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经验
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汇报人:2023-12-02CATALOGUE目录•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成熟与变革•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现状与趋势•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经验与挑战•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与策略建议•教师教育的未来展望与总结综合性大学教师教01育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教师教育开始兴起。
当时的教师教育主要依赖于师范学校的独立设置,为小学和中学培养教师。
20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的教育体制开始向现代化转型,综合性大学开始参与教师教育,形成了独立设置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教师教育学院的两种模式。
起源:从师范学校到综合性大学早期发展:教师教育的初步探索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师教育开始得到更多的重视。
综合性大学开始加强对教师教育的投入,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教师教育的改革措施。
综合性大学通过与中小学合作,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了教师教育的质量。
同时,综合性大学还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推动了教师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综合性大学教师教02育的成熟与变革成熟:教师教育的专业化专业化师资队伍01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逐渐形成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稳定的师资队伍,他们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专业化的课程设置02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逐渐趋于专业化,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还注重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培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教育工作。
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03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开始采用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教育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
创新教学方法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如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改革教育评价体系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逐步改革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结合,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新工科视域下的大学综合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视域下的大学综合改革与探索大学综合改革与探索:新工科视域的挑战与机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大学综合改革成为许多国家教育系统中的重要议题。
在新工科视域下,大学综合改革与探索面临着更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从新工科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大学综合改革的关键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方法与策略。
首先,新工科教育模式的推行给大学综合改革带来了机遇。
新工科强调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与融合,提倡贯穿教育、科研、产业的紧密结合。
传统的学科界限逐渐模糊,工程技术融入更广泛的领域,如医学、艺术、经济等。
大学可借助新工科的理念,加强不同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科间的融合度,培养具备综合能力和跨学科背景的人才。
其次,新工科视域下的大学综合改革需要解决课程设置的问题。
传统学科分类下,课程设置通常按照专业领域进行划分,缺乏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
在新工科视域下,需要重新审视课程设置,推动学科间的互动与整合。
可以通过建立跨学科课程,引入工程设计、创新实践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开设在线课程或者提供自主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第三,新工科视域下的大学综合改革需要重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新工科视域下,实践教育成为培养工程人才的关键环节。
大学可通过建立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提供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
同时,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实践项目,让学生站在实践问题的前沿,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新工科视域下的大学综合改革应注重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和创业是新工科教育模式的核心要素。
大学应该将创新与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导论课程、创业实践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
同时,大学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近年来,高校教育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高校教育需要进行改革与发展。
本文将从中国人的思维角度出发,探讨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培养创新人才中国人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因此,高校教育需要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敢于创新。
同时,高校也应该提供更多的创新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种创新项目和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育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注重实践和经验。
