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历史和文化(光明讲坛)
地名、历史和文化解读
地名、历史和文化作者:陈鹏葛剑雄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政府参事,全国政协常委。
故宫“地名”以外的地名地名不仅是一个名称所代表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还存在地名本身以外很多方面的内容。
我们现在讲地名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它们的时间意义和概念,因为从空间范围讲一个地名,无论点还是面,是通过地理坐标,用具体界限划定的。
但是任何一个空间范围其实都与一定的时间范围相联系,这个时间范围有的长有的短,在这个时间范围里面又与很多地名以外的事物和因素相联系,所以地名除它们的本意之外,还有其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民族的等各方面的意义。
早期的地名实际上反映了族群分布,尽管我们对它们的具体内容还不了解。
如商朝人,几乎将所有做过都城的地方都称为“亳”,早期迁移到的地方也命名为“亳”。
又如,山东好几个地方地名都带“不”(音夫),其实这也是反映某一个族群的流动或者分布的特点。
再如“姑”字,江南有好几个地名有这个字,最著名的是苏州,被称为姑苏。
对“姑”字以前有几种望文生义的解释,但我的老师谭其骧先生认为“姑”没有具体意义,只是越人的发语字。
但这类地名的存在反映了某支越人的分布。
再如敦煌,从汉朝开始就有人根据汉语解释“敦煌”二字的含义,后来日本学者指出敦煌不是来源于汉语,而是来自土著民族的语文,汉字是采用音译,所以不能按字面解释。
不仅敦煌,我国西北地区还有很多地名,当汉朝人记录下来时已经无法考证它们的含义,但都反映了古代西域一些族群的分布,以及族群的影响,但在这些方面我们目前研究很不够,将来或许能通过这些地名破译民族成分的密码。
早期的地名后来成为国名,成为朝代的名称,其实开始往往是指具体的地方,例如秦、汉、魏、晋、宋等。
以“汉”为例,来源于汉水,因为有了汉水,才有了汉中等地名。
刘邦的封地在汉中,成为汉王,以后他建立的朝代就是汉朝。
因为汉朝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的影响,基本上奠定统一中国的疆域,所以这个民族主体被称为汉族。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地名》课外拓展阅读专题课件精品优质比赛公开课课件
1、本题主要考察我们对字的意思的理解。
参考答案:(1)(2)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入括号。 (1)全世界一致认为。( ) (2)东西很多很好,眼睛来不及看,一时看不过来。( )
2、本题主要考察我们对词语意思的把握。
参考答案:(1)公认 (2)目不暇接
3、照样子写句子 。 例:刘洋天天早晨坚持跑步,所以她的身体很健康。 刘洋的身体很健康,是因为她天天早晨坚持跑步。 A.内洞一团漆黑,所以我们什么都看不见。 B.街道主任对居民很关心,所以受到大家的尊敬。
导读: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作者语言的流畅,比如: “可在远古时期,这里却是一片汪洋大海。 后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变成了沙滩,最后成了 一块新生陆地。”“吴淞江,即今苏州河, 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称上海浦,一条称下 海浦。”等等,读者阅读的时候感觉是一气 呵成。
阅读实训: 1、给划线的字选择恰当的意思,在上面画过分地爱好。
地
名
课外拓展阅读专题课件
上海地名的来历
上海是我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 可在远古时期,这里却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变 成了沙滩,最后成了一块新生陆地。 春秋时期,吴王曾在此建了一个馆舍,取名“华亭”。战国时, 这里是楚国贵族黄歇的封地。三国时,东吴孙权在这里建起了水 师基地,那时这里还是一个无名的小村落。到了唐朝,当时的吴 郡(今苏州)太守赵居贞上奏,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和海盐北境设 臵华亭县(即今上海松江区)。那个无名小村落也有了华亭海的名称。 这应是上海最早的名称。到了宋朝,这里的经济得到发展,成了 国内外贸易的集散地。南宋咸淳元年即公元 1265 年,开始在这里 建镇。(追溯的历史很悠久。) 那时,吴淞江,即今苏州河,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称上海浦, 一条称下海浦。建镇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镇名为上海镇。 这就是上海地名的来历。元朝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即 1292 年,设 上海县。1927年改为上海特别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 为中央直辖市。(点出了现在的名称确定。)
中国史中的地名变迁
汜》:“江有汜,之子归。”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地名
人文地名的产生与人类文明进程是密切联
系的。 郡县制度的产生,是人文地名诞生的划时 代事件。 出现的地名中即有郡、县,之后又有府、 郡省、京师等行政地名。 《汉书· 地理志》是我国地名学史上第一部 具有地名学研究内容的著作,它对60处地 名渊源的解释成为后世地名学的典范。
(2)影响地名变化的几种因素
地名具有稳定性,也具有变动性的特点。
影响因素有 A、改朝换代。如王莽篡汉后,即对全国所 有县名进行改动。 B、行政区划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地名的改变。 如乡升县、厅改州等。新疆 C、经济变化。如旧时桂林的盐街,今时的 文化步行街。
D、社会心理变化。一些较俗的地名,随着
例:京师的解释
《公羊传》桓公九年(前703年):“京 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 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 之。” 意思是说,被周天子选为都城的地方必须 以“众多”、“弘大”之类的词语来形容 才行,也表示首都规模的恢廓广大和人口 众多,所以才叫“京师”。这就开了地名 渊源解释的先河。
6.冈,指小山。《小雅· 正月》:“谓山盖卑,戈同为 陵”。 7.丘,指隆起的地形。《陈风· 宛丘》:“子之汤兮, 宛丘之上”;
(2)表水的地名
1.浒或干.指河边。《王风· 葛藟》:“绵绵葛 藟,在河之浒”;《大雅· 江汉》:“江汉之浒”; 《魏风· 伐檀》:“坎坎优檀兮,寘之河之干兮。” 2.洲.《丙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 洲,”朱熹注:“河,北方河水之通名;洲,水 中可居之地也。”
地名史讲座
被忽略的身边文化
地名文化讨论发言稿范文
地名文化讨论发言稿范文尊敬的主持人,各位嘉宾,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讨论地名文化。
地名是一国、一地区的重要符号和象征,承载着历史、文化和人民群众的智慧,是一个地方的名片。
在我们现代社会中,地名文化对于增强地区的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地名文化是一个地方的历史见证。
通过观察地名我们可以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沿革。
例如,一些地名中可能包含有关于该地的起源、发展、战争等历史背景的信息。
通过了解地名中的来源和含义,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个地方的过去和发展过程。
其次,地名文化是一种地方的文化表达。
地名通常是反映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重要标志。
例如,一些地区的地名可能与当地的风俗习惯、信仰体系、自然环境等密切相关。
