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二上册)
高中语文部编版《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课前演讲】师:今天的课前3分钟演讲由××同学来讲。
生:演讲(照稿子念)师:不能照着念,能背就背,不能背可以看一看。
(上课铃声响)这个同学伏在桌上照稿子读,读得极快,大家听不清。
师:完全不符合演讲的要求。
第一,他完全是在读,没有达到要求。
第二,他的仪容不好,一直伏在桌上。
第三,上来演讲最起码的规范是:同学们,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他没有做到。
第四,老师说过,第一轮,老师不规定题目,但是有一个默认的前提。
应该是大家都认可的公众话题。
因此,今天这个演讲要重新做。
生:明天不可能。
师:后天。
明天该谁呢?(李老师在安排)。
师:我们今天学习《再别康桥》。
这首诗大家读过了,比较熟悉了。
在没有学这首诗前,大家对徐志摩有没有了解?生:我看过一些文章,似乎是说鲁迅和徐志摩在文学上是对立的。
师:你是在哪里看到的?生:我是听我们老师说的。
师:你说的是对的,他们在文学观上是对立的,而且老师年轻的时候,第一次知道他也是从鲁迅那儿了解到的。
还有哪个同学?生2:他是新月派诗人。
师:这你也知道,真了不起。
从哪儿知道的?生2:从优化设计的。
师:很好,有预习的习惯,就是不一般。
还有没有?没有了?那老师补充。
有一个电视看过没有?《人间四月天》生(议论后)发言:讲他和三个女人的感情。
师:哪三个女人?其他同学补充,生3:(还有其他同学补充)林徽音,陆小曼,张幼仪。
师:徐志摩比较风流,只是因为他是文学家,就成了……中国有一个不好的传统,一个人成了名人,缺点也就成了优点。
当然,也有人替他辩护,正因为感情丰富,所以写出好作品,我觉得还要应该分开来评价。
师:徐志摩怎么死的?生4:飞机失事。
师:对。
徐对新诗贡献很大,我甚至认为,仅以此诗,就足以称优秀诗人。
他还做过许多大学的教授。
当时很多人都是二十来岁做教授的,比如胡适等,很有才华,现在找不到多少这样的人。
当然他们不会玩电脑游戏,没有读过金庸。
你们看了朱光潜的文章可能比较清楚。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背诵诗歌。
2.鉴赏诗歌中蕴含的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诵读、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鉴赏诗歌中蕴含的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同学们,我想了解一个问题,大家喜欢诗歌吗?你喜欢哪些诗人呢?一.导入:在中国诗坛上,有一位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诗人,他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不曾带走人间一片云彩,却留给了我们最美的“云彩”。
这位诗人就是————徐志摩。
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岁月的河流漫溯,在大洋彼岸康河的柔波里,重温他的康桥之梦。
(师认真板书课题作者)二.初读文本——读准字音1.生自由读诗一遍,读准字音。
(师出示大屏幕。
生大声读诗,读后停下。
)2.基础知识积累。
出示大屏幕:(找一生检测,修改,生齐读,每个读两遍,师示范)荡漾青荇浮藻长篙漫溯满载斑斓笙箫4.把需要积累的标注到文本中。
5.让生再把诗读一遍。
修正读音,思考:这首诗给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6.让生谈谈初读后感觉。
师问:同学们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喜欢?(生可能从音律、景、或情等角度角度作答。
)7.师评:读了这首诗的初步感觉。
8.师出示学习目标。
三.再读文本——读出节奏韵律(诵读关注的角度:语音的轻重、语气的缓急、语调的升降等)诵读是解读诗歌的唯一途径。
1.下面请再次自由读诗一遍,要求找出韵脚,读出节奏。
师出示大屏幕。
2.先一起找出韵脚。
每节二四句押韵,分别是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押韵的好处是: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律动感。
3.指一生读,师提示:其他同学要做好点评的准备,主要从语音的轻重、语气的缓急、语调的升降等角度思考。
4.找生评价读的效果,主要考虑节奏,可以提示他哪句读得好?哪句读得不好?那你也来试试?(如重点点拨:在我的心头——荡漾。
)5.师总结:每行两顿或三顿,节奏分明。
偶句押韵,逐节换韵,全诗读起来,有旋律美,朗朗上口。
有音乐的美感。
师板书——————音韵美四.细读品味——鉴赏意象美,体会诗人感情1.通过诵读,你能快速从诗文中找出表露诗人情感的词语或诗句吗?(轻轻作别——荡漾—甘心——彩虹似的梦——放歌——沉默——悄悄离别。
再别康桥 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老师:有人说,中国现当代诗坛只有“一个半”诗人。
尽管这种评价太偏激了,却也可以看出着“一个半”诗人在中国诗坛的分量。
他们是谁呢?学生:“一个”是徐志摩,“半个”是何其芳。
老师:可见,徐志摩在近代诗坛可谓是“独领风骚”。
那么,同学们对徐志摩的了解有多少呢?学生:…………………各抒已见………老师:《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享有盛誉的佳作,“康桥”在哪里?学生:康桥就是剑桥大学,在英国。
老师:从“再别”可以看出诗人对“康桥”有着怎样的情感?学生:………………各抒已见………老师:让我们跟着徐志摩一起领略康桥的魅力。
二、康桥介绍(PPT中显示剑桥大学的若干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老师:同学们找一下康桥的排名在哪里?学生:第二名老师:那么,同学们向往这样的大学吗?学生:向往~~老师:我们再徐志摩就读的剑桥大学长什么样子。
三、作者简介(PPT中显示图片,红字部分是课件内容)老师: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笔名云中鹤。
出身于富商家庭,父亲因兴办实业,蜚声浙江。
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堂,1915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
1918年按照其父的愿望赴美国留学学习银行业(他父亲希望他将来成为银行家),1919年得知五•四运动爆发,激起心中的爱国热情。
1920年去英国剑桥留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的真正悠闲自由的日子。
据他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卧仰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
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1921年开始写诗,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的影响。