因此,高校教育应该加强实践教育,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实践教育可以通过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形式进行。
高校应该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同时,高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
三、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
高校教育应该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
学科交叉与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高校应该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提供多样化的学科选择和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
同时,高校还应该加强学科融合研究,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注重合作与共赢。
高校教育应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高校可以与国外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流项目和教师互访活动。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和文化,拓宽视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注重人文教育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注重人文关怀和价值观培养。
高校教育应该注重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地方综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力 为 重心 , 以合 理 配 置 内部 资 源 、 学 整 合 内 部 要 素 为 前 科 进 发 展 动 力 的 自我 发 展 ; 有 效 促 进 大 学 定 位 科 学 、 色 是 特 鲜 明 以及 规 模 、 构 、 量 、 益 有 机 统一 的协 调 发展 。 结 质 效
指 导 , 进 规 模 、 构 、 量 、 益 全 面 协 调 发 展 。 三 是 学 促 结 质 效
科 立 校 理 念 。 校 办 学 的 基 础 在 于 学 科 , 校 所 有 的 学 术 高 学
活 动 都 是 围 绕 学 科 建 设 来 实 现 的 , 此 , 定 的 学 科 结 构 因 一
范 院校 的唯 一 功能 , 通 过 拓 展社 会 服 务 的功 能 , 新 确 并 重
发 展 观 为 指 导 实 现 全 面 、 调 、 持 续 发 展 ; 以提 高 教 协 可 是
育 质 量 和 办 学 效 益 为 基 本 目标 , 以 培 育 和 提 高 核 心 竞 争
定 自身 的 社 会 地 位 和 学 术 地 位 。 为 重 要 的 是 , 等 师 范 更 高
一
教 学 和 训 练机 构 转 变 为真 正 的高 等 教育 机 构 ,注重 对 高 深 学 问的 探索 , 此 重组 教 师 教 育 的 知识 基 础 。应 当说 , 以
虽 然 不 同 的 高 等 教 育 机 构 的 功 能 定 位 有 种 种 不 同 ,或 培
、
树 立 内涵 式发 展 理念 。 动 高师 院 校 真 正转 型 推
教 师教 育
课 程 改 革 实
高 师 院 校 在 历 史 发 展 过 程 中 为 我 国 的 教 师 教 育 作 出 了 重 要 贡 献 。 随 着 高 等 教 育 的 快 速 发 展 , 师 教 育 体 系 但 教 的 改 革 .教 师 专 业 化 和 基 础 教 育 改 革 对 教 师 提 出 的 新 要
综合性大学如何办好师范教育
综合性大学如何办好师范教育1. 综合性大学师范教育的现状分析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在这个背景下,师范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教师的主要途径,受到了广泛关注。
综合性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任务,其中包括师范生。
当前综合性大学师范教育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如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
有必要对综合性大学师范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改进和完善师范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1.1 师范教育的历史沿革师范教育作为一种培养教师的教育模式,有着悠久的历史。
各国就有了培养教师的制度,师范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一些教会学校开始设立师范班,培养未来的教师。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师范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和发展。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成立,师范教育正式成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师范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政府大力支持师范教育,全国各地纷纷设立师范学院和专科师范学校。
师范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量基础教育师资,为新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师范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对师范教育进行了深化改革。
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师范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师范院校的建设,提高师范教育质量。
我国师范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教师。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师范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我国对师范教育进行了全面升级。
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投入,提高师范生的待遇;另一方面,推进师范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师。
师范教育作为培养教师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地方综合性大学全面推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 摘 要 】 广西大学经过充分调研 ,2 o o 9 年6 月,学校召开第四次教学工作 大会 , 提出 教 学改革的基本 思路 ,开展 以教学过程 管理为抓手 以教 学
方 法改革为重点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并在2 O o 9 — 2 o 1 O 学年 第一学期开始在 2 5 个学院试点 ,随后在全校全面推行课程教 学改革,至 已初见成效
”
