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河北省邢台市育才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河北省邢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省邢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省邢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家文化是体现我们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家庭文化样态。

较之世界其他民族,中华民族的家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功能完备,地位独特,是其他民族家文化所无法比拟的。

家训是中华民族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训也称家诫、家规,族规、族训等等,主要是父祖长辈对家人和子孙的训示教诲。

家训的基本载体有两类:一是由族长或家长撰写、制定,有较强的教化意义和规范作用的族训或家教文献;二是对家人子弟进行的家庭教化、训诫活动。

前者是文本,后者是教化活动实践,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彼此为用。

实际上,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只不过有些以文本传承,有些则是言传身教的。

家训既是居家生活的教科书,也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

中国家训教化历史源远流长,从周文王临终前给武王的《保训》算起,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此后经过历代发展、流传,传统家训资料更是卷帙浩繁。

从家训的作者看,既有君王帝后、达官显宦、硕儒士绅,也有农夫商贾、普通百姓。

从家训的内容看,几乎涉及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既有家长治家处世的经验传授,也有其亲身经历的教训之谈;既有历代先贤大儒教导语录的汇编,也有名人模范事迹、美德懿行的辑录。

家训包括家训文献、家训教化活动和物质形态的文化样态等,其中每个组成部分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十分丰富。

仅就文献形式的家训文化而言,按照内容就可以分为家训专篇、诗词歌诀、家训书札、谱牒家训,家礼家仪等;物质形态的家训文化就有民居建筑、庭院设计、雕塑石刻、楹联匾额等。

虽然传统家训内容极其丰富,但核心始终围绕睦亲治家、为人处世、教子立身展开。

就睦亲治家而言,既有父子、夫妇、兄弟谨守礼法的居家之道,也有持家谨严、勤俭睦邻的治家之法。

河北省邢台市语文初三上学期2024-2025学年试题与参考答案

河北省邢台市语文初三上学期2024-2025学年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2025学年河北省邢台市语文初三上学期试题与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踌躇(chú)翘首(qiào)殚精竭虑(dān)摧枯拉朽(cuī)B. 悄然(qiāo)桅杆(wéi)锐不可当(dāng)屏息敛声(bǐng)C. 溃退(kuì)浩瀚(hàn)眼花缭乱(liáo)杳无消息(yǎo)D. 娴熟(xián)畸形(qí)慷慨激昂(kǎi)震耳欲聋(zhèn)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

选项A,“翘首”的”翘”应读”qiáo”,而非”qiào”,故A项错误;选项B,“悄然”的”悄”应读”qiǎo”,表示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而非”qiāo”,故B项错误;选项C,所有加点字的注音均正确,故C项正确;选项D,“畸形”的”畸”应读”jī”,表示不正常的,偏离正常的,而非”qí”,故D项错误。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 “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B. “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C. “哎呀,天!”他又吃惊又发燥,“坏事情,坏事情……”D. “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奥楚蔑洛夫挤进人群里,问道:“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选项A、B、C,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均正确;选项D,有误,当说话人在中间,而说话内容分布两边时,“说”字后面不能用冒号,应改为逗号,故D项错误。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开展“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可以使北京的空气更加清新。

B. 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三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第三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第三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哈三中2024—2025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八月月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本次试卷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分值为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26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 小题,1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材料一: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历史契合和强烈的精神共振。

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解放。

在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与把握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本质上的内在一致性。

这种高度契合与共振的内在一致性,源于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普遍原则的高度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人类美好社会理想的执着追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契合和共振,其核心体现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民福祉的思想精神。

《尚书·泰誓》云:“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精神,早在上古时代,即已居于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

春秋时代,孔子高举“仁”的旗帜,明确提出“爱人" 的思想。

战国时代,孟子提出:“仁者爱人。

”儒家学派顺应时代需求,融会诸家思想,对以人为本的思想传统进行与时俱进的总结发展,后来其取得中国文化的核心地位,绝非偶然,而是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本质要求。

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全面概括人类社会理想之基本内容的,是“大同"的理想,其理想本质,是现实的目标和未来的憧憬。

作为中国文化重要内涵和感性表现的文学艺术,必然鲜明生动地表现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中国古人在对美好社会理想的执着追求中,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创造精神。

后世各类文献所载古代神话,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先人的创造精神。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以形象生动的艺术夸张,展现了一往无前的创造精神。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邢台一中2022-2023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命题人李爱芬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21年12月,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教授注意到,作为城市化过程中衍生的一种新现象,“断亲”似乎越来越多地发生在青年人身上。

