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与艺术人类学研究_王永健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和人的主体性——费孝通学术反思的两个主题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和人的主体性———费孝通学术反思的两个主题◎刘亚秋内容提要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间的交流和联系日趋紧密。
各国人民在全球化的交流中获益匪浅,但也面临冲突和困境。
如何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和谐共处,让人们继续从中获益?这是我们的时代主题,也是费孝通晚年学术反思的核心问题之一。
费先生在晚年学术反思的过程中,提出了“文化自觉”概念和“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的议题,后者正是完成“文化自觉”探索的人文性路径。
他的学术反思具体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文化和人。
在文化层面,他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在“人”的层面,他提出从主体“我”的角度进入去理解文化本身的深邃性。
而“文化自觉”就是文化主体性,至少包括两个基本过程,一是自知之明,二是自主适应。
个体性内在于这一文化主体性的中心,文化自觉的核心在于对特定文化中的“我”/“己”的理解,而文明的深层基础在于对人性的解释。
探索“文化自觉”的目的在于确立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间和谐共处的规则。
由此,他的学术反思在个人和社会乃至世界之间建立起勾连。
关键词 费孝通 学术自觉 文化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中图分类号〕C9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0)12-0120-09引论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间的交流和联系日益紧密。
各国人民在全球化的交流中亦获益匪浅,但也不时面临冲突和困境,其中很多问题来自文化差异。
那么,如何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和谐共处,从而让人们继续彼此获益?这个问题在今天显得愈发紧迫。
事实上,费孝通先生在1990年代之后就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
他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案是“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尚需准备很多知识上的条件,“文化自觉”便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概念。
本文从费先生的学术反思历程中,重新审视这一概念,试图进一步理解费先生相关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
“文化自觉”概念来自费先生从1990年代开始的学术反思历程中。
新文科视野下艺术人类学的发展与推进——2022年度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述评

68摘 要:2022年度,艺术人类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与研究热点,主要显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新文科研究潮流中,艺术人类学本身所自带的跨学科性及超学科性特征得以彰显,为艺术学实现了建构本土一般性的艺术学理论,提供了基础。
跨学科的交融,甚至超学科的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其次,西方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得以继续引进。
如英国人类学家盖尔的艺术人类学理论以及审美人类学方面的译著,更多地受到关注。
这些,都为中国艺术人类学理论的探讨,提供了国际视野。
与此同时,门类艺术人类学相关译著的推出,也为国内门类艺术人类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再次,中国艺术人类学参与社会发展方面的讨论仍然比较火热,其中就包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讨以及艺术乡建的探讨。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新文科;学科建设;艺术学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3)02-068-07安丽哲(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 100012)2022年,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研究热点,主要显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艺术人类与相关学科的理论探讨、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艺术功能及风格文化史研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反思、关于艺术乡村建设及相关政策的研究。
本文将对上述几个热点问题的研究状况逐一进行分析评述。
收稿日期:2023-01-13项目基金: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21ZD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及中国艺术研究院院级项目“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现状与实践前沿研究”(项目编号:20211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安丽哲 (1978-),女,河北省石家庄市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
一、艺术人类学理论推进与相关学科的探讨2022年,艺术人类学理论的研究热点,主要围绕学科的特征与形态、中西方学科理论与批评等问题展开。
近年来,新文科的综合性研究,成为各个学科发展的一个趋势。
中央民族大学“艺术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一)

