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省优质课一等奖
《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共43张PPT)
康桥:诗人爱之梦破灭的地方
在那里,他结 识了影响他生命 、终生为之倾慕 的一个重要女
性——林徽音。
康桥: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
在那里,他遇到 了当时伟大的诗人 泰戈尔,他的诗作 很大程度上都受到 了这位大师的影响 。
云彩
云彩:诗歌开头,诗人如一股轻风而来,又悄无 声息的荡去,那深深的情怀在招手间幻成西天的 云彩。诗歌最后又回到开头的告别,形成一种回 环反复的圆形抒情结构。诗人经历了康河漫溯后 ,把他对康桥的情感化成了“云彩”这个洒脱的
意象 。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四轮诵读,吟咏诗韵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建筑美,音乐
美,绘画美。新月派
1、 建筑美(形式),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字数相近 错落排列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 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 ,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2、音乐美(语言),韵律和谐 节奏鲜明
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 表现。
1916年考入北大,与16岁的 张幼仪结婚。
1918年赴美留学。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
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 间邂逅了林徽音。 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异 ,8月回国。
在上海任銀行行長和霓裳服裝公司 總裁時的張幼儀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她几乎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0)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0)《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2、过程与方法: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从诗的意象中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1、诵读赏析法。
2、意象赏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使用:1、多媒体课件。
2、电子白板展台。
3、相关录像。
课堂教学设计:一、课堂导入请同学们齐读电子白板上显示的诗句。
共同发现:这些诗句都摘自“送别诗”,而且告别的对象都是朋友、恋人、亲人等人物!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一首送别诗,但是诗人告别的对象不是人,而是一座桥!诗人为什么要与一座桥告别?又是怎样与一座桥告别的呢?让我们在今天的学习中逐个解开这些谜团吧!二、检查预习1、请承担任务的小组同学派代表介绍作者。
明确: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第一册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一册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1、第一册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2《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体会诗歌的美,理解诗歌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诵体验诗歌的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和微波轻烟似的离情别绪。
二、教学重点反复朗诵,理解诗歌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读懂诗歌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请四位同学读四首古诗,教师评价、范读。
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②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③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④王维的《送元二史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分析题目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1928年,诗人第三次到英国旅游,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悄悄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
可是由于事先没有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待着他。
在康桥边上,美好的回忆接踵而来,于是,便有了这著名的诗篇——《再别康桥》。
(三)用诗歌的形式介绍诗人徐志摩:“他,悄悄地走,不曾带去一片云彩。
却留下一本本令人心动的作品。
不可忘却他曾经的疯狂,为了追求心中的美,不顾一切的、不顾一切的爱。
用自己的热情,点燃人生的光环。
他潇洒、不懂拘泥、不懂俗气。
他成了云朵的知己、他是自然的儿子。
仰望天空,一轮新月在心上升起又落下。
想要问他:在天堂的那一边,好吗在天堂里,他是否已经找寻到了属于他的春天?(四)击节而歌击节,即打拍子。
打着“拍子”诵读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全体学生:--轻轻的我走了--“啪、啪"—正如我轻轻的来--“啪、啪”—我轻轻的招手--“啪、啪"—作别西天的云彩--“啪、啪”(五)诵读文章,感受情感1、诵读第二节:学生诵读,教师指出不足。
语文课本《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
语文课本《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1、语文课本《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一、导标明学(见上)二、导入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1、介绍(请学生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
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
形近字讲解一下)青荇(xìng)长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ēng)箫满载(zài)斑斓(lán)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再别康桥》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徐志摩和他的诗歌《再别康桥》的背景及文学特点;2.理解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并能够分析诗歌的意境;3.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学会欣赏中国现代诗歌的美。
二、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诗歌《再别康桥》的主题和情感;2.分析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艺术语言。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和意境;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欣赏诗歌的美。
四、教学准备1.复印《再别康桥》的课文;2.准备课堂自由讨论的小组题目。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以“再别康桥”为题,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康桥的印象,以及自己再别一个地方的感受,引出对诗歌《再别康桥》的讨论。
2.诗歌赏析(20分钟)给学生分发《再别康桥》的课文,并让他们自己朗读这首诗。