这些地名进而成为了地方文化的象征和代表,彰显着当地的独特魅力和个性。
再次,地名文化是地方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名是一个地方的名片,它代表了一个地方的独特性和个性特征。
当人们听到一个地名时,他们往往会和这个地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地名成为了居民们对于家乡、故乡的认同感的象征,增强了地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最后,地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十分重要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的地名可能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因此,对于重要地名的保护和传承显得更加迫切。
通过开展地名文化的研究和推广,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总结起来,地名文化是一个地方的重要符号和象征,承载着历史、文化和人民群众的智慧。
它对于地区的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地名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以此来传承和弘扬地方的历史与文化。
谢谢大家!(发言完毕)。
地名文化发言稿
地名文化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地名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地名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
通过研究地名,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地方的特点、人文风貌以及发展历程,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家乡的认同和文化自信。
首先,地名文化是一个地区的标志和象征。
地名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地理标志和象征,传递着地区的文化、历史和特色。
比如,北京的“故宫”,这个名字就代表着北京作为中国古代皇帝的居住地,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知名度。
再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代表着法国的工业精神、工程技术和现代化程度,成为法国的象征之一。
地名文化正是通过这样的代表性地标,让人们对地区有更深刻的印象,并增强对地域文化的认知。
其次,地名文化体现了特定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地名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可以从地名中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统。
比如,江苏苏州的名字中包含了“苏”字,这个字源于古代中国的苏文化,反映了苏州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名城的地位和影响力。
再如,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这个名字来自于古罗马时代的一个城市Barcino,它的地名体现了古老的罗马文明和西班牙的历史底蕴。
通过研究地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个地方的发展轨迹和文化传承。
此外,地名文化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地名和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尤其在城市化进程中,新的地标和地名取而代之,往往抹去了原有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因此,我们要重视地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对地名的研究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地名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地名文化的管理和规范,保护传统地名不受污染和侵蚀,同时注重培育新的地名,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在推广地名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创新和交流。
地名文化的推广不应该只是死板地传统宣讲,而应该注重与时俱进,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
让地名文化活起来
让地名文化活起来作者:王胜三来源:《人民论坛》2017年第14期【摘要】地名作为社会基础地理信息,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管理效益更加凸显,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对地名工作特别是地名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国家战略智慧城市地名文化【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作为以地名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民政部地名研究所近年来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
一方面,注重地名普查、地名文化和地名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另一方面,突出地名研究与国家战略的深度融合,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智慧城市、城镇化以及国家重大纪念活动相关的地名研究和应用,取得了初步成效。
以“一带一路”为牵引,把地名研究考证向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要打造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实现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人心相通等“五通”格局,必须优先铺设一条坚实而顺畅的地名之路。
为此,我们积极实践,深入探索,将“一带一路”与“地名文化”两个关键词融汇交织,为宣传和普及“一带一路”地名文化打开一扇崭新的窗口。
一是考证“一带一路”历史地名。
组织专家学者,挖掘丝绸之路上古国名、古城邦名的来历、演变,追溯中西文化、经济交流的历史,探索古丝绸之路沿线古地名的演化足迹。
二是考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名。
以国家名称这一重要地名为切入点,从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地理等多方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包括太平洋岛国在内的80个国家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介绍。
三是考证“一带一路”重要城市名。
依托国际大通道,陆路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重点介绍54个著名城市名的由来及其演变过程,从区位、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和旅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展现。
