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 教学实录及点评
高中语文部编版《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课前演讲】师:今天的课前3分钟演讲由××同学来讲。
生:演讲(照稿子念)师:不能照着念,能背就背,不能背可以看一看。
(上课铃声响)这个同学伏在桌上照稿子读,读得极快,大家听不清。
师:完全不符合演讲的要求。
第一,他完全是在读,没有达到要求。
第二,他的仪容不好,一直伏在桌上。
第三,上来演讲最起码的规范是:同学们,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他没有做到。
第四,老师说过,第一轮,老师不规定题目,但是有一个默认的前提。
应该是大家都认可的公众话题。
因此,今天这个演讲要重新做。
生:明天不可能。
师:后天。
明天该谁呢?(李老师在安排)。
师:我们今天学习《再别康桥》。
这首诗大家读过了,比较熟悉了。
在没有学这首诗前,大家对徐志摩有没有了解?生:我看过一些文章,似乎是说鲁迅和徐志摩在文学上是对立的。
师:你是在哪里看到的?生:我是听我们老师说的。
师:你说的是对的,他们在文学观上是对立的,而且老师年轻的时候,第一次知道他也是从鲁迅那儿了解到的。
还有哪个同学?生2:他是新月派诗人。
师:这你也知道,真了不起。
从哪儿知道的?生2:从优化设计的。
师:很好,有预习的习惯,就是不一般。
还有没有?没有了?那老师补充。
有一个电视看过没有?《人间四月天》生(议论后)发言:讲他和三个女人的感情。
师:哪三个女人?其他同学补充,生3:(还有其他同学补充)林徽音,陆小曼,张幼仪。
师:徐志摩比较风流,只是因为他是文学家,就成了……中国有一个不好的传统,一个人成了名人,缺点也就成了优点。
当然,也有人替他辩护,正因为感情丰富,所以写出好作品,我觉得还要应该分开来评价。
师:徐志摩怎么死的?生4:飞机失事。
师:对。
徐对新诗贡献很大,我甚至认为,仅以此诗,就足以称优秀诗人。
他还做过许多大学的教授。
当时很多人都是二十来岁做教授的,比如胡适等,很有才华,现在找不到多少这样的人。
当然他们不会玩电脑游戏,没有读过金庸。
你们看了朱光潜的文章可能比较清楚。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徐志摩的《长恨歌》,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学习另一首优秀的现代诗歌《再别康桥》。
本文将以教学实录及点评的形式,分享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生能正确朗读《再别康桥》,了解诗意及表达意境的技巧。
2.理解徐志摩的思想情感,并掌握其语言运用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实录:1.导入环节通过投影仪让学生看一张康桥的照片,并问:同学们,你们看到这张照片后,想到了什么?康桥附近是否有任何故事呢?通过学生的参与,引出徐志摩及其《再别康桥》这首诗歌。
2.朗读诗歌老师示范朗读诗歌,并让学生回忆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歌,表演出来。
3.理解诗歌的意象向学生解释《再别康桥》的意义,即徐志摩在深情告别康桥的同时,借用康桥作为自己告别故乡,告别青春、告别过去的象征。
之后,老师指示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特别是对康桥的描绘。
4.分析诗中的情感分析徐志摩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如离别的痛苦、怀念之情等。
5.探究诗中的表达技巧帮助学生揭示徐志摩的语言运用技巧,如比喻、排比、押韵等。
6.写作练习让学生模仿徐志摩的语言技巧,写一篇以“告别”为主题的小作文。
7.总结回顾通过提问,回顾课堂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并展示一些著名的“告别”诗歌,如《离骚》等诗歌,拓展孩子的文化视野。
教学点评:1.导入环节和朗读环节都暖场效果很好,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设备,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康桥的景色和诗稿。
3.在分析诗中的情感时,教师充分发挥了情感教育的作用,让学生们能够体会到徐志摩的情感,并从中汲取勇气和力量。
4.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作文进行了细心点评,做到了个性化辅导,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写作能力。
总的来说,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将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点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同时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一节很精品的课程本次课程针对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通过导入、朗读、分析意象、情感、表达技巧等环节,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点评
今天,我们听了陈美玲老师的《》,我们共同感受到这堂课的优美和徐志摩的康桥情节。
我们听这节课是一种精神享受。
这是于我们学校语文组集体备课智慧的结晶,更得益于这节课所体现出来的鲜明特点:正本和还原。
先说“正本”。
1、诗歌之本。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的一首抒情诗,有的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一首别离诗。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这首诗都显现出一种再别康桥的淡淡的哀愁和惆怅,体现出了对昔日生活的爱恋之情。
陈老师能够抓住这一点组织教学,教出了诗歌的原汁原味。
3、学生之本。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
这节课也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理念。
整堂课,洋溢着学生自读诗歌、自我品析诗情的陶醉,学生发言时,语言灵动精妙,思维碰撞出了绚丽的火花。
4、教师之本。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尤如记者采访,记者主要负责牵扯出话题,打开采访对象的话盒子。
这堂课,陈老师语言声情并茂,吸引力强,亲和力强。
这是其一。
其二,教师点拔到位,比如,如何欣赏诗歌,这个题目很大,学生一时半会反应不过来。
陈老师能够将其缩小,先来一个范例引路,师生共同探究欣赏诗歌的关键点,所以后面的讨论能够出成果。
刚才说了“正本”,现在说说“还原”,还原即还原于自然。
再别康桥评课稿[五篇范例]
再别康桥评课稿[五篇范例]第一篇:再别康桥评课稿《再别康桥》听课记录首先,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提问学生是个体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
A学生回答:对康桥的依恋,惆怅,这是这首诗歌的两种主要情感。
接着提问对于徐志摩还有什么了解的。
B学生回答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
生平呢?学生不清楚。
老师补充说是飞机遇难。
阐述新月派的主张:音乐美,语言美,建筑美。
第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叫学生朗诵诗歌。
诗歌的第一个语言特点就是柔美。
接着叫学生从诗歌中找出具体的意象:柳、荇、潭。
这三种景物本身就具有柔美的特点,那么诗歌中有没有进一步体现柔美的特点。
请学生找出修饰这些意象的形容词,分别是金柳,青和油油似的荇,还有虹似的潭,这些东西都具有色彩,所以就是色彩美。
继续。
找出修饰这些意象的相应的动词:柳荡漾、荇招摇、虹被揉碎,所以是动态美。
色彩美和动态美构成了一幅画,给人视觉的感受,给人绘画美。
绘画美也可以称之为语言美。
第二,音乐美,也叫音韵美。
接着老师自己独自朗诵诗歌。
然后,提问学生哪里体现了音乐美。
C学生回答说轻轻的,油油的等是叠词。
这是这首诗比较明显的。
老师提示说押韵。
学生便找出。
继续提示,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结构很相似,读起来节奏感很相似。
综上所述,老师说这首诗歌的节奏感很强。
老师叫学生朗读,叫她注意停顿。
学生没有读出节奏感,老师便示范一遍,学生便念得有节奏感。
接着,叫全班同学一起朗读来体会着种节奏感,目的是让学生有意识地朗读。
第三,建筑美。
拿《再别康桥》和其他的诗歌的结构相比,观察《再别康桥》的与众不同,以此体现它的结构美。
这首诗歌外在结构整齐不呆板。
接着,伴着柔美的钢琴曲,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朗读诗歌。
最后,举徐志摩的《沙扬娜拉》来和《再别康桥》对比。
发现这首诗歌其实也体现了,音乐美,建筑美,语言美。
此外,还叫学生拿艾青的诗歌和徐志摩的诗歌作对比,原因是他们两的诗歌很不一样。