然后让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 通过诗歌的描写和情感,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情吗?请谈谈你的想法。
- 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对你的印象有什么影响?- 你觉得诗歌的语言运用和形式如何?3.讲解与解读(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完毕之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与解读。
对于学生分析不够深入的地方,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点拨,激发学生的思考。
4.课后拓展(20分钟)要求学生针对这首诗进行深入思考和拓展。
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对康桥的思念之情。
六、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以及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进行课堂小测验来测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他作品,了解更多诗人的写作风格和思想;2.组织课外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欣赏诗歌之美。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
四、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有一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有一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一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
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今天,让我们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的确是一语中的。
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
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他爱做梦,梦是唯美的,又是飘摇的,她会很跳跃,如美丽的天使与你玩捉迷藏,会时不时俯下微笑着的脸膛,然后又迅即离去,却留下一绢幽幽灵动的轻纱。
志摩就是个寻梦、追梦的孩子,他在重逢林徽因时曾伤感的说:一生中有太多的梦从指缝中溜走了,也许就只能用诗来网住梦的残影。
三、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
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
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一、教学内容分析《再别康桥》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
教学中可通过简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交待《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再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分析结构,感受诗歌的“建筑美”,细细品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此外,《再别康桥》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比较独特,可通过与其他著名的离别诗的比较,感悟《再别康桥》独特韵味。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接触《再别康桥》的时候,容易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很难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
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会放在首尾两节,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学中应好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
诗歌的语言是含蓄的,所传达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再加上对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产生阅读障碍。
这首诗歌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韵味。
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
三、设计思想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
诗歌的欣赏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不应仅仅拘泥于一些概念化的经验化的解读,在鉴赏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求让学生从更深刻更新颖的层面去阅读文本。
“以读带讲”一直是诗歌教学奉行的教学准则,而《再别康桥》本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对这首诗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学生不一定真的能够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以讲带读”或许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这首诗的真意。
《再别康桥》省优质课一等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 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 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 一篇。
初读全诗,结合创作背景,整体 感知全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 的感情起伏为线索,表述了对 康桥的依恋之情,惜别之情和 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据徐志摩回忆,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最
为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 仰卧在点点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 或看天上的白云。
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
划船,他完全沉浸在大自然 的怀抱当中。
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 ,1920年—1922年,诗 人曾游学于剑桥大学。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 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 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 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 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6年任中央大学(南京大
学)教授。在剑桥两年深受
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
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著有《志摩的诗》、《翡冷
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康桥:又名剑桥,是位于英格兰东部的一个城市, 世界 著名学府”剑桥大学“就在这里。
剑桥大学的学术氛围,自由探讨的空气,给青年徐志摩以很 好的影响。英国绅士特有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自然观与徐志摩本 身就具有的浪漫主义气质和中国古典文学素养糅合到一起,不仅 改变了他的人生志向,还使得他精神成熟,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和次 ,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 ,不求有结果 , 不求同行 ,不求曾经拥有 ,甚至不求你爱我 ,只求在我最美的 年华里 ,遇到你 。