中央民族大学“艺术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一)∙2009-1-2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徐欣齐江∙人气:2325∙Emus论坛1月10日上午9时首先会议召集人、中央民族大学的王建民教授介绍了会议主题和宗旨。
王建民教授介绍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的重点是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希望通过各类学术活动来推进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
王教授接着对国内艺术人类学研究的现状加以描述。
他说,一方面可以看到,艺术人类学已经卷入到了中国学界热热闹闹的集体文化运动。
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怎么思考?尤其对于具有深刻的学术理念的同仁来说,这样的思考也是必须进行的。
接着王建民教授对本次研讨会的三个议题进行了简单的评析和介绍。
(王建民教授发言中张占敏摄)第一,王建民认为我们需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研究跨学科的统一性和学科的纯洁性的关系问题。
如何处理追求学科的学术探讨,和各自研究的学术认同的张力问题。
这一问题对于现在国内艺术人类学来说非常重要而且紧迫。
有必要进行讨论,看是否兼顾跨学科的统一性,和学科的纯洁性,能否找到一条保持平衡的途径。
因此本次研讨会的第一个主题就是学科定位。
第二,王建民还指出,为了促进艺术人类学领域的发展,我们应当意识到,这不仅是人类学学科的开拓,也是学科不断反思的需要。
对艺术如果做一个持续的考察就会发现很多没有的东西现在都出现了,因此本次研讨会将艺术人类学理论和发展的探索作为第二个论题;第三、王建民认为在具体研究方法方面,我们有很多田野工作的误区,从采风到田野工作,名称的改变不是全部,也该是实在的方法与观念的改变。
接着开始了第一版块的发言和讨论。
第一板块学科定位(一)上午9:00——10:00王铭铭主持翁乃群评议南京大学王杰教授作了题为《论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关系》的发言。
王杰教授说,从中文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审美人类学,有很多困惑。
我们主要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审美文化。
“文化自觉”在中国外语教育中的解读

各类 语言学科研究的兴起 和发 展 , 在外 语教 学过程 中融人 多 元文化教学 内容 , 这 已经成为外语教育界人 士的共识 , 并在 外 语教育过程 中取得 了一 定 的成 绩 , 对外 语学 习者 的外 语习 得
产生 了 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 , 纵 观我 国各层 次的外语教 学 、
下, 世界各个 国家 之间 、 各个 民族之 间 的交 往愈 益密 切 , 竞 争 也 日益加剧 。只有用平 等的 眼光去 对待各 种不 同 的文 化 , 对 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采 取客 观如实 的分析 态度 , 通 过 比较 看
到各 自的特点和长短 , 互相 学 习, 互 相沟通 , 才 能使各 自文 化 都能持续地繁荣发展下去 。 二、 中国外语教 育中“ 文化 自觉” 的诠释 ( 一) 外语教育 中的本土文化认 同
孝通老先生提 出的“ 文化 自觉 ” 理论为基 础 , 提 出在 中 国外 语 教育过程 中教 育者 应注重本 土文 化 的认 同教育 , 通过 反思 发 展本土文化 , 努力超越其 中存在 的局 限 , 以达到各 种文 化 “ 和
而不 同” 的境界 , 减少跨 文化交 际 的失误 , 并继 而促进 社会 的 全面发展 。
一
、
“ 文 化 自觉 ” 的 定 义
伴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 、 全球经济一体 化的 国内外大环境 , 社会上掀起 了空前的“ 英语热 ” , 各级各类英语培训教育 、 英语 能力水平测试 在全国上下如火 如荼 地开展起来 。加上商业利 益 的趋使 , 大量的媒体宣传 、 商业炒作使 人们更 多地接触到西 方 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内容 , 中国年青 一代也 越来越 崇 尚西方 文化和 价值 观 念 。可是 , 作 为我 们 日常 生活 天 天使 用 的母 语一汉语及其文化 内涵则相反地被 漠视 、 被 忽略 , 旨在引起全 社会对母语学 习重 视 的 国家 职业 汉 语能 力测 试 尽管 设立 多
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的文化底蕴与艺术特征刍议

阳相合,生命兴旺,子孙繁衍不息的古老本原生 的艺术变化,富有一种灵秀的装饰韵味。“北方
命观和哲学观。狼是草原上最为凶猛的动物,同 时也是草原生态的守护神。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
剪纸则多采用块面与线结合,粗犷刚健,浓厚朴实, 大方而触目,生动而耐看。”[10](296) 和林格尔北部
人们将狼视为神明加以崇拜。和林格尔剪纸中狼 的平川地区属于以“风吹草低见牛羊”而闻名天
到印证。 和林格尔剪纸的传承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
图5
其次,我们能感悟到和林格尔剪纸,以中国
于蕴藏在和林格尔人心中强烈的图腾崇拜,生命 北方地区剪纸的题材作品为传承基础,而展现出
崇拜和生殖崇拜,这已成为和林格尔地区珍贵的 来的草原地域文化特色。由于各地气候与海拔等
活态民族本原文化遗存,是该地区古老的民族地 不同的地理结构,在中国有着众多的生态文化圈,
生存的空间;游牧文化则信奉适应自然,讲求融
入自然。由此,也形成了“逐水草迁徙,最大限 度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活方式”[7](91)的经济文化
模式。和林格尔剪纸由于长期受游牧文化的影响,
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渗入’了很多游牧文化的
基因。这一点可以从和林格尔剪纸作品中有很多
体现游牧民族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内涵的作品中得
纹样一般有祈求神明庇佑,健康平安之意。如图 下的古敕勒川。“这一地域性的特征给和林格尔
5 所示《双狼对立》(图片来源:冯骥才,段建珺 剪纸带来深远的影响。以草原自然生态为创作主
主编《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和林格尔卷》,河北 体的剪纸在和林格尔剪纸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教育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66 页图版),由中间 一棵茂盛的生命树,两边两头狼对立而构成,蕴 含着神灵庇佑家族,生命繁衍不息之意。
中国艺术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反思与民族志书写方式的转变

