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 教学实录及点评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部编版《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部编版《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课前演讲】师:今天的课前3分钟演讲由××同学来讲。

生:演讲(照稿子念)师:不能照着念,能背就背,不能背可以看一看。

(上课铃声响)这个同学伏在桌上照稿子读,读得极快,大家听不清。

师:完全不符合演讲的要求。

第一,他完全是在读,没有达到要求。

第二,他的仪容不好,一直伏在桌上。

第三,上来演讲最起码的规范是:同学们,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他没有做到。

第四,老师说过,第一轮,老师不规定题目,但是有一个默认的前提。

应该是大家都认可的公众话题。

因此,今天这个演讲要重新做。

生:明天不可能。

师:后天。

明天该谁呢?(李老师在安排)。

师:我们今天学习《再别康桥》。

这首诗大家读过了,比较熟悉了。

在没有学这首诗前,大家对徐志摩有没有了解?生:我看过一些文章,似乎是说鲁迅和徐志摩在文学上是对立的。

师:你是在哪里看到的?生:我是听我们老师说的。

师:你说的是对的,他们在文学观上是对立的,而且老师年轻的时候,第一次知道他也是从鲁迅那儿了解到的。

还有哪个同学?生2:他是新月派诗人。

师:这你也知道,真了不起。

从哪儿知道的?生2:从优化设计的。

师:很好,有预习的习惯,就是不一般。

还有没有?没有了?那老师补充。

有一个电视看过没有?《人间四月天》生(议论后)发言:讲他和三个女人的感情。

师:哪三个女人?其他同学补充,生3:(还有其他同学补充)林徽音,陆小曼,张幼仪。

师:徐志摩比较风流,只是因为他是文学家,就成了……中国有一个不好的传统,一个人成了名人,缺点也就成了优点。

当然,也有人替他辩护,正因为感情丰富,所以写出好作品,我觉得还要应该分开来评价。

师:徐志摩怎么死的?生4:飞机失事。

师:对。

徐对新诗贡献很大,我甚至认为,仅以此诗,就足以称优秀诗人。

他还做过许多大学的教授。

当时很多人都是二十来岁做教授的,比如胡适等,很有才华,现在找不到多少这样的人。

当然他们不会玩电脑游戏,没有读过金庸。

你们看了朱光潜的文章可能比较清楚。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徐志摩的《长恨歌》,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学习另一首优秀的现代诗歌《再别康桥》。

本文将以教学实录及点评的形式,分享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生能正确朗读《再别康桥》,了解诗意及表达意境的技巧。

2.理解徐志摩的思想情感,并掌握其语言运用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实录:1.导入环节通过投影仪让学生看一张康桥的照片,并问:同学们,你们看到这张照片后,想到了什么?康桥附近是否有任何故事呢?通过学生的参与,引出徐志摩及其《再别康桥》这首诗歌。

2.朗读诗歌老师示范朗读诗歌,并让学生回忆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歌,表演出来。

3.理解诗歌的意象向学生解释《再别康桥》的意义,即徐志摩在深情告别康桥的同时,借用康桥作为自己告别故乡,告别青春、告别过去的象征。

之后,老师指示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特别是对康桥的描绘。

4.分析诗中的情感分析徐志摩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如离别的痛苦、怀念之情等。

5.探究诗中的表达技巧帮助学生揭示徐志摩的语言运用技巧,如比喻、排比、押韵等。

6.写作练习让学生模仿徐志摩的语言技巧,写一篇以“告别”为主题的小作文。

7.总结回顾通过提问,回顾课堂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并展示一些著名的“告别”诗歌,如《离骚》等诗歌,拓展孩子的文化视野。

教学点评:1.导入环节和朗读环节都暖场效果很好,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设备,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康桥的景色和诗稿。

3.在分析诗中的情感时,教师充分发挥了情感教育的作用,让学生们能够体会到徐志摩的情感,并从中汲取勇气和力量。

4.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作文进行了细心点评,做到了个性化辅导,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写作能力。

总的来说,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将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点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同时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一节很精品的课程本次课程针对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通过导入、朗读、分析意象、情感、表达技巧等环节,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点评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点评

