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和她的作品

合集下载

《祖父的园子》教案

《祖父的园子》教案

《祖父的园子》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萧红的文学作品。

理解《祖父的园子》的主题和情感。

1.2 教学内容简介作者萧红及其作品《祖父的园子》。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写和情感表达。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1.4 教学步骤展示作者萧红的照片和作品简介,引起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心。

分配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祖父的园子》。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写和情感表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第二章:分析作品主题2.1 教学目标理解《祖父的园子》的主题。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祖父的园子》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写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主题。

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对主题的理解。

2.4 教学步骤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

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对主题的理解。

第三章:欣赏作品描写3.1 教学目标欣赏《祖父的园子》中的描写和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祖父的园子》中的描写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关注描写和情感表达。

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对描写的欣赏和理解。

3.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祖父的园子》中的描写和情感表达。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描写和情感表达的方式和效果。

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对描写的欣赏和理解。

第四章:作品与文化背景4.1 教学目标了解《祖父的园子》的文化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4.2 教学内容介绍《祖父的园子》的文化背景和相关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和象征意义。

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与文化背景的关系。

萧红简介

萧红简介

萧红简介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l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和九龙。

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

终于在最后这所临时医院里逝世。

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萧红作品

萧红作品
《寄东北流亡者》
不详(1938年12月29日首刊)
《我之读世界语》
1939年8月28日
《茶食店》
1939年9月22日
《鲁迅先生生活散记——为鲁迅先生三周年祭而作》
不详(1939年10月18日首刊)
《记忆中的鲁迅先生》
不详(1939年10月20日首刊)
《记我们的导师——鲁迅先生生活的片段》
1940年6月28日
《萧红散文》
1933年8月6日
《两个青蛙》
短篇小说
1933年8月27日
《哑老人》
1933年9月20日
《叶子》
1933年11月15日
《渺茫中》
不详(1933年7月18日首刊)
《腿上的绷带》
不详(1933年8月4日首刊)
《太太与西瓜》
1934年3月8日
《患难中》
1934年3月8日
《出嫁》
不详(1934年夏首刊)
《两朋友》
1938年8月6日
《黄河》
1938年8月20日
《汾河的圆月》
1938年10月
《孩子的演讲》
1938年10月31日
《朦胧的期待》
不详(1939年1月21日首刊)
《逃难》
1939年1月30日
《旷野的呼喊》
1939年5月16日
《莲花池》
1939年7月20日
《山下》
1939年7月24日
《梧桐》
不详(1939年8月5日首刊)
《〈大地的女儿〉——史沫特烈作》
1940年7月
《回忆鲁迅先生》
不详(1941年5月5日首刊)
《骨架与灵魂》
不详(1941年9月20日首刊)
《“九一八”致弟弟书》
不详(1941年9月1日首刊)

萧红生平简介及作品

萧红生平简介及作品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毕业于女师大附中,著有《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代表作为《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人物生平求学经历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

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

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

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

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颠沛流离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萧红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

困窘间萧红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萧红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

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

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

庭审中,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

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萧红 文学作品列表

萧红 文学作品列表
《花狗》
1934年9月9日
《生死场》
中篇小说
1940年12月20日
《呼兰河传》
长篇小说
1941年
《马伯乐(第一部)》
1941年
《马伯乐(第二部)》
1938年3月初
《突击》
剧本
1940年7月
《民族魂鲁迅》
1936年10月24日
《海外的悲悼》(致萧军)
书信
1939年3月14日
《离乱中的作家书简》(致许广平)
《〈大地的女儿〉——史沫特烈作》
1940年7月
《回忆鲁迅先生》
不详(1941年5月5日首刊)
《骨架与灵魂》
不详(1941年9月20日首刊)
《“九一八”致弟弟书》
不详(1941年9月1日首刊)
《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
1933年10月
《跋涉》
散文集
1935年3月至5月间
《商市街》
1936年
《桥》
1940年6月初版
《进城》
不详(1934年首刊)
《去年今日》
1936年5月6日
《马房之夜》
1936年9月4日
《家族以外的人》Leabharlann 1936年9月初《红的果园》
1936年(1936年9月20日首刊)
《王四的故事》
不详(1936年10月1日首刊)
《牛车上》
不详(1936年11月16日首刊)
《亚丽》
不详(1937年5月10日首刊)
资料来源:萧红数字展馆(关于萧红/作品目录)
萧红文学作品列表
创作时间
作品名称
作品体裁
1932年春
《可纪念的枫叶》
诗歌
1932年春
《静》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萧红小说专练(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萧红小说专练(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萧红小说专练萧红作品:《手》《火线外(二章) 》《麦场》《呼兰河传》《林小二》《朦胧的期待》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手萧红在我们的同学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手:蓝的,黑的,又好像紫的;从指甲一直变色到手腕以上。

