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关于语文教学的错误观点举隅

合集下载

徐江:我就是要颠覆中学语文教学

徐江:我就是要颠覆中学语文教学

因为我们有勤劳的人民;第二,因为我们有优秀的文化传统;第三,我们有丰富的石料。

当然,茅以升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受当时那种所谓的政治意识第一的思维影响,在这篇文章里灌输了一种政治意识。

但是这种思维明显有问题:中国的石拱桥发达是因为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那么外国的人民难道不勤劳不智慧了吗?任何两个事物比较的时候如果有差异,那肯定相同的因素不是决定这个差异的主要因素了,那么就得去考虑第二个因素了。

所以,中国的石拱桥发达是因为我们生存的这个环境决定的,包括劳动人民的聪明,是劳动的环境和劳动的需要才改造了人,最原始的唯物主义论也是劳动环境和劳动的需要造就了聪明的劳动人民!因为我们的河多,我们的石头多,所以我们要过河,所以就要造桥对不对?尼泊尔到处都是石头,整个国家都在喜马拉雅山的石头堆上,但它石头再多,劳动人民再聪明,石拱桥不也发达不了吗,因为它没有河嘛!所以说,我们的生活需要造就了劳动本身!我的一个学生在一篇文章里说,如果中学老师能给我们讲清楚这个道理,我们何必要等大学老师来给我们讲呢?所以说教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应该告诉学生我们应该在这个问题上有所反思,起码应该让学生知道茅以升在这个问题上说的有问题!这种思维为什么非要等到大学老师来讲,这不就说明中学老师第一看不懂;第二,他看懂了但是他不敢说。

这个不敢说是他自己的问题,不是别人不让他说啊,还是自己的素质问题!而且更多的人是看不到这一点的,一想到这是专家说的,脑子里就没有警惕、批判意识。

只要是专家说的都对,这说明老师的思维方法、思维素质还是有问题的!。

我看徐江的语文教学批判

我看徐江的语文教学批判

者以文本中所描述事物 的 ‘ 现’为 表
线索,追问其 ‘ 表现性’”徐江认为 。 这是 ・ 有 “ 种具 普遍性 ”的 阅读方 法,在讲析这种解读原则前 .徐先生
还特别对 “ 表现”及 “ 表现性 ”两个 关键词作 l说明,前 者是指客 观事物 七
所谓 “ ” 理性 ,其实 只是他 自己 “ 想
理解才是唯…正确 ,因而是唯 一 “ 有 效 ”的 , 其他人 的理解( 包括教参的观 点) 则是错误 的 ,因而是 “ 无效 ”的! 徐 先生 在文 章 中 也承认 , “ 然 说 虽 ‘ 表现性 ’ 事物 固有的性 质 ,但它 是 是人发现 的,因而有 自然就 涉及观 察 者 ‘ 现实存 在 ’对 事物 ‘ 表现 ’的 ‘ 表现性 ’ 发现之影 响。 ‘ 现性 ’是 表 由观察者 ‘ 现实存 在’和事物 ‘ 表现’ 两者 ‘ ’出来 的” 合生 。徐先生这通话
文) ,详细讲述他的授课基本内容及设 汁理由。徐先生存文章中指 ,他到
几所 中学示 范 讲 《 褒禅 【 》 游 J ,贯 I
彻 的 是 “ 字 ”指 导 思 想——“ 六 理

徐江先生所 谓的语文 “ 有效
教学”
徐 江 不仪 指责 当今 语文 教 学 是 “ 无效”的 , “ 水 ”上课 ,向我们 还 F
具有指 导 义 , 意 没有 ‘ 理性 ’ ‘ ’ , 我
展示他自己的 “ 有效教学” ,勇气是
可嘉的 ,但他那样 上课实在有 问题 。
没有把王安石写 《 游褒禅 山记》 作 ‘ 表现’去探求” ,所 以他们 的教学是
“ 无教”的。然而 , 有哪位中学语文老
他上的是 《 游褒禅山记 》一 ,主要 课 使用 三种方法 ,即 “表现性 ’追 问 ‘

缺失理性的无效批判——也评徐江《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

缺失理性的无效批判——也评徐江《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







注释:
【】石 邦宏 、石 中英 : 《 信 教 育 的价 值 与 方 法 》 l 诚 , 《 民教 育 》20 年第 2 期 。 人 03 4
【】鲁 洁 著 : 《 越 与 创 新 》 2 超 ,人 民 教 育 出 版 社
2 o 年 版 ,第2 9 。 o1 7页