第二篇:再别康桥说课亮点《再别康桥》说课稿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第一中学王宏伟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王宏伟,来自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管理局第一中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2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执教者:宝山区行知实验中学徐萍执教班级:行知实验中学高一(2)班一、导入主问题师:上世纪二十年代,诗人徐志摩曾留学于英国康桥。
他在抒情长诗《康桥,再会罢》中写到:你是我难得的知己……生命的源泉……精神依恋之乡。
(PPT出示)1928年8月,徐志摩重返康桥,在优美恬静的康河畔流连忘返。
回国途中,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感受其独特魅力。
1、师:首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具有音乐美的诗歌。
《再别康桥》预备起(教师领读)2、师问①:诗题是“再别康桥”,首尾两节处,诗人告别的对象具体是什么?师:哪些句子表明了这点?(教师提醒)生:首段里的“作别西天的云彩”。
(教师再提醒,板书)生:尾段里的“不带走一片云彩”。
师:这里的云彩具体指什么?生:浪漫美好的回忆……3、师问②:诗人告别的是母校康桥,为什么变成了告别“云彩”,云彩和康桥有什么关系?生:云彩是康桥的美景之一。
生:云彩是美丽、美好的,这也是康桥的意象。
师:(补充)更恰当地说,是作者对康桥的何种意象呢?生:是美好的回忆,是作者在康桥求学期间美好往事的回忆。
生:我觉得云彩代表了作者想要留在康桥的一种情感。
师:我们说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景象。
云彩寄托了诗人对母校的什么情感?生:对美好往事的留恋。
师:下面请同学再次朗读收尾两端,看“我”是如何告别云彩的。
(教师领读)师:那么诗人在首尾两节是怎样告别云彩的呢?生:首段是轻轻的,尾段是悄悄的告别云彩。
师:板书(轻轻的、悄悄的)师:请同学简要的赏析一下这两个词语。
有什么表达效果?生:表现了作者对康桥的爱恋,不忍心打破这样一种宁静的氛围。
师:请问还有补充吗?这两个是什么词语?(教师提醒)生:叠词师:那叠词表现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呢?生:轻盈的。
生:柔和的。
师:那诗人“轻轻地”来,“轻轻地”走,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特性?生:缥缈、飘逸。
师:(总结)所以我们说诗人告别母校时是这样的轻盈柔美,是这样的飘逸洒脱。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实录(2)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实录生28:我们选的是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好像是不忍打扰康桥的一切,表明作者很爱惜带给他美好回忆的康桥,又与结尾的“悄悄的”形成呼应,可我还没有想到为什么要用“悄悄的”来结束?师:这位同学不仅善思,还善问,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29:“悄悄”渲染了一种无边的寂静,强化了心中对康桥的恋恋不舍的情感。
生30:作者是不想破坏在康桥的美好回忆,所以用“悄悄”来作渲染。
师:是呀,诗人用“悄悄”地更多了一份宁静,多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升华了情感。
下面请男同学读第一节,女同学读第二节,体会诗人的情感。
(生读)生31:我喜欢第四节,诗人把余辉照射下的清澈的潭水疑为天上的虹,五彩斑斓,很富有诗意,这么美的地方怎么会舍得离开呢?师:诗人不仅说潭水是天上的虹,还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生32:说明这里有作者美丽的梦,像背景里提到的爱情梦,诗人梦等。
师:彩虹除了美,还有什么特点?生33:稍纵即逝,表明这些梦虽美,但容易破碎,难以实现。
所以才会显得更珍贵,告别起来才更难。
师:你的理解很有创见,那你试着朗读一下这一小节。
(生读)(生鼓掌)师: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是对你最大的肯定,第五六节谁来说说?生34:我选第五节,诗人想到这里有着自己这么多的梦,就不由自主地撑起竹篙前去寻找自己的梦,因为诗人沉浸在美好的梦境里忘记了回家了,一直到到深夜。
师:诗人忘情到一种什么程度?生35:在星辉斑斓的深夜里纵声歌唱。
师:诗人唱了吗?生齐:没有。
生36:第六节里写了“但我不能放歌”。
师:为什么?生37:不想破坏不想打破这宁静,想一直生活在这些美好的梦里,就连平日里叫个不停的“夏虫”也仿佛理解我的想法。
生38:这叫做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时无声胜有声!师:无声是真爱的最大境界了,怎么舍得离开呢?这两节在朗读上要怎么处理?生39:第五节要读得高昂一点来表达喜悦的心情,特别是“放歌”,第六节想着要离别产生的伤感情绪,因而要读得低沉一点。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以及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以及反思《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以及反思《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有关教学实录以及反思,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细腻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一、导入师:人生的路啊,总是告别一程,再走一程。
比方我们,告别了小学、初中,走进了高中。
同学们,你是否还记得,当你跟同学、老师和你的母校分别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留恋学生:依依不舍……老师:是啊,当时针终于转到了转身的那一刻,当包裹终于搭上了我们的肩头,那一刻,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分别!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离别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板书课题)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老师:同学们,当你读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学生:“康桥”是个怎样的地方?学生:为什么“再”次离开康桥?第一次是怎么离开的?学生:徐志摩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学生:诗人和“康桥”有怎样的关系?老师:同学们很爱思考!咱们现在就来解决其中一部分问题,有的问题咱们赏读课文时解决。
显示投影:投影1:剑桥大学图片老师:康桥即现在的剑桥,诗人曾在此留学。
投影2:徐志摩像投影3:徐志摩简介找一学生读: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临行时,诗人留给康桥一首诗——《康桥,再会吧》,以倾诉惜别之情。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心潮澎湃,在归国途中,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写下了《再别康桥》。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5岁。
投影4:名人评价: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
——朱自清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
——胡适三、通读诗歌,整体感知。
老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来自性灵最暖处的诗,一起聆听源自心底的灵魂音乐吧!一读:学生自由朗读二读:找一学生朗读老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呢?(找学生评价该同学的朗读)学生:她读得非常好!声音有起伏,节奏有快有慢。