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专栏的开辟,可以看作该诗派的正式形成,1928年《新月》月刊在上海创刊,由徐志摩、闻一多任编辑。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而不是 小 D、王 胡呢7 学生 自然会联 系到 小说 的前
曾有过 偷盗 前科。接 下来 文学科存在 “ 三难 ” :难教 、难学 、难考 。 半部分 , Q的地位低下 , 阿 连姓名都没有 , 不配姓赵 , 那该如何 改变这种尴 尬处境呢?
让学 生记住课 上 学到 了什 么 ,而通过 上语 文课学会
墨
师 :诗 歌是语 言 的精 华 ,诗歌 总是让人 印象深 课成 为学生永 难忘怀 的回忆 估计也不太现 实。 因此 , 刻 。比如有这么~ 首诗 :“ 只鹅 ,两只鹅 ,扑通扑 一
作 为语 文老 师 ,我 们 不 必奢 望让 学 生铭 记 住语 文 , 通 跳 下 河 。 生 笑 ) ”(
当然 ,要 让语 文课 “ 好懂 ”并不 容 易做到 ,教 的精神 家园。 ”这不正是所有人孜孜 以求的吗? 师 必须读 懂 读 透教 材 ,才有 可 能梳 理 出最 “ 易 ” 容
的教学重点。 在 能轻而 易举 获取信 息 的现代社 会 ,要让语 文
≤
》 Z
望
m
觏
个 不争 的 事实 ,那就 是 学 生已 经越 来 越忽视 语 文 ,
2 教 学重点 集 中化 。教学 重点一 多 ,学 生可能 .
在 新课 程改 革的新 鲜空气 中,我 们难 以忽 略一 会无所 适从 ,学生掌 握起 来也 有难度。如 《 Q正 阿
传》 ,篇幅长 ,内涵 丰富 ,教学重点 非常多 ,要在有 越来 越远 离语 文了。学 生整天 乐此不 疲地做 着数 学 限 的教学 时 间内把重点 全部 讲清楚 ,难度很 大 ,学 题 ,津 津有 味地读 着英 语 ,对语 文却 敬而远 之。面 生也很 难把 握。我们 不如 先确定 一两 个重点 ,比如 对母语 教 学的尴 尬局 面 ,我们 该想 些什 么、做些什 可 以从 阿 Q 被抓 说起 ,为什 么是 阿 Q 成 为替 罪羊 ,
再别康桥课文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课文教学实录《》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的风格,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下面是再别康桥教学实录,欢迎阅读。
多媒体展示: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师:这是一副挽联,作者是郁达夫先生,所挽对象为著名诗人徐志摩。
“两卷新诗”指的是徐之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
而“九点齐烟”是济南郊区九座小山的总称,此借指徐之遇难地,他是因飞机失事遇难的。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近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走近他多情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师:请××同学试读一遍好吗?生:读(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第三节“青荇”的“荇”应该读xìng而不是xíng,课文注释也有说明。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生:离别之情。
师:离别何处?它是个怎样的地方?生:离别康桥。
关于康桥,注释①有简单的介绍,我读一下。
师:展示相关的图片。
师:临别之际,诗人向哪些对象──做了道别?生: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等。
师: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可谓数不胜数。
例如:的《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但离别的对象一般都是人,而《再别康桥》却由人间向“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自然物转移,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
师: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称作意象。
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物象就属于意象。
那么,上述物象中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先看第二节,第二节写的是“柳”。
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生: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师:“金柳”为什么像“新娘”?生:因为柳被夕阳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色彩光泽鲜艳好看。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说课稿+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自读诗歌,把握诗意。
2.理解三美,明确意象。
3.背景探幽,把握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歌的绘画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导课(疑此诗中有佳句,为君寻取拟芳名)2014年有部特别火的电视剧《何以笙箫默》,剧中主人公为何以琛、赵默笙,不知道大家看过没?《何以笙箫默》之所以收视率高,在于导演所取得极富诗意的名字,大家能猜出来出自那一首是吗?学生回答(《再别康桥》)。
具体到诗句,是哪一句呢?生答(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正所谓疑此诗中有佳句,为君寻取拟芳名。
也从侧面反映出《再别康桥》的影响力。
今天,我们一起赏析《再别康桥》。
(二)初读感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1.学生自读,理解诗意。
2.学生朗读,师生互评。
3.初步感知诗歌之美,美在何处?(音乐美、建筑美)(三)探究意象,把握情感(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首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即是通过景物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大家沿着诗歌节次找找都有哪些意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清潭、康河……)让我们沿着这些意象开始寻美之旅。
(1)教师诵读第一节。
(2)提问:我们所知道的都是与人告别,如:执手相看泪眼、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为什么这首诗歌却“作别西天的云彩”?(学生那探究思考)教师点拨补充:与物告别,是一种单方向的告别方式,目的在于突出自我的情感。