养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 。 经 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 了。其表现在 : 二、提 高课程教学质 量的具体 措施——课 改 “ 三原 则” 1 . 传统的 照本宣科 、填鸭 式灌 输知识 的教 学方法 已很 难得到学 生的 l 、注重课程教学过程 每一环节 的评价 ,降低 期末考试分数 的 比重 。 认 可。一直 以来教师关注 的焦点是 “ 教什 么”和 “ 怎么教 ” ,而忽视对学 教学过程评 价主要涉及 :作业 、课 堂发言 、指定 阅读 、广泛 阅读 、读书 生 “ 怎么学 ”的考虑 ;一些 教师讲课时 不顾学生 的特 点和需要 ,就怕 自 报告 、设计报 告 、研究报告 、期 中考试 、小组讨论 、个人陈述 、 自我评 O 余个 环节。通过注 己准备 的东西讲不完 ,因而满堂灌 ,学 生 自由思考 的空间不多 ,学 习的 价 、小组评价 、班级讨论 、教师点评 、期末考试等 1
( 一 )国家教育 现状迫使高校必须课 改 ( 三 )狠抓教学过程管理的必要性 1 、近年 来 ,由钱学森之 问而引发的温家宝 总理五问 中国高 等教育 , 高等学校 的教 学过程是实现人才培养 的关键 环节 ,是教师根 据高等 引起 了全社会的共鸣 :“ 中国高等 教育到底怎么 了? ”高等教育 质量 受到 学校 的人才 培养 目标 、学生 成长和发展规律 ,运用 一定的教学方 式和手 了质疑 ,我们必须改变现状 ,想尽一切办法提 高高等教育质量 。 段 有 目的、有计 划 、有组织地 引导或 指导学生掌握 系统 的科学 文化知 2 、 《 国家 中长期教育改 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的核心任务 就是 “ 提高 识和一定的技能 ,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 高等教育质量 ” 。而 高等教育 的质量 指的是什么 ,胡锦涛书记 给我们 做了 本质上 讲是理 论与实践 辩证统 一的过 程 ,包括教 师 、学 生 、教学 内容 、 重要指示 :“ 全 面提 高高等教育质 量 ,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全面 教学方 法 四个基 本要素 【 8 】 。但 目前 在教学过程 中存在 的问题较 多 ,极大 提高 高等教育质量 ,必 须大力增强科 学研究能力 。全 面提高高等教 育质 地影响 了教学 目标实现。其主要表现有 : 量 ,必 须大力服务经 济社会发展 。全面提高高等 教育质量 ,必须 大力推 1 . 部分教 师的教学随意性过 大 ,教学过程 有待规 范。本 科课程教学 进文化传 承创新 。 ” 过程的基础环节包括课前准备 ( 备课 、编写教案 、实验示范 、实训准备 、 ( 二) 课 程教 学质量是 直接 影响培养质量的主要 因素 教具准备等 ) 、授课 、课后延伸工作 ( 批改作业 、课外辅导 ) 和考核 四大 1 、本科 生毕 业所 要求 的大 学 四年 修 完的 学分 9 0 %以上来 自课 程 , 基本环节。一些教师存在着忽略答疑 ,不批改作业等问题。 可见课程教 学质 量对人 才培养质量的直接影 响。 2 . 部分学生不重视学习过程 ,以对付考试和考试拿高分为主要 目的。 2 、当前课 程教学 质量 的现状 :重考 试结果 、轻教学 过程 ;学 生主 3 . 高校课 程管理是一项极 为复杂 的体系 ,它包 括课程 的生成系统管 要依 赖笔记 ,而 多媒体教学后 学生连笔记 都省略 ,周远 清部 长说 “ 从人 理 、课程 的实施系统 管理 、课程 的评价 系统 管理等 。比较容 易出现 的问 灌 到机灌 ” ,教学效 果可想 而知。 题是课 程管理阶层与课程 执行阶层的脱节 ,管理阶层一些决议 的产生往 3 、课程体 系存在 的问题也 是推 动课 程改革 的动力 。这主要体 现在 课程设 置不合理 ,课程管理落后 ;课程体系陈旧 ,课程结构缺乏灵活性 ; 忽视 人文社会科 学课程 ,缺少必要的综合课程和跨学科课程。 ( 二) 狠抓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这些年来 ,尽管 “ 改 革教学方 法是深 化教 学改革 的重要 内容” ,政 府 和高校一直 在强调改革 ,并 为此做 了大 量工作 ,但教学方 法改革难 以 突破重 围 ,效果一 直不好 ,成为 了教学 改革 的坚冰 [ 1 】 。教学方 法改革 已
教师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创新案例分析
教师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创新案例分析一、引言教师是教育事业中的核心力量,他们的素质和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发展。
教师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创新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教师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创新的案例,探讨其对教师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启示与作用。
二、案例一: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某中学教师陈老师,针对学生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脱节问题,采用了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方法。
他邀请了文学、历史、地理等不同学科的教师一起合作进行教学,开设了一个跨学科的课程。
通过这种方式,陈老师成功地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
三、案例二:数字化教学的尝试有一所小学教师王老师,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于是,他主动学习了数字化教学的相关知识,并运用数字化教学工具进行教学。
通过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技术手段,王老师成功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案例三:教师专业发展的扶持某大学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设立了教师专业发展扶持计划。
该计划包括定期组织专题研讨会、开展教学观摩和互评等。
通过这些活动,教师们得到了专业发展的机会和支持,提高了他们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案例四:教师教育研究的实践成果一位教育学院教授进行了一项基于教师实际工作场域的教育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他发现了一些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这一实践性的教育研究成果为教师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促进了教师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六、案例五:教学反思的实施一位小学教师通过教学反思的方式,不断总结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她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身的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不断地教学反思,这位教师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
七、案例六:多元评价的应用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一位高中教师采用了多元评价的方式。
试论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 键 词 ] 综合 性 大 学 教 师 教 育 改 革 创 新 关
[ 中图 分 类 号 ]G 4 [ 献 标 识 码 ]A [ 65 文 文章 编 号 ] 1¨ ~ 54 ( 0 2 1 0 3 5 0 5 8 3 2 1 )0 —0 1 —0 O
文 科学 类 、社会科 学类 、 自然科 学类 以及 工具类 课 程 的交 叉设 置 ,以使 师范生 文理 知识 兼容 ,受 到 自
办学 目标 和相 应 的培养 层次 目标 准确定 位 ,各个 综 合性 大学 教师 教育 才能 办 出 自身 的特 色 。当然 ,综
口] 课 程 ・ 材 ・教 法 ,20 ,( ) . 教 06 6.