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研发和推广地名标志智能导向系统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更加便捷的地名标志导向系统是重要内容。
地名标志遍布城市的中心街巷和角角落落,是城市管理的“细胞”和“末端”,只有让“末端”动起来,让“细胞”活起来,城市肌体才能充满活力。
中国地名大会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名大会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地名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地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最早的地名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
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地名的数量逐渐增多,地名的形成也日趋多样化。
在古代,地名的命名往往和地形、地貌、自然景观、历史事件、人物名字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地名的演变过程中,地名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元化的地名文化。
二、中国地名的分类中国地名可以按照地貌、历史、人文等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分类。
按照地貌分类,地名可以分为山、水、地等不同类别。
按照历史分类,地名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等不同类别。
按照人文分类,地名可以分为人名、地名、天文名等不同类别。
这些不同分类方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和研究中国地名的特点和规律。
三、地名与地域文化地名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地方特色和地域文化。
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更是一个载体,承载着地方的历史、民风、风土人情等信息。
通过研究地名,可以深入了解和挖掘地方的文化内涵,加深对地域文化的认识。
同时,地名也是地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通过地名的传承和传播,可以将地域文化传承给后人。
四、地名与地理信息地名是地理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元素。
地名可以标识地理位置,反映地理空间信息,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
通过研究地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理信息,更准确地指导地图绘制和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同时,地名的研究也对地理信息的采集、整理和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支持。
五、地名与语言文字地名是语言文字的重要应用和体现,是语言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名的命名往往和语言文字有着密切的关系,地名往往是某个语言文字表达地理概念的具体表现。
通过研究地名,可以深入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和规律,进一步推动语言文字学的发展和应用。
同时,地名的研究也对语言文字的传承、保护和推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支持。
以上是中国地名大会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地名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加深对地域文化的认识,推动地理信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语言文字学的发展和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美衡阳——衡阳历史文化纵论
大美衡阳——衡阳历史文化纵论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很高兴的能在这和大家交流一下, 在今天,我们到工学院共同学习一下。
我是78级师院里面培养出来的,那时候叫衡阳师专,后来,参加工作以后,在你们学校组建初期,我这时在市政府分管教育工作,所以,参与了我们工学院的组建工作。
当时,我还是个衡阳的工学院组建的协调小组的副组长,组长是林业厅的。
我当时是联系这一块的,今天看到我们这个校园啊!非常高兴,刚刚也看到我们这个校史展览馆,感到一个学校啊,走到这一步,非常不容易,这凝聚了我们学校师生辛勤的汗水,我欣喜,这个对学校这么快的发展应该说感到高兴。
今天,我们到这里来学习,实际上我也是没什么可以讲的。
就是近几年来,我还是想对衡阳的文化和大家探讨一下,衡阳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文化的宝城,应该说到现在建城是2214年。
去年我们是建市70周年时候,就在这个体育馆举行了大型文艺演出,就是激情广场,也是衡阳建城2214年,所以我也为这座城市感到骄傲自豪,因为除了生于市,长于市,此外我们这么多年来也见证了衡阳市的发展和变化,也参与了这个建设,包括我们工学院。
今天,我要向大家讲解4个部分。
应该说是,向大家汇报一下,为什么我今天讲的名字叫“大美衡阳”,实际上,原来我想的名字叫做“历史壮哉,雁城衡阳”,就是做衡阳历史文化的一个探讨。
这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讲衡阳在历史文化重要突出位置,也就是悠远的衡阳历史文化资源,历史一次次的选在这,绝对不是偶然的。
人类的记忆常常是文化的记忆,人类的历史也是靠文化的涵养、衔接、承接和根存的。
从远古走来,大家想一想啊,神农治内,大禹治水,舜帝南巡,也就是说,在远古的土地上我们祖先就在衡阳这个土地上就留下了浑厚的足迹,以后包括蔡伦造纸、船山遗著、朱张会讲等。
在岳麓书院有个开讲,而且在南岳吟诗畅国、实事求是。
叫朱张会讲,包括留柳惜别,我们现在建了个湘水明珠这个文化长廊。
这个文化长廊是做什么的,就是以刘柳惜别为依托,为历史的一个切入点,这样的历史典故,刘-刘禹锡、柳-柳宗元,也就是以大司马唐朝皇朝的著称,在我们这个皇族里,衡阳也曾经是一个短暂的建都的城市。
从地名看文化 从文化看中国 《中国地名大会》引发共鸣
特别关注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中国地名大会》引发共鸣◎策划/民政部区划地名司未刊编辑部◎执行/樊文石玉夷陵、琅琊、姑苏……这些小说里的风水宝地,就位于中华热土;醉翁亭、岳阳楼、滕王阁、黄鹤 楼……这些出现在文人墨客诗词中的亭台楼阁,只闻其名便令人神往;左权县、尚志县、张自忠路……这些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地方,承载了多少厚重的红色记忆。
2019年11月1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民 政部联合摄制的首档大型地名文化节目《中国地名大会》在央视首播。
节目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突出 的知识性、趣味性、竞技性和参与性,迅速吸引了万千观众的目光,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的文化共鸣 和情感共振。
地名,是浓缩的历史。
众多地名像一张张名片,反映的是历史的回忆、文化的沉淀。
《中国地名 大会》以地名文化的时空横纵关联、交相辉映,述说历史的深刻烙印,再现地名背后的生活、情感和信 仰,让我们在回望历史、赓续传统、思索当下、展望未来中自然升腾起对民族历史的认同感、自豪感。
地名,是一种文化印记。
在传承千年的文化传统中,地名作为最特别的观察窗口,饱含着故乡情 怀,记录着文明历程。