再别康桥教案及点评人教版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鉴赏短文,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相关诗歌:除了《再别康桥》,还可以让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如《翡冷翠的一夜》、《沙扬那拉一首》等,以深入了解诗人的风格和情感。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象征、隐喻例子,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掌握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其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康桥的美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的情景,增强对诗歌意象的感悟。
(2)文学作品:推荐学生阅读与《再别康桥》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等,以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
(3)诗歌创作:让学生欣赏和分析其他现代诗人的作品,如郭沫若的《女神》、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以拓宽视野,了解现代诗歌的多样性。
(4)学术研究: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徐志摩和《再别康桥》的学术研究文章,如《徐志摩诗歌艺术研究》、《再别康桥的文化解读》等,以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背景。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大部分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讨论,对于诗歌意象、节奏和韵律的分析较为投入。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充分的交流。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各小组在讨论中能够较好地分析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展示中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对于其他小组的观点能够给予合理的评价。
2.拓展建议:
(1)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进行朗诵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热爱。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及点评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及点评2015-12-16 13:06 28次再别康桥高中语文人教2003课标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流传千古,唐诗宋词,名家辈出。
从五四到现在,新诗也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
可是有人却说,中国现当代诗坛只有一个半诗人。
尽管这种评价太偏激了,却也可以看出着一个半诗人在中国诗坛的分量。
他们是谁呢?一个是徐志摩,半个是何其芳。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配乐朗读,打开学生想象空间,进入诗歌的意境中1、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诵这首诗。
(教师配乐朗诵)2、学生配乐朗读3、每一首好诗都能引起读者不同的共鸣,你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谈一谈。
4、几个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谈感受,打开了我们的想象空间。
少年情怀总是诗,同学们青春的感受就是最美丽的画卷。
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不是象大家想象得如此美丽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康桥和作者徐志摩。
三、康桥与诗人的关系,并出示教学目标(投影出示康桥图片)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再别康桥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流传千古,唐诗宋词,名家辈出。
从五四到现在,新诗也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
可是有人却说,中国现当代诗坛只有一个半诗人。
尽管这种评价太偏激了,却也可以看出着一个半诗人在中国诗坛的分量。
他们是谁呢?一个是徐志摩,半个是何其芳。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4篇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4篇《再别康桥》教学实录1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刚才听的这一首歌,它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一首现代诗歌。
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走进现代诗歌。
(投影课题《再别康桥》)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徐志摩,你所知道的《再别康桥》。
生: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师:你的了解很详细,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你心中的徐志摩?生(1):他是一位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人生真谛的的诗人。
生(2):一位天才诗人。
师:对,一位天才诗人,也是一位纯净的诗人。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投影的第二节。
(投影诗人介绍)生:他曾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康桥是徐志摩短短一生的重要的文化情结,也为我们留下了这一篇伟大的传世之作。
下面请听诗歌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说说你最喜欢本诗的哪一节。
(学生听老师朗读)生(1):第一小节,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师:对,诗人用三个“轻轻的”为全诗创设了宁静和谐的氛围,也为全诗奠定了哀而不伤的基调。
同学们后面回答问题,尽量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哪怕是错了的见解,好吗?生(2):第二小节。
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事物,表大了诗人对康桥的喜欢。
(生自发鼓掌)师:同学们的掌声肯定了你的回答,现在,请你把这一节有感情地缓慢地读一遍!(生读。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篇一:《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师:在中国诗坛上,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
不曾带走人间一片云彩,却把另一片“云彩”留给了我们,他就是唯美而浪漫的徐志摩。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徐志摩,走进他的《再别康桥》。
(板书课题:再别康桥徐志摩)师: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生同说)。
师:为什么说是一首送别诗呢?你们从哪里得知的?生齐:“别”字。
师:对,“别”是告别的意思(生同说)。
回顾一下我们以前有学过哪些告别诗?师:告别诗可以分为很多种。
比如:1、情谊深厚。
李白的《赠汪伦》(师生同说)。
2、依依惜别。
我们以后会学到柳永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完全道出了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3、借离开表达心志。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玉壶”(师生同说)。
师: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未改初衷的事实。
4、对朋友的担心记挂之情。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关无故人”(师生同说)。
师:朋友“西出阳关”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5、美好祝福。
高适的《别董大》说)。
师:“莫愁”说前路有知己,说天下人人识君,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
