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 -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介绍作者,学习字词。
三、朗读课文,回答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的问题。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明确: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本段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3.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生动的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动物:燕子北雁昆虫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
植物: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秋叶簌簌地落下来衰草连天“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
“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
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
“渐渐变黄”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其它:大地“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
“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提问:第二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五、通过图片,回顾第一至第三段内容。
六、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
萌发méng 翩然piān yùn 孕育 簌簌sù nì 销声匿迹 zài 风雪载途
shuāi cuī qiá o qià o 衰草连天──鬓毛衰 连翘──翘尾巴
chāi n chā chà cī guān guà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 zhǒng zhò ng luò là là o 播种──耕种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191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 位,同年回国后任教于武昌高 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南开 大学等。 1929年起任中央研究院气 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4月7日 国民政府行政会议命竺可桢为 浙江大学校长。1948年当选为 中央研究院院长。新中国成立 后,1949年10月16日,被任命 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猪衔草,寒潮到。
本文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 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
语一个成语或一句古诗概 括图片所展示的画面。 2、伴着优美的音乐有感情的 朗读下面一首诗。
戴巴棣——《大自然的语言》
你看那水中的蝌蚪, 不就像游动的逗点? 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 春天已来到人间。
戴巴棣——《大自然的语言》
你看那空中飞翔的大雁, 不就像省略号一串? 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 秋天就在眼前。
1927年,应蔡元培之聘赴南京筹建气象研究 所,任所长。先后开展高空探测、无线电气 象广播、建立南京北极阁气象台,为我国气 象事业奠定了基础。1936年任浙江大学校长, 提倡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建国后,竺可桢 亲自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先后主持 综合考察、自然区划、编写大地图集等工作。 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协副主席, 中国地理学会、气象学会理事长,当选为全 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所著有《物候学》、 《台风中心的若干新事实》、《中国气流之 运行》等。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第一课时
读准字音
草木萌()发 次()第开放 孕()育()果实 风雪载()途 衰()草连天 草长()莺()飞 悄()然无声
阻挠()
物候( ) 翩()然归来 簌()簌落下 周而复()始 销声匿()迹 ()
连翘()
忌讳()
读准字音
草木萌mé ng发 次cì第开放 孕yù n育yù 果实 风雪载zà i途 衰shuāi草连天 草长zhǎng莺yīng飞
学以致用 你能用物候知识解释它吗?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 已是春归芳菲尽,但是诗人却意外发现这 高山古寺中竟有刚盛开的桃花。这首诗正 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 —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 ,开花等物 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只”“就”二字可删除吗?
“只”突出相差较少,不可删除。 “就”表示春天短促,也不可删除。
语言特点:准确严密
立春 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 过来。冰雪 融化,草木 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 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 的 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 熟 ,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 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 处呈现出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 的 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 ,周 而复始。
理清说明顺序
思 路 清
引出物候和物候学 1-3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4-5
晰
纬度
, 层 次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6-10经高度下差差异异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
说说6—10段的说明对象,并列出其说明顺序。
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说明顺序:从空间差异写到时间差异,由主到 次的逻辑顺序,即纬度(南北)差异——经度(东 西)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 响因素纬度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 今差异最次。
整体感知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
走进作者
竺可桢(1890—1974),
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科学 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 理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近代 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 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 《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 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字词积累
翩然( piān) 炎热( yán ) 农谚( yàn ) 纬度( wěi )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三四月间)
南京桃花盛开时
北京桃花含苞待放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济南苹果树四月中或谷雨节开花 烟台苹果树开花要到立夏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山腰和山脚的差异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 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 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 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 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包含 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 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 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 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 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 阐明研究物候学
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 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 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 期。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
第二部分
1.文章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说物候应用于农
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 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 杂得多,灵敏得多。 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 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 物的影响。
2.文章第五自然段举 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 子说明了什么?
新课导入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
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
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
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央提出了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
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拓展延伸
(1)“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
瓜”的时间。
(3)“馒头云,天气晴”是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4)“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麻雀囤食要落雪”“猪 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 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
么顺序安排的?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
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从“对于”和“还
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等词句可
以看出。
3.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 什么意义?
