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的我走了-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Classroom recording teaching design of farew ell to Cambridge《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章2:《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篇章1:《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教授者:李镇西老师教学过程:朱光潜那篇《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的文章大家读过了没有?有一些要求读的可以在语文自习以及周末来读。

这个星期我先不做其他的检测,下周再来。

(关于优化设计)今天的课前演讲由**同学来讲。

不能照着念。

能背就背,不能背可以看一看。

(上课铃声响)这个同学伏在桌上照稿子读,读得极快,大家听不清,哗然。

李老师评论:完全不符合演讲的要求。

第一,他完全是在读,没有达到要求。

第二,他的仪容不好,一直伏在桌上。

第三,上来演讲最起码的规范是:同学们,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他没有做到。

第四,李老师说过,第一轮,老师不规定题目,但是有一个默认的前提。

应该是大家都认可的公众话题。

因此,今天这个演讲要重新做。

**:明天不可能。

李老师:后天。

明天该谁呢?(李老师在安排)。

今天我们接着讲《再别康桥》,有的人批评我,那天讲采桑子重阳时提出一个问题,上下片为什么要互换?没有下文。

老师问,哪个同学知道?有没有同学想过这个问题?想不通啊,这样,我们再想一想,我们以后找时间交流。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课例]师:古诗中表达离情的有很多,课前请同学们搜集了一些,请以朗诵的形式给我们展示一下。

生: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生: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师:找的很好,但大家觉得他们几位的诗歌朗诵得怎么样?生:好像不能够打动我们。

师:为什么?生:缺少一种情感。

师:那么应该用一种什么要的情感来读这些诗歌呢?生:不舍的,很沉重。

师:对,那我们就选取其中王维的那首诗歌来读一下,把那种沉重的,不舍的情绪读出来。

(师生齐读)师:你们的朗诵表演得太好了,让我也技痒了,我也为你们朗诵一首吧,献丑了。

(学生笑,鼓掌)师朗诵《再别康桥》(老师读毕,学生似乎还沉浸在诗歌的余韵中,很安静)师:谢谢你们的安静,这应该是读我朗读的另一种方式的嘉许吧!(学生笑,鼓掌)师:谢谢,能不能说说你们鼓掌的原因。

生:因为老师你把那种诗歌的美感呈现出来了。

师:这么说这首诗歌给你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学生齐答:美)师:不错,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诗歌《再别康桥》的美。

师:从诗歌的标题中你能够了解到一些什么信息?生:这是一首离别诗。

生:这是诗人和康桥的第二次离别,而且诗人对康桥充满留恋。

师:不错。

其实,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1928年,诗人第三次到英国旅游,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悄悄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

可是由于事先没有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待着他。

在康桥边上,美好的回忆接踵而来,于是,便有了这著名的诗篇——《再别康桥》师:诗人徐志摩我们并不陌生,但面对奉献给我们如此美的诗歌的人,我们是不是应该用诗意的方式来介绍他呢?请用诗化或散文化的语言介绍徐志摩及其作品。

再别康桥 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  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老师:有人说,中国现当代诗坛只有“一个半”诗人。

尽管这种评价太偏激了,却也可以看出着“一个半”诗人在中国诗坛的分量。

他们是谁呢?学生:“一个”是徐志摩,“半个”是何其芳。

老师:可见,徐志摩在近代诗坛可谓是“独领风骚”。

那么,同学们对徐志摩的了解有多少呢?学生:…………………各抒已见………老师:《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享有盛誉的佳作,“康桥”在哪里?学生:康桥就是剑桥大学,在英国。

老师:从“再别”可以看出诗人对“康桥”有着怎样的情感?学生:………………各抒已见………老师:让我们跟着徐志摩一起领略康桥的魅力。

二、康桥介绍(PPT中显示剑桥大学的若干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老师:同学们找一下康桥的排名在哪里?学生:第二名老师:那么,同学们向往这样的大学吗?学生:向往~~老师:我们再徐志摩就读的剑桥大学长什么样子。

三、作者简介(PPT中显示图片,红字部分是课件内容)老师: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笔名云中鹤。

出身于富商家庭,父亲因兴办实业,蜚声浙江。

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堂,1915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

1918年按照其父的愿望赴美国留学学习银行业(他父亲希望他将来成为银行家),1919年得知五•四运动爆发,激起心中的爱国热情。

1920年去英国剑桥留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的真正悠闲自由的日子。

据他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卧仰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

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1921年开始写诗,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的影响。

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专栏的开辟,可以看作该诗派的正式形成,1928年《新月》月刊在上海创刊,由徐志摩、闻一多任编辑。

2022《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2022《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2022《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体会《再别康桥》所深寓的感情。

2、理解《再别康桥》运用意象、修辞表达感情的特点。

3、了解《再别康桥》的"三美"。

4、有感情的朗诵和背诵《再别康桥》。

教学重点:品味鉴赏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精神故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所运用的意象,体会其深寓的感情。

—、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对于这首诗的作者徐志摩,大家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师:你说。

师:哦,徐志摩是一个多情的浪子,情感经历非常丰富。

师:嗯,诗人总是多愁善感对待感情,不仅敏感,而且对待爱情充满幻想和理想。

也许正是这份才情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写诗灵感,也许也因为这份才情又令他的人生坎坷、痛苦。

师:哦,徐志摩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但是天妒英才,年仅36岁就因飞机失事而去世了。

师:是呀,虽然他的人生很短暂,但是他所作之诗神秘而朦胧,轻柔而明丽,是新月派的代表。

师:〃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归宿。

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初读师:下面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范读录音,大家仔细听,边听边画一画朗读节奏,标注生字读音。

边听边想这首诗的.表达的是什么情感,是什么基调呢?师:录音播放完了,谁来回答刚刚的思考题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什么情感基调呢?师:右边第三排靠窗的男同学,请你来说一说。