今天,我们听了陈美玲老师的《》,我们共同感受到这堂课的优美和徐志摩的康桥情节。

我们听这节课是一种精神享受。

这是于我们学校语文组集体备课智慧的结晶,更得益于这节课所体现出来的鲜明特点:正本和还原。

先说“正本”。

1、诗歌之本。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的一首抒情诗,有的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一首别离诗。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这首诗都显现出一种再别康桥的淡淡的哀愁和惆怅,体现出了对昔日生活的爱恋之情。

陈老师能够抓住这一点组织教学,教出了诗歌的原汁原味。

3、学生之本。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

这节课也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理念。

整堂课,洋溢着学生自读诗歌、自我品析诗情的陶醉,学生发言时,语言灵动精妙,思维碰撞出了绚丽的火花。

4、教师之本。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尤如记者采访,记者主要负责牵扯出话题,打开采访对象的话盒子。

这堂课,陈老师语言声情并茂,吸引力强,亲和力强。

这是其一。

其二,教师点拔到位,比如,如何欣赏诗歌,这个题目很大,学生一时半会反应不过来。

陈老师能够将其缩小,先来一个范例引路,师生共同探究欣赏诗歌的关键点,所以后面的讨论能够出成果。

刚才说了“正本”,现在说说“还原”,还原即还原于自然。

再别康桥评课稿[五篇范例]

再别康桥评课稿[五篇范例]

再别康桥评课稿[五篇范例]第一篇:再别康桥评课稿《再别康桥》听课记录首先,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提问学生是个体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

A学生回答:对康桥的依恋,惆怅,这是这首诗歌的两种主要情感。

接着提问对于徐志摩还有什么了解的。

B学生回答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

生平呢?学生不清楚。

老师补充说是飞机遇难。

阐述新月派的主张:音乐美,语言美,建筑美。

第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叫学生朗诵诗歌。

诗歌的第一个语言特点就是柔美。

接着叫学生从诗歌中找出具体的意象:柳、荇、潭。

这三种景物本身就具有柔美的特点,那么诗歌中有没有进一步体现柔美的特点。

请学生找出修饰这些意象的形容词,分别是金柳,青和油油似的荇,还有虹似的潭,这些东西都具有色彩,所以就是色彩美。

继续。

找出修饰这些意象的相应的动词:柳荡漾、荇招摇、虹被揉碎,所以是动态美。

色彩美和动态美构成了一幅画,给人视觉的感受,给人绘画美。

绘画美也可以称之为语言美。

第二,音乐美,也叫音韵美。

接着老师自己独自朗诵诗歌。

然后,提问学生哪里体现了音乐美。

C学生回答说轻轻的,油油的等是叠词。

这是这首诗比较明显的。

老师提示说押韵。

学生便找出。

继续提示,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结构很相似,读起来节奏感很相似。

综上所述,老师说这首诗歌的节奏感很强。

老师叫学生朗读,叫她注意停顿。

学生没有读出节奏感,老师便示范一遍,学生便念得有节奏感。

接着,叫全班同学一起朗读来体会着种节奏感,目的是让学生有意识地朗读。

第三,建筑美。

拿《再别康桥》和其他的诗歌的结构相比,观察《再别康桥》的与众不同,以此体现它的结构美。

这首诗歌外在结构整齐不呆板。

接着,伴着柔美的钢琴曲,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朗读诗歌。

最后,举徐志摩的《沙扬娜拉》来和《再别康桥》对比。

发现这首诗歌其实也体现了,音乐美,建筑美,语言美。

此外,还叫学生拿艾青的诗歌和徐志摩的诗歌作对比,原因是他们两的诗歌很不一样。

第二篇:再别康桥说课亮点《再别康桥》说课稿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第一中学王宏伟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王宏伟,来自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管理局第一中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2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2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执教者:宝山区行知实验中学徐萍执教班级:行知实验中学高一(2)班一、导入主问题师:上世纪二十年代,诗人徐志摩曾留学于英国康桥。

他在抒情长诗《康桥,再会罢》中写到:你是我难得的知己……生命的源泉……精神依恋之乡。

(PPT出示)1928年8月,徐志摩重返康桥,在优美恬静的康河畔流连忘返。

回国途中,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感受其独特魅力。

1、师:首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具有音乐美的诗歌。

《再别康桥》预备起(教师领读)2、师问①:诗题是“再别康桥”,首尾两节处,诗人告别的对象具体是什么?师:哪些句子表明了这点?(教师提醒)生:首段里的“作别西天的云彩”。