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
而农作物对山区的气候、土壤的适应情况,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流程:一、导入图片导入,多媒体呈现优美的大自然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的语言到底指什么?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说说文章题目的妙处。
二、检查预习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
读准下面画线字的音。
淫雨()铁砧()漂砾()青苔()2、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解释下列词语。
淫雨:铁砧:漂砾:青苔:3、指出多音字。
壳:k éqi ào三、整体感知课文1、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在文中圈出)2、明确:神奇的天书有趣的地书4、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文章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好处?四、阅读第一部分(一)、这部分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1.独立树,南侧枝叶茂盛而北侧稀疏.2.树桩的年轮,南宽而北窄.3.岩石,北面布满苍苔,而南侧干燥光秃.4.山沟或建筑物上,积雪难以融化的部位,总是朝北.5.蚂蚁洞穴,控土填高于北侧,而洞口南向.6.太阳的影子。
(二)、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
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
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满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
五、介绍作者,布置作业1、伊林(1896-1953),前苏联科普作家。
著有《几点钟》《黑白》《十万个为什么》等几十部科学文艺著作,在普及科学知识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作品知识性强,文笔流畅优美。
2、作业:(1)、抽空到野外去走走,注意观察,你会发现哪些大自然的文字?相信你肯定会有所收获,将你的发现与同学分享。
(2)、阅读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板书设计:24、大自然的语言神奇的天书壳有趣的地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 课文课件(第1课时)
3.小组讨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 顺序?
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 次,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 素,古今的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对 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 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写秋: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准备迎接 簌簌
“销声匿迹”描写昆虫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写得有情有感, 十分形象。 “衰草连天”描写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人意的天使。
“簌簌”写出秋天的肃杀气氛。
“风雪载途”写寒冬,写出了冬天的风狂雪大,寒气逼人。
写冬:风雪载途
第一部分描述现象,由表及里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 部分做出解释,话题转到农业上,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第三 部分推究原因,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文章的主体部 分。第四部分阐明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第一部 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主要按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物 候学,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以具 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纬 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检查预习
课前预习
1.字音字形
孕.育(
)
yùn
piān( 翩 )然
簌.簌( sù ) 农 yàn( 谚 ) 2.词语积累
(1)__萌__发____:种子或孢子发芽。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前导读
黄幻吾《杨柳清风》
梁纪《荷花图》
课前导读
乔木《枫叶与鸟》
关山月《一笑暖千家》
课前导读
飘逸的春柳,袅娜的夏荷,激情的秋枫, 傲岸的冬梅,四季之景如诗如画,各具风韵。 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也是物候现象。
作者简介
竺可桢
整体感知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科学院院士,中 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 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字藕 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对建立和发展中国现 代气象事业和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事业有重要贡 献。长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 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先行者。一生在气象学、气候 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主 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 初步研究》等。有《竺可桢全集》。
影
纬度差异
响
程 度
经度差异
由 大
高下差异
到 小
古今差异
空间因素 时间因素
按照逻辑顺序排列,有条有理,容易让人明白。
精读细研
6.课文学习到这里,你能说出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吗?
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符合人们
现
对事物的
象
逻 辑
认知规律,
说明文 分类
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按语言风格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按说明特点分: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画图表、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ppt
5 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交流积累
交流农谚,说 说它们包含的 物候知识
读一读
竺可桢 zh% zh8n 萌发m9ng 翩然 pi`n 销声匿迹 n# 风雪载途 z3i 孕育y&n
r5ng 融化 簌簌 s&
呈现ch9ng 衰草连天shu` i 谚语 y3n 连翘qi1o w0i 纬度
阻挠 n1o
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
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研读课文
讨论
“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这篇课文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 的语言。”作用:把大自然人格化,这一 说法巧妙、形象,能吸引读者。
这篇文章介绍的仅仅是“大自然的语言” 吗?如果不是,那介绍的是什么?文章前面生 动形象地介绍“大自然的语言”,又有什么作 用? 不是。文章介绍的是物候学。前面生动形 象地介绍“大自然的语言”,描写了春夏秋冬 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 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 再以具体现象做例子,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古 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地引出什么是 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 的差异。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 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 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 业发展。
sh& 结束
草长莺飞 zh2ng y依次。 育: 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
中酝酿着新事物。
簌: 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 躲藏起来不露面。这里指鸣
叫声消失了,藏起了行迹。
《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课件
理清思路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 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⑤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的重
要性农,业接生着产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的重要意义。 农业生产
本文先描述 现,象接着作 ,解再释推究 ,最原后因阐明
,这是从意现义象到本质的 顺序。 逻辑
理清思路
决定物那候物现候象现来象临的的来四临个决因定素于能那否些调因换素先呢后?顺序?