她初来的几天,我们叫她“怪物”。

下课以后大家在地板上跑着也总是绕着她。

关于她的手,但也没有一个人去问过。

她的父亲第一次来看她的时候,说她胖了:“妈的,吃胖了,这里吃的比自家吃的好,是不是?好好干吧!干下三年来,不成圣人吧,也总算明白明白人情大道理。

”在课堂上,一个星期之内人们都是学着王亚明的父亲。

第二次,她的父亲又来看他,她向她父亲要一双手套。

“就把我这副给你吧!书,好好念书,要一副手套还没有吗?等一等,不用忙……要戴就先戴这副,开春啦!我又不常出什么门,明子,上冬咱们再买,是不是?明子!”在接见室的门口嚷嚷着,四周已经是围满着同学,于是他又喊着明子明子的,又说了一些事情。

她的父亲也是青色的手,比王亚明的手更大更黑。

在阅报室里,王亚明问我:“你说,是吗?到接见室去坐下谈话就要钱的吗?”“哪里要钱!要的什么钱!”“你小点声说,叫她们听见,她们又谈笑话了。

”她用手掌指点着我读着的报纸。

校长已说过她几次:“你的手,就洗不净了吗?多加点肥皂!好好洗洗,用热水烫一烫。

早操的时候,在操场上竖起来的几百条手臂都是白的,就是你,特别呀!真特别。

”女校长用她贫血的和化石一般透明的手指去触动王亚明的青色手,看那样子,她好像是害怕,好像微微有点抑止着呼吸,就如同让她去接触黑色的已经死掉的鸟类似的。

“是褪得很多了,手心可以看到皮肤了。

比你来的时候强得多,那时候,那简直是铁手……你的功课赶得上了吗?多用点功,以后,早操你就不用上,学校的墙很低,春天里散步的外国人又多,他们常常停在墙外看的。

等你的手褪掉颜色再上早操吧!”校长告诉她,停止了她的早操。

“我已经向父亲要到了手套,戴起手套来不就看不见了吗?”打开了书箱,取出她父亲的手套来。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分析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分析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附商事街介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等。

191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

远祖张岱,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

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

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

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幼年时一直和祖父生活,无忧无虑,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回忆那时生活的。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妹感情一般。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廼莹。

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

这里面的后花园,也就是后来出现在《呼兰河传》里面的大花园,一个拥有她很多记忆的地方。

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

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曾多次得奖。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汪廷兰之子汪恩甲。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

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萧红-30年代文学洛神

萧红-30年代文学洛神

精选课件
9
萧军与萧红的文学创作:
文学启蒙:萧军是报社的编辑,时有文章发表,萧军最早看出了萧红潜在的才华, 他还积极鼓励她并几近手把手地扶持她进行文学创作,萧红开始以“悄吟”为笔名 进行创作。她的初作——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发表在《国际协报》上。从而使 萧红迈加紧推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她和萧军 因编辑进步刊物随时都有被逮捕的危险,便于6月离开哈尔滨至青岛。 10月又因青岛形势险恶奔赴上海,两人同鲁迅接触并接受其影响。 1936年,她因萧军的感情背离和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佳,只身东渡日本。 1937年,她返回上海。抗日战争发生,上海成为“孤岛”后,应李公 朴之约,于次年初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教书,其后和萧军分手。
1927年,她考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女中读书,喜爱绘画和文学。 1930年,父亲令她退学,准备与未婚夫汪恩甲完婚。19岁的她既不愿让父 亲把自己当礼物去交换富贵,又因劝伯父不要再增加佃户的地租而遭到一顿
打,便逃出家庭。父亲宣布开除她的祖籍,后来与流浪街头的她相遇时也是 冷眼相对,她亦终生不曾再回过呼兰县的家。
精选课件
5
萧 红与 萧 军
——既是夫妻又是文学伴侣
精选课件
6
两人的感情经历:
初次相识: 萧红一个人挺着大肚子,临产期近,汪恩甲却不知去向。她被 困在了旅馆,处境艰难。山穷水尽的萧红,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文艺 周刊发出了求救的呼号。报社副主编裴馨园遂派“三郎”去探望萧红,给她 带去一些书籍和杂志。
拯救爱情:萧红出走日本,希望通过暂时的离别挽回两人之间的爱情。她在日本依旧深 深地思念记挂萧军。萧红从1936年7月18日踏上到日本渡船给萧军的第一封信到1937年1 月4日不到半年时间就给萧军写了35封信。
最终分手:萧红回来后,两人的感情依旧无法愈合,最终分开。萧红跟随端木蕻良。 萧军选择参加抗日。