(教师再提醒,板书)生:尾段里的“不带走一片云彩”。

师:这里的云彩具体指什么?生:浪漫美好的回忆……3、师问②:诗人告别的是母校康桥,为什么变成了告别“云彩”,云彩和康桥有什么关系?生:云彩是康桥的美景之一。

生:云彩是美丽、美好的,这也是康桥的意象。

师:(补充)更恰当地说,是作者对康桥的何种意象呢?生:是美好的回忆,是作者在康桥求学期间美好往事的回忆。

生:我觉得云彩代表了作者想要留在康桥的一种情感。

师:我们说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景象。

云彩寄托了诗人对母校的什么情感?生:对美好往事的留恋。

师:下面请同学再次朗读收尾两端,看“我”是如何告别云彩的。

(教师领读)师:那么诗人在首尾两节是怎样告别云彩的呢?生:首段是轻轻的,尾段是悄悄的告别云彩。

师:板书(轻轻的、悄悄的)师:请同学简要的赏析一下这两个词语。

有什么表达效果?生:表现了作者对康桥的爱恋,不忍心打破这样一种宁静的氛围。

师:请问还有补充吗?这两个是什么词语?(教师提醒)生:叠词师:那叠词表现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呢?生:轻盈的。

生:柔和的。

师:那诗人“轻轻地”来,“轻轻地”走,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特性?生:缥缈、飘逸。

师:(总结)所以我们说诗人告别母校时是这样的轻盈柔美,是这样的飘逸洒脱。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实录(2)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实录生28:我们选的是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好像是不忍打扰康桥的一切,表明作者很爱惜带给他美好回忆的康桥,又与结尾的“悄悄的”形成呼应,可我还没有想到为什么要用“悄悄的”来结束?师:这位同学不仅善思,还善问,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29:“悄悄”渲染了一种无边的寂静,强化了心中对康桥的恋恋不舍的情感。

生30:作者是不想破坏在康桥的美好回忆,所以用“悄悄”来作渲染。

师:是呀,诗人用“悄悄”地更多了一份宁静,多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升华了情感。

下面请男同学读第一节,女同学读第二节,体会诗人的情感。

(生读)生31:我喜欢第四节,诗人把余辉照射下的清澈的潭水疑为天上的虹,五彩斑斓,很富有诗意,这么美的地方怎么会舍得离开呢?师:诗人不仅说潭水是天上的虹,还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生32:说明这里有作者美丽的梦,像背景里提到的爱情梦,诗人梦等。

师:彩虹除了美,还有什么特点?生33:稍纵即逝,表明这些梦虽美,但容易破碎,难以实现。

所以才会显得更珍贵,告别起来才更难。

师:你的理解很有创见,那你试着朗读一下这一小节。

(生读)(生鼓掌)师: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是对你最大的肯定,第五六节谁来说说?生34:我选第五节,诗人想到这里有着自己这么多的梦,就不由自主地撑起竹篙前去寻找自己的梦,因为诗人沉浸在美好的梦境里忘记了回家了,一直到到深夜。

师:诗人忘情到一种什么程度?生35:在星辉斑斓的深夜里纵声歌唱。

师:诗人唱了吗?生齐:没有。

生36:第六节里写了“但我不能放歌”。

师:为什么?生37:不想破坏不想打破这宁静,想一直生活在这些美好的梦里,就连平日里叫个不停的“夏虫”也仿佛理解我的想法。

生38:这叫做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时无声胜有声!师:无声是真爱的最大境界了,怎么舍得离开呢?这两节在朗读上要怎么处理?生39:第五节要读得高昂一点来表达喜悦的心情,特别是“放歌”,第六节想着要离别产生的伤感情绪,因而要读得低沉一点。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以及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以及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以及反思《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以及反思《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有关教学实录以及反思,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细腻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一、导入师:人生的路啊,总是告别一程,再走一程。

比方我们,告别了小学、初中,走进了高中。

同学们,你是否还记得,当你跟同学、老师和你的母校分别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留恋学生:依依不舍……老师:是啊,当时针终于转到了转身的那一刻,当包裹终于搭上了我们的肩头,那一刻,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分别!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离别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板书课题)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老师:同学们,当你读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学生:“康桥”是个怎样的地方?学生:为什么“再”次离开康桥?第一次是怎么离开的?学生:徐志摩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学生:诗人和“康桥”有怎样的关系?老师:同学们很爱思考!咱们现在就来解决其中一部分问题,有的问题咱们赏读课文时解决。