徐 先生 也许 会 说 ,我还 提 出 “ 出模 拟练 习 示 给 范 ” 呀 其 实 ,中 学语 言 运 用 训 练 中早 就 有
“ 写 训 练 一 r,仿 写 的范 围远远 超 过 了 《 仿 批
判 》 一文 所提 到 的那三 种 ,只是 没有 运用 “ 同 指连 用 ”之类 的 术语 罢 了。看来 , 《 批判 》 一 文 的隐性 观点 是 只培 养实践 能 力 ,少讲 几个 术 语 就 不 是 “ 效 ”教 学 。其实该 文 用 的那 些 术 有 语并 未在 语 文界 取得 广泛 的共 识 .把 没取 得 广
孤啊圈胁暖嬲圈圈囡圜昀瞳疆 翰瞳
・4 ・ 1
维普资讯
个新理 念—— 应 该注 重 ‘ 过程 性探 究 … ,其 实大 约二 十年 前 中学语 文界 就提 出了要重 视 过 程 ,不要 只是 给结 论 。这里 的 “ 过程 ”就 包 含 了作 者 的思维 过程 、学 生 的思维 过程 、教学 的 逻辑 过程 ,怎 么 “ 过程 性探 究 ”会成 了徐先 生 自己的 “ ”理念 了?再说 ,在 中学 语 文教 学 新 中具 有 “ ” 的功能 的语 文教 学大纲 、语 文课 法 程 标 准 中也 早 就 提 出 了 “ 究性 的学 习方 式 ” 探 “ 养探 究 能 力 ” “ 究 性学 习” “ 究 性 阅 培 研 探

徐 江: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

徐  江: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

徐江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人民教育》2005年第9期徐江[《人民教育》编者按]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是最活跃的,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但今天的语文教育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能让学生从心底里涌起求知的喜悦的语文课仍然不多。

据说京城某著名中学文科实验班的学生,高考时竟无一人报考中文系。

我们不禁要问:语文的魅力在哪里?有人认为是语文教学方法出了问题,有人认为是课文的选择需要改进,有人认为是评价考试制度妨碍了语文活力的焕发。

这些观点都不乏深刻之处。

但是,我们见过太多的课堂,老师的教学技巧出神入化,课文的选择也很精当,可是,学生的语文学习仍不得其门而入。

这或许只能有一个解释:我们的语文课教了太多的无效知识。

比如,语文新课程提倡整体感悟,老师在课堂上就让学生一遍又一遍读课文,读重点段落,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而后就是讨论和分享各自的体验。

教师都很民主,学生的个人体验一般都会得到尊重。

在这样的课上,学生是自由了,但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又有多少帮助呢?比如一篇课文很好,好在哪里?有些语言很优美,优美在哪里?这些都不是仅仅讨论、感悟就能解决的。

于是有些人呼吁回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之路。

但经验证明了,如果我们对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样的知识还处于迷茫状态时,不管以何种名义进行改革,语文教学效益都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改观。

重要的是,有更多的智慧头脑去踏踏实实地研究教给学生什么知识和如何有效教给学生知识。

徐江老师的这篇文章,不过是个开始。

谁都知道今日的语文教学正如“煤的形成”,无论教师和学生付出多少,到头来得到的只是“一小块”。

然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窘境,人们却没有勇气从自身的弱点进行反思。

大家把原因归咎于考试体制,心安理得地把自己应负的责任推卸掉了。

笔者此文恰恰是要揭开这层迷惑人的幕帘。

我要明确地说不是考试体制造成今日语文教学的被动局面,语文教学质量搞不上去归根结底是语文界对自己的教学缺少理性认识,换句话说,人们还不能进行理性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范国文(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初级中学江苏·扬州225200)摘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了确保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有必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对语文教学策略进一步优化,整体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

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误区以及优化对策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使得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断出现许多现代化的创新型教学模式,给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为了更好的顺应新课程的改革,语文教师应该及时转变自身的旧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融入一些新型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要想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首先应了解到当前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优化,通过不断的完善以及优化,进而促进语文教学更好的开展。

1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1.1教学思想落后目前,由于受到主观因素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语文教师的观念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过于落后,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仍是以填鸭式、体罚式为主,教学内容也仅仅是拘泥于教材之上,进而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效果。

而且,有的语文教师往往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显得过于枯燥乏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还会引发学生的厌烦心理。

在大部分教师的思想意识中,语文学习就是应该多读多背,教学形式仅仅是以黑板书写为主,缺乏新意,使得部分学生失去兴趣。

1.2缺乏有效教学策略良好的师生互动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而且可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但是通常情况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交流模式往往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整体而言,师生之间的互动非常少。

徐江语文教学批判会综述

徐江语文教学批判会综述


中学语文 “ 无效教学”问题
有 了 ,但 语文 界基 本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 论准备 不 足。‘ ”他以议论文的教法为例 , 出中 指
学 生花 6 年时问学了不少议 论文 , 但
来观察而不是监察 .用理性 的思考来
徐江先生曾在 《 民教育 》发表 人 长文 《 中学语文 “ 尤效教学”批判 》 , 认为中学语文教学搞不上去归根结底 是语文界对 自己的教学缺乏理性 以识,
文教师代表上 台与徐江先生展开论战 , 论战的焦点集中在下面三个方面:

