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5《伤仲永》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教学设计(1)(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教学设计(1)(新版)新人教版

《伤仲永》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读、问、讨、练”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教与学的步骤: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自读课文,掌握大意(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1、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于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4篇)

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4篇)

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4篇)初一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本课在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

本文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由于文章中讲述了仲永由一个五岁就能作诗的神童最后成为普通人的故事,而且大部分同学都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所以,本文相对比较容易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是进行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中注意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并给予学法指导。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读、品、悟,因此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读课文、理解课文。

【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第十二条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讨论研究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文中重点字,疏通文章大意,以及文章体现出的道理。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懂得,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的道理。

2.激发学生珍惜优良条件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法】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1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1、了解课文先扬后抑的写法2、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

学前预习: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2、顺畅地朗读课文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板书:“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明确: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

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文学常识(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补充: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扫除读音障碍,教师范读。

①、重点词语: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矣yǐ泯mǐn称chēn卒zú焉yān耶yé为wéi夫fú②、朗读节奏: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③、朗读情感: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点评提问:作者对方仲永应该是什么情感?从哪可看出作者的这一情感?(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从标题和最后一段得知,学生再读最后一段)2、熟读课文,结合注解扫除理解障碍。

①、明确重点词语词义:世隶耕隶:未尝识书具尝:并自为其名为:指物作诗立就就: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或以钱币求之或:环谒于邑人环谒:不能称前时之闻称;泯然众人矣泯然:②、明确词类活用:邑人奇之:奇:稍稍宾客其父:宾客:父利其然也:利:四、复述故事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5篇)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5篇)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5篇)伤仲永教案篇一教学设想教学重点: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伤仲永教学设计。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观点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谒:谒:扳:称: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

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5《伤仲永》(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5《伤仲永》(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5课《伤仲永》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3.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古人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勤奋好学。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课堂实录一、检查预习1.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学生齐声朗读。

注意句子停顿:(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3. 字词的读音。

隶(lì)扳(pān)谒(yè)泯(mǐn)称(chèn)卒(zú)4. 掌握下列词语(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5)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6)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7)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5.特殊句式(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6.结合注解疏通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二、作者名片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伤仲永》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伤仲永》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3、教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行赏识性评价。
1、认真自主完成,使训练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课代表监督做题情况并作出评价。
3、归纳答题规律,明确答题方法。
总结归纳提升意义
2分钟
创设反思情境
1、本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教学中你有何收获与体会?
2、教师补充。
1、生总结知识点。谈体会
专家评价
4、评价小组交流情况,对问题多、质量好的组进行加分。
1、真正参与,各抒己见,有倾听的热情。能给同伴做出评价。
2、对展讲问题倾听、笔录、补充、质疑。
3、小组生成的问题写到黑板上。
班级合作问题生成
9分钟
创设交流情境
1、课代表对板书的问题进行筛选。
2、指导学生对板书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且选择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写出思路关键词。
3、学生展示能够解决的问题的答案,引导其他问题认真倾听、思考、补充记录。
4、指导课代表记录班级没有解决的问题,准备问题解决课上解决。
1、学生能够踊跃展讲。
2、认真的记录。生成班级问题。
总结归纳提升意义
3分钟
创设反思情境
1、本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教学中你有何收获与体会?
2、教师补充。关于散文的问题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问题导读---评价单、问题生成---评价单、问题训练---评价单、教案
学生准备: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教学过程设计一
(问题生成课)
程序
时间
创设情景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2分钟
激发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完整word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完整word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5.伤仲永王安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2、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4、采用“归纳字词——疏通文意——理解中心——巩固练习”的方法学习文言文。

5、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与德育:6、探讨仲永退步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5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1、文言文四步学习法2、归纳法、阅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完成四步学习法中的前两步2、完成相应教学目标教学步骤:一、导入: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王安石笔下的这位神秘人物吧。

二、夯实基础(一)字词归纳学生预习中归纳,课堂上进行展示参考:1、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2、古今异义字: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是:古为代词,此的意思;今为判断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古为文采和道理;今为内容和条理。

3、一词多义: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于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受之天:语气助词,不译。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其其诗以养父母:他的,代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他写的诗,代词。

父利其然也:这样,代词。

其受之天也:他,代词。

4、词类活用: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七年级语文下册5伤仲永教案1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5伤仲永教案1新人教版
出示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学生提 问,教师答疑。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京口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
2、学生朗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问题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教师讲解
板书课题,
出示教学目标。
教师 补充
多媒体显示:
教师引导 ,出示问题组
学生听讲
学生齐读注解①
学生默记目标
默读课文,提问,标记
看问题,思考
回答
伤仲永
课题
5、《伤仲永》
课型
新授
授 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 8 课时




教材分析
概述
重点难点
1、掌握文言知识。
2、认识 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具
实物 投影仪
教学法设计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延伸阅读法。
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文导入
什么是天才?怎样才能成为天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材的格言,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来自积 累等。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从另一个角度告洁我们:人才决不是天生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教案 新人教版

5伤仲永基本思路:【教学目标】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法】合作探究、诵读品味。

【教法】引导对话、感悟体验。

【教具准备】多媒体。

一、预习导学:1、作品,作者简介:《伤仲永》的作者是_代的王安五。

他字_,号_,是杰出的_家、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邑.人___扳.___环谒.___泯.然___3.解释加点的词:⑴.世隶.耕( )⑵.未尝.识书具( )⑶.借旁近与.之(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⑸.稍稍宾客..其父( ) 2、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说明了什么?五、深入探究:1、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答:“伤”是“哀伤”“感伤”之义。