师:从我们刚刚举得一些例子来看,离别的对象是人,那我们来看看徐志摩离别的对象又是什么呢?生齐:跟康桥道别。
师:桥能跟人道别么?生齐:不能!师:那么,这里用的是拟人(师生同说)师: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与康桥道别呢?生1:康桥很漂亮。
师:哦。
康桥的环境很美,不忍离开。
还有吗?我们看这个题目是“再”别康桥,“再”是什么意思?生:又!师:是“又”吗?大家之前有没有学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古文中是“第二,二次的意思哦。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优秀5篇)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优秀5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一、教学重点。
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二、教学难点。
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
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语。
1、以古曲《阳关三叠》入境,与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离别)3、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二)正文。
1、整体感知。
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景物作答)2、对比鉴赏(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本诗的意境美)通过对比得出:“金柳”、“新娘”、“艳影”给人创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好像让人看见了一幅新娘对着镜子摇曳身姿的动态画面一样,而“柳树”、“姑娘”、“影子”通过对比就显得枯燥无味。
“娘”和“漾”押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娘”和“徊”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4、鉴赏。
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把组分好,然后每小组一小段)(总结参考——同学回答完了之后进行总结)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
小舟在星光中摇摆穿行。
此情此景,只有用歌声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第六段:梦依旧,人以非。
再别康桥的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的教学实录(3)(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再别康桥》的教学实录(3) 《再别康桥》的教学实录生48:问号。
师:问谁?生48:问自己。
师:寻梦,你解释解释什么意思。
生48:寻找彩虹般的梦。
师:那是什么样的梦下面有没有描述生48:星辉斑斓的梦。
师:那个梦好像与什么行动有关?生48:划船。
师:我问你,划船,一个人好,还是两个人好? 生49:两个人。
师:同性的好还是异性的好?说心里话。
生49:同性。
师:哇,我好失望呀!生:(笑)师:划着划着,划到哪儿去了?生:青草更深处。
师:没人的地方吧。
划着划着天怎么样啦?生:天黑了。
师:应该怎么样了?生:回家。
师:回家了吗?生:不想回家。
师:不想回家怎么样感情加深了吧干什么生:放歌。
师:齐读这小节。
生:(读)师:同学们能不能体会到这一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能体会的举手。
生:(举手)师:你说,你通过那几个字体会的?生50:放歌。
师: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放歌?生50:愉快,特别高兴。
师:那是因为他回忆起了过去美好的情景。
那你说,读这个地方的时候应该怎么读?生50:声音大一点,站在徐志摩的角度,就是感情太多了,要宣泄出来。
师:宣泄出来,那手可以怎么放?生50:(张开双手)师:头应该怎么样?生50:扬起来。
师:好,你这样读一读。
生50:(读)师:请你也来读一读。
生51:(读,其余同学鼓掌)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
生:(自由读)师:(范读,很陶醉)生:(鼓掌)师:寻梦,诗人情不自禁地回忆这个情景,诗人想到这个场景,心都醉了。
多好呀,这个场景。
可是诗人放歌了吗?生52: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放歌?读下面一小节。
生:(读)师:但我不能放歌,与上节相比,来了一个多大的转折呀。
一个人想要放歌,而不能放歌,内心是很压抑的,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内心还轻快吗不能轻快了。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笙箫是什么生53:乐器。
公开课《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及点评(2)
公开课《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及点评(2)师:哦,刘锡的《竹枝词》,谢谢!师:在中国古中柳树的意象有一种特殊的含义,有同学知道吗?生:送别,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师:因为柳树的柳字与留同音,所以古人将之代指离别,因此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在很多诗歌中柳树也就成了留下、离别的代名词很有趣的是徐志在这艘新诗里面也用了柳树的意象而且里面说的是金柳,为什么呢?生:因为有夕阳师:是的,而且作者把她比作一个美丽羞涩的新娘如此温婉美丽的意象,用这首曲子似乎的确不大适合我们已经否决了两首曲子了,再来一首(播放广东音乐《步步高》)师:听着耳熟吗?听过没有?生:听过师:在哪里听过?生:春晚师:对,这是广东音乐《步步高》,每年春晚的时候大家都会听到,是一首欢快喜悦的曲子那么用这首曲子来配这首诗可以吗?认为可以的同学举手?(无人举手)师:认为不可以的举手(大多数学生举手)师:为什么不可以呢?生:因为这首曲子感觉是非常欢快明朗的,但是《再别康桥》这首诗给我们的感觉却是悲伤的师:你哪里看到有悲伤呢?生:但我不能放歌师:为什么不能放歌?生:因为后面说夏虫也为我沉默师:其实我们可以想一下,人在什么时候才放歌呢?这个词见过吗?被称为生平第一大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面就有放歌这个词,大家能背吗?跟着我一起来背一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阳向洛阳那么这里杜甫为什么要放歌?因为他听到一个好消息,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于是战事有可能平息,他一家有可能回到家乡于是老杜先生十分高兴,拿酒来!白日放歌须纵酒!徐志再次离别康桥的时候显然不是这样高兴的,因此他想放歌,却又不能放歌还有其他同学找到这首诗表现出忧伤的吗?生:从意境上说,这首诗是徐志离开剑桥时候写的,表现出的是他对这里的留恋,所以从感情上说,这时候徐志是不可能那样高兴的师:这首诗整个的基调除了刚才我们说的安静之外,其实还有这种依依不舍的忧伤所以我们刚才选的三首曲子,第一首太激烈,第二首太严峻,第三首又太欢快那我不知道怎么办了,我来请我们班上的两位音乐家出一下主意,如果是你们你们会配什么音乐?生:应该配很抒情的音乐师:比如?生:还没想好师:没关系,我们问问其他同学生:我觉得可以配《绿岛小夜曲》师:哦,不错,不过我电脑里面没有,这是台湾的一首曲子生:《二泉映月》(听众有骚动)师:有同学似乎有不同意见?生:《二泉映月》太悲伤了师:哦,太悲伤了这首曲子是老艺人阿炳回顾自己坎坷凄凉的一生写的曲子,阿炳双目失明身体残疾穷困潦倒,最后贫病交加而死这首曲子是当时一个音乐家赶在他去世之前录制的,如果不是这位音乐家,我们就无法听到这首伟大的曲子,阿炳也就无法为我们所知所以这首曲子的确悲凉了一些这首曲子的基调是悲伤的吗?如果不是,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准确的词来形容?生:忧伤师:对,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忧郁,这就是这首诗的基调刚才几位同学给我推荐了几首曲子,可惜我电脑里面没有,我现在给大家介绍另一首曲子,是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给妈妈的信》,我们一起来读第一段大家齐读,2、4段由男生读,35段由女生读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喜欢这首诗的女生要多一些,但是会背这首诗的男生要多一些,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男生会背了之后好去骗女孩子,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学生配乐朗读)师:我建议我们给自己来一点掌声,非常好,谢谢大家!