圾理沦” 。存报告 《 新课改必备的理论 前提》中 , 徐江先生称 “ 有理论 ,才 有能力 ,才能搞课改” 。而目前语文界 所缺少的就是科学的理论。 “ 语文教
育的现状是新 ‘ 课标 ’有 了,新敦材
的三大批判。指出应 “ 用批判的眼光
多种凼素的影响,徐江先生光靠议论
文和记叙文的解读就判断 中学语文教
师索质低下、 教学无效是偏颇的。
二、 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问题 徐 江先生认为大部分中学语文教 师素质不合格 ,他们在大学所学的理 论知识多半是要被淘汰和无用的 “ 垃
本 次批判会上 ,共有二十来位语
学作文教学。吴老 师认为过分强调理
切实地推进 中学语文教学 的发展 。遵
循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 。华 中 师范大学 《 语文教学与研究 》杂志社 干 20 年 l 月 2 I至 2 06 O 1; 2日在武汉召 I 开了别开生 面的 “ 徐江语文教学批判 会” 。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先生 、 中 华 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向农教授 、 华中师 范大学文学院党总支书记谭根稳先生 、 文学院院长胡亚敏教授 、副院长陈建 宪教授、 《 语文教学 与研究 》杂志社 主编晓苏、副主编剑男、石在 中、左 晓光及来 自 国各地的中学语文教师、 全 语文教研员和部分大学教师 、学生家 长近千人参加了会议。

语言的局限性与活动的可能性——由徐江《必须提高“以语言解释语言”的能力》想到的

语言的局限性与活动的可能性——由徐江《必须提高“以语言解释语言”的能力》想到的
也 , 有所随 。 之所随 者 , 可以言传 也。《 易 - 意 意 不 ”周 系
有 一天 . 主释 迦 牟尼 升坛 讲 法 . 多 弟 子 眼 巴 巴 教 众 地 望 着他 . 却 一 句话 也 不说 伸 手 从 讲 坛 上 的 花 盆 他
辞 》 依 托 孔 子 提 出 了 “ 不 尽 意 ” 命 题 :子 日 : 书 则 言 的 “ ‘
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格局。
这里 . 我们 注 意 到 .拈 花 一 笑 ” 事 中佛 祖 在 给 迦 “ 故 叶 传 法 过 程 中 完 全 没 有使 用 语 言 ; 六祖 惠 能故 事 中 . 五
祖 与 惠 能 约定 传 法 时唯 一 的 语 言就 是 “ 说 ” 其 他 都 胡 . 是 行 为 动 作 。 什 么 不 用 语 言 或 少 用 语 言 ? 为 禅 宗 为 因
之 粗 也 ; 以 意 致 者 , 之 精 也 。 语 言 的 有 效 性 只 限 定 可 物 ”
这里先讲一个禅宗的故事 。 一 Nhomakorabea在 “ 之 粗 ”事 物 的精 妙 旨意 不 能 用 语 言 来 表达 。 就 物 , 这
个是 “ 拈花 一 笑 ” 的故 事 :
涉 及 到 言 与 意 的 关 系 问题 。天 道 》 :语 之 所 贵 者 , 《 讲 “ 意
去吧 !
就 语文 教 学 而 言 , 言 出 现 在 三 个 系 统 中 . 是 学 语 一 生 系统 , 是教 师 系统 。 外 . 师 生对 话 中 . 二 此 在 为了 使 学 生 能 够 更 好 地 概 括 自己 的感 悟 和 认 识 . 师 能 够 更 深 教 刻 地 弓导 学 生 的 思 想 , 堂 上 需 要 一 套 引 发 师 生 互 动 、 1 课

对语文界几个流行观点的再批判——徐江教授访谈录

对语文界几个流行观点的再批判——徐江教授访谈录

学生学阅读”的前提下来认 l 语 高 人士 做 相 9 作 应该在 “ l 文界 端 却 着 反O 。 T .
校里接 受阅读教育 , 参与阅读教学 活 动 ,是为了跟老师学 x有关阅读这一 j
l 肉 他 有 的 衔, 教 l 为 们 炫目 头 什么 授、
_ 0……。 6
“ ”而 “ 学 生”的意思 ,这是 一个为
徐江 : 谈什 么问题?
韩振 :我不作 问题预设 ,谈您最
关切的问题。
徐江 :比如 ,有论者说: “ 无论 是在 阅读教学之前 、之中或之后 ,对

篇课文的理解 、感受 ,始终都是学 这位论者认为语 文教师必须明确 这一
徐江 : 我本来不是研究语文问题 的 ,退休前 是大 学写 作课教 师 。所
考的同时,他 与厦门集美中学、安徽桐城中学等多所 国内重 点中学积极进 行议论文写作教学重构实验研究和 阅读 教学解
读新思维实验研 究 ,其研究成果收集于 < 新课程议论 文写作 实验教本》 ,曾为多家语文刊物撰写专栏文章。
对 语 文 界 几 个 流 行 观 点 的再 批 判
— —
徐 江 教 授 访 谈 录
识 ,来改进 。学生以学 为主,教师以
要 以其 为手段 获取 其他的生存 资本 , 使 自己的生存更完善。 “ 阅读”与 在 “ 学阅读”是基于阅读 是重要 的存在 方式而发生的两种不 同行 为。学生 ,
作为尚未独立生活的社会成员 ,在学
释 ,很需要语文界的高端人士从理论
与实践的结合上传道、授业、解惑, 以推动语文教学 的改进。但是 , 某些
阅读 ,本身是人 的一种重要的存
在方式。在这样的存在方式中,人还
很重 , 学术视野不宽 , 理论素养也不

