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 (48)
《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共43张PPT)
康桥:诗人爱之梦破灭的地方
在那里,他结 识了影响他生命 、终生为之倾慕 的一个重要女
性——林徽音。
康桥: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
在那里,他遇到 了当时伟大的诗人 泰戈尔,他的诗作 很大程度上都受到 了这位大师的影响 。
云彩
云彩:诗歌开头,诗人如一股轻风而来,又悄无 声息的荡去,那深深的情怀在招手间幻成西天的 云彩。诗歌最后又回到开头的告别,形成一种回 环反复的圆形抒情结构。诗人经历了康河漫溯后 ,把他对康桥的情感化成了“云彩”这个洒脱的
意象 。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四轮诵读,吟咏诗韵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建筑美,音乐
美,绘画美。新月派
1、 建筑美(形式),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字数相近 错落排列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 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 ,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2、音乐美(语言),韵律和谐 节奏鲜明
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 表现。
1916年考入北大,与16岁的 张幼仪结婚。
1918年赴美留学。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
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 间邂逅了林徽音。 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异 ,8月回国。
在上海任銀行行長和霓裳服裝公司 總裁時的張幼儀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她几乎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进高中,刚进入一个新的班级,面对还不熟悉的老师和同学,他们中大多特别拘瑾,即便是朗读水平算好的同学,也不能大方地展示自己的水平。老师我也不太了解学生们在朗读方面的功底。
教学设想:
将复杂的诗歌欣赏浅显化,便于新生容易接受,不产生畏惧感,将新月派的文学创作主张“三美”放在第二课时,第一课时,重点品读诗歌的情感美。
在我的心头 / 荡漾△。
软泥 / 上的 / 青荇,
油油的 / 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 / 里,
我甘心∥做一条 / 水草△ !
那 / 榆阴下的 / 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 / 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 / 长篙,
向 / 青草更青处 / 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 / 星辉斑斓里 / 放歌 。
4、离愁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王唯轻拂杨柳吟诵出“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绝唱,高适在漫天飞雪中用“天下谁人不识君”诠释着离别的豪迈大气,柳永则将离别定格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永恒凄楚……或许就是因了这一次次的离别,世间万物也变得多情,过往的岁月也变成了美丽的永恒。今天就让我们跨越时间的隧道,用一份如水般玲珑透明的心境走进一个美丽的地方,感受一种曼妙柔美的哀愁,聆听一场炫美华丽的离别!而这离别的对象,既不是恋人,也不是亲人、朋友,而是……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2.康桥情结:
①在康桥: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②康桥:诗人爱之梦破灭的地方。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音。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三、教学小结
通过本讲,我们领悟到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赞同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
四、教学反思
2,绘画美,所谓绘画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PPT展示)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课件
康桥,是英国著名 的,我的自我意识
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徐志摩远涉重洋, 从美国到英国剑桥大学
是康桥给我胚胎 的……”
研究文学。在这里,他
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 康桥对志摩而言,就像
自在、贮满诗意的新生 是自己的母亲,给予了
活。
他很多很重长诗 《康桥,再会吧》
建筑美:《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 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 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 给人以美感。
康河的水,曾开启了诗人的性灵, 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或许生 命的河流就是一段曲折的沧桑;岁月 的清溪就是迢迢前去的逝者,那么, 我们便是那能听得康河之水清音的过 客,希望这节课也一样能开启我们感 受真善美的心灵!
反复呼应,首节末节语意相似,节 奏感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绘画美:全诗中选用了“云彩、
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 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 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 情。全诗每一节都包含一个美丽的画面。 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 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徐志摩: • 现代诗人、散文家 • 追求“爱,自由和美”
• 新月诗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 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 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 创造和音律和谐。
• 主要作品有诗集《猛虎集》 《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他曾动情地说:
“我的眼是康桥教
我睁的,我的求知
欲是康桥给我拨动
1916年徐志摩与张幼仪成婚。 1918年赴美学习银行学。 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其间爱恋林徽音。 1922年与张幼仪离异,回国后历任北大、清华 教授。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 译。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 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 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 岁。
语文课本《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
语文课本《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1、语文课本《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一、导标明学(见上)二、导入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1、介绍(请学生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
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
形近字讲解一下)青荇(xìng)长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ēng)箫满载(zài)斑斓(lán)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再别康桥》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徐志摩和他的诗歌《再别康桥》的背景及文学特点;2.理解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并能够分析诗歌的意境;3.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学会欣赏中国现代诗歌的美。
二、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诗歌《再别康桥》的主题和情感;2.分析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艺术语言。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和意境;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欣赏诗歌的美。
四、教学准备1.复印《再别康桥》的课文;2.准备课堂自由讨论的小组题目。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以“再别康桥”为题,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康桥的印象,以及自己再别一个地方的感受,引出对诗歌《再别康桥》的讨论。
2.诗歌赏析(20分钟)给学生分发《再别康桥》的课文,并让他们自己朗读这首诗。
然后让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 通过诗歌的描写和情感,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情吗?请谈谈你的想法。
- 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对你的印象有什么影响?- 你觉得诗歌的语言运用和形式如何?3.讲解与解读(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完毕之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与解读。
对于学生分析不够深入的地方,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点拨,激发学生的思考。
4.课后拓展(20分钟)要求学生针对这首诗进行深入思考和拓展。
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对康桥的思念之情。
六、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以及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进行课堂小测验来测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他作品,了解更多诗人的写作风格和思想;2.组织课外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欣赏诗歌之美。
《再别康桥》一等奖PPT课件
.