师:哦,表达了淡淡的忧愁的离别情,整首诗歌基调是柔柔的,带着淡淡的感伤, 浓浓的不舍。

师:嗯,对情感体会的非常准确,请你来读一读吧!其他同学认真听,同时思考这首诗送别对象是什么呢?与我们之前所学的送别诗有什么不同?师:大家说他读得怎么样?师:嗯,声音很轻柔,读出了淡淡的忧伤,但是语速有些急促了 ,要是再慢一点, 节奏会把握得更好!师:再请一位女生来读一读。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实录(2)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实录生28:我们选的是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好像是不忍打扰康桥的一切,表明作者很爱惜带给他美好回忆的康桥,又与结尾的“悄悄的”形成呼应,可我还没有想到为什么要用“悄悄的”来结束?师:这位同学不仅善思,还善问,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29:“悄悄”渲染了一种无边的寂静,强化了心中对康桥的恋恋不舍的情感。

生30:作者是不想破坏在康桥的美好回忆,所以用“悄悄”来作渲染。

师:是呀,诗人用“悄悄”地更多了一份宁静,多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升华了情感。

下面请男同学读第一节,女同学读第二节,体会诗人的情感。

(生读)生31:我喜欢第四节,诗人把余辉照射下的清澈的潭水疑为天上的虹,五彩斑斓,很富有诗意,这么美的地方怎么会舍得离开呢?师:诗人不仅说潭水是天上的虹,还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生32:说明这里有作者美丽的梦,像背景里提到的爱情梦,诗人梦等。

师:彩虹除了美,还有什么特点?生33:稍纵即逝,表明这些梦虽美,但容易破碎,难以实现。

所以才会显得更珍贵,告别起来才更难。

师:你的理解很有创见,那你试着朗读一下这一小节。

(生读)(生鼓掌)师: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是对你最大的肯定,第五六节谁来说说?生34:我选第五节,诗人想到这里有着自己这么多的梦,就不由自主地撑起竹篙前去寻找自己的梦,因为诗人沉浸在美好的梦境里忘记了回家了,一直到到深夜。

师:诗人忘情到一种什么程度?生35:在星辉斑斓的深夜里纵声歌唱。

师:诗人唱了吗?生齐:没有。

生36:第六节里写了“但我不能放歌”。

师:为什么?生37:不想破坏不想打破这宁静,想一直生活在这些美好的梦里,就连平日里叫个不停的“夏虫”也仿佛理解我的想法。

生38:这叫做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时无声胜有声!师:无声是真爱的最大境界了,怎么舍得离开呢?这两节在朗读上要怎么处理?生39:第五节要读得高昂一点来表达喜悦的心情,特别是“放歌”,第六节想着要离别产生的伤感情绪,因而要读得低沉一点。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以及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以及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以及反思《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以及反思《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有关教学实录以及反思,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细腻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一、导入师:人生的路啊,总是告别一程,再走一程。

比方我们,告别了小学、初中,走进了高中。

同学们,你是否还记得,当你跟同学、老师和你的母校分别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留恋学生:依依不舍……老师:是啊,当时针终于转到了转身的那一刻,当包裹终于搭上了我们的肩头,那一刻,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分别!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离别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板书课题)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老师:同学们,当你读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学生:“康桥”是个怎样的地方?学生:为什么“再”次离开康桥?第一次是怎么离开的?学生:徐志摩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学生:诗人和“康桥”有怎样的关系?老师:同学们很爱思考!咱们现在就来解决其中一部分问题,有的问题咱们赏读课文时解决。

显示投影:投影1:剑桥大学图片老师:康桥即现在的剑桥,诗人曾在此留学。

投影2:徐志摩像投影3:徐志摩简介找一学生读: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临行时,诗人留给康桥一首诗——《康桥,再会吧》,以倾诉惜别之情。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心潮澎湃,在归国途中,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写下了《再别康桥》。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5岁。

投影4:名人评价: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

——朱自清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

——胡适三、通读诗歌,整体感知。

老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来自性灵最暖处的诗,一起聆听源自心底的灵魂音乐吧!一读:学生自由朗读二读:找一学生朗读老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呢?(找学生评价该同学的朗读)学生:她读得非常好!声音有起伏,节奏有快有慢。

公开课《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及点评

公开课《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及点评

公开课《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及点评公开课《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及点评过程:师:刚才张文质老师已经对我进行了一个全面的介绍,那我也来介绍一下他大家都知道,张文质老师是著名的教育学者,但是很多人还不知道,他还是一个诗人,这一点让我很自卑,因为我不是诗人不过我们可以来学习一下前人所写的优秀的篇章这些篇章经过岁月时间的淘洗,穿过时间和空间用文字的方式来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共同的心中最珍贵的感情刚才张先生也已经帮我们介绍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徐志的《再别康桥》,请大家打开我们的资料。