事实上这不是一首太适合这么多人一起朗读的诗这其实是一首很个人的诗,他讲出的是一个人心底最深层的那些情感、留恋与回溯这种感觉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有过,但是我们也许会奇怪,什么地方会让徐志这么魂牵梦绕?如此深入内心、骨髓?徐志在20年左右在剑桥求学,之后在22年回国,而这首诗是他在28年母校,故地重游之后写的所以称之为《再别康桥》我们可能会想一个问题,既然是再别康桥,那么有没有初别康桥呢?事实上,徐志在第一次离别康桥的时候,的确还写了一首诗,这首诗叫《康桥再会吧!》原诗很长,我这里给大家选取了开头一小段,大占全诗五分之一左右(出示PPT)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的这个部分一起读一下(学生朗读)师:现在我们来把这段诗和《再别康桥》做一个对比,大家觉得在形式上两首诗有不同之处吗?生:首先是形式上的,《再别康桥》分成六个小节,每个小节是四行,而《康桥再会吧》显得是挤在一起的其次读起来《再别康桥》读起来非常押韵,而《康桥再会吧》不是很押韵;《再别康桥》字数上差不多,很整齐,而《康桥再会吧》字数上不一样师:你说的很好谢谢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你说《再别康桥》是押韵的,而《康桥再会吧》不押韵,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真的是不押韵吗?找找它有没有押韵的词呢?生:有,去,绪,秋,洲,意,里师:是的,而且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首诗也是换韵,隔句押韵谢谢,你说得很好,其实这两首诗的异同体现的也是新月派诗人的一个诗歌主张,也就是诗歌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音乐美就是说诗歌应该押韵,朗朗上口;绘画美则是指诗歌选用的意象已经富有色彩那么我们来回顾一下《再别康桥》那些是有色彩的呢?有什么色彩?生:青,金柳,星辉,斑,彩虹,师:这两首诗都是讲离开康桥的,那么大家喜欢哪一首?(绝大多数喜欢《再别康桥》,一个同学喜欢《康桥再会吧》)。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坐下。
今天上课的格局不同于往常,喜欢吗?(学生四人一组,面对面坐。
)生:喜欢。
师:这叫小组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
不是你们听老师讲,主要是小组之间交流学习,有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好吗?喜欢语文课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有举手的)师:这说明你们老师语文教得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再别康桥》,这首诗以前知道的请举手。
生:(举手)师:这么多同学知道呀。
说说,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生1:有一次电视上刚好有这首诗。
师:那是在什么时候?生1:一年以前。
师:你呢?生2:我接触过几次。
师:(惊讶的)几次呀!最早呢?生2:最早是小学,是一个同学在广播站朗读了这首诗。
师:以前知道这作者是徐志摩的举手。
生3:(举手)师:请你将他的名字写一遍。
知道为什么要写一遍吗?这个“摩”字要注意是吗?生3:(板演)师:好。
记住了,徐志摩。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将诗歌朗读一遍。
生:(读)师:有不认识的字举手。
生:(没人举手)师:没有不认识的字,是吗?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一个同学来读一遍。
生4:(举手)师:你推荐谁?生4:我推荐***师:你为什么推荐他?生4:因为他读得还可以?师:你自己读得怎么样?生4:嗯……师:那你推荐谁?生4:推荐我自己。
师:有勇气,同学们为她鼓掌。
生4:(读课文)师:好。
谢谢你。
读得不错吧?生:(全体鼓掌)师:有读错的吗?生5:第五段“满载一船星辉”,她读成了“满载一城星辉”。
师:嗯。
还有吗?生6: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她读成“青枣”。
师:嗯。
还有一个地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我们看应该读“似(shì)的”,还是“似(sì)的”?生6:是“似(shì)的”。
师:对,彩虹似(shì)的。
什么时候读“似”?生6:相似(sì)。
师:下面小组交流一下。
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喜欢?生:(小组交流)师:好。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多媒体展示: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师:这是一副挽联,所挽对象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徐志摩。
“两卷新诗”,指的是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
而“九点齐烟”是济南郊区九座小山的总称,此借指徐之遇难地。
他是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的,时年35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进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去感受他对母校的一片赤子之情。
(多媒体展示课题和作者)师:请张君同学试读一遍好吗?生:读(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师:第三节“青荇”的“荇”应该读xìng而不是xíng,课文注释已有说明。
师:请听录音朗诵,看看专家是怎么朗读的。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生:离别之情。
师:离别何处它是个怎样的地方生:离别康桥。
关于康桥,注释①有简单的介绍,我读一下。
师:展示相关图片做补充。
师:临别之际,诗人向康桥的哪些对象一一做了道别?生: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等。
师: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可谓数不胜数。
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但离别的对象一般都是人,而《再别康桥》却由人间向“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自然物转移,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这是其构思新颖之处。
师: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称作意象。
“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物象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先看第二节,这一节写“柳”。
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呢为什么生:柳在“夕阳中”,被镀上了一层金色,所以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公开课《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及点评
公开课《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及点评公开课《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及点评过程:师:刚才张文质老师已经对我进行了一个全面的介绍,那我也来介绍一下他大家都知道,张文质老师是著名的教育学者,但是很多人还不知道,他还是一个诗人,这一点让我很自卑,因为我不是诗人不过我们可以来学习一下前人所写的优秀的篇章这些篇章经过岁月时间的淘洗,穿过时间和空间用文字的方式来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共同的心中最珍贵的感情刚才张先生也已经帮我们介绍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徐志的《再别康桥》,请大家打开我们的资料。