[1 解 希静 .反 思 型 教 师 的 角 色 诠 释 [ ] 教 育 探 索 , 4 J.
20 05, ( . 5)
E 3 熊 川武 . 反 思 性 教 学 [ . J海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8 M] :
出 版社 ,1 9 . 99
师 教 育 总体 上 还 处 于探 索 阶段 , 其 教 师 教 育 要 办 出特 色 ,应 树 立 培 养 探 究 型 或 反 思 型 教 师 的理 念 ,设 置 开 放 的 、灵 活 的 、模 块 化 的课 程 , 编 写 具 有 对 话 性 、反 思 性 的 教 材 , 开展 学 生 主 动 参 与 和 反 思 、 实 践 取 向 的
程 ,真 正形 成 开放 的 现 代 教 师 教 育 体 系 还 任 重 道
远 ③。在这种 情况 下 ,综 合性 大 学 教 师教 育 在学 校 整 体发 展 中准确 定位 ,确 定 中长期 发展 战略显 得尤 为重要 。当然 ,由于教师 教育 是综 合性 大学整 个 事 而 且学科 门类
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发展的策略思考
真正 意义 上 的综 合 性 大 学 不 仅应 当具 有 较 为 齐全 的学 科 门类 和发展 水平 较 高 的基 础学 科 , 有 一批 拥 学 术造诣 精 深 的专 家 教授 , 且还 应 当具 有恢 宏博 而 大、 兼容 并包 、 争创新 、 竞 民主 科学 的大学 精神 和 学 术 氛 围 , 有 相 对较 高 的社 会 知 名 度 、 场 覆 盖 率 具 市
关键 词 : 合性 大学 ; 育 学院 ; 师教 育 ; 略 综 教 教 策 中 图 分 类 号 :3 4 (6 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3—1 0 《 0 6) 5—0 7 17 8820 0 0 6—0 3
随着 国 际 化 、 息 化 和 教 育 终 身 化 潮 流 的 来 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优 化 职后 培训 的课 程结 构 , 把职 后 教 师和 教 育行 政 干部 的培训 纳入 教 育学 院 的常 规工 作 之 中 , 切实 做 到 自主 办学 , 独立 承担 中小学 教 育 行政 干 部 的各 并
[ 收稿 日期 ]0 6 3 3 20 —0 —0
[ 作者简 介] 郭芸芸 (9 8 , , 17 一)女 山西昔 阳人 , 山西大学教育科 学学院, 助教 , 士 , 究方 向: 硕 研 学前教 育学。
情 况 下 , 何 塑 造 自身 的学 术 性 , 进 师范 性 与学 如 促 术性 的和谐 发 展 , 已成 为综合 性 大 学 教育 学 院 教师 教育所 面 临 的 一 个 紧 迫 问 题 。如 果 说 在 综 合 性 大 学 中所面 临 的这一 困境 是来 自专 业外 部 的 , 么 由 那
郭 芸 芸
(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山西 太原 摘 000 ) 30 6
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研究述评
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研究述评作者:李敏蔡立薪来源:《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2023年第02期摘要:综合大学因其区分于师范高校的特性和优势,在教师教育方面具有特殊价值,构成了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的逻辑基础。
就综合大学办好教师教育的实现路径而言,现有研究基于对问题的剖析以及对国外和民国时期高水平综合大学教师教育办学经验的研究,从扬优补短的角度提出了诸多思考和建议。
为了完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今后有必要继续加强高水平综合大学教师教育典型案例研究,关注地方综合大学教师教育状况,并开展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综合大学;教师教育;师范院校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3)03-0000-00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教育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等文件陆续颁布实施,“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
”[1]一方面,一大批地方综合大学在合并了当地中等师范学校或师范专科学校后,继续传承历史开展教师教育;另一方面,在“鼓励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的政策导向下,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许多大学陆续成立教师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
国家有号召、社会有需求、高校有响应,学术界也颇有作为,近年来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研究成果。
本文主要对CNKI收录的相关论文进行梳理,以求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回顾:已有研究的两大主题自1952年教育部按照“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对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以后,我国建立起了培训培养分离、独立而完整的师范学校、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2],为数不多的综合大学不再参与教师培养。
大学教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大学教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教学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大学教学综合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旨在提出一套大学教学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以期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首先,大学教学综合改革应当注重课程建设。
作为教学的核心环节,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课程设置的指导和管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推动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其次,大学教学综合改革还应当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
因此,我们应当鼓励教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此外,大学教学综合改革还需要注重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客观反映,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
我们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避免简单的死记硬背和机械性的应试教育,推动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最后,大学教学综合改革还需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优秀的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升。
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工作,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教学综合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
我们应当注重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和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大学教学工作朝着更加科学、规范和有效的方向发展。
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大学教学综合改革一定能够取得显著成效,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大学教师如何创新工作总结
大学教师如何创新工作总结
大学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需求。
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大学教师创新工作的方法和思路总结:
1. 针对学生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了解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兴趣和水平,根据学生的需求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辅导。