《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04
课堂活动设计
朗诵比赛
• 总结词:通过组织朗诵比赛,让学生们更好地感受徐志摩诗歌的韵律和情感,提高他们的语 言表达和朗诵技巧。
• · 总结词:通过组织朗诵比赛,让学生们更好地感受徐志摩诗歌的韵律和情感,提高他们的语 言表达和朗诵技巧。
朗诵比赛
详细描述
选取《再别康桥》中的一 段或整篇诗歌进行朗诵。
02 《再别康桥》通过抒发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厚意, 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裕的家庭, 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先后在南开大 学、北京大学求学,并留学英国剑桥大
学。
徐志摩的诗歌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很 徐志摩的诗歌主题广泛,涉及爱情、自
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诗歌语 然、人生等方面,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
写一篇关于徐志摩诗歌的读后感
总结词
思考与表达
详细描述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徐志摩诗歌的读后感,可以是对《再别康桥》的读后感,也可以是其他徐志摩诗歌的读后感。 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06
课程总结与反思
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学生对徐志摩诗歌的喜爱和兴趣 得到激发,课堂参与度较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 入理解《再别康桥》的诗歌意境
《再别康桥》公开课 一等奖教案
目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课堂活动设计 • 作业与要求 • 课程总结与反思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介绍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其诗歌 01 作品《再别康桥》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
价值和艺术价值。
《再别康桥》这首诗是徐志摩在英国剑桥大学留 02 学期间创作的,表达了他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和告
2《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2《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中“美"的感知与分析来解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分析诗人留恋康桥的深层原因。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1.通过离别诗导入:“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等都是古人抒写离别之情的句子,今天我们欣赏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看现代人是如何抒写这种感情的。
2.明确主题,引出学生介绍诗人生平(康桥经历,包括解题;三个女子等)3.结合生平引出胡适评价:爱、自由、美(明确:通过探究诗歌中的最外在的“美”来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二、诗歌鉴赏1.播放范读录音,请一生朗读,点评。
2.讨论诗歌内容之美。
主要是景物美: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点拨:如此景物构成美妙画面——绘画美诗人是如何营造出美丽画面的呢?——通过语言(恰到好处的用词和修辞等)请学生按节分析诗歌中描摹景物的语言,分析完后朗读此节。
3.师小结,引出意象、意境的概念:意象: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意境:意象的叠加产生了意境。
4.齐读2~4节。
5.由景转入情;师提问:诗人花了大量的笔墨描摹他心中的康桥美景,但他如此留恋康桥的原因只是源于这些景物吗?(明确:结合资料以及诗歌中的暗示“彩虹似的梦"来解答。
)你觉得这彩虹似的梦想是什么呢?结合你对徐志摩的了解来谈谈。
(讨论)(不要求统一,答案多元化。
)师对生的答案作总结。
展示: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因此,他曾饱含深情地说:“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康桥,再会吧》)6.诗人留恋康桥,因那河畔婀娜多姿的金柳让他深深眷恋;诗人留恋康桥,因那软泥上青荇的自由自在令他心驰神往;诗人留恋康桥,更因那榆阴下的一潭中,沉淀着他彩虹似的梦想。
《再别康桥》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公开课获奖课件教学实用课件
合作探讨
第五节
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他想象自己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 去寻他“彩虹似的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里的梦是对过去留 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合作探讨
第六节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整体感知
1.初步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2.纠正读音 3.观看视频范读
品读鉴赏
徐志摩尊崇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即诗歌要具有音乐美(押 韵、音节)、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绘画美(有 色彩的词语) ,在《再别康桥》一诗中,绘画美、音乐 美、建筑美分别是怎么体现的?
品读鉴赏
1、音乐美
A.押韵:来,彩;娘,漾;摇,草;虹,梦;箫,桥; 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应的结构形式
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诗境复归于寂然,由扬转抑。别情缕缕,离绪重 重,现在哪有心思歌唱呢?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消 失了的梦境无法追回,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 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后两句采用移情的手法,仿佛“夏虫”“康桥” 也懂得此时诗人的心境,也为诗人而沉默。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合作探讨
第二节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柳”与“留”谐音,含有深深挽留、依依惜别之意。诗人吸收了这 个传统意象的内涵,又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将“河畔的金柳”想象为 “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物化为有生命的女子,而且流光溢 彩、婀娜多姿、温润可人,洋溢着青春的魅力,浸透着诗人对久别重 逢的康桥无限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合作探讨 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小节诗进行品读赏析并谈谈感受。 (提示:可围绕意象、意境、语言等来谈。)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一等奖(一)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一等奖(一)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一等奖一、教案概述•课程名称:再别康桥•授课对象:高中三年级学生•授课时间:1课时二、教学目标1.了解再别康桥的背景和主题;2.分析并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3.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导入(5分钟)–通过放映康桥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对康桥的向往之情。