我想这首诗很多同学不是太陌生,有没有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首诗以及作者徐志呢?今天大家其实很累,八点钟大家就来了,坐在这里等一坐就是半个小时按照曹的理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可是我看我们同学的状态却还是很好,没有竭可能大家有些紧张,其实我也是,那这样,请咱们班长来说一下?生:我对徐志的了解是,上学期我们曾经读过他的诗,也就是这首《再别康桥》,老师说他去过英国留学,是剑桥大学毕业的,所以他对那里的一些建筑十分喜欢,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诗人,比如这首《再别康桥》就很美,很有音韵美感师:说得真好,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没有没关系其实很多同学以前可能已经通过这种或者那种方式接触过这首诗了那么我们先一起来把这首诗没有感情地读一下,要读出什么效果呢?就读出“对不起,您的手机已经欠费停机”这样的效果学生集体朗读师:我怎么觉得还是有点感情呢?特别是大家读一首一尾的时候,轻轻的,悄悄的,很多同学很有感觉啊看来要把这首诗读得铁石心肠没心没肺是很难的事情啊那么我想再请一位或者两位同学自告奋勇再来读一下?有没有人愿意呢?(学生没有反应)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沉默是今天的铜陵啊呵呵!(两个女生举手)师:很好,那么请这两位同学来朗读(学生朗读)师:谢谢两位同学我刚才已经说了,读这首诗要不带一点感情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刚才我有另一种感觉,从昨天到铜陵我们已经听了两节课了,昨天张老师说,铜陵的孩子普通话特别好,的确,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大家的普通话都很标准清晰悦耳,我做老师的听着都是一种享受刚才我们是不带感情读,现在呢,我们开始带着感情读,为了配合气氛,老师将选一首音乐,我们一起配乐朗诵(教师播放重金属摇滚《Over The Hill And Far Away》,学生在狐疑中开始迟疑地朗读)师:刚才有人在笑,不过我们的孩子很乖,乖到仍然认真地读下去不过我想问问笑的同学,他们为什么笑生:这首歌与这首诗的情调不太一样师:哪里不一样呢?生:这首诗比较悲凉,这首歌很有激情师:有同学知道这是什么歌吗?这是瑞典一个重金属摇滚乐队NightWish(夜愿)的Over The Hill And Far Away,译过来就是高山的彼端,是一首节奏强烈的重金属摇滚刚才这位同学说这首诗和这首歌的气氛不搭调,有同学赞同或者补充她的说法吗?生:我赞同她的说法,因为这首诗读起来感觉是很安静的,而摇滚乐十分奔放,所以读起来气氛很不搭调师:那为什么你说这首诗读起来感觉到安静呢?生:首先诗歌内容,开头是轻轻的,结尾也是悄悄的,可以感觉到宁静的心境;其次读起来十分押韵,感觉十分的安静师:那么在诗歌中间有没有其他的让我们感觉到安静的东西呢?生:有,比如第四段说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既然是梦就应该是宁静的感觉师:哦,做梦的时候听摇滚可能会把人吓得跳起来那就成午夜凶铃了谢谢还有补充吗?刚才同学说首尾两节给人感觉是安静的,现在我们再一起把这两节读一下(学生朗读)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说是轻轻地走了呢?我们换个词行不行?我给大家讲一下,二十年前,当我大学毕业的时候,领到了该领的东西,收好行李,然后大吼一声“我终于自由啦!”然后就跑了,那么我们能用轻轻的悄悄的来表述我当时的行动吗?生:不能师:可是徐志为什么是这样呢?如果大家暂时还没有答案,那么我们再选一首曲子,咱们看看这次能不能搭调(播放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师:有愿意读的吗?愿意读的举手?(无人举手)师:那不愿意读的举手(全体举手)师:有同学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吗?生:贝多芬《命运》师:对,这是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命运》,这首曲子听到之后感觉是什么?生:很亢奋激动生::奔放生:激动人心师:据说贝多芬在这首交响曲的扉页上写着:“我一定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让他使我屈服”这首曲子也成为世界上所有与命运搏斗的人们的战歌不过这首曲子虽然是很好的曲子,但是用在这个地方合适吗?刚才大家都表示“罢读”,我就请大家来说一下不读的原因生:我读不出来师:为什么读不出来?生:完全不合调师:那你觉得适合的调子应该是怎样的?生:应该是柔和的师:为什么是柔和的?诗歌里面有反映吗?生:有,比如“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这就感觉到很柔和师:哦,甘愿做一条水草而不是做一条鲨鱼生:还有第二段金柳,艳波,荡漾感觉都很柔和师:很好,谢谢说到这个地方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就是柳树这个意向大家在以前见过吗?生: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生:《送元二使安西》中“客舍青青柳色新”还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的《咏柳》师:还有吗?生:“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师:哦,刘锡的《竹枝词》,谢谢!师:在中国古诗词中柳树的意象有一种特殊的含义,有同学知道吗?生:送别,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师:因为柳树的柳字与留同音,所以古人将之代指离别,因此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在很多诗歌中柳树也就成了留下、离别的代名词很有趣的是徐志在这艘新诗里面也用了柳树的意象而且里面说的是金柳,为什么呢?生:因为有夕阳师:是的,而且作者把她比作一个美丽羞涩的新娘如此温婉美丽的意象,用这首曲子似乎的确不大适合我们已经否决了两首曲子了,再来一首(播放广东音乐《步步高》)师:听着耳熟吗?听过没有?生:听过师:在哪里听过?生:春晚师:对,这是广东音乐《步步高》,每年春晚的时候大家都会听到,是一首欢快喜悦的曲子那么用这首曲子来配这首诗可以吗?认为可以的同学举手?(无人举手)师:认为不可以的举手(大多数学生举手)师:为什么不可以呢?生:因为这首曲子感觉是非常欢快明朗的,但是《再别康桥》这首诗给我们的感觉却是悲伤的师:你哪里看到有悲伤呢?生:但我不能放歌师:为什么不能放歌?生:因为后面说夏虫也为我沉默师:其实我们可以想一下,人在什么时候才放歌呢?这个词见过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大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面就有放歌这个词,大家能背吗?跟着我一起来背一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阳向洛阳那么这里杜甫为什么要放歌?因为他听到一个好消息,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于是战事有可能平息,他一家有可能回到家乡于是老杜先生十分高兴,拿酒来!白日放歌须纵酒!徐志再次离别康桥的时候显然不是这样高兴的,因此他想放歌,却又不能放歌还有其他同学找到这首诗表现出忧伤的吗?生:从意境上说,这首诗是徐志离开剑桥时候写的,表现出的是他对这里的留恋,所以从感情上说,这时候徐志是不可能那样高兴的师:这首诗整个的基调除了刚才我们说的安静之外,其实还有这种依依不舍的忧伤所以我们刚才选的三首曲子,第一首太激烈,第二首太严峻,第三首又太欢快那我不知道怎么办了,我来请我们班上的两位音乐家出一下主意,如果是你们你们会配什么音乐?生:应该配很抒情的音乐师:比如?生:还没想好师:没关系,我们问问其他同学生:我觉得可以配《绿岛小夜曲》师:哦,不错,不过我电脑里面没有,这是台湾的一首曲子生:《二泉映月》(听众有骚动)师:有同学似乎有不同意见?生:《二泉映月》太悲伤了师:哦,太悲伤了这首曲子是老艺人阿炳回顾自己坎坷凄凉的一生写的曲子,阿炳双目失明身体残疾穷困潦倒,最后贫病交加而死这首曲子是当时一个音乐家赶在他去世之前录制的,如果不是这位音乐家,我们就无法听到这首伟大的曲子,阿炳也就无法为我们所知所以这首曲子的确悲凉了一些这首曲子的基调是悲伤的吗?如果不是,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准确的词来形容?生:忧伤师:对,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忧郁,这就是这首诗的基调刚才几位同学给我推荐了几首曲子,可惜我电脑里面没有,我现在给大家介绍另一首曲子,是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给妈妈的信》,我们一起来读第一段大家齐读,2、4段由男生读,35段由女生读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喜欢这首诗的.女生要多一些,但是会背这首诗的男生要多一些,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男生会背了之后好去骗女孩子,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学生配乐朗读)师:我建议我们给自己来一点掌声,非常好,谢谢大家!事实上这不是一首太适合这么多人一起朗读的诗这其实是一首很个人的诗,他讲出的是一个人心底最深层的那些情感、留恋与回溯这种感觉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有过,但是我们也许会奇怪,什么地方会让徐志这么魂牵梦绕?