如果能及时消除误解,很多事情就不会发展到失控的地步。
大家都是人,有时聊聊心里话,也许就能找到共识,真是“和气生财”呀!3.2 多元合作再者,多元合作也是个好招。
国际间的合作就像是做生意,单打独斗可不行,大家都得搭伙干活。
共同利益才是关键。
比如说,气候变化、反恐,这些问题都不是某一个国家能独自解决的,大家得一起想办法,互帮互助。
修昔底德陷阱的典故
修昔底德陷阱的典故
《修昔底德陷阱那些事儿》
嘿,大家好呀!今天我来和你们唠唠修昔底德陷阱这个听起来有点深奥的玩意儿。
先给你们说个事儿哈,就前阵子,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玩桌游。
其中有个朋友,咱就叫他小李吧,这家伙特别争强好胜。
游戏一开始,小李就跟打了鸡血似的,拼命地扩张自己的地盘。
而另一个朋友小张呢,也不示弱,也在努力发展。
这可就有意思了,他俩就像两个国家似的,在那暗暗较劲。
我在旁边看着就觉得,哎呀,这不就有点像修昔底德陷阱里说的那样嘛!小李就像是崛起的新势力,而小张呢,就像是原本的霸主。
他们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时候为了争夺一个资源,那争得面红耳赤的。
“哎呀,小李,你别抢我这儿呀!”小张喊着。
“哼,谁抢到就是谁的!”小李不甘示弱地回怼。
我就在那想,这多像历史上那些新旧势力的争斗啊。
看着他们这样,我还挺感慨的。
游戏结束后,我就和他们说了修昔底德陷阱这个典故,他们都觉得还挺有意思的。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类似的情况,新的和旧的之间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竞争和摩擦。
但咱也不能一味地说这就是不好呀,毕竟有
竞争才有进步嘛。
总之呢,修昔底德陷阱这个事儿,就像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小竞争一样,有时候挺激烈,但也挺有意思的。
嘿嘿,你们觉得呢?
好了,就说到这儿啦,下次再和你们唠别的有趣事儿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 修 昔底德 陷阱 ; 民族 ; 雅典悖论 ; 商业文化 ; 农业文化 ; 中图分 类号 : D O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 3 2 4 0 ( 2 0 1 7 ) 1 0 — 0 0 5 7 — 0 4
古希腊 的雅典与科林斯 由于伊庇丹奴和波提狄亚的争端而发生战争 , 科林斯人向斯巴达人求援 , 斯 巴达的 介入导致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在公元前 4 3 1 年爆发 。古希腊学者修昔底德在《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中关于这场战 争的起 因, 阐述了一个极富洞见的观点 , 指 出战争“ 不可避免 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 巴达 的恐惧” 。即斯 巴达与雅典的战争在何时何地 由何种导火索引爆是偶然的,而两者的冲突与战争本身却是必 然。一位美国学者通过对西方历史上大国兴衰进行考察 , 认 为修昔底德的观点对大 国关系具有普遍适用性 , 并 提出“ 修昔底德陷阱” 的概念 , 指 出新兴大 国崛起必然与原有大 国发生 冲突 , 并且大部分情况下会演变为战争 , 中美两个大 国的关系也同样面临着修昔底德陷阱, 中国的崛起必然会对美 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形成挑战 , 而美国 也必然要 回应这一挑战, 从而使得中国与美国之间不可避免地陷入对抗与冲突。 然而 , 用修昔底德陷阱观察西 方 的大国兴衰是准确的 , 但 以此评估 中国的发展和中美关系却是对修昔底德陷阱的误读。
一
、
关于 修昔底 德陷阱的误读