诗人在和他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回忆进行对话,这种情感是隐藏在心头的秘密,大声喧哗是不合适的,只有把脚步放轻、声音放低才能进入会议的氛围,才能沉浸在自我的情感之中,诗歌在清新之中略带伤感。
2.第二节学习(1)学生朗读。
(2)这一节最典型的特征是采用古典意象来表达情感,是哪个意象呢?(金柳)古典诗词中写柳的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表达离别的不舍;“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正是“几条杨柳,沾来多少泪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品读诗之韵律,品味诗之意象,领悟诗之意境,体悟诗之真情。
2.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3.体悟作者的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由景入情的感悟能力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分析法,诵读法(配乐)教学课时:1课时一.新课导入在中国诗坛上,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
不曾带走人间一片云彩,却把另一片“云彩”留给了我们,他就是唯美而浪漫的徐志摩。
徐志摩生于1896年,死于1931年,在人间只活了3 6岁,但他的诗名却永存中国诗坛。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徐志摩,走进他的《再别康桥》。
(板书课题:再别康桥徐志摩)二.通过解题来介绍创作背景,然后听录音,整体把握情感1. 请同学看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借助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提取对理解诗歌有帮助的信息。
)学生:这是和康桥的第二次告别。
别了又别,说明对康桥充满着眷恋,不忍离去老师:我纠正第一个同学的说法,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
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朋友。
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
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2. 请同学听配乐朗诵《再别康桥》,感受那种浓浓的眷恋之情。
3. 好的诗总能带动人的情绪,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的诗,有感情的读一遍老师总结:读的差强人意,基本上也能感受到大家在进入离别的境界,节奏应该再慢一点。
三.品味诗歌的意象,赏析诗歌的画面,体悟诗歌的情感请同学们自由寻找你觉得最能体现眷恋之情的意象,然后试作品味。
意象研读第二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写出了金柳的漂亮,我不愿离开。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二上册)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二上册)《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二上册)(张广银)(听听范广慧的《再别康桥》,活泼气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刚刚听的这一首歌,它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一首现代诗歌。
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走进现代诗歌。
(投影课题《再别康桥》)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徐志摩,你所知道的《再别康桥》。
生: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师:你的了解很详细,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你心中的徐志摩?生(1):他是一位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人生真谛的的诗人。
生(2):一位天才诗人。
师:对,一位天才诗人,也是一位纯洁的诗人。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投影的第二节。
(投影诗人介绍)生:他曾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康桥是徐志摩短短一生的重要的文化情结,也为我们留下了这一篇伟大的传世之作。
下面请听诗歌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说说你最喜欢本诗的哪一节。
(学生听老师朗读)生(1):第一小节,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师:对,诗人用三个“轻轻的”为全诗创设了宁静和谐的气氛,也为全诗奠定了哀而不伤的基调。
同学们后面答复下列问题,尽量用自己的话来答复,哪怕是错了的见解,好吗?生(2):第二小节。
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事物,表大了诗人对康桥的喜欢。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创新性实验教学实录课题:《再别康桥》课型:诗歌鉴赏课执教:符书梅教学过程上课:师生问好第一阶段:导学(师导,创设问题情境,为学习新诗做好铺垫,提出本节课学习目标)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二首词,初步接触了现代诗歌,也初步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一些方法技巧。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学习诗歌时,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鉴赏呢?生1: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师:回答得不错。
还有哪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生2:学习鉴赏诗歌,还可以对诗歌语言进行感知和分析,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鲜明、生动的形象(意象)。
生3:我补充一点。
最后还要对诗歌的意境进行品味,感受意境之美,进而领悟诗歌的主题。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诵读、感知、品味。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和鉴赏现代诗歌《再别康桥》。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诗人徐志摩诗歌的代表作。