如此深入内心、骨髓?徐志在20年左右在剑桥求学,之后在22年回国,而这首诗是他在28年母校,故地重游之后写的所以称之为《再别康桥》我们可能会想一个问题,既然是再别康桥,那么有没有初别康桥呢?事实上,徐志在第一次离别康桥的时候,的确还写了一首诗,这首诗叫《康桥再会吧!》原诗很长,我这里给大家选取了开头一小段,大占全诗五分之一左右(出示PPT)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的这个部分一起读一下(学生朗读)师:现在我们来把这段诗和《再别康桥》做一个对比,大家觉得在形式上两首诗有不同之处吗?生:首先是形式上的,《再别康桥》分成六个小节,每个小节是四行,而《康桥再会吧》显得是挤在一起的其次读起来《再别康桥》读起来非常押韵,而《康桥再会吧》不是很押韵;《再别康桥》字数上差不多,很整齐,而《康桥再会吧》字数上不一样师:你说的很好谢谢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你说《再别康桥》是押韵的,而《康桥再会吧》不押韵,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真的是不押韵吗?找找它有没有押韵的词呢?生:有,去,绪,秋,洲,意,里师:是的,而且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首诗也是换韵,隔句押韵谢谢,你说得很好,其实这两首诗的异同体现的也是新月派诗人的一个诗歌主张,也就是诗歌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音乐美就是说诗歌应该押韵,朗朗上口;绘画美则是指诗歌选用的意象已经富有色彩那么我们来回顾一下《再别康桥》那些词语是有色彩的呢?有什么色彩?生:青,金柳,星辉,斑,彩虹,师:这两首诗都是讲离开康桥的,那么大家喜欢哪一首?(绝大多数喜欢《再别康桥》,一个同学喜欢《康桥再会吧》)师:这位同学说喜欢《康桥再会吧》,你能说下为什么吗?生:因为这首诗充满了希望,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充满了年轻人的豪气师:这位同学十分敏感,他发现了这两首诗很重要的不同至于这两首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我们在这节课上不探讨,下去之后大家可以去找一些资料,看看在剑桥,徐志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可能大多数人包括我都更喜欢《再别康桥》,因为他点出了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我刚才说到我大学毕业的时候,领到该领的东西,收好行李,大吼一声“我终于自由了”,就扬长而去后来过了两年再回到校园的时候,忽然发觉感觉就不一样了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突然感觉这个学校、操场、宿舍、食堂,曾经都是我的,现在一切都不属于我了但是好像我又永远属于他就如徐志所说的,在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我记得我刚工作没多久,就听到两首歌,一首是《同桌的你》,一首是《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后面一首当时特别有同感: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无声无息的你,你曾经问我的那些问题,如今再没人问起分给我烟抽的兄弟,分给我快乐的往昔你曾经提起的那个女孩,是否送了你她的发带……这时候我们才知道,诗人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生命!能够把这些最平常最常见但是又最难以形容的感觉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不管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还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或者是“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都能在那个时间,透过所有障碍,直击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成为我们后来所有有这样相同经历的人的代言人回到最初的问题,我很遗憾我不是一个诗人,我们同学也没必要都成为诗人,但是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有一颗诗意的心,一双诗人的眼睛,于是,我们就有了一个诗意的生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十分感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执教:重庆市渝北中学校高级教师刘祖平点评:重庆市渝北区教科所副所长、研究员余国源多媒体展示: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师:这是一副挽联,所挽对象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徐志摩。
“两卷新诗”,指的是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
而“九点齐烟”是济南郊区九座小山的总称,此借指徐之遇难地。
他是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的,时年35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进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去感受他对母校的一片赤子之情。
(多媒体展示课题和作者)师:请张君同学试读一遍好吗?生:读(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师:第三节“青荇”的“荇” 应该读xìng 而不是xíng,课文注释已有说明。
师:请听录音朗诵,看看专家是怎么朗读的。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生:离别之情。
师:离别何处?它是个怎样的地方?生:离别康桥。
关于康桥,注释①有简单的介绍,我读一下。
师:展示相关图片做补充。
师:临别之际,诗人向康桥的哪些对象一一做了道别?生: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等。
师: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可谓数不胜数。
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但离别的对象一般都是人,而《再别康桥》却由人间向“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自然物转移,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这是其构思新颖之处。
师: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称作意象。
“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物象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先看第二节,这一节写“柳”。
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呢?为什么?生:柳在“夕阳中”,被镀上了一层金色,所以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师:“金柳”为什么像“新娘”?生:“金柳”有新娘色彩光泽鲜艳好看的特点。
生:“金柳”有新娘的柔美。
师: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生:“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师:第三节写“青荇”。
这一物象又寄托了诗人对康桥什么样的情感呢?模仿第二节的分析方法,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交换意见。
生:在诗人的眼里,“泥”是“软泥”,“波”是“柔波”,草是“油油的”。
这些描写都寄托着诗人对康桥的喜爱。
生:“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
“招摇撞骗”“招摇过市”中的“招摇”都是这个意思。
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生:“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就是再也不愿离开康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无限的喜爱和永久的依恋。
师:我们把二、三节齐读一遍。
要读出“金柳”和“青荇”这两个物象所寄寓的对康桥无限喜爱和深深依恋的情感。
生:齐读——师:“荡漾”这两个字应该读得更舒缓一些,读出一种柔波轻漾的感觉。
“油油的”是修饰语,也是个叠音词,有强调“青荇”绿之深的意味,要读得稍微重一点。
老师示范一下。