《中国地名大会》以地名知识为载体,聚焦地名背后蕴含的寻根文化、孝亲理 向往、奋斗精神,引导大众在“知来路”中“明去路”,唤起根植于人们心中的家乡情结与热 土情怀,进一步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
作为一档旨在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的文化类节目,《中国地名大会》高度契合了党的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制度建设”等论述,践行了中共中央、国务 院近日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要求,以地名文化建设为载体,用地名文化充实民政 文化内涵,用多样元化的传播形式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对于传播地名知识、宣传民 政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巩固文化自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具有深远的影 响。
从地名文化感受伟大中国
从地名文化感受伟大中国作者:贾合祥来源:《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2020年第08期浩瀚中国,江山多娇。
数不尽的地名,承载着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化历史,讲述着一个个动听的中国故事。
这档大型国家地名文化节目《中国地名大会》,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后,由央视推出的又一档“大会”系列文化综艺,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节目带来了一股新的文化潮流。
聚焦“故土”,以地名知识为载体,全方位探寻地名背后的人文底蕴,《中国地名大会》不仅地名背后的人文底蕴、家乡情怀十分深厚,现场的地名知识竞赛更是精彩。
七十位“地名达人”龙争虎斗,特别最后“四大高手”的势均力敌拼手速,被主持人鲁健惊呼为“全是半句之王”,首期节目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和文化享受。
安仁、黄龙溪、大理、平遥、山海关、剑门关、元阳哈尼梯田、巴拉格宗、甘坑、大鹏所城……一个个地名,入耳更入心。
地名,书写着寸寸绿青;地名,描绘着壮阔领海;地名,印刻着华夏子孙的乡愁;地名,寄托着从未中断的中国梦。
《中国地名大会》不仅是一场中国地名知识的巅峰对决,更是一场地名文化的饕餮盛宴。
北京師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复旦大学教授、中央历史研究博物馆馆员葛剑雄,这些文化名家的助阵,现场论古道今,深入阐释地名文化,更唤醒了无数中国人的“乡土记忆”。
《中国地名大会》现场更让人惊喜和感动的是,节目邀请到了一名特别选手和两名特别出题人。
首先是特别选手,西安超强售票员李聪,她能在六十分钟内能默画出全国铁路线路图,秒速规划铁路路线,现场任由嘉宾出题,她都能随口说出国内从一地到另一地最快、最近的火车线路,并准确地说出火车车次,可谓是一盏为游客指引回家方向的“明灯”。
其次是“跑赢地震波”的四川王暾,他是一位由地名指引回家的游子,之前他在国外从事物理学研究工作,因为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回到祖国开始从事地震预警的工作。
中国的地名文化名词解释
中国的地名文化名词解释中华大地的地名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每个地名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历史事件、传说故事以及社会文化的认知和表达。
在本文中,将对中国的地名文化进行一些名词解释,带您领略中国地名的丰富多样。
城市名中国的城市名源远流长,其中不乏幽远而有意思的地名。
有些城市名字取自于当地的地理特征,比如北京的“北”和“京”分别指北方和京畿地区;上海的“上”则表示其地理位置在长江下游。
还有一些城市名取自于历史事件或文化传承,比如南京的“南”意味着它是中国南方的京城,西安的“西”代表其地理位置在中国西部,以及杭州的“杭”即江南杭门。
村庄名中国的村庄名也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故事。
有些村庄名字中蕴含着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景观的描绘,比如“青山村”、“碧水村”等。
而更多的村庄名则与历史人物、民间故事和传说相关,比如“杨府村”、“英雄村”等。
这些村庄名字通过语言的表达,将历史和传统与现实生活相连接,让人们将自己的生活融入其中。
山水名中国是一个山水之国,拥有许多著名的山脉和美丽的风景线。
这些山水之美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视觉的享受,也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心灵中。
山水名字通常以其地貌或特定特征命名,如黄山、华山等。
同时,山水名也承载着人们对山水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敬重。
河流名作为一个拥有众多河流的国家,中国的河流名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许多河流名字中蕴含着对河流起源、路径和特征的描述,比如黄河、长江、珠江等。
更有些河流名代表着历史事件和传说,如母亲河、神农水等。
这些河流名字经过岁月的沉淀,已经成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名胜古迹名中国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其名字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名胜古迹名字通常以其地理特征、建筑风格或历史事件为基础,如故宫、长城、丽江古镇等。
这些名字不仅代表着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也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智慧。
总结中国的地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面镜子。
中华地名演讲稿
中华地名演讲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中华地名”。
地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民族特征,承传承展示着民族的智慧和积淀。
在中华大地上,分布着无数富有文化内涵的地名,每一个地名都有着其独特的故事和价值。
首先,中华地名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在中华大地上,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大多体现在地名中。
例如,北京的皇城、长城和故宫,上海的外滩、南京路和城隍庙,都是代表了中华文明的地名。
这些地名见证了我国悠久的历史,也带给了我们对历史的思考和传承。
其次,中华地名反映了地方的独特特色。
中国地域广阔,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些特色也体现在地名中。
例如,广东的“珠江”代表了该地区丰富的珠宝资源,山东的“泰山”象征了该地区宏伟的山脉。
每个地名都是对地方特色的一种诠释,也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传承。
再次,中华地名反映了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人民勤劳智慧,擅长创造,这种智慧也体现在地名中。
例如,陕西的“华山”以其雄险的地势和独特的美景吸引了无数游客;福建的“鼓浪屿”以其独特的西洋建筑风格让人流连忘返。