2. 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鼓励他们提出独立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开展创新项目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 创新教学方法和工具:及时了解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工具,如在线教学平台、互动教学工具等,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参与度。
4. 进行教学研究与合作: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团队合作,与同行交流分享经验和教学方法,互相借鉴和启发,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5. 制定个人教学发展计划:定期评估和调整教学目标和计划,设定明确的教学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和时间表。
6. 反思和改进教学:定期进行教学反思和评估,总结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问题,通过改进和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7. 多元评估和反馈: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和工具,获得学生和同行的反馈和建议,了解教学效果和改进的方向。
总之,大学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寻求创新工作的机会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大学教师教学改革方案
大学教师教学改革方案一、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模式随着教育理念的改变,大学教师教学方式也需要改革。
传统的教师主导模式过于单一,缺乏互动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因此,大学教师需要转变角色,从传授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大学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的学习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提高解决问题和学习方法的能力。
三、开展项目式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可能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大学教师可以引入项目式学习,让学生通过项目开发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多元评价方式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过于侧重对学生记忆能力和应试能力的考核,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因此,大学教师应该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作业评价、学习档案评价、实验报告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五、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教师应该创造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包括课堂秩序的管理、教学设备的完善、学习资源的丰富等。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相关的帮助和支持。
六、鼓励教师合作研究和教学互动为了提高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可以鼓励教师之间进行研究合作,促进教师间的教学互动。
例如,组织教师教案的分享、教学经验的交流等,让教师相互借鉴和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七、推动教育技术与教学相结合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大学教师可以将教育技术与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提供在线学习资源等。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教育技术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八、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大学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学院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与创新实践报告
学院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与创新实践报告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这块事儿,说实话,谈起来也不算轻松,但确实挺有意思。
想想看,大学里的教育能改变,那整个社会的风向都会变。
说白了,大学生要是学得好,毕业后找工作也不愁,整个社会的就业情况和经济发展都会受益。
所以嘛,教育的改革就像是给这台机器加了新零件,原本不太流畅的地方一修理,反而更高效了。
首先啊,咱们得看到,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是相当“老套”。
你想,讲座、考试、背书,这些年下来,大多数学生的日常几乎就是这样过的,反正活得就是死气沉沉。
课堂上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台下的学生却早已进入了梦乡。
你看,有多少学生是听课时完全迷失自我,拿着手机偷偷刷社交媒体,脑袋里根本没什么课堂的内容。
这种情况真的不能再持续下去了,得有点儿变化。
所以,现在不少学校也开始尝试变革了,讲究的是“动起来”。
这就得先从课堂说起,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必须得给它调整一下。
现在不少学校都提倡“互动式”教学,老师和学生们互动多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参与感也强了。
学的东西没那么枯燥,大家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发表看法,不仅加深了记忆,连思维都得到了锻炼。
这时候,学生不仅是学习,更是在思考和创造。
再说说课程设置的问题,现在很多学校都意识到,单纯的“死记硬背”不够用了,得让学生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
比如,很多专业现在要求学生做一些项目,或者参与科研活动,甚至是创业实践。
这样一来,学生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能亲自去探索,去实践,去解决实际问题。
试想一下,如果你学的专业是设计类的,课上学到的设计理念,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可以通过电脑软件实现,甚至能做出个样品,这不就是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了吗?更有意思的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很多学校都在尝试“智慧课堂”。
说实话,这种创新一开始我还挺怀疑的,谁能想到,课堂上居然能靠科技来提高效率。
现在的“智慧课堂”就像是给课堂加了一个“超级大脑”,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智能设备进行教学,学生也可以通过电子设备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
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方案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进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成为了当下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何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些都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
第一,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大学教育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实践课程,组织创新项目以及开展学科竞赛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推动社会创新发展。
第二,构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当前,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诉求越来越高,追求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结合。