我想这首诗很多同学不是太陌生,有没有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首诗以及作者徐志呢?今天大家其实很累,八点钟大家就来了,坐在这里等一坐就是半个小时按照曹的理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可是我看我们同学的状态却还是很好,没有竭可能大家有些紧张,其实我也是,那这样,请咱们班长来说一下?生:我对徐志的了解是,上学期我们曾经读过他的诗,也就是这首《再别康桥》,老师说他去过英国留学,是剑桥大学毕业的,所以他对那里的一些建筑十分喜欢,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诗人,比如这首《再别康桥》就很美,很有音韵美感师:说得真好,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没有没关系其实很多同学以前可能已经通过这种或者那种方式接触过这首诗了那么我们先一起来把这首诗没有感情地读一下,要读出什么效果呢?就读出“对不起,您的手机已经欠费停机”这样的效果学生集体朗读师:我怎么觉得还是有点感情呢?特别是大家读一首一尾的时候,轻轻的,悄悄的,很多同学很有感觉啊看来要把这首诗读得铁石心肠没心没肺是很难的事情啊那么我想再请一位或者两位同学自告奋勇再来读一下?有没有人愿意呢?(学生没有反应)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沉默是今天的铜陵啊呵呵!(两个女生举手)师:很好,那么请这两位同学来朗读(学生朗读)师:谢谢两位同学我刚才已经说了,读这首诗要不带一点感情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刚才我有另一种感觉,从昨天到铜陵我们已经听了两节课了,昨天张老师说,铜陵的孩子普通话特别好,的确,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大家的普通话都很标准清晰悦耳,我做老师的听着都是一种享受刚才我们是不带感情读,现在呢,我们开始带着感情读,为了配合气氛,老师将选一首音乐,我们一起配乐朗诵(教师播放重金属摇滚《Over The Hill And Far Away》,学生在狐疑中开始迟疑地朗读)师:刚才有人在笑,不过我们的孩子很乖,乖到仍然认真地读下去不过我想问问笑的同学,他们为什么笑生:这首歌与这首诗的情调不太一样师:哪里不一样呢?生:这首诗比较悲凉,这首歌很有激情师:有同学知道这是什么歌吗?这是瑞典一个重金属摇滚乐队NightWish(夜愿)的Over The Hill And Far Away,译过来就是高山的彼端,是一首节奏强烈的重金属摇滚刚才这位同学说这首诗和这首歌的气氛不搭调,有同学赞同或者补充她的说法吗?生:我赞同她的说法,因为这首诗读起来感觉是很安静的,而摇滚乐十分奔放,所以读起来气氛很不搭调师:那为什么你说这首诗读起来感觉到安静呢?生:首先诗歌内容,开头是轻轻的,结尾也是悄悄的,可以感觉到宁静的心境;其次读起来十分押韵,感觉十分的安静师:那么在诗歌中间有没有其他的让我们感觉到安静的东西呢?生:有,比如第四段说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既然是梦就应该是宁静的感觉师:哦,做梦的时候听摇滚可能会把人吓得跳起来那就成午夜凶铃了谢谢还有补充吗?刚才同学说首尾两节给人感觉是安静的,现在我们再一起把这两节读一下(学生朗读)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说是轻轻地走了呢?我们换个词行不行?我给大家讲一下,二十年前,当我大学毕业的时候,领到了该领的东西,收好行李,然后大吼一声“我终于自由啦!”然后就跑了,那么我们能用轻轻的悄悄的来表述我当时的行动吗?生:不能师:可是徐志为什么是这样呢?如果大家暂时还没有答案,那么我们再选一首曲子,咱们看看这次能不能搭调(播放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师:有愿意读的吗?愿意读的举手?(无人举手)师:那不愿意读的举手(全体举手)师:有同学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吗?生:贝多芬《命运》师:对,这是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命运》,这首曲子听到之后感觉是什么?生:很亢奋激动生::奔放生:激动人心师:据说贝多芬在这首交响曲的扉页上写着:“我一定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让他使我屈服”这首曲子也成为世界上所有与命运搏斗的人们的战歌不过这首曲子虽然是很好的曲子,但是用在这个地方合适吗?刚才大家都表示“罢读”,我就请大家来说一下不读的原因生:我读不出来师:为什么读不出来?生:完全不合调师:那你觉得适合的调子应该是怎样的?生:应该是柔和的师:为什么是柔和的?诗歌里面有反映吗?生:有,比如“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这就感觉到很柔和师:哦,甘愿做一条水草而不是做一条鲨鱼生:还有第二段金柳,艳波,荡漾感觉都很柔和师:很好,谢谢说到这个地方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就是柳树这个意向大家在以前见过吗?生: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生:《送元二使安西》中“客舍青青柳色新”还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的《咏柳》师:还有吗?生:“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师:哦,刘锡的《竹枝词》,谢谢!师:在中国古诗词中柳树的意象有一种特殊的含义,有同学知道吗?生:送别,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师:因为柳树的柳字与留同音,所以古人将之代指离别,因此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在很多诗歌中柳树也就成了留下、离别的代名词很有趣的是徐志在这艘新诗里面也用了柳树的意象而且里面说的是金柳,为什么呢?生:因为有夕阳师:是的,而且作者把她比作一个美丽羞涩的新娘如此温婉美丽的意象,用这首曲子似乎的确不大适合我们已经否决了两首曲子了,再来一首(播放广东音乐《步步高》)师:听着耳熟吗?听过没有?生:听过师:在哪里听过?生:春晚师:对,这是广东音乐《步步高》,每年春晚的时候大家都会听到,是一首欢快喜悦的曲子那么用这首曲子来配这首诗可以吗?认为可以的同学举手?(无人举手)师:认为不可以的举手(大多数学生举手)师:为什么不可以呢?生:因为这首曲子感觉是非常欢快明朗的,但是《再别康桥》这首诗给我们的感觉却是悲伤的师:你哪里看到有悲伤呢?生:但我不能放歌师:为什么不能放歌?生:因为后面说夏虫也为我沉默师:其实我们可以想一下,人在什么时候才放歌呢?这个词见过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大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面就有放歌这个词,大家能背吗?跟着我一起来背一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阳向洛阳那么这里杜甫为什么要放歌?因为他听到一个好消息,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于是战事有可能平息,他一家有可能回到家乡于是老杜先生十分高兴,拿酒来!白日放歌须纵酒!徐志再次离别康桥的时候显然不是这样高兴的,因此他想放歌,却又不能放歌还有其他同学找到这首诗表现出忧伤的吗?