仲永,即方仲永,本文的一个“神童”。

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可“伤”之道理。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一个人有天分不足诗,唯有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才能让人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才能够真正成才。

2、叙事部分有详有略,为什么对仲永的才干初露写的这样详细?答: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不使学”造成的,从而更好的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六、当堂达标:1.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

2.解释词语。

①传一乡秀才观.之______②指物作诗立就.______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④或.以钱币乞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⑹.从.先人在家( )4、自由读课文,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二、学习导入:什么是天才?怎样才能成为天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伤仲永教学目的: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l~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题解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水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

惋惜之情。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

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

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已经通报上去,上前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

”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

孔融是一个小时了了,大时亦佳的人,而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中的方仲永却的确是一个小时了了,大而不佳的人,方仲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学了课文有什么样的启示呢?探究生趣第一步,理解文意。

一、自读。

指导学生自读时,要求结合注释将课文基本读懂,标出读不懂之处,并将课下对重要的虚词或实词的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中的相关位置处。

二、朗读,可由老师范读,学生个别朗读,齐声朗读等方式。

朗读时做到不读错音,节奏分明,朗朗上口。

三、积累1.学生对课文字词由小组讨论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提出全班讨论。

2.师生共同梳理要重点掌握的词语或学生不懂之处:[未尝识书具]未尝:不曾,识:认识。

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重要性。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什么是人才?怎样才能成为人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等等。

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从另一个角度告诫我们:人才决不是天生的。

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二、掌握字词句1、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小声默读课文,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内容,找出因字词句造成的阅读障碍。

要求学生在书上做出标记。

2、学生提问:互动、学问。

凡是不懂的问题,包括汉字的读音、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都可在课堂上提出来。

同学们能帮助解答的,随时解答。

难点问题,教师指点。

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通过朗读帮助理解。

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细心揣摩语意。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借旁所/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余闻之也/久贤于材人/远矣2、讨论思考:⑴全文可分为几部分?划分标准是什么?⑵仲永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⑶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⑷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课堂发言。

问题难度不大,教师尽可能的让那些学习基础稍差一些的同学来回答,大家互相补充指正。

四、朗读背诵教师指导:在大体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可一段一段地背;先个人背,再集体背;男生照书读,女同学跟着背,反之亦然;合上书,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每句打头的字,帮助学生记忆,一边背,一边逐渐擦掉,直到背过。

五、作业1、背诵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3、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重点检查字、词、句和背诵情况。

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教案1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教案1 新人教版

《伤仲永》教学目标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诵读品味。

教具多媒体授课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天才来自勤奋,聪明来自积累。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认识这样一个人物,请看王安石的《伤仲永》。

二、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他七家有:(唐)韩愈、柳宗元;(宋)曾巩、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王安石主要作品收录于《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三、字词积累1.注音隶 (lì) 谒(yè)泯(mǐn) 扳 (pōn) 称 (chèn)2.识记[未尝识书具]未尝:不曾,识:认识。

[忽啼求之]之:代词,指书写工具。

[父异焉]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即书诗四句]书:动词,写。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以……为:把……当作,养:赡养。

收族,和亲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意:主题。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礼对待……[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乞之,讨取仲永的诗。

[利其然]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有利可图。

然:这样。

[不使学]使:让。

[余闻之也久]也:舒缓语气。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教案 新人教版(1)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教案 新人教版(1)
之: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4、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伤仲永
教学课题
伤仲永
设 计 者
课时安排
2
设计日期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语句翻译.
2、特殊句式:
不使学 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令作诗 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
3、一字多义
其:①并自为其名 自己的,代词。②父利其然也 这样 ③稍稍宾客其父 他的,代词。 ④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它的,指诗,代词。⑤其诗以养父母 他的,指仲永,代词。
其他人 —— 普通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都不如的结论。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
四、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借事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5《伤仲永》(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5《伤仲永》(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5课《伤仲永》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3.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古人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勤奋好学。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课堂实录一、检查预习1.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学生齐声朗读。

注意句子停顿:(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3. 字词的读音。

隶(lì)扳(pān)谒(yè)泯(mǐn)称(chèn)卒(zú)4. 掌握下列词语(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5)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6)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7)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5.特殊句式(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6.结合注解疏通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二、作者名片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伤仲永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4、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教学难点:
(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3、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准备:
二、导入新课: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三、简介: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

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

四、介绍作者: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
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五、诵读练习: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文言文更应注重朗读。

哪个同学自告奋勇把课文读一篇。

2、自评,其他同学评读。

六、字词积累:
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解自读课文,字词理解有困难的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请同学们帮忙。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谒.:谒.:扳.: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1)“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

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2)“于”:
环谒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七、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理清课文结构。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后思考情况:
二、复述故事,分析课文(教师用小黑板出示思考题):
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

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
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
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
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

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

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三、小组讨论
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

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四、感悟语言: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

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

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五、齐读全文,理解主旨:
六、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七、作业设计:
1、完成训练卡。

八、板书设计:
5 伤仲永
王安石
指物作诗立就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
(五岁)(十二三岁)(二十岁)(父)不使学
借物说理后天教育关键成才九、教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