学习时,同学们要注意把握这首诗的音乐、语言、意境方面的特点,体会这首诗的风格特点。
(教师板书课题。
)第二阶段:悟学,学生自学自悟。
师:下面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根据课前预习,请各组同学代表完成以下问题:字词、作者简介、背景简介。
生4:这首诗的字词不多,重要的是注意读音。
青荇.xìng、长篙.gāo、沉淀.diàn、浮藻.zăo、满载.zài、漫溯.sù、似.的sì。
生5:徐志摩,生于1896年,浙江省海宁县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
新月社成员,崇尚英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中国资产阶级在文学上的一个代言人。
留学英、美,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飞往北平,在山东济南遇难,年仅35岁。
作品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代表作《再别康桥》。
生6:我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幸福的日子,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遗留的
“志摩走了,我们失去的不只是一个诗 诗歌这种文体相对陌生的原因, 但也
是无声的思念
人,一个朋友,而是一个可爱的人格。 ” 不能排除教师设置活动没有参照学生
带走的
诗人的挚友、 大学者胡适满含眼泪写 的实有水平、心理状态等因素。 课堂上
是康河如梦的风情
下一篇祭文, 其中有这么一段文字: 教师设问或者学习活动是否成功首先
— —— 汶 上 县 教 科 研 中 心 吴 庆 才
SHANDONG JIAOYU
优质课例
语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
师:请你自己谈谈感受。
诗 人 离 开 这 个 世 界 已 经 70 多 年
出示课件:
生:第一位同学更注重从外在的角 了,这首小 诗 不 厚 重 ,也 不 深 刻 ,但 是
那河畔的(金 新)柳
保存在记忆里。
且落实意识很强, 但真正落实到位而
学生开始改写。
生:这是一种超越庸俗的美,淡泊 且比较有效的,还是“重音轻读”的指
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展示:
的美。
导。 其他地方,比如教师所提到的语速
学生一:
请学生用轻读的方式突出“轻轻” 的快慢、声音的高低,并没有在学生的
夏虫在草丛里放歌
“悄悄”,学生朗读。
巧妙。 自己还有新的发现吗?
格律诗,最好保持韵脚一致。 两位的改
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 再一次
生:“金”给人以震人心魄的感觉, 写各具特色, 我个人认为第二位的改 走近康桥,走近徐志摩。
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的感受。
写更胜一筹。
师生齐诵课文。
生:诗人用彩虹比喻梦想,意思是
师:诗人对康桥的情 感 决 定 了 他
师:你加一加试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_模板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_模板点击浏览该文件点击浏览该文件A.目标:1.能整理本文中的重点实词意义和特殊句式;2.能理解文中孟子逐步推理、正反对比阐明自己看法的方式,并能运用这种方式阐明事理;3.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并能合理评价这种思想。
B.设想:1.学情:这篇短文,学生应该能从文中发现全文思想的中心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可能使学生感到疑惑的是:孟子只是通过两次假设性的对比,就能把“与民同乐”的大的观点论证出来了,是不是有说服力呢?教学上应该联系实例,并通过练习,掌握逐步推理的论证方式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技巧,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论述的强度。
至于文言词句,本文在理解上没什么难度,应该布置课堂作业,及时整理。
2.教法:诵读法、练习法3.课时:一课时4.其他:C.过程:一.导入: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在《孟子》七章中多有论述。
事实上,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忙于称霸,不但没多少闲工夫来考虑百姓的利益,反而加重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
今天,孟子就要站一心“王天下”的齐王面前,向他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
这无疑是一次挑战,至于结果如何,还是让我们来看课文吧——二.整体感知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2.学生齐读,,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明确:“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三.局部理解1.用五分钟时间,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有疑难先作记号,等一会集中讨论。
2.解疑。
可以让学生提问,学生解答。
3.教师归纳重要词语:见、语、好、乐、今、王4.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孟子与齐王的对话,第一节却写了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这是不是多余的文字?为什么?(明确:不是。
①通过庄暴和孟子的回答,引出话题,明确论述的议题,起引子的作用;②庄暴对“王好乐”无言以对,表明话题有难度,反衬出孟子谈话艺术的高超。
)5.思考: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意思?(明确:①写孟子主动发问,提出“好乐”的话题,为转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创造条件;②孟子借“为王言乐”,从正反两方面“与民同乐”的重要性。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以及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以及反思《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以及反思《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有关教学实录以及反思,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细腻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一、导入师:人生的路啊,总是告别一程,再走一程。