因此,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开设与就业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课程,减少理论课程的比例,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例,使大学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三,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教师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执行者和参与者,因此,他们的培训和能力提升非常重要。
教师通过学习和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新理念和新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此外,大学还应该建立并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第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其在教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例如,可以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多媒体课件等方式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第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可以通过实践课程、实践项目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大学还可以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第六,推行多元评价体系。
传统的大学教育中,绩点是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主要标准,而忽视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
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对 综 合 性 大 学 教 师 教 育 改 革 与发 展 的思 考
钱 国 旗
( 岛 大 学 师范 学 院 , 青 山东 青 岛 26 7 ) 60 1
摘
要: 综合性 大学举 办教 师教 育是世 界各 国教 师教 育改革 和发展 的基本走 向 , 是 中国师 范教 育从 传统走 也
向现代 的新趋势。综合大学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必须 坚持科 学发展观 , 正确处理 改革发展 中的各种 关 系; 必 须树立和谐 发展 理念 , 面推进 教师教育创新 ; 全 必须 深化 教 师教 育改革 , 不断提 高教 师教 育专 业化 水平 。应 该
人 了一个 崭 新 的 时 代 j 。传 统 的 师 范 教 育 必 须
改革 , 能获 得新 的发展 。 才 原有 的师 范 院校转 型 为综 合 性 大学 ( 院 ) 学 ,
或参 与综合 大学 合 并 组 建后 建 立 师 范学 院 ( 教育
学 院 ) 或 在 原 有 综 合 性 大学 中增 设 教 师 教 育 专 ,
综 合性 大学举 办教 师 教育 是世 界各 国教 师教 育 改革 和发展 的基 本 走 向 , 是 中国 师范 教 育 从 也
将 教 师教育 纳 人 综合 性 大 学 之 中 , 原 有 师 对 范 院校 办学 理念 与 文化 的冲击 是很 明显 的。一 所
传 统 走 向 现代 的新 趋 势 。2 0世 纪 9 0年 代 以来 ,
潮流 的来 临 , 国 的教 师 教 育呈 现 出教 师 来 源 多 我 元化 、 师职业 专业 化 、 教 培养 培训 一体 化 以及 教 师 队伍 高学 历化 等 新 的发 展 趋 势 , 师 教 育 由此 进 教
势 , 范院校 具 有较 强 的人 文 氛 围 与较 具 规 范性 师
大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方法
大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方法一、引言大学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大学实验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实验设备落后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因此,大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大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方法,以期为大学实验教学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教学改革的方法1.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内容是实验教学的核心,单一的教学内容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
因此,应该增加实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包括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等。
基本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方法,综合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设计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创新性实验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教学方法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讲解、学生操作,这种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因此,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
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项目驱动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应该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在理论教学中,应该注重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设备等方面的讲解,为实验教学打下基础。
在实验教学中,应该注重与理论教学的衔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验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创新方法1.引入现代技术现代技术是实验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可以通过引入现代技术来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例如,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模拟实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操作,从而避免真实实验中的风险和意外。
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来开展实验教学,实现远程实验教学和在线互动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大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大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第一部分:传统教育模式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飞速进步,传统的大学教育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传统模式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大学应该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地方,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的场所。
然而,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主要通过听课和记笔记来获取知识,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
其次,大学教育缺乏与社会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传统教育模式不能及时跟进社会的需求变化,导致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
此外,传统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第二部分: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理念为了解决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启发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启发式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的学习指导者和启发者,他们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