Reflections on the Fieldwork of Anthropology of Art in Chin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ay of
Writing Ethnography
作者: 王永健
作者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029
出版物刊名: 艺术探索
页码: 79-84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4期
主题词: 艺术人类学;田野工作;民族志书写;反思
摘要:处于学科建设初期的中国艺术人类学,在田野工作和民族志书写中亟待形成一整套学术规范。
因此,需要对田野工作的时间规范、广度和深度、多点田野研究、动态追踪、理论提升,以及民族志书写中的历史与国家在场、正视文化变迁、尊重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解释权力等
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以期形成具有普适性的学术规范,推动学科研究走
上规范化的道路。
论“文化自觉”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价值与实践

1“ 文化 自觉” 的界 说
“ 文化 自觉 ”是 费孝通先生于 1 9 9 7年在北大社会学人 类学研究所开办 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 学高级研讨班上首 次提出。在 2 0 1 1 年 1 0月 1 5日至 1 8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 会也提 出, 要培养高度 的文化 自觉和文化 自信 , 努 力建设社 会主义文化强 国, 可 见文 化 自觉的提 出, 得到 了国家 的高度 认可。根据费孝通先生对文化 自觉的界定 和理解 , 我们 可以 得 出文化 自觉要做到 以下三个方 面 :首先要做到充分 了解 我 国传统 文化 , 掌握传统 文化之精髓 所在 , 懂得 扬弃 , 去其 糟粕取其精华 , 并树立文化 自觉 , 深入挖 掘 自身对于我 国传 统文化 的 自信与 自豪 ; 其次, 要做到文化 自觉还应该坚持 与 时俱进 , 一方 面我们要传 承中国文化 之瑰宝 , 另 一方 面 , 还 要将传 统文化进行加 工 , 赋 予其现代 的 、 崭新 的 、 世 界 的含 义; 最后 , 文化 自觉要求我们做 到与世 界接轨 , 因为当今 的 中国已不再是我们的 中国也是世界 的中国 ,而我们 的文化 也不单是我们的文化而是世界 的文化 ,这就是全球化 的呼 吁, 也是我国文化之博大 发展 的必然趋势 , 为 了发扬 中国传 统文化 , 为了与世界 接轨 , 我们必须提 高文化 自觉在全球化 的意识 。只有这三个方面相结合才是真正 的文化 自觉。
思 政 教 育
论“ 文化 自觉” 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价值与实践
杨 刘
( 海 南大学马 0 1 0 0 )
中图分类号 : G6 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7 8 9 4 ( 2 0 1 4) 0 7 — 0 0 1 6 - 0 2
城市边缘--都市人类学视域下的中国摇滚乐

城市边缘--都市人类学视域下的中国摇滚乐
木粲成
【期刊名称】《青年与社会》
【年(卷),期】2013(000)010
【摘要】摇滚乐产生于二战后的西方(发端于美国),可以说是现代化、城市化高度发达的一个产物。
对于摇滚乐的研究,从西方开始一直都是在文化批评、后现代主义思潮等上面做文章。
这样的结果往往导致了把摇滚乐仅仅作为一个流行文化在当时的众多文化思潮中的一个部分来研究,但却忽略了这个群体与他们生存空间和文化载体的关系,然而这种关系其实就是他们与城市与社会整体的发展的关系,城市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往往能在这个群体中得到反映。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观察城市生成摇滚的原因,以及摇滚的话语中所反映的这个社会变迁。
【总页数】2页(P128-129)
【作者】木粲成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都市人类学:人类学民族学的"城市学派"r——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都市人类学委员会主席张继焦教授 [J], 张继焦;宋丹
2.文化自觉视域下的艺术人类学研究——2014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J], 王永健
3.城市边缘——都市人类学视域下的中国摇滚乐 [J], 木粲成;
4.三十而立\r——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 [J], ZHOU Daming
5.从多元城市文化到城市文明转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新发展 [J], 杨小柳; 胡敏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匠心传承我与非遗名家对话作文广东佛山南海