“断亲”指的是基于血缘联结的亲戚关系逐渐淡化,一些“90后”“00后”越来越疏于与亲戚产生情感联系的一种现象。

“断亲”主要表现为“基本不走亲戚”,而非正式断绝亲戚关系。

相关调查显示,越是年纪大的人,与亲戚之间的联系越频繁,关系越密切;越是年轻人,“断亲”现象也就越普遍。

那么“断亲”背后,中国家庭亲缘关系究竟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过去中国社会以扩大家庭为主,亲缘关系较为紧密。

由于交通信息相对闭塞,人们的社会活动空间相对有限,生产生活及情感所需的信任关系和互助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依托各种亲戚关系,因而基于血缘关系的亲戚是最可靠和稳定的社会关系。

进入现代化、开放性、高流动性的社会后,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生较大变化,以学缘而非血缘的同学关系、校友关系逐渐占据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

再加上现代社会中血缘亲朋因拆迁、借贷、财产继承、家庭攀比等造成的心态失衡,亲缘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超越“利益链接”的比重。

因此,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重大变迁中,亲戚关系式微成为一种客观社会事实。

“内卷”环境加剧。

00后的独生子女常年游走于各种课堂之中,他们从小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

特别是大城市中的青少年学生,几乎从小就周旋于各类培训班,休闲生活被极大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

久而久之,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亲戚“不在场”或被同学所替代,致使“断亲”成为必然。

城市化与社会流动造成居住地分离。

中国开启加速城镇化进程后,有超6亿人口陆续从乡村迁移到城市,其中超过2亿人口实现跨省市居住流动。

远距离流动造成兄弟姐妹分别居住在不同城市。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河北省邢台市其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六朝志人的小说特别简洁,同志怪的差不多,这有宋刘义庆做的《世说新语》可以做代表。

如:“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

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卷上《德行篇》)这就是所谓晋人的风度。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去,阮光禄烧车是觉得有些惊奇的,但在晋人却并不以为惊奇,因为那时看重的是奇妙的举动和玄妙的清谈。

这种清谈,本从汉代清议而来。

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争论政事,一起先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嫉视,慢慢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争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

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却照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似乎不够名士的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以看做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世说》之前还有《语林》、《郭子》,不过现在都没有了。

而《世说》乃是纂辑自后汉至东晋的旧文而成的。

后来有刘孝标给《世说》作注,注中所引的古书多至四百余种,而今又很少传下来;所以后人对于《世说》看得更珍贵,到现在还很通行。

此外还有一种魏邯郸淳做的《笑林》也比《世说》早。

它的文章比《世说》质朴些,现在也没有了,不过在唐宋人的类书上所引的遗文中还可以望见一点,内容不外俳谐之谈。

《笑林》、《世说》两种书到后来都没有什么发达,因为只有仿照,没有发展。

如社会上最通行的《笑林广记》,当然是《笑林》的支派,但是《笑林》所说的多是学问上的滑稽;而到了《笑林广记》,则落于形体上的滑稽,专以鄙言就形体上谑人,涉于轻薄,所以滑稽的趣味就降低多了。

至于《世说》,后来仿照的更多,从刘孝标的《续世说》始终到清代王晫所做的《今世说》,现在易宗夔所做的《新世说》等,都是仿《世说》的书。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邢台一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一年级语文试题考试范围: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八单元(《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说明: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

2.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家国天下”意识是中华文明长期延续的观念基础。

这一思想的形成,不仅与传统的道德观念有关,也与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生产方式有关,是历史发展的逻辑使然。

中国幅员辽阔,边境线很长,民族、地理、文化多样,使得中国的治理难度极高。

然而,中国自夏、商、周三代以来便以“四土”“天下”为声威教化范围,这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国家建构不能完全依赖政治与法律,还需要辅以德治。

三代德治以文武、周公之政为集大成,儒家将文武、周公之政视作礼乐教化的渊薮,并以之为王政典范来喻教历代君王。

礼乐教化的中心任务实际上是通过宗族认同以培育政治认同。

家国同构决定了政治关系实质上是由血缘关系来确立的,传统儒家以“君父—臣子”来表达这种关系。

由此在社会意识领域中,孝、忠合一,这成为“家国同构”的观念形态。

西周推行礼乐教化,并非是政治权力运用中的权宜之计,而是基本国策。

礼乐精神一经确立,这种以内制外、以德化民的做法便成为历代统治者遵奉的治国经典。

源于早期国家家国同构关系的伦理观也成为传统中国的重要价值观念。

周秦之后,“家国天下”观念之所以仍然能够流传后世,与历朝历代的德治国策有关。

在长达两千年的实践中,德治的形式日益广泛,既有显性的系统化程序,如朝廷规定教育、选士制度,也有“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影响,社会共识由此而凝聚,社会风气也由此而改变。