2.课堂讲解(15分钟)–介绍再别康桥的作者徐志摩,并讲述诗歌的背景故事;–分析再别康桥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解读诗中的意象和隐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小组合作(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研读;–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互相分享对该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4.合作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读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论和提问;–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教学评估•学生小组合作中的活跃程度和参与度;•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理解深度;•学生对再别康桥主题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五、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练习写一篇对再别康桥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康桥及其背后情感的思考。
以上是针对”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一等奖”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六、教学资源•PPT:包括康桥的图片、徐志摩的介绍、诗歌背景故事等内容;•再别康桥的诗歌原文;•笔记本和笔。
七、教学方法•导入:通过图片激发学生的情感;•课堂讲解:老师主讲,学生倾听;•小组合作:学生合作讨论和分享;•合作展示:小组代表展示,全班互动讨论;•拓展延伸:鼓励个人阅读和写作。
八、教学亮点•创设情境:通过图片导入康桥的情景,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进行分组和引导;•合作互动:通过小组合作和全班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能力;•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和写作,培养兴趣和提高素养。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一等奖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一等奖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能够理解并复述《再别康桥》中诗人离别康桥的心情与思考,并能理解诗中泛滥的诗情。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离别的感觉,并能够运用诗歌的写作技巧表达个人的情感。
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写作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再别康桥》中表达的离别情感,并能够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2. 教学难点:领会诗中的深层含义,并能够运用诗歌的写作技巧表达个人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音频或视频资源:《再别康桥》的朗读或演唱版本。
2. 精选的诗歌解析材料,用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意和诗歌的形式结构。
3. 课堂展示资源:相关的图片、画册或诗集,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1. 新知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再别康桥》的朗读或演唱版本,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并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2. 诗歌解析(15分钟)让学生分组阅读精选的诗歌解析材料,并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离别康桥的情感和思考,并让他们找出诗歌中所表达的悲伤、留恋和无奈等情感。
3. 情景再现(10分钟)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康桥的图片或画册,让学生感受康桥的美丽和诗意。
然后,通过一些情景描述和问题引导学生体验诗中的离别情感。
4. 诗歌写作(15分钟)让学生仿写《再别康桥》的诗歌,表达自己对离别的感受和思考。
引导学生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个人的情感,并鼓励他们尝试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5. 作品分享(10分钟)请学生互相分享他们的诗歌作品,鼓励他们用朗读或演唱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同时,老师也可以给予适当的点评和鼓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作品。
6. 总结反思(5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整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的收获和体会。
鼓励学生从诗歌中领悟到的情感和启发,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写作中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再别康桥》江苏省优质课一等奖
讨论:上述诗人的感情反差是怎样造成的?这种 反差又说明了什么?
思考:诗人先写“轻轻的我走了”,后写“悄悄 的我走了”,分析“轻轻”“悄悄”的妙用;“作别 西天的云彩”“不带走一片云彩”有什么深刻含义?
5感情达到高潮 4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3更加欢喜和眷恋 2欢喜和眷恋
6情绪低落
1难舍难分
7难舍难分
志摩是位纯情的理想主义者,“爱、自由、美”是他人生理想的
全部内涵。
(霍秀全《理想主义的深情告
白》)
徐志摩在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道:“人是自然的
产儿,就比枝头的花与鸟是自然的产儿;……这是极肤浅的道理,
当然。但我要没有过康桥的日子,我就不会有这样的自信。我这
一辈子就只有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
学习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康桥。
2、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
3、欣赏诗歌的绘画美,进而探究诗的意象与 意境,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
走近徐志摩
新月派诗人 “情才”和“奇才” 四部诗集 代表作:《再别康
桥》、《偶然》《沙 扬那拉》等 凄美的爱情故事
英国剑桥大学
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 徐志摩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
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 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 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 来,彩。
B、章节错落有致产生旋律感。
建筑美,是节的匀称
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 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 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 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 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 人以美感。
5感情达到高潮
撑篙漫溯寻梦图
4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再别康桥讲课教案一等奖