匠心传承我与非遗名家对话作文广东佛山南海佛山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对话”活动在佛山举行,5名非遗专家与5名佛山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探讨社会转型时期佛山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当天,来到现场的5名非遗传承人中,有的是传二代,也有传三代,体现出佛山非遗发展的延续性。
石湾陶塑技艺市级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黄志伟的陶塑精品已走进收藏市场,同时他还给酒厂设计酒瓶、为灯饰公司设计陶塑灯,在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同时,也提升了产品的价格。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高度评价了黄志伟在传统与现代设计中对石湾陶塑的开拓性发展。
方李莉认为,非遗是文化,不是文物,非遗不需要拯救,相反可以让生活更美好,更有艺术性。
佛山剪纸市级传承人邓春红展示了其创作的铜凿剪纸以及融入金箔技术做成的有机玻璃质地的笔架。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安丽哲博士评价说,佛山剪纸色泽艳丽,可剪可刻,未来可着眼于纯审美性,甚至将佛山剪纸做成外包装的装饰品,吸引更多人消费。
当天,香云纱染整技艺的两名非遗传承人梁学智、张绍景分别介绍了他们延续香云纱事业的情况,来自深圳的女设计师则分享了制作香云纱服饰的经验。
针对非遗人谈到的香云纱存在的场地有限、管理不当、布料缺乏标准化等问题,方李莉认为,香云纱属于贵重布料,大规模发展,不一定是好事,只要做好它就好了,让非遗优秀产品走出中国、走进世界,就已经成功了。
南海藤艺传承人吕永均讲述了其家庭三代人坚持制作藤艺的故事。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永健认为,南海藤艺与其他地区藤艺有明显不同,希望当地可以在学术及民俗文化上研究好南海藤艺的历史底蕴。
聆听完佛山非遗传承人的发言及专家点评,市文广新局局长陈新文用三个“没想到”肯定了佛山近年来非遗事业的蓬勃发展。
他提出正视非遗的“生存价值”、着眼于传统技艺的复兴,挖掘非遗与现代生活的结合;非遗传承人应该以开放理念,消除地域之见,创新非遗的现代技术;营造非遗传承的现代氛围,建立起艺术评论平台、展示平台、培训平台等。
从实求美:《中国艺术人类学前沿话题三人谈》导言

57从实求美:《中国艺术人类学前沿话题三人谈》导言王永健1 许晓明2(1.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北京 100029 2.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西 南宁 530023)摘 要:人类学是伴随着殖民主义的发展而诞生的一门学科,真正具有学术规范意义上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注重田野实证研究是中国艺术人类学的主要学术范式。
伴随着大量艺术人类学研究著述的涌现和研究机构的相继出现,均已表明艺术人类学已成为一个得到学界公认的专门研究领域。
中国艺术人类学前沿话题三人谈所讨论问题涵括学术史、学科基础理论、城市艺术田野、艺术民族志书写、非遗保护、乡村振兴等多个话题,均系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中的重要理论问题,以及当下社会发展中的热点话题,这些探讨对于学术发展与社会实践均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田野调查;前沿话题;三人谈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1)03-057-06收稿日期:2020-01-01项目基金: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艺术人类学视野下城市艺术区的景观生产与景观消费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0BA015)系列论文。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前沿研究文丛课题(项目编号:2017-补-2)系列论文。
作者简介:王永健(1981-),男,山东省安丘市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艺术人类学理论。
许晓明(1970-),女,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民族艺术》杂志主编, 博士,研究员。
2006年12月23日,在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发展史上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可谓众多学界名家到会,各兄弟学会纷纷选派学者到场或发来贺电以示祝贺。
当时,乔建先生在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大会上作了题为“从实求美——艺术人类学的田野实践”的主题发言,讨论了艺术人类学田野研究应具备的基本观念,即“以人为本”、“整体观念”和“跨文化比较研究”。
践行和超越——评王永健新著《新时期以来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知识谱