显示投影:投影1:剑桥大学图片老师:康桥即现在的剑桥,诗人曾在此留学。

投影2:徐志摩像投影3:徐志摩简介找一学生读: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临行时,诗人留给康桥一首诗——《康桥,再会吧》,以倾诉惜别之情。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心潮澎湃,在归国途中,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写下了《再别康桥》。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5岁。

投影4:名人评价: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

——朱自清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

——胡适三、通读诗歌,整体感知。

老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来自性灵最暖处的诗,一起聆听源自心底的灵魂音乐吧!一读:学生自由朗读二读:找一学生朗读老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呢?(找学生评价该同学的朗读)学生:她读得非常好!声音有起伏,节奏有快有慢。

再别康桥教案及点评人教版

再别康桥教案及点评人教版
强调诗歌创作在文学素养培养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诗歌创作。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鉴赏短文,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相关诗歌:除了《再别康桥》,还可以让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如《翡冷翠的一夜》、《沙扬那拉一首》等,以深入了解诗人的风格和情感。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象征、隐喻例子,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掌握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其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康桥的美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的情景,增强对诗歌意象的感悟。
(2)文学作品:推荐学生阅读与《再别康桥》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等,以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
(3)诗歌创作:让学生欣赏和分析其他现代诗人的作品,如郭沫若的《女神》、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以拓宽视野,了解现代诗歌的多样性。
(4)学术研究: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徐志摩和《再别康桥》的学术研究文章,如《徐志摩诗歌艺术研究》、《再别康桥的文化解读》等,以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背景。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大部分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讨论,对于诗歌意象、节奏和韵律的分析较为投入。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充分的交流。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各小组在讨论中能够较好地分析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展示中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对于其他小组的观点能够给予合理的评价。
2.拓展建议:
(1)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进行朗诵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执教:重庆市渝北中学校高级教师刘祖平点评:重庆市渝北区教科所副所长、研究员余国源多媒体展示: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师:这是一副挽联,所挽对象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徐志摩。

“两卷新诗”,指的是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

而“九点齐烟”是济南郊区九座小山的总称,此借指徐之遇难地。

他是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的,时年35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进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去感受他对母校的一片赤子之情。

(多媒体展示课题和作者)师:请张君同学试读一遍好吗?生:读(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师:第三节“青荇”的“荇” 应该读xìng 而不是xíng,课文注释已有说明。

师:请听录音朗诵,看看专家是怎么朗读的。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生:离别之情。

师:离别何处?它是个怎样的地方?生:离别康桥。

关于康桥,注释①有简单的介绍,我读一下。

师:展示相关图片做补充。

师:临别之际,诗人向康桥的哪些对象一一做了道别?生: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等。

师: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可谓数不胜数。

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但离别的对象一般都是人,而《再别康桥》却由人间向“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自然物转移,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这是其构思新颖之处。

师: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称作意象。

“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物象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先看第二节,这一节写“柳”。

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呢?为什么?生:柳在“夕阳中”,被镀上了一层金色,所以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师:“金柳”为什么像“新娘”?生:“金柳”有新娘色彩光泽鲜艳好看的特点。

生:“金柳”有新娘的柔美。

师: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生:“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师:第三节写“青荇”。

这一物象又寄托了诗人对康桥什么样的情感呢?模仿第二节的分析方法,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交换意见。

生:在诗人的眼里,“泥”是“软泥”,“波”是“柔波”,草是“油油的”。

这些描写都寄托着诗人对康桥的喜爱。

生:“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

“招摇撞骗”“招摇过市”中的“招摇”都是这个意思。

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生:“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就是再也不愿离开康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无限的喜爱和永久的依恋。

师:我们把二、三节齐读一遍。

要读出“金柳”和“青荇”这两个物象所寄寓的对康桥无限喜爱和深深依恋的情感。

生:齐读——师:“荡漾”这两个字应该读得更舒缓一些,读出一种柔波轻漾的感觉。

“油油的”是修饰语,也是个叠音词,有强调“青荇”绿之深的意味,要读得稍微重一点。

老师示范一下。

师:诗人为什么那么喜爱和依恋康桥呢?除了大自然的优美、宁静与和谐这一显而易见的原因以外,第三节暗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

究竟是什么原因?生:“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暗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在康桥有过许多美好的愿望和理想。

注释③有说明。

师:作者曾经在康桥留学,这里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在《吸烟与文化》中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上述三节诗,几乎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