影响
大 首先 纬度 第二 经度 第三 高下
小 此外 古今
空间 时间
理清思路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调换先后顺序?
不能。①因为纬度、经度、高下、古今四个因素的影响程 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有条有理。 ②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则是 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逻辑。③对四个因素的解 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 “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一(1—3段):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
四 个
二(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部
分
三(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四(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理清思路
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本文是一篇语言生动的
说明(文体裁),文章首先介绍物
候学研究的
,然后对以象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给各段标上序号。找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寻找关键句子,概括文章内容。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新增]15《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_0112文档
2020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新增]15《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_0112文档EDUCATION WORD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新增]15《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_0112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第一课时一、释题1、借助课件(人类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人类的语言引导进入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播放课件(人类的语言)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使用语言呢?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出自己的意思)2、揭示课题,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强化课题。
出示课件(大自然的语言),继续理解什么叫“大自然的语言”。
提问:大自然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呢?表扬那些找到大自然语言的学生,并小结第一节内容。
小结:大自然也有自己表达意思的方式,这些让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新授课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用具体符号标出小节(互评互议,难读的字音上黑板)。
2、指名读,指名评,师生互读。
学生自由朗读2、3、4节,读懂每一节的意思。
提问:各小节分别讲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你是怎么知道的?3、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习2、3、4各小节。
1)教学第二节,出示课件(蝌蚪在水中游动),帮助了解所选小节的知识。
①齐读第二节,抽个别学生读第二节。
②请学生在学习小组里面说一说:你找到了什么样的大自然语言,它是怎么告诉你的?③抽个别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④集体朗读第二节(教师指导朗读)。
2)教学第三节。
①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节。
②提问:这一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它通过什么告诉大家的?③让学生自己来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和识别鱼的年龄的,教师再拿出准备的大小鱼鳞两片,告诉同学们,鱼的年龄是由鱼鳞片上的圆圈的多少来决定的,圆圈越多鱼的年龄就越大。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佚名教学要点: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准是、编队”等词语。
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读懂课文,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3、初步背诵二、五小节,仿写诗句。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读题。
2、出示.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朗读课文,逐幅出示与课文有关的画面)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1)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次。
(2)给诗歌的各节标上序号,并想想哪几节是写大自然语言的?2、问:哪几节是写大自然语言的?指名读。
三、学习诗歌的2—5节。
1、学生从2—5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读,并完成练习:“我读懂了第()节,知道了()。
”(1)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小节,(可以几位同学同时读)(2)谈谈自己读懂什么。
(指名回答的同时,几位学生在黑板上写自己读懂什么)经过学生的问答和板书读懂2—5节中的大自然。
四、研读品味,体会生动的诗句。
1、分小组品读诗句。
2、指名读第二节,理解词语,“准是”换成“一定是”好不好?)指导朗读,背诵。
3、学第2节的语气读第3段。
4、指名读第4节。
学习“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和“大雁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两句反问句。
5、指导读好第5节,并背诵。
五、老师.总结后问: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六、出示三幅图,要求配诗。
画面:鱼儿钻出水面透气;蜻蜓低飞;树叶落了选择一个画面,仔细观察、思考,再仿照课文中的诗歌给画面写诗。
七、分小组讨论写诗。
八、课后延伸。
同学们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去书中搜索,还会发现许多大自然语言。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说明对象
1、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为某一具体事物
(例:《中国石拱桥》《核舟记》) 2、事理说明文
——针对某一道理阐述说明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说明顺序
上下左右、里外、远近、高低、中间四 周 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 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概括、 总分总、总分、分总
物候现象有经度差异。
片段六: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 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 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 宜,就是这个道理
物候现象也有高下差异。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字词积累
萌发 méng fā 次第cì dì 翩然piān rán 孕育yùn yù 销声匿迹 xiāo shēng nì jì 衰草连天 shuāi cǎo lián tiān 风雪载途 fēng xuě zài tú 周而复始 zhōu ér fù shǐ 草长莺飞 cǎo zhǎng yīng feī 连翘 lián qiáo
说明方法
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 画图表、打比方、摹状貌、引言论、
作诠释、下定义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了不起的科学家
竺可桢,浙江上虞人, 曾任浙江大学校长,
是我国地理学、气象学研究的开拓者, 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著作有《物候学》《天道人文》等。
物候历史
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渔猎生活中,积累了初步的物候和气象 知识,进入农业社会后,人们对物候的观察更为细致、深入。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
8、.概括两段的大意。①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
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
这些标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板
书
设