在“润物细无声”式的以德化民这方面,儒家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

家国同构的观念被儒家进行了内在性的转化。

《论语·学而》篇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人们在家庭伦理中感受到的亲情血缘之爱,成为对他人之爱的起点,进而成为社会责任感与入世精神的基础。

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答案解析(附后)

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答案解析(附后)

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最原始的渔猎生产方式,曾给古先民提供了最基本、最迫切需要的食物。

而提供食物的动物的独特天性与本能,誓如鱼类繁殖力强,熊可以直立行走……这些都使原始人产生神秘感,使原始人普遍认为动物与人一样有感情和意愿,进而认为其与人有着血缘关系,由此衍生出图腾神。

这些图腾神最初是桉照图腾的自然形象创造的,逐渐发展成为半人半兽神,最后演变成人形神。

这说明“神”的发展史。

是随着原始人类生活、生产的发展慢慢形成的。

图腾崇拜除了图腾物、图腾神话之外,还有祭祀仪式,图腾柱就是图腾崇拜的重要遣迹。

图腾柱,源于萨满巫术的原始部族雕刻艺术。

旧石器时代晚期,欧洲已经出现动物雕塑作品,主要有巨象、熊、犀牛等动物雕像。

原始先民用云石、骨刀雕刻于岩壁或骨角之上。

这些原始雕刻,已具备了一定的雕刻技术。

图腾柱的出现,汇聚了原始雕刻艺术的精华。

图腾柱高高矗立在原始部族聚落地,造型怪异而独特,色彩绝丽而醒目,堪称图腾艺术中的杰作。

在美洲印第安人村落里,每座房子前后都竖立着图腾柱。

困图腾柱的高度,有的达几十米,低的也有两米多。

图腾柱的图案,有的为动物图形,也有的是一组相当复杂的组合图形。

这些图腾柱刻画的通常是本家族(氏族)的人物与图腾动物。

譬如,印第安人海达部落的图腾柱,上面刻雕着全家人的图腾符号。

頂端为大鹰,底部为熊形,鹰熊两者属丈夫的图腾;中间刻一狼形,为妻子的家族图腾。

印第安人希望在图腾柱上尽可能地刻记图腾整体形象,因此不得不把众多的局部形象叠起来,一般都重点刻画图腾头部形象,躯体与四肢則需分解与移位。

美洲印第安人于19世纪从欧洲人那里获得了先进的雕刻器具,从而取谛了传统的石斧和骨凿。

这样,图腾柱雕刻的黄金时代就来临了。

被收藏的精品也大都是这个时代的作品。

这些工艺精湛、图形精美、千奇百怪的图腾柱,蕴含着古代民族的原始信仰和宗教感情。

如一个熊雕刻图案中,它的前爪掌心里雕有特别大的眼,象征着一位已去世的酋长的灵魂。

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有一个核心价值系统,这就是修身、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指实现理想的人格和完美的道德境界,其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内容包括人性论、修养论、境界论一整套修身之道。

人性论奠定修身的理论基础。

人性问题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内容丰富的问题,历代思想家通过对人性论的阐发,来说明能否通过修养而达到理想的精神境界,从而为修身奠定理论基础。

讲人性是为了讲修养,人性论主要解决人为什么要修身的问题;而修养论则说明怎样修身,是讲修身的方法和途径问题。

境界论展现了修身的理想追求。

境界论是关于追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的理论,它以人性论为基础,以修养论为途径,最终目标是实现理想的道德境界。

当一个人的修身达到理想的精神境界时,就会保持内心的淡泊与宁静,不会在物欲之海中随波逐流,对身外之物,则“来也不御,去也不追,乘夫天理,各安其性”,在得失之间顺其自然。

当一个人修身到挣脱物欲的束缚,达到不为物累的境界,也就练就了做人的真功夫,无论做什么,都能与做人统一起来,做官讲官德,做生意讲商德,做学问讲文德。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非常注重修身之道,认为树立并保持一个人的形象是立身处世的基本功。

治国,是指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以义利统一作为治国的伦理准则,以任人唯贤作为治国的关键环节,以民本文化作为治国的核心内容。

物质利益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与坏,关系治国遵循什么样的伦理准则问题。

义利统一思想作为确立道义与利益关系的原则,引导人们在物质利益面前以道义为重,使治国有一个可以遵循的伦理准则。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还很注重官吏的素质,强调对官吏的选拔、任用和处罚应遵循一定的准则,从而形成吏治之道。

在用人之道上,主张任贤选能,认为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是治国的关键环节。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讲治国有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以民为本,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民本文化。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中国思想界最占势力的是道家与儒家。