践行和超越———评王永健新著《新时期以来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知识谱系研究》王天歌(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00)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三十余年时间里,中国艺术人类学从蹒跚起步到迅速发展,离不开各位前辈学者、研究人员的不懈探索和努力,一系列的著述不断滋养着艺术人类学在中国萌芽并起步。
《新时期以来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知识谱系研究》是一部关于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史的专著,梳理了中国艺术人类学从发轫至今的发展历程,通过总结大量优秀论著为我们理清了学术演进的脉络,清晰地展现了一幅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的“知识谱系”图景。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艺术理论;文本;田野;知识谱系中图分类号:I20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71(2019)03-0028-04集宁师范学院学报/May.2019/No.3一尧内容图景概观王永健博士在书中将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了“三段一思”四部分,即:学术准备时期、学术起步时期、稳健发展时期和反思与展望。
(一)学术准备时期学术准备时期是指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从“文本”到“文本”的学术研究是该时期的主要特点,这也是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奠基阶段。
其中作者对艺术人类学的相关定义、研究视域、研究方法和学科定位等方面做了界定,提出了中国艺术人类学理论基础的三大来源:人类学、艺术学和本土田野中生发的理论。
在此基础上又分别介绍了国外人类学中的古典主义时期(格罗塞《艺术的起源》、C·哈登《艺术的进化》)、现代主义时期(拉德克利夫·布朗《安达曼岛人》)和后现代主义时期(罗伯特·莱顿《艺术人类学》)的四部著作。
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几位国外人类学家著作的主要内容,从与前人不同角度切入对艺术的研究过程中提炼出核心要义并阐发了自己的思考,深入地探讨了艺术的本质、艺术发生过程和所呈现的各种文化形式,以及人类学理论介入其中研究并生发出新问题的学术历史,对前辈学者的方法论进行了总结。
当代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史的构建——评王永健的《新时期以来中国

当代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史的构建——评王永健的《新时期以来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知识谱系研究》作者:李修建来源:《艺术评论》 2019年第4期美国学者华勒斯坦主编过一本书,名为《开放社会科学》,书中倡导打破学科樊篱,以多学科的广阔视角进行研究。
如今,这一观念几成学界共识,在研究方法的课程和相关论著中,都会如是强调。
不过,学术体制造成的学科壁垒还是相当森严,专事跨学科研究者,往往面临窘境,甚至举步维艰。
以此而论,艺术人类学是近年发展较好的一个研究领域。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在目前的学科体系中并无一席之地,从事相关研究的,分属于人类学、各艺术门类、民俗学、美学、文艺学、历史学等众多领域,然而人数甚众,发展迅猛,成果斐然。
王永健博士的专著《新时期以来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知识谱系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年版)(以下简称《谱系研究》),历时六年完稿,该书在他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立项,又经过三年研究,以优秀等级结项。
该书首次对1978年以来的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可以让我们一窥中国艺术人类学的整体风貌。
这本书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以合理的分期把握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脉络《谱系研究》将近四十年的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为学术准备时期;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6年,为起步时期;第三阶段为2006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至今,为稳健发展时期。
做学问的,喜欢追根穷源。
西人论及艺术人类学的学术史,会追溯到19世纪末的古典进化论和传播论,那时正值人类学的发轫期,已有大量针对艺术的研究。
伴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众多学者前往欧美、日本等地留学,将包括人类学在内的大量新学科带入中国,如早期的蔡元培、王国维、周作人,晚些的吴文藻、凌纯声、李安宅、芮逸夫、费孝通、林耀华等人,他们的研究,虽不以艺术为中心,却多少触及到了相关的问题。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生活样式设计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