语文课堂教学失误例谈

语文课堂教学失误例谈

语文课堂教学失误例谈
语文课堂教学失误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但常见的失误中也有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空谈、课堂上不能灵活运用示范材料以及忽视学生情感等方面。

首先,语文课堂上容易发生空谈。

一些教师不重视备课,课堂上只会做点无涉及思想内容的偏门词缮,而在学习方面,却实际上什么也没有教给学生。

有时,教师爱拉群,学生登场玩牌游戏,甚至有的学生还出现沉迷游戏手机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习氛围。

其次,语文教师也容易偏向于简单的说教、讲授,而在讲解的过程中,却没能充分发挥示范的功能。

语文课上,老师手中拿着的只有课本,只有在讲解和书本配合的基础上,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有些教师比较注重学术知识,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心理,虽当堂学习虽能解决客观问题,但无法处理学生心理方面的压力,常常因为缺少耐心的解释,让学生们失去自信布。

以上便是语文课堂教学常见的失误,学生要主动参与课堂,老师也要做好备课计划,多用示范教学等活动,以注入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进而提升知识技能。

评析《谈骨气》细读与议论文知识重构

评析《谈骨气》细读与议论文知识重构

评析《谈骨气》细读与议论文知识重构评析《谈骨气》细读与议论文知识重构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谈骨气》可谓影响深远,备受语文教育界同人关注。

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徐江教授曾撰文《语文问题说――续“另一种声音”》指出:南于受错误的议论文知识的影响,不少教师把这篇课文教错了。

时隔十年之后,徐江教授与朱金恒老师又对这篇课文本身写作的逻辑性发动了猛烈抨击,发表《语文教学一例严重的集体性失误――实事求是精神在这里的缺失》一文。

可以看到,在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篇课文对中学议论文教学又要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目前我国语文课程知识体系还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下,从议论文知识重构视角对《谈骨气》进行细读,对于引导课堂教学适宜地解读这篇课文,对于议论文知识现状的改善,有着非常熏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谈骨气》有没有中心论点文章起始句“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单独成段,为的是强化读者对它的接受效果。

这句话与其说表述的是一种“实然”,是一种事实判断,不如说是表述了一种“应然”,是一种价值期待,它的真正本意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的号召:我们要做有骨气的中国人。

这句话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在这一点上,徐江先生在十年前对某些中学语文教师将其当作事实判断、当作中心论点的做法进行了批评,指出:“其实那仅仅是一句情感性的宣言,是文章的引子。

”这无疑是真知灼见,但他进而又表明白己持此种看法的根据――因为这句话没有现实针对性,就与实际不符了。

《谈骨气》的写作背景很清楚:文章写于1961年春,之前,由于国家领导层决策的失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和我国签订的合同,我国国民经济在这几年面临着严重困难。

文中所言“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针对的即是此种背景。

二、《谈骨气》运用的阐述法这篇阐明文所使用的主要阐述法,有引用孟子的话具体解释怎么做叫有骨气的诠释阐述法,还有被编人教材时删节的原文第三段给“骨气”下定义所使用的定义阐述法,另外,主要就是设例阐述法,即通过具体例子,将相对而言较为抽象的论见阐述得更具体、更形象,使读者更感性地领会怎么做叫有骨气。

与南开大学徐江教授零距离

与南开大学徐江教授零距离

与南开大学徐江教授零距离博文收藏2012-07-15 22:37徐江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语文教学专家。

身为大学教授,他却一直在关心中学教育,自喻为闯入语文教育界的一匹狼,被人称为“怪老头”。

我有幸与徐教授面对面座谈,且聆听了他那独到的意见和富有智慧的见解,我倍受启发和感染,特别是他那“语文生存智慧教育”这一观点,又让我铭记在心。

对语文教学现状徐教授仍然充满了否定,因为语文教材、语文老师、课堂教学、语文教育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

不过,现在他不仅“批判”,而且也在“建设”。

这次来到岔河中学,就是想和岔河中学的语文教师共同建设点什么,包括对语文写作教学的实践,对新课程教材的解读等。

徐江老师认为,现今语文还是一个无序的语文,无效的教育。

新课标有了,新课程也有了,也就是说“汤”换了,“药”也换了,但是,熬药的人没有换,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人。