比方我们,告别了小学、初中,走进了高中。
同学们,你是否还记得,当你跟同学、老师和你的母校分别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留恋学生:依依不舍……老师:是啊,当时针终于转到了转身的那一刻,当包裹终于搭上了我们的肩头,那一刻,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分别!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离别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板书课题)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老师:同学们,当你读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学生:“康桥”是个怎样的地方?学生:为什么“再”次离开康桥?第一次是怎么离开的?学生:徐志摩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学生:诗人和“康桥”有怎样的关系?老师:同学们很爱思考!咱们现在就来解决其中一部分问题,有的问题咱们赏读课文时解决。
显示投影:投影1:剑桥大学图片老师:康桥即现在的剑桥,诗人曾在此留学。
投影2:徐志摩像投影3:徐志摩简介找一学生读: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临行时,诗人留给康桥一首诗——《康桥,再会吧》,以倾诉惜别之情。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心潮澎湃,在归国途中,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写下了《再别康桥》。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5岁。
投影4:名人评价: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
——朱自清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
——胡适三、通读诗歌,整体感知。
老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来自性灵最暖处的诗,一起聆听源自心底的灵魂音乐吧!一读:学生自由朗读二读:找一学生朗读老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呢?(找学生评价该同学的朗读)学生:她读得非常好!声音有起伏,节奏有快有慢。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篇一:《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师:在中国诗坛上,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
不曾带走人间一片云彩,却把另一片“云彩”留给了我们,他就是唯美而浪漫的徐志摩。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徐志摩,走进他的《再别康桥》。
(板书课题:再别康桥徐志摩)师: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生同说)。
师:为什么说是一首送别诗呢?你们从哪里得知的?生齐:“别”字。
师:对,“别”是告别的意思(生同说)。
回顾一下我们以前有学过哪些告别诗?师:告别诗可以分为很多种。
比如:1、情谊深厚。
李白的《赠汪伦》(师生同说)。
2、依依惜别。
我们以后会学到柳永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完全道出了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3、借离开表达心志。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玉壶”(师生同说)。
师: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未改初衷的事实。
4、对朋友的担心记挂之情。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关无故人”(师生同说)。
师:朋友“西出阳关”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5、美好祝福。
高适的《别董大》说)。
师:“莫愁”说前路有知己,说天下人人识君,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
师:从我们刚刚举得一些例子来看,离别的对象是人,那我们来看看徐志摩离别的对象又是什么呢?生齐:跟康桥道别。
师:桥能跟人道别么?生齐:不能!师:那么,这里用的是拟人(师生同说)师: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与康桥道别呢?生1:康桥很漂亮。
师:哦。
康桥的环境很美,不忍离开。
还有吗?我们看这个题目是“再”别康桥,“再”是什么意思?生:又!师:是“又”吗?大家之前有没有学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古文中是“第二,二次的意思哦。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坐下。
今天上课的格局不同于往常,喜欢吗?(学生四人一组,面对面坐。
)生:喜欢。
师:这叫小组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
不是你们听老师讲,主要是小组之间交流学习,有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好吗?喜欢语文课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有举手的)师:这说明你们老师语文教得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再别康桥》,这首诗以前知道的请举手生:(举手)师:这么多同学知道呀。
说说,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生1:有一次电视上刚好有这首诗。
师:那是在什么时候?生1:一年以前。
师:你呢?生2:我接触过几次。
师:(惊讶的)几次呀!最早呢?生2:最早是小学,是一个同学在广播站朗读了这首诗。
师:以前知道这作者是徐志摩的举手。
生3:(举手)师:请你将他的名字写一遍。
知道为什么要写一遍吗?这个“摩”字要注意是吗?生3:(板演)师:好。
记住了,徐志摩。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将诗歌朗读一遍。
生:(读)师:有不认识的字举手。
生:(没人举手)师:没有不认识的字,是吗?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一个同学来读一遍。
生4:(举手)师:你推荐谁?生4:我推荐***师:你为什么推荐他?生4:因为他读得还可以?师:你自己读得怎么样?生4:嗯… …师:那你推荐谁?生4:推荐我自己。
师:有勇气,同学们为她鼓掌。
生4:(读课文)师:好。
谢谢你。