启发式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启发式教学模式强调将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三部分:实践课程的开设为了贯彻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理念,大学可以开设更多的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
这些实践课程可以是实验课、实训课、实习课等形式,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设产学研结合的实践课程,将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四部分: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要需求之一,因此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问题解决、团队合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此外,学校可以开设创新实验室、创新工作室等创新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和实践创新的机会。
深究是什么意思深究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革新论文
深究是什么意思深究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革新论文教师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中等教育师资人才的主要基地。
12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高科技、信息化时代,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前途和命运,作为教育事业基础部分的基础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等必然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这对我国传统的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然而,在我国教师教育改革过程中仍面临不少新问题,笔者结合湖南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就目前存在的新问题以及解决途径作进一步分析。
一、我校教师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一教师教育观念逐渐淡化。
湖南科技大学是由湘潭师范学院和湘潭工学院两所本科院校合并而成,有几十年教师培养和培训的历史,它凝集子几代人在教师教育方面的聪明和经验,在社会上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两校合并后虽然保留了原有的师范专业,但学校基于提升学科水平、提高师范毕业生考研和到非教育领域就业的竞争能力等方面的考虑,将工作的重心转向了追求专业的学术性和综合性,教学内容向综合性大学靠拢,直接导致了师范专业的教师教育特色的削弱。
比如我校从20刃年到205年,师范类的招生人数依次是1841、1955、1553、1772、1589、1492,在校师范类学生人数呈下降趋向。
二教师教育的目前状况和未来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
我校目前尚缺乏教师教育的整体观念,对教师行业的师资培养缺乏整体性的制度布置,师资培养并没有把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师资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从而导致教师培养和培训一体化程度不高,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师资衔接不够。
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缺乏衔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辐射和职业教育师资的养成缺乏衔接,教师的双专业特征没有能够体现,不利于教师资源的整合。
三教育类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传统的“学科本位”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提高学生的学科水平,因此,学生的本体性知识把握良好,而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太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较差。
大学教师教学改革实践报告
大学教师教学改革实践报告一、引言教学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大学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教师的教学改革实践,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塑造。
二、传统教学方法的挑战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很多大学教师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传授知识、灌输式教学等。
然而,这种方法往往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限制了他们的主体地位。
因此,我们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方式。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结合案例分析、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四、创设积极的教学环境积极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至关重要。
大学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课堂布置、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等方式,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互动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强化实践与理论结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大学教师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现代社会中,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
大学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创新案例和实践项目,引导学生思考和尝试创新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七、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大学教师的教学改革也应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除了专业知识外,学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因此,大学教师可以开设跨学科课程,提供综合素质培养的机会。
八、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
大学教师可以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如网络教学平台、在线资源等,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教学效果。
九、鼓励教师专业发展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教学改革的成功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参加教学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提供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和机会,激发教师的热情和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目前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从封闭逐渐走向开放已经成为客观的事实。
虽然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探索在我国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是,综合性大学参与到教师教育之中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综合性大学已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然而,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总体上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发展模式尚不成熟,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