道家思想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极端的自然主义,一是极端的个人主义。

惟其偏重自然主义,所以蔑视制度文为。

一切都应任其自然,无为而治。

惟其侧重个人主义,所以蔑视社会。

老子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实并非有所作为,不过人人各安其所,把文化与生活需要降到极低限度,互不侵犯,“共存共荣”而已。

儒家虽不倡个人主义,而论道德,说仁义,却全从个人本位出发。

季康子问政,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己立立人,已达达人;达固可兼善天下,穷仍可独善其身。

儒家所提倡的美德大半含有社会性,但是他们所着重的却不在它的社会性而在它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要。

西方思想界最占势力的是希腊人所传下来的哲学系统和从希伯来所吸收过来的基督教。

哲学支流虽多,最显著的是柏拉图和黑格尔,他们都以为国家高于一切,个人幸福应以社会幸福为本。

卢梭本是菲薄社会者,也说民约既成,个人意志即须受制于公众意志。

近代西方人所提倡的自由似稍替个人主义助声势,但是他们的理想的自由,如穆勒所标榜的,是“最多数人的最大量的幸福”,仍不脱社会本位的看法。

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形成中西文化思想的两种不同的类型,中国人侧重个人本位,所以道德的观念特别浓厚,政治法律思想多从伦理思想出发。

西方人侧重社会本位,所以法的观念特别浓厚,伦理思想常为政治法律思想所左右。

中国人的伦理观是“离心的”,由内而外的;西方人的伦理观是“向心的”,由外而内的。

依中国传统的看法,在一个坏的社会中,如果有少数个人敦品励行,标出一个好榜样,使多数人逐渐受感化,造成一个新风气,然后那个社会自然会变好。

依一部分西方学者的看法,社会自身本其固有的力量逐渐转变,它所潜藏的弱点就是它向另一方向转变的萌芽。

比如封建社会到走不通时,自然会转变到近代国家社会;农业社会到走不通时,自然会转变到工业社会;私产社会走不通时,自然会转变到企业公营社会。

河北省邢台市语文初三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指导(2024年)

河北省邢台市语文初三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指导(2024年)

2024年河北省邢台市语文初三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积累与运用(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1、请根据拼音写出下列词语的正确汉字。

(1)huá huà()(2)yì zhí()(3)bó cháng()(4)yíng cèng()2、请根据下列各题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1)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英勇的战士,他在战斗中屡建奇功, _______ 为国家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我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 _______ 的煤炭储量和产量居世界第一。

(3)在这次比赛中,他虽然输给了对手,但他 _______ 地接受了失败,并决心在下次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3、根据拼音写词语。

(1)jīn zhé ()(2)míng zhòng ()(3)píng shuò ()4、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1)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 ______ 。

A. 名誉B. 名声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按要求答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请用斜线(/)将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分成两部分,并解释诗句的含义。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陈情表》节选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夙遭闵凶:早上遭遇不幸B. 舅夺母志:舅舅强行改变母亲的意愿C. 茕茕孑立:形容非常孤单D. 废离:废止侍奉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决定加强师资培训,增加教学设备的投入。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解析版)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解析版)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古诗文阅读(5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3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17分)元嘉二十七年六月,上①欲伐魏。

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谏曰:“我步彼骑,其势不敌。

”上曰:“虏所恃者唯马。

比及冬初,城守相接,虏马过河,即成擒也。

”秋七月庚午,诏曰:“比得河朔华戎表疏,诉其困棘,跂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

芮芮②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掎角,经略之会,实在兹日。

”是时军旅大起。

以兵力不足,悉发六州三五..民丁。

有司又奏军用不充,富民家赀满五十万,并四分借一,事息即还。

乙亥,使王玄谟进围滑台。

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

攻城数月不下,闻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玄谟不从。

乙丑,魏主渡河,众号百万。

玄谟惧,退走。

魏人追击之,死者万余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

先是,钟离太守垣护之闻魏兵将至,驰书劝玄谟急攻。

玄谟不从。

萧斌遣沈庆之将五千人救玄谟。

会玄谟遁还,斌将斩之,庆之固谏曰:“佛狸..威震天下,控弦百万,岂玄谟所能当.。

”斌乃止。

魏永昌王仁攻项城,拔之。

帝恐魏兵至寿阳召刘康祖还仁将八万骑追及康祖于尉武康祖有众八千人军副胡盛之欲依山险间行取至康祖怒曰临河求敌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下令军中曰:“顾望者斩首,转步者斩足!”魏人四面攻之,将士皆殊死战。

有流矢贯康祖颈,坠马死,余众遂溃,魏人掩杀殆尽。

十二月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

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

上登石头城...,有忧色,谓江湛曰:“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所贻之忧,予之过也。