生:从意境上说,这首诗是徐志离开剑桥时候写的,表现出的是他对这里的留恋,所以从感情上说,这时候徐志是不可能那样高兴的师:这首诗整个的基调除了刚才我们说的安静之外,其实还有这种依依不舍的忧伤所以我们刚才选的三首曲子,第一首太激烈,第二首太严峻,第三首又太欢快那我不知道怎么办了,我来请我们班上的两位音乐家出一下主意,如果是你们你们会配什么音乐?生:应该配很抒情的音乐师:比如?生:还没想好师:没关系,我们问问其他同学生:我觉得可以配《绿岛小夜曲》师:哦,不错,不过我电脑里面没有,这是台湾的一首曲子生:《二泉映月》(听众有骚动)师:有同学似乎有不同意见?生:《二泉映月》太悲伤了师:哦,太悲伤了这首曲子是老艺人阿炳回顾自己坎坷凄凉的一生写的曲子,阿炳双目失明身体残疾穷困潦倒,最后贫病交加而死这首曲子是当时一个音乐家赶在他去世之前录制的,如果不是这位音乐家,我们就无法听到这首伟大的曲子,阿炳也就无法为我们所知所以这首曲子的确悲凉了一些这首曲子的基调是悲伤的吗?如果不是,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准确的词来形容?生:忧伤师:对,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忧郁,这就是这首诗的基调刚才几位同学给我推荐了几首曲子,可惜我电脑里面没有,我现在给大家介绍另一首曲子,是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给妈妈的信》,我们一起来读第一段大家齐读,2、4段由男生读,35段由女生读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喜欢这首诗的.女生要多一些,但是会背这首诗的男生要多一些,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男生会背了之后好去骗女孩子,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学生配乐朗读)师:我建议我们给自己来一点掌声,非常好,谢谢大家!事实上这不是一首太适合这么多人一起朗读的诗这其实是一首很个人的诗,他讲出的是一个人心底最深层的那些情感、留恋与回溯这种感觉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有过,但是我们也许会奇怪,什么地方会让徐志这么魂牵梦绕?如此深入内心、骨髓?徐志在20年左右在剑桥求学,之后在22年回国,而这首诗是他在28年母校,故地重游之后写的所以称之为《再别康桥》我们可能会想一个问题,既然是再别康桥,那么有没有初别康桥呢?事实上,徐志在第一次离别康桥的时候,的确还写了一首诗,这首诗叫《康桥再会吧!》原诗很长,我这里给大家选取了开头一小段,大占全诗五分之一左右(出示PPT)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的这个部分一起读一下(学生朗读)师:现在我们来把这段诗和《再别康桥》做一个对比,大家觉得在形式上两首诗有不同之处吗?生:首先是形式上的,《再别康桥》分成六个小节,每个小节是四行,而《康桥再会吧》显得是挤在一起的其次读起来《再别康桥》读起来非常押韵,而《康桥再会吧》不是很押韵;《再别康桥》字数上差不多,很整齐,而《康桥再会吧》字数上不一样师:你说的很好谢谢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你说《再别康桥》是押韵的,而《康桥再会吧》不押韵,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真的是不押韵吗?找找它有没有押韵的词呢?生:有,去,绪,秋,洲,意,里师:是的,而且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首诗也是换韵,隔句押韵谢谢,你说得很好,其实这两首诗的异同体现的也是新月派诗人的一个诗歌主张,也就是诗歌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音乐美就是说诗歌应该押韵,朗朗上口;绘画美则是指诗歌选用的意象已经富有色彩那么我们来回顾一下《再别康桥》那些词语是有色彩的呢?有什么色彩?生:青,金柳,星辉,斑,彩虹,师:这两首诗都是讲离开康桥的,那么大家喜欢哪一首?(绝大多数喜欢《再别康桥》,一个同学喜欢《康桥再会吧》)师:这位同学说喜欢《康桥再会吧》,你能说下为什么吗?生:因为这首诗充满了希望,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充满了年轻人的豪气师:这位同学十分敏感,他发现了这两首诗很重要的不同至于这两首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我们在这节课上不探讨,下去之后大家可以去找一些资料,看看在剑桥,徐志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可能大多数人包括我都更喜欢《再别康桥》,因为他点出了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我刚才说到我大学毕业的时候,领到该领的东西,收好行李,大吼一声“我终于自由了”,就扬长而去后来过了两年再回到校园的时候,忽然发觉感觉就不一样了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突然感觉这个学校、操场、宿舍、食堂,曾经都是我的,现在一切都不属于我了但是好像我又永远属于他就如徐志所说的,在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我记得我刚工作没多久,就听到两首歌,一首是《同桌的你》,一首是《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后面一首当时特别有同感: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无声无息的你,你曾经问我的那些问题,如今再没人问起分给我烟抽的兄弟,分给我快乐的往昔你曾经提起的那个女孩,是否送了你她的发带……这时候我们才知道,诗人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生命!能够把这些最平常最常见但是又最难以形容的感觉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不管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还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或者是“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都能在那个时间,透过所有障碍,直击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成为我们后来所有有这样相同经历的人的代言人回到最初的问题,我很遗憾我不是一个诗人,我们同学也没必要都成为诗人,但是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有一颗诗意的心,一双诗人的眼睛,于是,我们就有了一个诗意的生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十分感谢大家!。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两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3、学生能够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这三个方面分析诗歌的“美”。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以及《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从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来感知“三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