这些地名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地名丰富多彩,承载着我们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通过了解和研究地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我们要珍惜和传承中华地名的文化价值,用心去理解每个地名背后的故事,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
最后,我想以一句话结束我的演讲:“地名如诗,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的智慧。
”谢谢大家!此演讲稿仅供参考,可以适当增删内容。
地名演讲稿
地名演讲稿各位来宾,早上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地名的话题。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内涵,是一个地区的精神符号和文化标志。
每一个地名都有着独特的故事和价值,它们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识,更是一个地方的记忆和传承。
首先,地名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
比如,我们熟悉的长江,它的名字源自于古代对江河的称呼,长江流域是我国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
而像黄山、泰山这样的地名,则是因为它们所在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而得名,黄山因为日出时云雾缭绕而得名,泰山因为其雄伟壮丽而得名。
这些地名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述,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其次,地名承载着一个地区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特色。
比如,北京这个地名,它源自于元朝时期的称呼,是我国的首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政治意义。
而像西湖、九寨沟这样的地名,则是因为它们所在地区的独特文化和民俗风情而得名,西湖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九寨沟是世界自然遗产,这些地名成为了这些地区的代名词,传承着当地的文化精神。
最后,地名是一个地区的精神符号和文化标志。
它们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名字,更是一个地区的象征和标识。
比如,纽约这个地名,它是美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它的名字代表着自由、多元、包容的精神。
而像巴黎、伦敦这样的地名,则是因为它们所在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地位而得名,巴黎是浪漫之都,伦敦是大英帝国的中心,这些地名成为了这些城市的代名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内涵。
总之,地名是一个地区的精神符号和文化标志,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内涵,是一个地方的记忆和传承。
我们应该珍视地名,传承和弘扬地名背后的文化精神,让地名成为一个地区的骄傲和标识。
谢谢大家!。
地名故事专家讲座的作用和意义
地名故事专家讲座的作用和意义1. 引言1.1 地名故事专家讲座的重要性地名故事专家讲座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地名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地名不仅是一个地区的标识,更是承载着丰富历史和文化的象征。
通过地名故事专家讲座,人们可以了解到每个地名的来历、含义以及背后的传说故事,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一个地区的文化底蕴。
地名故事专家讲座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地名故事的价值,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
地名故事专家讲座还可以促进地名文化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地名的故事,从而推动地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地名故事专家讲座还可以激发人们对地名的兴趣,让他们更加关注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地名。
最终,地名故事专家讲座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让他们在闲暇时有更多的文化活动可参与,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
【2000字】1.2 目的和意义地名故事专家讲座的目的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名故事专家讲座有助于增进人们对地名文化的了解。
通过专家的讲解和解读,人们能够深入了解每个地名背后的故事和含义,从而更加珍惜和尊重地名文化。
地名故事专家讲座有助于传承地名故事的价值。
讲座不仅能够将传统地名故事传承下来,同时也能够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地名故事专家讲座还可以促进地名文化的传播。
通过讲座的形式,地名故事可以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传播,从而使地名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蓬勃发展。
地名故事专家讲座还能够激发人们对地名的兴趣。
通过深入探讨地名的来历和背后的故事,人们能够对地名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愿意去探索和了解更多有关地名的知识。
地名故事专家讲座还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通过参与讲座,人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增加见识,提升修养,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和充实。
地名故事专家讲座的目的和意义,正是如此丰富多彩且不可估量。
2. 正文2.1 增进对地名文化的了解地名故事专家讲座能够增进对地名文化的了解,通过深入探讨不同地名背后的故事和意义,人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到地名的来源、历史和文化内涵。
谭汝为:保护地名遗产,传承历史文脉
谭汝为:保护地名遗产,传承历史文脉保护地名遗产,传承历史文脉——《天津地名故事·序言》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现代地名学开拓者之一谭其骧先生说:“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辉煌;记录了战争、疾病、浩劫与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地名是人们识别不同地域的符号,是人们社会交往的工具,也是社会发展留存的痕迹。
在时空浩渺的历史沧桑中,为数众多的古遗存湮没了,但只要留下地名,后人就能凭借这个地理座标去探源历史,寻踪觅迹。
从表象上看,地名似乎属于地理学和语言学的范畴,其实它的深层意义在于文化。
地名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
老地名具有文化认同性和延续性。
地名保存着人们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有的认识和思考方式,记录着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理念。
一个老地名,也许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