”二十八年春正月丁亥,魏掠居民、焚庐舍而去。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帝图恢复》,有删改)【注】①上:指南朝宋的宋文帝刘义隆。

魏指北魏。

②芮芮:柔然的别称,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帝恐魏兵至/寿阳召刘康祖还/仁将八万骑追及康祖于尉武/康祖有众八千人/军副胡盛之欲依山险间行取至/康祖怒曰/临河求敌/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B.帝恐魏兵至寿阳/召刘康祖还/仁将八万骑追及康祖于尉武/康祖有众八千人/军副胡盛之欲依山险间行取至/康祖怒曰/临河求敌/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C.帝恐魏兵至寿阳/召刘康祖还仁/将八万骑追及康祖于尉武/康祖有众八千人/军副胡盛之欲依山险间行取至/康祖怒曰/临河求敌/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D.帝恐魏兵至/寿阳召刘康祖还仁/将八万骑追及康祖于尉武/康祖有众八千人/军副胡盛之欲依山险间行取至/康祖怒曰/临河求/敌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五,抽调比例,魏晋南北朝时期征人服兵役,多实行三丁取一,五丁取二。

河北省邢台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北省邢台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北省邢台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近日,这一争论冲上了微博热搜。

当现实课本和古籍上都记录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时,许多认定其是“斯人”的网友除了匪夷所思、大为震惊外,或许还有“穿越”回中学翻翻语文书,亲自确认一遍的冲动。

经考证,不同版本的教材竟然也在这一问题上产生了差异。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部回应称,自该出版社1961年首次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一直采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文本;而冀教版教材却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斯人”与“是人”两种说法并存于历经严格编辑和审定的教材中,是客观事实。

那么,两种说法孰是孰非?中华文化浸明浸昌,文脉悠长,流传下来的典籍不可胜数,经过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篇文献在不同典籍中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

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在明代著作《唐诗品汇》中却作“黄砂远上白云间”;更为人所熟知的《静夜思》《悯农》也存在差别较大的“非主流”版本。

在我国文化中类似的“斯人”与“是人”之争,实际上屡见不鲜。

问题的核心或许不在于“谁更正确”,而在于该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变化。

须知,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死物”,语言文字每天都在流变与发展当中,生机勃发。

两千三百年前孟子著书之际,我国文字实质上并未统一,无论“是人”或“斯人”,其实都是经历了中华语言大变革洗礼和改造之后,被“抛光打磨”的产物。

试图在文化演变当中寻找绝对正确的“唯一真理”,无异于刻舟求剑。

从另一角度来看,人类历史上有不少语言沦为只能识别,不能运用的“死语”,才真正陷入了只具备考证价值,而无应用或改变可能的悲哀境界。

2024届河北省秦皇岛市部分示范高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届河北省秦皇岛市部分示范高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语文试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题。

揖让之礼作为人们交往中的重要礼节,充分体现了中国礼文化“主敬”“谦让”的特征,《说文解字》中“揖,攘也,从手,最声。

一曰手箸匈曰揖”,“攘”即为推,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就叫作“揖”。

而“让”字最早书写为“禳”,古同“攘”,意为谦让。

揖让之礼承载的是儒家君子“谦卑”的德行,即便在“射礼”这种尚武的礼仪中也必不可少,“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

古人对揖让之礼十分重视,认为这是诚敬之心在行为上的体现,是礼乐文明的重要体现,因而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的说法。

揖让之礼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据文献记载,周公“制礼作乐”中已包含作揖礼。

揖礼在古代有许多类型。

如《周礼》中记载了三种揖礼的形式:“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

”即推手时分别有微微往下推手、举手平臂向前推平、与眉齐平再行礼之别。

《周礼·夏官·司士》还记载:“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

”古人行作揖礼时不仅要区别身份官职,还有吉凶之分。

《道德经》中记载了先秦时期“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观念。

揖礼常与其他礼仪搭配使用。

如周代“宾礼”的“士相见礼”中就有士人相互作揖的交往礼仪,以示尊重和谦卑。

不同历史时期,揖礼的名称和身体表达姿势有所不同。

广义而言,先秦时期的揖礼、唐宋时期的叉手礼、明清时期的拱手礼及清代流行的抱拳手势都可以称为揖礼。

尽管与其他礼仪一样,作揖礼最早也只用于贵族之间的交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下庶人”成为重要的社会教化目标。

随着礼文化的推广和下移,揖礼成了规范平民之间日常交往的一种礼仪。

实现了礼仪的“流行化”和“民俗化”。

宋代王说《唐语林补遗四》云:“凡入门至食,凡数揖。

祗揖者,古之肃拜也。

2024年河北各市高三语文三模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汇集附答案解析

2024年河北各市高三语文三模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汇集附答案解析

2024年河北各市高三语文三模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汇集2024届邯郸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青铜残片【注】刘醒龙①“他们要来贴封条了。