现在存在的问题,还是老师的问题,老师的基本素质不够。

在我看来,不管出什么教材,不管考什么题,老师只要把书教好,孩子们就不用怕怎么考。

如果从语文课文的解读这方面来说,我们的老师还属于“惑”的解读,这个字怎么念,字词怎么写,这文章说了什么意思,其实这方面他们的基本素质问题不大。

但是从文章里我们能学到什么,它能给学生什么启发,这方面素质很不够。

目前语文老师的讲授只能说是一种说明性的语文,或者是说明型的语文。

这种课对孩子基本没用,特别是白话文,孩子们对文章,虽然不能说百分之百全懂,但百分之八九十都懂,因为都是中国人,老师再重复一遍不就是重复劳动吗?无效教学就在这儿。

老师目前的理论素质、思维方式,都不适应目前的课程改革。

语文界应该明白,教学质量差,不是考试制度造成的,实际上整个语文教学机制,即语文教学的内容、方法、方式等等,面临着重新审视,语文教学需要颠覆性的重构。

现在的语文界,有太多的专家,有太多的学者。

但就是专家不专,学者不学。

语文活动家比较多,而踏踏实实真正研究语文课改、研究语文教学规律的人太少了。

徐江关于语文教学的错误观点举隅

徐江关于语文教学的错误观点举隅

徐江关于语文教学的错误观点举隅在其《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一文的诸多谬误受到严肃批评之后,徐江先生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思想观念、认识角度和学术态度等诸多方面存在的种种缺陷和偏激,又抛出了他以为更加得志的《改造解读思维:从无效到有效》一文(见《人民教育》2006年6期),用近乎鸣冤喊屈的语气和故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头的方式,说笔者将他“上纲上线”定性为语文的“罪人”。

这一招十分滑稽――简直就是民间所言的端起大便盆往自己头上扣!笔者发表在《人民教育》2005年23期上的原话是:“中学语文教学也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和艺术,它包含着‘文学’,但又不仅仅是文学。

如果谁想要仅仅立足于大学文学院的基点,对内容庞杂,过程繁杂,地位重要万众瞩目的中学语文教学随意地评头论足,而且又总是谬论‘多多’,那只能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罪人罢了。

”不知道徐江为什么就自愿地把“罪人”的帽子给自己戴上了。

假如徐江先生的逻辑思维还比较清晰的话,断然不会将“罪人”的“帽子”就自己“戴上”了。

这难道不是在强辞夺“理”,指鹿为马么?当然,徐江先生的《改造解读思维:从无效到有效》一文终于比他的《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一文显得理智了些,在叫屈之后终于来了一句“我批的是中学语文‘无效教学’,而不是‘无效的中学语文’”。

这比之《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一文来说,毕竟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为此,笔者必须祝贺徐先生。

然而,徐江终归是徐江,他终归不肯放弃他粗暴地强加给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某些不足或缺失的罪名――“无效教学”。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是否存在“无效教学”这一问题,白亚芳老师的文章已经作了回答,明确告诉徐江同志“中学语文教学‘无效教学’根本不存在”,而徐江充耳不闻。

张定远先生曾说:“中学语文教学肯定存在缺点不足,但成绩是主要的。

认为语文‘误尽苍生’、中学语文教学‘无效’的人,其观点是错误的,他至少不太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现状。

”徐江会信么?难。

把教学还给教师——徐江教授阅读教学思想启示录

把教学还给教师——徐江教授阅读教学思想启示录

韩建飞上世纪末以来.语文教学一直遭遇“高耗低效”的责难。

这种责难并没有随新课程标准的推出与实施而减少。

在最近几年对语文教学的质疑者当中,徐江教授是影响较大者。

一、阅读教学不是“学生在阅读”针对阅读教学“学生主体性”的论调,徐教授这样认为:阅读教学不是“学生在阅读”,而是“学生学阅读”。

……阅读,本身是人作为人的一种重要的存在方式。

在这样的一种存在方式中,人还要以这种方式为手段获取其他的生存资本,使自己的生存更完善。

学生,作为尚未独立生活的社会成员,在学校里接受阅读教育,参与阅读教学活动是为了跟老师学习有关阅读这一存在方式所必备的规律知识和技能知识。

即使他们在这一阅读教学活动中有“阅读”行为,比如阅读课文,其实那是“学阅读”活动中的一种形式。

当然,在“学阅读”这种阅读教学活动中,具体的文本所有的各种积极内涵会作为一种积累储存于学生的脑库中。

但这种积累还是有限的,因为他们三年下来所学课文不过百十篇而已。

所以,他们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其本质任务是“学阅读”.即学习有关阅读这一存在方式的规律和技能。

而“在阅读”强调的是这一群人就存在于这个阅读方式中,或通俗地说这一群人正以阅读这一方式活着。

这种做法,使这群尚未独立的人提前进入成熟成员社会性阅读存在方式,看似是积极的,主动的,但他们失掉了重要的“学”的特性……收获是微小的,进步是很慢的。

学段愈低,问题愈大。

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其本质任务是‘学阅读’,即学习有关阅读这一存在方式的规律和技能”。

徐教授的这一说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根据学生心智发育的阶段性和学习的实际情况而提出,有矫正“教”的分量不足、“学”的效率不高这样的盯弊流俗之意。