这些画面涂上了“金”“艳”等亮丽的色彩,描写了七色的“彩虹”。

由此可见,这些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生:意境鲜明、色彩绚丽。

师:作者还使用了“荡漾”“招摇”“揉碎”和“沉淀”等大量动词去描写意象。

因此,画面还具有怎样的特点?生:画面生动,富于动感。

师:除了观“金柳”,赏“青荇”以及清泉之外,诗人还做了或者还想做什么?生:“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光斑斓里放歌”;吹起“别离的笙萧”。

师:诗人在第六节中说:“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究竟是谁在沉默?为什么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生: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倒是诗人自己因为想到离别在即而沉默了。

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其作用是把情感抒发得委婉含蓄。

师:《再别康桥》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生:有。

明明是自己喜爱康桥,可诗人竟“自作多情”地说青荇“在水底招摇”,在向他招手致意,欢迎他的到来。

师:老师补充一个课外的例子。

杜甫《月夜》是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代表作品。

全诗如下(多媒体展示):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鄜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

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鄜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

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

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自作多情”地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

师:请雷霆同学朗读第五节,夏丝丝同学朗读第六节,要读出两节诗所包含的不同的情感。

生:读——师: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想象自己“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追寻他“彩虹似的梦”,甚至要“在星光斑斓里放歌”。

因此,第五节要读得比较欢快,最后一行甚至要读得比较高亢激昂。

第六节,诗人的思路急转,由幻想回到现实。

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绪重重,只能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因此,第六节则要读得缓慢而深沉。

师:下面老师朗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读——师:这两节句式相似,节奏相同,文字也差不多。

在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生:首尾呼应,形成一唱三叹,反复回旋的艺术效果。

师:诵读第一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哪一个词?为什么?生:要特别注意“轻轻”这个词。

因为它反复了三次,反复的目的在于强调诗人动作之轻微。

师: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反映了他对康桥的什么情感?生:让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掂着脚尖,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生:人们通常对自己喜爱的东西轻拿轻放。

由此可见,诗人是怕打破康桥的宁静和美好才“轻轻的”来去的,反映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和留恋不舍之情,从而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师:“轻轻”大体上就是“很轻”的意思。

把“轻轻”这一叠音词换成“很轻”,自己试读几遍,然后说说有什么区别。

生:感觉好象没有原文有诗味。

生:诗歌节奏好象不及原文轻盈,缺乏那种细微的弹跳感。

师:最后一节用“悄悄”替换了第一节的“轻轻”,这样做有什么作用?生:“悄悄”渲染了一种无边的寂静,从而强化了心中那种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情感,多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情绪,升华了情感。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朗读比赛。

这首诗共七节,老师负责朗读首尾两节,中间五节分别由五个学习小组依次朗读,看谁读得更好。

读(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师:布置作业。

就徐志摩的诗歌《沙扬娜拉》写一段赏析文章。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点评】诵读•方法•拓展——评《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考查《再别康桥》的教学,至少有这样几个亮点——首先,诵读指导以理解为基础。

语文教学离不开诵读,离不开诵读指导,诗歌尤其如此。

但一般的做法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阶段,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并相应地进行诵读指导。

而刘老师一改传统的做法,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学生诵读。

叶圣陶说,诵读时,要“以意逆志”,“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还他个激昂”的前提是必须先理解“激昂”在何处,为何“激昂”;同样,“还他个委婉”的基础也必须是先知道“委婉”在哪里,为何要“委婉”。

否则便成了无的放失,“激昂”和“委婉”的诵读就可能错位,“激昂”处读得“委婉”,“委婉”处弄成了“激昂”。

其次,教给学习方法。

课文的2——3节,情感相通,写法相似。

常见的教法是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金柳、青荇这两个意象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但问题是学生往往无从着手,因为高一学生对意象这一术语还比较陌生,更别说分析物象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了。

刘老师把第二节作为一个例子,抓住“金”“艳”等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去揣摩、品味“柳”这一物象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教给学生分析意象的方法和途径。

在此基础上,通过彼此讨论,便十分顺利地理解了“青荇”这一物象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

最后是无疑处生疑,拓展延伸。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在我所听过的众多《再别康桥》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一位教师对此做过探讨。

刘老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突破教参的限制,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做了深入的讨论,并以杜甫《月夜》为例,做了适度的延伸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