这就是离别。

当然是暂时的离别。

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

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

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答:徐志摩别康桥师:对。

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

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一、新课导入“多情自古伤离别”别离终免不了使人伤感沉郁,中国古代有很多的别离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但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别离诗却有一种别样的情调,这就是徐志摩先生的传世名篇《再别康桥》。

中国古代的别离诗送别的对象大多是人;《再别康桥》送别的是康桥,是物。

别离对象的差别本身凸现了《再别康桥》的感情将不同于以往的诗歌。

那么此诗感情有何突破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探究一下这首诗歌的独特之处?二、文本解读:(一)解题:根据题目中“别”字来判断,这首诗当属别离诗的范畴。

第6课《再别康桥》教学实录(语文版初三下)1doc初中语文

第6课《再别康桥》教学实录(语文版初三下)1doc初中语文

第6课《再别康桥》教学实录(语文版初三下)1doc初中语文教授者:李镇西老师教学过程:朱光潜那篇«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的文章大伙儿读过了没有?有一些要求读的能够在语文自习以及周末来读。

那个星期我先不做其他的检测,下周再来。

〔关于优化设计〕今天的课前演讲由**同学来讲。

不能照着念。

能背就背,不能背能够看一看。

〔上课铃声响〕那个同学伏在桌上照稿子读,读得极快,大伙儿听不清,哗然。

李老师评论:完全不符合演讲的要求。

第一,他完全是在读,没有达到要求。

第二,他的仪容不行,一直伏在桌上。

第三,上来演讲最起码的规范是:同学们,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他没有做到。

第四,李老师讲过,第一轮,老师不规定题目,然而有一个默认的前提。

应该是大伙儿都认可的公众话题。

因此,今天那个演讲要重新做。

**:改日不可能。

李老师:后天。

改日该谁呢?〔李老师在安排〕。

今天我们接着讲«再不康桥»,有的人批判我,那天讲采桑子重阳时提出一个咨询题,上下片什么缘故要互换?没有下文。

老师咨询,哪个同学明白?有没有同学想过那个咨询题?想不通啊,如此,我们再想一想,我们以后找时刻交流。

李老师:我们今天看«再不康桥»。

这首诗大伙儿读过了,比较熟悉了。

在没有学这首诗前,大伙儿对徐志摩有没有了解?一个同学:我看过一些文章,看起来是讲鲁迅和徐志摩在文学上是对立的。

李老师:你是在哪里看到的?同学:我是听我们老师讲的。

李老师:你讲的是对的,他们在文学观上是对立的,而且李老师年轻的时候,第一次明白他也是从鲁迅那儿了解到的。

还有哪个同学。

同学二:他是新月派诗人。

李老师:从哪儿明白的?同学二:从优化设计的。

李老师:还有没有?没有了?那李老师补充。

有一个电视看过没有?人间四月天。

同学三:讲他和三个女的的感情。

李老师:哪三个女的?其他同学补充,同学三:〔还有其他同学补充〕林徽音,陆小曼,张幼仪。

李老师:徐志摩比较风流,只是因为他是文学家,就成了……中国有一个不行的传统,一个人成了名人,缺点也就成了优点。

徐志摩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徐志摩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徐志摩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徐志摩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徐志再别康桥课堂实录【一】师: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能和你们一起来学习徐志先生的《再别康桥》大家知道康桥在什么地方?生:英国师:英国的什么地方?生:剑桥师:剑桥大学是英国的学术中心,也是风景优美的地方师:为什么说再别康桥?(展示图片并讲解)既然是“再别”,当属第二次离别徐志先生生前曾三次到过康桥,第一次是在1920——1922年游学于此,在这里生活学习了二年半的时间,回国前夕写下诗歌《康桥,再会吧》表达对康桥的眷恋之情;第二次,1925年诗人再次来到康桥,回国时创作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在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旧梦重温,见到这里的一草一木,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师:那学习这首诗歌,除了了解这些背景之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写这首诗的作者,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学生交流)师补充:生读大屏幕上的介绍:徐志,浙江省海宁人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发表诗作.徐志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新月派创建于1923年,地点在北京,创始人有徐志,胡适,闻一多,梁实秋等人此诗派也被称之为新格律派,讲求诗的格律此诗派著名的艺术主张是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再别康桥》是”三美”原则的充分体现.为此,我们确定了今天学习的两个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二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师:首先请大家自由的,大声的朗读一遍诗歌,初步把握诗歌的内容(学生自由朗读)师:读过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抬头看大屏幕,下面字音你注意到了了吗?河畔( ) 荡漾( ) 青( ) 阴( ) 揉碎( )浮藻( ) 长篙( ) 漫溯( ) 斑 ( ) 笙箫( )生:读师订正并出示答案河畔(pàn ) 荡漾(yàng) 青( xìng) 阴( yú) 揉碎( róu)浮藻(zǎo) 长篙(gāo) 漫溯(sù ) 斑(lán ) 笙箫( shēng xiāo )(提示:有不会的或拿不准的都要拿起笔来记到书上)师:读准了字音,有哪个同学把这首诗读一下生:(举手)读课文(掌声)师:(对读书的学生)你的朗读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你自己感觉这首诗要读好应该注意那些问题?生:应该把握作者的情感,带着感情去读;再就是诗歌有韵律美,读的时候把握好语速师:非常好,请坐!(问其他同学)你感觉她读的怎么样?生:我觉得她的优点是她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有感情的读课文,而且读出了其中的抑扬顿挫但我感觉她有些地方读得快了些师:那你觉得那些地方应该读得慢一些呢?生:比如说“寻梦?撑一支船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师:不错其他同学有补充吗?生:她有一个地方读错了,“在我的心头荡漾”她读成“在我的心上荡漾了”师:很好,听的很认真!要读准,一个字都不能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生:我觉得这首诗很抒情,应该再读得缠绵一些(有学生点头,有学生笑)师:那你能不能带着你的这种理解给我们大家读一遍呢?(生有感情的读诗歌)(掌声)师:(问一个学生)你点评一下生:虽然声音小了一点,但更让人感觉到一种依恋的情感这点很好!师:你能给大家读一下吗?生:(犹豫)我感觉我还没有把握好作者的情感师:哦,这不要紧,我们才刚刚接触这首诗,我相信我们学完这首诗后你会读得很好的,先请坐!同学们,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读这首诗,首先让我们来听一听名家是怎么读这首诗的?大家也可以在下面小声地模仿(听录音)刚才大家听得很投入,那你感觉录音和我们自己读的最大的区别在哪里?生:他自己都投入其中了,而且不仅声音有起伏变化,感情也在变化师:感情在变,同学们说对不对?生:对!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先看第一小节,(大屏幕展示)请大家齐读这一节生:(齐读)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师:认真看第一小节,作者在用词上有什么特点?生:用叠词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是“轻轻地”?生:我感觉是不是作者怕惊动了康桥,所以用“轻轻地”师:那我们再思考,为什么又怕惊动了这个地方呢?我们不妨作一个假设,如果在一个闹市里,我们是不是还害怕惊动了这个地方?。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品读诗之韵律,品味诗之意象,领悟诗之意境,体悟诗之真情。

2.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3.体悟作者的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由景入情的感悟能力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分析法,诵读法(配乐)教学课时:1课时一.新课导入在中国诗坛上,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

不曾带走人间一片云彩,却把另一片“云彩”留给了我们,他就是唯美而浪漫的徐志摩。

徐志摩生于1896年,死于1931年,在人间只活了3 6岁,但他的诗名却永存中国诗坛。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徐志摩,走进他的《再别康桥》。

(板书课题:再别康桥徐志摩)二.通过解题来介绍创作背景,然后听录音,整体把握情感1. 请同学看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借助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提取对理解诗歌有帮助的信息。

)学生:这是和康桥的第二次告别。

别了又别,说明对康桥充满着眷恋,不忍离去老师:我纠正第一个同学的说法,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

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朋友。

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

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2. 请同学听配乐朗诵《再别康桥》,感受那种浓浓的眷恋之情。