读得不错吧?生:(全体鼓掌)师:有读错的吗?生5:第五段“满载一船星辉”,她读成了“满载一城星辉”。
师:嗯。
还有吗生6: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她读成“青枣”。
师:嗯。
还有一个地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我们看应该读“似(shì)的”,还是“似(sì)的”?生6:是“似(shì)的”。
师:对,彩虹似(shì)的。
什么时候读“似”?生6:相似(sì)。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师: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诗歌总是让人印象深刻。
比如有这么一首诗:“一只鹅,两只鹅,扑通扑通跳下河。
”(生笑)师:大家笑了。
请问这位同学,你为什么笑?生:这首诗歌很生动。
师:哦,是吗?有没有其他意见?你起来说说。
你为什么笑呢?生:我觉得这首诗有点幼稚。
很好玩。
师:好,请坐。
这首诗好像没什么诗味。
严格来说。
算不上什么诗歌。
我想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可能有些更美的诗歌,哪位同学给我们背诵一下你印象深刻的诗歌?生: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师:好,是徐志摩的诗。
生: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师:好,还是徐志摩的诗。
有印象最深的古诗吗?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不愧是扬州人!大家都有印象深刻的诗歌,相信大家对诗歌都有一定了解。
请看这首诗,(展示PPT)这是古人看到满天飞舞的雪花后写的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生笑)呃,这位同学你谈一下,你觉得这三句像诗吗?生:我觉得不太像诗。
师:为什么呢?生:首先,我觉得单从它的前面三句来看。
没有非常深刻的内涵。
师:嗯。
没有内涵。
生:然后它的结构太简单了。
师:太简单了?换而言之,如果这也叫诗的话。
那我就是大诗人了,在座的各位就是小诗人。
(生笑)(展示PPT)加上一句“飞入芦花皆不见”,现在是否有了诗味?生:有。
师:哪位同学说说为什么加了这句就有了诗味?生:因为最后一句话把这首诗的意境体现出来了。
师:意境?什么样的意境?生:就是对雪的喜爱之情。
师:你怎么看出他对雪有喜爱之情呢?生:飞入芦花皆不见,把雪人性化了。
师:好,请坐。
他说加了一句之后,作者的感情表现出来了。
还有其他的见解吗?生:它写出了那种大雪漫天纷飞的感觉。
师:你怎样体会到这种感觉的呢?生:因为一开始是“一片两片三四片”,紧接着是“五片六片七八片”,其中的数字逐渐递增,到了第三句是“千片万片无数片”,也就写出了雪花漫天飞舞的气势。
课文《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课文《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下面是,随小编来看一下吧。
多媒体展示: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师:这是一副挽联,作者是郁达夫先生,所挽对象为著名诗人徐志摩。
“两卷新诗”指的是徐之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
而“九点齐烟”是济南郊区九座小山的总称,此借指徐之遇难地,他是因飞机失事遇难的。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近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走近他多情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师:请××同学试读一遍好吗?生:读(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第三节“青荇”的“荇”应该读xìng而不是xíng,课文注释也有说明。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生:离别之情。
师:离别何处?它是个怎样的地方?生:离别康桥。
关于康桥,注释①有简单的介绍,我读一下。
师:展示相关的图片。
师:临别之际,诗人向哪些对象──做了道别?生: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等。
师: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可谓数不胜数。
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但离别的对象一般都是人,而《再别康桥》却由人间向“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自然物转移,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
师: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称作意象。
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物象就属于意象。
那么,上述物象中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先看第二节,第二节写的是“柳”。
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生: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师:“金柳”为什么像“新娘”?生:因为柳被夕阳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色彩光泽鲜艳好看。
《再别康桥》教学记录
《再别康桥》教学记录《《再别康桥》教学记录》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意象情感分析学生一起读2-----5节。
教师:要把诗歌读好,我们要读好一些关键的字。
是哪一些字呢?现在,我们以第二节为例来分析。
(幻灯片写康桥的柳:作者为什么要写柳来表现他心目中的康桥?他是怎样刻画的?用了哪些关键词?表现了诗人对康桥怎样的印象和感情?)一学生:柳树在古代与离别有关。
师:你能不能说具体一点,为什么柳与离别有关呢?生默然。
师:在汉代,在长安,有一个地方叫灞桥,送行的人在这儿折下柳树枝条给离开的人。
因为“柳”与“留”谐音。
于是,后来折柳枝送别就成了习惯。
诗仙李白说“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清”。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写柳呢?是谁留谁呢?一学生:因为本文也有送别。
师:谁送谁?谁留谁?生:康桥送诗人。
康桥留诗人。
师:说得好。
将要离别的诗人是怎么刻画“柳”的?生一起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师:用了哪些关键词?“金”换成“绿”,好不?新娘换成“少女”好不?生:金色是辉煌的、浪漫的,写出了康桥的美好。