例如河北省邯郸市的回车巷和黄粱梦镇;前者是战国时期赵国将相廉颇和蔺相如交往的历史遗迹;后者则是古代故事——卢生赶考途中在邯郸小店“一枕梦黄梁”的地方。
再如陕西省凤翔县,得名于古老的传说故事: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笛,引来善吹簘的华山隐士簘史,知音相遇,终成眷属,后乘凤凰飞翔而去。
山西省介休市,因相传春秋时晋国介子推隐居并死于境内之绵山而得名。
山西省闻喜县,原名左邑县,因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汉武帝刘彻经此地,听到官军破南粤(今广东)的喜讯,遂改县名为闻喜。
地名故事离不开人物,例如在湖北省东南部处在长江南岸的蒲圻、嘉鱼、洪湖三个县,和三国故事有关的地名,现存一百多个,如:周郎湖、周郎山、黄盖湖、陆口(陆逊操练水兵处)、吴主庙、孙郎洲、孙郎浦、子敬岭(子敬是鲁肃的表字)、吕蒙咀、太史慈、孔明桥、关王庙、子龙滩(子龙是赵云的表字)、周仓咀、大乔坪、小乔坪等。
此外,跑马岭、布阵山、走马滩、教军岭、司鼓台、晒甲山等地名则与当年赤壁之战的故事有关。
展现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
展现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20年第08期事件概述2019年11月16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中国地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正式播出。
《中国地名大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民政部联合摄制。
自2019年11月16日在央视播出以来,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
它是一场集结了全国各地七十名选手共同参与的地名知识竞赛,以地名为载体,生动展现了中华大地的幅员辽阔、多样地理、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聚焦地名背后蕴含的寻根文化、孝亲理念、安宁向往、奋斗精神,激发了公众对脚下这片土地的集体共鸣。
节目以“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为主旨,多元呈现中华大地地名背后的历史。
节目播出的同时,还推出了“地名背后是家乡”短视频挑战赛等线上互动方式,以创新的节目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截至2019年11月27日,前两期节目全国电视观众累计超过6750.5万,节目微博话题内容阅读量达1.9亿。
作为首档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它高度切合了日前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要求,节目创新方法手段,用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的内容和形态,丰富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营造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
《中国地名大会》对于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地名文化而言,堪称是一次恰逢其时的通识教育课。
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近年来,由央视推出的“大会”系列文化综艺总能频频引起热议,激发人们的学习热情。
如今,“新成员”《中国地名大会》已亮相。
多维解读角度一:传播中华文化,创造美好生活《中国地名大会》是对中华亿万儿女所依赖、崇拜、热爱的中华大地的一次探寻。
盛世中国,文脉永传。
这档节目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各个角度全方位展现中华大地的万千风貌,引导人们发现地名背后深厚的人文底蕴、文化华彩和人生百态,唤起根植于人们心中的家乡情结与热土情怀。
中国地名命名的地理文化特征
中国地名命名的地理文化特征凌德祥【摘要】Names reflect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different regional geography and culture. The place name is the living fossil of social culture and the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Understanding more Chinese place names’ culture resources can better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evolution mode of Chinese place names, words constitution, form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to reveal the rich social culture code contained in the place-names.%地名的命名充分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地理历史和社会文化,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对中国地名文化资源充分认识和保护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文章研究了古今地名命名词语构成以及古今地名命名主要构成形式、特点和演变方式,揭示了古今地名中蕴含的丰富社会文化密码。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术语》【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5页(P47-51)【关键词】中国地名;构成形态;地理;文化【作者】凌德祥【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上海 20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N04;P281;C952一中国地名命名的词语构成特征古代汉语的词汇构成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词汇构成的单音节化,即词汇构成主要以一字词为主,多音节单纯词多为外来词。
加强地名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势在必行
加强地名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势在必行来源:民政部地名研究所作者:刘保全时间:2007-10-22 13:36为了响应联合国第5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关于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决议,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对我国地名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唤起全社会对地名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延续地名历史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会同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全国启动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现就有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简要阐述,以期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