18
挥手作别云彩图
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什么好处?
• 表达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 , 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 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哀 而不伤抒情基调。
• 首尾呼应,悄悄是对轻轻的升华, 是对康桥的爱和,收到一唱三叹的 效果。
.
19
河畔的金柳
2、巧用动词,动态的画面美:
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
一挥
.
28
音乐美
音乐美,是就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 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具体体现在: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 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往复。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 相同,旋律回荡,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 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 离愁别绪,谈不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 但各个时期的读者对它都有强烈的共鸣,认 为它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原因在于 它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 感情,即对逝去的美好往事,人们总是充满 怀念。
.
31
【提示】不矛盾,因为笙箫是在诗人 心里响起的。虽然此时诗人内心波动 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 切,所以笙箫的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 荡,在矛盾中达成统一。
.
25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西天的云彩
呼应开头
依依不舍情绪 洒脱的心态
招手惜别云彩图
笙 箫( shēng xiāo )
.
7
朗读欣赏E:\2010-2013年必修课件 试卷\必修1\第一 单元\再别康桥\再 别康桥.flv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一、教学内容分析《再别康桥》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
教学中可通过简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交待《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再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分析结构,感受诗歌的“建筑美”,细细品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此外,《再别康桥》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比较独特,可通过与其他著名的离别诗的比较,感悟《再别康桥》独特韵味。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接触《再别康桥》的时候,容易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很难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
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会放在首尾两节,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学中应好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
诗歌的语言是含蓄的,所传达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再加上对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产生阅读障碍。
这首诗歌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韵味。
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
三、设计思想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
诗歌的欣赏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不应仅仅拘泥于一些概念化的经验化的解读,在鉴赏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求让学生从更深刻更新颖的层面去阅读文本。
“以读带讲”一直是诗歌教学奉行的教学准则,而《再别康桥》本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对这首诗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学生不一定真的能够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以讲带读”或许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这首诗的真意。
《再别康桥》省优质课一等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 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 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 一篇。
初读全诗,结合创作背景,整体 感知全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 的感情起伏为线索,表述了对 康桥的依恋之情,惜别之情和 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据徐志摩回忆,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最
为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 仰卧在点点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 或看天上的白云。
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
划船,他完全沉浸在大自然 的怀抱当中。
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 ,1920年—1922年,诗 人曾游学于剑桥大学。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 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 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 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 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6年任中央大学(南京大
学)教授。在剑桥两年深受
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
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著有《志摩的诗》、《翡冷
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康桥:又名剑桥,是位于英格兰东部的一个城市, 世界 著名学府”剑桥大学“就在这里。
剑桥大学的学术氛围,自由探讨的空气,给青年徐志摩以很 好的影响。英国绅士特有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自然观与徐志摩本 身就具有的浪漫主义气质和中国古典文学素养糅合到一起,不仅 改变了他的人生志向,还使得他精神成熟,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和次 ,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 ,不求有结果 , 不求同行 ,不求曾经拥有 ,甚至不求你爱我 ,只求在我最美的 年华里 ,遇到你 。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XXX《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
四、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有一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有一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一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
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今天,让我们研究XXX的再别康桥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XXX(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XXX。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XXX,攻读博士学位,”XXX说XXX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的确是一语中的。
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XXX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
当然若是论XXX 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XXX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XXX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他爱做梦,梦是唯美的,又是飘摇的,她会很跳跃,如美丽的天使与你玩捉迷藏,会时不时俯下微笑着的脸膛,然后又迅即离去,却留下一绢幽幽灵动的轻纱。
XXX就是个寻梦、追梦的孩子,他在重逢XXX因时曾伤感的说:一生中有太多的梦从指缝中溜走了,也许就只能用诗来网住梦的残影。
三、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XXX所在地。
1920年秋,XXX 经美国到伦敦,在XXX、XXX研究,1922年上半年由XXX 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
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
《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04
课堂活动设计
朗诵比赛
• 总结词:通过组织朗诵比赛,让学生们更好地感受徐志摩诗歌的韵律和情感,提高他们的语 言表达和朗诵技巧。
• · 总结词:通过组织朗诵比赛,让学生们更好地感受徐志摩诗歌的韵律和情感,提高他们的语 言表达和朗诵技巧。
朗诵比赛
详细描述
选取《再别康桥》中的一 段或整篇诗歌进行朗诵。