中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会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恒源祥集团董事长陈忠《章程》;然后认真审阅了理事会采用等额选举与差额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院长中央美清王爱罗方刚、赵晓春、黄艳、薛倩琳张朵朵、张志颖、张黎、范增友、最后,朱乐耕主任委员宣布第,朱阳担任常务副秘书长张磊秘书长向与会代表“专委会合作伙有限公司、江苏英迈文化传企业家、设计师、企业家、艺术家济济一堂,参加了恒源祥集团董事长兼CHINA ART ANTHROPOLOGY SOCIETY LIFE STYLE DESIGN COMMITTEE WAS FORMALLY ESTABLISHED IN BEIJING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生活样式设计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159动态观察总经理陈忠伟为论坛致欢迎辞。
陈忠伟先生对参加本次论坛的学者、艺术家、设计师、企业家等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阐述了艺术之于当代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尤其是年轻人对生活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更为注重,并简要介绍了论坛内容。
在论坛第一部分,最先发言的是生活样式设计专委会常务副秘书长朱阳,他从目的、构架、平台的搭建、如何做、做什么等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生活样式设计专委会成立的理念、背景及使命等,并展示了正在进行的专委会首个项目的初步方案《千人千面、千手千线》。
作为该项目的合作方之一,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化产业总公司总经理张锦涛表示非常荣幸参加这场很有意义的活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文创开发非常重视,开展了系列文创项目,相信与专委会的合作在未来必能结出丰硕成果。
随后,生活样式设计专委会、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共同签署《当代中国生活样式联合创作课题》三方合作备忘录,正式开启专委会首个创作课题。
论坛第二部分由4位来自国内最高学府和文化传媒单位的资深学者、专家,聚焦于生活样式与艺术、设计实践以及与国家身份、文化意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精彩的专题演讲。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艺术与设计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钱竹,以《中国设计塑造中国生活》为题率先发表演讲。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立——《文学人类学新论》的理论探讨

31专题研究 >名作欣赏 /Topic 文学人类学研究专题上海 唐启翠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立——《文学人类学新论》的理论探讨“我们生活在一个人类学时代。
一门关于人的广泛科学是当代思想追求的主要目标。
一大批科学研究部门为此联合起来。
”(潘能伯格:《人是什么——从神学看人类学》,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20世纪德语世界中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兼神学家潘能伯格一语道出了20世纪中后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诸如艺术人类学、政治人类学、宗教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医学人类学、教育人类学、文学人类学等交叉学科兴起的学术潮流及其时代背景。
文学与文化人类学这两个专业,是如何在20世纪后期发生交叉融合,并逐步形成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的?文学的主观虚构和想象,与人类学的客观取向与科学方法,是如何从对立走向对接、互补并交叉融合为文学人类学这样一门新学科的?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结项成果《文学人类学新论——学科交叉的两大转向》,就是着眼于当代学术发展的跨学科大潮流,从学术史脉络首次系统梳理出两大学科转向的态势:文化人类学的人文(文学)转向和人文学科的人类学转向(文化转向),以及文学与人类学两大学科交叉带来的中国本土学术创新与理论建构的学术史意义。
具体而言,本书的学术贡献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首次集中地从学术史脉络上梳理清楚20世纪两大学术转向及其相互跨界交叉所孕育出的崭新研究格局,重点论述人类学的文学转向及其方法论意义,尤其注重将文化视为一种可以深描和解读的符号文本、民族志,一如文学文本的阐释人类学范式,给文学与文化研究带来重要的理论启示,也为文学人类学派以文化文本概念为核心的理论建构奠定基石。
从学科发展的历时性看,作为学科的文学比文化人类学古老得多,然而,随着人类学时代的到来,文学的创作和批评实践常从人类学家的民族志中借鉴主题、素材和思想,而人类学家的民族志写作也或隐或显地向文学借鉴表述形式——比喻、象征、意象和戏剧化等。
桥梁与借镜:“日本民族艺术学的历史与理论”学术研讨会综述