一、地名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名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相互区别事物和联系而制定的称呼代号。
《说文解字》曰:“名,自命也。
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以口自名。
”就是说,人们在共同生活和交往中,如果白天还可以用手势、动作来交流思想的话,在夜间由于没有灯,就只能用声音来进行交流。
于是这个具有特征的事物代号——“名”应运而生了。
地名是众多事物名称的一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早期人类在共同生活和交往中,需要对有关地理实体进行区别和指称,尤其是一些被崇拜和禁忌以及重要生产生活的地方更需要有名称作标志。
于是,大家就为这些地理实体取个代号(指称),以便称呼和识别,这就是最初的地名。
在某种意义上地名的起源几乎和语言的形成是同步的。
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必须交流,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而地名则是用语言为地理实体所作的代号。
尽管在古代地名仅仅是简单的有声的一种用以区别个体地理实体的语言,但毕竟是地名的发端。
文字出现以前,人类只能用口头约定和传播地名,以后又可能用一种符号代替。
比如近几年考古中,人们发现的宁夏中卫大麦地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云南沧源岩画中,有的已是图示文字,是文字形成以前有着文字萌芽因素的重要形态之一。
宁夏中卫大麦地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中的太阳神,可以说是用图示文字表示的太阳的地名,云南沧源岩画中的原始村寨可以说是用图示文字表示的居民地地名。
其中,宁夏中卫大麦地的早期岩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晚期,距今二万至三万年左右,而大部分产生于公元前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高中地理图说天下 上海地名漫话素材
上海地名漫话“上海”的沿革与别称上海是我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
可在远古时期,这里却是一片汪洋大海。
后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变成了沙滩,最后成了一块新生陆地。
春秋时期,吴王曾在此建了一个馆舍,取名“华亭”。
战国时,这里是楚国贵族黄歇的封地。
三国时,东吴孙权在这里建起了水师基地,那时这里还是一个无名的小村落。
到了唐朝,当时的吴郡(今苏州)太守赵居贞上奏,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和海盐北境设置华亭县(即今上海松江区)。
那个无名小村落也有了华亭海的名称。
这应是上海最早的名称。
到了宋朝,这里的经济得到发展,成了国内外贸易的集散地。
南宋咸淳元年即公元1265年,开始在这里建镇。
那时,吴淞江,即今苏州河,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称上海浦,一条称下海浦。
建镇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镇名为上海镇。
这就是上海地名的来历。
元朝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即1292年,设上海县。
1927年改为上海特别市。
1949年**成立后改为**直辖市。
上海的简称“沪”和“申”也是有来历的。
先说“沪”。
“沪”原是一种捕鱼工具,是用竹子编成的。
当地人民将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来沉没,潮退露出。
鱼随潮而来,退潮时便被沪拦住。
古时称呈喇叭形向外扩张的水道为“渎”。
而当时上海所在淞江口处正是喇叭形的海湾。
所以,人们便将到处插有“沪”的、又被称作“渎”的淞江口一带称为“沪渎”,这一带正是上海所在地。
所以,“沪”也成了上海的代称。
说起上海“申”的简称,它与战国时期受封于这里的楚国贵族黄歇有关。
黄歇是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号春申君。
他与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名。
当时的黄浦江还是一条无名之河,河中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过高,常常泛滥。
黄歇带领百姓进行开浚,疏通了河道,筑起了堤坝,使这条河造福于百姓。
人们为了怀念他,不仅为他建了庙宇,还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简称申江。
后来,人们便以“申”代称上海。
所以,上海“申”之简称,是对黄歇造福上海百姓的纪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名、历史和文化演讲人:剑雄演讲地点:光明日报综合会议室演讲时间:2015年5月作者:本报记者鹏《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24日 11版)剑雄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市政府参事,全国政协常委。
“地名”以外的地名地名不仅是一个名称所代表的空间围和时间围,还存在地名本身以外很多方面的容。
我们现在讲地名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它们的时间意义和概念,因为从空间围讲一个地名,无论点还是面,是通过地理坐标,用具体界限划定的。
但是任何一个空间围其实都与一定的时间围相联系,这个时间围有的长有的短,在这个时间围里面又与很多地名以外的事物和因素相联系,所以地名除它们的本意之外,还有其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民族的等各方面的意义。
早期的地名实际上反映了族群分布,尽管我们对它们的具体容还不了解。
如商朝人,几乎将所有做过都城的地方都称为“亳”,早期迁移到的地方也命名为“亳”。
又如,好几个地方地名都带“不”(音夫),其实这也是反映某一个族群的流动或者分布的特点。
再如“姑”字,江南有好几个地名有这个字,最著名的是,被称为姑。
对“姑”字以前有几种望文生义的解释,但我的老师谭其骧先生认为“姑”没有具体意义,只是越人的发语字。
但这类地名的存在反映了某支越人的分布。
再如敦煌,从汉朝开始就有人根据汉语解释“敦煌”二字的含义,后来日本学者指出敦煌不是来源于汉语,而是来自土著民族的语文,汉字是采用音译,所以不能按字面解释。
不仅敦煌,我国西北地区还有很多地名,当汉朝人记录下来时已经无法考证它们的含义,但都反映了古代西域一些族群的分布,以及族群的影响,但在这些方面我们目前研究很不够,将来或许能通过这些地名破译民族成分的密码。
早期的地名后来成为国名,成为朝代的名称,其实开始往往是指具体的地方,例如、汉、、晋、宋等。
以“汉”为例,来源于汉水,因为有了汉水,才有了等地名。
邦的封地在,成为汉王,以后他建立的朝代就是汉朝。
因为汉朝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的影响,基本上奠定统一中国的疆域,所以这个民族主体被称为汉族。
这些地名经历具体的事件后发展成国名,因为开国皇帝或者统治者往往会把这些地方作为发祥地,以后成为朝代名称。
地名的迁移也反映人口迁移或民族的迁移。
比如汉高祖邦的祖籍是丰县(今丰县),他父亲长期生活在丰县。
邦做皇帝以后将父亲接到关中,尊他为太上皇。
但太上皇却闷闷不乐,表示住在关中不开心,因为听不到乡音,看不到邻里斗鸡遛狗,吃不到路上卖的饼。
于是邦下令将丰县居民全部迁至关中,为他们建一座新城,完全模仿复制丰县。
据说复制非常成功,移民将从家乡带来的鸡狗放在城里,都能找到原来的窝。
这座新城被命名为新丰,就这样,丰县的地名被搬到关中。
像这样的例子历史上不止一个,所以我们往往能看到早期地名从北方搬到南方,从中原移到边疆。
郊区有很多以州、县或者小地方命名的地名,是因为明朝初年有大批移民,整体迁到郊外,所以留下很多地名。