”听此一说,马跃之赶紧掏出手机,将收藏室陈列柜中的器物都一一拍下来。

马跃之正在分秒必争,梅玉帛和两个穿着深色西装的男人走了进来。

梅玉帛和颜悦色地请马跃之将想拍的照片拍完,还特地告诉一起来的两个男人,马跃之是楚学院顶级的考古专家,等马先生拍完照了,他们再开始工作。

时间不长,马跃之拍照完毕。

女人这才让手下的人学着马跃之的模样,将屋子里的各种器物一一拍照。

别人都在忙,梅玉帛也没有闲着,发现有自己感兴趣的器物就会亲自细细看过,然后精心摆好位置,让别人拍照。

一般情况下,梅玉帛兴趣很浓时也一声不吭。

只有一次例外,梅玉帛拿起一块青铜残片,放到眼前。

“了不得!”梅玉帛不由自主地叫出声来。

声音极轻,像是不想让别人听见。

马跃之心里一震,如同苦思冥想之际,听到一只湖鸥飞来窗台后的一声鸣叫;又像那种醍醐灌顶的通透感,②由头顶穿过心脏直达涌泉。

那块青铜残片,马跃之也注意过,上面有一个很像现代人写的“豕”字去掉上面一横的残缺图形。

当然,两周时期的“豕”字不是这样写的。

两周时期的青铜残片上,这种残缺不全的图形时有发现,说是某种符号的局部或某个文字的局部,都是有可能的。

面对青铜残片,梅玉帛一声“了不得”将马跃之的记忆残片激活了,不得不用手抚摸一下额头,才使自己的心潮平静下来。

梅玉帛与同事退出收藏室,将那扇门锁好,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封条,上下交叉地贴在上面。

几天后,马跃之给梅玉帛打电话。

他直截了当地说,自己想研究一下存放在水务局收藏室的那些出土器物。

梅玉帛同样直截了当地回答,对于马先生这样的学术权威,纪委工作的有关规定也是可以变通的。

梅玉帛要他到楚学院门口等着,十分钟后有车来接,送他去水务局。

到了水务局,梅玉帛亲手将那扇小门上的封条撕下来,开了锁,放马跃之进屋,让他放开手脚进行研究。

2024年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2024年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2024年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马克思说过,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

而人的本质是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与这种社会性相适应,人类的经济活动具有历史性和群体性。

一方面,人类追求富裕的活动总是在继承前人已有文明成果的前提下进行。

我国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理念,有“损有余以补不足”的箴言。

另一方面,人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总需要凭借一定的中介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然而,无论是处理古与今,还是人文与自然,或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中介,从本质上说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课题,前人没有实现过,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没有达到过。

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这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理解:一是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与立足点,通过调整社会收入分配关系、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协调发展,为社会的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公平合理的生存环境和条件。

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高度综合协调的发展状态,其中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为核心基础,以民主政治与生态环境为必要保障。

三是共同富裕高度契合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核心理念是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共同富裕的内涵由显形层、保障层与核心层三个层次构成:显形层是不但做大“蛋糕”。

还要分好“蛋糕”,扎实推进,逐步实现;保障层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五位体的高度协调发展;核心层是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这三个层次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充分体现着我国共同富裕内涵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完整性,体现了文化的本质属性。

(摘编自顾伯冲《共同富裕的文化基因及当代实践》)材料二: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

少数人富裕而多数人贫穷的社会是两极分化的社会,两极分化的社会是不公平不正义的社会。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三调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三调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三调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不但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种“爱”的观念——不分差序的兼爱,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

在西洋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

而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

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里,但是“忠”字的意义,在《论语》中并不如此。

我在上面所引“为人谋而不忠乎”一句中的“忠”,是“忠恕”的注解,是“对人之诚”。

“主忠信”的“忠”,可以和“衷”字相通,是“由衷”之意。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这个“忠”字虽则近于“忠于职务”的“忠”字,但是并不包含对于团体的“矢忠”。

其实,在《论语》中,“忠”字甚至并不是君臣关系间的道德要素。

君臣之间以“义”相结合。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所以“忠臣”的观念可以说是后起的,而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私之间的关系。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

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

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

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

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团体格局的社会里,在同一团体的人是“兼善”的,就是“相同”的。

河北省新时代NT教育2024-2025学年高三入学摸底测试 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新时代NT教育2024-2025学年高三入学摸底测试 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9月入学摸底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邢台市2017-2018学年高三(上)第三次月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国情怀已经积淀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在品格。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练地概括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在中国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知识分子素来强调“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和“以身许国”的救世情怀,自觉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