师:诗人为什么那么喜爱和依恋康桥呢?除了大自然的优美、宁静与和谐这一显而易见的原因以外,第三节暗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
究竟是什么原因?生:“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暗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在康桥有过许多美好的愿望和理想。
注释③有说明。
师:作者曾经在康桥留学,这里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在《吸烟与文化》中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上述三节诗,几乎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
这些画面涂上了“金”“艳”等亮丽的色彩,描写了七色的“彩虹”。
由此可见,这些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生:意境鲜明、色彩绚丽。
师:作者还使用了“荡漾”“招摇”“揉碎”和“沉淀”等大量动词去描写意象。
因此,画面还具有怎样的特点?生:画面生动,富于动感。
师:除了观“金柳”,赏“青荇”以及清泉之外,诗人还做了或者还想做什么?生:“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光斑斓里放歌”;吹起“别离的笙萧”。
师:诗人在第六节中说:“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究竟是谁在沉默?为什么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生: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倒是诗人自己因为想到离别在即而沉默了。
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其作用是把情感抒发得委婉含蓄。
师:《再别康桥》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生:有。
明明是自己喜爱康桥,可诗人竟“自作多情”地说青荇“在水底招摇”,在向他招手致意,欢迎他的到来。
师:老师补充一个课外的例子。
杜甫《月夜》是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代表作品。
全诗如下(多媒体展示):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鄜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
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鄜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
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
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自作多情”地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
师:请雷霆同学朗读第五节,夏丝丝同学朗读第六节,要读出两节诗所包含的不同的情感。
生:读——师: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想象自己“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追寻他“彩虹似的梦”,甚至要“在星光斑斓里放歌”。
因此,第五节要读得比较欢快,最后一行甚至要读得比较高亢激昂。
第六节,诗人的思路急转,由幻想回到现实。
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绪重重,只能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因此,第六节则要读得缓慢而深沉。
师:下面老师朗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读——师:这两节句式相似,节奏相同,文字也差不多。
在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生:首尾呼应,形成一唱三叹,反复回旋的艺术效果。
师:诵读第一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哪一个词?为什么?生:要特别注意“轻轻”这个词。
因为它反复了三次,反复的目的在于强调诗人动作之轻微。
师: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反映了他对康桥的什么情感?生:让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掂着脚尖,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生:人们通常对自己喜爱的东西轻拿轻放。
由此可见,诗人是怕打破康桥的宁静和美好才“轻轻的”来去的,反映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和留恋不舍之情,从而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师:“轻轻”大体上就是“很轻”的意思。
把“轻轻”这一叠音词换成“很轻”,自己试读几遍,然后说说有什么区别。
生:感觉好象没有原文有诗味。
生:诗歌节奏好象不及原文轻盈,缺乏那种细微的弹跳感。
师:最后一节用“悄悄”替换了第一节的“轻轻”,这样做有什么作用?生:“悄悄”渲染了一种无边的寂静,从而强化了心中那种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情感,多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情绪,升华了情感。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朗读比赛。
这首诗共七节,老师负责朗读首尾两节,中间五节分别由五个学习小组依次朗读,看谁读得更好。
读(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师:布置作业。
就徐志摩的诗歌《沙扬娜拉》写一段赏析文章。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点评】诵读•方法•拓展——评《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考查《再别康桥》的教学,至少有这样几个亮点——首先,诵读指导以理解为基础。
语文教学离不开诵读,离不开诵读指导,诗歌尤其如此。
但一般的做法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阶段,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并相应地进行诵读指导。
而刘老师一改传统的做法,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学生诵读。
叶圣陶说,诵读时,要“以意逆志”,“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还他个激昂”的前提是必须先理解“激昂”在何处,为何“激昂”;同样,“还他个委婉”的基础也必须是先知道“委婉”在哪里,为何要“委婉”。
否则便成了无的放失,“激昂”和“委婉”的诵读就可能错位,“激昂”处读得“委婉”,“委婉”处弄成了“激昂”。
其次,教给学习方法。
课文的2——3节,情感相通,写法相似。
常见的教法是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金柳、青荇这两个意象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但问题是学生往往无从着手,因为高一学生对意象这一术语还比较陌生,更别说分析物象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了。
刘老师把第二节作为一个例子,抓住“金”“艳”等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去揣摩、品味“柳”这一物象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教给学生分析意象的方法和途径。
在此基础上,通过彼此讨论,便十分顺利地理解了“青荇”这一物象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
最后是无疑处生疑,拓展延伸。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在我所听过的众多《再别康桥》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一位教师对此做过探讨。
刘老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突破教参的限制,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做了深入的讨论,并以杜甫《月夜》为例,做了适度的延伸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