而“学生在阅读”的提法则剥夺了学生“学”的权利,结果往往是不自觉的同学不动脑耗时间,自觉的同学在浅层次上徘徊思考,收效甚微。

这样让“学生在阅读”,成绩也许会不错,而对学生的成长而言,是很成问题的。

这里面涉及考试评价方式的转变问题。

对语文教学中愚化倾向的争论

对语文教学中愚化倾向的争论

克服语文教学中的“愚化倾向”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语文课,是让学生聪明的课。

然而“愚化倾向”却是中学语文课中不可否认的事实。

“愚化”指什么以及怎样克服,我将在本文结合具体问题进行阐述。

一、没有教会学生“不知人”、“不论世”就能读懂作品读《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7年第4期《专题》栏内《<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文中说:“一、借助各种资料媒介,做好学习准备;二、由检查学习准备情况导入;三、交待本文写作背景;四、反复诵读课文,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该设计明确强调——文章“洋溢着闲适的诗意心情”,并且告诫读者“千万不要把这话(指“少吾两人”)理解为愤世嫉俗的牢骚——这样理解才大煞了此时此地的良辰美景呢!”要看到苏轼“达观”、“潇洒”、“从容”地“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

以世俗对苏轼性格定论作标签,进行所谓“知人论世”式的套解,而不顾及文本自身所透示出来的信息,从而消解了在阅读中生成认识能力的过程,使学生得到的仅仅是一个被歪曲了的概念化结论,这是一种值得警惕的教学现象。

前面所提有关《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便是一个典型案例。

为了与这种倾向进行对抗,我主张反其道而教之。

一不介绍其他资料,二不要求预习,三不讲究什么导入,四不交待什么写作背景。

我们要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这百十字的文章细嚼慢咽来研究文本提供的一切信息,甚至某个字的背后蕴涵都要认真品味,从而在文本提供的事态“表现”里认识事件的“表现性”。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不知苏轼是何许人也,更不知他被贬黄州。

我只把他看作是一个夜游承天寺的人。

且看文中所记此人夜游承天寺之“表现”及其“表现性”。

从事的时间上看,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的时候。

对《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的批判(陈祥书)(教学反思)

对《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的批判(陈祥书)(教学反思)

对《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的批判(陈祥书)(教学反思)对《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的批判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陈祥书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徐江同志在《人民教育》2005年第9期上发表了题为《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的文章,错误地认为中学语文是无效教学,盲目地认定中学语文教学是无效的;无情地批判了中学语文教学,彻底地否定了中学语文教学。

对此,本人不敢苟同。

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滥用“批判”。

我始终认为,即便中学语文真的是“无效教学”,也没必要进行批判,提出批评就可以了。

因为不管怎么说,“无效教学”总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不属于敌我矛盾;充其量只是效果不佳,效益不高;不是反动做法,不属反动行为,实在没必要像“文革”时期那样,动不动就加以“批判”。

也许有人马上要说,既然这样,那你为什么也用“批判”呢?我本不想用“批判”,只是因为徐江同志已用“批判”,如果我不用“批判”,那似乎就分量太轻,而且还好像对应不上,迫不得已而用了“批判”。

尽管徐江同志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但我还始终觉得用不着“批判”。

所以,我的“批判”不是真正的“批判”,顶多只是一种批评。

因为学术问题无须那么厉害的“批判”,有“批评”就足够了。

用不着虚张声势,危言耸听;没必要大动干戈,大打出手;也不必剑拔弩张,锋芒毕露;也不需要气势汹汹,杀气腾腾;更不需要翻江倒海,炸平庐山。

题隐错误。

从徐江同志的文章标题来看,它隐含着中学语文是无效教学的信息,隐藏着中学语文教学是无效的命题。

但不论是隐含的信息,还是隐藏的命题,都是错误的。

因为不管你怎么说,中学语文不可能是无效教学,中学语文教学也不可能是无效的。

即便中学语文教学其他什么也没有做,仅仅是培养学生能参加中考、高考,也就足以证明中学语文教学不是无效的,更何况中学语文教学又何止是培养学生参加中考、高考呢?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小学生没有接受初中语文教学,她能参加中考语文考试吗?如果一个初中生没有接受高中语文教学,她能参加高考语文考试吗?所以,讲中学语文是无效教学,说中学语文教学是无效的,不符合实际,当然也是不正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江关于语文教学的错误观点举隅作者:蓝瑞平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年第07期在其《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一文的诸多谬误受到严肃批评之后,徐江先生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思想观念、认识角度和学术态度等诸多方面存在的种种缺陷和偏激,又抛出了他以为更加得志的《改造解读思维:从无效到有效》一文(见《人民教育》2006年6期),用近乎鸣冤喊屈的语气和故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头的方式,说笔者将他“上纲上线”定性为语文的“罪人”。

这一招十分滑稽——简直就是民间所言的端起大便盆往自己头上扣!笔者发表在《人民教育》2005年23期上的原话是:“中学语文教学也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和艺术,它包含着…文学‟,但又不仅仅是文学。

如果谁想要仅仅立足于大学文学院的基点,对内容庞杂,过程繁杂,地位重要万众瞩目的中学语文教学随意地评头论足,而且又总是谬论…多多‟,那只能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罪人罢了。