家国情怀是滋养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必然素质。

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就在于通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回应所处时代最宏大最重要的问题,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我价值。

这就需要深厚的家国情怀为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

人类历史的实践也证明,那些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璀璨印记和光辉形象的知识分子,无不胸怀国家、兼济天下、心系苍生,甚至是为了家国理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我们矗立起了一座座广为传颂的精神丰碑。

因此,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深邃渊博的学识素养、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更加需要将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

家国情怀是现代知识分子职业精神的内在要求。

在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具有新的内涵。

毋庸置疑,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精神追求的差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其他职业群体一样,知识分子是现代职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逐渐内化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时代课题的转换也为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注入了新的价值元素。

知识分子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知识分子不应单纯追求个人利益,不应置社会影响于不顾,而应该将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结合。

家国情怀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丰厚精神养分。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知识分子发挥建设性作用。

钱学森、邓稼先,这些优秀知识分子的先进事迹已经表明,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需要知识分子发扬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时代精神。

支撑起这种精神气质的强大动力在于坚定不移的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使得知识分子始终与国家需要和人民利益相向而行。

家国情怀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构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涵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精神财富。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知识分分子有责任拒绝精致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有义务为科技创新、理论创造、学术繁荣贡献力量,不辜负伟大时代赋予知识分子的光荣使命。

(选自《家国情怀是知识分子的高贵品质》,有删减)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知识分子强调儒家文化的“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和“以身许国”的救世情怀及彰显内在品格的家国情怀。

B.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追求,自觉地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

C. 深厚的家国情怀是知识分子实现社会价值的精神动力,将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便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D. 知识分子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求知识分子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不应追求个人利益。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其中第二段主要论述了家国情怀与知识分子实现社会价值的密切关系。

B. 文章分四层论述了拥有家国情怀对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每层的第一句话都是全段的中心句。

C. 文章最后一段从是什么,怎么样等方面论证了家国情怀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丰厚精神养分的观点。

D. 文章观点鲜明,论证有力,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璀璨印记和光辉形象的知识分子,都是胸怀国家、兼济天下、心系苍生,拥有深厚家国情怀的人。

B. 社会的发展赋予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以新的内涵,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将逐渐取代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C. 知识分子对于国家治理十分重要,具备坚定不移的家国情怀更是知识分子始终与国家需要和人民利益相向而行的保障。

D. 现代社会,知识分子应认识家国情怀的新内涵,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不辜负伟大时代赋予他们的光荣使命。

【答案】1. B 2. D 3. B【解析】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项“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说法有误,文中没有正反对比论证。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将逐渐取代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错误,原文“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逐渐内化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内化而不是取代。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缨花开的时候郁达夫约莫到了夜半,觉得怎么也睡不着觉,于是起来之后,就顺便走上了向南开着的窗口。

把窗帷牵了一牵,低身钻了进去,上半身就像是三明治里的火腿,被夹在玻璃与窗帷的中间。

这儿是法国天主教会所办的慈善医院的特等病房楼,今天早晨进院来的时候,那个粗暴的法国青年医生,糊糊涂涂地谛听了一遍之后,一直到晚上,还没有回话。

傍晚的时候,那位戴白帽子的牧母来了一次。

问她这究竟是什么病,她也只微笑摇着头,说要问过主任医生,才能知道。

心里头这样在恨着急着,我以前额部抵住了凉阴阴的玻璃窗面,双眼尽向窗外花园内的朦胧月色和暗淡花阴,作无心的观赏。

立了几分钟,怨了几分钟,在心里学着罗兰夫人的那句名句,叫着哭着:“慈善呀慈善!在你这令名之下,真不知害死了多少无为的牺牲者,养肥了多少卑劣的圣贤人!”进院后第二天的午前十点多钟,那位含着神秘的微笑的牧母又静静儿同游水似的来到了我的床边。