02 《再别康桥》通过抒发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厚意, 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裕的家庭, 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先后在南开大 学、北京大学求学,并留学英国剑桥大
学。
徐志摩的诗歌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很 徐志摩的诗歌主题广泛,涉及爱情、自
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诗歌语 然、人生等方面,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
写一篇关于徐志摩诗歌的读后感
总结词
思考与表达
详细描述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徐志摩诗歌的读后感,可以是对《再别康桥》的读后感,也可以是其他徐志摩诗歌的读后感。 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06
课程总结与反思
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学生对徐志摩诗歌的喜爱和兴趣 得到激发,课堂参与度较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 入理解《再别康桥》的诗歌意境
《再别康桥》公开课 一等奖教案
目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课堂活动设计 • 作业与要求 • 课程总结与反思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介绍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其诗歌 01 作品《再别康桥》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
价值和艺术价值。
《再别康桥》这首诗是徐志摩在英国剑桥大学留 02 学期间创作的,表达了他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和告
《再别康桥》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公开课获奖课件教学实用课件
合作探讨
第五节
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他想象自己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 去寻他“彩虹似的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里的梦是对过去留 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合作探讨
第六节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整体感知
1.初步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2.纠正读音 3.观看视频范读
品读鉴赏
徐志摩尊崇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即诗歌要具有音乐美(押 韵、音节)、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绘画美(有 色彩的词语) ,在《再别康桥》一诗中,绘画美、音乐 美、建筑美分别是怎么体现的?
品读鉴赏
1、音乐美
A.押韵:来,彩;娘,漾;摇,草;虹,梦;箫,桥; 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应的结构形式
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诗境复归于寂然,由扬转抑。别情缕缕,离绪重 重,现在哪有心思歌唱呢?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消 失了的梦境无法追回,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 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后两句采用移情的手法,仿佛“夏虫”“康桥” 也懂得此时诗人的心境,也为诗人而沉默。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合作探讨
第二节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柳”与“留”谐音,含有深深挽留、依依惜别之意。诗人吸收了这 个传统意象的内涵,又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将“河畔的金柳”想象为 “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物化为有生命的女子,而且流光溢 彩、婀娜多姿、温润可人,洋溢着青春的魅力,浸透着诗人对久别重 逢的康桥无限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合作探讨 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小节诗进行品读赏析并谈谈感受。 (提示:可围绕意象、意境、语言等来谈。)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一等奖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一等奖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能够理解并复述《再别康桥》中诗人离别康桥的心情与思考,并能理解诗中泛滥的诗情。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离别的感觉,并能够运用诗歌的写作技巧表达个人的情感。
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写作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再别康桥》中表达的离别情感,并能够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2. 教学难点:领会诗中的深层含义,并能够运用诗歌的写作技巧表达个人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音频或视频资源:《再别康桥》的朗读或演唱版本。
2. 精选的诗歌解析材料,用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意和诗歌的形式结构。
3. 课堂展示资源:相关的图片、画册或诗集,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1. 新知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再别康桥》的朗读或演唱版本,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并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2. 诗歌解析(15分钟)让学生分组阅读精选的诗歌解析材料,并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离别康桥的情感和思考,并让他们找出诗歌中所表达的悲伤、留恋和无奈等情感。
3. 情景再现(10分钟)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康桥的图片或画册,让学生感受康桥的美丽和诗意。
然后,通过一些情景描述和问题引导学生体验诗中的离别情感。
4. 诗歌写作(15分钟)让学生仿写《再别康桥》的诗歌,表达自己对离别的感受和思考。
引导学生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个人的情感,并鼓励他们尝试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5. 作品分享(10分钟)请学生互相分享他们的诗歌作品,鼓励他们用朗读或演唱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同时,老师也可以给予适当的点评和鼓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作品。
6. 总结反思(5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整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的收获和体会。
鼓励学生从诗歌中领悟到的情感和启发,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写作中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再别康桥教案一等奖
再别康桥教案一等奖教案标题:《再别康桥》教案一等奖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康桥的美景,引发学生对康桥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他们曾经离别的经历,引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思考。
阅读理解(15分钟):1. 分发《再别康桥》的诗歌原文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默读一遍。
2. 分组讨论,学生互相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整合各组的意见,引导学生一起解读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文学鉴赏(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让他们体会到诗歌的音乐之美。
3. 分组讨论,学生互相分享他们对诗歌的文学价值的理解和评价。
写作练习(20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2. 学生可以选择自由写作或按照指定的写作结构进行写作。
3.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彼此的作品,提高写作质量。
口语表达(15分钟):1. 随机选择几位学生读出他们的读后感,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2.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诗歌中的情境,让学生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口语表达,培养他们的英语口语能力。
总结(5分钟):1.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高。
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教案评价:该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阅读理解、文学鉴赏、写作练习和口语表达,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
同时,教案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优秀课件
—
品读诗歌,感受康桥的唯美
朗读要求 ➢ 1、注意朗读的节奏以及停顿。 ➢ 2、注意每一句诗的重音。 ➢ 3、音量适中,音调急缓得当。 ➢ 4、注意感情起伏。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 /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 /荡漾。--
撑一支长篙
一船星辉
今晚的康桥
2、为什么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喻为“夕 阳中的新娘”?