”不知道徐江为什么就自愿地把“罪人”的帽子给自己戴上了。

假如徐江先生的逻辑思维还比较清晰的话,断然不会将“罪人”的“帽子”就自己“戴上”了。

这难道不是在强辞夺“理”,指鹿为马么?当然,徐江先生的《改造解读思维:从无效到有效》一文终于比他的《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一文显得理智了些,在叫屈之后终于来了一句“我批的是中学语文…无效教学‟,而不是…无效的中学语文‟”。

这比之《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一文来说,毕竟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为此,笔者必须祝贺徐先生。

然而,徐江终归是徐江,他终归不肯放弃他粗暴地强加给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某些不足或缺失的罪名——“无效教学”。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是否存在“无效教学”这一问题,白亚芳老师的文章已经作了回答,明确告诉徐江同志“中学语文教学…无效教学‟根本不存在”,而徐江充耳不闻。

张定远先生曾说:“中学语文教学肯定存在缺点不足,但成绩是主要的。

认为语文…误尽苍生‟、中学语文教学…无效‟的人,其观点是错误的,他至少不太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现状。

”徐江会信么?难。

中学语文教学这么大一项工程,能没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么?但如果对这些“问题”采取和善的态度、帮助的态度,而不是呵斥的态度、夸大其辞的态度,都在“教书育人”的中学教师们,有谁会不接受呢?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曾批评过中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那不能不说是严厉的,但吕老他的态度多么和善啊,他始终没有说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哪一个方面“无效”,因此没有一个人不接受吕老的批评,而且从此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地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伟大工程添砖加瓦。

二十七八年过去了,中学语文教学虽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甚至错误,但无疑较之二十几年前大进了几步。

也就在这时,徐江先生却不以为然了,视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成绩如空气,容不下中学语文教学中必然会存在的种种缺失(这也好比徐江从读小学到中学,从读中学到大学,从读大学到当大学写作课教师这一漫长过程中会写一些错别的字、会说一些错误的话一样),极为粗暴地将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缺失打入“无效教学”的天牢,而且欲将宣判其死刑。

这难道不是强辞夺理、指鹿为马么?徐江先生还用“其实,蓝先生根本就没有明白我的文章之所指。

我批的是中学语文…无效教学‟,而不是…无效的中学语文‟。

蓝先生却回避这个本质论题,曲解别人的论点,制造一个对立面,这是以诡辩的方式拒绝批评。

他的文章不值得再驳,我想再谈造成“无效教学”的原因以及如何改进并走向“有效教学”这样近乎小学生思维层次且十分粗鲁的语言来替其《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一文的错误言论辨解,可笔者与广大语文教师从来都承认我们工作中的不足,从来都是善待别人的批评(比如上述文字中一系列陈述),但徐江硬是要说笔者“曲解别人的论点,制造一个对立面,……以诡辩的方式拒绝批评”。

这难道还不能说明徐江先生其文其人的强辞夺理、指鹿为马么?然而“辞”是“辞”,“理”是“理”,鹿是鹿,马是马。

不足、问题、缺点、错误毕竟各有各的性质,它们都与“无效”有别。

可是徐江先生——总在其文章中喜欢标榜他自己的东西为“哲学式”(如“下面我就前边的问题作哲学式回答——重讲学习《游褒禅山记》的意义是什么”)的徐江先生,居然就把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种种不足统统地宣判为“无效教学”,实在有点滑天下之大稽,难道徐江先生真的对“无效”的含义不解么?难道这就是欲在中国二十一世纪所向风靡的徐氏“哲学”么?徐江在其“反思错误的解读”的论述中说:“中学语文教学之所以出现“无效”或者说“低效”甚至是“负效”现象,第一个原因就是语文老师解读思维活动层次低到文本解读水准线以下。

以错误的解读引导学生,这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然后举了《谈骨气》一文的解读例子,随之抛出他的“命题”——“既然举这样三个例子“充分”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那么我举三十个、三百个汪精卫之流的事例不就更充分更有力地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没有骨气的”吗?这个命题对吗?笔者认为:徐江所言的“低效”可信,“无效”“负效”言之无理,即便是徐文例说的关于《谈骨气》的“简单”解读,对于初中学生的阅读解读来说,也不可能是无效的,能把文章读成那样子也就达到了“相应”的要求了,“无效”、“负效”从何说起呢?难道非得按照徐文后面所言的“哲学化解读”、“取独步解读”才是“正确”的“有效”“高效”“正效”的解读么?非也。

笔者一直认为徐江虽然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想象能力,但基本不懂得中学语文及其教学,这从他对《谈骨气》这篇定在初中段的语文课文的常规解读及其缺失理性的批评指责就可以得以进一步证实:1.“中学语文教学之所以出现“无效”或者说“低效”甚至是“负效”现象,第一个原因就是语文老师解读思维活动层次低到文本解读水准线以下”之说,说明徐江对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思维水平都不了解,而总用他自己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思维水平等同于学生,强加给学生,这无异于对牛弹琴,曲高和寡。