摘 要:2023年10月11日,“日本民族艺术学的历史与理论”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此次会议是国内艺术学界首次将目光明确聚焦于日本民族艺术学领域,经过中日学者的研究互动,通过“桥”与“镜”的研究理念定位,不仅拓宽了中国民族艺术学研究的新视域,开辟了中国民族艺术学研究向国际视野出发的新征程,更标志着中国民族艺术学在中日友好的学术互鉴当中重新定位、发现自己,并尝试在超越层面深入建构民族艺术学的普遍价值,这将为我国民族艺术学的学科发展与学术研究,切实推进艺术学“三大体系”的建设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日本民族艺术学;历史与理论;学术研讨会;桥与镜;学科建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4)01-193-08颜景旺1 陈虹廷2近代以来,中国对西方学术的接受有一个绕道日本的过程,诸多具有现代意义的学科称谓,都直接来自于日本学者的汉译。
中国民族艺术学作为西学东渐的产物,直接师法日本,间接学习欧洲,这种桥梁作用使得中国学者对日本民族艺术学的了解,成为进入中国现代民族艺术学视野的必备环节。
为了对国内的民族艺术学学科发展与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经验和方法论启示,10月11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支持的“日本民族艺术学的历史与理论”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来自日本学界、中国各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4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他们以推动学术进步、共建中国民族艺术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宗旨,就日本民族艺术学的发展历程、民族艺收稿日期:2023-11-09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1ZD10)的系列研究成果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艺术人类学视野下城市艺术区的景观生产与景观消费理论研究”(项目编号: 20BA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颜景旺(1991-),男,河北省石家庄市人。
“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评余秋雨的《艺术创造工程》