萧红的作品有哪些

萧红的作品有哪些

萧红的作品有哪些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萧红的作品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萧红的作品,希望对你有用!萧红的作品诗歌:《可纪念的枫叶》、《静》、《偶然想起》、《栽花》、《春曲》(六首)、《幻觉》、《八月天》等散文集:《萧红散文》、《商市街》、《桥》、《跋涉》短篇小说:《哑老人》、《两个青蛙》、《腿上的绷带》、《红的果园》、《两朋友》、《黄河》、《汾河的圆月》等散文:《弃儿》、《女子装饰的心理》、《镀金的学说》、《感情的碎片》、《天空的点缀》、《小生命和战士》等鲁迅与萧红萧红在民国女作家里,长得不漂亮,文采也不见得最好,却在史上留下一笔,这与鲁迅的直接帮助是分不开的。

鲁迅与萧红是师生关系,有人却反对,说鲁迅暗恋萧红。

理由是,如果不是暗恋,何以那般推荐萧红的作品,还毫不吝啬地赞美萧红,称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我对鲁迅的理解是,他对萧红仅止于喜欢,但还未至于暗恋。

在情感上,鲁迅基本上不追女人,原配太太是包办,他不喜欢,一辈子都对她很冷淡。

许广平成为鲁迅的夫人,也很费了些周折。

两人都同居了,鲁迅对外界还避嫌着他们的关系,称许广平是他的助手,如果朋友在他家撞见许广平,他就对人说,许广平是来帮他抄稿子的。

出去旅游,非要三人房,让友人陪睡。

仿佛这样才能表示他们的清白。

对于萧红,鲁迅有必要暗恋吗?但可以说,如果没有鲁迅帮助,就没有萧红的成名。

鲁迅起先也很怠慢萧红。

萧红不美,那时也还看不出什么才华,很普通的一个女人,但是性格特别好。

在与鲁迅通信不久,她就对鲁迅发出了抗议书,不许鲁迅在信里称呼她为女士。

这种近于孩子撒娇的抗议改变了两人之间拘谨的关系。

鲁迅在回信里也开起玩笑:“悄女士在提出抗议,但叫我怎么写呢?悄婶子,悄姊姊,悄妹妹,悄侄女——都并不好,所以我想,还是夫人太太,或是女士先生罢。

”在婚后,许广平不但成了鲁迅事业上的助理,也是他生活上不可缺的伴侣。

萧红作品

萧红作品
《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散文
1937年8月14日
《天空的点缀》
散文
1937年8月22日
《失眠之夜》
散文
1937年8月17日
《窗边》
散文
1937年10月17日
《逝者已矣!》
散文
1937年10月22日
《小生命和战士》
散文
1937年10月22日
《火线外(二章)》
散文
1937年12月13日
《一九二九年底愚昧》
散文
《腿上的绷带》
短篇小说
不详(1933年8月4日首刊)
《太太与西瓜》
短篇小说
1934年3月8日
《患难中》
短篇小说
1934年3月8日
《出嫁》
短篇小说
不详(1934年夏首刊)
《进城》
短篇小说
不详(1934年首刊)
《去年今日》
短篇小说
1936年5月6日
《马房之夜》
短篇小说
1936年9月4日
《家族以外的人》
短篇小说
《离乱中的作家书简》(致许广平)
《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
散文
1933年10月
《跋涉》
散文集
1935年3月至5月间
《商市街》
1936年
《桥》
1940年6月初版
《萧红散文》
1933年8月6日
哑老人》
短篇小说
1933年9月20日
《叶子》
短篇小说
1933年11月15日
《渺茫中》
短篇小说
不详(1933年7月18日首刊)
创作时间
作品名称
作品体裁
1932年春
《可纪念的枫叶》
诗歌