徐江先生哟,为什么总要以你“独个”的“能力”来要求初中学生呢,莫非徐先生在当初读中学时就真正具备了“哲学式解读”能力了么?即便是你当年已经如是,那也只因你是神童,现实也不可能让所有初中学生都一下子达到你的“天才”的能力。

初中生就是初中生,在初中一年级能导引学生读出“三个事例证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层面的蕴味来就很不错了。

因此,徐江先生对语文教师的指责“第一个原因”就是在强辞夺理,就是要指鹿为马,其言“以错误的解读引导学生,这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是粗暴无理的。

2.徐文说:“至今人们在讲吴晗先生《谈骨气》一文时,通通都是简单地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文章使用…文天祥不降元‟、…闻一多不怕暗杀拍案怒斥反动当局‟、…一个穷人宁可饿死不食嗟来之食‟,三个例子…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说明徐江先生对当今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不了解,言而无理。

《谈骨气》作为名篇。

徐江文中所言的“解读”是一种,但实际教学中决不仅此一种。

教师们往往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从自己钻研原文得到的感悟立足,结合教学的目的、要求去施教,不同的教者就有不同的思路;甚至同一个教者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教这篇文章时,也决不会如徐江先生所言的“通通都是简单地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之类的一种教法,这是实事。

即便是一个刚走上教学工作岗位的新教师,他也决不会如徐文所言“简单”得“通通”,这也是事实。

可是徐江先生就是不肯承认这些事实,不尊重这样的事实,硬是要用“通通”、“简单”之类的独撰来丑化事实。

这难道不是强辞夺理,指鹿为马么?3.徐文又说:“然而语文界面对我这样的问题却缄口不答……”这说明徐文的作者不仅指鹿为马,而且还“不可一世”。

“语文界”对他的“问题”真的“缄口不答”么?只要徐先生翻看有关杂志,上网查查,就会知道其言其论是多么的不顾事实,多么的自以为是。

而徐文所谓的“那么我举三十个、三百个汪精卫之流的事例不就更充分更有力地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没有骨气的‟吗”的“命题”,应该是徐先生的思维混乱到了低于初中后进学生的水平,用近乎“扯蛋”的逻辑来推销兜售自己的“命题”所致。

汪精卫之所以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遗臭万年,并不是因为他有没有“骨气”,而是因为他是“汉奸”。

难道徐先生不明白“没有骨气”与“汉奸”的含义相差几许么?这可是小学生都知道的啊。

因此,徐江先生的命题不仅荒谬,而且无聊之极。

笔者不妨也来一个“命题”:既然徐江先生并不是“语文”的“罪人”,现在实际也没有人说他是“罪人”,但徐先生把“罪人”的帽子给自己戴上了,那么他就是十足的罪人了。

徐先生也清醒地明白自己“命题”的荒谬和无聊,那么他为什么要采用荒谬无聊的“命题”来诘问“语文界”,而且当面撒谎地说“语文界面对我这样的问题却缄口不答”呢?这难道不是徐江先生强辞夺理,指鹿为马的铁的事实?4.徐文还说:“之所以出现这种错解《谈骨气》的现象,其根源就在于语文老师头脑中论说文的写作理论基本上是错误的。

”说明徐江之“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到了极致,已无可救药。

徐文所述的关于《谈骨气》的“通通”、“简单”真的是“错解”吗?不是!那只是一种比较朴实但却忠于文本,虽无花招但却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及其手法的基本解读,可决不是所谓的“错解”,“错”在何处呢?难道让学生明白三个典型的例子,意在以一当万地阐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要义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必要、不重要、不需要吗?难道吴晗先生写作此文不是要告诉天下人“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民族的精髓吗?何错之有?可惜搞大学写作教学的的徐江先生居然不能够承认《谈骨气》文本最实际真实的要义,硬是要把自己的那一套包装推销得那么至高无上。

然而推销就推销吧,为什么非要否定事实而故意地“创造”奇迹般“哲学式解读”之类来吓唬人呢?而徐文的“根源就在于语文老师头脑中论说文的写作理论基本上是错误的”一说,真是狂上了天,狂入了地!难道徐先生下文缺乏理性,缺少严密性的“阐述”就是真理?徐先生有没有想过:假如你几句话就断定了“语文老师头脑中论说文的写作理论基本上是错误的”一说可以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的话,那么你的“定论”为什么没有成为语文教师们的“写作理论”呢?也许徐先生要说自己的“宏论”正如《宽容序言》里的那位勇敢的先驱者的先知先觉,而整个语文界的思想都是守旧老人般的罪孽。

但果真是这样的吗?事实呢?你的所谓“论证”呢?难道其下文中的“这副山一样的重担强加在这小小的微弱的三个个体身躯之上,这怎么能让人服气呢”“他不会以三个小小的个体来论证…中国人如何如何‟的”之类简单式臆断式草率式的“阐述”能“论证”徐先生果真手握天下唯一的“真理”?由此可见,徐先生之于语文教师头脑中的写作理论的否定也好,徐先生要迫不及待地推销的“创新性的论证”也好,无不证明徐文的草率之极:强辞夺理,指鹿为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