但是这样一种地名搬家也出现过败笔,我认为最大败笔是乾隆皇帝把西域改名为新疆,“新疆”原指在境一片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后来被设置为几个县,所以当地称之为新疆。
乾隆年间,天山南北路平定之后,西域被改称为新疆,以后建省时也用了这个名称。
这当然是乾隆皇帝为了宣扬他的赫赫武功。
尽管这不会改变新疆自古以来属于中国的历史事实,但还是授人以柄,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外国有人攻击我们,说中国到乾隆年间才占有新疆的,因为你们自己都承认新疆是你们新的疆土。
其实清朝学者已经发现漏洞,所以他们解释为“故土重新”,但这也可以解释为左宗棠从阿古柏叛乱中收复新疆。
这至少是改地名的败笔,如果沿用西域,与2000多年前一致,岂不更好!还有很多地名本身就记录了一段历史,最典型的,是今、两个县的名称:闻喜和获嘉。
闻喜本是西汉河东郡的曲沃县,汉武帝经过时获悉平定南越叛乱的喜讯,即改名闻喜。
当汉武帝行经河郡汲县新中乡时,又传来了发动叛乱的南越丞相吕嘉被俘获的消息,即下令在此新设一县,命名为获嘉。
类似地名还有很多,每个地名都记录了一段历史。
又如本来叫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为光宗皇帝,称为“双重喜庆”,于是升恭州为府,由此而得名。
所以有很多地名,如果仔细了解研究一下它的来历,往往就是对本地历史的重要记载,有的甚至是很重要的篇章。
同样,地名在对外关系上也有表现。
最典型的是解放时被称为镇南关的地方,为了表示与越南的友谊而改名睦南关,以后为了突出与越南“同志加兄弟”的亲密关系又改为友谊关。
20世纪80年代,我去友谊关考察,越南大炮把友谊关屋顶打穿的洞还在,那时候看到友谊关这几个字感到啼笑皆非。
但是最近去的时候,不仅友谊关楼已经修好,而且我已经能够站在新划定边界线上照相留念了,现在至少这个关的确是友好的。
地名在民族关系上也有表现:解放被称为绥远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改称为呼和浩特;比如乌鲁木齐原名是迪化。
有的不一定改,却反映了民族关系的历史事实。
清朝实行改土归流后,新设了一批府级政区,在命名上都看得出,比如,所辖县原来都是土司,新设府县被看成朝廷施的恩。
还有很多纪念性质地名,从最早将黄帝陵所在地称作为黄陵,到近代全国各地很多以“”命名,比如路、大道、公园,香山县改为县,现在叫市。
国民党政府为了表彰卫立煌,曾在县金家寨设立煌县。
抗战胜利后光复,各市都有马路改名为中正路,的爱多亚路也改名为中正东路。
台北有罗斯福路,新中国成立后东北的城市中有斯大林大街。
还有颂扬性的名称,并不太明显,实际上大家都明白,比如说中共一大会址的地方,原来是望志路,是用法国人的名字命名的,解放不久改名兴业路。
这些地名有些存在时间很短,有些持续至今,这就反映出不同时期政府与民众的意志和情感,也反映出被纪念者的影响程度。
有一些地名反映一个阶段或一段时间的观念和价值趋向。
比如民国年间玉祥主政时设博爱县、民权县,台北市有忠孝路、信义路、仁爱路等,各地有不少地名以自由、、和平、幸福、解放、复兴、建设等命名。
有的地名是地理环境的反映,这类地名在研究历史地理时很有意义。
有的是当初概念与今天不同,有的当初是对的,但现在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
这也是具有规律的,比如与划分是以黄河为界,但也可发现,省有一些地方跨到黄边,所以地名本身归类是一回事,但以后发生了变化,这变化恰恰为我们研究历史上地理环境变迁提供了根据。
还有一些地名体现了近代殖民的历史。
帝国主义侵入我国后,一些地名发生了变化,比如东北的一些地名,在俄国入侵之后被换成俄国地名,被英国占据后,很多英国地名就被搬到了。
比如的太子道,就是因为1922年英国王储爱德华到访以后,将一条街道改名的。
又如的戈登路(今江宁路),就是当时为了纪念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的英国人戈登。
霞飞路是用法国著名将领的名字命名的,解放后为纪念淮海战役改名淮海路。
总之,地名如果只是记录它所代表的空间围,那么它是纯粹的地名。
实际上,地名所包含的容非常丰富。
“中国”称谓的变迁和含义“中国”这两个字最早发现是在一件青铜器上,考古学家称之为“何尊”,它是1963年在省县被发现的。
尊上面有铭文,铭文上面出现两个字,就是我们现在看到最早的“中国”二字。
铭文中叙述了这样的大意: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后,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向上天报告:“我现在占有了中国,准备把它当做自己的家,并且统治那里的民众”。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
“中”本来是一面特殊的大旗,是商朝人为召集他的部队和民众集合用的标志。
由于集合时这面旗帜总是处于中间,以后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意义。
“国”(繁体写成國)也是一个象形文字。
中间的口表示人,有几个口就是几个人,所以称为人口。
口下面的一横杠表示一片土地,无论生活或生产都离不开自己的土地,所以还得有人拿着戈守卫。
为了更安全,需要在四周筑上一道城墙。
所以国实际上是有围墙围起来的,有人守卫一个居民点,一个聚落,一座城,古代又称国。
“中国”的含义就是在很多国里,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这就是中国。
商与西周的国都很多,春秋初期还有1000多个。
在这么多国中间谁有资格称为“中国”呢?只有最高的统治者,比如说商王以及后来的周王,他们居住的地方才有资格称为中国,“中国”是天子所在的国。
但东周时天子的地位名存实亡,各诸侯国间相互吞并,国的数量越来越少,国土却越来越大。
到战国后期,只剩下、楚、齐、燕、、、七国和若干小国,所以诸侯都开始以中国自居。
公元前221年始皇统一六国,建朝,称皇帝,自然也自称中国了。
以后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连入驻中原的少数民族,或者与中原关系密切的政权也都自称中国,中国概念从一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政权。
比如契丹人建了辽朝,到辽朝后期,也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
南北朝时,南朝、北朝都称自己为“中国”,而骂对方是“索虏”“岛夷”,隋、唐统一以后它们都成了“中国”一部分。
“中国”实际上成了这个国家的代名词,但各朝都有自己的国号,如清朝称大清、大清国。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开始有了“中华”和“中国”两种简称,以后基本都是用中国了。
在古代,中国的民族含义等同于华夏诸族或者汉族,与之对应的称呼是“蛮”“夷”“戎”“狄”,比如“南蛮”“东夷”“西戎”“北狄”,或者“蛮夷”“夷狄”。
文化上的含义也只指华夏、汉族的文化,不包括其他民族。
今天的中国当然应该包括组成中华民族的各族,而广义的中国文化也应该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
历史上,中国的地理概念往往等同于中原,但这个中原并没有明显界限,并不一定就是省,甚至更大围,都可以称为中原,如、、、、等地。
“中国”两个字从3000多年前发展到今天,与中国的国土、人口、民族、文化、历史密切相关。
中国所蕴含的意义,不是简单以多少万平方公里或者地理坐标所能诠释的,是一部活生生的国家和民族发展史。
“”的演变以为例,“”这个地名我们可从两方面分析。
一是这一块土地它的名称有过哪些变化;一是这两个字在历史上曾经代表过哪些和多少不同的空间围。
这个地方最早能找到的地名是燕和蓟,在周武王封燕以前,“燕”这个地名已经存在了,又称为蓟。
到汉时,出现了广阳郡,郡是县以上一级政区,在汉朝郡与国并行,所以一度被置为广阳国。
附近两个与广阳郡关系密切的,一个是渔阳郡,一个涿郡。
所以,也有用渔阳、涿郡来代表的说法。
东汉以后又出现了幽州,燕国还曾被称为阳郡、阳国,燕国后来一度又出现燕郡,这些名称都是交替出现的。
“燕”实际上最早是燕城,以后有燕国,有燕郡,涿郡更靠近原来的蓟县。
到了金朝,这块地方被称为中都大兴府,后来又有了大兴县。
元朝时被设为大都路,成了首都。
明朝地名变化最为复杂,但奠定了今天的基础。
明初设立北平府,后因明成祖迁都,把北平府改成顺天府。
在一级政区(相当今省级)设了北平布政使司,当时被称为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