“医生说你害的是黄疸病,应该食淡才行。

”柔和地这样的说着,她又伸出手来为我诊脉。

她以一只手捏住了我的臂,擎起另外一只手,在看她自己臂上的表。

我一言不发,只是张大了眼在打量她的全身上下的奇异的线和色。

“你的脉并不快,大约养几天,就马上会好的。

”她的富有着抑扬风韵的话,却是纯粹的北京音。

“是会好的么?不会死的么?”“啐,您说哪儿的话?”似乎是嫌我说得太粗暴了,嫣然地一笑,她就立刻静肃敏捷地转了身,走出了房。

而那个“啐,您说哪儿的话?”的余音,却同大钟鸣后,不肯立时静息般的尽在我的脑里耳哄哄地跑着绕圈儿的马。

起初她来的时候,只不过是含着微笑,量量热度,诊诊我的脉,和说几句不得不说的话而已。

但后来有一天在我的枕头底下被她搜出了一册Baudelaire(人名)的小册子后,她和我说的话也多了起来,在我床边逗留的时间也一次一次的长起来了。

她说她的哥哥曾经去罗马朝见过教皇,她说她的信心坚定是在十五年前的十四岁的时候。

而她最对我表示同情的一点,似乎是因为我的老家远在北京,“一个人单身病倒了,在这举目无亲的上海,哪能够不感到异样的孤凄与寂寞呢?”尤其觉得巧合的是,两人在谈话的中间,竟发现了两人的老家,都偏处在西城,相去不到二三百步路远,在两家的院子里,是都可以听得见北堂的晨钟暮鼓的。

又经过了一星期的光景,天气更加热起来了。

园里的各种花木,都已经开落得干干净净,只有墙角上的一丛灌木,大约是蔷薇吧,还剩着几朵红白的残花,在那里装点着景色。

距盛夏想也已不远,而我也在打算退出这医药费昂贵的慈善医院,转回到北京去过夏去。

可是心里虽在这么的打算,但一则究竟病还没有痊愈,而二则对于这周围的花木,对于这半月余的生活情趣,也觉得有点依依难舍,所以一天一天的捱捱,又过了几天无聊的病囚日子。

有一天午后,正当前两天的大雨之余,天气爽朗晴和得特别可爱,我在病室里踱来踱去,心里头感觉异样的焦闷。

大约在铁笼子里徘徊着的新被擒获的狮子,或可以想象得出我此时的心境来,因为那一天从早晨起,一直到将近晚祷的时候,一整日中,牧母还不曾来过。

直到送晚餐来的时候,菲列浦才从他的那件白衣袋里,摸出了一封信来,这不消说是牧母托他转交的信。

信里说,她今天上中央会堂去避静去了,休息些时,她将要离开上海,被调到香港的病院中去服务。

若来面别,难免不动伤感,所以相见不如不见。

末后再三叮嘱着,叫我好好的保养,静想想经传上圣人的生活。

若我能因这次的染病,而归依上帝,浴圣母的慈恩,那她的喜悦就没有比此更大的了。

我在窗前又呆立了一会,旋转身就披上了一件新制的法兰绒的长衫,拿起了手杖,慢慢地,慢慢地,走下了楼梯,走出了楼门,走上了那条我们两人日日在晚祷时候走熟了的葡萄甬道。

忽而来了一阵微风,我偶然间却闻着了一种极清幽,极淡漠的似花又似叶的朦胧的香气。

向右肩瞟了一眼,在我自己的衣服上,却又看出了一排非常纤匀的对称树叶的叶影,和几朵花蕊细长花瓣稀薄的花影来。

“啊啊!马缨花开了!”毫不自觉地从嘴里轻轻念出了这一句独语之后,我就从长椅子上站起了身来,走回了病舍。

一九三二年六月(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在法国天主教会所办的慈善医院养病以及与牧母交往的经历。

B. 牧母离开慈善医院的时候没有前来告别,而是托菲列浦带来了一封道别信,这是为了避免面别时的伤感。

C. 本文写牧母与“我”都是北京人,两家相去不远,都可以在院子里听到北堂的晨钟暮鼓,表达了浓郁的乡愁。

D. 本文写“我”想离开上海回北京,却又留恋“这周围的花木”和“这半月余的生活情趣”,实则表达了对牧母的不舍。

5. 文中多次写牧母的“微笑”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6. 结合文本,谈谈为什么以“啊啊!马缨花开了!”为结尾。

【答案】4. C 5. ①文章多处写到牧母的“微笑”,刻画了牧母善良、温和、圣洁、富有同情心的形象特点。

②“微笑”的牧母与病痛中的“我”形成了鲜明对比,反衬出“我”的苦闷、阴郁的心情和精神状态。

③牧母的“微笑”改变了“我”对生活的看法,使我树立了生活的信念。

6. ①艺术结构上,照应了文章的标题,增强了文章表达主题的力度。

②情感上,委婉地表达了“我”对牧母的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

③主题上,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以马缨花的盛开象征着牧母美好的品格给病人带来了美好的希望。

【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项,“表达了浓郁的乡愁”错,此处的叙述是为了刻画牧母对“我”的同情和关心5. 试题分析:作答这类题目时,要先从文本中找出有关写牧母的“微笑”的地方,然后根据上下语境分析“微笑”的用意。

“微笑”分别出现在文本的第2、5、11、12节,牧母的“微笑”,是带有善良、温和、圣洁、富有同情心的,为病痛中的“我”扫除了苦闷、阴郁的心情,改变了“我”对生活的看法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