3. 好的诗总能带动人的情绪,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的诗,有感情的读一遍老师总结:读的差强人意,基本上也能感受到大家在进入离别的境界,节奏应该再慢一点。

三.品味诗歌的意象,赏析诗歌的画面,体悟诗歌的情感请同学们自由寻找你觉得最能体现眷恋之情的意象,然后试作品味。

意象研读第二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写出了金柳的漂亮,我不愿离开。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生2:柳树的影子。
师: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荡漾”什么意思?怎么去理解它?
师:可以用泛起涟漪理解吧?
生齐:恩。
师:艳影在心头泛起一层层涟漪,这说明什么?
生4:诗人非常喜欢!
师:对了,非常好,这里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了。
师:接着我们来看看下一节。“招摇”什么招摇?
生齐:青荇,用拟人的手法写的。
──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分析得过细只能导致意境的支离破碎,以致丧失诗歌的美感。所以问题宜提纲挈领,直入主题,既能发散到整首诗中,又能集中到一个中心点上来。
──朗读是关键,有“美读”才有“美品”。
(学生思考,片刻后)
生3:“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潭水非常漂亮,五颜六色,就像彩虹似的,如此美丽之景,让人很难告别。
篇二: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零八级中师二班徐联盟学号:20084021088
师:今天我们示徐志摩照片)。徐志摩生于1896年,死于1931年,在人间只活了36岁,但他的诗名却永存中国诗坛。他和闻一多创办的新月社成为中国现代诗坛不可不提的一笔。
师:也就是说我们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他的什么情感呀?
生齐: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下面同学们自己带着这样一份情感去朗读一下这首诗,想想在读的过程中这首诗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你认为哪些地方是最让你有感触的?
生1:首尾两节。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这两节用的是回环往复的形式,写得很美。
师:恩,写得很美,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先品读一下第一节,你认为这一节我们要抓住哪些词语来品?
师:讲到这里,我们就讲解得差不多了,同学们能不能把作者的感情变化图画下来?
师:我们说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新月派主张诗歌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首诗有没有体现呢?同学们来找找看。

《再别康桥》教学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课堂实录《再别康桥》教学课堂实录《再别康桥》首段三次用了一个形容词“轻轻的”,奠定了全诗离别康桥时温馨烂漫的情调,展示不同的意境抒发诗人对康桥的情怀。

多媒体展示: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师:这是一副挽联,作者是郁达夫先生,所挽对象为着名诗人徐志摩。

“两卷新诗”指的是徐之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

而“九点齐烟”是济南郊区九座小山的总称,此借指徐之遇难地,他是因飞机失事遇难的。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近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走近他多情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师:请××同学试读一遍好吗?生:读(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第三节“青荇”的“荇”应该读xìng而不是xíng,课文注释也有说明。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生:离别之情。

师:离别何处?它是个怎样的地方?生:离别康桥。

关于康桥,注释①有简单的介绍,我读一下。

师:展示相关的图片。

师:临别之际,诗人向哪些对象──做了道别?生: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等。

师: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可谓数不胜数。

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但离别的对象一般都是人,而《再别康桥》却由人间向“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自然物转移,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

师: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称作意象。

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物象就属于意象。

那么,上述物象中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先看第二节,第二节写的是“柳”。

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生: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师:“金柳”为什么像“新娘”?生:因为柳被夕阳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色彩光泽鲜艳好看。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4篇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4篇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4篇《再别康桥》教学实录1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刚才听的这一首歌,它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一首现代诗歌。

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走进现代诗歌。

(投影课题《再别康桥》)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徐志摩,你所知道的《再别康桥》。

生: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师:你的了解很详细,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你心中的徐志摩?生(1):他是一位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人生真谛的的诗人。

生(2):一位天才诗人。

师:对,一位天才诗人,也是一位纯净的诗人。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投影的第二节。

(投影诗人介绍)生:他曾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康桥是徐志摩短短一生的重要的文化情结,也为我们留下了这一篇伟大的传世之作。

下面请听诗歌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说说你最喜欢本诗的哪一节。

(学生听老师朗读)生(1):第一小节,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师:对,诗人用三个“轻轻的”为全诗创设了宁静和谐的氛围,也为全诗奠定了哀而不伤的基调。

同学们后面回答问题,尽量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哪怕是错了的见解,好吗?生(2):第二小节。

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事物,表大了诗人对康桥的喜欢。

(生自发鼓掌)师:同学们的掌声肯定了你的回答,现在,请你把这一节有感情地缓慢地读一遍!(生读。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课前播放歌曲欣赏《》
师:(伴乐)在中国诗坛上,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

不曾带走人间一片云彩,却把另一片“云彩”留给了我们,他就是唯美而浪漫的徐志摩。

今天就让我们沿岁月的河流漫溯而上,在大洋彼岸康河的柔波里,去追寻千古诗人徐志摩的精神故乡,重温他的康桥之梦。

师: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你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生1:告别的对象是康桥。

生2:是一首送别诗。

师:康桥在哪?
生4:文章注释①上写道: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
师:你预习得很认真,为什么一个异域之城会让诗人如此的魂牵梦萦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歌的写作背景。

(出示幻灯:写作背景)(学生齐读)
康桥,即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1922年,诗人曾游学于此,在康桥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他有时在葱绿的草坪上,看书或看云,有时在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

有时在星光下听水声……,康桥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开启了他诗人的性灵;康桥浓郁的文化熏陶,使他走上了浪漫主义诗人的写作道路;在康桥,他一见倾心地爱上了活泼美丽的中国少女林徽音,这一段没有结局的恋情让他刻骨铭心。

为此,1922年回国前他作了长诗《康桥再会吧》,1926年写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故地重游,思绪万千,在归国的海轮上,创作了《再别康桥》这首传世之作。

师:原来,康桥给诗人留下了这么多美好的回忆,怎能不让他眷恋不已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名家是如何演绎这份眷恋之情的?用一句话说说这首诗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出示幻灯:配乐朗读)。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过程:(上课铃响,师生问好)一、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优美意境中(一)导入课题师: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流传千古,唐诗宋词,名家辈出。