师:这美好是谁心中的?在别人眼睛里平常的柳树,诗人觉得她无比的美丽,我们有一句俗话,怎么说的?(生笑)生一齐:情人眼里出西施!师:为什么说是“新娘”?不说是“少女”或者干脆说是“美女”?生甲:因为新娘更美。
生乙:因为新娘才和诗人有关系。
师:都说得好。
用“金柳”“新娘”,写出了诗人在康桥曾经有过的幸福,那么,诗人在离开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感觉?生甲:依依不舍。
生乙:缠绵的。
师:好,就用“缠绵的”“依依不舍”的情绪读第二节。
生齐读师: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刚才的学法。
我们思考的方向是,看他写了什么,写柳,为什么写?因为“柳”与“留”与“离别”有关,怎么写?“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表现了诗人对曾经经历的幸福的康桥时光的缅怀,离别时的难舍难分。
把康桥比作新娘,用了拟人的手法。
再别康桥的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的教学实录(3)(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再别康桥》的教学实录(3) 《再别康桥》的教学实录生48:问号。
师:问谁?生48:问自己。
师:寻梦,你解释解释什么意思。
生48:寻找彩虹般的梦。
师:那是什么样的梦下面有没有描述生48:星辉斑斓的梦。
师:那个梦好像与什么行动有关?生48:划船。
师:我问你,划船,一个人好,还是两个人好? 生49:两个人。
师:同性的好还是异性的好?说心里话。
生49:同性。
师:哇,我好失望呀!生:(笑)师:划着划着,划到哪儿去了?生:青草更深处。
师:没人的地方吧。
划着划着天怎么样啦?生:天黑了。
师:应该怎么样了?生:回家。
师:回家了吗?生:不想回家。
师:不想回家怎么样感情加深了吧干什么生:放歌。
师:齐读这小节。
生:(读)师:同学们能不能体会到这一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能体会的举手。
生:(举手)师:你说,你通过那几个字体会的?生50:放歌。
师: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放歌?生50:愉快,特别高兴。
师:那是因为他回忆起了过去美好的情景。
那你说,读这个地方的时候应该怎么读?生50:声音大一点,站在徐志摩的角度,就是感情太多了,要宣泄出来。
师:宣泄出来,那手可以怎么放?生50:(张开双手)师:头应该怎么样?生50:扬起来。
师:好,你这样读一读。
生50:(读)师:请你也来读一读。
生51:(读,其余同学鼓掌)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
生:(自由读)师:(范读,很陶醉)生:(鼓掌)师:寻梦,诗人情不自禁地回忆这个情景,诗人想到这个场景,心都醉了。
多好呀,这个场景。
可是诗人放歌了吗?生52: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放歌?读下面一小节。
生:(读)师:但我不能放歌,与上节相比,来了一个多大的转折呀。
一个人想要放歌,而不能放歌,内心是很压抑的,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内心还轻快吗不能轻快了。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笙箫是什么生53:乐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二上册)
(张广银)
(听听范广慧的《再别康桥》,活跃气氛)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刚才听的这一首歌,它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一首现代诗歌。
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走进现代诗歌。
(投影课题《再别康桥》)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徐志摩,你所知道的《再别康桥》。
生: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师:你的了解很详细,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你心中的徐志摩?
生(1):他是一位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人生真谛的的诗人。
生(2):一位天才诗人。
师:对,一位天才诗人,也是一位纯净的诗人。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投影的第二节。
(投影诗人介绍)
生:他曾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
师:康桥是徐志摩短短一生的重要的文化情结,也为我们留下了这一篇伟大的传世之作。
下面请听诗歌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说说你最喜欢本诗的哪一节。
(学生听老师朗读)
生(1):第一小节,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
师:对,诗人用三个“轻轻的”为全诗创设了宁静和谐的氛围,也为全诗奠定了哀而不伤的基调。
同学们后面回答问题,尽量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哪怕是错了的见解,好吗?
生(2):第二小节。
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事物,表大了诗人对康桥的喜欢。
(生自发鼓掌)
师:同学们的掌声肯定了你的回答,现在,请你把这一节有感情地缓慢地读一遍!
(生读。
)
师:不错,读出感情来了。
不过“那”字后面稍作停顿,这一句低一点,后面一句稍高一点,再读一下,好不好?
(生读。
)
师:诗人将“金柳”比喻为“新娘”,这一意象有什么好处?
生:“新娘”非常的妩媚、娇美。
师:“夕阳中的”,更体现出她的“温润”,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同学们,还有吗?
生(3):第六小节中“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千言万语的送别之语!
师:很好,从词的角度来分析情感,你看这个“也”字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康桥的一切都为了诗人的离别而沉默,连夏日的夜晚最热闹的夏虫也受到了感染,以宁静来送别诗人。
师:分析很到位,请你把这一节读一下。
(生读。
)
师:“但”字后面稍稍停顿一下,“悄悄”连起来轻一点读,最后一句高一点,体现诗人的那一份不舍的感情。
再读一下。
(生再读。
)
师:不错,这位同学你还要说什么?
生(4):我喜欢第四小节。
师:好,先请你读一下。
(生读。
)
师:“揉碎在浮藻间,”可以读得激昂一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读得舒缓低沉一点。
请你说一说它的好处。
生: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榆树下的青潭中,特别是您刚才说的朗读,这一节节奏很优美。
师:不错,同学们想一想,“梦”这一意象有什么特点,而诗人竟然用“沉淀” 一词,是否矛盾?