再别康桥讲课教案一等奖1、再别康桥讲课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诗歌美(二)通过合理想像,再现诗中画面,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三)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诗意表达情感的愿望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学习全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二)难点:合理想像,再现画面,体会诗情,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想像法、美点寻踪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人们对离别情感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饮酒作别,可折柳相送,还可长歌一曲,更可写诗抚怀今天,我们以一曲《长亭外古道边》的离别歌开启我们的学习离别诗之旅(二)走近诗人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著有《自剖》《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志摩的诗》《猛虎集》等作品他的诗歌艺术成就较高,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三)了解背景康桥是诗人母校剑桥大学所在地1928年再度离开了母校,写下了这首诗正是康河的水的灵性,激发了诗人的性灵,唤起了诗人久蛰他内心的诗的天命他曾说:“我敢说康河是世界上一条最美的水”请听,康桥河畔传来他的心音(四)初读感受1、师范读,生划分节奏(师配乐朗读)2、齐读共评(生配乐齐读,师生互评)(五)再读把握1、全诗共七节,请从每一节中找出主要描写的景物,并说说都做了哪些事情明确:全诗分别描写了云彩、金柳、青荇、彩虹、星辉、夏虫;从标题上看,再次告别康桥,他告别康桥的方式很独特,先作别云彩,回忆金柳,拥抱康河,在康河寻梦,在星辉中放歌,却因寻梦不得再度离别2、在这种情况下,他当时的心情如何?明确:诗人是寻梦不得后不得不离开康桥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是失落和感伤的3、哪一节表现出他的失落和感伤呢?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明确:第六第七节(生读)寻梦不得他如些忧伤,那么他的梦想到底是什么呢?胡适先曾这样评价他:“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的现实的历史”而这首诗中诗人所描绘的美好图景正是他追求这单纯信仰的最好的例证(六)精读体会1、请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幅图景,抓住景物特征,并通过合理想像用你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示例一:夕照金柳映河图:日暮西山,金色的夕阳照耀在康河之上,河面波光粼粼,河岸两旁嫩绿的柳枝泛着金光,它随轻风摆动,清新美丽,娇柔妩媚就像是娇美的新娘这般美景让诗人尽收眼底他欣喜若狂,就像新郎看到新娘一样这便是他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示例二:夏夜离别康桥图:星光璀璨的夜晚,康河的夜景更加迷人,如梦如幻可是诗人不得不跟康桥告别他心上千般不舍万般无奈,想要和康桥话别诉说离情,可是伤感百转千回终是默默无语,心中悄悄升起笙箫吹响的离歌我的心情有谁能懂呢?那沉寂的夏虫该是懂的吧!2、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描绘,给我们再现了诗中的美景,也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但的情感在诗中不着一字,却处处含情他是怎样表现的呢,完成下面的连线题你一定有发现:云彩永久恋情金柳低落伤感水草梦想孕育彩虹(梦)激情澎湃星辉喜爱难舍夏虫欢喜眷恋明确:我们把那些能够反映诗人情感的物象称为意象诗人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为一种指向,截取眼前的景物把他放在眼前来表现无数这样的意象组织起来的叫意境不同的意境,体现不同的情感(七)美读涵咏1、主题归纳:全诗构造一个纯美的记忆中的康桥世界,但现实的“我”不得不与康桥告别,在告别与追忆之间,书写了“我”的伤感与失落情绪康桥是美丽的,但它已随风而逝,留给“我”的是不尽的思念2、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优美的诗(齐读)(八)链接抒写1、理想破灭却阻止不了他对美的追求他把美的追求表现在了诗歌上全诗有三美:一是音乐美,二是绘画美,三是建筑美建筑美在于诗行的排列,它是错落有致的,看起来美观大方我们的生活也要像诗人一样善于发现美,用文笔去创造美请看视频,也动笔写一写(链接生活视频)2、展示师下水作《若相离,槐花忆!》(九)布置作业1、找出诗中表达情感的重点字、词、句加以品味,说说的情感变化。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旖旎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过程与方法:领悟诗歌的意象美,掌握用意象分析法来理解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母校的眷恋之情。
2、学情分析学生对诗歌接触不多,语言积累,鉴赏审美能力有待提高,本课着重通过朗诵手段,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把诗歌情感,通过诗歌意象的研究学习加强合作探究能力,积累精美的语言;鼓励学生热爱自然美景,感悟人生,培养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3、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用意象分析法来理解诗歌的意象美。
难点:体味诗情的领悟与意象的把握。
4、教学过程【导入】一、激情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这样一座桥,他空灵动人,风景秀美;有这样一首诗,他意境独特,情感细腻。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这个人,看一看这座桥,品一品这首诗啊?那我们就一同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二、知人论世徐志摩(1896~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新诗的灵魂,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名章垿,字志摩,笔名“南湖”、“云中鹤”,同闻一多为新月诗派诗人,提倡诗歌“三美”。
1920年,25岁的徐志摩来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在这里度过了一段让他终身难忘的时光。
但是,不幸的是在1931年,他所搭乘的飞机从南京到北京的途中遇到了大雾,飞机触山,不幸遇难,时年35岁。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熟知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不计名利、充满热情、富有风趣,然而我说他如流星般闪过的一生也离不开三个女性。
张幼仪,他的第一任夫人,也是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可想而知最终的婚姻识走向破灭的。
然而同时他在英国留学期间,与既有花一般的年龄与娇艳,又有中国传统大家闺秀的容颜与西方女子的落落大方的林徽因相识了,他们同时被对方的才情所吸引并坠入爱河,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并没有结合。
再别康桥教师教学设计一等奖
再别康桥教师教学设计一等奖1、再别康桥教师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二)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分析: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
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
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二)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le Waihona Puke 补充资料:徐志摩 1931年 11月19日,因为要 去听林徽因的演讲, 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 因遇大雾,飞机在济 南附近触山,因而遇 难。年仅35岁就告别 的人间,告别了他的 康桥情节。
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
脉脉的温情 淡淡的伤感
配乐朗诵全诗,再一次用心体 会诗人的“康桥情结”!