计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一(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二(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三(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四(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作
业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教
后
反
思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1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时梦瑶
使用教师
科目
语文
班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
第3周
总计第1课时
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熟练朗读课文,掌握“翩然”、“孕育”等重点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文中的一些说明方法,会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索科学奥秘,学习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
提
示
检
测
七、达标检测
萌发次第翩然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草长莺飞
八、课堂作业
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课后反思
六、点拨提升
(运用刚才介绍的方法画出重点句或关键词,概括回答。)
1、物候和物候学的含义是什么?
重点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这些”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四季变化;指的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的大自然语言。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这首诗歌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为背景。唐明皇对杨贵妃宠爱有加,杨贵妃要什么,唐明皇就给她什么,这不,身在京城长安的杨贵妃要吃荔枝,唐明皇就派人从南方千里迢迢送来新鲜的荔枝。当然,这一路上累死了几个人,多少匹马,我们无从考究。只是有人有疑问:当时为什么不能在长安种几棵荔枝树呢?是啊,长安为什么不能种荔枝树呢?今天,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就能基本明白了!那就是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板书)
五、展示质疑
这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可不可以先写古今差异?)
(说明文的顺序可以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文章不仅眉目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而且重点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大自然的语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读课文,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通过合作探究,品味说明文准确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学习准确的说明语言。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语言,我们首先会想到在生活中,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表情达意。
那么,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如果有,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随着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笔触,共同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些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读完文章后,大家对大自然的语言一定有了一些了解。
那么,“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学生跳读回答)
明确:是自然现象。
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
《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3、那么这篇说明文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第一题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作适当的批注,完成问题。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三、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引导:在短时间内,同学们就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这说明大家都能积极思考,领悟能力较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归功于作者,是他有条有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在语言方面也独具匠心。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引导:说明文是给人介绍知识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要准确、严密。
1、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哪些语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你找到的信息,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
引导: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考考点。
命题的形式为:某某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⑴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⑵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
学生4人小组讨论。
小组选代表交流。
⑴不能删掉。
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能一概而论,那样不符合实际。
“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⑵不能删掉。
“左右”表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⑶不能删掉。
“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
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小结:常见的表程度的词:几乎、比较、相当、更、最;
常见的表估计的词:大约、可能、左右;
常见的表数量、范围的词:多、绝大多数、大都;
常见的表时间的词:将要、在当时、到目前为止……
2、赏读文章1、2段,品味说明的生动性。
引导:本文的语言除了准确性外,还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生动性。
题目不说“物候”或“物候学”而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那么文章中哪些段落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呢?(1、2段)
引导:大家都觉得1、2两段生动形象,但这样笼统说不行,我们要具体到词和句。
我们在分析语言时角度很多,可以从词语的角度,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等。
(学生默读,品析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生交流。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使文章语言生动的技巧有哪些?
可以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可以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形容和描绘。
如此优美的段落,我们自然要美美地读出来。
下面让我们齐读1、2自然段,在优美的语言中品味美妙的物候世界。
(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
教师小结:说明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
即便是生动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
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
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地写上“局报”两字。
四、拓展延伸
1、除了课文,古代的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一下。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如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提问:大家能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总结总结。
(学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