(1)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夕阳下柳枝娇 柔、婀娜的美好姿态,浸透出了诗人对康 桥的欢喜和眷恋之情。
(2)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 突现了康桥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3)“柳”是自古以来诗人在离别时善 用的意象,表达出作者对康桥依依不舍之 情。
沙扬娜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徐志摩,新月 派代表诗人、现 代散文家。主要 著作有诗集《志 摩的诗》、《翡 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
189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 富足的家庭,是家中的独子,原 名徐章垿。因为小的时候,有一 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 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 后改名徐志摩。
1916年考入北大, 与张幼仪结婚。
4、“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 做“天上的彩虹”?
榆荫下的那一潭清泉叫拜伦潭,杰出 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就在这里绽放理想。 年轻的徐志摩也就在这里成为拜伦思想的 追随者和崇拜者。他那对“爱、自由和美” 的追求正像天上的霓虹一般美丽,沉淀在 潭水中,幻化成彩虹似的梦。这清泉暗喻 诗人的青春,是诗人的梦想与追求,也沉 浸着他康桥生活的美好回忆。
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6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再别康桥教案的写作思路。
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志摩 (1897——1931)
云彩——康桥 自由、飘逸 不舍、挚爱
返回
金柳——新娘(比喻) 美丽、娇羞 迷恋、挚爱
返回
青荇——招摇(拟人) 自由、逍遥 依恋、热爱
返回
潭——天上虹(比喻) 绚烂、静美 眷恋、幸福
返回
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本诗的艺术特点
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
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 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 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本诗的艺术特点
1、
5、
2、
6、
3、
7、Biblioteka 4、本诗的艺术特点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 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 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 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 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 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每一幅画 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5感情达到高潮
撑篙漫溯寻梦图
4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榆阴浮藻清潭图
3更加欢喜和眷恋
青草水底招摇图
2欢喜和眷恋
河畔金柳倒影图
1难舍难分
招手作别云彩图
6情绪低落
黄昏夏虫沉默图
7难舍难分
挥手惜别云彩图
音乐美——节 抑奏 扬轻 顿快 挫,,韵朗律朗柔上和口,。
美 建筑美——四 字行 数一 相节 近,,错回落环排呼列应,。
请自由朗读,体会作者的情 感。你认为这首诗情感的高潮 (作者情绪最激动,最兴奋)出 现在哪一节?请简要说明理由。
第五节
寻梦——彩虹似的(绚烂)——激动 漫溯——神秘园——自由 满载——星辉——欢喜 放歌——星辉斑斓——忘情
请你仔细阅读诗歌的1—4节,说 说诗人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 特点,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可任选一节谈感受,请作批注)
1
2
3
4
5感情达到高潮
4更加欢喜和眷恋
3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6情绪低落
2欢喜和眷恋
1依依不舍
首尾呼应
7依依不舍
本诗的艺术特点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 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
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
胡适《悼志摩》:
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
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他在我
们这些朋友中,真是一片最可
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
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
他常说: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
个方向吹——
我们也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
方向吹。可是在狂风过去之后,
我们的天空变惨淡了,变寂寞
了,我们才感觉我们的天上的 一片最可爱的云彩被狂风卷走 了,永远不回来了!
绘画美——
云彩、金柳、青荇、 水草、星辉、夏虫。
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凉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