从五四到现在,新诗也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

可是有人却说,中国现当代诗坛只有一个半诗人。

尽管这种评价太偏激了,却也可以看出着一个半诗人在中国诗坛的分量。

他们是谁呢?一个是徐志摩,半个是何其芳。

(投影作者简介)徐志摩是中国新诗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我们今天就来赏析徐志摩的经典诗作《再别康桥》。

(二)配乐朗读,打开学生想象空间,进入诗歌的意境中1、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诵这首诗。

(教师配乐朗诵)师:这首诗美吗?生:很美。

师:那让我们一起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师:每一首好诗都能引起读者不同的共鸣,你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呢?(停顿)请同学们谈一谈。

生1:我读了这首诗,仿佛来到夕阳下的康桥,感觉很美。

生2:我感觉到诗人飘逸的脚步,好象怕惊扰什么。

生3:我觉得诗歌的语言很流畅、很整齐。

师:这几个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谈感受,打开了我们的想象空间。

少年情怀总是诗,同学们青春的感受就是最美丽的画卷。

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不是象大家想象得如此美丽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康桥。

二、介绍康桥与诗人的关系,并出示教学目标(投影出示康桥图片)师:这里就是康桥,今天读作剑桥,闻名世界的英国剑桥大学就在这里。

1920年,24岁的徐志摩来到康桥,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

在康桥,他有过与秀外慧中、一代才女林徽因的美丽爱情,因此而萌发了汩汩诗情;在康桥,他陶醉于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正是康河的粼粼水波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在康桥,他接受了“爱、自由和美”的个性主义熏陶,正是“爱、自由和美”的康桥理想给了他人生的追求。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的确,康桥造就了灵性的徐志摩,康桥给了他无尽的美好的回忆,康桥是萦绕他一生的情结。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下面是我为大伙儿分享的《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是之前我教的这篇文章的课堂上反应,一起来观赏下。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坐下。

今天上课的格局不同于往常,喜爱吗?(学生四人一组,面对面坐。

)生:喜爱。

师:这叫小组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

不是你们听老师讲,要紧是小组之间交流学习,有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好吗?喜爱语文课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师:不喜爱的举手。

生:(没有举手的)师:这说明你们老师语文教得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再别康桥》,这首诗往常明白的请举手生:(举手)师:这么多同学明白呀。

说说,你是什么时候明白的?生1:有一次电视上刚好有这首诗。

师:那是在什么时候?生1:一年往常。

师:你呢?生2:我接触过几次。

师:(惊奇的)几次呀!最早呢?生2:最早是小学,是一个同学在广播站朗读了这首诗。

师:往常明白这作者是徐志摩的举手。

生3:(举手)师:请你将他的名字写一遍。

明白什么缘故要写一遍吗?那个“摩”字要注意是吗?生3:(板演)师:好。

记住了,徐志摩。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将诗歌朗读一遍。

生:(读)师:有不认识的字举手。

生:(没人举手)师:没有不认识的字,是吗?下面请同学们举荐一个同学来读一遍。

生4:(举手)师:你举荐谁?生4:我举荐***师:你什么缘故举荐他?生4:因为他读得还能够?师:你自己读得如何样?生4:嗯……师:那你举荐谁?生4:举荐我自己。

师:有勇气,同学们为她鼓掌。

生4:(读课文)师:好。

感谢你。

读得不错吧?生:(全体鼓掌)师:有读错的吗?生5:第五段“满载一船星辉”,她读成了“满载一城星辉”。

师:嗯。

还有吗生6: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她读成“青枣”。

师:嗯。

还有一个地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我们看应该读“似(sh ì)的”,依旧“似(sì)的”?生6:是“似(shì)的”。

师:对,彩虹似(shì)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轻轻的我走了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执教/文勇点评/孙绍振
【孙绍振点评】文勇这堂课的好处在于,第一,不拘一格,该对话的时候彻底平等,让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

但是,他不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课堂对话上。

该告知的时候,他就大胆讲,哪怕讲上一堂课,也不怕有人说“灌”。

问题不在于灌,而在于有没有东西可灌。

教师教
师,能教才能叫师。

这本来是常识,可是把北欧模式的对话绝对化,把事情搞乱了,弄得教师都不敢讲话,不敢纠正,不敢批评学生,这种教条主义是很愚昧的。

第二,对《再别康桥》的把握堪称准确,基调把握得好,没有受到俗套的干扰,难得的是,循循善诱,让学生一下
子感受到这首告别的诗和中国古典传统的离愁别绪不同。

他告别得很潇洒。

有些教参文章说,这里有“千重离愁万种别恨”。

这是不从文本出发,而是自己早已有了的、现成的观念,离愁别恨,古典诗歌中太权威了,自己的思想就被遮蔽了,先入为主,代替了文本内涵的概括。

语文阅读并不难,只要严格地尊重文本,文本第一,就不难。

但是,眼下流行的所谓“理论”,只讲读者主体,把学生主体绝对化,造成了课堂上奇谈怪论满天飞,歪曲文本。

从理论上来说,这是跛脚的。

因为,读者主体并不是绝对自由的,而是要受到作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制约的。

文勇在进入《再别康桥》文本之前,讲了那么多徐志摩的经历,就是尊重作者主体。

文勇从作品中揭示出告别的潇洒,就是尊重文本主体。

只有一个小瑕疵,就是学生说诗人是和回忆告别,严格地说,应该是和忘记告别。

回忆是现场的,而记忆是过去的。

第一课时
师:上课!
师:齐诵《雨巷》!(板书:“轻轻的我走了——《再别康桥》欣赏”)
师:同学们,你们中有哪些人觉得自己对诗已经有了强烈的感觉,觉得诗有意思?(统计有23位同学举起了手)这让我感到比较惊讶啊,但是也有心理准备。

还有那么多的同学没有举手呀,那么这些同学为什么对诗歌没有感受呢?我请几位同学起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生:(班长郑一鸣)站起来说:我还没有找到诗歌的感觉。

生:(郭毛)《雨巷》这首诗中的“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我知
道很有诗的美,有诗的“芬芳”,但是我还不能很强烈地感受到您说的诗歌那种“香味”的魅力。