修昔底德阐述的伯罗奔尼撒战争起因 , 事实上并不是对任意大国关系的描述。大 国是冲突的载体 , 不是冲 突 的原 因 , “ 大 国必 然发 生 冲突 ” 的表 述掩 盖 了一个更 深 层更本 质 的 问题 , 即大 国为什 么必然 发生 冲突 。 修昔底德对此洞若观火 , 他指 出斯巴达与雅典爆发战争不可避免的原 因是雅典“ 势力 的增长” 和因而引起 斯 巴达 的 “ 恐惧” 。 这 里 的关键 词是 “ 势 力 的增长 ” 和“ 恐惧 ” , 为什么 雅典 的势力 增 长会 引起斯 巴达 的恐惧 , “ 势力 的增 长 ” 和“ 恐惧 ” 之 间还 空缺 一个 逻辑 环 节 。 简言之, 一个 庞 然大物 ( 大 国) 并 不一 定令 人恐惧 , 当这个庞 然 大物 会伤害人 、 给人带来危险时 , 才会让人恐惧 , 也才是恐惧 的真正原因。比如人们不害怕牛马 , 可是豺狼 比牛马要 小得多 , 但人们却害怕豺狼。 决定 一个 庞 然大物 是 否会 伤害 人 的关键 在 于它 的本性 , 一 山不 容二 虎是 由虎 的本性 决定 , 而 一 山可 以容一 群 羊则 是 由羊 的本 性决 定 。 对 动物 而 言 , 会 否伤 害人 , 其本 性 由 自然 生成 。 但 对 一个 民族 、 国家而 言 , 其 本性 则是 由文化 熏 陶而 成 。 民族 由文化 融凝 而成 , 文 化 塑造 了一个 民族 的精 神特质 、 追 求 向往 、 禁忌 与 偏好 , 并作 为一种 文化基因在一个民族的历史 中遗传 、 解读和表达 。故一个 民族的本性是 由一个 民族的文化所决定 , 只有从斯 巴
黄 彦程
( 广西壮族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调研室 ,广西 南宁 5 3 0 0 2 2 )
摘
要: 通过 文化分型的视 角考察古希腊斯 巴达和雅典不 同的文化特征 , 由此探 索两者之间爆发 战争不可
避免的根本原 因, 为理解修 昔底德 陷阱提供 文化参考 系, 进 而为 当今 世界 建立新型大 国关 系提供 一定的思考背
收稿 日期 : 2 0 1 7 — 0 7 — 2 0
作者简介 : 黄 彦程 ( 1 9 8 4 一 ) , l  ̄J f l 安岳人 , 哲学博 士 , 广西壮族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调研室副主任 。
5 7
社会科学家
2 0 1 7年 第 1 0期
达和雅典的文化差异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他们的民族特性 ,寻找雅典 日益强大为什么会令斯巴达感到恐惧 的根 源, 才能正确解读修昔底德陷阱。换言之 , 冲突的原因不是大国, 而是大国这一符号下的具体战略 , 大 国的战略 体现的正是大国的文化 , 文化才是冲突的根源。 当以修 昔底 德陷 阱 限定 中美关 系 时 , 忽略 了大 国之 间 的文 化 因素 , 将 修昔 底 德 的观 点 简单 表达 为 任意 的大 国关系必然歪曲修昔底德的原意 , 得出错误 的结论 。
二、 斯巴达与雅典的文化差异
文化 , 与 自然相对 , 一切人为的非 自 然 的即为文化的。 文化孕育产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 文化 的差异最 初来 自 地理环境的因素。 某一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一特定地 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 这一生产生活方式会影响人 的行 为 , 而 对 这些 行 为 的原 因和 目的 的思考 则 形成 了一些 特定 的 , 关 于 生死 、 人 与人 、 人 与社 会 、 人 与 自然 关 系 的 观念 , 这 些 观念 又反 过 来指 导 人 的行 为 , 一旦 人们 的行 为开 始 脱 离 自然 生 物属 性 而 由 观念 进行 指 导 时 , 人 也 就从 自 然人走向了文化人 , 则可认为一种具有特定文化特征 的部落 、 民族 、 国家的群体诞生了。 