作者: 谢海泉
作者机构: 江西景德镇瓷器学校
出版物刊名: 江淮论坛
页码: 71-77页
主题词: 余秋雨;艺术创造;审美接受;审美创造;当采学科;美学;题材;直觉;象征;欣赏者
摘要: <正> 对艺术的审美研究,是今日美学的“当采学科。
”旨在探明由审美创造者(riter)、审美创获物(vriting)和审美接受者(reader)彼此交互而成的“3R”关系,已是其显在的作业方位和走向。
虽说完成这一“既济、未济”的浩繁工程是“几十本书的题材”而非一篇文章所能为,但令人欣喜的是,各路骁勇业已出阵,新探新创佳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报/2014年/12月/30日/第003版
理论评论
文化自觉与艺术人类学研究
——2014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永健杨晓华
费孝通先生晚年反复阐述了“文化自觉”的命题,他期待知识界能够“放眼世界”,在广阔的比较视野中,对本民族的文化有“自知之明”,研究其来历、形成、特色和发展趋向,以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自主地适应新环境、选择新文化。
日前,在费孝通先生这一思想的启发下,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艺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文化自觉与艺术人类学研究——2014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外艺术人类学领域的近300位专家学者围绕着“艺术人类学理论”“非遗理论与个案”“舞蹈美学与舞蹈人类学”“造型艺术”“民俗与表演艺术”等议题展开了研讨。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名誉会长王文章莅临大会并讲话。
以新的理论视野,促动文化自觉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会长方李莉以景德镇传统手工业的复兴为案例,提出了如何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新的文化资源的问题,即“从文化遗产到人文资源”的理论命题。
她认为,作为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帮助我们建构着今天的社会,也帮助我们看到通往人类社会的未来之路。
如果人类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传统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可以发展出一条属于自己地方性的现代文化之路,和地方性的独特的现代社会运行模式。
在人类的知识系统已经世界化了的今天,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与互动,将会是人类世界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建民在人类学的立场上重新讨论了中国“器”与“道”的关系。
他认为,应该由器物出发考察和分析生产过程中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社会结构,以及与器物相关的时间观、空间观、道德观、伦理观和宇宙观,追寻当代人类学学术理论积累和转换之路,重新链接以往被割裂的“器”与“道”关系的知识脉络,重视在现实场景中器物对于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观念的再生产。
复旦大学长江学者教授纳日碧力戈以格尔茨理论的反思作为讨论的起点。
他认为:艺术生活是普世与特殊相统一的过程,艺术不仅仅是“走表”的娱乐,它还是诗学创造和和睦共生的“大道”,能够通过形物体验、精神升华和美韵交流,把普世与特殊中和起来,达到生存交互性和互属性。
深入生活,体验生存,这是避免极端普世主义与极端特殊主义的不二选择。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李立新对于一种非延续性工艺再生产的研究,体现出费孝通先生所论文化上的生与死不同于生物学意义上的生与死,一种生物死亡了不可能复活,而一种传统文化消失了当有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土壤时会重新生发、再生,这也为完善非遗保护理论和方式提供了现实依据。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季中扬通过对如何合理正确面对及处理艺术人类学中“本土化”这一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指出,立足本土并不意味着单纯的以自我的文化眼光看待问题,而是以一种更为兼容并蓄的开阔视野从学术研究的国际化广角鸟瞰自身的发展,从而实现我国艺术人类学真正的“本土化”。
就此,他提出以下三点:一是在重视对中国艺术与中国经验深入研究同时,还应该有大批专家对其他国家、民族的艺术进行深入研究;二是应该有全球比较的意识,重视对人类艺术相互关系的研究;三是顺应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规律,将学术研究版图由原始艺术、民族民间艺术研究拓展到当代艺术以及当代大众文化研究领域。
以田野为基础,拓展研究领域
城市艺术田野的兴起,成为艺术人类学研究领域的新节点。
以往的田野多关注的是乡村的民族民间艺术,在这次会议上涌现出了一些城市艺术田野的研究案例。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洛秦关注到了城市中的音乐人类学研究,论述了音乐人类学“田野”概念的变迁;城市音乐文化的特征;“城市音乐田野”的对象、类型与范畴;城市音乐“田野工作”的方法论等。
此外,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的798艺术区、宋庄艺术区、景德镇城市瓷文化艺术系列研究,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吕艺生关注到了都市中的大妈舞,日本爱知大学教授周星关注到了广场舞。
这些东西也是需要研究的新的研究领域,民间艺术不只存在于民间,也存在于城市。
在本次会议上舞蹈人类学研究领域提交的论文不仅占到了论文总数的1/3,而且超越了历届研讨会的数量,涌现出大量的民族民间舞蹈田野研究个案,不仅有汉族地区的,而且也有少数民族地区的。
不少专家认为,中国的现实情况是专业艺术院校、专业艺术院团将艺术分解为更细的专业,但生活中的舞蹈并不分得如此清晰。
因此,在现在的艺术生产体制里,语境的表述场景需要回归,像舞蹈这种被刻画的艺术应该再回归到它的生活场景中去予以阐释。
荷兰莱顿大学教授范·丹姆关注了小型社会里的艺术家(工匠)的社会身份问题研究。
以1900年前后的田野调查为发端,他对这一主题的早期研究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视野。
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的桑吉东智,作为西藏本民族的学者展示了藏戏研究的新亮点。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方面,以往的关注点往往放在了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上。
湖北民族学院吴昶反思了以往对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的片面认识,认为“非正式传承”方式在民间文化传承系统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力量。
反思:超越技术化描绘,提升理论品质
方李莉从反思艺术人类学学科基础和性质的角度,提出艺术人类学之所以有活力,就在于资源丰富,视野开阔,在于通过对不同学科学科领域的观照,从人类学和文化比较的角度增加和扩充艺术研究的维度和深度,不再囿于艺术门类的局限,而是以问题意识、时代意识,切入艺术活动的整体和全过程。
众多研究者认为,以往的研究者过于偏重艺术品、作品,着眼于物与技术层面的描绘,但往往容易陷入技术、物质的平面化描述,而对与艺术品、作品紧密相关的人、对其背后的意义世界缺少关注。
艺术人类学研究的视角倾向于将艺术品、作品纳入到其生存的艺术语境中进行研究,对其承载者的艺术家、民间艺人予以重点关注,并注重探寻艺术背后的那一套意义世界和价值体系。
一些研究者缺乏长期观察的意识,对一些艺术事象甚至只做片面介绍。
有的研究者没有站在被研究者的立场,而是从研究者主体需要的立场去进行阐发,与艺术事象的真实性相去甚远,与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把握还有很大距离。
因此,研究者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深入田野,立足生活,勤于思考,一定会客服目前研究中的不足。
研究者要着眼于历史与现实、技术与利益、生活与文化,将会在比较、思辨和研究中凸现出对人类生活最有价值的部分,服务于当代社会。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在发言中指出,学术研究要从实践中概括理论,然后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应该把握好理论研究的方式,并且坚持正确的方向去实践,为中国乃至世界艺术人类学的发展,为当前的文化艺术的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于2006年12月,学会每年召开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前4次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北京主办,自2011年开始,中国艺术研究院与高校联合主办,每年在一所高校举行。
继2011年玉溪师范学院、2012年内蒙古大学、2013年山东大学成功举办之后,2014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