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妥善解决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成为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必须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要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应在教师教育的培养理念、课程设置、教材研究、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和教育实践等环节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
一、树立培养探究型或反思型教师的理念学术论文网教育目标定位是教师教育的基石,如果教育目标定位不清晰,那么整个教师教育也就失去了方向。
合理的目标定位,是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办出特色的需要,更是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教师的需要。
笔者认为,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目标定位应着重考虑两个问题。
一是培养理念定位。
当前在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现实中,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质量的提高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越来越强烈,未来我国教育的发展重心转向了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后义务教育的发展,包括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教育规模的进一步发展和艺术期刊/yslqk/质量的提高。
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就业竞争加剧以及教师资格制度的全面实施,目前我国教师供给从总体上说,在数量上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
于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需求总体上已经从单纯数的增长走向了质的提升。
这就要求我国的教师教育在培养理念、培养规格上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
同时,从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教师职业正从非专业、半专业向专业化转化,教师专业化被世界各国认同已成为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目前教师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不仅应该具有专业化理论、知识、能力,而且应该是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者”与“反思者”。
教师不仅应该知道教什么,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好,而且应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以增强教育教学的专业自主性。
这就要求教师教育要培养善于反思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型教师。
相应地,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探究型教师或反思型教师,而不能仅仅定位在传统的培养经验型、技术型教师之上。
二是办学目标定位。
由于建国后我国综合性大学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时间还比较短,而且举办教师教育的综合性大学大多是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通过改制、合并、升格等发展起来的,所以,从总体上看,我国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教师教育模式尚不成熟。
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教师教育一度面临淡化、弱化、边缘化、甚至所谓“去师范化”倾向,虽然现在这种消极影响和无序状态正在得到扭转,但调整还需要一个过程,真正形成开放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还任重道远。
在这种情况下,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在学校整体发展中准确定位,确定中长期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由于教师教育是综合性大学整个事业的组成部分,其办学目标的定位必须与学校发展目标的总体定位相吻合,所以综合性大学应根据本校的办学历史与现实、办学资源、发展目标、服务面向以及基础教育中各类学校对教师需求层次的不同等情况,准确定位其教师教育的发展目标。
只有办学目标和相应的培养层次目标准确定位,各个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才能办出自身的特色。
当然,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办学目标和培养层次目标定位是动态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一定位应根据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基础教育对教师需求的变化以及本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而相应调整。
学术论文网二、设置开放的、灵活的、模块化的课程学术论文网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教师教育的核心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也是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有效载体。
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包括通识教育类课程、学科专业类课程和教育
专业类课程三大部分。
我国传统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往往偏重于按学科专业教学的模式培养师资,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培养口径过窄,知识结构单一。
而且多年来,我国教师教育中教育专业类课程结构一直主要局限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及教育实习、见习等几大块,以至于人们常常把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称之为教育专业类课程中的“老三门”。
以“老三门”为主体的传统的教育专业类课程存在着课程体系封闭、课程结构僵化、课程内容陈旧、教育专业类课程比例较低等一系列问题,而且难以与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接轨,在现实中往往被受教育者视为是无用的、浪费时间的课程。
人们对它的满意程度以及对教师专业素养形成的价值认识程度均较低。
针对传统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中的弊端,综合性大学必须根据自身的优势,合理调整课程结构,以教师专业化为灵魂,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线,坚持学术性与师范性相统一的原则,建立开放的、灵活的、模块化的以培养探究型教师为目标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学术论文网首先,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应拓宽专业口径,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通识教育类公选课来提高学生整体的有宽厚文化基础的综合素养。
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具有高学术性和多学科性的内在优势。
综合性大学建筑期刊/jzqk/一般都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而且学科门类较多,在此基础上开设的高水平的课程也较为广泛。
利用这种丰富的课程资源,有利于拓展师范生的知识面,开阔其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为师范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较为宽广的知识背景。
综合性大学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为师范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平台。
当然,通识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应注意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以及工具类课程的交叉设置,以使师范生文理知识兼容,受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复合型思维的训练,以符合培养探究型教师的需要。