从文 化起 源 的角 度看 , 世 界各 地 文化 可归 为三 种类 型 , 游牧 文化 、 农 业文 化 和商 业 文化 , 而游牧 文 化 和商 业 文化特征相似 , 又可看作 同一类型[ 4 1 。在古希腊世界的斯巴达和雅典 , 由于生存环境不同 , 正好分属于农业文化 和商业文化两种类型 。 斯 巴达 主要 以农 业 为生 。 农 业生 产 固定 在一块 土 地上 播种 、 灌溉 、 收获 , 日复一 日、 年复 一年 , 地 力有 限人 力 有限产出也有限, 收成多寡依赖于风调雨顺 , 物质上限总有定量 。 但农业生产饥能食 、 寒能衣 , 虽无巨富 , 却能 自 给 自足 、 衣食 无忧 。 雅典则是典型的商业文化 , 主要依靠贸易为生 。 贸易需要交往 , 不能只在一个地方 , 要四处奔走才能获得机 会赚取财富。其财富增长与个人活动能力和工具运用密切相关 , 越活跃 、 越频繁 、 越大范 围地交易越能获取财 富, 因此财富增长似乎总有可能 、 总无上限。但与农业财富不同 , 商业贸易虽更容易聚集财 富, 却更依赖于金银 货币等符号财富作为媒介 , 便于积累却饥不能食 、 寒不能衣 , 反而对外界产生强烈的依赖性。 这些 农 业文 化 与商业 文 化 的特征 造 就 了斯 巴达 和雅典 不 同 的民族 特性 。 斯 巴达 求安 而雅 典 求 富。 两 者对 财 富 的认 识 决定 了斯 巴达人 对金 银 的轻视 , 他 们甚 至 “ 禁止 金银 货 币 , 只准 以铁铸钱” [ 3 1 , 而雅典人则渴望金银。 斯巴达成为伯罗奔尼撒同盟的领袖 , 对同盟国也没有任何财富上的要求 , 同 盟 国无 需 向斯 巴达 纳 贡 ; 而雅 典 则将 同盟 分 为两类 , 一类 直 接 纳贡 , 一 类则 要 为雅 典 的 战争 提供 海 军 。 关 于斯 巴达的贫穷和雅典的富裕是 当时的共识 。在一些体现巨大财力方面 , 斯巴达就远逊色于雅典。比如城市建筑 上, 斯巴达“ 城内没有壮丽的神庙和建筑物 , 而只是一些古老形式的村落的聚集 , 它 的外表不如我们所料想的” , “ 后人很难相信这个地方 曾经有过像它的名声那么大的势力” ; 反观雅典“ 一个普通人从亲眼所见它的外表来推 测, 会认 为 这个 城市 的 势力两 倍 于它 的实 际情 况 ” [ 1 1 。斯 巴达 追求 安 足 , “ 不 让一 个公 民匮 乏 , 也不 让 一个 公 民 富 有” 。 而 雅典 则在 追逐 财 富 中堕落 , 知识 也 作 为商 品被智 者们 兜 售 , 这也 是苏 格拉 底 反思批 判 雅典 生活 、 柏 拉 图 将 斯 巴达 生活 哲学 化 为理想 国的重要 原 因 。 斯 巴达好 静而 雅典 好 动 。 斯 巴达人 偏 于保 守 , 依 恋 土地 , 不 愿意 离开 自己 的家 乡 , 对 于一 切超 出 自己土 地范 围之外 的事物总是反应迟缓 , 尽可能置之不理。而雅典偏于冲动 , 总是希望不断地 向外开拓 , “ 斯 巴达人总是留 在 自己的家乡 , 而雅典人总是在海外” i l , 总在不断地探索新的事物和领域 , 往往孤注一掷 , 充满冒险主义精神 。 斯 巴达人 散 漫而雅 典 人 团结 。斯 巴达 属于 小农 区 , 水 系单一 , 无 大江 大河 , 农 业生 产 更 多承 应天 时 , 生 活 自给 自 足, 这 也导 致 人与 人关 系简单 ; 而 雅典人 进 行 贸易 总在异 国他 乡 , 主顾 敌 我之 间泾 渭分 明 , 族群 身份 认 同强 烈 。 斯 巴达 人 是 防御 型而 雅典 是 侵 略型 。前 文 指 出斯 巴达 人 是散 漫 的 , 这似乎与“ 斯 巴达 三 百 ��
2 0 1 7年 1 O月
社 会 科学 家
S o CI AL SCI ENTI ST
oc t . . 2 0 1 7
( 第1 O期 , 总第 2 4 6期 )
【 哲学与 当代世界 】
( N o . 1 0 , Ge n e r a l N o . 2 4 6 )
修昔底德陷阱的文化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