生:诗人在康桥时期建立的对自由、理想的追求的“梦”,但在回国的几年中破碎了,所以诗人这一次来到母校,把这一个“梦”沉淀在他所心爱的康河中。
师:好极了。
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还有人说诗人用“沉淀” 一词是表达他对康桥的浓厚的爱恋。
所以对诗歌的解读不一定是一种说法,关键在于你的言之成理。
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一下。
(生齐读。
)
师:同学们学了这几节,能不能据此说一说这首诗的特点呢?
生(1):节奏轻盈舒缓,情感与景物和谐统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生(2):这首诗感情很真挚。
郭沫若说“诗的创作贵在自然流露。
诗的生成如像自然物的生存一般,不当掺以丝毫的矫揉造作。
我想新体诗的生命便在这里。
”
师:两位同学很好地总结了诗歌的特点,鉴赏诗歌时,要特别注意:情感(情是诗之胚)和景物(景是诗之媒)(投影)这两个要素。
接下来请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将自己喜欢的那一节改写成一段情景性的描写。
(学生写作,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师:现在我们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品。
生(1):我改写的是第一节:再次作别母校,心中顿生万千离愁,正如我轻轻踮着脚尖像清风一样来,又悄无声息的离开,那至深的情思竟在招手之间换着了万千的云彩。
师:同桌,请你来说说他写的作品。
生:他写得感情真挚,符合本首诗的宁静、忧伤的氛围。
师:不错,不过老师给你提一点,你写的这一节仅仅是对第一节的解释,而未能抓住它的情感通过情景来描写,给人形象的感知。
下一位?
生(2):我改写的是第二节:夕阳下,河水荡漾着轻轻的波纹,和边的垂柳随着微风轻轻的摇摆细细的柳枝,夕阳仿佛给她披上金色的细纱,而她却摇摇身子,扭扭腰,就像一位待嫁的新娘对着镜子打扮着自己,到处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生自发鼓掌。
)
师:同学的掌声给了你肯定,不过“摇摇身子,扭扭腰,”不大符合“新娘”这个意象,同时也不符合这首诗的宁静、忧伤的氛围。
老师也改写了第三节供同学们参考。
(投影:微风轻拂,水波轻漾,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像在轻舞,又像是婴儿在母亲的怀中撒娇,在这美丽的柔波里,我心甘情愿地做她怀中的一条娇嫩的水草啊!)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来齐读这首诗,我给大家配乐。
(生和着音乐朗读。
)
师:节奏是诗歌的表现形式,意象是诗歌的在生命。
同学们在朗读时注意第一和第七小节读得低一点,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把《送别》给读一读。
(投影,生齐读。
)
送别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师:《送别》也是一首现代诗歌,同学们看第一节,“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柳”“笛声”“夕阳”这些景物诗人将它们用进了诗,创造了一个离别的意境。
接下来请大家仿造这首诗的形式,选择恰当的景物写一首送别诗。
注意要根据情感选择好意象,每一韵内前面的意象要和后面的意象有相似和相关的关系,同时要注意句式的一致。
(学生在仿写《送别》)
师:请同学们上来交流!
生(1):明月稀/野渡横/江天一纤尘/凝云空山颓不流/湿雾掩晓晨/西风渐/落叶飘 /别后难相见/徐行不计山深浅/千里共婵娟。
(生自发鼓掌。
)
师:你刚才给她掌声,请你说说为什么?
生:他写得很感人,特别是这些意象给人一种忧伤的感觉。
师:不错,这位同学能够从我们古典诗词中吸取营养写诗,不过老师给你提一点,“明月稀”不对,只有“月明星稀”,(生笑)“凝云空山颓不流”改成“空山凝云颓不流”这样才符合事物特点,好不好?
生(2):运河畔/荷塘边/柳絮飞满天/孤帆倦波夕阳残/劳歌天外天/天之上/人之间/荷叶碧连天/一首小诗寄深情/今秋别梦寒。
师:不错,选择的意象很典型,我们扬州宝应是中国荷藕之乡,大运河也从我们这里流过,从身边的事物写起。
不过你有没有发现,你的这些意象不是统一在一个时令中的,“柳絮”“荷叶碧”和“秋”,这样会带来整个诗的不和谐,同时押韵也要注意一下,改一下好吗?
师:老师也写了一首《送别》供同学们参考。
(投影,女生齐读。
)
送别
西城外,古渡边,月华流自天;
飞花漫卷莺声咽,晓风拂水面。
山盟在,书难托,梦与蝶飘落,
一曲折柳横塘路,尽目天涯处。
师:同学们,诗不仅可读、可写、还可以唱。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李叔同的《送别》好吗?
(音乐起,末处渐弱)
师:同学们,对于别离,我们还很陌生,但随着我们年岁逐渐增大,随着母校、故乡的渐去渐远,我们对别愁的理解会逐渐深刻的。
我建议同学们把我们今天的作品集成一个集子,等十年二十年后我们再来读它,会倍感亲切的。
薛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