谢谢
其次,要深入理解作者的 思想感情。
1、齐读诗的第二小节。
本小节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面上是 在写河边柳树的美,从中你还能读出其它的 什么吗?
柳树的美也代表了康桥的美, 流露出诗人对康桥的无限喜爱。
朗诵时需注意:
内心喜悦,面带微笑
2、第三节中“油油的”、“招摇” 两个词应如何理解呢?从中你能看出作 者内心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吗?
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告白,一见倾心 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 种纯情。
4、如何理解第六节中“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悄悄是别离的笙萧”是暗喻的手
法。 ,“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 是诗人的一种低沉的、哀怨的心境 。
5、如何理解“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 康桥!”中的两个“沉默”?
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了解修辞手法对于表达情 感所起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 诗。
作者简介: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是金庸的表兄,是新 月派代表诗人,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 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 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林 徽 因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 ,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 ,不求有结果 , 不求同行 ,不求曾经拥有 ,甚至不求你爱我 ,只求在我最美的 年华里 ,遇到你 。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1926年任中央大学(南京大
学)教授。在剑桥两年深受
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
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著有《志摩的诗》、《翡冷
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康桥:又名剑桥,是位于英格兰东部的一个城市, 世界 著名学府”剑桥大学“就在这里。
剑桥大学的学术氛围,自由探讨的空气,给青年徐志摩以很 好的影响。英国绅士特有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自然观与徐志摩本 身就具有的浪漫主义气质和中国古典文学素养糅合到一起,不仅 改变了他的人生志向,还使得他精神成熟,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和价值追求。
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情感。作者用夏 虫和康桥的沉默来反衬自己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朗诵时需注意:
心境是低沉的,
面部是严肃的。
6、你觉得最后一节中的“云彩”有什么象 征意义吗?
“云彩”象征着“彩虹似的梦”, 梦已经被揉碎了,是带不走的。与其说 作者是与母校告别,还不如说与给他一 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 再别康桥理想。
“油油的”写出了水草生命 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 水草的快活与轻松。作者追求的 是一种自由、快乐、充实的生活。
3、诗人的内心是向往美好、自由、快乐的 生活,而这种生活对于徐志摩来讲却是一个美 丽而又短暂的梦,从文中的哪一节可以看出来?
从第四节中的“揉碎”和“彩虹似的 梦”可以看出作者美丽而又短暂的梦最终 是破灭了。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 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 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 一篇。
初读全诗,结合创作背景,整体 感知全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 的感情起伏为线索,表述了对 康桥的依恋之情,惜别之情和 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据徐志摩回忆,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最
为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 仰卧在点点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 或看天上的白云。
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
划船,他完全沉浸在大自然 的怀抱当中。
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 ,1920年—1922年,诗 人曾游学于剑桥大学。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 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 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 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 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再别康桥》这首诗优美的韵律和朗朗上口的 词句,多少年来,引得无数诗歌爱好者配乐朗诵 或谱曲吟唱。在高校学子中,配乐诗朗诵《再别 康桥》更成为各种文艺活动中历演不衰的保留节 目。
再读全诗,注意把握节与节之间的 停顿、内部的节奏和韵角的重读。
朗诵要点 :
首先,要准确把握这首诗 的内容,透彻理解其内在含义, 这是前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