师:同学们,对诗的兴趣培养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朱光潜先生就写过《读诗与兴趣的培养》,希望大家通过多读诗,读好诗逐渐培养读诗歌的兴趣。

但真正地走进诗,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诗,从而将诗歌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内化成个人的情感,进入我们的灵魂,它需要我们从现实世界中暂时超脱出来,进入诗意的天
空!
生:(肖祖锐)以前我们学诗歌时,老师主要是讲一些诗句,以及诗歌中表达
的思想感情,还有课后的练习题,而文老师是大讲诗歌的人文背景,再讲解诗歌本身,没有讲课后练习。

这是为什么?
师:哦!我的授课方式与你原来老师不同,你难以适应吗?我要强调一下!这种授课方式更接近文学,真正的文学教育、素质教育,文老师很少讲字词句。

除非文言文才讲,并且在文言文学习中会重点讲字词,也会讲得很深。

我们在课文的把握上要有眼光,抓重点,抓根本。

师:我们请觉得诗有意思,对诗有感觉的同学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他的感受。

生:(张哲伟)我特别喜欢第一课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从这首诗中我可以感受到毛泽东年轻时奋发有为、愈挫愈奋的人生状态。

生:(朱娜丽)我觉得诗的语言很优美,从诗中我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隐蔽的
真实,诗人通过描写意象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师:朱娜丽同学说出了昨天我们学习过的戴望舒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象征派诗人强调的用客观对应物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所谓玫瑰花的香味!
师: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不朽的形象——阿Q,这篇小说一发表出来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很多人都能够从阿Q形象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是因为鲁迅先生用他文学家特有的敏锐发掘出人物的性格本质。

诗歌也有自己本质的东西,我们解读诗,要走进诗的背后,走进诗人的心中,去解读他的心灵密码,来丰富我们的人生。

一个人不可能直接经历并感受很多的人生,但是文学作品却给了我们一个感受别样人生的平台,走进文学作品,可以丰富我们的心灵世界。

师:今天我们就在这样的诗歌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共同来研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及他的爱情诗。

同学们对于徐志摩都有哪些了解呢?
生:听说过他与林徽因的爱情,但不是很了解。

(笑)
师:很好,能关注他们的爱情,一定会喜欢上他们的诗歌!下面我来详细介绍徐志摩这个人,他的爱情,他的诗歌:
徐志摩是浙江海宁硖石人,浙江人很骄傲啊,因为他们有骄傲的资本,据说近现代文化名人有三分之一都来自浙江。

徐志摩的笔名有很多,有南湖、海谷、云中鹤等,他的家境殷实,父亲徐申如为硖石首富硖石商会会长。

1910—1915年,徐志摩就读于杭州府一中,与郁达夫是同学。

1915年,与张君劢之妹张幼仪结婚。

1916年,入天津北洋大学法科预科。

1917年,转入北京大学法科。

1918年,经张君劢介绍,拜梁启超为师,徐志摩是粱启超的学生,梁启超这个人才华横溢,他关于社会进步的渐进主义思想以及有关文艺的化育功能的重要观点,今天看来是我们走了许多弯路之后才需要重新认识并实践的伟大财富!这样的财富价值在整个现代史上恐怕不亚于孙中山,应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后面我们讲到梁实秋先生的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会重点讲到梁启超先生的。

徐志摩1918年9月,入美国克拉克大学历史系。

1919年,入哥伦比亚大学
经济系。

192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同年奔赴英国,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1921年,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为特别生。

这年10月,他见到了一个影响他一生价值观的重要人物——罗素,并与罗素建立了终身友谊。

罗素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他给了徐志摩完美的人生教育和思想启迪,罗素教给了徐志摩追求“人生的光明”的四大原则:
①人活在世上,要注重生命的乐趣。

罗素的《我为什么活着》中就讲到这一内容。

②追求并享受友谊
③爱美,爱艺术
西方文化是非常崇尚哲学和艺术的。

举个例子,我曾经到过德国著名大学——海德堡大学,杰出的哲学家黑格尔曾在这所大学任教。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将他经常散步的一条小路命名为“哲学家小道”,上面建了一座雕塑,是一个人的手臂,手心里用德文写上:今天你思考哲学了吗?连一条小路的名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草一木都彰显着艺术的美。

④爱纯粹的学问
徐志摩和罗素成了好朋友,后来徐志摩转为剑桥大学正式研究生,一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时,徐志摩的创作技巧以及艺术水平相对粗糙,后来慢慢成熟,正如巴金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所说的:“只有多写才能会写”。

同学们可以把这句话记下来,这对于我们作文水平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徐志摩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功正是因为他经常写作,他是一个多产作家。

师:下面我要重点讲徐志摩的婚姻爱情经历以及文学活动,以便让同学们对于徐志摩这位诗人有更全面的了解:
1922年3月,徐志摩在柏林与张幼仪离婚,在当时的中国离婚可是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这也表现出徐志摩对于爱、自由和美的追求。

在英国留学期间,徐志摩与陈源和林长民、林徽因父女交往甚密,当时徐志摩经常约16岁的林徽因到康桥附近散步,康桥成了留下他最美好回忆的地方。

回国之后,徐志摩与胡适、张君劢、丁文江等成立“新月社”这一文学组织,这都是一群热爱文学的热血青年啊。

1924年4月中旬至5月底,徐志摩又经历了一件对他意义非凡的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访华,全程由徐志摩担任翻译,当时陪同泰戈尔的还有才女林徽因,他们两人陪同在泰戈尔身边,有“金童玉女”之称。

泰戈尔对徐志摩的诗影响很大。

同年秋天,徐志摩经胡适引荐在北京大学任教。

1926年8月,与陆小曼结婚,由梁启超证婚。

后又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在上海成立新月书店,同年任上海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教授,往返于北京、上海之间。

1931年,徐志摩在自南京飞往北平的时候,由于飞机遇到大雾,不幸遇难,年仅34岁! ‘
徐志摩去世之后,陆小曼在追悼亡夫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我的爱人乘着清风归去。


胡适先生在《追悼志摩》中这样写道:“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他在我们这些朋友之中,真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

他常说‘我不知道风/往哪个地方吹——’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