萧红作品介绍

萧红作品介绍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代表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萧红简介

萧红简介

萧红简介萧红简介资料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

在萧红不到10年的创作生涯中,为祖国文学宝库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935年在上海出版成名作《生死场》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

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

著名作品还有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11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

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

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辍学在家。

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萧红表现得坚定勇敢。

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

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1年10月,萧红从阿城逃到哈尔滨。

违心地与王恩甲同居,怀孕临产期近时王恩甲却不知去向。

1932年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

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1935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开始用萧红作笔名,蜚声文坛。

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1940年去香港。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等。

191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

远祖张岱,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

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

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

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幼年时一直‎和祖父生活‎,无忧无虑,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回忆那‎时生活的。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妹‎感情一般。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廼莹‎。

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

这里面的后‎花园,也就是后来‎出现在《呼兰河传》里面的大花‎园,一个拥有她‎很多记忆的‎地方。

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

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曾多次得奖‎。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汪廷兰‎之子汪恩甲‎。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

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萧红的代表作

萧红的代表作

萧红的代表作
萧红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女作家,她的哲学式的文学风格在20世纪中期被誉为“中国新文学的艺术标志”。

作为新月文学团体的一员,萧红以“唯物主义”和“抒情主义”为主导思想,创作了一系列精彩纷呈、富有深度又充满哲理的作品。

萧红的代表作有《像雨后的彩虹》、《明天的脚步》、《少女的微笑》和《给自己的信》等。

《像雨后的彩虹》是萧红的杰作,讲述的是一个母亲不舍将女儿送出家门出国留学的故事,感人至深,它表达了中国人追求卓越的梦想,以及对家庭的不可撼动的忠诚,为了目的的不懈努力,对未来的理想以及对母亲的告别等主题,深刻地告诉读者,努力付出和忍耐终会有回报。

《明天的脚步》是萧红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以一个发生在新中国初期的田园故事为背景,结合她对历史变迁的理解,深刻表现了乡村学校的艰苦和贫困,以及农民的苦难和勤劳的精神,表达了她以乐观和忍耐坚持不懈、发展进步,把握未来的信念。

《少女的微笑》是萧红一部最著名的小说,通过一个简单的恋爱故事,表达了萧红对爱情的深刻理解,生动描绘了难以抹去的少女特有的痛苦,教导人们即使经历苦痛,也要以最美丽的微笑面对生活,坚持梦想。

《给自己的信》是萧红最著名的一篇作文,它描述了萧红从孩童时期到成年的成长经历,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文章。

文中,萧红倡导人们: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新的事物,敢于接受新思想;倾注心血,
努力奋斗,不断追求完美的自我;全心全意投入,一起追逐生活的美好。

总之,萧红的作品以独特的审美风格,形象有力地展现出女性的热情和激情,引导人们在追求精神完美和伟大梦想中不懈地努力,勇于展现自我,从而成为一代新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艺术家。

萧红生平及作品

萧红生平及作品

萧红生平及主要作品介绍萧红(1911-1942),现代著名女作家,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

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

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1940年去香港。

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

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使用笔名萧红)。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生死场》(原名《麦场》)《马伯乐》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商市街》读后感

《商市街》读后感

《商市街》读后感《商市街》是萧红于1941年在香港完成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她在1933年至1941年间的散文作品。

这部作品集以其真实的生活描绘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深感震撼和共鸣。

首先,作品所展现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在商市街这个看似繁华的地方,实则充满了贫困和无奈。

作品通过萧红和萧军夫妇的生活经历,生动地描绘了底层人民的挣扎和奋斗。

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困苦和挫折,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种坚韧和乐观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其次,作品中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也让我深思。

在商市街这个社会中,贫富差距悬殊,人们的命运各不相同。

作品通过不同人物的故事和经历,展现了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关怀,这种人文关怀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此外,作品在文学表现上也堪称佳作。

萧红以其独特的文笔和细腻的笔触,将商市街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展现得栩栩如生。

她的文字既简练又富有韵味,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文字的美感和力量。

同时,作品的结构和节奏也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深沉的思考,又有流畅的叙述。

总的来说,《商市街》是一部深刻而感人的作品集。

它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也让我对社会的残酷和不公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作品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更加热爱生命。

我相信,这部散文集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激励我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努力地前行。

同时,我也将学习萧红那种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红和她的作品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
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
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其主要作品有小说
《生死场》《马伯乐》《旷野的呼唤》《呼兰河
传》,散文集《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长
篇组诗《砂粒》等。

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
神”。

鲁迅认为她是“当代中国最有前途的女
作家”。

萧红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

尤其受鲁迅、茅盾和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由于对家庭和包办婚姻的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

1932年与萧军相识,并在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了第一本作品集《跋涉》。

后来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用笔名萧红发表了她的成名作《生死场》。

(开始使用笔名萧红)。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
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
的灾难中,经历了反
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
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
击。

她的作品虽没有直
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
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

1942年独自一人流落香港,因日本侵占香港,庸医误诊,萧红病情恶化等客观因素,萧红终于不幸在1942年1月22日病逝,亲人和友人对他的思念和哀悼,萧红再也听不到了,临死前曾经写到““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她注定要一个人走,这就是一个女性的宿命。

《呼兰河传》是萧红一部有影响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她以散文化的笔调描写了以家乡为原型的“呼兰河城”
的传记。

呼兰河城不是安详宁静
的天堂,那里充满着无知和
愚昧,荒凉的土地上弥漫着
痛苦和绝望。

但萧红还是用
淡泊的语气和包容的心叙
说了家乡的种种。

她将一片片记忆的碎片摆出来,回味那份独属于童年、独属于乡土的气息。

书中慈爱的祖父、后花园的动植物是萧红生命中至为重要的一抹暖色,是她灵魂的慰藉和生命的源泉。

《呼兰河传》在创作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就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它在艺术形式上比较独特:虽然写了很多人物,祖父、小团员媳妇、王姑娘、冯歪嘴子等等,但是没有主角;虽然叙述故事,淹死豬的大坑、小团圆媳妇被活活烫死、冯歪嘴子磨倌儿成家,王大姑
娘的死......却没有主轴;全文七个章节,看似各自独立却又俨然一体。

萧红以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茅盾评价她的艺术成就时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就像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萧红娓娓讲述着呼兰河的故事。

尽管凄婉,尽管忧郁,却依然美丽得动人。

《商市街》:《商市街(萧红短篇小
说)》其中包括了萧红的经典作品如:
《王阿嫂的死》、《马房之夜》、《朦胧
的期待》、《小城三月》等经典作品。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最后一
部作品。

这位正值青春年华的女作
家,在写完这部作品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离开人世了。

才女萧红,以多情的笔衍绎一个时代的爱,作品描述了一个十九岁的美丽的翠姨默默地爱着大哥,憧憬着一份在那个封建世俗的时代不可能的爱情,依旧小城三月,只有大哥对翠姨的怀想……
《生死场》是萧红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写于1934年9月。

是鲁迅所编“奴隶丛书”之一,是”美丽中国书系”之
一,。

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
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

几乎所有的阅读者都认为这是一个
典型的抗日题材作品。

但是,这样
的角度却无法解释年轻的萧红为什
么如此迷恋描述女性的生育、死亡以
及病痛。

这种对人生的生存死亡的
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绝大部分作家。

不过,它在艺术表现上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有人称之为文本的断裂。

换言之,小说的后半部,是由人的生存死亡问题而转向了革命前途问题。

鲁迅在为《生死场》作的序中,称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

《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马伯乐》是萧红全部作品中被评论界评论得最少,甚至被视为萧红创作的“异端”作品。

马伯乐是个萧红笔下一个时代的旁观者、多余的人。

怯弱、自私、多疑、平庸,满
腹牢骚,永远都在想,从来不
会做的人。

整天怨天尤人,逃
避现实和困难,成天沉迷在自
己的悲观哲学中。

他只知道花
钱,却不知道挣钱。

花钱与父
母、太太要,因和父亲要钱受
了气,想自己写文章赚钱,也
只是想想不动笔;在火车站,
把太太、孩子和一堆行李丢在广场,自己一个人先爬上火车逃命;在逃难洪流中,竟暗生出快乐…….在马伯乐身上,找不到一点民族观念和爱国精神,他的灵魂已经麻木到极点,成为一个令人憎恶的民族渣滓。

但是,他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相当部分思想麻木的人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